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例引出的文化科学革命——评《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作者:黄少华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09期一十九世纪末,以狄尔泰(W.Dilthey)、文德尔班(W.Windelband)、李凯尔特(H.Rickert)等为代表的德国思想家,为了建构一种独立的文化科学,掀起了一股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截然对立起来的潮流,认为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都迥然不同。
例如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立于人类精神而存在的自然界,其认识方式是因果说明,而人文科学、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世界,其认识方式是理解,即通过把握感性个体的外在生命表现(Lebensaüβerungen)来获得一种内在体验。
这种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截然二分的做法,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遭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诘难。
例如石里克(M.Schlick)认为,科学作为知识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提供给人们有关一个世界的知识。
这个世界并没有分化为不同的实在,例如,没有分化为自然领域和精神领域,因为借助于这些语词所表示的那种区别并非事物在本质上的区别,而只是研究实践(Forschungsbetriebe)上的区别,或者说所谓的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工作方式(Verfahrungsweise)上的区别。
”〔1〕按照石里克的观点,精神科学在本质上是统一于自然科学的。
精神科学并没有自己所特有的概念,人类用来诠释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精神科学概念,最终都可以归约和还原为物理学概念和心理学概念。
石里克的这种思想在纽拉特(O.Neurath)和卡尔纳普(R.Carnap )等人那里被进一步发展到了极致。
卡尔纳普强调:“经验科学的各个分支仅仅是由于劳动分工的实际原因才被分割开来的,它们本质上不过是一门无所不包的统一科学的组成部门。
”〔2〕基于这种认识,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物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包容一切知识领域的所谓统一科学纲领。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姓名:于杨学号:201401460005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容摘要: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视角。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这两种文化他们既有对立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表现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自然科学被人们无限地强化从而与人文科学分离。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在的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创新点:本文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同一性出发,探讨二者关系,从而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何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和谐发展正文: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还要认识人和人类精神活动自身。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但又密不可分的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科学。
在哲学层面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1.1二者的差异一般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是探索内在结构特性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第一,追求客观性。
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研究一个对象时,必须抛弃自己的任何主观臆想和情感,由此达到的认识结果必须不具有任何个人的色彩,以便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
第二,追求普遍性。
这种客观认识的结果,被要求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而与使用它的人无关,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客观真理。
普遍性要求统一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
第三,自然科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工具理性特征。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改造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是进步的不竭动力
数学与统计学院 袁方 1607122508
摘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它们的互相融合和补充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受到古希腊文明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对科学与人文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它们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在此之后,各个人类文明时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探索更促进了关于它们的认识论的发展,人们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当代,科学与人文精神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的作用更是体现在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本文在阐述科学与人文精神起源的基础上,对科学与人文精神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1)人本精神
人文精神源于人类的自我反思,是对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终极思考,体现了人性逐渐成熟的过程。人文精神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体现,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体现。
(2)价值精神
人文精神存在的基础是价值,根据人类自身的需求和对客观世界的评价进行判断,符合人类利益的才是有价值的体现。人文是价值体系,与人的情感世界密不可分。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它们的互相融合和补充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受到古希腊文明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对科学与人文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它们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在此之后各个人类文明时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探索更促进了关于它们的认识论的发展人们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有古希腊这些先驱哲人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为人类文明后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对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而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
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而论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自的发展,特点等方面。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科学与人文主义是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关注客观事实,另一个强调个体情感和主观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力量在于其严谨的方法论和无限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从微观到宏观,不断解密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家们以智慧和耐心,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科学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可实证的,并且建立了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回答一些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时,就需要人文主义的力量来弥补。
