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

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

-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文件撰写规范的建议(2019年6月14号常委会讨论稿)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旨是在针对特定临床情况系统制定的、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或推荐建议,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和推广临床指南共识,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

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制定普遍存在方法学不规范、过程不透明、程序不合规及利益冲突不声明等问题,为了规范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建议等的制定和撰写、提高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推出了“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

近年,国际上指南共识制定程序不断规范完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现已成为制定指南的趋势,为了更加规范的制定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保证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且适应我国国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常委会专家研讨后决定对“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进行更新如下:一、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立项备案流程(即批准流程)(1)以学组为单位形成指南/共识的立项计划,各学组根据临床实践发展需要可随时通过填写申请表(附件1)向分会办公室提交拟撰写(或更新)指南/共识的立项申请;对涉及跨学组或暂未设立学组的疾病、综合征或专业的指南共识,可由该领域3~5位专家倡议,再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如一致认为行业学术发展有需要,可指定一个或多个学组共同立项;(2)各学组上报立项申请后,首先由分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或其指定的3~4位专家对该申请进行初步检索、审核和评价,以便初步决定是否立项;之后提交CSC常委会,经统筹商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批准立项;批准立项原则:①为确保质量及尽快发表推广,同一学组有3个正在撰写中的指南/共识,不再批准新的立项申请(联合撰写的指南共识除外);②立项后超过2年仍未发表的,建议重新申请;③内容相近的项目,经过协商讨论后,合并为一个共同完成的项目;④优先批准临床重要或亟需项目;⑤学术委员会每半年审批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启动。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50页PPT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50页PPT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 读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Hale Waihona Puke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41(24–54)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1(0–20)
出血性卒中
1183
1.56(1.19–2.05)
0(0–26)
未分类的卒中
4973
1.84(1.59–2.13)
33(12–48)
其他血管死亡
3826
1.73(1.51–1.98)
0(0–26)
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RF=危险因素;TOD=靶器官损害;CKD(mmHg)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2/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高
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对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更明显
Chobanian AV et al. JAMA. 2003;289:2560-2572.心脑血管病治.2019,19(1) 1-44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更明显
I-I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T2DM,2型糖尿病;CVD,心血管疾病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IMPACT 芬兰,1972-92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2020/11/3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4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20/11/3
2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2020/11/3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2020/11/3
5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2020/11/3
1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理支持
03
提供术后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心血
管的康复。
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1 2 3
定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血管检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 发风险。
血糖控制
围手术期应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术前评估
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评估其心血管功能,以及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麻醉方案。
术后管理
术后应密切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术中管理
01
02
03
麻醉管理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减 少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 术中心血管稳定。
血液动力学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 学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
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 理应用心血管药物,保护 心脏功能,减少手术风险 。
心血管疾病的术后管理
心血管监测: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心 血管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 症。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术 中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术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01
在手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脏康复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有氧

2023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申国心血雷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最全版)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约有3.3亿CVD患者,这亟需有效策略来管理CVD并改善患者预后。

心脏康复是一种墓于循证证据,采用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改变相运动训练等干预来改善CVD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CVD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是现代CV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中心的门诊心脏康复真安全性和有效性己被证实,在2018年全球约再55%的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心脏康复项目,但真转诊率、参与率以及完成率都不甚理想。

据美国医疗保险系统数据显示,2007~2011年出院患者中参与心脏康复者仅占16.3%。

美国一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注册研究显示,2007~2010年,62.4%的患者被转诊至心脏康复,而真中32.6%参与了至少一次心脏康复,参与者中仅约一半患者完成了26次以上原复。

我国人口基数大,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为13.2家/1亿人口,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手言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项新研究显示,2017~2019军参与门诊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中完成24次以上康复次数者仅占18.7%。

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有效策略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而居家心脏康复(home-basedcardiacrehabilitation , HB C R)则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潜在策略之一。

HBCR医疗模式是心脏康复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卫生机构的心脏康复中心共同形成连续的心脏康复医疗体系,主要提供以家庭为场景的、以长期乃至终身康复指导而进行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心肺功能、参加社会活动和提高生活质量。

2019牢美国心血管与肺康复协会( M C VP R)、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表的《基于家庭的心脏康复科学声明》,推荐一部分低危患者居家进行心脏康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重点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重点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重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一组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影像技术的普及和外科技术的发展,AA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主动脉是人体体循环中连接心脏和各器官的血液输送通道,由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组成。

正常的主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心室舒张期主动脉的弹性回缩起到“二次泵”作用,保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AAS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由于其发病急、病死率高,很难确定其真实发病率。

主动脉壁的退行性改变是AAS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机械应力进一步加剧了主动脉退行性变后损伤的风险。

