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及国际比较分析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móshì)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yóuyú)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dònglì)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bìngqiě),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rénlèi)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
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
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
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
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
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加坡的有序规划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之一。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
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序规划”的城市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划学、地产学、工程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将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
一
、
国内外城镇 化发展 与金融支 持的经 验模式
( 1 )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相 互 促 进 如 英 国的 伦
敦、 利 物浦 、 曼 彻 斯 特作 为工 业 革命 的发 源 地 , 制
( 一) 国外城 镇 化发展 模 式 按 照 政 府 与 市 场 机 制 在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的作 用、 城镇 化进 程 与T 业化 和 经济 发展 的 相互关 系 , 造业 、 金 融业 的兴 盛吸 引 了大量 人 口 。 城市 规模 不
化、 现 代 化 的重要 载 体 和推 进 器 。 本 文梳 理城 镇 化 的 内涵及 理 论基 础 , 全 面 分析 国 内外城 镇 化发 展 模 式
和 发展 方 向 , 探 讨 对福 建 省漳 州市城镇 化 建设 和 融资模 式 的启 示。
关 键词 : 城 镇 化 :发 展 模 式 ;融资模 式 ;国 内外 比较 中图分 类号 : F 2 9 1 .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2 — 2 7 4 0( 2 0 1 3) 0 9 — 0 0 1 3 — 0 6
些 国家 的城 镇 化 进 程 。 1 8 5 1 年英 国城 镇 化 比例 率 先超过5 0 %, 德 国、 法 国也 在 不 到 1 0 0 年 的 时 间 内
使 城 镇化 比例 上 升 到5 0 %以上 。 目前 英 国 、 德国 、 法 国等 发 达 国家 的城 镇 化 比例 都 达 到8 0 %以上 , 2 0 0 9 年 英 国城 镇 化 率 突破 9 0 %, 成 为 世 界上 第 一 个 基 本 完 成城 镇 化 的 国家 。 西 欧 国家 的 城镇 化 发
断 壮大 。 而人 口聚 集 又 为工 业 化提 供 了丰 富 的劳 动力, 规模 经 济进 一步 强化 了城 市 的集 聚作 用 。 ( 2 ) 政府 发 挥 调 控 职 能 。 政府 通 过 健 全法 制 、
XX国内外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
XX国内外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
从时代背景看,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从国际背景看,存在中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中国经济xx年增长10.5%,20XX年增长可能达到9.5%左右。
关键词:经济协调企业决策工业化城市化储备汇率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正处在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既考虑国内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国际经济变化,还要观察国内外经济的相互影响。
这里,本文就我国经济所处的大阶段、国内外经济的协调、我国经济增长近期预期及挑战等,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决策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及政治结构变化。
我们根据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对比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中期’区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单纯用工业化阶段或城市化阶段都难以完整地概括,必须同时考虑工业化与城市化。
首先,我们根据对中美经济史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接近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论。
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
只能近似地说,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综述周正柱【摘要】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是建立在其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文献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研究理论上,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内在机理和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在选择指标上,兼顾定量和定性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维度上,从状态、过程、空间多维度来评价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尺度上,对县级及以下城镇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动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7页(P10-16)【关键词】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周正柱【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6年的57.4%。
城镇化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带来水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城中村”问题突出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为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我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因此,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将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其着力点是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单菁菁,2014)。
以此为背景,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了解其研究现状及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科学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的研究从现有文献看,国外学者没有直接研究“城镇化质量”问题,也就没有直接给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但与之相关研究则比较丰富,主要从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某些方面,如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来体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表1)。
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趋势分析——基于面版数据的跨国比较研究
期 ” 。快速城 镇化往往 会伴随较 快速度 的G D P 增
长 .而 中国 目前 的经 济调 控 、投 资 土地 、规 划、财政 、货 币、公共服 务 、社会管理等体制机
