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合集下载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制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辉煌的以后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强盛时代,必定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盛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杰出的领导者,必定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领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点,他之因此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因此有天下者何?项氏之因此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因此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因此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计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人才战略决定三国生死存亡——品三国、话人才

人才战略决定三国生死存亡——品三国、话人才

人才战略决定三国生死存亡——品三国、话人才最近,电视台热播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1800年前的故事,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忍不住从书架里翻出《三国演义》,秉烛夜读,颇有感慨。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逐鹿中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纷争的一大奇局。

三大政治集团时而杯酒言欢,时而兵戎相见,关系错综复杂。

透过纵横裨阖的军事较量,看到的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正如清代史家赵翼所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重用人才是魏、蜀、吴三国共同的施政方针,但具体措施各有千秋,仔细推敲,三国时期的人才战略,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用人以才——曹操的用人策略曹操用人,讲究“唯才是举”。

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向天下求贤。

赤壁之战,曹操宴饮长江,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诗句来倾述自己渴望人才的心情。

在选人原则上,曹操抛弃等级门第观念,用人不计前嫌、不论贵贱、把傲然出众的才华作为选用人才的前提。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布第一道《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从中看出,曹操选人不需要一定是全才,也不论是否廉洁或品德好坏,只要有一技之长,曹操都会爱之、信之、任之、用之。

南阳张绣与曹操是宿敌,投降曹操后却降而复叛,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

但当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仍能接纳他。

《三国志》中记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娶绣女,拜扬武将军”。

随后,张绣为曹魏训练了一支精锐骑兵,在官渡之战中力下大功。

曹操的几大谋士中,荀彧、郭嘉来自袁绍集团,贾翊则来自张绣集团。

几大名将中,乐进和于禁是曹操从行伍提拔,张辽来自吕布集团,张郃来自袁绍集团,而徐晃来自杨奉集团。

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方针,使很多寒门中的优秀人才得到重用,也使曹操靡下聚集了当时最庞大、最优秀的人才队伍。

借助他们的文智武功,曹操得以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看三国论人才培养

看三国论人才培养

看三国论人才培养重读三国,掩卷沉思,不胜感慨!诸葛孔明,旷世奇才,累死五丈原,功未成身先死。

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他生前再能,能管得了后主刘禅投降,三国归晋吗?问题出在哪里?问天,问地,问自己。

相反,司马懿虽屡遭曹丕罢黜,而雄心仍在。

虽在江湖,心在朝野。

虎狼之心隐于内,阴险毒辣登峰造极。

略施小计诈病赚曹爽,便夺了政权。

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一个比一个强。

把权利紧紧握在手里,弄得魏国跟当年董卓当年横行朝廷一样。

最后司马炎废掉曹奂三国归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试问,当初刘关张忙活了半天,又是三顾茅庐,又是千里走单骑的,结果让司马氏得了江山。

虽然留下了英雄美谈,但论功业来,却是一事无成。

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培养出了问题。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事情做的漂亮,无出其右。

但他对人才的培养却做的太失败。

比如对刘禅的培养就出了大问题。

刘禅为人老实,厚道,只不过有一点笨,这不算毛病,郭靖也是笨但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只不过,没人给他一个锻炼的平台罢了。

作为刘备托孤的帝师只想着为他恢复汉室,打江山。

没有想到如何让他守江山,更甭说像成吉思汗的子孙那样开疆扩土了。

他手不能握刀,连个鸡也不敢杀,你怎么能指望他有多大出息?一天没事干,不弄声色犬马又能干什么?当头儿的昏庸,当兵的强,一定会造反;当头的昏庸,当兵的弱,一定会倾覆。

更何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不行,只能是一帮乌合之众。

哪还有战斗力呢?诸葛亮也不是个好父亲,他的儿子诸葛瞻按说基因很好,母亲不是靓女也是才女。

怎么邓艾的大军一到,就一触即溃,弄的自刎而死以身殉国了呢?无才、无能,就是他的可悲之处。

可他父亲什么时候让他在赵云手底下锻炼过呢?姜维算是稍微出色点的,但也是胆大心粗。

惊天的计策看起来很完美,但执行起来却条件不够,变数很大,又调控不了。

结果,诈降了钟会没有策反成功最后身死乱军中。

而司马家族却不一样,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两一直跟随父亲从军打仗,思路智谋紧跟父亲如出一辙,皆虎狼之辈,他们治军严谨,门徒遍布天下,经他们治军,绵羊之师皆成虎狼之师,战斗力超强。