主动脉壁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是主动脉病变发生的先决条件。

AA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剧烈疼痛,多为主动脉走行或映射区域突发性的疼痛。

AAS特别是AD患者常伴发心脏并发症和脏器灌注不良的临床表现。

对于高度怀疑AAS的患者,应进行完善的常规检查,如D-二聚体检测等。

其他有助于AD诊断及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包括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和弹性蛋白降解产物等。

影像学检查是AAS诊断的重要手段,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等技术可提高AAS的诊出率。

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的发展也使得AAS手术的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本文介绍了PAU和AAS的治疗和随访原则。

对于PAU患者,主要治疗原则是防止主动脉破裂和进展为AD。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TEVAR治疗。

对于A型PAU患者,应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B型PAU患者,建议在密切随访下接受药物治疗。

复杂型B型PAU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并考虑行TEVAR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在AAS患者的随访中,应持续进行药物治疗,并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诊治。

随访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特殊患者应根据病情个性化制订随访频率。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以下是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观点:1. 心血管疾病现状: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2. 预防与控制策略:预防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避免吸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定期体检、有效治疗高血压和控制血脂水平也是重要的控制策略。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心血管疾病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以及有无合并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5. 高效治疗手段: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手段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因素。

6. 重症治疗: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和重症监护应是治疗的重点。

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监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救治率。

7. 长期管理与康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康复。

定期随访、药物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都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代表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对于具体情况应请教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意见(完整版)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的共识意见,以下是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观点:1. 心血管疾病现状: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

2. 预防与控制策略:预防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避免吸烟,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定期体检、有效治疗高血压和控制血脂水平也是重要的控制策略。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引言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

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而与3项危险因素分别单独管理相比,实行〃三高〃共管可显著减少重复管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计划是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均提升至≥70%,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35%.为推动〃三高〃共管的落地与实施,建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导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三高〃共管上下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统筹各方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循序渐进将〃三高〃共管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注于〃三高〃共管的指南或共识。

为积极推广〃三高〃共管的理念,提升临床医生的〃三高〃共管技能,我国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管理和社区医疗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复习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了关于〃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一、我国人群〃三高〃的患病与控制现状二、〃三高"并存的危害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有明显的聚集倾向,常常会成对或三联一起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形成'两高〃并存甚至〃三高〃并存。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中国的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的专家共识于2023年对心肌梗死危急值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理解。

1.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心肌梗死危急值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诊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的临床指标。

根据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如下:- 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ST段抬高超过0.2毫伏(mV);- 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超过0.5微克/升(μg/L)。

2.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根据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如下:-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确定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生化标记物的检测结果;-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识别和确认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必要时可以寻求其他专家的意见;-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判断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的风险;-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应与当前国际指南和标准保持一致,以便与国际社区进行交流和合作。

3. 心肌梗死危急值的意义心肌梗死危急值的重新定义和理解对中国的医疗系统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提高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能够加速心肌梗死的紧急处理和介入治疗,减少心肌梗死的心肌损伤和死亡率;- 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能够促进国内外专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心肌梗死治疗水平的提高。

4. 结论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重新定义和理解将为中国的心肌梗死患者带来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这一共识将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危急值,并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从而保护患者的心肌和生命。

2020年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在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许多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本共识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版》的更新版,旨在提高心血管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帮助心血管医生提高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基本处理能力。

在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许多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治疗有效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都明显受到影响,成为目前心血管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心血管医生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患者,应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心血管内科和精神心理专科领域相关专家对《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版》进行更新,旨在加强心血管科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常识性教育,重点培养部分心血管医师掌握心内科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用药,明确需要请精神科会诊和转诊的患者特征,加强与精神科的双向转诊和联络会诊以及全民科普教育。

为使共识更具实操性,本共识中精神心理障碍主要包括轻中度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惊恐发作和谵妄。

一、心血管科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流行病学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抑郁和焦虑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1, 2, 3, 4]。

国内Xia等[5]纳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672例,随访1年,发现ACS合并焦虑或抑郁的患者1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住院风险分别增加约2倍和5倍,焦虑、抑郁共病个体分别增加约6倍和14倍,到急诊就诊次数和1年内医疗花费明显增加。

因此,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不仅可为患者提供安慰和温暖,同时有望控制疾病进展和减少医疗成本。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背景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治规范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诊治规范。

诊断准则
1. 心电图检查应作为心肌梗死的首要筛查工具,以评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

2.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测定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3.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评估心功能和相关血管异常,包括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原则
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氧气吸入、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应用。

2. 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3. 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PCI),以恢复血流。

4. 若患者不适合PCI或未能解决病变导致的血流障碍,可考虑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5. 心肌梗死后早期的药物治疗应包括阿司匹林、贝塞那普利、
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6. 术后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

