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道德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儒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儒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
儒家的基本概念是指其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仁”的实践。
在儒家的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夫妻之间的义务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仁爱的实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主张个人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追求“君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倡导个体通过道德的自我驱动,能够自觉地履行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儒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价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也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
儒家的当代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提供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儒家的核心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与价值实践,这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儒家的基本概念包括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儒家的基本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儒家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传统儒学中的“道德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等活动都是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
然而 , 人 不仅 具有 理 性 , 还具 有 感性 的一 面 , 不 只是 从事 理 性 的道德 实 践 活动 ,还 有感 性 的情感 、
欲望等行为 , 人的 自然属性 以及对物质利益 的追求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1 8
的” 规定 , 那么, 人 区别 于动物 的本质规定 是什么
拉 图开始 ,就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 , 认 为 人 应该 超 越 对 现 象 世 界 的认 识 进 而 把握 超 越
现 实 的理 念世 界 , 并认 为这是 一 个 真正 的人 所 应该 具 有 的超越 性 的 品质 , 从而把理性认识活动 、 道 德 实践活动 、 精 神 反 思 活动 视 作 属 于 人 的活 动 , 亚里
益, 人 的实 践 既具 有 现 实 性 , 也 具 有 目的性 、 超 越
性, 既具 有 自然性 , 也具 有 社会 性 。
士多德依 旧持这种观点 , 即把超越性的伦理道德行 为、 道德实践 、 人格 培养等视作专属于人 的实践 活 动, 而 人 只有 从 事 这 种超 越 性 的实 践 活 动 , 才 能够 摆脱低级的生活方式 , 获得更多更高的 自由。康德
物主义对人 的实践活动的理解是片面的 , 人的实践 活 动不 仅 有 物 质性 、 感性的一面 , 还 具 有 超 越 性 和 理性 的一面, 这是人不 同于动物之处。比如人们在 从事生产实践或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中 , 总是 要 有计 划 性 , 还要 遵 从 社 会 的伦 理 道 德 , 不 能 只 从 自身的利益 出发而忽略甚至危 害他人 和社会 的利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具体 的社会人 , 并把以往哲 学体系 中抽象的“ 人” 还原于具体 的社会关系之中 , 还 原于 历史 过程 之 中 。 无论 是 理 陛人 , 还是 感性 人 ,
从乡土中国看儒家道德思想
从乡土中国看儒家道德思想从乡土中国看儒家思想儒家道德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等儒家道德思想规范,仁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后世的儒家思想在孔孟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为维护封建礼制所提出的“三纲”,“三从”“存天理灭人欲”。
等所谓得道德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儒家道德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又经历代大儒阐释,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在论语中109次提到了仁但是每次的解答都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1)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那么儒家的道德思想是否能适应当今社会呢?我们组讨论后一致认为,儒家的大部分道德思想仍适应当今社会,但部分思想不适应当今社会。
(或者说是需要改造。
)我们组是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把儒家的道德思想与中国的社会情况进行比较,以乡土中国中的部分社会体系为出发点,评判儒家道德思想。
儒学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儒家思想核心由李学勤先生隶定的清华简《保训》篇记载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证明尧、舜、禹,乃至文王的传承都是中道和人道。
《童子问易》依据出土新材料考证舜帝重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孔子晚而喜《易》,“观其德义”,为易作传。
孔子发展了先圣、中圣的中道内涵,提出了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这些业已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秦皇不仁,焚书坑儒,圣文埃灭,志士仁人,心惶意恐。
及至汉武,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
自此而后,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
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著《荀子三十二篇》。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著《孟子七篇》。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摘要】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既具有哲学思想,又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孝道。
儒学还具有宗教特征,尊崇祖先、祭祀礼仪等为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在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当代,儒学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哲学与道德宗教的结合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儒学、哲学、道德宗教、起源、发展、思想、价值观、宗教特征、地位、影响、当代意义、中国文化、贡献、世界哲学史、结合。
1. 引言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传统认为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礼义廉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爱和道德完善。
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先贤陆续涌现,如颜氏、孟子、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复兴与变革。
儒学从起初的治国安邦的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礼仪习惯等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被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2. 正文2.1 儒学的哲学思想儒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学概观儒学起源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
