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精神的重建——论高攀龙对王学的修正

合集下载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李景林来源:《中国德育》2013年第23期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儒家哲学首先是一种成德之教,其核心是成就德性,成就人格。

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必须要有德性。

你看《论语》只有一两万字,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永远是经典。

一本书能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看其有没有内在价值。

这个内在价值,乃以“德”为根据。

孔子自称好学,《论语》论学的地方很多。

什么是“学”?《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讲的都是德性修养的问题。

“入则孝”,入是入父母之宫,是说在家庭里面要“孝”字为先。

“出则弟”,弟即悌。

出门要悌,这个悌是指对兄长而言。

悌的特征就是“敬”,能够知道敬长,尊敬长者。

“谨而信”指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讲信用。

同时,要能够爱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文”指的是知识技艺。

可知对儒家来讲,为学之道,首要的是德性的成就,知识技艺并非为学之首务。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的说法,也是在德性教养的意义上论“学”。

“贤贤易色”讲夫妻关系。

第一个“贤”字是动词,“易”即交换,就是用敬重贤德之心代替注重美色之心。

男人对妻子应如此,妻子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女子注重内在的德性修养而不只是外貌的修饰,才有真正内在的、永久性的美,你才能获得男人的爱和尊重。

这样,夫妻的关系才能稳固,家庭稳固社会也才能稳固。

“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还是孝道。

“事君,能致其身”,讲上下级的关系。

这个君当然不光是指国君,古人所谓君臣,就是上下级的关系。

上级对下级就是君。

我们要敬在上位的人。

敬在上位的人并不是单纯敬这个个体,这作为个体的人,这个职位,实质上是我们处身其中的这个伦理共同体的代表。

所以,君臣都有自己的分位和相应的伦理要求。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一、反动与先驱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

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

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

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

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

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

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

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徐霞客、宋应星。

但不代表整个时代。

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

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

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

如焦竑、范钦、毛晋等。

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时代思潮:文化昂进。

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

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

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

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就学问的广博论,一时无出其右。

前人评价亭林之学,往往推崇他以实证方法,开乾嘉考据学的先河,其实就考据而言,亭林的学问远未臻精密。

钱大昕纠弹?日知录?中率尔未确之说,甚至以为未尽脱明人旧习。

我想,假设以乾嘉之学的标准衡量,钱大昕的判断似不为过言。

亭林学术的真髓实际在寓学问思辨于典礼制度的考究之中,在实证性的考据中说明古今之变、治道之要,他的全部著述都贯注着通古今之变的闳通见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

这种见识和胸襟成就了亭林学术博大的气象。

置身于改朝换代之际,汉文化的沦亡促使他思考天翻地覆的历史变革,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亡呼声〔注: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条云:“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梁启超在?无聊消遣?一文中引亭林语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遂为名言。

参看蒋寅?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收入?学术的年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那么思起而有以救之〞[1]〔?与潘次来?,p.166〕。

这种富于实践精神的学术取向,决定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也决定了文学在其学术中的位置。

作为文化振兴和改造的内容之一,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被付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屋建瓴的思考。

这么说当然不是着眼于动机,而应该说是着眼于某种结果。

因为顾炎武平生最鄙视文人,他自己也从来不以文士立身处世,所以很少单纯地思考文学问题,更少专门探讨诗学问题,他有关文学的研究和议论往往与经史之学密切相关。

当代学者将顾炎武诗论概括为:〔一〕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诗歌反映现实;〔二〕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三〕提倡自出己意,反对模仿依傍;〔四〕主张多读书,强调博学〔注:张兵?顾炎武诗歌理论初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第四章“务实学风的倡导者顾炎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世英?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敦煌出版社2000年版。

“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与明代后期的学术演进——以李材、高攀龙、刘宗周为例

“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与明代后期的学术演进——以李材、高攀龙、刘宗周为例

满完成本体 、 认识 、 修身一体三维概念的构建—— “ 致 良知” , 以更具主体思维能动性和先天预设性
的“良知 ” 范畴 和 “ 致 良知 ” 说 扬弃 并 发 展 了传 统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0
作者简介 : 姚 文永 ( 1 9 7 8 一) , 男, 河南延津人 , 讲师, 博士 , 研究方 向为 明代儒学 。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 度 姚 奠 中 国 学基 金 项 目( 2 0 1 1 G X1 0 ) ; 2 0 1 2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项 目“ 《明儒 学 案 》 补编”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3 8 4 2 . 2 0 1 3 . 0 3 . 0 5
以李材 、 高攀 龙 、 刘 宗周 为例
姚 文 永
( 运城学 院 政 法系 , 山西 运 城 0 4 4 0 0 0 )