人文主义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的传承。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类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帮助整合科学知识并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就像是两个水波纹在互相碰撞,形成了一种叠加效应。
科学的进步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人文主义则赋予科学以深度和意义。
例如,科学发现了人类的基因序列,而人文主义则引发了对基因技术的道德讨论。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而人文主义则引导我们明智地选择为什么去做。
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首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在快速进步,但如果只是追求技术发展而忽略人文素养,将导致技术被滥用和人类价值被忽视。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关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次,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信仰”概念的意义与用法
“信仰”概念的意义与用法《人思之人》出版后,张曙光、吕炳强和Franqois Laplandine 等先生发表了极其有益的评论。
三位先生理论修养颇为深厚,评论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的讨论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信仰”《人思之人》选择了“信仰”一词来指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实体。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和法国里昂第二大学Frangois Laplandine教授的评论都建议考虑用其他更妥当的词汇来代替。
为此,笔者把选择“信仰”一词的研究过程与诸位分享。
在汉语中,我们有两个词汇可供参考和选择:信仰和信念;而在法语或英语中有三个自然词汇可以选择:croyance或belief,conviction,foi或faith。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定义为:“[动]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如宗教信仰。
”该词典仅仅提供了一个例子,而且这个例子还是错误的。
因为在“宗教信仰”这个词组中,“信仰”是名词而非动词。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信仰爱因斯坦、信仰市场经济、信仰存在主义、信仰佛教等等。
作为名词,我们可以说:政治信1/ 21仰和宗教信仰。
《辞海》对“信仰”的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这两部汉语权威词典都有把“信仰”与宗教相连的倾向。
这是因为“宗教信仰”和“信仰佛教”或“信基督教”较为常见,而“政治信仰”、“信仰相对论”一类用法出现的频率没有那么高。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念”的定义是:“[名]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坚定信念,必胜的信念”。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信念”不做动词用。
实际上,就该词典提供的例句而言,“必胜的信念”是指某人相信其“必胜”,因此它不是指“必胜”,而是指对“必胜”的肯定判断。
为此,“信念”是对一个判断的判断,而不是对“是否能够胜利”的判断。
与此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conviction,croyance和foi这三个法语词汇是同义词,可以互换。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
科学与人文不断分离直至对立。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对立发展历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戏剧界的著名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剧中四个人物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尼是两对夫妻,阿尔比通过这四个人物在凌晨两点到日出这段时间里混乱的场面,歇斯里地的对骂等等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与精神苦闷。
国内对这部剧的研究有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阿尔比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国社会政治的不满;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着手,认为玛莎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反抗;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分析此剧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对话中狂欢色彩;有从精神生态角度入手,分析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
一、科学与人文文化对立的表现首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62年,剧中许多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紧张关系。
乔治,历史系博士,沉迷历史,“陷到历史里去了”;尼克,生物系毕业,生物学家。
剧中二人反复提到“历史系”“生物系”,“我是历史系的”,“我是生物系的,你才是历史系的”等等,表明这两系是冲突的、不合的,相互排斥的。
乔治问到“你们在帕尔纳索斯喝的哪种酒?”尼克一脸迷惑,问“在哪儿?”“我听不明白”。
帕尔纳索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诗人的居住之所,这个基本的知识,尼克根本就不明白,说明了他不关心人类历史,他更喜欢与科学打交道。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一、科学的分类科学是一种探索与思考的方式,它以客观、系统和科学的方式探索世界,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
自然科学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验和实践为主要方法,以描述和解释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科学。
人文科学是以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观察、分析、比较为主要方法,以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科学。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虽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统一性。
首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科学,它们都是以客观、系统和科学的方式探索世界,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实践性的,它们都是以实践为主要方法,以描述和解释客观存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
最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相互依赖的,它们都是以研究世界为主要目的,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主要方法。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在实践中的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社会发展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科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而人文科学则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另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也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人文科学则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社会环境支持。
四、结论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它们在实践中也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
只有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性,才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有效、更加全面。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异同——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四
人文社 会现象 比 自然 现象更 为复 杂表现在 许多
方面 , 中因果关 系的 多元性 就是 重要 的一个 方面 . 其 科学 研究 的一个重 要任务 就是 寻找事 物之间 的 因果
业 ・ 息和货 币通论 》 进行 经 济 总 量 的研 究 , 出 利 , 提 了 国家 对经济进 行干 预的 必要 性及 政策措 施 . 2 世纪 3 0 0年代 以来 , 西方 经济学 家对 市场失 灵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 出导 致 “ 场 失灵 ”的 因素有 : 指 市
更好 .
