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效祖散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2年自学考试专业代码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复习资料
黄色背诵,蓝色回答问题时需答出,绿色理解回答简答、论述时需分清主次,表达分段,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描述作答。
名词解释可最后背诵,背诵顺序为论述、简答、选择,预祝每位考生顺利通关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当做中心事件,写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分不开的。
3、作者在描述中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表现,表现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元代散曲介绍
元代散曲介绍元代散曲介绍散曲。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有关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发展与沿革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为界。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帘秀等。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人,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所以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
至于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
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
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
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
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
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对散曲抒情文体的认识
对散曲抒情文体的认识
散曲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内容广泛。
散曲抒情文体是散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情绪来表达主题。
1. 情感真挚:散曲抒情文体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直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非常直接,没有任何的掩饰和矫饰,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 语言生动:散曲抒情文体的语言通常非常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种语言的使用,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3. 形式多样:散曲抒情文体的形式非常多样,既有严谨的格律诗,也有自由的词牌诗。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散曲抒情文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4. 内容丰富:散曲抒情文体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这种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散曲抒情文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 音乐性强:散曲抒情文体的另一个特点是音乐性强,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性的体现,使得散曲抒情文体在朗诵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散曲——精选推荐
散曲,汉族⽂学体裁之⼀。
在元代称为⾄于"套数",⼜称"套曲"、"散套"或"⼤令",是从唐宋⼤曲,宋⾦诸宫调发展⽽来。
其定制⼀般有三个特征:⼀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成。
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有之。
⼩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为短⼩精悍,⼀为富丽雍容,但除此之外,还有⼀种带过曲。
带过曲是由同⼀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落带得胜令】【骂⽟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
带过曲属于⼩型曲组,与套数⽐,容量⼩的多,且没有【尾声】。
他只是⼩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关系散曲与戏曲虽然不同,但却有密切关系。
明代评论家王世贞认为元曲是由早先的"词"变化⽽来的。
⾃从⾦朝与元朝⼊主中国以来,所使⽤的胡乐嘈杂,凄紧缓急变化迅速,以往的词难以合拍,于是就创作了"新声"。
可见,散曲是随着北⼈⼊主中原⽽来,并流⾏于市井巷陌,以后被⽂⼈吸收,成为⼀种专业创作。
散曲之题材多样,从⼤量的作品中可以体悟到深远的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意义。
⾸先,在⽥园⼭⽔题材作品中,"道法⾃然"的精神可谓充盈于其间。
散曲作家通过⾃然景物的描写来寄托⾃⼰幽远情趣,让⾃我与⾃然融为⼀体。
其次,在咏物题材中,作者运⽤诸多意象,以点缀仙境,抒发慕道情怀。
