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9版《传染病学》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学、精神(仁济)专业)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前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以及研究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临床医学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染病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学习中要充分应用基础医学中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知识,联系流行病学和内科学中的其他关系密切的学科,做到融会贯通,力求稳固掌握传染病学知识。

传染病学中病种甚多,我们选择部分病种进行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传染病诊断、治疗方法,建立临床思维。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总时数33学时,其中大课24学时,见习9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了解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作用,学会传染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了解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预防中的地位;熟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传染源管理;掌握感染的慨念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

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三)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32学时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关系。

2、掌握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5、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因素。

6、熟悉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7、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四、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五、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八、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发热、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

九、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十、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十一、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Syllabusofcommunicablediseases课程号:课程名称: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s周学时:1.5—1学分:2.0预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免疫学Immunology 面向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Studentstrainingclinicalmedicine授课语言:双语Chinese-English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课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熟悉《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常用消毒隔离方法,同时建立临床思维。

为今后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1.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1)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主要理论,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定义、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

通过授课,学生需要掌握以下9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9种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

(2)通过见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总结病例资料,形成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根据掌握的传染病学知识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获得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掌握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医学杂志及教科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自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临床思维:在传染科见习和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病例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产科》、《儿科》、《急救》、《全科医学》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传染病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史。

2、 熟悉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3、 掌握传染病学的概念、对象,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传染病常见症状的诊断程序。

能力目标 1、 运用传染病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解决传染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达到康复痊愈的目标。

2、 能对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树立起“一切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具有尊重、关爱病人的良好品德。

2、 具有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

3、 能保护病人隐私,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三、课程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形式教学时数分配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传染病学是三年制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是必修课。

本课程共 26学时,实训实习 6学时,考查课。

传染病学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 传染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预防、消毒、隔离的知识及护理等,以 便作好传染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 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 《病理学基础》、《护用药理学》32学时,理论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掌《组织学》、《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临床营养》等医学基础课,同修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妇四、教学内容要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历史和概况。

2、熟悉传染病的定义,对象和任务,感染与免疫的含义。

3、掌握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

4、具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能按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原则使病人康复。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

《传染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能够正确地进行传染病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3. 能够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4. 了解传染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传染病的概述、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讲解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2.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与传染病防控的实践工作,如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等,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分的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占总评分的70%。

五、教材与参考书籍1. 教材:《传染病学》教材,由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编写,内容全面、系统,适合学生系统学习。

2. 参考书籍:包括传染病学相关专著、病例分析、临床实践报告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个课时。

每个单元围绕一种或几种常见的传染病进行讲解,每个课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课程安排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七、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1. 师资力量: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需具备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传染病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感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熟悉:1.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 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方法。

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2.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2.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感染及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疫情报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4. 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熟悉:1. 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2. 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3.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1.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2.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3.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2. 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及病原学诊断依据;4.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5. 重型肝炎的救治措施;6. 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X—刖5传染病病种多,分布广,易于流行,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群。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临床课中占较大比重。

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授课和实习,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传染病治疗、预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对传染病的研究方向有一定认识。

同时适当介绍传染病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

第六版《传染病学》遵循五年制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力求表达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精神并与其它课程有机衔接,使全套教材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教材在编排上改革了以前按传播途径、传染源及病原体混合分类的方法,统一按病原体分类。

内容上增加了不少章节,如肮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病毒感染、新型肠道病毒感染、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等。

大纲收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是课堂授课的重点。

由于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某些在国内已被消灭或国外新发生的传染病有可能输入我国,故择要编入大纲供课堂讲授。

大纲以外的内容,在实习中参阅或供自学之用。

授课方法:提倡多种授课方法灵活应用,如启发式,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组织自学和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大纲安排的讲题,根据内容提出不同深度与教学要求:①需要“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②需要“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③需要“了解”的内容,概括介绍。

对学生的要求那么是:①属于“掌握”的内容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能融汇贯通;②属于“熟悉”的内容能理解,记住概念与特点;③属于“了解”的内容具有一定认识。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为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另外,规定5次见习,内容为消毒隔离与传染病医院管理特点,病毒性肝炎、肝炎以外的传染病和观看录像。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I 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30学时;理论/实验为 1:1 。

四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兰娟任红主編,8版,2013 年。

II 正文笫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认识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方法,了解其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发病机理。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

三教学内容(一)绪言: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危害性。

传染病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二)感染与免疫:感染的形式,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的作用。

(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共同特征,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1045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0)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条件致病菌、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性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二)一般介绍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重点讲解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中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3、复发、再燃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1、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2、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一般介绍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一般介绍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一般介绍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节新发感染病概述(一)一般介绍新发感染病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因素,防治对策及展望。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概述:(一)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一)重点讲解1、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

2、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三、流行病学:(一)一般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一)重点讲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以肝脏为主)。

(二)一般介绍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五、病理生理:(一)一般介绍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的病理生理变化。

六、临床表现:(一)重点讲解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1、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

2、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小儿病毒性肝炎、老年病毒性肝炎及妊娠合并肝炎的特点)。

七、实验室检查:(一)重点讲解1、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2、病原学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血常规、尿常规、甲胎蛋白、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影像学检查、肝组织病理检查的意义。

八、并发症:(一)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九、诊断:(一)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

十、鉴别诊断:(一)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十一、预后:(一)一般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十二、治疗:(一)重点讲解1、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的各项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

十三、预防:(一)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的三大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三)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概述:(一)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情况。

二、病原学:(一)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一)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一)重点讲解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休克、出血、急性肾衰竭的病理生理。

2、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作用)。

2、心脏、腺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

五、临床表现:(一)重点讲解1、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二)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重点讲解1、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2、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凝血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一)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其他)。

八、诊断:(一)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九、鉴别诊断:(一)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十、预后:(一)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

十一、治疗:(一)重点讲解1、“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

2、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各期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十二、预防:(一)一般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

第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

(二)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诊断、治疗措施。

(三)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概述:(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一)一般介绍乙脑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一)一般介绍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传入途径、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条件)。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胶质细胞增生)。

五、临床表现:(一)重点讲解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型及其特点。

(二)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重点讲解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的变化。

(二)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八、诊断:(一)重点讲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九、鉴别诊断:(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十、预后:(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后。

十一、治疗:(一)重点讲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二)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十二、预防:(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节登革热(dengue fever,DEN)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登革热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并发症、鉴别诊断、预后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概述:(一)一般介绍登革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一)一般介绍登革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一)一般介绍登革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一)一般介绍1、登革热的发病机制(2次病毒血症),重症登革热的发病机制。

2、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的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一)重点讲解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登革热、重症登革热)。

(二)一般介绍登革热的潜伏期。

六、并发症:(一)一般介绍登革热的并发症。

七、诊断:(一)重点讲解登革热的诊断依据(个人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