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详细)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药学《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Phys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072602,140726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医学/药学/医检等专业学分:3总学时:4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医学专业课课程简介: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是通过较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为医学院学生后续学习现代医学打下必要、坚实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物理思想、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讲课形式兼顾PPT和板书,同时教学视频录像作为辅助手段,网络教学作为资源库和教学辅导手段。

选用教材:陈仲本,况明星.医用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必读书目:[1] 倪忠强,刘海兰,武荷岚.医用物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选读书目:[1] 王振华.医用物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2] 李旭光.医用物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3] 程守洙,江之永,胡盘新. 普通物理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马文蔚.物理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D. Halliday, R. Resnick, J. Walker.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Extended)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1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和医学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介绍,了解物理学发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基本思路。

掌握经典物理学中力学,热学和电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并且能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医学专业课服务。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

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

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

《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

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医学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物理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要求:掌握流体、液体表面现象、声波、磁场、电场、电流、几何光学、波动光学、X射线、核医学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理解物理现象的基本过程;了解物理因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等。

二、内容和要求【要求】通过对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了解,弄清物理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

【内容】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力学基本定律【要求】在中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对医学上需要的力学基础知识作进一步的讨论,掌握物体弹性的一般规律,为了解生物组织的力学性质打基础。

【内容】刚体的转动角量与线量的关系转动动能与转动惯量力矩与转动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物体的弹性,应力与应变,杨氏弹性模量,骨骼与肌肉的力学性质。

第二章流体的运动【要求】掌握理想流体和稳定流动的概念、连续性方程、伯努力方程与泊肃叶定律及其应用;理解层流与湍流、雷诺数的概念、粘性流体的伯努力方程的物理意义;了解心脏作功、血液的粘度及其影响因素、人体循环系统中的血流特点。

【内容】1.理想流体的流动理想流体,稳定流动,液流连续原理。

2.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应用。

3.实际流体的流动流体的粘滞性,层流、湍流、雷诺数,泊肃叶方程,流量与流阻、压强差的关系,粘性流体的伯努力方程。

4.斯托克斯定律斯托克斯定律,沉降速度。

5.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心脏作功,血流速度分布,血流过程中的血压分布。

重点:1.稳定流动的概念,流体连续原理的应用。

2.伯努利方程的意义及其应用(计算和解释现象)。

难点:伯肃叶公式推导。

第三章振动、波动和声波【要求】深入掌握振动与波动的基本规律。

了解声学的基本概念和超声的特点及医学应用。

【内容】简谐振动谐振动方程相位相位差旋转矢量法谐振动能量振动的合成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垂直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受迫振动阻尼振动共振波的产生和传播简谐波的波动方程波的强度波的衰减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和衍射声波声压声阻声强声强级和响度级超声的产生与接收超声的性质超声诊断与治疗多普勒效应超声血流计第四章分子动理论【要求】掌握液体表面张力的基本规律。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aging)课程编号:11104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5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医学影像学 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 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础知识篇1.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2. 影像学的物理基础:讲解各种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物理知识,包括X射线、CT、MRI、超声等。

3. 影像学的解剖学基础:重点介绍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后续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基础。

4. 影像学的病理学基础: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在影像上的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技术应用篇1. X射线影像学:详细介绍X射线的产生原理、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在X射线上的表现。

2. CT影像学:深入讲解CT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扫描模式的应用,重点介绍CT在脑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3. MRI影像学:介绍MRI的原理、操作技巧和不同序列的应用,重点讲解MRI在骨骼、关节、脑部等部位的诊断应用。

4. 超声影像学:详细介绍超声的原理、设备使用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培养学生对超声的应用能力。

三、临床应用篇1.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各种常见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影像学辅助治疗:介绍影像学在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影像学辅助治疗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 影像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例,讲解影像学在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研究与进展篇1. 影像学研究方法:介绍影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 影像学技术进展:讲解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一章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一章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一章普通X射线影像——————————————————————————————————————————————教学大纲要求掌握X射线产生的物理过程、实际焦点和有效焦点、半影、X射线管的容量、X射线的强度、X射线滤过和硬化、作用概率与截面、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线性衰减系数、吸收衰减规律、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系数、X射线透视和X射线摄影的基本原理;熟悉连续能谱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软X射线摄影、高千伏X射线摄影、体层摄影和X射线造影;了解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参数及影响X射线影像质量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实际焦点和有效焦点、X射线产生的物理过程、X射线滤过和硬化、作用概率与截面、主要作用形式、吸收衰减规律、X射线透视和X射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X射线产生的物理过程、X射线的辐射场、X射线在介质中的衰减、X射线透视与摄影等。

