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听课记录(3)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听课记录(3)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走进教室,微笑地与学生交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最近的天气变化?树叶开始变黄,风也带着一丝凉意,这是什么季节的信号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这就是秋天的信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就是一首描写秋天声音的诗歌。

”3.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秋日音乐,并问学生:“你们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思考并回答季节的变化。

2.学生对播放的音乐感兴趣,仔细聆听并尝试描述其中的秋天声音。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音乐欣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为学习课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学生积极参与,对秋天的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标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逐一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3.分段朗读与解析:•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宁静和美好,让学生尝试用声音模仿秋天的风声和落叶声。

•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的田野和果园,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到的秋天声音。

•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4.拓展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听过的秋天声音和与秋天相关的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标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积极参与生字词的学习,确保自己理解其含义。

3.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朗读课文,并尝试用声音和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4.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分段朗读与解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拓展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到秋天的魅力。

三、板书设计•标题:《听听,秋的声音》•主要内容:•秋天的声音: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秋天的场景:田野、果园、树林等•诗人的情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后,开始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静静地观察过周围的环境呢?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在夜晚的所见所感,教师耐心倾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教师引出今天的主题:“那么,如果古代的诗人在夜晚写下了他的所见所感,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回忆自己在夜晚的经历,并积极分享。

2.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夜书所见》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为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古诗《夜书所见》,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并结合图片和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解释“萧萧梧叶送寒声”时,教师可以描述秋风中落叶飘落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这种凄凉之美。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字,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细腻和丰富。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6、教师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并给予点评和补充。

7、教师总结古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调古诗中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2.聆听教师的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认真聆听同学和教师的分享,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解释、分析、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温暖的语调开始课堂,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有些人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吗?”2.教师简短地介绍安徒生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由安徒生创作的感人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3.教师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语,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表达对安徒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的初步了解或感受。

3.学生被图片或短视频片段吸引,对即将学习的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介绍作者和展示相关素材,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为学习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分段讲解:教师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讲解。

在每个部分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孤独、无助和渴望。

3.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小女孩的遭遇和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贫富差距、社会关爱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段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3.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体会小女孩的遭遇和心情。

4.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通过分段讲解和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轻松的方式走进教室,向学生问好。

2.教师拿起一本书,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呢?”3.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有过不懂的问题。

4.教师点头表示理解,并说:“那么,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呢?是选择放弃,还是勇敢地提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的。

”5.教师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遇到不懂问题时的经历。

2.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语,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而引出课题,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期待。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分发课文《不懂就要问》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3.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教师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主人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的心理活动和做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会选择提问?提问给他带来了什么?”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主人公做法的看法和感受。

7.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上台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8.教师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强调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敢于提问。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思考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不懂就要问》的课题,并在下方列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如“主人公的做法”、“提问的重要性”等,并在每个重点下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富有神秘色彩的语言开场:“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那些奇妙的王国、勇敢的王子、聪明的公主,还有那些会说话的小动物们,是不是让你们觉得既有趣又神秘呢?”2.接着,教师展示几幅经典的童话故事插图,如《小红帽》、《灰姑娘》、《丑小鸭》等,并简要介绍这些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对童话故事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2.学生观看插图,并回忆相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3.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表示愿意尝试编写童话故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经典的童话故事插图和简要介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积极参与,对编写童话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明确写作要求:教师详细解释本次习作的要求,即编写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包括故事背景、主要角色、情节发展和结局等。

2.讲解童话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如奇妙的想象、生动的角色、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并强调在编写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3.启发创作思路: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一位童话作家,你会创造一个怎样的奇妙世界?你的主角会是谁?他/她会有怎样的冒险经历?”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5.指导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编写时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来塑造角色和场景。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何在故事中融入深刻的寓意或道理。

6.独立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指导,开始独立编写童话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明确写作要求和技巧。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问学生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2.接着,教师分享了自己名字的故事,例如名字的含义、起名的过程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来分享‘名字里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你们名字背后的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开始思考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

2.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对即将进行的口语交际活动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提问和分享个人故事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学生开始思考并准备自己的表达内容,为后续的口语交际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

•教师在小组内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同时引导他们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教师倾听学生的分享,并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建议。

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他们组内的讨论成果。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在分享结束后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同时针对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3.互动环节: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交流。

•例如:“你们觉得名字对个人有什么影响?”“你们的名字有哪些特别的寓意或期望?”等。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活动:1.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互相倾听和交流。

2.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3.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展示一幅美丽的花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花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接着,教师询问学生:“你们认为花朵们有自己的学校吗?如果它们有学校,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简要介绍《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今天将一起探索花朵们的学校世界。