要: 《 大学》 在明代后 期学术的演进 中扮 演着重要 的角色, 明代 学术与其它朝代 不同之处是其 重视 学术
学》 古本 , 去 掉 朱 熹 增 补 的文 字 , 不再分章 , 以 复 《 大学 》 之 旧。在 此 基 础上 , 王 阳 明 阐发 其 “ 致 良 知” 说 并最终 完 成其 哲学 逻 辑 的构 建 。王 阳 明批 评并 改造朱 熹经学 , 对“ 致知” 的关 键 诠 释使 其 圆
是端正念头, 这既找到了贯通外在之“ 理” 和 内在 之“ 心” 的途径 , 又为破除其“ 格物” 困境找到了最 好的理论突破点 , 也为成圣 的可能性 找到 了最好 的理论依 据 。同 时 , 这也是 王学 建立 的关 键一步 。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

这一做法在当时()A.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须要 B.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C.体现了“有教无类”的理念 D.提高了女子受教化的机会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A.认为教化可以兴国 B.重视民意C.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4.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干脆相关。

”这一观点()A.确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确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见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5.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6.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

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最终成婚。

材料反映了()A.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养 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7.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促成这一时期文化旺盛的最重要缘由是(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9.学完“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探讨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化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殊留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1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国学_013___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晚明史上轰动一时的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天启五年(1625年)被政府当局禁毁,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一年,却在当时社会激起巨大反响,成为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推崇它的赞誉为文化盛举,诋毁它的斥责为讽议朝政。

与它同时代的人对它的看法已经十分歧异,到了清朝编纂《明史》时,关于它的追述已经不是原先的本来面目,以致影响了今日历史学家对它的判断与定位。

晚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有关条目写道:“万历中,无锡人顾宪成革职还乡,与同乡高攀龙及武进人钱一本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

不少朝臣遥相应和,失意士大夫闻风趋附。

时人谓之东林党。

”而所谓“东林党”则被解释为“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

把东林书院定位为“评论时政”的“政治团体”,把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之间划上了等号。

东林书院是一个“政治团体”吗,东林书院是一个“党”吗,看来似乎有重新加以检讨的必要。

东林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的讲学场所。

杨时师事二程(程颐、程颢),研究孔孟之道,告老致仕后,在无锡城东创办东林书院,在此著书讲学。

元末时书院废弃,成为寺庙。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无锡人邵宝试图在此重建东林书院,没有成功,便在城南另外建立一个东林书院,王阳明还为此写了一篇《城南东林书院记》。

杨时书院在城东弓河畔,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旧址重建东林书院后,城南东林书院逐渐荒落,无人知晓。

幸亏康熙《东林书院志》的编者严瑴写了《两东林辨》,人们才知道曾经有过一个城南东林书院。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顾宪成,因议论“三王并封”以及会推阁员事宜,与内阁意见不合,被革职为民,回到家乡无锡,他的兄弟顾允成、朋友高攀龙也脱离官场回到无锡,与士子们一起讲求学问,有意复兴杨时的书院。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得到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支持,修复杨时的祠堂,又由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资重建精舍,这就是以后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号称“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中庸的主敬修养论——以高攀龙思想为例