选才、用才、留才——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选才、用才、留才——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意指《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正是斗智斗勇的表现。

各路英豪为了开创自己的基业,纷纷抢夺各种资源。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使出各种手段网络贤才。

清朝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是呀,今日之市场竞争,亦如三国之况,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亦当吸取三家之长,有情义、有待遇、有未来,方可夯实发展之基,提升持续发展之力。

员工管理,首先要能识才选才。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选才的,他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用人以智、量才而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也不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

如此,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手下各类人才云集。

观古鉴今,但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

有的地方则看出身,看学历,看脾气,能力则可次之又次,把真人才拒之千里之外。

员工管理,其次要能用才。

用人当取人之长、不相疑。

刘备让诸葛亮做军师,掌握全盘,五虎上将作先锋,照旨行事,取六人之长,优势互补,众人皆尽其能,气势一时无二。

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字子瑜)一直被孙权重用,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用人不疑,使得他们真情感动,抵死效命。

员工管理,重要的是留才。

人才留得住,企业发展才能可持续。

员工在企业工作,氛围很重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有家般感觉的工作,上下和气,忠诚度自然高。

刘备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

和关张情同手足、“三顾茅庐”请卧龙、对黄忠、马超礼贤下士。

孙权更是极力推行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

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

对员工工作之外的关心问候、红白喜事的到场慰问……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2017-05-09在谈论到人才”这个话题的时候,结论总是常谈常新的,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

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需要才能,更需要有品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没德的话,那不仅仅会害了任用他的人,更会害了他自己,而一个人有才也有德的话,就会得到使自己的任用他的人双方都受益。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以说是会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才。

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关于各种人才和他们品德给他们带来的福和祸就像吕布一样,尽管他神力过人,在战场上杀敌十分勇猛,但是最后却被身边的人背叛落了个白门楼斩吕布”的结局。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猛将落了这样个下场?或许是和他的品德有关吧,吕布是个出尔反尔的人,他先是因为财力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后又因为美色背叛董卓。

对于一个出尔反尔、两次背叛主人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如果任用不慎的话就会害了自己,谁还会用他呢。

而像关羽一样,他不仅才能出人,而且品德高尚,他虽然落如了曹操的手里,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与赤兔马、锦袍相
赠,但是他仍然不忘桃园三结义的刘皇叔。

这样对之人忠心耿耿的人才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忠义双全的武圣。

一个对自己主人忠贞不渝的人才会得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

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德。

如果把才比作是刀刃,那么德就是刀柄,没有了德,就像刀没了刀柄,这把刀谁用了就可能害了谁;只有才德兼备,才像刀刃加上刀柄,才可以运用自如,才是一把宝刀。

文章。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称雄一方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命运坎坷,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镜说:“不然。

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

”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

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思想:有了人才,但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能调兵遣将使用这些人才的人,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说的“经纶济世之才”。

刘备的“命运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分析非常正确。

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曹操、荀彧相互成就事业曹操能一统北方,虽因时势造成,但更因他具有雄才大略,其一就是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使用人才。

所以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中,荀彧的贡献最为突出。

荀彧来投曹操,曹操赞誉他是“吾之子房也。

”荀彧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极富才智之士。

他在未投奔曹操前,他的才智已为当时的人所知晓、看重。

南阳何颙就赞他有“王佐之才”。

他投奔曹操后,曹操有重要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

当时曹操刚起事不久,实力不够雄厚,兵力不多,所占据的地盘也只有兖州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曹操特别想攻打占领徐州。

这时陶谦已死,把徐州牧的位置转让给了刘备,实力也不弱,因此拿下徐州并非易事。

而且当时还有骁勇善战的吕布在离兖州不远处的山阳驻军,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果曹操攻打徐州,吕布必定乘虚偷袭。

荀彧很清楚地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因此坚决反对。

荀彧的分析一针见血,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打消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  谈人才

看三国谈人才一、思贤若渴夫欲王霸天下,必须善得人心,广纳贤才。

三国时期, 靠镇压黄巾军而暴发的三大政治、军事巨头,尤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曹操靠天时,孙坚仗地利,均得势较早,已群贤毕集。

唯刘备赖结拜三兄弟,东奔西突,终是势单力薄, 处处挨打。

偶得徐庶指点,便有胜绩,尝到了人才的甜头。

后来徐庶被曹操诓骗而去时,刘备“大哭不已,乞再骤一霄,来日饯行,”并言“闻公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临别“送一程又一程”,“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为阻断了望徐庶之目。