自然科学 研究 的对 象是 自然 界 , 文社 会 科学 人
14 自然科 学与 人文社 会 科 学具 有 某些 共 同的 范 .
畴及 规律性
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 .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许多
不 同的特 征 , 决定 了 自然科 学 与 人 文 社会 科 学 有许 多不 同之 处 .
外部性 、 公共 物品 、 市场 权 力 ( 断 的存 在及 过 度 竞 垄 争 )收 入分配不 均及 经济 波动等 . 。 针对上 述 问题 , 先 后 提 出了福利 经 济学 ( 古 ) 产权 理 论 ( 斯 ,9 0 庇 、 科 16
人类 社会是 由有 生命 、 意识 、 有 有感情 的不 同类
型的人组 成 的. 相对 于 自然 界来 说 , 于复 杂 的 , 属 高
级 的运 动形 态 .
斯 密的《 国民财 富的性质 与 原 因的研 究》一 书 出版 ,
提 出了 “ 不见 的 手”的原理 , 看 即市 场 原 理 .0世 纪 2 3 年代 , 本 主义 经 济 危 机暴 发 , 0 资 显示 出 自流 放 任 的市场 经济 的局 限性 .13 96年 , 恩 斯 发 表 了 《 凯 就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72)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 )。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B.D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3.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拿来主义”C.拨乱反正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胡塞尔,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萨特C.弗洛伊德,荣格D.罗素,维特根斯坦6.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7.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
A.蔡元培B.胡适C.陈独秀D.李大钊8.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
A.李嘉图B.亚当·斯密C.恩格斯D.萨缪尔森9.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
A.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B.社会法学派崛起C.分析法学派崛起D.新自然法学派崛起10.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界运动规律和内在结构特性的科学科学精神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求客观性2、追求普遍性3、工具理性特征(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改造外部世界的合理性)人文精神有以下一些特点:1、多元化发展2、价值理性-------它是指一种信念与理想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一种批判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工具理性只是人们完成一定的价值目标而运用的手段理性,价值理性则内涵人类生存意义下的道德价值理想价值情感价值等,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关怀。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存在方式,只有二者的互补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假如只有自然科学,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诗意,将会变得毫无趣味。
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因而我们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具有理性同一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都不是感性经验和一般常识的堆砌,都是概念、原理、学说的体系,都以发展客观规律为己任。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的知识是联系和相同的。
这种相同表现于这两类学科都是人类知识链条上的环节。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想通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五.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讲述马克思的“一门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一门科学”“一门科学”思想是马克思以实践生存论为本体论发动的哲学革命,以“现实的人”为哲学理论的前提,基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内容,在科学与人的生存、解放辩证关系中作出的天才论断。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质内涵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控制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可分有机自然科学和无机自然科学两类.一切生物科学,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学和人类学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部分属于第一类;宏观和微观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属于第二类.随着愈来愈多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式的发现,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甚,而且两大类自然科学的界限逐渐被突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的新的极其广泛的联系和规律不断被揭示,从而不但出现了像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样的横断学科,而且还从基础自然学科中发展出了一系列应用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科学分类结构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数学是紧密相关的.数学广泛应用于一切自然科学领域,而自然科学的需要,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是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医学的理论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互相渗透,使自然科学越来越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和互相渗透的结果,产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学科,从而开辟了新的知识领域.自然科学与哲学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的经验材料以及关于这些材料的理论概括是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而自然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又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建制,自然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也已成为政府规划和决策的重要方面.人文科学humanities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人文科学起源于M.T.西塞罗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教育思想.人文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性与教养之意.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名称,是12、13世纪意大利出现世俗性的学校时开始确立的.