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

合集下载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一)诸子百家教育思想1、孔丘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2、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3、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4、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5、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二)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2、《中庸》3、《学记》4、《乐记》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二、秦、汉(一)董仲舒教育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3、论道德教育(二)王充的教育思想1、对神学的批判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3、论学习三、隋唐元明清早期主要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氏家训》2.论士大夫教育3.论家庭教育(二)韩愈的教育思想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3.论尊师重道(三)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3、“大学”和“小学”教育4、“朱子读书法”(四)王守仁心学教育思想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3.论教学内容4.论儿童教育(五)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五)颜元的教育思想1、漳南书院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3、“习行”的教学方法4、“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四、晚清教育思想(一)“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张之洞与《劝学篇》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二)维新派教育思想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3、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中国教育思想史五、民国早期教育思想(一)蔡元培教育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3、教育独立思想(二)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勤工俭学运动6、科学教育思潮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8、学校教育改革与实验六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1、论教育本质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的探索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2、“化农民”与“农民化”(四)梁漱溟的乡村教育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2、乡村教育的实施(五)陈鹤琴的“活教育”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2、“活教育”思想体系(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1、“生活教育”实践2、晓庄学校3、山海工学团4、“小先生制”5、育才学校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科章节小节知识点一(一)古希腊教育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论外国教育思想史、古代教育思想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2、柏拉图“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3、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二)古罗马教育1、西塞罗2、昆体良3、奥古斯丁二、近代教育思想(一)西欧近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2.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及影响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外国教育思想史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洛克斯宾塞2.法国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3.德国第斯多惠4.俄国乌申斯基5.美国贺拉斯·曼6.日本福泽谕吉三、现代教育思想(一)新教育运动理论1、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3、蒙台梭利(二)苏联教育思想1、马卡连柯2、凯洛夫《教育学》3、赞科夫4、苏霍姆林斯基(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1.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2.改造主义教育3.要素主义教育4.永恒主义教育5.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存在主义教育7. 新行为主义教育8.结构主义教育9.分析教育哲学10.终身教育思潮1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制一(一)官学制度与“六艺”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1.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2.太学、郡国学、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馆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影响(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五等黜涉法”监生历事社学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与种类和特点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中国教育制度史 二、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洋务学堂的兴办 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3.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4.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2.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3.1922年学制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与特点三、现代教育制度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共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2.干部教育3.群众教育4.普通教育5.基本经验科章 节 小节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一、(一)东方文明古国 1.巴比伦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古代教育制度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 (二)古希腊 1.古风时代 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 “智者”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 (三)古罗马 1.共和时期2.帝国时期(四)西欧中世纪 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五)拜占廷与阿拉伯 1.拜占廷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2. 阿拉伯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二、近代教育制度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耶稣会与天主教教育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 1.英国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3.德国4.俄国5.美国6.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科 章节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三、现代(一)19c 至20c 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形成和发展 著名实验 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 有机教育学校、 葛雷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 设计教学法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1.英国《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2.法国《费里教育法》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3.德国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4.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生计教育、返回基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日本《教育救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6.苏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一、中外教育史各部分知识点解析1、中国古代教育此部分内容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繁多,而且多为背诵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知识点,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大朝代的教育思想及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沉淀,形成系统的框架。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把知识点重新整理组合,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

此部分内容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改革史串成三条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中国近代教育此部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也相对较多,分为三大考点。

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来梳理。

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两大主线来分别把握,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这部分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3、中国现代教育该部分主要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可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知识点图表
科目


小节
知识点
外国教育思想史
一、古代教育思想
一 古希腊教育
1、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论
德育论
智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
2、柏拉图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3、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教育作用论
二 古罗马教育
1、西塞罗
2、昆体良
3、奥古斯丁
二、近代教育思想
一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2、“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2、乡村教育的实施
五 陈鹤琴的“活教育”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2、“活教育”思想体系
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实践
2、晓庄学校
3、山海工学团
4、“小先生制”
5、育才学校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3、荀况的教育思想
“六经”传人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科目