结论
以上是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治规范。

通过遵循这些
规范,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
的诊治。

心肌梗死危急值2023 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危急值2023 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危急值2023 中国专家共识背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MI的危急值处理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规范化。

本文旨在总结我国心血管疾病专家对于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共识,以指导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MI的急性阶段。

定义心肌梗死危急值是指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存在一种或多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特征或情况。

这些特征或情况包括:- ST段抬高- 快速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心力衰竭加重- 其他可能表明存在严重心肌梗死风险的临床症状或检查结果急性阶段处理原则1. 至关重要的时间窗口:对于心肌梗死的急性阶段处理,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在患者出现上述危急值特征或情况后,应立即启动相关抢救措施。

2. 早期急救:在呼叫急救车的同时,医务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和硝酸甘油。

患者在抵达医院前可以使用简单药物进行早期急救。

3. 心电图监测与评估:对于患者的心电图监测应该是一个常规的临床流程,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ST段抬高等异常情况。

4.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简称CAG):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进行CAG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准确定位梗死部位,并进行相关介入治疗。

5. 血栓溶解治疗与介入治疗:针对存在明确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

6. 并发症监测与治疗:心肌梗死在急性阶段可能会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7. 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

结论心肌梗死危急值是处理心肌梗死的急性阶段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特征或情况。

本文总结了中国专家对于心肌梗死危急值处理的共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指导。

在处理心肌梗死时,确保时间窗口、早期急救、心电图监测与评估、CAG、血栓溶解治疗与介入治疗、并发症监测与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一、国外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目前得到的白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般都具有“2/3”现象。

欧洲心脏调查(糖尿病和心脏)结果于2004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上公布。

研究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共4961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2107例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急诊入院后接受调查,2854例病情稳定而择期接受调查。

除已知糖尿病患者(n=1524)外,其余均采用空腹血糖(FPG)检测,其中192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

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正式发表在EurHeartJ上1。

研究结果表明,高达“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包括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图1];如果单检测空腹血糖(FPG),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

图1 欧洲心脏调查中的血糖分布情况1在2005ESC年会上,再次发布了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

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正常FPG的诊断切点由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

这样,有关FPG的诊断切点就存在1997年6.1 mmol/L和2003年5.6mmol/L两个标准。

欧洲心脏调查分别采用FPG 6.1 mmol/L和5.6mmol/L作为FPG诊断切点,对数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显示,采用FPG 水平6.1mmol/L作为诊断切点,则漏诊64%的高血糖;如果采用FPG水平5.6mmol/L作为诊断切点,还漏诊48%的高血糖。

这表明,即使FPG诊断切点作了调整,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提高诊断高血糖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认为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监测出的高血糖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

然而,2002年发表的GAMI研究首次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的确存在糖代谢异常。

在GAMI研究(Glucose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OGTT检测。

结果表明,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的规律(分别占总人数的67%、66%和65%,图2)2。

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的高血糖,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由于应激状态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图2 GAMI研究中,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2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NA VIGATOR(Nateglinide and Valsarta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outcomes research)研究3于43,509例心血管高危人群中进行OGTT检测,合并高血糖(IGR和糖尿病)的人群约占总人数的“2/3”(62.5%)(图3);在9125例合并任一心血管疾病、6641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史、2,830例接受过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496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史、496例因周围血管疾病接受血管重建治疗或截肢、1047例合并卒中病史、31,047例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有高血糖(IGR和糖尿病)者分别占总人数的65.8%、65.9%、68.7%、63.4%、63.4%、67.9%、61.6%,均大致符合“2/3”的规律。

值得指出的是,NA VIGATOR研究中,纳入了一部分中国病例。

图3 NA VIGATOR研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代谢情况3二、国内研究提示,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80%200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由胡大一、方圻和潘长玉等教授牵头的中国心脏调查研究指导委员会在我国7城市、52家医院进行了中国心脏调查研究,以了解在中国中心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专科住院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情况4。

共入组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3513例,入选标准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衰。

对这些患者糖代谢状况的分析提示,在所有入组患者(n=3513)中,高血糖人群(包括糖尿病和IGR)的比例约为80%,其中糖尿病为52.9%(1859例:既往已诊断1153例,此次调查新诊断706例),IGR为20.36%(926例,除1例外均为新诊断)。

除既往已明确高血糖诊断和本次入院空腹血糖水平≥8.0mmol/L(两次)的患者外,共有2263例患者接受了OGTT试验。

对这些患者的数据分析表明,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以5.6mmol/L为切点),将漏诊80%的糖尿病患者和70%的IGR个体(图4)。