中庸的主敬修养论——以高攀龙思想为例

他的道 德修养 进路 与专讲心者不 同。主敬工夫贯 穿
景逸之 学的终 始 ,也 贯通于静坐和读 书讲论 等其 他 为学工夫之中。 他的主敬思想基本继承了程朱之义 , 但也受 惠于阳明学的激荡 。既避免 了程朱 主敬 过于 拘迫 , “ 似中而欠庸 ” 的流弊 , 也扭转 了阳明学 者在 敬
其初步 表现为 “ 临事而惧 ” 的负 责认真 的态度 , 进而 引发 出来戒慎恐 惧 的“ 敬” 之观念 , 而后 逐渐形成 一
个道德 观念 , 故 有“ 敬德 ” 一词② 。“ 敬” 字 常见 于《 尚 书》 、 《 论语》 、 《 礼记》 等先秦儒家典籍典 之中 , 多指对
越上天或临事待人之时 的一种诚敬恭谨 的态度 。北 宋二程 都重视儒 家传统 中“ 敬” 的思想 , 不过在 明道
头要知性 , 中间要复性 , 了手要尽性 , 只一性而 已。 性
明确将 主敬作 为一种道 德修养工 夫特别加 以提倡 ,
后来为朱子所继承并特别加 以阐扬 。 明前期的儒者曹端 、 胡居仁都 重视 “ 敬” 。 阳明虽
以敬知 , 性 以敬复 , 性 以敬尽 , 只一敬而 已。 读 书穷此 者也 , 静坐体 此者也 , 会 友明此者也 ” ① 。只此便可 见
[ 关键词] 高攀龙 主敬 主一 无适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1 1 5 ( 2 0 1 5 ) 0 5 — 0 0 5 8 — 0 7 [ 中图分类号] B 8 2 — 5
高 攀龙 ( 1 5 6 2 -1 6 2 6 ) , 初 字 云从 , 后改 字存 之 , 别号景逸 , 学者称景逸先生 ( 以下均称其别号 ) 。 景逸 是 明代末期较有影 响的一位 理学家 ,也是 当时著名

浅谈东林书院八君子之高攀龙

浅谈东林书院八君子之高攀龙

浅谈东林书院八君子之高攀龙高攀龙画像高攀龙(公元1562-1626),字云从,一字存之,别号景逸。

明无锡(今属江苏)人,年少读书,即有志于程、朱之学。

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

但凡读书人,一旦举了进士,居一官职,便想舒展宏图,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高攀龙也一样,京都初及第,春风得意回,是好好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当初凭了一支笔,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考取进士,能不好好驰骋一番么!惜乎,高攀龙生不逢时,他想振翅高飞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让他博击长空的机会。

明神宗统治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持了朝政,政治黑暗,军事窳败,财政拮据,苛政暴敛益形繁重。

面对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当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写了一副对联,很能说明当时他们的心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也是无赐人,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直言敢谏,常和一些正直的朝中官员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

一次,首辅(相当于“宰相”)王赐爵别有用心地对他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指朝廷)之是非,天下(即指舆论)必欲反之。

”顾宪成针锋相对地说:“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一针见血地戳破了朝廷当权者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丑恶现象。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一事,引起神宗的反感。

翌年,朝廷会推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均是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加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他在家乡,将宋代的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进行修复,与他弟弟等人一起进行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他德高学湛,在士大夫中声望颇高,得到许多人的响应。

那阵子,高攀龙面对政治腐败的局面,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作为国家栋梁的士大夫,如果不出来关心世事,主持公正,“君子无取焉!”神宗身边的奸佞小人太多,长此以往,国必亡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攀龙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几句真话,于是写了《君相同心惜才远佞疏》,力劝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挽大厦于将倾。

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

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

设 置在 逻 辑 内涵 上 呈现 出层 层 演 进 的态 势 : 《 孟子》 以人 心为 道 德 本 体 开 儒 家 道 德 本 体 理 论 探 讨 的 先
河, 《 中庸》 则 以“ 客体 ” 之“ 诚” 对《 孟子》 以主体为 核心的道德本体完成超越 。无论是《 孟子》 所谓 “ 人
心”, 还 是《 中庸 》 设定之“ 诚” , 都 是 呈 静 态状 , 无法 将 处 于两极 的 “ 天” 和“ 人” 沟通起来 , 《 易传》 则 突 破 静态 之状 , 将 道 德本 体设 定 为 动 态 之 “ 生” , 贯 通 天道人 伦 , 但是 , 天 道 人 伦 贯 通 的具 体 环 节 并 未 厘 清 。周 敦 颐则将 视 野投 向 了 自然 宇 宙 , 在 更 广 阔 的 视 域之 下对 儒家 道 德本 体 进 行 探 讨 , 较 为 彻 底地 实

有 …… ” _ l J 1 这 意 味着 儒 家道 德 学 说 要获 得 强 有 力
的理论支持 , 就有必要超越经验现实 , 从形上本体追
寻 儒家 道德 的终极 根 据 , 以从 根 源上 确 保 儒 家 道德
至 高无 上 的权威性 。