复次,在咏史题材中,作者通过纵向的追溯,歌咏隐修道⼈宁静的⽣活,反映了烟波钓叟的审美情感。
在艺术表达⼿法上,与道门情趣有关的散曲以烘托空寥、淡泊之意境见长,其风格⾃然质朴,耐⼈寻味。
前期散曲创作的作家⼤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类是书会才⼈作家。
如关汉卿及其著名套数【南吕·⼀枝花】《不伏⽼》,以及⼩令【双调·沉醉东风】。
这类作家⽆论在⼈⽣道路的选择,⾃我价值的认定,或是道德修养等⽅⾯都与传统⽂⼠⼤相径庭,并⼤多具有放荡不羁的精神风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确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由的⽣命意识。
散曲的体式
散曲的体式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散曲的体式是指在音乐中所采用的结构和形式安排。
通过对散曲的体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音乐形式。
1. 散曲的起源与发展散曲起源于中国南方吴越地区,最早出现在唐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
宋代时期,散曲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们流行的音乐艺术。
2. 散曲体式的基本特征散曲体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曲调多样化散曲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旋律和节奏,在音调上富有变化和变化。
这种多样性使得每首散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2) 短小精悍相比较于其他古代音乐形式,散曲通常比较短小,时长一般在三分钟以内。
这种精炼的特点使得散曲更加简洁明快,能够迅速打动听众的情感。
(3) 词曲融合散曲是词曲融合的艺术形式,旋律和歌词相互依存。
歌词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旋律则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4) 变化多端的体式结构散曲的体式结构灵活多变,常见的有“平调”、“正声”、“小令”等形式。
每种体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要求,使得散曲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力。
3. 散曲体式的分类与特点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音乐结构,散曲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体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散曲体式及其特点:(1) 平调平调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散曲体式。
它通常采用四句一段、八句一篇的形式,每句都有相同的音调和旋律。
平调的特点是节奏稳定、旋律简单,适合表达朴素和直接的情感。
(2) 正声正声是散曲中最常见的一种体式,它以五七言绝句为歌词,采用自由变化的音调和旋律。
正声的特点是旋律优美、表现力强,能够更好地展示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 小令小令是一种比较抒情和婉约的散曲体式。
它通常以七言绝句或五言古诗为歌词,采用柔和舒缓的音调和旋律。
小令的特点是柔美婉约、抒发情感,适合表达细腻而含蓄的思想与感情。
刘效祖及其散曲浅论
素的 影响, 散曲的 内容文 人化 程度不 断加 深, 日渐 成为达 它 官 贵人和文人 们茶馀 饭后 、 妓酒 搂 的娱 乐、 酬之作 且 歌 应
在 当 时 人 们 的 思 想 意识 中对 这 种 文 学 样 式 存 有 鄙 视 的 态 度 ,
把 目光主要停 留在 小说 与戏 曲方面 , 致使大 量的散 曲作 品和
了主流. 资料较 多. 作品颇 丰的缘故。可是, 明代的散 曲家及 其 作品数量却是十 分可观 的 : 任讷 ( 曲概 论) 据 散 统计 . 有散
曲 家 3 0 . 元 代 散 曲作 家 多 13人 ; ( 明散 曲 ) 3人 比 0 而 垒 中有
姓名可考的作 者竟然有 4 6人 ( 0 无名 氏不计 其内) 他们 留下 , 的 一争遮 16 6首, 曲达 2 6 、 00 套 0 4篇。 这说 明明 代散 曲在元 代的基础上仍然保持 着强劲 的发 展势头。而就 是对这样 一
号 ” “ 庙 时” 指 “ 乐 年 同 ” ( 辅 人 物 志 ) 十 四 云 : .文 即 永 。 畿 卷
散 曲是 产 生 于 宋 、 而 勃 于 元 、 的 一 种 台 乐 的 新 兴 金 明
诗体。 由于历史 和现 实的原 因, 人们从事元代 散 曲的研 究者 颇多, 而从事明代 散 曲的研 究者 却寥寥 无几。 究其 原 因, 大
研 究 资 料 没 能 得 较 好 地 保 存 。 正 是 这 种 种 原 因使 明 代 散
们可推 出刘 效祖 罢官 时应 为四 十二 岁。所谓 “ 年才 四十 也
许就大概而言之。 关 于 刘赦 祖 的 生 卒 年 限 , 彝 尊 ( 志 居 诗 话 ) 制 。 朱 静 。 、
曲的研 究始终没有 引起人 们的足够重 视, 了其中的几十大 除 家有 人涉猎外 , 那些具有一 定特 色的曲家始终处于 被冷落的
散曲导读有良师——读《元散曲艺术论》随感
, , , , , ,
:
注 页码 ) 又 以元 散 曲中的 大量作 品为 依据 得 出 代言体进 入 元散 曲 以 后 即有 了长 足 的 发 展 的结论 的 发展
” ”
,
“
”
。
作 者 舍 易而趋 难 略 过 了 数量
“
,
,
“
而 着 意在 思 想 内容
足 的
”
。
算是 从艺 术 上 确 立 了元 散 曲 的文 化
。 ,
: “
元散 曲的 艺
、
品位 吧
,
术世 界是瑰 丽 多 彩的世界 它与传统诗 词相
比 别 开生 面 独 具特色
, ,
在思 想内容 方 面 叶文 认 为
, 、
:
“
就 总体 而
,
”
王 毅先生 则从微 观
,
论 唐 诗宋词 弘 扬 了 中国 传统 文 化 的精 髓
的角度 以翔 实 的 资料 精 彩 的论 述 通过 体
表现 了进取 奉献 和积 极的 人 生态 度 ; 而元 代
散 曲 表 现 了 一 种 浅 俗 封 闭 和 消 极 的 处 l日 思
,
、
.