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研究与神学研究相对立,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是一切文化科学的中心的世界观.19世纪,人文科学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陆大学预科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基本目标是训练人的知识技能,并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20世纪以后,西方已把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的综合性科学,但关于它的性质、特征以及与其他科学的关系都存在很大分歧.有的人认为,其他科学是“抽象的”,目的是得到一般规律,是从多样性和特殊性走向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和必然性;而人文科学研究的则是“具体的”,它关心个别和独特的价值观,突出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还有的人认为,人文科学与其他科学在探究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的区别,两者属于不同的思维,使用不同的概念,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他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人文科学是想象的产物,它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情感性的和目的性的语言来表达,因此,两者无法比较,但可以互相补充.区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标准,大多建立在定量化和经验性的基础上,即凡属于定量化或经验性的研究就不能算作人文科学.这种区分原则认为,社会科学是实证性的科学,人文科学是评价性的学问.人文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名称,在中国是20世纪初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人文科学一词在中国很少使用.复杂性不同自然界包括无生命、无意识的物理世界、化学世界以及有生命、低意识的生命世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课本作文素材整理 (科学思维探索自然+革命历史+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课本作文素材一、科学思维探索自然《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石钟山记》/ 苏轼《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一)袁隆平1.使命感和责任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2.敏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担当、不断进取: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3.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专家的“杂交无优势”。
4.科学家的实证精神,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标准形象。
中国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用事实驳斥贬杂交水稻为“三不稻”,捍卫事实,捍卫真理。
反例:玉米地里铺红毯,专家谈笑田地间”。
如今又现“麦田地里铺红毯,成熟的麦子被压弯”,观摩会铺红地毯,脚都不沾土还说是为农5.专一的精神:一辈子研究水稻,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6.淡泊名利: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几天依然在田里翻看这土壤。
7.梦想与现实: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8.敬业爱岗:为天下人皆饱热爱研究杂交水稻。
同质事例:张秉贵,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也做到极致。
9.外国:爱因斯坦因“科学的美感”热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牛顿的三大定律。
10.反例: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在文学领域,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自然辩证法论文:怎么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题目: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班级:硕研12-6班姓名:***学号:**********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陈万昊硕研2012级6班2012020601摘要:随着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述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阐述了科学和文化的互动和整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科学社会文化人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
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按照科学系统论的观点,科学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开放的;科学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自身的结构、功能并发生进化。
与科学系统关系最密切的外部环境系统是文化系统,它是科学系统的母系统,对科学的生存和进化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级层次,文化系统又是该系统的子系统。
由于文化背景具有时空特性,不同的“文化层面”和“文化模式”将产生不同形态、不同模式的科学,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各自科学发展的殊途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本文试图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一、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互动对科学和文化研究,还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
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思考、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自然科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虽然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看似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和目标,但事实上,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统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人文精神如何在不同领域中统领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哲学、伦理、社会科学和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哲学-引领自然科学的思辨哲学是人文精神的基石,它提供了思考和解读世界的方法论。
作为一门探索真理和知识的学科,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哲学通过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等分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问题的启示和解决方案的思考。
哲学思维的贡献使得科学家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伦理-指引自然科学的责任伦理是人文精神中关注道德和价值观的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伦理问题的涌现。
伦理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体现在指导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对科学成果的评估。
科学家应始终关注研究的影响和潜在危害,秉持诚信、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开展科学研究。
伦理的指引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伦理价值相协调,确保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社会科学-解读自然科学的社会影响社会科学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