一、X射线管的特性1.X射线管(管球)的结构(1)产生定向实用的X射线的四个条件1)有电子源(阴极)发射电子;2)有一个受电子轰击而辐射X射线的物体(阳极靶);3)有加速电子使其增加动能的电位差(管电压);4)有一个高度真空的环境(玻璃外壳)。

(2)X射线管的阴极1)类型圆焦点型和线焦点型。

2)阴极体的作用使电子初聚焦、防止二次电子造成的危害。

(3)X射线管的阳极阳极(anode)也称阳靶。

1)阳极的功能产生X射线。

2)类型按阳极的结构分有固定式和旋转式两种类型。

(4)特殊X射线管~栅控X射线管在普通X射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加上控制栅极。

其特点是,当栅极加上负电位时,管电流被截止,无X射线输出,当负电位消失时,管电流导通,输出X射线。

作用是,能实现快速断续X线摄影。

1)软X射线管采用钼(Z=42)靶,对乳房等软组织进行X射线摄影。

产生软X射线的管电压较低,通常为20~50 kV。

软X射线管的出射窗采用极薄的玻璃窗。

2)金属X射线管适用于短时间曝光,承受高负载。

(完整版)医学物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医学物理学教学大纲

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Medical Physics(供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用)前言《医用物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研究生命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等基本规律,介绍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医用物理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医学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和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本课程是所有医学相关课程的共同基础课程,为后续学科学习奠定必要基础。

本大纲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喀蔚波主编的教育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教材第一版《医用物理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

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2学时。

本课程为院考课程,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平时作业成绩占10%,实验考核成绩占30%(其中实验操作15%,实验报告15%)。

第一章力学的基本定律目的要求掌握对运动的描述方程,质点、刚体、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

掌握运动方程与速度、加速度方程的关系。

熟悉力、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理。

教学内容1.物理量及其表述(质点,矢量,标量,平均量,即时量,参考系,量纲)2.运动描述(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3.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4.动能定理(动能,势能,做功)5.动量守恒定理(冲量,动量)4.刚体的定轴转动(自学)第二章流体的运动目的要求掌握理想流体和稳定流动的概念、连续性方程及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并熟练应用。

医用物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物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物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学时] 18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医学物理学》实验是四年制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与《医学物理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以技术基础为主的、非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

《医学物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受到充分重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一些物理仪器及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必备的基本技能。

2、掌握有关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观察现象、独立操作、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等方面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实验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基本长度测量1、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①掌握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和读数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②掌握误差理论和有效数字的计算(2)实验要求①熟练掌握主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②能够独立地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