这样 的 人 如 卢 挚 冯 子 振 阿 里 西 瑛 贯 云
石 王爱 山等
、 。
,
、
、
、
想 可 以 说 是 一 种倒 退
。
具有 的独特 的 艺 术性 让 我 们在 这 种浓 重 的 艺 术氛 围中流连 忘返 诸 如 妙 趣 横 生 的 代言 艺 术
, ,
:
“
一
、
元 代文 学 的 代 表是 杂
对散曲这种抒情文体的认识
对散曲这种抒情文体的认识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抒情文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源于民间,兴于文人,流传于市井之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散曲的起源与发展散曲起源于民间歌谣和乐府诗,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元代,散曲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文学瑰宝。
元散曲以其直抒胸臆、泼辣大胆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散曲的艺术特点1. 形式的灵活性:散曲在形式上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它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句式和韵脚,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2. 语言的通俗性:散曲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俚语,使得作品更加亲切、生动。
这种通俗的语言风格,使得散曲在民间具有广泛的传播基础。
3. 抒情的直接性:散曲注重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心境。
它不矫揉造作,不刻意雕琢,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4. 题材的广泛性:散曲的题材广泛多样,可以描写山水风景、抒发离愁别绪、讽刺社会现实等。
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使得散曲在表现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三、散曲的文化内涵散曲作为一种抒情文体,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还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同时,散曲也是古代文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散曲抒发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世间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四、散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形式的变迁,散曲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散曲这一传统文学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散曲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推动散曲的创新与发展,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散曲的传承与发展:1. 加强散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散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散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古代散曲的音乐艺术与文学表现
古代散曲的音乐艺术与文学表现古代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是音乐的表达方式,也是文学的表现形式。
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学韵味,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和文学表现两个方面,探讨古代散曲的魅力与特点。
第一节:音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古代散曲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文学的艺术形式,它的音乐表现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和声与调式古代散曲通常采用多声部的和声方式,通过不同的和声手法配合旋律,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变。
同时,调式也是散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曲调的音乐色彩与情感表达。
2. 曲式结构古代散曲多采用“对仗曲式”和“四段式曲式”的形式,通过结构上的变化与转折,展示了音乐作品的层次感与统一性。
3. 节奏与速度古代散曲的节奏多以中慢速为主,稳定的节奏为音乐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情感与韵味,同时也为歌唱与演奏提供了方便。
第二节:文学表现的艺术手法古代散曲的文学表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艺术手法来展开。
1. 韵律与押韵古代散曲在表现形式上常采用韵律的方式,通过合理的音韵安排,使作品更加美妙动人。
同时,押韵的运用也是散曲文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法,使得作品更有节奏感与韵味。
2. 内容表达古代散曲多以悲欢离合、爱情与人生哲理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表达,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融入音乐之中。
3. 修辞手法散曲文学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富有张力与感染力。
结论:古代散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表现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古代文人雅士。
它的音乐艺术通过和声与调式、曲式结构以及节奏与速度的运用,展现了散曲的独特魅力。
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曲通过韵律与押韵、内容表达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示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古代散曲的音乐艺术与文学表现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写作时请以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为准。
刘时中散曲创作研究
刘时中散曲创作研究刘时中是明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刘时中的散曲创作进行研究,并探讨他所代表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提纲:1. 刘时中生平概述:介绍刘时中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地点、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等。
2. 刘时中的创作背景:探讨明代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刘时中散曲创作的影响,如政治形势、文学风气等。
