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就越多。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资本周转时间:
1)劳动时间:主要由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特性决定。 2)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停工时间、 销售时间。 一个企业想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需要 A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生产资料就近,就少原则。尽量减少停工时间; 及时了解供求状况、价格波动、竞争程度、交通运 输条件。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研究消费心理、噱头 营销、饥饿营销;运用多种平台:实体店、互联网 商城、微商。
1、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买卖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3、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价值 (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4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 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内容: 其一、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其二、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 值. 其三、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总是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省. C:V高低, n快慢, C节
(二)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间的分配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 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 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小结
产业资本的循环,重点分析了资本运动过程中所 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进一步揭示 了资本只有在连续不断地运行中才能实现价值增 值这一本质。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本劳动Βιβλιοθήκη 价 劳动力值 价值 (3元)
(27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商品
生产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3元) 价值形成过程 ( 27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48元)
资
本
劳动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预付资本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
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完全自由的人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
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
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2、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剩余价值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的含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5、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
有者之间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35-36)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
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 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 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 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产业资本分为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出发,依次 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实现价值增殖,再 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①把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
空间上同时存在。 ②保持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1)含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
、生产资本的构成。 (3)为什么要加快速度: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 价值总量。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借贷资本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以及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以工资的形式获取他们的生活资料,而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所占有的一部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表现。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置于生产过程中,使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从而产生剩余价值。
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则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实现,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核心问题。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通过抗争和斗争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关系到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利益,也决定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调和。
最后,剩余价值的存在和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矛盾加剧。
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成为社会变革和革命的重要动力。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和理解剩余价值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力 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 资本的前提。
劳
价值
动
力
商
品
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格 工资
三、资本及其特性
资本一般
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 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 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 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 的属性。
资本一般
资本的增值性 资本的垫支性 资本的运动性
生
产 过 程
价值 形成 过程
抽象 劳动
形成
使用价值 旧价值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被延长了的价 值形成过程。资本家绝对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而 会把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假如延长到12小时, 就会发生价值增殖。
20斤棉花价值40元 劳动力的价值为10元 劳动资料的价值10元 共预付资本价值60元
决定
A
生产和 再生产
= 的
A 所花
价
费的生 活资料
值
的价值
A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A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生
产A 所花费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还包含着历史 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 商品
价值
不仅能创造
出使用A本价身的值价值,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大家 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认 清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从而深 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
主要内容: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资本主义的工资
教学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理论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基石。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我们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关心的并非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其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用于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使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然而,这种方法受到工人身体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
这样,工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剩余价值的增加。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实现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剩余价值理论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 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并成为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04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还 涉及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05
CHAPTER
剩余价值理论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挑战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存 在一定难度,难以准确测量和验 证剩余价值的存在和大小。
生产资料投入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成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市场交换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剩余价值的转移和分配。
剩余价值创造的要素
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 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进而增
加剩余价值的创造。
生产资料投入
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资料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生产 的规模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CHAPTER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利润分享制
员工和雇主共同分享剩余价值,通过协商确 定各自所占比例。
奖金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业绩,给予员工 一定比例的剩余价值作为奖金。
资本论之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 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 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 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 分。”(第116页)
补充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大阶段
一、第一阶段:协作 1、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物化为价值的劳动,成为社会平均性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1)19世纪40年代:萌芽阶段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 (2) 19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3) 19世纪60年代:完成阶段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 业者,同时在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 家所雇佣
2、工场手工业的形成方式具有二重性
它以不,把这 些手工业者的整体操作分成几个独立的 操作环节,这种独立的环节发展到一定 程度,导致从事该环节操作的手工业者 成为具有专门职能的特殊工人
2、机器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矛盾
机器源于工场手工业生产,但它的本 性要不可避免地排除手工业形式
当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大工业发展到一 定阶段时,机器必然要求排除生产自己 的工场手工业形式
只有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大工业才能 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基础
3、资本主义机器使用对工人的影响
使资本进一步占有补充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工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 社会分工中不存在权威
7、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自身存在许多制约其功能 实现的障碍
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 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 生产需要发生矛盾
工场手工业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大机器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3.货币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区别 • 4.资本的本质:一定量的价值,必须不断地 运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5.资本总公式:G—W—G′这一流通形式,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 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是资本的总公 式。
• 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G—W—G’′这一流通形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 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 是资本的总公式。 •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 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G—W— G′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 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离开流通领域,不与 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从形式看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产生矛盾。 • 对于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国内有三种看法:
•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 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 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 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 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 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 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 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 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 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 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 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 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 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 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四、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
人受剥削的程度。 公式: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划分意义: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源泉:
1.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是超额价值。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v 剩余价值量:公式 M= m`· 1.剩余价值率 决定 因素 2.可变资本总量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
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 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说,“任务紧张,我们已经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 做到 11点左右,这不,又有 5000多件衣服来了。”一名来自江西的老工人对记者说,他 最长一次加班一直连续工作了近 40个小时,从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为加 班而病倒的人太多了,其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工作时突然间就喷出一口鲜血,那 都是给累的。” 这么辛苦地加班却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加班工资,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 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则要克扣工人工资。据这位老工人介绍,厂里工人的工资有计时的 也有计件的,还有固定的,从200-900元不等,平均为400多元。然而每个工人每个月只 能领到工资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时还要被扣除这样或者那样,少则几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
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
四、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和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 的手段 ,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全过程
百元,多则上千元,而且还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发到手,连回家过年都
来不及。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 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
• • •
即卖者、买者、既买又卖者的登场而实现的。
这些共同点表明,它们都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联系,因而简单商品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但是,货
币在资本的流通公式中,与它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中不同,总是要经过一种
独特的运动才能转化为资本。
2.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第一,概念不同
动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
• 3.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 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 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 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资本是能够带
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第二,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 的形式。其公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简单商品流通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 G(货币)—W(商
品)—G ′(货币)
• 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 • 反。 •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W-G-W是先卖后买; G-W-G′则是先买后卖。卖和买两个阶段的次序相
第三章
•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条件和途径,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 质及其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特性,以及剩余价
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新特点。
第三章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第五节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
•
W-G-W起点是 W,终点也是 W,以卖开始,以买告终;商品是运动的 始点和终点。
G-W-G ′起点是G,终点是G ′ ,以买开始,以卖告终;货币是运动的始点 和终点;在这里,支出货币只是为了再收回货币,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货 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 ③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W-G-W货币是过程的媒介并被买者最终花掉了。 G-W-G ′商品是过程的媒介。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为最终目的 ,因而,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
的最终界限。
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 ③运动的主体和体现的关系不同
•
•
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劳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与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息息相关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 主要形式: • •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
后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 • •
• • • •
第三,这种形式上的不同,反映了内容上的本质区别
①运动的目的和内容不同 在 W-G-W 中 , 运动的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消费方面的需要。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是运动的实际内容,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 在G-W-G ′中, 运动的动机和根本目的在于交换价值本身。从流通中取回的货币,必须大于投 入流通中的货币。运动的内容在于价值的增殖。正是这种独特的运动,才使货币变成了资本。资 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劳动日的最低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现代科技进步对缩大劳动日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缩短工作日的意义
8小时工作日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 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 许八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的 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 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 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 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 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 小时。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 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3.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法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 动。
动的关系。 在资本流通公式中,价值是运动的主体,体现的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1.资本总公式:G —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
2.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条件。 “资本价值增殖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 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价值增殖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
第一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之间存在着共同点
①它们都分成卖(W-G)和买(G-W)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 ②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商品和货币、买者和卖者的互相对立; ③它们都是卖和买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