2、实验内容用游标尺测圆柱体体积,用螺旋测微器测小钢珠体积,用读数显微镜测毛细管内外直径3、实验仪器游标卡尺,千分尺,读数显微镜等。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示波器的使用1、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①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工作原理②学习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③学习利用示波器观察波形④学习利用李萨如图形测量正弦电信号频率的方法(2)实验要求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学会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2、实验内容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②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并测量频率③用示波器观察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3、实验仪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实验用电路板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三静电场的测定1、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①学习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的分布②加深对电场强度和电位概念的理解(2)实验要求①弄清何谓模拟法?它有何实际意义②掌握用模拟法对静电场的测定2、实验内容测出同心、聚焦等电位点;绘好各三条等位线3、实验仪器静电场等位仪、直流稳压电源、伏特计等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四电表改装与万用电表使用1、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①学会将毫安表扩大量程以及改装为伏特表的原理和方法②学会使用万用表测量交、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导体电阻(2)实验要求①掌握万用表的基本使用②掌握电表改装的方法2、实验内容①将10毫安电流表改装为10伏特表电压表②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的测量、导体电阻的测量3、实验仪器毫安表、万用电表、测量电路板、电阻箱、学生电源、滑线电阻等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五用阿贝折射仪测定物质折射率1、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了解阿贝折射仪结构、原理、掌握使用阿贝折射仪测定物质折射率的方法(2)实验要求①了解阿贝折射仪结构、原理②学会使用阿贝折射仪测定物质折射率2、实验内容①阿贝折射仪校正②测定葡萄糖溶液的折射率③测定葡萄糖溶液折射率n和浓度c,作出n—c关系曲线。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1. 简介
-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作用
-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础知识
-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发展
-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和技术
- 医学影像学的学科交叉与应用
3. 影像学解剖学
- 人体常见解剖组织和器官的影像学表现
- 影像学解剖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影像学常用技术
- X射线摄影与放射学
- 超声波影像学
- 核磁共振成像
- 计算机断层扫描
5. 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 影像学诊断的步骤与方法
- 常见影像学表现的解读与分析
- 影像学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6. 特殊影像学技术
- 介入放射学
- 核学影像学
- 分子影像学
7.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基本影像学检查与筛查
- 影像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 影像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协同作用
8. 医学影像学教学与实践
- 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影像学临床实践与实习要求
- 医学影像学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发展
9. 研究进展与展望
- 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影像学在个体化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 医学影像学研究的创新方向与挑战
总结: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概括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常用技术、诊
断与鉴别诊断、特殊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教学实践等方面。

通过系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大纲,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影像学
知识和技能,为日后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

随着医学影像
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学影像学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个体化医学提供更多潜在的应用机会。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查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病变的位置、形态和性质,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影像学概述医学影像学概述部分应包括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学生应了解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如X线摄影、CT扫描、MRI、超声检查等。

二、放射解剖学放射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在各种影像学检查中的形态学特征。

学生需要学习各个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并能够在影像上准确识别和定位各个解剖结构。

三、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这一部分应包括各个器官和系统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识别和评估各种病变,如肿瘤、炎症、损伤等。

此外,还应重点讲解一些重要的疾病,如肺癌、脑卒中、骨折等,并介绍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

四、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随访。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临床问题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能够解读和报告影像学检查结果。

此外,还应介绍一些特殊的影像学技术和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医学伦理和法律医学影像学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医学伦理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他们应该明白医学影像学的职业道德要求,如保护患者隐私、正确使用影像学技术等。

此外,还应介绍一些与医学影像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处理等。

六、医学影像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影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并能够正确解读研究结果。

七、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发展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学时: 80理论/实验学时:60/20课程属性: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课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

“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

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

教学要求: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1、X射线的产生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X射线产生的条件及机制,影响X射线强度的因素,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X射线的衰减规律, X射线的滤过与硬化。

熟悉: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对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 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量与质的概念,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了解: X线管的结构,阳极效应,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

三、X射线影像1、模拟X射线影像(1)普通X射线摄影投影X射线影像的形成、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

(2)特殊X射线摄影软X射线摄影、高千伏X射线摄影、X射线造影。

(3)X射线图像质量评价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参数、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

2、数字X线影像(1)数字图像基础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数字图像的形成、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对比度增强法。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物理基础、DSA的基本方法、DSA的影像质量(3)数字X射线摄影CR、DR、数字X射线影像的主要技术优势。

3、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X-CT的基础知识断层、解剖断面、体素、像素的概念;扫描与投影;X-CT图像重建的数理基础;CT值与灰度显示、窗口技术。

(2)传统X-CT的扫描方式单束平移-旋转方式;窄扇形束平移-旋转方式;宽扇形束旋转-旋转方式;宽扇形束静止-旋转方式;电子束扫描方式。

(3)螺旋CT单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源螺旋CT。

(4)X-CT图像的质量控制图像的主要质量参数;X-CT图像的伪像。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X射线影像形成的物理基础,X射线照片系统的工作原理、胶片的感光度、光密度、胶片特性曲线,软X射线摄影的原理,DSA的物理基础及造影方法、CR的物理原理及成像过程,扫描与投影概念、X-CT成像原理、窗口技术。

熟悉: DR的工作原理,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基本参数,影响X射线影像质量的因素及改善图像质量的措施,数字图像的形成及基本特点,CT图像的质量控制的主要参数。