从《 孟子》 主体 之“ 人心” 到《 中庸》 客
和周 敦 颐极具 代 表 性 。而 且 , 这 四者 对 道 德 本 体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2 1
作者简介 : 潘攀 ( 1 9 7 5一 ) , 女, 四川三台人 , 副教授 , 博士 。研究方 向: 中国哲学 、 公共管理。

1 l・
体 进行 了论 述 。孟 子 认 为 , 人 皆具 有 恻 隐 、 羞恶 、 辞 让、 是 非之 心 , 此 四心 萌 生 出仁 、 义、 礼、 智 等儒 家 伦

高攀龙对儒家学脉流派之划分及其意义

高攀龙对儒家学脉流派之划分及其意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Vol. 40 ,No. 5Oct. 2020高攀龙对儒家学脉流派之划分及其意义黄晓荣(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摘要:六百年宋明儒学结穴时,儒家思想的总结和学脉流派的划分提上日程,晚明大儒髙攀龙在继承先秦和宋明儒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性学体系,第一次对从先秦至宋明儒家的学脉流派提出了全面、透彻、周密的五脉说,勾勒出了一幅儒家学脉流派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他的五脉说与现当代学者的各种宋明儒学分系说在划分的理论、范围、角度、原则、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对我们探讨儒家的学脉流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髙攀龙;东林学派;学脉流派;五脉说;性学中图分类号:B24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20)05-0028-08DOI : 10.3969/j.issn. 1004-2237.2020.05.005近半个世纪以来,宋明儒学分系(派)问题一直 是学界讨论热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系有以下几种:牟宗三的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伊川朱子三 系[1]"14,劳思光的一系三型(天道观、本性观、心性 论)[2],张岱年的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的基本派别三分[3],张立文的程朱道学(亦可称理学)派、陆王心 学派、张王气学派三系[4],陈来的气学、数学、“理学” 和心学“四派”[5],陈立骧的两型四系(胡刘、陆王、伊川朱子、张王)[6],向世陵的道学(程朱理学)、气学、 性学和心学四系[7]'16。

学者对宋明儒学之学脉流派作了各种全面而透彻的研究,除了牟宗三、劳思光的 宋明儒之分系追溯到先秦儒学之外,其他学者大都 对整个儒家的学脉流派阐述不多。

本文尝试探讨东 林学派重要创建者高攀龙(1 562-1 626)对儒家的学脉流派之划分及其意义,以期为我们理解和评判整 个儒家的学脉流派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资源。

儒家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

儒家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

明这一点。

当然,“剥极而复”,不少人已经形成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意识。

具有这种道德伦理重建意识的人们立刻联想到了古老的儒家,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的主要力量就是儒家——尽管在现代这一事实给儒家招来了批评。

但今天我们要严肃应对的其实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儒家能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重建发挥正面作用儒家经典的道德教化形态过儒家教育的人士作为父亲、儿子、兄弟,遵循儒家礼仪规范,积累而成儒家化的习俗、礼俗,维持着社会的基础性秩序,并在家族内部提供公共品。

第二,同样是接受儒家教育的儒生,在家族之外也创造出种种社会组织,包括慈善公益组织、同业公会组织(尽管他们经常依赖民间信仰保持其凝聚力)。

这些组织在陌生人中间提供某些公共品,并维系着家族之外的伦理秩序。

第三,士人通过讲学、以文会友,借孔子在当代,“尚能饭否”?烧香磕头不是儒家复兴的关键以曾国藩为领袖的士人重振运动,是晚清变革的道德基础天下的状况,尤其是其间的人的状况忧虑,而发愤有所作为。

此作为的第一步就是致知,即孟子所说的“思”。

由此君子首先致力于个体之诚意、正心与修身,随后,致力于影响家庭、家族、社区中的熟人,改善熟人社会的伦理秩序;由此也可以更进一步,通过讲学、为官等方式影响到陌生人,所谓治国平天下——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国治、天下平。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与“士气”的振兴是儒家人物提振道德、重建伦理、变化风俗、再造合理人间秩序的关键。

曾文正公清楚地论说过这样一个过程:“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这不只是理论上的模型,历史上曾周期性出现过这样的事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论私德》篇中引顾亭林之历史论断说,东汉、宋代、明末的世风最美,就是因为这废除科举,标志儒生共同体瓦解的开始知识分子是城市化的,他们与一般社会脱离了关系,他们不是分布在日常的社会结构之内,而是自成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高攀龙晚年性学思想发微——以《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为中心

