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VS
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则是整个经济,包括经济总体状况、经 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此外,两者 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 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 运用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旨在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和原因,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检验和 发展经济理论。
财政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包括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税收则通过改变税率和税基来影响 总需求。
实施效果
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波动。长期内,财政政策 可以通过提供公共品、改善教育、卫生等条件来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定义、工具及实施效果
政策时滞的考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 中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需要在 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时滞因素, 以确保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 化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06
CATALOGUE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开放经济的定义
开放经济的特点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 交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 资等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的经济体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政策目标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相互配 合,共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例如,在通货膨胀严重时,财 政政策应该减少支出,而货币政 策应该紧缩银根,共同抑制通货 膨胀。
政策工具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 同的政策工具相互配合。例如, 在经济衰退时,财政政策可以通 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总需求, 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 刺激投资和消费。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PPT文档)
出版社,第5版 • 《宏观经济学》,[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第5版 •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版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 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被 认为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 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 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 学著作。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 国内生产总值
• [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
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
几个相关问题
•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 生产与销售 • 流量与存量 •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NI](狭义)=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PI-个人所得税
•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宏观经济基本问题
• 物价或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 • 就业或失业问题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问题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件
2020/3/29
4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020/3/29
5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 含义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
2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 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被 认为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 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 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 学著作。
2020/3/29
3
讲授内容
•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教材第十二章]
•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教材第十三章]
13
几个相关问题
•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 生产与销售 • 流量与存量 •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一个地区 一定时间
新生产 最终产品 市场价值
2020/3/29
上衣 流程
售价
增值
种棉
15 15
纺纱
20 5
织布
30 10
制衣
45 15
销售
50 5
合计
160 50
14
下列项目是否应当计入GDP?为什么?
15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 ——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0.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消费 投资 货币需求
20.2 本章内容要点解析
第一节 消费
1.跨期消费决策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如何进行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 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约束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 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
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
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减少,未来消 费增加。 收入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同 时增加。 因此,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 蓄,这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
(3)借贷约束对跨期消费的影响
住房需求曲线的影响因素有:
(1)人们的财富。 (2)拥有住房的真实净收益。 (3)其他资产的真实净收益。
存量均衡与流动供给模型分析认为:第一,
现有住房存量市场决定了均衡的住房价格;第二, 住房价格决定了住房投资的流量。住房投资的决 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 (1)假定现有住房的供给不变,利用住房需 求曲线就可以求出均衡的住房数量和价格。 (2)假设任何因素发生变动,使住房需求曲 线发生移动,就可以推出住房投资函数。
图20-8
住房市场
3.存货投资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主要有: (1)保证生产的平稳化。 (2)避免脱销。 (3)提高经营效率。 (4)在产品。
第三节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指人们在投资组合中所选择持有的 现金、支票账户等货币资产的数量。鉴于货币的 两个基本特征,即最强的流动性和较低收益,人 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如何在流动性偏好与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香蕉 15万单位×1美元 20万单位×1.5美元 20万单位×1美元
=15万美元
=30万美元
=20万美元
服装 合计
5万单位×40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300万美元
=240万美元
215万美元
330万美元
260万美元
2.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关 系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宏观经济基本问题
• 物价或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 • 就业或失业问题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问题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对比
• (1)研究对象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
简单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全部收入用于个人消费。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中
间
厂商
产
品
购买最终产品
扩大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厂商
储
蓄
购买最终产品
投 资
金融机构
• 总支出=消费+投资= C + I
• 总收入=消费+储蓄= C + S
• 恒等关系:C + I = C + S
如何决定。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
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 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 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 (4)基本假设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 “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 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 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 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17.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都已经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特指劳动就业。
由于劳动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难以衡量,故通常用充分就业来表示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况,即在经济学分析中,“充分就业”是指狭义的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
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失业一般分为以下三类:①摩擦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起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③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持续、稳定、长期的增长是经济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之欧阳治创编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第十三章
解:(1)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YCI 得:
Y 1 0 0 0 0 .8 Y 1 0 0 0 解得:均衡收入Y* 10000。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消费为 C 1 0 0 0 0 .8 1 2 0 0 0 1 0 6 0 0 ,总需求为 C I 1 0 6 0 0 1 0 0 0 1 1 6 0 0 , 社会非自愿存货为12000-11600=400。由于总产出 大于总需求,存在社会非自愿存货,理性的厂商 会减少生产,因此总产出或总收入减少。
y 1
kg g 1
2.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 收变动的比率。 当税收为定量税时,税收乘数为:
kt
y t
1
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
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 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当税收为定量税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
D 12000
E 13000
F 14000
G 15000
(2) 消费 (c) 9110
10000
10850
11600
12240
12830
13360
(3) 储蓄 (s) -110
0
150
400
760
1170
1640
(4) 边际储蓄倾向
(MPS)
0.11 0.15 0.25 0.36 0.41 0.47
1.三部门经济宏观均衡的条件 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是计划的消费、 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 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
cigcst 整理得:
i g st
图13-8 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6版(宏观经济学)17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间不一致 性。 时间不一致性也称为动态不一致性,指决策 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 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 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 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
3.按什么规则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货币政策说,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 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 (2)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 规则。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