3. 散曲概述:简要介绍散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征。
4. 刘时中散曲作品概括:列举刘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浣溪沙》等,分析其文学风格和主题内容。
5. 刘时中散曲创作手法:探讨刘时中的创作手法,例如运用比喻、描写手法等,以及对韵律、语言的处理等。
6. 刘时中散曲的艺术成就:探讨刘时中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评价其艺术成就。
7. 刘时中散曲的文化内涵:分析刘时中散曲中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8. 刘时中散曲的影响与传承:分析刘时中散曲在后世文化中的影响和传承,如何对现代文学产生意义。
9. 刘时中散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介绍当前对刘时中散曲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综上,通过对刘时中散曲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文化特色。
1. 刘时中生平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介绍刘时中的基本情况,如出生地点、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等。
这可先以简要叙述他的生平,再重点介绍其中的细节,以使论文报告更具有体系性和可读性。
2. 刘时中的创作背景:在此我们要着重分析明代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刘时中散曲创作的影响。
如明代社会经历的大顺、崇祯等历史事件对诗词文艺创作的影响,国内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的输入等。
3. 散曲概述: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散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如散曲的起源、演变、发展特点等。
通过对散曲的基础知识阐述,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刘时中散曲创作的背景和特色。
4. 刘时中散曲作品概括:我们需要列举刘时中的代表作品,如《浣溪沙》等,并分析其文学风格和主题内容。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曲和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散曲和杂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
一、散曲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散曲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散曲以文字为基础,演唱方式自由灵动,歌曲旋律丰富多样。
以下是散曲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1.1 散曲的主题多样,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宴会、家庭、友情等。
1.2 散曲的歌词通常以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出现,表达简洁明了,富有感情。
1.3 散曲的旋律优美动人,采用自由的演唱方式,既可以快速激昂,也可以缓慢抒情。
1.4 散曲演唱时,在音乐伴奏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和视觉效果,呈现出综合艺术的魅力。
二、杂剧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种闹剧形式,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杂剧以滑稽、活泼、夸张的表演风格为主要特点,其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杂剧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2.1 杂剧的题材宽泛多样,既包括了历史传说,古代典籍,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和喜剧情节。
2.2 杂剧的演员通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丰富多样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特征和性格。
2.3 杂剧的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动作夸张有力,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喜剧效果。
2.4 杂剧中常常融入歌舞场景,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丰富演出效果。
三、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散曲和杂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有一些联系和区别。
以下是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的归纳:3.1 联系:散曲和杂剧在演出形式上都需要有歌唱和舞蹈的组成,都以音乐为基础,通过演唱和舞蹈来表达情节。
3.2 区别:散曲注重歌曲的演唱,以歌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旋律多样丰富;而杂剧则更强调表演的夸张和幽默,以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幽默为主要特点。
3.3 个性:散曲注重情感表达和抒情,以柔美、优雅为主要特点;而杂剧则更注重滑稽搞笑,以夸张、活泼为主要特点。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散曲的特点1. 民间色彩浓厚:散曲的创作对象主要是广大民众,它抒发的是普通人的真实感情和生活,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2. 歌谣形式:散曲是一种以歌谣形式写成的诗歌,它的节奏感强,音乐性强,适合演唱和传唱。
3. 表达感情直接:散曲的语言直白,富有感染力,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4. 多样化:散曲的题材多样,既有表达爱情的,也有描绘风景的,还有抒发壮志豪情的等等。
5. 流传广泛:散曲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至今仍有很多人喜爱并传唱。
二、散曲的发展散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形成时期:散曲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散曲以七言绝句为主,辅之以五言绝句和律诗。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塞下曲》等。
2. 繁华时期:宋代是散曲的繁华时期,宋代以词为代表的散曲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3. 衰落时期:元代以后,散曲逐渐式微,逐渐被元杂剧和明清词曲所取代。