学生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描述自己看到的花朵,如颜色、形状等。

2.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表示好奇,纷纷展开想象,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和提出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巧妙地引入了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分段讲解:•教师首先介绍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将课文分成若干部分,逐段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花朵们的学校生活、它们的欢乐与期待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花朵们的情感世界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花朵们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花朵们的喜爱和祝福。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想法。

4.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花朵们的喜爱和祝福。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课程概述本次语文听课是一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

课程主题为《小偷和贼的区别》。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明确小偷与贼的区别,培养学生正确识别、辨别的能力,以及对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记录及评析1. 导入环节老师采用图文展示的方式带入,通过展示一些小偷和贼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谈谈他们对小偷和贼的认识。

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度,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导入小故事老师讲述了一个小偷偷窃的故事,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小偷的行为是否正确。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小偷的不正当行为,激发了他们对正义的向往,并在小组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能力。

3. 文本解读老师通过课文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跟随课本上的插图,进一步理解小偷和贼的区别。

老师还通过解读一些难点词语,如“违法”、“拘留”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对比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分别列出小偷和贼的共同点和区别,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们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共同讨论。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小偷和贼的区别,促使他们形成深刻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展示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并提高了班级合作学习的氛围。

6. 总结回顾老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强调了小偷和贼的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注重对学生积极表现的肯定,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析本堂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了情境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图文展示、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题目:[课文名称]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如秋天的景色图,如果课文是关于秋天的),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 学生积极回答,有的说看到了金黄的树叶,有的说感觉很凉爽。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读得绘声绘色,注意了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如在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处读得轻柔缓慢,在表达情感强烈的地方声音稍高。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地逐字逐句朗读,但是也有个别学生读音不准确,如“坪坝”的“坝”读成了“bà”(正确读音为“bà”)。

3. 生字词教学。

-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如“早晨、穿戴、鲜艳”等。

-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生字词,然后进行纠正。

对于较难的生字,如“绒”,教师进行了字形分析,讲解了“纟”与丝线有关,这个字左边是“纟”,右边是“戎”。

- 接着进行生字词的认读游戏,开火车读,每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读一个生字词,读对了全班同学鼓掌,读错了大家一起纠正。

(三)精读课文(20分钟)1. 分析段落大意。

-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 第一段,学生概括为描写了上学路上的景色。

教师补充说这一段通过描写路上的花朵、小鸟等,展现出早晨充满生机的景象。

- 第二段,学生概括为同学们到学校后的情景。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中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同学们的快乐,学生找出了“敬爱、向……敬礼”等词语,教师解释这些词语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在学校的积极状态。

2. 重点语句赏析。

- 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导入:〔8:00〕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答复“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

〔8:09〕〔二〕学习课文1、集体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局部,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2、小组学习其余局部〔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局部的内容。

〔8:20〕3、交流讨论〔1〕指名答复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1、板书花园、宝库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着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局部,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局部,这样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表达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局部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

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听课记录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园学校班级三(11)班时间授课教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题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共同听课人三年级组语文老师教学过程记录点评教师活动答疑的点一.单元回顾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了解了造纸术;还欣赏了《赵州桥》,领略了中华传统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

2.接下来我们一起参观文化馆,我们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都有一个小队长,悦悦和阳阳。

二、交流平台1.我们一起听听一位同学的介绍,听了阳阳的介绍,税务局是做什么的呢?标牌上的字你们都理解了吗?1.通过“回顾单元课文”引出引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让学生思考,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文化?2.悦悦的妈妈就在这里上班,档案馆是存放档案的地方,你知道怎么读它的名称吗?3.哇,好香啊,这里是咖啡馆吗?小馋猫,这里就是咖啡馆,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在里面喝咖啡,聊天休息。

4.这不就是阅览室吗?这里放着很多书籍,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阅览室。

2.档这个字在这里读第四声3.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引导多种方法识字。

4.你们来说说你们学到的识字方法!(答疑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5.老师,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废品收购站,我们能够把废旧的瓶子等拿来卖。

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吧。

6、这里是农贸市场,农贸市场里能买到很多水果蔬菜,你们能够跟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去逛一逛。

7、小结:我们刚刚去了哪些地方?一起读一读。

这些字你们理解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这些字?8、总结方法:三、1.我们路过这么多地方,终于到文化馆了。

2.我们先来看赵州桥,课文里是怎么写赵州桥的呢?通过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再次引导学生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先写赵州桥美观,然后具体写有哪些图案,图案什么样子,读着读着仿佛在眼前一样。