小节
知识点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一、先秦时期教育思想
一 诸子百家教育思想
1、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3.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是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作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④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
⑤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⑥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中国近代的留学始于1872年,容宏倡行
4.教会学校:传教士在澳门首创“马礼逊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
1.1898年光绪帝(维新派)准设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2.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4.学校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5.对学生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及意义
1.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弱,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2.私学的特点及意义
①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的团体
②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是研究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演化历程的学科。

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至今,教育一直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基石之一。

教育史的脉络如下:
1. 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教育儿童关乎生存和基本技能。

随着城邦国家的形成,出现了不少初级学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开始普及公共教育和体育活动。

公元前3世纪,孔子创立了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体系。

2. 中世纪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以修道院为中心,同时在城市中也有一些教育机构。

因宗教不容于世俗教育,其中的拉丁语是学术语言,古典文学、神学和哲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

3.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学问被重新关注。

人们发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在意大利等地,私人和公共学校开始为人们提供古典文化的教育。

4. 工业化时代教育。

工业革命和宗教改革使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

学校数量倍增,公共教育变得更加重要。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创造了“进步教育”概念,强调学生参与、合作和实践体验。

5. 当代教育。

20世纪后,教育发展迅速,包括新兴的技术、互联网和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发展。

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相继涌现,如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在线课程等。

同时,教育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它展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迁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第 1 页 共 1 页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在300分的试卷中占据了30%以上的分值,同时又是四个科目中需要识记内容最多的。

那么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更要合理安排好中外教育史的复习时间,做到既能够充分复习同时又不占用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一)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二)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三)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备考策略(一)准确、扎实的掌握教育史的知识对于中外教育史这类历史性学科的知识,其时间背景、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和转折点及标志性的要素、及其深远性的历史影响意义等,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

在历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中,如主要教育人物的思想观点(如“孔子”“杜威”)、主要教育观点和事件的含义理解(如“科举制”“洋务学堂”“欧美各国的教育法案”)、主要历史时期的教育变革等(如“17-18世纪德国的新大学运动”)都有不同题型的考查。

因此,考生应准确记忆教育史实,避免张冠李戴。

(二)学会线索性、对比性的综合记忆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内容繁杂,需要考生在分别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形成对于背景、线索性的串联记忆。

在往年教育学考研的真题中,有关“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平等精神”的分析论述题考题,就要求考生必须清楚的了解此时期我国出现的主要教育思想家以及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

如果考生仅仅在复习的阶段片段性的记忆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而疏忽了对于他们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就有可能在此道题的解答过程中有所忽略,或举例列举不详尽,进而导致失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主要以师徒制为主,例如中国的儒家教育、古代希腊的师范制度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2. 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教育理念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

基督教教育重视灵魂的救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改革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该时期兴起了新航海时代,探索精神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4.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兴起。

5. 美国公立教育:美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公立教育,即政府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美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如洋务运动时引进的近代大学制度,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教育领域推动的改革。

7. 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国际化。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事业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8. 新时代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子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如上。

古代教育制度以师徒制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基督教教育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崇人文主义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美国的公立教育为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源于戊戌变法,逐渐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中外教育史上的主要发展和转折点,以展现教育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教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教育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服务,以宗教仪式和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

- 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即教育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普及教育。

- 私塾和学宫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3. 秦汉时期的官学体系-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

- 汉朝设立太学,推广儒家经典,形成官僚选拔制度。

三、中世纪欧洲教育1. 基督教修道院学校- 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核心。

- 修道院学校成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12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所大学,如巴黎大学。

- 大学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学术自由。

四、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 普鲁士教育体系- 18世纪末,普鲁士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 推行义务教育,注重实用知识和纪律训练。