高攀龙晚年性学思想发微——以《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为中心

2019年第2期高攀龙晚年性学思想发微—以《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为中心黄晓荣摘要:高攀龙(1562—1626)是晚明大儒,对于他的思想定位,学界一直争论不断:一派定为王门后学;一派定为新朱子学;一派定为兼采或折中朱王。

各有依据,三派鼎立。

但这些论述只适用于他早年和中年的思想。

其实,高攀龙在约1619年至1624年间的《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以及其他晚年著述文本中,通过若干重要性学命题创建出了一套完整的性学体系,足以和朱子理学、阳明心学两大思想体系相媲美。

关键词:高攀龙;性学;理即性也;道即性也;中庸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江苏无锡人,是晚明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

一直以来,学界对他儒学思想阶段性研究偏少,尤其对他晚年儒学思想专门研究依然是空白。

本文以他约1619年即58岁至1624年即63岁间讲学语录《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为中心,参考他1623年秋亲订后刻印的《语》[小和“癸亥(1623)秋冬以后日新又新”〔小-4《札记》,再对照其年谱中注明或文中显示为晚年文章,对其性学命题进行辨析疏释,从而呈现其晚年性学之全貌。

一、关于《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若干考证《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的原稿是高攀龙弟子周彦文一人记录的,1624年冬,周彦文在《东林景逸高夫子论学语序》中写道:“彦文不敏,虽侍教有年,常恨不能追随左右。

故于己丑(1619)春,决志专住东林就学先生。

每聆先生之教,微言奥旨,恐久而湮晦,不自揣度,记录成帙,请质先生而亲正焉。

彦文藏之笥笈,不敢轻以示人,后待有力者梓之,以公同志o"121634由此可见,高攀龙讲学记录原稿时间跨度有两种可能:一是“侍教”时就已开始记录,直至“天启甲子岁(1624)季冬"1216,4;二是从“己丑(1619)春,决志专住东林就学先生”开始记录,直至“天启甲子岁(1624)季冬”。

儒家以德立命的伦理精神建构

儒家以德立命的伦理精神建构

儒家以德立命的伦理精神建构摘要:以德立命是儒家伦理的根本精神,它把安身立命与德性的充养坚持结合起来,凸显了德性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以此根本精神为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石,儒家建构起了包括天人合一人为贵的天人观、修齐治平修为本的群己观、义利相承义为重的义利观等支撑的伦理大厦。

儒家以德立命的伦理精神于我们构建当代精神家园以深刻的理论启示,是我们建立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丰厚资源。

关键词:儒家伦理;以德立命;根本精神;理论基石;内在精华作者简介:刘恒山,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81)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长沙 410081)人在茫茫宇宙中的安身立命如何进展?如何面对各种人生的困惑、紧张和痛苦?如何使有限的物质人生有一种精神的支撑进而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是儒家伦理所魂系梦牵、孜孜以求的根源性问题。

儒家在众多的因素中找到了道德,并主张以德立命,从而翻开了通向精神慧命的大门,使芸芸众生获得了一种德化的生命,建构起了一座广阔高明的伦理精神大厦。

一、以德立命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观念伦理学的本质决定了生命问题是其永恒的话题,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的道德在本质上是附丽于人的生命的,其实质在于提醒生命的价值本质、提升生命的价值追求、成就人之为人的价值生命。

1. 以德立命的内涵与提出以德立命,意味着纳道德于生命之中并以道德来统率生命和提升生命,开掘的是生命的价值,建构的是生命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开展的历史上,华夏先民早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在仰那么观象于天,俯那么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过程中开展起了一种道德理性,这种法天法地、近取远取之实践和认识活动发见了天之刚健中正、地之含弘光大并以此照顾自身产生了一种伦理的精神。

自伏羲氏“始定人道”、黄帝“修德振兵”、高辛“抚教万民”、帝尧“能明驯德”,至虞舜时期“天下明德”(《史记・五帝本纪》),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远古先民崇道尚德的开展轨迹。

高攀龙易学思想浅析

高攀龙易学思想浅析

高攀龙易学思想浅析高攀龙系明后期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其学术思想中,易学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氏易学属义理一脉,但他却对其他门派持兼容包并的态度,是东林学派在易学领域进行拓展的主要驱动力。