3、这不是《清明上河图》吗?第二自然段,张择端先画了几百人,然后用了七个有,让我们感受到张择端画这幅画一定下了很大功夫。

3.小结: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1.冒号后面都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冒号前面叫做总写,冒号后面是分写;2.两个句子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色彩和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3.简要介绍古诗《山行》的作者杜牧和背景,并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会描写怎样的秋天景象呢?”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感受秋天的色彩和氛围。

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对秋天的喜爱和感受。

3.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山行》产生兴趣,并猜测诗中所描绘的秋天景象。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古诗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指导:教师首先进行范读,注意语速、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词句解析:•引导学生逐句朗读古诗,并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重点分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等关键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意境感悟:•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的‘寒山’、‘石径’、‘白云’分别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秋天山林的意境。

•组织学生闭眼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爱自然、向往隐居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范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和情感表达。

2.学生积极参与词句解析环节,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3.学生在意境感悟环节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和想象。

4.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中认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通过朗读、解析、感悟和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温情的语调开场,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你们最喜欢的树吗?为什么喜欢它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树的故事,名字叫做《去年的树》。

在故事中,树和它的朋友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去年喜欢的树并分享原因。

2.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和兴趣。

3.观看图片或短视频,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温馨且富有启发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并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期待。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逐一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3.分段解析: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讲解,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树和它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树的牺牲精神。

•第一部分:树和鸟儿之间的友谊。

•第二部分:树被砍伐后,鸟儿寻找树的过程。

•第三部分:鸟儿得知树的去向后的情感表达。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友谊和牺牲的理解,以及课文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5.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3.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树和它的朋友之间的情感。

4.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轻松的语气开始课程,向学生询问他们是否去过海边或者对海滨城市有什么印象。

2.通过展示一些海滨城市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3.简要介绍课文《海滨小城》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关于海滨城市的经验和感受。

2.学生被美丽的海滨风景图片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课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逐一解释,并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分段讲解: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海滨小城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以及作者的感受。

•在讲解自然风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讲解人文特色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介绍。

•在讲解作者的感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与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海滨城市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积极参与生字词的学习,主动提问和解答疑问。

3.学生在教师分段讲解的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5.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4. 授课课题:[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方式。

-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花朵、绿草等图片)或者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如果是寓言故事类课文,可以先讲一个类似寓意的简短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完这个故事,你们能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文主题。

2. 学生反应。

-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眼睛紧紧盯着图片或者认真听故事,在老师提问后,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

例如有学生说:“我看到图片里的花朵,就想到了我们去公园赏花的时候。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

- 教师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等。

教师范读时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课文的情感基调。

- 范读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并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同桌。

2. 学生活动。

-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圈出生字词,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字时停顿时间较长,表现出对生字的认读困难。

同桌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当有同学不认识字时,同桌会主动告诉他读音。

(三)生字教学(15分钟)1. 生字呈现。

- 教师将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生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生字以较大的字体呈现,并且每个生字都标注了拼音。

例如“燕”“聚”“增”等生字。

2. 教学方法。

- 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教学生字。

-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生字,如“燕”,教师通过分解字形的方法,将“燕”字拆分成上中下结构,分别讲解每个部分的笔画和含义,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生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微笑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候。

2.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杨梅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水果吗?有没有同学吃过杨梅?”3.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点名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初步印象。

4.教师简要介绍杨梅的产地和特点,引出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描写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回答教师的问题。

2.学生观看杨梅的图片,并认真倾听教师介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地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分发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一遍,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作者对杨梅的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讲解其作用。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5.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点评。

6.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对故乡杨梅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3.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4.学生上台朗读,并认真听取教师和同学的点评。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和朗读环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题,并在下方列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如“杨梅的特点”、“作者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在每个重点下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四、作业布置教师行为: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今天上午第二节在我校举行,已经上课了,还有两个学校教师没有来,我想可能时间更改他们不知道,我赶忙通知这两个学校的校长,他们确实不知道时间的变更,还以为是星期五呢!课还得照常进展,不能等,执教教师是唐延珍教师。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他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游戏: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飞呀飞呀,左飞飞,右飞飞…….啪啪。

边说边做动作,刚开始孩子们有些拘谨,唐老师又一次做了示范,这下孩子们不紧张了,随着教师做起游戏,这时导入新课。

唐老师出示新课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出示读书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后教师检查读书情况和问题。

接着学习第一段让学生读后教师提出问题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板书:听说) 2、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这时教师出示课件在说他所做的事时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2.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这时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3、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4、假设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5、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冲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让学生读书,在读书的的过程,学生读书的姿势不对,教师让学生拿起书,纠正姿势(指生读,指名评议。