它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解读的视角。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成果如何应用于社会生活,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社会科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四、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教育是培养人们思考和理解力的重要渠道。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注重培养其人文精神。
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分割,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目标。
列举并分析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型案例
在大跃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虚报产量的事。其中最著名的是 河北徐水县,号称一年收获粮食12亿斤。《人民日报》对这种行 为进行了宣传。 依照这种报告制定的国家征收粮食额度严重超出 实际产量。也是导致后来灾荒的主要原因。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受到重大损失。
三、文化大革命
文革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 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 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 权”;目的是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运动表 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 刚刚解决“四人帮”等问题,全国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
流,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2 当时华国锋本人的思想理论体系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
路线的。
3 受个人资历限制,华国锋本人作为“一个过渡”(邓小平语),
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只能“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对华临终 指示)。
4 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表现了华接班的“正统地位”。
《天浴》是一部让人尤为震撼唏嘘的作品,这不仅是源于 电影对“文革”敏感题材大胆的涉及,更在于导演陈冲用一 个花季少女的视角为展开,其从纯朴天真到水性杨花的蜕变, 在那伦理道德的沦丧过程中,电影一步步的将人性的丑恶得 以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于此中其用这样一场沉重的悲剧所 带给我们的思考,所着点的也并非只是对一个时代问题的肤 浅控诉,而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究竟是什么让人顿失了人性。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桑靖宇[内容提要]:在欧洲近代思想界关于儒学与基督教是否具有通融性的争论中,莱布尼茨是持肯定性观点的少数派的代表。
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中莱布尼茨对于儒学中的“理”、“鬼神”和灵魂观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深刻的洞见与明显的误解并存。
为当今的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理、上帝、单子、鬼神、灵魂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Introduction to Leibniz’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Sang Jingyu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Abstract: Leibniz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nority who hold a positive notion on the disputation that whether Confuci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Christianity. In hi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Leibniz provides a very interesting interpretation of Li, Genii and soul of Confucianism, where profound insight mixed with some obvious misunderstanding. 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 offers a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the cross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Key words: Li , God, Monad, Genii, Soul十七世纪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关于中国文化是否与基督教相通融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具体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中国文字中是否有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应的概念,即“语词之争”,以及中国人所普遍实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是否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即“礼仪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 9 No 6 12 .
No . 0 9 v 20
一
个 反 例 引 出 的 文 化 科 学 革 命
— —
评《 思 之人—— 文化 科 学和 自然科 学 的统 一 性 》 人
%姗
( 国传媒 大学 电 视 系 , 京 10 2 ) 中 北 00 4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C 1
数—— 也能正 常运转 的社 会的 出现 , 直接抽去 了列维
一
斯特劳斯的“ 横向联姻理论 ” 和布朗的“ 系血统理 单
收 稿 日期 : 0 9 6 1 2 0 —0 ~ 5
作 者 简介 : 岩 妍 ( 7 )女 , 龙 江 省大 庆 市 人 . 国传 媒 大 学 讲 师 , 京 大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丁 17一 , 黑 9 中 北 主要 研 究 亲 属 关 系 人类 学
属关 系基本理论 。 通过分析和 比较, 作者批驳 了列维一 斯特劳斯的以四个常数 ( 生物血亲之间的性禁忌、 两性
惊, 引起国际学术界 的震动。1 O年之后 , 蔡华先生的第 二部著作《 人思 之人—— 文化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统一
劳动分工 、 婚姻 和家庭) 为基础 的假说 , 而提出了 自 继
认定 : 父方的血恒定遗 传而母方 的血三代之后 就衰减
为零 。
亲属关 系理论的辨析 , 者水到渠成地 得 出绝缘 于生 作
物学解释 的亲属关系基本结构 。根据各 民族的繁衍观 念, 通过“ 、骨 ” “ 等载体 , 血” “ 、 奶” 每个人 自降生之 日起
四幅形貌迥异的图画并置 , 作者指 出其 中的“ 身体 再现系统” 决定 了亲属关系的多样性 , 同时也是构成其 统一性 的“ 文化基石”1。 L3 。此前 , J 亲属关 系研究 已有百
文化性和社会性 。对此 , 前辈学者数度努力而未果。然
而, 作者并未止步 , 在该书的后半部他将审慎 的 目光投
向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 为我 们描绘 了整个社会科 学
发 了一场理论 革命 的话 , 那么对两种理论 的证 伪仅仅 是这场革命的启动 , 而革命的主体部分将是 尝试建 立 新的普遍理论假说 。L 。 ”1 卫 怀着这样 的抱负, 作者跳出单一的 民族志资料, 将 视野投射到更大范 围的多民族亲属制 度的并置 比较分
作者是通过何种路径从基于 日常生活观察 的民族 志材料的研究过渡到研究对象实体和方法论 的层面的
以及不对称系的萨莫人这四个亲属关 系案例 的比较 , 作者试 图回答一些根本问题 :从人类学 的视 角, “ 而非 生物学视角来看, 是否真的存在一些不 同的亲属制度?