其易学思想以“简”、“易” 二字为易学之质,以“敬惧”为易学要领,以心言《易》,以《易》为我用,坚持终身修持,自有体系,已成一家之言。

标签:高攀龍;易学;东林高攀龙(1562~1626),先字云从,后字存之,号景逸,常州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

是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东林书院的领袖人物之一。

学术界已从多方面研究高氏的理学思想[1],而其易学方面的成就却似乎为人所忽略。

实际上,在高攀龙的学术思想中,易学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下文试对其易学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一东林书院是高攀龙的讲学重地,高氏的学问与书院的整体学术理路是难以割裂的。

要研究其易学思想有必要了解其与东林易学的关联。

明末,东林书院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筹资修复,主持书院事务的1604-1612年间为顾宪成,1613-1620年间为高攀龙,1621-1626年间为吴桂森。

顾宪成讲学时,易学所占比重较小,至吴桂森主讲时,易学已成为首要主题,高攀龙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促成了其间的发展与交接。

高攀龙小顾宪成十二岁,于二十五岁那年闻顾氏讲学,始志于学,后又与顾氏一同讲德论道,二人之间亦师亦友。

高氏受教于顾氏之处颇多,然而就易学领域而言,高氏恐从顾氏处得益甚少。

诚然,顾宪成对易学很有兴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曾“博求易解,属华本素购之于周藩宗正西亭公子竹居。

所得钞本,多未经见。

”[2]同年,“蕲州姜汝一来学于东林,适座中论《易》。

汝一言其乡人刘筠桥深明《易》道,公(顾宪成)书属丁元甫往招之。

”[3]但顾宪成之易学成就在东林易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除吴桂森在《周易像象述》中提到“泾阳顾先生曰:‘《易》有卦名、卦画、卦序,三者玩不尽。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明朝思想史之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4 字体大小: 【小】【中】【大】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东林学派是明朝末期的学术团体,以顾宪成、高攀龙重建的东林书院而命名。

东林学派虽以讲学著书为己任,但他们也评论朝政、抨击时弊,因此受到明朝政府的严厉镇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赞扬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①东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

①卷五十八《东林学案?序》。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顾宪成是东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政治上不满明政府的黑暗统治,在学术思想上也极其敏锐地批判了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

他的理学倾向基本上是宗程、朱而诋陆、王。

他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个性。

1。

顾宪成的生平及其理学派别顾宪成(1550- 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人,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

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

顾宪成在仕途期间,时常批评时政,直言己见,因此常遭贬逐。

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上疏分别小人,刺及时政,①被贬为湖广桂阳州判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因在立皇太子和会推阁臣问题上与神宗及权臣抵牾,又被革职回家。

顾宪成与魏懋权(允中)、刘国徵(廷兰)合称三元.黄宗羲说顾宪成言时政得失,无所隐蔽。

②顾宪成罢归后,即从事著述,相继写了《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编》、《证性编》、《桑梓录》等。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又与高攀龙、顾允成、钱一本等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他的著作被编为《顾端文公遗书》。

顾宪成十五、六岁时,就学于张淇门下。

张淇授书不拘传注,而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去讲解。

据史料记载,张淇曾师事阳湖邵公,闻阳明致良知之说,后又拜薛应旗为师。

两种学说比较后,他极称赞朱熹之学,认为毕竟盘不过此志!③顾宪成也曾拜薛应旗为师。

薛应旗从师于王守仁弟子欧阳德,但他却反对那些把王学引向异端的人,说他们是世之堕于腐俗过于玄虚者.④顾宪成就学于张淇和薛应旗,因此受他们的影响也就十分自然。

高攀龙的佛教观--兼及高攀龙思想的儒学本色

高攀龙的佛教观--兼及高攀龙思想的儒学本色

高攀龙的佛教观--兼及高攀龙思想的儒学本色
李承贵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高攀龙对于佛教的观点有:佛教所言"性"所言"善"都不具有"天理"之内容;无论是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限,还是从讨论问题的内容看,佛教与儒学都不是一家;佛教有蔑视礼教、没有情义、自私等缺点.本文的评论是:唯一的儒学坐标、片面的否定态度及对儒学基本主张的持守,凸显出其思想的儒学特色;而对佛教的认知与评价不乏误读之处.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李承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
【相关文献】
1.中庸的主敬修养论——以高攀龙思想为例 [J], 李卓
2.高攀龙晚年性学思想发微——以《会语》和《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为中心[J], 黄晓荣
3.论高攀龙的理学思想 [J], 何孝荣
4.论高攀龙的用人思想及实践 [J], 何孝荣
5.论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J], 步近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林学派对宋明理学的反省及批判