了解:X射线影像的优势及局限性,传统CT的扫描方式、螺旋CT,X-CT图像的伪影。

四、核磁共振物理1、基本概念磁矩、角动量、磁旋比。

2、静磁场中的磁性核Zeeman效应、旋进、磁化强度矢量、自旋核数密度、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因素。

3、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现象、射频电磁波的磁场矢量、射频电磁波对氢核系统的激励。

4、弛豫过程弛豫及其规律、纵向弛豫、横向弛豫、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5、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化学位移、磁共振谱分析、自由水及结合水。

教学要求:掌握:磁矩、磁旋比、磁化强度矢量、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的本质及共振条件、θ脉冲及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弛豫时间常数T1与T2。

熟悉:角动量、旋进、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因素,弛豫过程及规律。

了解: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

五、磁共振成像1、磁共振信号及加权图像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与加权图像、自旋回波信号与加权图像、反转恢复信号与加权图像。

2、磁共振图像重建梯度与梯度磁场、空间位置编码、二维傅里叶变换图像重建、K空间的定义、K空间的填充及性质。

3、快速成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系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

4、磁共振血管成像流动现象、流动现象的补偿、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相位对比法血管成像。

教学要求:掌握:加权图像的概念、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原理,自旋回波序列。

熟悉: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原理及图像特点,K空间的基本概念。

了解:磁共振信号的获取与二维傅立叶变换图像重建的思想,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六、核医学物理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组成和质量、核素及分类、原子核的稳定性。

2、原子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3、原子核衰变规律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递次衰变、放射平衡、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

4、原子核反应核反应的一般概念、中子与中子核反应。

5、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教学要求:掌握: 核素及分类,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

熟悉:描述核衰变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放射平衡,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稳定性、原子核的三种衰变、递次衰变及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原子核反应。

七、核医学影像1、概述核医学影像的主要技术及特点、核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制剂。

2、γ射线探测γ射线能谱、闪烁计数器。

3、γ相机γ相机成像原理、探头、位置信号与Z信号、幅度脉冲分析器。

4、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成像的本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PET)。

教学要求:掌握:核素示踪的基本根据、γ照相机的探头结构及工作原理、PET成像的物理基础及其符合探测原理。

熟悉:核医学影像的技术特点、SPECT的成像原理及数据的衰减校正。

了解:放射性制剂、γ射线探测、γ相机位置计算电路的工作原理、SPECT 及PET的技术优势。

八、超声物理1、超声波的基本性质超声波的分类、声波、声压、声强与声阻抗。

2、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超声场压电效应、圆形单晶片声源的超声场、声束的聚焦。

3、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与折射、衍射与散射、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规律、声束通过介质薄层的特征。

4、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血流速度。

教学要求:掌握:超声波的基本性质、超声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介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熟悉:多普勒效应及频移信号的采集、超声场及声束聚焦。

了解:压电效应。

九、超声成像1、超声回波所携带的信息反射和散射回波、超声成像的三个物理假定。

2、A超与M超A超原理、M超原理。

3、B超B超原理、电子扫描、B超图像及质量评价。

4、频谱多谱勒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频谱分析与显示。

5、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照勒血流成像原理、信号输出的显示方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方法、超声反射回波和散射回波所携带的信息特征、B超原理、多普勒成像及彩超的基本原理熟悉:超声图像的质量评价方法、M超原理、脉冲多普勒技术和频谱分析方法。

了解:谐波成像原理及技术的应用、自相关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二)实验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结合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知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掌握部分设备的初级应用技能,为进一步熟悉医学仪器原理提供物理和医学依据。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仪器的一些物理原理和工作方法。

1、模拟X射线成像见习2、X射线图像质量控制见习3、数字X射线成像见习4、X-CT成像与应用见习5、磁共振成像与应用见习6、放射性核素显像见习7、超声成像与应用见习四、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按平时20%、实验见习20%、考试60%的标准综合评定该课程的总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二版),张泽宝,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2、参考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李月卿,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磁共振成像(MRI)》,赵喜平,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现代医学影像物理学》,包尚联,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七、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1、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物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2、上海理工大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精品课程网:/index.as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