制 ,基本上都是 围绕着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个 核
预估国家未来支农 的补贴方式和规模 ,在政策 制 定 方面做到胸 中有 数 .未雨绸缪 ,是保持农业和 农村繁荣稳定 的重要着 力点
城 镇化 率 将 达 到5 9. 1 7 % .城 镇 化任 务 基 本完
成 ,此 后 将 进 入 缓 慢 发 展 阶 段 孔 凡 文 、 许 世
卫( 2 0 0 6 年) 预N2 o 2 o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N6 o %
后对传统 乡村 中国 的> 中 击等 ,是 引起各方高度关
化率在2 0 2 0 年达  ̄ j 6 o % .2 0 5 0 年将达] ] i j 7 5 % ;周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 的城 乡问题 。高速城镇化 时期 .就 是上述矛盾 和 问题 持续尖锐和恶化 的时期。而要彻底扭转这
些城 乡关系 中的不协调 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 .即 使在城镇 化快速推进 期结束 后 .还需要政府做 出 持续 努力 。因此 ,研究 中国城镇 化的拐点和趋势 特征 ,可以使各界对 中国城 乡关系的变迁和改善 有更 加清醒的认识 避免不切实际 的盲 目乐观 。 ( 3 ) 关 系 国家农村政 策制定 的核心 。中 国基 本 完成城 镇化 时的城镇化 水平 ,决定 了未来 留在
2 综 述和分析框架
2 . 1 研 究 现 状
2 . 1 . 1 主 要 研 究结 论
城镇化 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城镇化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中小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其次,城镇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规划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后,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规划和
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同时,也需要注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总的来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推进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平的⾼低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个⼈⼝⼤国,⼀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条⼗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研究分析并做出⽐较。
⼀、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地扩展,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标志:(1)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城市⼈⼝在总⼈⼝中⽐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地规模扩⼤。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只占总⼈⼝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命的掀起和社会化⼤⽣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向某些中⼼区域的迅速集中。
⽽资本主义⽣产⽅式的产⽣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迅速增长,城市⼈⼝⽐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增加1.6倍,⽽城市⼈⼝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些西⽅国家的城市⼈⼝占全部⼈⼝⽐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方法本文采用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分析。
城镇化率指的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城镇人口的规模。
结果最高城镇化率- 北京市:76.6%- 上海市:74.9%- 天津市:64.9%最低城镇化率- 西藏自治区:26.2%- 青海省:36.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6.6%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
分析从最高城镇化率地区可以看出,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具有较高的城镇化率。
这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
,一线城市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也吸引了更多人口来城市发展。
相对而言,最低城镇化率地区大多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
这些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保守态度,对城市化的接受程度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格局。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结论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城镇化率较高,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更好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助于实现全国城镇化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 (2020).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 中国城镇化发展报告. 中国发展出版社.。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
发展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城镇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既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也涉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环境、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城镇规划、城市支撑力等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正确了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综合水平,对城镇发展进行宏观评价,准确分析城镇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揭示城镇化过程中需求与现状差异,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切实推动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城镇化的发展是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在遵循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可为定性分析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定量依据。
1、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镇化发展所必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产业、政策、需求拉动、区划变动和政府行为等组成的多层次复杂的因素。