三、杂剧的特点1.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它包括了武戏、文戏、歌舞和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因此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2.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杂剧通常在剧情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历史、传说等元素,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3. 舞台效果丰富:杂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能够使观众在观赏时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4. 人物形象鲜明:杂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极为鲜明,有着丰富的个性和感情,因此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剧情跌宕起伏:杂剧的剧情通常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杂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杂剧主要包括元杂剧、明杂剧和清杂剧等,其中元杂剧是杂剧的最早形式,后来的明清杂剧贯穿了元杂剧的传统,并根据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一、散曲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以歌词为主要形式的短诗歌,它既包括了形式上的变化,也包括了内容上的变化。
散曲的形式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主要包括词、歌谣、童谣等,其中以词最为重要。
1. 散曲的起源和发展散曲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明清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
散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隋唐以前,散曲还只是一种歌谣,形式古拙,内容平淡,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到了宋代,散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式。
2. 散曲的特点散曲以歌谣、词曲为主要形式,语言生动、形象、清丽,感情真挚、深沉,描写细腻,表达发自内心的心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散曲的创作技巧散曲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音韵的追求,对意境的表达,对词藻的选择等。
散曲的语言多用口语化的语言,便于传唱。
此外,散曲的写作技巧还包括了对音律的追求,即要求歌词具有较好的音乐性,方便流传和传唱。
4. 散曲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散曲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青玉案·元夕》、《浪淘沙》等。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王安石等。
二、杂剧杂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是由宋代的话本发展而来,兴起于元代,是戏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杂剧的特点是剧情跌宕起伏、节奏明快、表演技巧多样,广泛吸取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有较强的话剧性和通俗性。
1. 杂剧的起源和发展杂剧起源于元代,源于戏曲表演的需要。
元代民间戏剧的发展使得话本形成,并将其影响和渗透到其他元代以及明代的戏曲剧种中。
杂剧在元代成熟后,便进入明代,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时期。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变迁,杂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杂剧的特点杂剧具有混杂性、通俗性和戏剧性等特点,剧情曲折离奇,场面热烈,表演技巧多样,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生动。
此外,杂剧还有一些特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如变脸、绕口令等。
3. 杂剧的创作技巧杂剧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剧情的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唱腔的运用等。
《散曲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
《散曲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1. 引言1.1 概述散曲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誉。
散曲作为一种旋律动听、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音律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散曲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两个方面对散曲艺术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全文内容并介绍了散曲作为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散曲的韵律美,包括韵律定义与特点,并详细介绍了散曲中节奏与音律的应用。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散曲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主题和元素。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韵律美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类型散曲中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例证和实践分析进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总结散曲艺术的认知深度,并展望韵律美与情感表达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散曲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散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分析散曲中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差异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雅的音乐形式。
此外,本文还将对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2. 散曲的韵律美2.1 韵律的定义与特点韵律是音乐中表达节奏和节拍感的元素,是音乐作品中结构化的时间组织方式。
散曲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具备独特而精彩的韵律美。
韵律在散曲中起着组织和整合作用,使音乐旋律更加有序、流畅,并增添了音乐的动感和活力。
散曲中的韵律特点包括:首先,多样性。
散曲以其灵活多变的节奏和旋律风格而闻名,不同类型的散曲常常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律特色;其次,规范性。