2. 欧美教育改革- 19世纪,欧美国家纷纷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

- 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等。

五、当代教育的全球化1. 信息技术的融入- 20世纪末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

- 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

2. 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 国际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如IB(国际文凭组织)。

六、结论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从古代的宗教和贵族教育,到现代的普及和多元化教育,教育始终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了解中外教育简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外教育简史的概览,涵盖了从古代到当代的主要教育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尧舜禹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初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女,让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和技艺。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存在着一种以传授礼仪和礼节为主要内容的定制教育,称为师保教育。

在商代,商朝国王和贵族阶层都设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贵族后代学习文化知识和传统礼仪,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批学校。

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文字教育,开始编写文字教材,对写作和阅读进行系统的教学。

随着周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周代完善了古代的国家教育制度,实行了农育政策,推广了农田水利和农桑科技,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了统一的教育政策,实行儒家教育思想,推广了儒家经典,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师范培训。

汉代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书籍,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巅峰。

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政府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辉煌时期。

在宋代,出现了开元盛世,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修了很多学校。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很多变革。

在明代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出“天下大学士”政策,兴办了很多国立学校和研究院。

清朝开始推行《康熙字典》,修订《正字法》,提出“四书五经”教育政策,将儒家经典纳入教学内容,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古代教育简史国外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等文明古国。

古埃及的教育以神学教育为主,培养神职人员和行政官员。

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也有发达的教育制度,在宗教、神学和文字方面也非常发达。

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

古希腊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数学、音乐、戏剧和哲学等。

古罗马的教育以培养公民素质和行政管理人才为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重点难点中国教育史1一(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教育起源和学校出现的条件和过程1( 条件:生产、生活和风俗知识传授的需要,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脱离劳动的文化人。

过程:成均——上庠下庠(养老)——序(习射)——学(礼乐文化)3(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己治人之术和人才,学校考查与官吏的选拔统一于一体;同时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

这些特点影响此后的教育。

(养老与视学结合的意义证明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2-3二(春秋战国时期(一)官学私学之分:1( 私学兴起:“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中孔子儒家,墨子墨家为显学原因:上的原因,下的原因,中的原因意义:学官分离,政教分离,教育活动独立,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扩大了教育对象。

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上的成就。

《学记》2( 士与养士,与私学的关系,稷下学宫3( 百家争鸣,与上述两者的关系(注意各时期官学私学之关系)(二)私学显学: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1(儒家:1)孔子:《论语》教育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诗、礼、乐,忽视自然、生产知识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启发诱导(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学思并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实质与形式)、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博与专)。

道德教育:仁、礼、孝,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无隐无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2)孟子:《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论、儒家唯心主义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目的:明人伦,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教育内容:孝悌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养气(理智与意念情感);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慎独);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思、感之辩。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意义: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学说:(一)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这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在利氏看来,人出生之后便继承了业已形成的现成的教育形式,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讲,只是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但本质上和动物界毫无两样。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

根据孟禄的上述观点,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据此认为: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故教育起源于劳动。

(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也有人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不够准确。

他们并不否认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需要,但指出: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劳动经验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因此他们认为,更准确的提法是: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

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

2018 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在我们的考研备考中,制定学习计划一是要注重计划的周期性。

周期过长,计划就显得呆板,不切实际:太短了又效果不大。

处理这个矛盾我认为可以制定两套计划。

一套大计划,处于纲领性地位。

主要规定全国统考的总目标、理想的分数必备条件。

二是要以月为周期的小计划,处于战略性地位。

这就必须尽可能地详细,以至于可达到每天该干些什么的详细程度。

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一、学科分析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

考纲所提出的中外教育史的考查目标是: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针对上述目标,提请各位考生注意: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历史,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一、中国古代教育二、中国近代教育三、中国现代教育四、外国古代教育五、外国近代教育六、外国现代教育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

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 (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 (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