东林学派对宋明理学的反省及批判

摘要在对“王学”末流的批判中,那些被目为“清流”的儒家学者,他们在对整个宋明理学的反省或批判中,都积极致力于儒学精神的重建。

他们或是调和朱、王,或是批判“王学”而回归“朱学”,力图用“朱学”来纠正“王学”末流空论、放佚之弊;或是通过修正“王学”,以救治“王学”末流空论、放佚之弊。

这些学者中,以“东林学派”的顾宪成、高攀龙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关键词:东林学派;宋明理学;批判;反省一、明末批判理学的背景晚明的社会政治一片黑暗,国事口非,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就内而苦,皇帝昏庸,宫廷混乱,宦官势力甚嚣尘上,吏治腐败,朝臣之问朋党相争激烈;政府横征暴敛,人祸之外又遇天灾,民不聊生,铤而走险、起来造反者日众;就外而言,崛起于白山黑水问的女真族,羽翼日丰,早已不再臣服于明王朝,而且其势力正在不断地扩大,大有南下觊觎明朝江山的野心。

二、东林学派对于理学批判及反省的必然性“东林学派”是由晚明一批被人目为“清流”的“守正之士”所组成的,亦被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所谓“东林”,得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那里原本是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家、被称作“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二程高足杨时讲学的地方。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原在吏部为官的顾宪成因得罪阁臣而被革职回到故乡无锡。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邀请了高攀龙、钱一本、史孟麟、顾允成等一些志同道合的离职官员,一起重修东林书院,并以东林书院作为他们定期讲学和议论时政的场所。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这一批士大夫,他们学问不错,为人正派,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们虽然离职闲居在家,但却与朝中的不少官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通声气。

更主要的是他们笃信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就当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决不能消极退让,放弃一个君子的忧国忧民之职责。

所以无论在朝在野,都应遵循儒家的道德原则。

他们在讲学之余,经常议论时事政治,抨击一些失职的官僚和为非作歹的太监,以及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措施。

顾宪成曾为东林书院书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张贴在书院门楹上,其内容最能反映出这批人的志向和心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 为 先 。从 这 种 观 点 出发 , 对 王 阳 明 的“ 良 他 致 知” 说提 出批 评 。他说 : 阳明先 生于朱 子格 物 , 未 “ 若
尝涉其 藩 者 。其致 良知 , 明 明德也 , 乃 然而 不本 于格
物, 遂认 明德 为无 善无 恶 。故 明德一 也 , 由格物 而入
关 键 词 : 攀 龙 ;儒 家 ;道 德 精 神 ;王 学 ;修 正 高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9 B 4.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2 5 ( 0 6 0 — 0 6 0 1 0 — 3 9 2 0 ) 60 1 —3
作 者 简 介 : 才 刚 (9 2 ) 男 , 北 枣 阳人 , 北 大 学 哲 学 系 副教 授 , 学 博 士 , 要研 究儒 家 哲 学 。 姚 17一 , 湖 湖 哲 主
辩 难王 阳明 心学 及 其 后 学 。在 明 末 清初 时 期 , 学 王
修 正运 动 的思潮 便 应 运 而 生 。限 于 篇 幅 , 文 只 以 本
攀 龙整个 学说 中占有相 当重要 的地
高攀 龙 ( 5 2 6 6 , 存之 ( 1 6 —1 2 ) 字 又字 云从 ) 别 号 , 景逸 。他 是 明代东 林 学 派 的创建 者 之 一 , 是 明 末 也 清初 王学修 正运 动 中的一位 重要 代表人 物 。他 主要
者, 其学 实 , 明也 即心 即性 。不 由格 物 而 入者 , 其 其 学 虚 , 明也 是 心 非 性 , 其 心性 岂有 二 哉? 则 所 从 入 者, 有毫 厘之 辨 也 。 2P 2 在 高攀 龙 看 来 , 不本 于  ̄ ] I0 ( t) “ 格 物” 来 的问题 是学 问易 变得玄 虚 , 至会 将情识 带 甚
王 阳 明心学在 历史 上 曾以破 除朱 子学末 流 的支 离 外求 之弊 而著称 , 并得 以迅速 传播 , 当时思 想界 在 起 到 了很大 的解 放 作 用 。但 因其 立 说太 高妙 , 上 加 其学说 包含 的内在 矛 盾 , 流传 之 中则 易 产 生诸 如轻 视修 养功 夫 、 尚玄 虚 、 崇 不务 实学之 类 的弊病 。至 明 末 , 些人 束 书不观 , 一 却整 日高谈性命 之 学 。这种状 况 引起 了部分 学者 的忧 虑 , 们 由王学 末 流 的 弊 病 他