刘备闻徐庶荐诸葛亮后,三顾茅庐,终得相辅,已成千古美谈。

但说刘备去卧龙岗途中,逢人便下马躬立道旁恭敬参拜,可见他当时满脑子都是诸葛亮。

第三次得遇诸葛亮却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直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义弟张飞怀愤要烧房,关羽不满也横眉,皆被斥之。

足见刘备敬仰、殷切、渴思之心。

怎不令诸葛亮沤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报。

亮之出果然为蜀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取才有道人才来路有两条,一是从敌方挖掘、收买、拉拢或捕获现才。

二是从内部发掘人才于微末,提拔人才于蓬蒿或培养人才于既始。

取才方法很多:第一、物以类骤。

孙坚酣战太史慈,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英雄爱英雄也。

孙坚挂袍志念,想方设法取回太史慈,大慰平生。

这类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如关羽战黄忠,张飞释严颜等等。

第二、结以肱股。

刘备以手足之情结拜关羽、张飞,终生为已所用。

第三、仁爱相系。

赵云被刘备借用后,执其手恋恋不舍,后来赵云愿落草为寇,也要等待刘备。

其四、强取豪夺。

曹操欲用徐庶取用程昱计扣留其母为人质,假用徐庶至孝之性而得以骗取。

刘备所谓不仁不义者,可名为“杀鸡取卵型”。

还有离间主臣,致令欲归无门者;投贿其嗜,勾诱而用者;以金珠美玩、爵禄、美妾以结其心者等具体操作方法。

当然真正的人才,是指德才兼备者,他们常以大局为重,正气凛然,目无旁顾。

陈宫看透了曹操之后,虽然被曹操所获,也宁愿从容赴死,舍身就义。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

解读三国的用人智慧三国人物,千古风流,各领风骚。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或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那时现实的写照,而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们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建功立业至关重要,是其一展大志,成就伟业的基石。

亦如欧阳修所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曹操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魄,任天下之人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刘备对待人才懂得推心置腹,在得人心中得到了自己的天下;孙权更是懂得披肝沥胆,大胆起用年轻新秀,发展自己的事业。

大时代有大时代的气候,用人也自有其格局,其间留下了许多令我们回味无穷的用人智慧。

我们品“三国”,不能仅仅陶醉于刀光剑影,还要领悟他们攻城略池背后对人才的识别、选用、管理及培养的艺术,借鉴三国的用人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如何识别人才、用好人才、管好人才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识人识人是任人唯贤的前提,也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一个管理者是否能慧眼识才,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亦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识拔鉴别人才是需要有眼力的。

开明的管理者,要有慧眼识才的本领。

不能辨识人才的领导者,即使送上门来的人才都无法辨识,使用人才当然更无从谈起。

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刘劭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

”即是说,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样的人才,与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唯德是举唯才是用德,在人才学的范畴内,称为政治品质。

高尚的政治品质,既是一个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人才成长的基本保证。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3] 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
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 吕蒙举荐陆逊等等, 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
荐之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
[][4] ,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囚,曹操
假借徐母之名, 驰书来招, 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 而为了报答刘备, 回马举荐了 “得 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

[][5] 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 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
4.招降纳叛 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 用。两军对战, 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 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
敌,杀退追兵,最后反败为胜。事后,于禁向曹操禀明情况,曹操很是感动,奖赏又封侯。
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曹操听到了流言蜚语, 心有所虑, 但是并没有轻信, 而事后问清楚了
状况,赏罚分明。由此可见,曹操的确有赏罚之智慧。
4.严密掌控,威以刑杀 曹操历来被称为奸雄,其必存“奸”的一面,其曾坦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
3.前往聘请 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
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
。“三顾茅庐”这
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 《三国演义》 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 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
“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
气相投。”[][9]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相 同,曹操用权术,刘备用性情,孙氏兄弟用意气。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 的特点:

《三国演义》角色启示:社会与人性之镜

《三国演义》角色启示:社会与人性之镜

《三国演义》角色启示:社会与人性之镜
《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对当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1.人才管理:曹操善于发现和呵护人才,这种人才观对当代社会的人才管理
有启示意义。

企业和组织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和激励,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得以发挥和成长。

2.领导力:刘备、孙权和曹操等角色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他们的领导风
格和管理手段可以为当代的领导者提供借鉴。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忠诚和信义:关羽的忠诚和信义对当代社会有启示意义。

在商业和社会生
活中,诚信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4.智慧和创新:诸葛亮等角色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