其中产业动力可通过城市近几年产业带动增加的就业岗位数占人口增量的比例来反映;政策驱动主要是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外地或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的壁垒与吸引力,一般通过政策变动后城市人口的增加数来估算;需求拉动主要来源于城镇和农村相互产生的辐射力与辐凑力所产生的,体现在生存与发展、生活环境、精神享受、文化教育等方面,可通过农村问卷抽样调查对由于需求层次的提高形成的进城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进行分析;区划变动主要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的城镇布局的变化和调整,该变动如主城区面积扩张、高开区和工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农村人口的转化,分析数据为城镇人口的增加数;政府行为推动是分析政府在财政、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体制上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及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及国际比较分析作者:张毅张红王春波来源:《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5年第06期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度、城镇化率等,通常是指市或城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中,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本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金砖国家、G7 (世界七大工业国)的城镇化率及相关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及分区域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划分我国包含东部(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含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和安徽)、东北(含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和西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和内蒙古)四大经济区域。
(一)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总体统计全国及各区域2005-2012年城镇化率及其增长率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体现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的变化,将表1的结果体现为图1和图2。
由表1和图1可知,2005-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
其中,全国城镇化率从42.99%增长到52.57%,东部区域从59.31%增长到66.11%,中部区域从37.58%增长到47.98%,东北区域从54.77%增长到58.75%,西部区域从35.18%增长到44.26%。
(2)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从城镇化率的平均值看,东部区域最高(62.52%),以下依次是东北区域(56.47%)、中部区域(42.53%)和西部区域(39.42%)。
而且,东部和东北区域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78%),而中部和西部区域城镇化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1和图2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正向增长。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跨越“中等收⼊陷阱”过程中的国际⽐较及对中国的启⽰2019-09-24⼀、对“中等收⼊陷阱”的简要介绍近年来,关于中国是否会进⼊“中等收⼊陷阱”的话题在学界⼴泛讨论,引发热议。
所谓“中等收⼊陷阱”指的是当低收⼊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国家以后,经济进⼀步增长很容易受到原有发展模式的制约⽽陷⼊停滞徘徊期,⼈均GDP难以突破1.1万美元的上限的⼀种现象。
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突破⼈均 GDP 1000 美元的“贫困陷阱” 后,会很快奔向 1000 美元⾄ 3000 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均 GDP3000 美元附近,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中等收⼊陷阱”阶段,难以跨越11000美元⼤关。
“中等收⼊陷阱”国家存在五⼤特征或者说容易陷⼊“五⼤陷阱”,即:分配不公、城市化⽔平不合理、⾦融开放过度、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滞后。
全球有149个国家曾经或正在经历中等收⼊阶段,其中有58个国家已经成功跨越1.1万美元的陷阱⼤关。
中等收⼊国家成为⾼收⼊国家,长则三⼗余年,短则五六载不等,平均跨越年限为23年,其中美国和⽇本分别为19、20年。
⽽包括马来西亚等在内的40个国家历经数⼗载困苦挣扎,却仍然深陷中等收⼊的泥境中,⽆法逃离陷阱。
中国在1998年⼈均GDP达到921美元,进⼊中等收⼊国家⾏列,在2008年超过3000美元的“较⾼的中等收⼊国家”界限,正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和极易陷⼊停滞的徘徊期。
特别是2008年世界⾦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恶化,出⼝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内需拉动不见突破,长期增长动⼒出现瓶颈。
根据预测,中国⼈均GDP将在2015年时将达到7000美元,如果能够按照此速度顺利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将在2020-2025年期间达到⼈均GDP1.1万美元的⾼收⼊国家界限,突破“中等收⼊陷阱”。
再次,⾼收⼊国家跨越“中等收⼊陷阱”的平均年限为23年,如果中国能顺利跨越,从1998年开始算起的23年后⼤概是2021年左右(也是在2020年――2025年之间),中国能跨越“中等收⼊陷阱”。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49%
34%
10%
4%
3%
20丐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政 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到1998年后,各级城市丌断发 展,小城市在比重和绝对量上 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发展中等 城市和大城市。
1.2城镇化水平及比较
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 的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丐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 方法。 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市戒集镇地域范 围之内,享受着城镇服务,以从事二三产 业为主的特定人群,丌仅包括城镇中的非 农业人口,也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戒城 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 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劢人口。
3)构建功能明确,特色显著的城镇化体 系 我们必须依靠国情,以特大城市、 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中等城市为纽 带,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使其相 互依托,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各具特 色的城镇体系结构、有自己文化的城 镇化体系。
4)驱劢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两个“车轮”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 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丼措。 通过城镇化,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市 就业和居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 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为城镇 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中部城镇化:
中部城镇 化水平总体一 般,丏内部丌 同区域城镇化 差异相当明显, 城镇辐射能力 偏弱,农村 “空心化”的 现象已较为普 遍。
关亍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 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劢力流向城市工作, 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丌合理分布;同 时由亍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 庄建设规划的丌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 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 空心分布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劢力大规模 向城市转移的结果。 解决农村空心化应以解决人口空心化为核心, 以解决农村科技空心化、农村工作社会服务空心 化和资源空心化为突破口,逐步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也提出了“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
