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这是一首写了苏轼被贬之后抒怀之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参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诗是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缺乏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沉着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白居易《定风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

以下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苏轼状元才,共和之后居住在琴台之南的花间洞,以游戏为乐,不肯屈节。

忧国忧民,有似景川之中释之忧圣之瘦死,天子赐之四方文坛,史称文省。

莫听穷途之哭泣,紧握佳丽莫宽怀,胸中只争名与利,屋上尚存没有太阳。

世事恒然如此,总有人塞住名门阁,不要迷向肉欲愚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才无德,百花谢半晌。

总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好比一棵树想要静心休息,却被风不断地吹动;儿子想要孝养父母,却遭遇了亲人的冷落。

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就如百花谢落了一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只剩下孤零零的驿站,寂静无人,我独自沉浸在黄昏的忧愁之中。

更望风尘来相扰,怅悔年少昏狂事,赌博输了都不怨。

我更希望有人来扰乱这片寂静,后悔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赌博输了应该自己承担,不应怨恨他人。

可怜未遂平生愿,徘徊思想神魂颠。

可怜我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在徘徊中思考,思想犹如神魂颠倒。

天阅世间事,无人来共嗟。

天地自己审视这世间的事,也没有人来共同哀叹。

江山纷杂人事忙,只有咸阳为君妻。

江山纷杂,人们忙碌奔波,只有咸阳是我心中的妻子。

注释:1.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而著名。

2. 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状元才:指苏轼的才华卓越,是科举考试的状元。

4. 琴台:即苏轼的住所,位于官员居住区。

5. 忧国忧民:苏轼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局势和命运。

6. 景川: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7. 赐之四方文坛:指皇帝对苏轼赋予文坛的赞誉和嘉奖。

8. 紧握佳丽莫宽怀:表示不要轻易放弃美好的事物。

9. 没有太阳:暗喻生活缺乏阳光和希望。

10. 塞住名门阁:比喻被权势和名利所束缚。

11. 肉欲愚昧:被物质享受和欲望所迷惑。

12.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心有所向,却有外界干扰。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定风波原文及译文、注释《定风波》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译文定风波,苏轼。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如何,最是梅花扬眉处,看取晴明换骨。

品尝棠棣酸与甜,晓来雨过,微凉如故。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1不要听那穿林的打叶声,何妨吟唱、高声歌唱,同时徐徐行进。

手中拄着竹杖、脚上穿着草鞋,比马还快,有谁怕?身披一蓑烟雨,随任平淡的一生。

2料峭的春风吹醒沉醉的人,微微凉意,山头斜照却仍迎面而来。

回头望去,一片萧瑟的景色,归去的路上,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3最美的梅花怒放之处,那里见到晴明将骨骼换新。

品尝着棠棣的酸甜,新一天的曙光,雨水过后,微凉宜人如旧。

4生而为人,就要成为英雄的人;死后亦要成为勇猛的幽灵。

至今仍然怀念着项羽,不肯离开江东。

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苏轼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恣意而行的向往。

诗中描述的竹杖芒鞋和身披蓑衣的形象,展现了苏轼对简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并表达了他不拘一格、独立自主的个性。

在第二节中,苏轼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凉的春天。

随着春风吹醒,人们从酒醉中苏醒,感受到微冷的空气。

山头斜照的阳光映照下,回首望去,一片凋零的景象。

在归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离愁。

第三节中,苏轼将目光聚焦在梅花盛开之际。

他将最美的梅花比作一个晴朗的美丽女子,她换上晴明的新肌肤。

苏轼品尝着酸甜的棠棣,凌晨的时候,雨已过,微凉的感觉如同往日一般。

最后一节中,苏轼展示了他对历史英雄项羽的崇拜之情。

他衷心追念项羽的事迹,不愿离开他的江东,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无尽敬仰。

苏轼的《定风波》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揭示了他对自由、自然和英雄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将读者引入风雨飘摇的世界,给予人们思考、驰骋和追寻自由的勇气。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 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欢迎大家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吟啸:吟诗长啸。

芒鞋:草鞋。

烟雨:烟波风雨。

料峭:形容风冷、寒凉。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大意】
三月七日,我在前往沙湖的途中遇了大雨。

雨具被之前的人拿走了,和我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不以为意。

不一会,天又恢复了晴朗,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无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 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波风雨中自在一生。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阳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苏轼的一首词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下面将为您带来《定风波》的原文,并对该词作进行赏析。

定风波,原文如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黯度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定风波》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北国风光,并抒发了词人对逆境的坚毅与对爱情的追求之情怀。

首节写北风吹草折断的景象,展示了自然风力的威力,也暗示了词人所处的战乱年代,身临逆境却表现出坚强的品质。

词句“胡天八月即飞雪”以北方八月的严寒气候描绘,表达了逆境与坚毅的关联。

接着,第二节用了一个突然而来的春风来形容一种转折的气氛。

春风吹来,树上的梨花纷纷绽放,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节以暗喻的形式,描绘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珠帘、湿罗幕、狐裘、锦衾等词语,暗示了贵族的生活,也体现了词人对于温暖和幸福的追求。

第四节再次用来表现逆境,将军的角弓、都护的铁衣,都是军人特有的器具,但在严寒中却无法让人感到温暖。

这里用军人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五节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黯度玉关情”,以雄浑的意象,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通过对战乱时期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情的慨叹,凸显了词人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节则是词的高潮,蛾儿雪柳和那位神秘人物的爱情,成为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在逆境中词人对爱情的坚守和追寻。

总的来说,《定风波》凭借精妙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逆境的坚毅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它不仅是一首壮丽的北国叙事词作,更是表达了人生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不屈的力量。

文章格调较为庄重,采用的是叙事的方式,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背后的情感寓意和人生哲理。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词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即公元1077年写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定风波》的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词。