探讨? 同时我们 也十分好奇 , 何以关于亲属关系这样一
第2 9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1月
中南 民 族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o t — e ta iest o to ai ( ma iisa d S ca in e ) o r a S u h C n rlUnv r iyfrNain l s Hu nte n o il e cs of t Sc
己的普遍命 题 :社会血亲” 社会血 亲性排斥定 律” “ 和“ 才是亲属关系领域的真正常数 。 《 “ 纳人 》 一书得出的结 论, 揭示 了纳人 的文化和社会与那个 时代 亲属关系人
类学的范式根本不可通约。如果可 以确认纳人案例引
性》 问世 。该书从纳人的 田野材料 出发 , 比较了代表 四 类社会血 亲关系模型 的实例 , 进而证 明了亲属关系的
纳人 的神话 中含有关于繁殖观念 的传神描绘 : 阿 胞竺将 胚胎放人女性的腹 中, 所有 出 自同一 女性祖 先 的人有着共同的骨头 , 构成永不变易的骨亲集团 ; 汉人 社会的情形恰 与纳人相反 , 只有通过 同一男性祖 先而 相互联系的人 , 才被认为有同样的骨头, 互为宗亲并无
限延续 ; 系的法兰西人用“ 的联结” 双 血 来表 述父母 双 方和 自己的身份关系 , 所有能够通过父母 双方中任何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X(0 9 0—0 30 l 7 —4 3 20 )603 —4
蔡华先生 的《 无父无夫 的社会 —— 中国的纳 人》
( 文版 , 法 以下 简 称 《 人 》一 书 1 9 纳 ) 9 7年 出版 , 破 天 石
论” 的基础 , 伪了这两个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 的亲 证
种人的 日常身份的研究能够将我们带入到对社会科 学
的普遍理论的探索?
一
如果存在 , 那么为什么相同的过程( 交媾和繁衍) 生 产
了不 同的制度?不 同的制度是否有相同的基础?如果 有 , 么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对它的察觉? L 那 ”1
、
为 人 的物 理 性与 文 化性 划 界
仅仅从亲属关 系的逻辑起点——身体再现 系统 ,
蔡华先生开始 了全新的理论探 索。由于《 纳人 》 第一次 向我们精确描绘 了一个“ 无父无夫” 会的生 活原貌 , 社 在那里“ 兄弟姐妹终身生活在一起 , 他们实行一种访 问 制度 , 不 是 婚 姻 制 度 ”1 。一 个 没 有 “ 姻 和 家 而 L】 ] 婚
庭” —— 两 个 原 被 认 为 是 亲 属 关 系结 构 的 基 本 常
析上 。通 过 对 母 系 的纳 人 、 系 的汉 人 、 系 的法 国 人 父 双
研究对 象实 体—— 信仰 , 建 了社 会科 学 的普 遍 理 创 论—— “ 信仰理论” 进一步地 , ; 他重新审视了现有科学
观, 创立 了面对物质存在Fra bibliotek和观念存在 这两类 客观存 在
的“ 科学 观 ” 新 。
以 及 社会 组 织 与 制度 人 类 学 。
3 3
中南 民族 大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20 0 9年 第 6 期
一
个和祖先相连的人 , 都被视为永远 的血亲 ; 萨莫人是
一
谈 ” 。
不对称系亲属制度 的代 表案例 , 他们 的身体再现 系统
通过对以上 四种身体表征 系统 的描述 以及对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