2018教育学考研:311外国教育史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纵向联系主要是指教育自身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发展阶段的联系;横向联系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4.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方法:首先,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它应从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入手,掌握学习和记忆的一般方法;其次,外国教育史学习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可以利用“结构图”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第一章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史前教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一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二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的;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他们所有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三、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1.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十分简单和落后的;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也出现了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第二节东方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到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巴比伦的第六位国王王朝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二、古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而强迫奴隶耕种土地;公元前332年,古埃及为马其顿所征服;1、古埃及的文字和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2、古埃及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3、古埃及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古埃及人对教育的认识与他们的对生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古埃及文里,“教育”一词有“使其成为”的含义;在埃及人的生活里,由于人们信奉“多神论”和“万物有灵论”,因此人们非常崇拜各式各样的神,在教育上则有“学神”;另外在埃及的教育理念中,也是比较强调和谐和秩序的;三、古印度的教育印度也是世界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中叶,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征服了当地人,建立了王国;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2、婆罗门教的教育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3、印度佛教的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四、希伯来的教育希伯来是以犹太教立国的国家;所谓犹太教是以耶和华为唯一神的宗教;圣经中的“旧约”就是以犹太教为基础的;犹太教成为希伯来教育的核心;其特点是把信仰与求知结合起来,信仰至上,求知为信仰服务;1、早期的家庭教育在早期希伯来人的家庭中,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占有绝对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宗教信仰为主要目标,圣经·旧约成为学习内容;另外,希伯来家庭还重视对子女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2、后期的学校教育希伯来人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后,教育形式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学校开始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左右,学校从犹太会堂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圣经的着作;第二章古代希腊教育制度第一节古希腊教育发展概述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其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爱奥尼亚海的岛屿、今土耳其西南沿岸地区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荷马时代2城邦制时代;3希腊化时代;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虽然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荷马时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行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城邦制时代的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2、古典时代的智者派教育古典时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智者Sophistes,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理论的探讨;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 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第四,在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第五,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本节小结:第一,古代希腊教育制度反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文化、科学的繁荣,它是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制度相比,古希腊教育不仅形成了初步的学校制度,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发展人的职能的思想等,都对以后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希腊化时期希腊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国家教育的发展,也使希腊文化教育得以保存,使希腊教育与其他民族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新的教育的形成;第二节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如前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制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育类型;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尼亚平原;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perioeci,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helois,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斯巴达的儿童在7岁以前主要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神话、传说;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ephebia;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二、雅典的教育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1、雅典教育的目的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它不仅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2、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第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区别:第一,就城邦对教育的态度而言,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雅典,在教育上则采取宽松的政策;第二,就培养目标而言,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主,而雅典教育则竭力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第三,就教育机构而言,斯巴达教育机构多为统一的、尚武的特点;雅典教育机构则具有私人和国家并举的特点;第四,就课程而言,斯巴达以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为主;雅典则于体育习武之外,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第五,就教育方法而言,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习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第六,就师资队伍而言;剩余笔记关注“教育学考研”后台回复“311外国教育史”即可获取。

中外教育史表格记忆 (整理之后) (1)剖析

中外教育史表格记忆 (整理之后) (1)剖析

百家争鸣人性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儒家孟子性善论教育作用就在于扩充善端,找回散失的本性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孟子是第一次明确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的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造自得,其具有内倾性,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即“求在我者也”儒家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1、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2、教学方法是闻见知行3、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墨家素丝说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兼士”为培养目标(即既具有“兼爱”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1、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著名的“三表法”;强调思维和论辩的法则,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2、教育方法包括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道家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反对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人为教育逍遥的人格思想;要求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法家人性利己说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1、禁诗书—以法为教(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实行法治教育,取消普通教育)2、禁私学—以吏为师(否定死学教育,人为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实行)汉代的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以及教育思想董仲舒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三是使“诸侯、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即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2、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论;教育的作用就是针对“中民之性”的教育3、道德教育:内容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目的是从理论上确证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臣父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总原则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具体原则有“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在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涉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自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儒学教育,再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教育思想、近代的教育改革等也是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西方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于欧
洲教育的影响,基督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启蒙运动的教育理念等。