尽管有着多样性,但散曲仍然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创作和演奏,这些规则确保了散曲具备良好的整体结构和统一性;最后,情感表达。
散曲通过巧妙地运用韵律来传达情感,在音乐中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并引发听众共鸣。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鉴赏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鉴赏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
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
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少了。
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
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
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元代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多人。
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是现在收集作品最完备的散曲集,共收元人小令3853 首,套数457 套。
我们在看待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还必须要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散曲是通俗文学,专工的人不多,因此编入集子的人就更少了,至于民间作品散失的就更多了,由于散曲散轶的很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元散曲数量比较少,而很多又是出于上层文士之手,这就影响了现在散曲的思想和艺术的质量。
元散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和卿等人。
马致远是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是前期散曲作家中创作最丰富者之一。
后期的散曲作家著名的有睢景臣、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
其中张、乔影响最大。
元代散曲多为文人创作,我们知道文人在元代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 之说,由此可见读书人地位之低下。
元代读书人失去了科举的精神支柱,心情是十分苦闷的,他们创作散曲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在元蒙统治者重压之下的愁苦、郁闷,有的人把散曲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再加上元代统治者刑罚森严,知识分子虽有不满,却不能直言,这一切就造成了元代散曲的内容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1、元散曲很少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这是由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所决定的,这种作品很少,实际上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极反抗。
2、散曲的主要内容是叹世、归隐、歌咏山水,还有很多感叹人生如梦,鼓吹及时行乐的作品。
各位散曲爱好者 -回复
各位散曲爱好者-回复散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旋律美妙动听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享受。
各位散曲爱好者,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地回答你关于散曲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散曲的起源和发展。
散曲起源于唐代,当时的曲艺形式多为杂剧和笔者创作的喜剧小品。
慢慢地,人们开始将曲调和曲词相结合,形成了后来的散曲。
到了宋代,散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以南曲、北曲和词曲为主的三大流派,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美学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散曲的演唱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散曲以其情感真挚、音调婉转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演唱者。
这些演唱者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新,探索出了各自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著名的曲艺家叶盛,他的演唱风格独特,音域宽广,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不仅能够清晰地演唱出每一个字音,更重要的是他对曲调和情感的把握,使得每一首散曲都成为了一种艺术的享受。
散曲的旋律也是其魅力所在。
散曲的旋律多为七字、乐旦和双调,其中七字调是最为流行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音符丰富,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既舒服又令人沉醉的感觉。
而乐旦则显得更加悠扬婉转,给人一种温暖和优雅的感觉。
双调则带有一种豪放和激情的气息,多用于武戏和豪杰人物的表演,给人一种热烈和劲爽的感觉。
除了演唱艺术和旋律,散曲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词和表演形式。
曲词是散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散曲的曲词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既有描述爱情的情歌,也有揭示社会现状的讽刺曲。
而表演形式则以宫庭舞台为主,加上精彩的舞蹈和舞台道具,使得散曲的演出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最后,我们来谈谈散曲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散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情感体验,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欣赏和学习散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的体裁特点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
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散曲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
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
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
散曲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
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艾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古代文学考研。