规则,即泰勒规则。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1.短期供给管理政策的含义 短期供给管理政策是指在短期内如何从供给 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较大经济波动带来 的失业和通胀。
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使得货币政策 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17-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表17-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 1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产出 不确定 减少 利率 上升 不确定
1 c 解:(1)基础货币乘数为: 。 m
m 因为 c r c 1 c
r c
r c
2
r 1
r c
2
0
,可知c与基础货币乘
数m成反向相关关系,即c增加时m下降,c下降时 m增加。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 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 无效的?解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 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 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析方法也不同, 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 某个厂商降低工资, 从该企业的角度看, 成本低了, 市场竞争力强了, 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 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 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 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 可以增加家庭财富, 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 社会需求就会降低, 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1复习笔记一、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1d d b e P M f P r r w Y u P t ⎛⎫=⋅ ⎪⎝⎭,,,,,式中,M 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 为一般价格水平;b r 为市场债券利息率;e r 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d d P P 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 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 为名义收入;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因此,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总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总财富可以用永久性收入y 来衡量。
②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而,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反之亦然。
③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GDP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组相对固定的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比值。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均衡产出或收入。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消费函数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即:c= c (y) 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dc/dy (0<MPC<1);消费函数:c =α+βy ;APC= +β 则:APC>MPC 且APC+MPC=1; →0,所以APC →MPC储蓄函数 s=y –c → s=y –α–βy= -α+(1-β)y APS<MPS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收入效应: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 ;替代效应: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通过实际收入;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越公平,APC 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 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内容
•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教材第十二章] •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教材第十三章]
•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IS-LM模型[教材第十四章]
• 第四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材第十
七章]
• 第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教材第十六章]
• 流量与存量
•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上衣 流程 售价 增值
种棉 15 15
纺纱 20 5
织布 30 10
制衣 45 15
销售 50 5
合计 160 50
下列项目是否应当计入GDP?为什么?
• 销售给本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 销售给外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 股票买卖的价格。 • 支付给证券经纪人的佣金。 • 银行助学贷款的利息。 • 私人向贫困大学生的捐赠。
二、收入法
•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 ―产出等于收入”
• GDP包括:
• ①工资、利息、租金。
•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 ③公司税前利润。
• ④间接税。
• ⑤资本折旧。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 两部门:
• 厂商和居民户。
• 不考虑政府收支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宏观经济基本问题
• 物价或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 • 就业或失业问题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问题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对比
• (1)研究对象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 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 (2)解决的问题不同。 •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 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 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 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 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计算公式为:
(2)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通过计算生产者
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
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总结
• 1.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含义。 •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及其 折算方法。 • 4.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组 编 主 编 编写者 教育部高教司 高鸿业 刘文忻(北京大学)
冯金华(前武汉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
尹伯成(复旦大学) 吴汉洪(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第6版 • 《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 《宏观经济学》,[美]格里高利· 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
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
1996年名义GDP 香蕉 2006年名义GDP 2006年实际GDP 15万单位×1美元 20万单位×1.5美元 20万单位×1美元 =15万美元 =30万美元 =20万美元 5万单位×40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300万美元 =240万美元 215万美元 330万美元 260万美元
• 5.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 6.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
• 7.失业与物价水平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 • ——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 • • • • •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产出等于支出” GDP包括: ①消费[C] ②投资[I]
• 固定资产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 • 存货投资
• ③政府购买[G] • ④净出口[X–M] • GDP=C+I+G+(X–M)
居民户
购买最终产品
厂
商
储
蓄
金融机构
投
资
•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C + I + G •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 C + S + T
• 恒等关系: I+G=S+T 或 I = S + (T - G) • 投资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 再加上国际收支的作用。
• 总收入=消费+储蓄= C + • 恒等关系:C + I = C + S
•
S
I
未归于消费者之 手的产品
=
S
未用于购买消费 品的收入
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 加进政府收支的作用。
• 三部门:
• 厂商、居民户和政府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税
政
转移支付
府
税 收
收
政 府 购 买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
•
I
=
S
计划投资 = 计划储蓄
E
Y=E
100
教材P396 图13-1(a)
。 45
0 100 Y
E Y–E=UI(非计划存货) UI>0
100
UI<0
E
E
教材P396 图13-1(b)
。 45
0 100 Y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 消费函数概念
•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一个地区 一定时间
新生产
最终产品 市场价值
• 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
• 保姆从事的家务劳动。Biblioteka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 ——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 值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对象
•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
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 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 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 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服装 合计
2.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折算指数=通货膨胀率+100%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1.失业的衡量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 的社会现象。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为劳动力。
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称为失业率。
劳动力=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100% 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数量 100% 成年人口总数
2.物价水平的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 平或者说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 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这个加权平均值就是 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
价格水平。
• (3)研究方法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如何决定。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 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 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 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 (4)基本假设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 “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 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 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 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 含义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
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的经济学。 • 宏观经济分析的任务是通过国民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 系的研究,维持充分就业,消除通货膨胀,稳定经济 增长,保持外汇平衡,以达到全社会福利最大的目的。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NI](狭义)=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PI-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