图4 单纯检测FPG,将漏诊约80%的糖尿病和70%的IGR患者4 总结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在欧洲发达国家,高血糖的诊断还很不充分,存在大量漏诊现象。

而在中国,冠心病患者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较西方人群更高,单纯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多数高血糖个体。

冠心病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常规接受OGTT 检测。

第二部分高血糖对心血管的危害一、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199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芬兰East-West研究,表明在为期7年的随访时间里,未发生心肌梗死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有心肌梗死而无糖尿病的患者相当5。

此为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III(NCEP-ATPIII)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的主要依据之一。

2005年East -West研究进一步随访(为期18年)的结果与此前发表的7年结果惊人一致(见图5)。

图510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情况与1378例有或没有心肌梗死病史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情况5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已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口号6。

2001年,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糖尿病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2004年的修订版仍支持将糖尿病患者列入高危范围。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

无心肌梗死史的糖尿病患者未来8~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高达20%,大约等同于已患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梗的危险。

而患过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未来再发心梗的危险超过40%。

这些数字提示,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预后不良,尤其是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高危患者。

二、负荷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随着对空腹血糖和负荷后血糖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的认识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预示糖尿病的作用上,空腹血糖在特异性方面占优,而负荷后血糖在敏感性方面占优;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负荷后血糖占优;空腹血糖主要反映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状况和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负荷后血糖主要反映餐后β细胞早相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和外周(肌肉、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表1)。

表1 空腹血糖与OGTT 2小时血糖的比较空腹血糖较优2小时血糖较优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P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P与心血管事件的联系P与全部原因死亡的联系P反映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P反映β细胞餐后早相胰岛素分泌P反映外周胰岛素抵抗P反映肝脏胰岛素抵抗P已被证实干预可延缓或预防糖尿病PDECODE研究比较了空腹血糖与负荷后血糖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7。

研究分析了来自10项欧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空腹血糖和OGTT 2小时血糖数据,共包括15388例男性和7126例女性个体,平均随访8.8年。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在OGTT2小时血糖的基础上加入空腹血糖不能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均P>0.1),但在空腹血糖的基础上辅以OGTT2小时血糖,则可显著提高预测能力(全因死亡率P<0.001,心血管死亡P<0.005)。

因OGTT2小时血糖升高而诊断糖尿病的患者与OGTT2小时血糖正常者相比,其全因死亡的风险比为1.73(1.45-2.06),心血管死亡为1.40(1.02-1.92),冠脉疾病死亡为1.56(1.03-2.36),卒中死亡为 1.29(0.66-2.54)。

与空腹血糖正常的个体相比,基于空腹血糖而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比相应地分别为 1.21(1.01-1.44)、1.20(0.88-1.64)、1.09(0.71-1.67)和1.64(0.88-3.07)。

DECODE研究表明,OGTT2小时血糖较之空腹血糖水平,是总体死亡率更好的预测指标。

之后在亚洲进行的DECODA研究,也显示了空腹血糖经OGTT2小时血糖校正后,不能预测心血管死亡(P=0.83);而OGTT2小时血糖经空腹血糖校正后,仍可显著预测心血管死亡P<0.001)。

(文献出处:DECODAStudy Group.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2 Jan;55(1):35-43)GAMI研究也显示,经34个月随访,糖耐量异常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其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3)。

糖代谢状态是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强力预测因素(图6)8。

图 6 糖耐量异常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其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9而在导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诸多危险因素中,负荷后高血糖也是引起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正常血糖患者(24例,29处病变)和IGT 患者(16例,18处病变),在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置入后半年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经过线性回归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仅有支架置入后狭窄程度和OGTT2小时血糖水平与再狭窄相关。

这说明,IGT阶段的负荷后高血糖即可对支架置入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10。

总之,负荷后高血糖水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关注负荷后高血糖,及时纠正高血糖,最终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益处。

第三部分干预高血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一、IGT干预研究已发表的IGT干预研究更多地是集中在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方面,如瑞典Malmo研究、中国大庆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 研究、中国多中心研究和多国STOP-NIDDM研究等,观察干预IGT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的证据仅有多国STOP-NIDDM研究和DPP研究。

STOP-NIDDM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1429例IGT 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阿卡波糖(100 mgtid)治疗3年,然后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的安慰剂清洗方结束研究。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观察阿卡波糖能否延缓或预防IGT患者发展至2型糖尿病,次要终点是评价阿卡波糖对严重心血管事件和高血压的作用。

结果显示11,与安慰剂相比,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任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达49%,其中对心肌梗死的降低最显著,而对其他心血管事件也有降低的趋势。

阿卡波糖组患者不仅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相对风险降低34%,绝对风险降低5.3%),而且血压的总体水平也明显低于安慰剂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