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儒家 道德常识
儒家道德常识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
儒家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2. 义: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遵循正义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要有原则和底线。
3. 礼:礼是指礼仪和礼节,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礼仪和礼节,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4. 智:智是指智慧和知识,是道德行为的指导。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5. 信:信是指诚信和守信,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
这些儒家道德常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要思想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1、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德治思想简析
目录1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1)2儒家德治传统的历史价值 (2)3儒家德治的现代意义 (3)参考文献 (4)儒家德治思想简析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道德政治。
从政治层面上讲,即强调政治国家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德治主张体现了怀柔精神与开明思想,因而被誉为王道政治。
作为传统,儒家的德治主张不仅因其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运作而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依赖于文化承传影响现实生活而不乏现代意义,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以德治国儒家的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文化 ,但是把道德和政治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德治思想体系 ,却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独有的特征。
儒家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立了一套制度,保障其德治思想顺利实施。
这套制度,姑且称之为德制。
德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礼”。
《礼记》是儒家“五经”之一。
礼,甲骨文形状是一个器具里装着两串玉。
古人常以盛玉之器以奉神人,作为献给神的礼物。
礼产生于祭祀活动,其本义是宗教的祭祀。
殷商时代,祭神是神权政治的一部分,因而祭神礼仪不仅被宗教化,而且被政治化。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祭神活动中有不同的祭礼资格,并由此而逐渐演化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等级秩序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
这样,礼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礼仪、礼节,而成为一种维护神权统治的政治谋略和手段。
作为我国奴隶制时代政治文化核心本体的殷周之礼便由之而形成,由之而完备,由之而扩散。
从古老的祭祀活动中延伸出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礼,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绎为一整套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政治法则和伦理规范。
1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国历史上的德治概念及其传统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均认为治国驭民要以德为核心。
孔子主张道德教化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其一,强调为政与教化不二。
儒学与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
儒学与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儒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都对伦理道德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在儒学中,伦理道德是其基础和核心,而在宗教中,伦理道德则是信仰和敬畏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儒学和宗教中伦理道德观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儒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一,以孔子为代表人物。
儒学强调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修养,它正是以二者为基础,来阐述其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
在儒学中,“仁”是最核心的概念,指是爱、仁慈和人性。
儒学认为“仁”是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尚的特质。
只有通过修养,才能把“仁”发挥到极致,进而构建出一个安定、和谐、关爱的社会。
此外,儒学还注重家庭伦理。
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让人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伦理道德,让大家树立起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信念。
同时,儒学还倡导了儒家礼制,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一定的礼节,以体现尊重和关注。
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得以贯彻到中国的社会和治理中,在实践中被相当程度地认可和接受。
在中国古代社会,“风”和“俗”被均视为很重要的道德规范。
这些规矩和仪式都是儒家思想的延续。
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宗教是人类精神和信仰领域的一个方面。
宗教伦理道德观注重的是神秘、超越、心灵和个人价值。
它通过让人们接受某种神的存在,来推动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精神生活。
伦理道德在各个宗教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不同宗教中的解释和强调却是不同的。
基督宗教中有“十诫”,伊斯兰教有“五行”,佛教则有“八正道”。
这些道德标准差异巨大,但指导的原则却都是为了构建更加和谐、高尚和美好的社会。
宗教伦理道德观还关注对待他人的友爱和宽容。
宗教鼓励信徒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且尽力成为一个更为宽容、自律和高尚的人。
宗教伦理道德观是在超自然信仰的观念上产生的,其特有的信仰和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精神修养、道德教化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儒学和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儒学和宗教对人类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安 稳 ; 思安 稳 , 能认 真 考虑 ; 虑 周到 以后 , 能 有 神 才 考 才
所收 获 。我们 为 人处事 , 果 能够 抓住 纲领 , 确 事物 如 明 的 本末 先后 , 就 是 瞳得 “ 学 ” 道理 了 。因 此 , 育 那 大 的 教
教 : 、 、 、 。” 道 德 教 育 于 知 识 教 育 、 乐 教 育 文 行 忠 信 寓 礼
于 日常 行 为 教 育 之 中 。 因 斯 坦 《 教 育 》 指 出 : 用 爱 论 中 “ 专 业 知识 教 育人 是 不够 的 。通过 专 业 教 育 , 可 以 成 他
工 作 者 在 实 施 儒 学 道 德 修 养 和道 德 教 育 时 要 高 度 重
视 , 心 部 署 , 先 垂 范 , 抓 落 实 , 求实 效 , 进 一 精 率 狠 务 为 步 加 强 未 成 年 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开 辟 新 路 子 ,取 得 新 成