这都促使北京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步伐。
为更好地理解城镇化的实质,我们就如何衡量和比较国内外城镇化水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城镇化水平的核算方法城镇化与城市化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我国长期存在“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提法,指的都是相对于“乡”而言的“城”发展壮大的过程,相对应的英文也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为避免翻译不准确影响读者理解,个别地方引用了原文)。
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1982年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曾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
国家正式文件曾使用过“城市化”的提法。
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此后国家正式文件都使用“城镇化”的提法。
之所以使用“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提法,主要是因为我国曾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以及“避免农民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的政策;而“城”一般被理解为县级市或更高级别的地方,“镇”则一般理解为建制镇或集镇,“城镇化”的提法可以引起对“镇”的重视,防止片面发展大中城市的倾向。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就不会对“城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
下面一般使用“城镇化”的提法,涉及国外部分则使用“城市化”的提法。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省级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平及省级差异分析⼈⽂地理学作业《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摘要:改⾰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城市化⽔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业化⽔平,随着21世纪经济的⾼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步向前,⽬前中国城市化⽔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为此,了解中国城市化⽔平及通过区位熵的⽅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中国城市化⽔平城市化是指⼈⼝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农村⼈⼝转化为⾮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六⼤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02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
2011年,城市⼈⼝⽐重达到51.27%,⽐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市⼈⼝为69079万⼈,⽐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乡村⼈⼝65656万⼈,减少了12585万。
根据中国六次⼈⼝普查数据,历次⼈⼝普查城市化⽔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7.5%。
以上是中国历次⼈⼝普查城市化⽔平表和中国城市化⽔平国际⽐较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平在稳步提⾼,但从国际⽐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距较⼤, 与⼀些发展中国家相⽐也较落后。
中国城市化⽔平虽有所提⾼,但城市化⽔平依旧偏低,城市化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平。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临的⼀个重要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
它⼀⽅⾯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是衡量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平越⾼的地区, 经济就越发达。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不断扩⼤, 中国城市化⽔平有了很⼤提⾼,⾄2011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51.27%。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基于国际比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分析
基于国际比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分析摘要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会被社会矛盾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等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强化国家经济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明确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特征,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国际比较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国际经济局面的变化过程中,基于线性发展彰显出多元化特征,基于国际比较探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奠定国际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基于国际比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特征时代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也产生更多创新,所以,基于国际比较的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如下:(一)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会把生态文明相关内容都渗透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强化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力度,转变生态环境备受破坏的状况。
基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强化治理工作的能力,使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获得有效缓解,社会风险能够获得有效规避与化解,保证该国家能够实现安定与团结,同时更能够为其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彰显国际制度优越性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我国当前已经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未来,科学的社会主义会在国家发展中彰显出更为良好的生机与活力,人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的伟大旗帜,会在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所以,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政治,同时一定要积极拓展发展的方向与维度,使中国逐渐实现现代化发展,为其他国家、地域等提供更多的借鉴,甚至能够让其进行重新选择,为人类问题的有效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定贡献中国的智慧、方案等。
(三)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最大差别就是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当中,同时,就业也从农业领域转变到非农领域。