请谈谈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
请谈谈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
散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曲子形式,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具有独立音乐体裁的特点。
它是以诗文为基础,带有抒情调子的音乐作品。
散曲的创作始于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衍生,而后成为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
可以说,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是紧密联系的。
在唐宋以前,古诗词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古诗词以词为主,词以言情为特色,善于借助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情感。
当时的音乐曲调相对简单、单调,且没有独立音乐体裁。
唐朝晚期,散曲开始崛起,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诗词被改编为曲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曲的演进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古典抒情方式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曲,主要由士人、文人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
这些曲子旋律与词牌搭配合理,音乐情感流畅自然。
二、古典抒情方式的盛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曲,主要由音乐家、作曲家创作,以曲风多样化为特点。
音乐的曲调、靡靡之音的表现、韵律之美的展示、多义所孕的表述等等,都在散曲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曲艺也曾经一度兴起,并在唐至明清两代出现了顶峰。
总的来说,散曲创作与古典抒情方式的演进是相互影响的。
散曲的创作不断地受到古典抒情方式的启发,同时也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使散曲音乐上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刻,艺术性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蒜酪 体 ” 味道 。如 E 调 ・ 醉东 风》 的 双 沉 中的一 阕云 :
怕待 看蛾 眉妒 宠 , 题起 蚁 阵争雄 。 瞒 着心 羞 狠作 , 睁着 眼 胡 踢 弄。 脱 离天地 牢 笼 , 苦 争 如 辛
食 蓼 虫。尚 兀 自心 肠懵 懂 。 】 26 【(3) PO
究 了。从 其现 存 的散 曲作 品 来 看 , 无论 是 作品 的 思 想性 还 是 艺术性 , 具有一 定的独 特之 处 。 都 [ 键词 ] 刘效 祖 ; 曲; 关 散 思想性 ; 艺术性 [ 中图分 类 号 ] I0 .4 2 72 [ 献标识 码 ] A 文 [ 章编 号 ] 10 文 0 3—7 8 ( ̄2 o —O6 8 8 2 ), OO一0 t 3
刘 英 波 刘 虎 2 ,
(. 1 聊城 大学 中文 系 , 东 聊 城 山 2 25 ; . 5 0 9 2 泰安 师 专 中文 系 , 东 泰安 山 2 12 ) 70 1
[ 摘
要 ] 刘效 祖是 明代 中后期 较 为 重要 的一 位散 曲 家 , 由于种 种 原 因 ,,r对 其 所 知甚 少 , 不 必说 研 .. 3 z4 更
《 脔 ・ 中云 :念庵 公负 才不 偶 , 龉于 时 , 词 跋》 “ 龃 …… 间为 词
曲小 令 , 抒 其 怀 抱 , 寄 其 牢 骚 , 时 艳 称 , 达 宫 禁 。 以 而 当 至
历 世 寝 远 , 逸 遂 多 。外 王 父 少 保 公 , 散 尝集 而 传 之 , 日 颜 《 脔》 仅 百 一 耳 。 [ (3 虽 然 , 作 品很 少 流 传 于 世 , 词 , ” 】2 P 其 但从 仅 存 的作 品 中 , 们也 可 以看 出他作 品 的思 想 内容 和 我
还具 有 自己的 独特 之处 。 刘 效 祖 (52 18 ) 字 仲 修 , 念 庵 , 籍 山 东 滨 州 , 12 - 59 。 号 祖
往 多 蒜 酪 体 , 新声 盛 传 一 时 。 闻之 禁 掖 ” 【 可 惜 皆已 至 。5 】
散佚 , 存 后 人 辑 本 《 脔 》 卷。 他 的 外 曾孙 胡 介 祉 于 仅 词 一
等 一 大 批 较 有 影 响 的 作 家 。 刘 效 祖 是 其 中 一 位 十 分 有 特
点 。他 著 有《 都华 繁 声》 《 中一 笑》 《 、闲 、 裁冰 剪 雪 》 《 步 、莲
新声 》 《 、 云林 和稿 》 《 中 短语 》 散 曲 集 。他 的 散 曲 “ 、空 等 遄
点 的作 家 , 的散 曲除 了具 有一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 品的题 材 、 点 之外 , 他 特
在 这 首小令 中表达 了 作者对 官场 的厌 恶 和怨 恨 , 给我 们 刻 画出 了一个 个 媚 上 争 宠 、 营取 巧 、 心 做 事 的封 建 钻 昧 官吏 和黑 暗 、 腐败 、 乱 的 官场 , 时也表 达 了 自己想 脱 离 混 同
刘效 祖 罢 归后 ,归 则 辟 日涉 园 , “ 陶情 觞 咏 , 少 醺 作 间 乐府 数 阕 , 节歌 之 。乃 肆 力 修 词 人 业 , 击 与海 内词 客 为词 林盛 会 ”3。官场 的 失 意 , 效 祖 也 只有 把 注 意 力 转 移 到 【 J 使
石 , 见 有 备 , 解 去 , 以 完 ”3。 正 是 在 他 英 勇 、 力 的 虏 竟 城 【 J 有
乐 闲方 面 的曲 作 中 , 他常 寓 牢 骚讽 刺 于 旷放 通 脱 之 中 , 具
指挥 下 , 使 “ 马 池 城 ” 以 完保 , 分 体 现 出他 爱 国爱 才 花 得 充
民的高 贵 品质 。也 正是 他 种种 为 民谋 利 的言行 , 使他 深 受 人们 的爱 戴 。坐 计 罢归 时 , 原 人 扶 老携 幼 , 泣 车 前 者 , “ 号
艺 术风 格 。 他 的 作品 内容 , 要 表 现 为 叹世 乐 闲 、 情 相 思 两 大 主 风 类 , 有少 数 写景 和 反 映 民俗 民风 的 小 曲。首 先 , 叹 世 也 在
物考 》 卷二 云 :效 祖在 襁 褓 中 , “ 即喜 弄 图书 , 善 属 文 。 嘉 早 靖庚 子 , 顺 天 乡荐 , 年 甫 十 九 。 L 他 早 年 就 抱 有 经 世 领 时 ”3 J 致用 的志 向 , 做官 后 , 其 平 反 无 算 , “ 摄郡 事 , 奸 剔 蠹 , 厘 惟 民便 ”4。做 陕西 按察 副使 时 , 日, 人 兵临 城 下 , 时 L J 一 敌 当 “ 戎 提兵 出 , 秉 城 者 ” 效祖 于是 “ 登 , 诸 老 稚 备 矢 元 无 , 先 鼓
作 , 效 祖便 是其 中的一位 , 乙真《 明散 曲小 史 》 云 : 刘 梁 元 中 “ 他所 作 北 曲 , 传一 时 , 小 曲尤为 当行 ” 便 说 明 了这 一 盛 而 ,
明 代 中期是 散 曲创 作 的 鼎 盛 时 期 , 现 了康 海 、 九 出 王 思、 冯惟 敏 、 开 先 、 伦 、 李 常 刘效 祖 、 磐 、 銮 、 慎 、 寅 王 金 杨 唐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4期 20 O2年 7月
泰 安 师 专 学 报 J RNAL OF T A ,E C OU AI N I HER I ] S CO 上EGE
v 12 o . 4 NO. 4
J1 u . 20 02
试 论 刘 效 祖 散 曲 的 思 想 性 和 艺 术 性
系京 卫人 。“ 靖庚 戌 进 士 , 卫 辉 推 官 , 嘉 除 征授 户 部 主 事 , 历员 外 郎 、 中 , 郎 出任陕 西按 察 副使 ”1 因 “ 计 吏 罢 官 , …后 坐
年 四十 ”【 效祖 从 小 天 资 聪 明 , 同 世 俗 。《 朝 分 省 人 。2 J 不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