齐声读) 教师指导朗读。

6、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7、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出示课件: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一个粗瓷大碗》听课记录(7)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一个粗瓷大碗》听课记录(7)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一个粗瓷大碗》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展示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见过这样的碗吗?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2.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引言,介绍粗瓷大碗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就是围绕这样一个普通的碗展开的故事。

你们想知道这个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图片,对粗瓷大碗产生初步印象。

2.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

3.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首先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讲解:•讲解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粗瓷大碗的来历和它在故事中的角色。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部分,讲述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第三部分,讨论粗瓷大碗对于故事中人物的意义以及它对故事主题的贡献。

3.提出问题:在分段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和主题。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粗瓷大碗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5.全班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朗读课文,并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3.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在全班分享环节,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分享,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了》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了》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奇幻王国的图片,如童话中的城堡、森林、魔法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读关于奇妙王国的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奇妙的王国呢?”3.简要介绍“快乐读书吧”的目的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探索奇妙的王国世界。

学生活动:1.学生被奇幻王国的图片吸引,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2.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喜欢的奇妙王国故事和角色。

3.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主题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奇妙王国故事,并简要介绍故事内容和感受。

•提问学生:“在这些奇妙王国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2.探索奇妙王国:•教师提供几篇关于奇妙王国的文章或故事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

•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奇妙元素,如魔法、奇幻生物、神秘事件等。

•提问学生:“你在这些故事中发现了哪些奇妙的元素?它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奇妙王国的共同特点和吸引力所在。

•引导学生思考奇妙王国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灵感。

4.创作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个奇妙王国的故事或画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指导和帮助,如角色设定、情节构思等。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分享,分享自己读过的奇妙王国故事和感受。

2.学生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章或故事片段,分析其中的奇妙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分享、阅读、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奇妙王国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议课记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今天上午第二节在我校举行,已经上课了,还有两个学校教师没有来,我想可能时间更改他们不知道,我赶忙通知这两个学校的校长,他们的确不知道时间的变卦,还以为是星期五呢!
课还得照常进行,不能等,执教教师是唐延珍教师。

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他先和小朋友们做了一个小游戏: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飞呀飞呀,左飞飞,右飞飞…….啪啪。

边说边做动作,刚开始小朋友们有些拘谨,唐老师又一次做了示范,这下小朋友们不紧张了,随着教师做起游戏,这时导入新课。

唐老师出示新: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出示读书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后教师检查读书情况和问题。

接着学习第一段让学生读后教师提出问题1、法布尔为什
么要做这个试验呢?2、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这时教师出示在说他所做的事时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
2.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这时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3、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4、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5、作者和小孩子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认为怎样读才干表达他们的心情。

让学生读书,在读书的的过程,学生读书的姿势不对,教师让学生拿起书,纠正姿势教师指导朗读。

6、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7、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出示:这样,二十
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8、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9、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10、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

11、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无法解释的是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看得出这节课还没有结束,教师有些慌,于是自身得出结论: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考虑。

唐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时一个学生高高的举起手:“那三只蜜蜂跑哪里去了?”有学生说:“可能迷路了,”“可能还在路上玩耍呢!”“可能被一个顽皮的小朋友踩死了。

”这时大家哄堂大笑。

这节课超时3分钟结束了。

议课开始了,综合各位教师的点评,归纳出执教教师本节课的优点:
1.听说读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如在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叙述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过程的设
计,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2.细节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坐姿不端正,和时纠正,体现教师的认真负责。

3.发散思维的培养。

结束课的时候,虽然匆促,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问题设计合理。

让学生小组合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给学生讨论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二.同时指出缺乏:
1.教师对学生评价性的语言太少.
2.洼李小学的的郑丽芳教师提出建议,上课激励的语言要有艺术性。

她是这样设计语言的:“你读出了激动!”或者:“有那么点点激动!”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听起来赏心悦耳。

还提出教师站立的姿势应该如何做,还做了示范。

3.二小的乔丽娜教师说到有位学生在结尾时说:“‘可能被一个顽皮的小朋友踩死了。

’这时教师没有进行思想教育,觉得这有点太残暴了,小学生维护动物的意思不强,所以应该随时进行思想教育。


4.拖堂了。

这时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为教师和时下课。

我觉得这节课无论是讲课还是评课,都比较胜利,教师教课中的让学生叙述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过程的设计,更符合小学三年级的特点,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因为学生刚刚从二年级上来,说话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说,由此让我想到三年级作文教师也应该刚开始用框架式引导学生去模仿写,一段时间训练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放手让学生独立作文,这也不失为好方法。

借鉴之二:教师是小朋友的典范,所以无论教态还是说话艺术都要讲究,只有这样,由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小朋友们都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