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机遇。

5.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等角色展现出了强烈的家国
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6.竞争与合作:三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展示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商业
和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人才管理、领导力、忠诚和信义、智慧和创新、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以及竞争与合作等方面。

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中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

刘备在用人时,非常重视对人品的考察,他曾对诸葛亮说:“治世以德,安民以礼。

”这种准则在刘备的统治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刘备待人宽厚仁义,以身作则,赢得了人心。

他在任用张杰时,毫不计较张杰的出身和资历,而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和才华。

这种引人以德的用人方式,不仅能够凝聚人心,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国演义中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英才如星,但刘备通过周围的观察和了解,筛选出了一些真正的人才。

诸葛亮的伟大才干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初次登场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

刘备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发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谋,这让刘备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征服天下。

这种突出人才选拔的方式,帮助刘备在困境中逆袭,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创始人。

三国演义中提倡了重用人才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英雄是相对稀缺的,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极为宝贵。

一个聪明的领袖应该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不论他们的出身和地位如何。

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典型代表。

不论是荀彧、郭嘉还是贾诩,他都能够看中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种重用人才的原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华,也为领导者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用人之道的思考和总结。

这部作品强调了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重用人才的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领导者的验证,并成为了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启示《三国演义》中曹操唯才是举、识才容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以及他善于激励、赏罚分明的管理政策都对现代人力资源有一定的启发。

通过对曹操用人的分析,从而对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和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标签:三国演义;曹操;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在企业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启发。

《三国演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其中蕴含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慧和艺术,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又是一位善于用人的管理者。

据此,笔者拟就曹操用人与现代人力资源的情况做简单的研究。

1 树立唯才是举的用人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深刻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惜才爱才并善于激励。

人才对于现代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应树立全面的用人观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在用人时应做到唯才是举、识才爱才、知人善任。

曹操深知为成就霸业,必先得贤才,于是他建立了青州军,随后又在兖州招贤纳士。

曹操为招募贤才可谓做到了不拘一格求人才。

曹操曾三下召令,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兵败赤壁之战后,愈发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下了《求贤令》,为的是广罗天下贤才为己所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发布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强调了“唯才是举”旨在选用有竞争意识的人,不能因为有某些缺点而弃之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早已封为魏王,但仍重视人才的选拔,下了第三道《举贤勿拘品行令》。

在这道令中,曹操再次重申“唯才是举”的方针。

又如许攸,曹操“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曹操面对贤才时,不顾自己的形象,未穿鞋子,着急出门迎接。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曹操的“求贤令”与现代企业外部招聘相类似,同时曹操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郑逸宸论三国人才

郑逸宸论三国人才

论三国中的人才郑逸宸首先,本人特地声明本人已好久未读三国演义。

对三国的印象仅来源于《三国演》、《正史》、部分评论三国的书以及《三国志》系列游戏,且只限于前三国时期有所了解,所以下文中可能存在某些错误。

说起人才,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相当重要。

阵前单挑,我将你斩于马下,我的部队就士气大涨,掩杀过去;两军对阵,我的谋士更厉害,我就能让你大败而归。

许多广为人知的故事:隆中对、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败走麦城、空城计……这些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人才也由此显得极为重要。

那么,先谈谈人才成长吧。

我认为《三国演义》中人才成长的体现还是非常少的,每个人才出场就武力暴表或智力顶尖的。

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张飞在长板桥的疑兵之计和关羽的水淹七军,证明了他们从一武夫变成了会用谋略了。

至于人才从幼年到成年,为何那么有才能?那可以说很多,例如他们勤学、善观察、好思考。

但要我说,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说是:天赋。

若不是天赋,又怎能解释司马懿一直无法胜诸葛亮呢?接下来,抛开《三国演义》中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三国演义》中对文臣武将的描写在历史上属实吗?首先,我认为阵前的单挑是不属实的。

但凡一场仗,武将必上去单挑,剩下几万人就跟傻子一样在那里站着。

对面的大将都冲过来了,不射几箭弄死他吗?还是说包括小兵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只要面子,不要胜利"?有时,明明形势-片大好,不挥军冲锋,却停下来单挑,这真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吗?只需稍微思索一下就知其荒谬,若是几场单挑也罢,若是带头冲锋也罢,可这一打就单挑也太不顾实情了。

能赢,主要还是靠士兵而不是一场单挑,单挑只不过能增些士气罢了。

真正有用的是军队的精锐与否。

其次,有些谋士也决非有那么厉害。

例如诸葛亮,在演义中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谋略样样在行,除了武功全都顶尖的人,但是,他在谋略上是否在行,便要打个疑问?刘备在入蜀后,随行军师常是法正,诸葛亮则坐镇成都。