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再到近代的普及教育和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
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各国教育的优秀成果,为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史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未来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和探讨,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士人文化的传承,早在商周时期,书写文字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

据史书记载,周朝已有“上书戒背:下书责罪”的制度,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教育就已经确定下了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此后,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问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富、地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教育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

比如,乘车受学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射箭是大夫和士兵的专业技能,而百家争鸣则成为了学士们的科举考试和主要资源。

自秦汉时期至元末,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了较为成熟的状态。

这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便是科举制,也就是文化考试。

这一制度带动了中国士人文学、语言、数学以及政治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此之前,“诸子百家”的兴起颇有声势,这个时期许多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等提供了巨大帮助。

此后,中国教育逐步走向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二、西方教育发展西方教育的发展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公立学校的建立。

在中世纪之前,学校基本都是由宗教团体负责,对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早已经没有了社会意义。

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公立学校得以开始自己的发展。

在此之后,欧洲虽经历了战争、工业化等复杂过程,但教育一直保持着初衷,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已经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文艺复兴运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欧洲14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类本身,观察、探究人类本性,并将这些探究结果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教育学考研- 中外教育史··重点之重点!

教育学考研- 中外教育史··重点之重点!

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

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济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于学制与教育管理,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学不断进步】;尊师重道【提出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阴道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和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和压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我们的考研备考中,制定学习计划一是要注重计划的周期性。

周期过长,计划就显得呆板,不切实际:太短了又效果不大。

处理这个矛盾我认为可以制定两套计划。

一套大计划,处于纲领性地位。

主要规定全国统考的总目标、理想的分数必备条件。

二是要以月为周期的小计划,处于战略性地位。

这就必须尽可能地详细,以至于可达到每天该干些什么的详细程度。

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一、学科分析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

考纲所提出的中外教育史的考查目标是: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针对上述目标,提请各位考生注意:
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
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
一、中国古代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三、中国现代教育
四、外国古代教育
五、外国近代教育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

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二、方法指导
1.从宏观到微观
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

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

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为便于大家操作,我们以外国教育史其中一章为例进行说明。

复习思路举例
第一步:了解外国教育史的整体状况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外国古代教育包括远古的原始社会、中古的奴隶社会、近古的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

外国近代教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帝国主义时期的教育。

外国现代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两个阶段。

第二步:章节学习
以第一章为例。

首先明确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国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东方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实践及其意义。

着重掌握远古及东方明古国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国外教育发展的价值。

接着了解本章的基本框架。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一)教育的起源,(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演进,(三)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及其内容,(四)原始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框架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根据本节的叙述,我知道原始教育的特征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

3.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

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

只因当时生产力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渐趋复杂、丰富);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

5.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所制约,它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与阶级社会中把教育看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并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截然不同。

因而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学习第二节、第三节……
一章复习结束,再尝试总结:通过一章的复习,我理解了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广大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起源较早,内容充实,范围广泛,机构多样,且尊师重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放射出人类教育的曙光,是东方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珍贵历史遗产。

考生可以仔细研读这个复习案例,尝试使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复习思路,体会这种复习方法的便利之处。

2.理清知识的层次
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

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

仍以第一章为例。

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

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一)识记
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
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二)理解
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
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5.论述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3.注重比较和联系
由于是教育史,这里大师教育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题1: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启示:本题以“官学”为主要考点,贯穿夏、商、周三朝,建议考生学习时抓住共通概念纵向联系。

题2:《壬子一癸丑学制》与《葵卵学制》相比较,有几个不同点?
启示:本题以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制项比较,问其不同点。

建议考生学习时注意近似概念、近似文件条例的比较。

三、参考教材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外国教育史----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
5.吴式颖老师编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