位 。在此 问题 上 , 一方 面主 张对一 草一 木都 要格 , 他
另 一方 面 , 并 非 要 人 真 正 去 考 究 事 物 的 物 理 、 他 化
学、 生物 等方 面 的特性 , 不是像 今 日 自然科学 家那样 做 客观 实证 的研 究 。高攀龙 所谓 的“ 物” 格 主要 是指

为了消 除王 阳明“ 善无 恶 ” 的不 良影 响 , 无 说 高
攀 龙反 复重 申了儒家 性善 论 的立场 , 至认为 “ 甚 知性 善 而后 可 言 学 ”1卷 。不 过 , 也 指 出 , 长 期 生 _ l( ] 他 人
活于世 俗 之 中 , 习染 较 深 , 有 气 质 之 杂 , 变 化 气 故 “ 质” 就成 为不 可缺 少 的功夫 了 。 也
儒 家 道德 精 神 的重 建
— —
论 高攀 龙对 王 学 的修 正
姚 才 刚
( 湖北大学 哲学 系 , 湖北 武汉 4 0 6 ) 30 2
摘 要 : 攀 龙 是 明末 清 初 王 学修 正 运 动 中的 一 位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 他 对 王 阳 明心 学 及 其 后 学 的 批 驳 、 正 可 归纳 高 修 为 以下 四个 方面 : 对 空 谈“良知” 主张 “ 必 由格 物 而 入” 驳 斥“ 善 无 恶” , 申性 善 论 ; 对 轻 视 修 养 功 夫 的 反 , 学 ; 无 说 重 反 倾 向 , 张 “ ” “ ” 重 ; 驳“ 主 悟 、修 并 批 三教 合 一” , 辨 儒 、 之 异 。高 攀 龙 试 图通 过 以 上 措 施 , 建 儒 家 的道 德 精 神 。 论 严 佛 重 不 过 , 对 王 学 的批 驳 也 有 不 合 理 之 处 。 他
从 以下 四个方 面批驳 、 正 了王 阳明 心 学 及王 学 末 修 流, 以重建儒 家 的道德 精 神 。 ( ) 对 空谈“ 一 反 良知 ” 主 张“ , 学必 由格物 而入” 高攀 龙主 张 “ 必 由格 物 而 入 ”1卷一, 学 以 学 l( _ 其
收 稿 日期 : 0 60 —2 2 0 — 90
混 杂于 天理 良知 之 中。也 就 是 说 , 良知具 有 随 机 流 行、 变化 不 定 的特 点 , 抛 开 格物 之 功 而 单 提 “ 良 若 致 知” “ , 内圣 ” 的道 德 实践 便 会 失 去 定则 , 而流 于随 意
性。
而 反观 王阳 明学说 本身 的缺 陷 , 以殷 切之 心修 正 、 并
维普资讯
第 3 3卷 第 6期
Vo. N O 6 I 33 .
河 南师 范 大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OURNAL F ENAN O H NORM AL UNI VERS TY I
20 0 6年 1 1月
NOV 2 6 . 00
观物 。在他 看来 , 与天地 万物 在源 头上 是一致 的 , 人
故 不 应截 断众 流 , 在 一 己之 腔 子 里 打转 转 。他 曾 仅 在写 给一 位友 人 的信 中说 :此 一 草一木 与先 生有关 “
1 ・ 6
维普资讯
否 ?若不 相关 , 是 漠 然 , 物 各体 , 以 为 仁? 不 便 与 何 仁 , 以心说 得 正 , 说 得 诚 ? l‘八 他 这 里 将 “ 何 意 ”1卷 _ ] 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