历经多年发展,在国家第一产业之中的农林牧渔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明显下降,大大缩短了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1.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2.定义和计算方法2.1 城镇化率定义:城镇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2.2 计算方法:城镇化率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100%。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分析3.1 北京市3.1.1 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总人口为2177万人。
3.1.2 城市人口:北京市城市人口为1967万人。
3.1.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1967万 / 2177万× 100% = 90.30%。
3.1.4 城镇化率分析:北京市城镇化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
3.2 上海市3.2.1 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为2428万人。
3.2.2 城市人口:上海市城市人口为2251万人。
3.2.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2251万 / 2428万× 100% = 92.69%。
3.2.4 城镇化率分析:上海市城镇化率也较高,这是由于其作为经济特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继续添加其他省份的城镇化率分析)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
5.2 总人口: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6.结束语本文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改革和促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及国际比较分析
作者:张毅张红王春波
来源:《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5年第06期
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度、城镇化率等,通常是指市或城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其中,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本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金砖国家、G7 (世界七大工业国)的城镇化率及相关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及分区域统计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划分我国包含东部(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含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和安徽)、东北(含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和西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和内蒙古)四大经济区域。
(一)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总体统计
全国及各区域2005-2012年城镇化率及其增长率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体现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率的变化,将表1的结果体现为图1和图2。
由表1和图1可知,2005-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
其中,全国城镇化率从42.99%增长到52.57%,东部区域从59.31%增长到66.11%,中部区域从37.58%增长到47.98%,东北区域从54.77%增长到58.75%,西部区域从35.18%增长到44.26%。
(2)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从城镇化率的平均值看,东部区域最高(62.52%),以下依次是东北区域(56.47%)、中部区域(42.53%)和西部区域(39.42%)。
而且,东部和东北区域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78%),而中部和西部区域城镇化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1和图2可知,从2006年到2012年,(1)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正向增长。
其中,全国的城镇化率增长率从3.14%变化为2.54%,东部区域从1.42%到1.42%,中部区域从
3.69%变化为3.66%,东北区域从0.69%增长到1.32%,西部区域从2.75%增长到3.38%。
(2)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平均发展速度快慢不一。
从城镇化率增长率的平均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中部区域(3.55%)、西部区域(3.34%)、东部区域(1.56%)和东北区域
(1.01%)。
其中,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城镇化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值(3.14%)。
(二)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内部城镇化率差异程度的统计分析
离散系数,也称变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常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差异程度。
把每年各经济区域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当作一组数据,根据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之比,计算四大经济区域2005-2012年城镇化率的离散系数,结果如表2和图3所示。
从表2和图3可知,2005-2012年,(1)东部和西部区域城镇化率的内部差异总体上逐年缩小,而东北和中部区域则呈现两段式变化。
其中,东部的离散系数分别从0.30下降到
0.23;西部的离散系数保持0.22不变;以2009年为分界年,东北的离散系数经历先保持不变后上升的过程,中部的离散系数大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2)区域内部的城镇化率平均差异程度不一。
从离散系数的平均值看,东部区域的差异程度最大(0.26),其后依次是西部区域(0.22)、中部区域(0.09)和东北区域(0.07)。
二、城镇化水平的国际比较
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的标准,中国分别可归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同时,中国又是代表新兴市场力量的“金砖国家”(含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五国)之一。
因此,将中国与“中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金砖国家及世界传统的七大工业国即G7国家(含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七国)的城镇化率进行比较,有助于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我国与上述各类国家的城镇化率及其增长率统计结果见表3、图4和图5。
从表3和图4可知,2005-2012年,(1)中国和其他4类国家的城镇化率均逐年提高。
其中,中国的城镇化率从42.99%增长到52.57%,中高等收入国家从53.92%增长到60.86%,中等收入国家从44.77%增长到49.34%,金砖国家从57.52%增长到61.10%, G7国家从77.74%增长到79.74%。
(2)与其他4类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处于中下水平。
从城镇化率平均值看,G7国家最高(78.77%),其后依次是金砖国家(59.31%)、中高等收入国家(57.41%)、中国(47.78%)和中等收入国家(47.06%)。
从表3和图5可知,在2006-2012年,(1)中国与其他4类国家的城镇化率均呈正向增长态势,其中中国的城镇化率增长率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值为2007年的3.5%,最小值为2008年的2.4%),而其他4类国家的增长率则基本保持平稳。
(2)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速度最快。
从城镇化率增长率的平均值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增长率(2.92%)远高于中高等收入国家(1.80%)、中等收入国家(1.40%)、金砖国家(0.87%)和G7国家(0.36%)。
李求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