整首词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和个人豪情壮志。

词的开头,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引子,以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心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步履轻盈的情景,从而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豪情。

下面几句中,苏轼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形容春寒,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旧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眷恋。

最后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抒发了对过去的惋惜,又展示了对未来的从容。

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言语表达了苏轼快意人生,不爱世间荣华的态度。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词中的豪情壮
志更加真切可感。

这也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苏轼《定风波》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
苏轼豪情壮志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凡
尘不染的态度与情怀。

这也使得词作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文学形式表达了文徵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今天,我们通过对《定风波》原文的赏析来一窥文徵明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定风波》原文如下:夜坐阑风劲,几番揽不住雕楼欲坠。

明月楼台,高处不胜寒来早;飞龙在天,故人有意情多。

三千里外音书绝,已随风车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江自清风来,爽气儿都有;问余何事森然消魂?中秋时节,风和日丽,夜晚万里无云。

文徵明坐在阑夜,感叹风劲如刀,无法阻挡雕楼倾颓的势头。

这雕楼既可以是意味着权力,也可以代表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的感觉。

他以明月楼台形容世事如梦,高处寒冷早已心知肚明。

又以飞龙在天来比喻故人有意,情感丰富。

接着文徵明又以三千里外音书绝、沾衣欲湿杏花雨等句,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

尽管沾衣欲湿,他却感受不到寒冷的杨柳风。

这里的杨柳风既可以是对友谊的赞颂,也可以代表对自然的感慨。

接下来,文徵明起问自己:“江自清风来,爽气儿都有;问余何事森然消魂?”这是一个自我启发的疑问,他思索着什么事情让自己如此忧心忡忡。

《定风波》从描写外在景色和人物转向对内心情感的探索,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文徵明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折射出他那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和对人世间无常的领悟。

在这篇作品中,文徵明将自然景观与人生状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描写风、月、龙等形象,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

他以纯净高洁的情感,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抒发对人生沧桑的痛苦和渴望。

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充满意境和哲理。

《定风波》这篇散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文徵明对人生变化和寂寥的思考。

他一方面表达了对离别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又以自然之景抚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彷徨。

通过对比和比喻,作者通过自然景物向读者传达了人生变迁的无常和对友情的珍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导入: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早上我和大家一起听了徐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谓豪情万丈抒写胸中块垒——苏轼的酒杯泼洒的是人生感慨,苏轼的词具有宏大的时空概念,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大家看PPT,这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苏轼,这是“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

今天,我们要看的是这样一个苏轼,——穿草鞋,带蓑衣,撑黎杖。

(PPT)
学习过《念奴娇》大家应该就知道,这首《定风波》也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他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这首词就是在黄州的第三年写下的。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PPT)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

就是在黄州,苏词的风格全面形成,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

定风波也是此时众多作品中的一首。

切入课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天气)
完全就是日记体嘛~记事抒怀,平常之中见大智慧,在一起出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的时候,苏轼偏偏说到,“余独不觉”,但实际上,据《东坡志林》载,因往相田得疾,苏轼是因为这场雨病了一场的。

是不觉风雨,还是不觉狼狈,如果“不觉”那他下面记叙下来抒发出来的,又是什么呢?
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

先来感受一下~
大家觉得读得怎么样,中间有个错别字,“竹”应该是“林”字。

不知道看他读得如此投入,我们有没有同学也跃跃欲试,下面大家齐读一下。

读的时候请注意,
PPT上的重点。

刚刚提到余独不觉之觉,在通读了这首小词之后可以发现,首先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字面理解障碍。

我想请同学,你最喜欢这首词的哪几句话?你看到苏轼的什么?
品读课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思考探究:
1、竹杖芒鞋如何“轻”胜马?这其中似乎不合情理,如何解释?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2、一蓑烟雨任平生,序中言“雨具先去”,应并无蓑衣,这难道是穿帮了?1.乌台诗案: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2.沙湖买田: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3.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
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形态,陈廷焯《手批东坡乐府》中说“此足证是翁坦荡胸怀,任天而动”。

《定风波》简析(刘永济)
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

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

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

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

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

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

此非可幸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选自《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何解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忧,但在这不堪之中,忽然又“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给人送来温暖,这是喜。

按着常理,人们应当歌颂这风雨后温暖晴朗带给人的喜悦。

但这首词的高妙处就在于并没有接着写自己如何因得到温暖而感到兴奋,而是笔锋一转,写出极富人生哲理的三句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刚刚经历的风雨,“微冷”,“斜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也就是一切令人忧与喜的外界条件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但对词人来说也无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

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泰,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

结句哲理至深,不仅给人以启示,也给人以教诲。

人生几许,有哪个人是在踏过坎坷之途以后,方觉出那不过是人生之途中的非常渺小的事情,而在度振奋精神,重整旗鼓,再度前进?人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自身,认识现状,才能得以开脱,进而产生战胜自我的力量。

倘若一遇风雨便狼狈不堪,也只能最终狼狈不堪地渡过一生而毫无所得。

这种不随物而悲喜的思想和上篇“一衰烟雨任平生”句,表现反映了苏轼的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实则揭示了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在世事炎凉,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生存的深刻哲理。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

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仗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衰烟雨任平生”。

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体,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

旷达,是苏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

正因如此,使苏轼的词突破词的香软的樊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面。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

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

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

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

尼采曾说过“只要大苦难才是心灵的解放者”⑤。

黄州的苦难,是苏轼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使苏轼经过一番心灵的洗礼,由大苦大难走向大彻大悟。

黄州五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或雄健豪放,或清廷旷达,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他的创作以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改变了词风,使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稠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宋.胡寅《酒边集序》),从此使词与诗得以并驾齐驱。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