当然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必须坐镇后方。

论三国演义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1500

论三国演义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1500

论三国演义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1500 在中国,“三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一个永恒话题,尽管只是一部文艺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却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

本文将从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如何看待人才、制度与自律、组织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对其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以及它能给我们当代企业管理带来怎样的作用进行论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看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回荡在我们耳边。

《三国演义》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百容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不言而喻。

其中记忆最深的无疑是被誉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象征,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等载入史门的诸葛孔明,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司马微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可是刘备两者皆得,最终也未能完成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伟业。

为何?是他们浪得虚名吗?若如此,诸葛亮帮助刘备从无到有,确立三国鼎立之势又该何解呢?况且庞统从第五十七回到刘备帐下听用,至第六十三回取洛城选伏身亡,不过短短几回的剧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展现他作为一代谋士价值。

当我们再说到三国、说到蜀汉,人们耳熟能详的不过就一卧龙而已,又有多少人记得凤雏。

确实,他在霸汉政权的建立当中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没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这又是谁之过?假设庞统不是在刘备帐下而是在曹操帐下,结局又将如何?所以,从一部《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管理学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诸葛亮七出祁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

在失去荆州大片土地,损失关张两员大将,失去了“精神支柱”刘备,再平孟获,出兵伐魏,国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

而在此期间,魏国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一个主攻,国力虚耗,人才只损失无补充:一个主守,养精蓄锐,人才辈出,胜败之道一目了然。

三国里夸人才的句子

三国里夸人才的句子

三国里夸人才的句子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英勇的将领,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物。

下面我就以三国中夸人才的句子为题,列举一下三国时期的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

1. 诸葛亮,字孔明,被誉为“卧龙先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他才智过人,擅长兵法,曾以智谋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2. 曹操,字孟德,是魏国的奠基人,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雄才大略,使得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3. 刘备,字玄德,是蜀国的奠基人,也是三国时期备受尊敬的君主之一。

他具备睿智的头脑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统一了蜀国并建立了稳定的政权。

4. 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忠诚战友。

他以勇猛善战而著名,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武将之一。

关羽的忠诚和勇气深受人们的敬仰。

5. 张飞,字益德,是刘备的另一位忠诚战友。

他勇猛无比,擅长马术和枪法,是刘备军队中的重要力量。

6. 孙权,字仲谋,是吴国的创建者。

他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的君主,成功地巩固了吴国的统治地位。

7. 周瑜,字公瑾,是孙权的重要谋士。

他聪明智慧,善于用计,曾为吴国立下了许多战功。

8. 赵云,字子龙,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勇猛无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誉为“常胜将军”。

9. 魏延,字文长,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精神,为蜀国立下了许多战功。

10. 钟会,字士季,是魏国的重要将领。

他善于用兵,有出色的指挥能力,曾为魏国立下了许多战功。

以上是三国时期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和谋略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才华才能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国的角度谈人才
在谈论到“人才”这个话题的时候,结论总是常谈常新的,因为时代在不
断的变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

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
的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不仅仅需要才能,更需要有品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没德的话,那不仅仅
会害了任用他的人,更会害了他自己,而一个人有才也有德的话,就会得到使
自己的任用他的人双方都受益。

在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以说是会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才。

在我们面前展示
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关于各种人才和他们品德给他们带来的福
和祸
就像吕布一样,尽管他神力过人,在战场上杀敌十分勇猛,但是最后却被
身边的人背叛落了个“白门楼斩吕布”的结局。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猛将落了这
样个下场?或许是和他的品德有关吧,吕布是个出尔反尔的人,他先是因为财
力背叛丁原投奔董卓,后又因为美色背叛董卓。

对于一个出尔反尔、两次背叛
主人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如果任用不慎的话就会害了自己,谁还会用
他呢。

而像关羽一样,他不仅才能出人,而且品德高尚,他虽然落如了曹操的手里,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与赤兔马、锦袍相赠,但是他仍然不忘
桃园三结义的刘皇叔。

这样对之人忠心耿耿的人才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忠义双全
的武圣。

一个对自己主人忠贞不渝的人才会得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

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德。

如果把才比作是刀刃,那么德就是刀柄,没有了德,就像刀没了刀柄,这把刀谁用了就可能害了谁;只有才德兼备,才
像刀刃加上刀柄,才可以运用自如,才是一把宝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