论 园
基 本 素 质 , 进 未 成 年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中 庸 》 :博 学 促 《 云 “ 之 , 问之 , 思 之 , 辨 之 , 行之 。为我们 做人 做事 审 慎 明 笃 ” 提 供 了 良 好 的 方 法 ,无 论 做 人 还 是 做 事 都 必 须 广 泛 学 习 、 面思 考 、 辨 是非 、 着 而行 。明 礼诚信 、 结友 全 明 执 团 善 、 俭 自强 、 业 奉 献 ” 基 本 道 德 规 范 , 彰 显 在 儒 勤 敬 的 均 学中。
育 , 使 受教 育 者走 向“ 神成人 ” 教育 ; 促 进受 教 是 精 的 是
育 者 人 性 境 界 提 升 、理 想 人 格 塑 造 以 及 个 人 与 社 会 价
总之 加强 未 成 年 人的 思 想 道德 建 设 要 以 人 为本 ,
儒家文化道德
儒家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其中心思想包括: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以下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
1. 孝:百善孝为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 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3. 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
4. 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
5.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
6.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7. 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
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8. 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儒家文化相关书籍获取更全
面和准确的信息。
知识_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_方朝晖
道德与知识的基本分野
道 、 德二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甚早 , “ 道” 有道路 、 道理 、 法则之义 , “ 德” 有品德 、 德行之 义等 。“ 道德” 一词连用始于战国 。 在先秦文献中它的含义与今天有一定差别 , 但就其在儒学中 被用来指仁义礼智等而言 , 其含义又与现代 汉语中 “ 道德” 一词相近 。 在西方 , 希腊语 arete ( virt ue , 译为德行 , 美德)“ 可泛指一切事物的优越性” , 行为的 arete 指 “ 受称赞的品质” , ① 含 义与古汉语 “德” 相近 。 今天西方语言中 “ 伦理的” ( et hical) 与 “ 道德的” ( mo ral) 分别来自 希腊文 ethike ( e thi c , 译为伦理) 和拉丁文 mo ral ( 道德) , 原义皆有 “ 遵从习惯及规范” 之义 。 现代汉语中的 “ 道德” 一词与现代英语中的 m oral/ m orality 含义相近 , 不出 “ 人们在与他人关
· 81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3 期 ① 他反复强调 , 要由教导而生成 、 由培养而增长 ” , 是后天自觉 、 主动修炼和理智反省的结果 。
德性与知识不一样 , 知识的内容是自然界先天固有的 , 而德性是后天积累或培养的产物 。 德性 的这一后天积累或自觉培养的过程 , 被他称为 “ 实现活动” ( ene rgeia) : 正如其他技术一样 , 我们必须先进行实现活动 , 才能获得这些德性 。 我们必须制作才 能学会 。 例如 , 建造房屋 , 才能成为营造师 , 弹奏竖琴 , 才能成为操琴手 。 … …总的来说 , 品质追随着相同的实现活动 。 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 , 品质正是以实现活动
② 而不同 。 从小就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 , 相反 , 非常重要 , 比一切都重要 。
黑格尔 儒家 道德常识
黑格尔儒家道德常识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他强调了理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由理性和自我意识所驱动的。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在儒家的思想中,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而伦理则是人类社会的规范。
虽然黑格尔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表现,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和儒家的思想都涉及到道德常识。
他们都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重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学 孔子观点
儒学孔子观点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的观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伤害他人。
2.礼: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他主张“以礼治国”,即要通过礼仪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3.智:孔子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获得真正的智慧。
4.孝:孔子认为,孝顺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孝为百行之首”,即要把孝顺放在所有行为的首位,以此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5.中庸: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即要在极端和偏激的行为之间保持平衡和稳定,不要走极端。
他认为,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和平衡的关键。
总的来说,孔子的观点强调了道德、礼仪、知识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
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
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
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
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
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
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
儒学思想五大观
儒学思想五大观孔子创立的儒学讲的是“人道”,即“人性之道”与“人伦之道”。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理念,并以这些思想理念规范社会,成为道德准则,使人类社会有序生活、和谐发展。
据此,我们可称为儒家思想的五大价值观。
一、“仁以化人”观:子曰:“仁者爱人。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以化人”是孔子的人生的理想。
作为一个人,只要长得是人样都可以称之为“人”,对于“仁”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以上的人的生存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人类互存的重要因素就是相互关爱。
所以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即“仁人”。
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
人类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相互关爱。
孟子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如果只是吃饱穿暖,而缺少最基本的教化,那么也就和禽兽差别不大。
而教化的根本就是懂得爱人。
所以懂不懂得爱人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如果只是长得是人样,但却不懂得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相互关爱,那么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爱人就要从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所以儒家讲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要友善,对孩子要慈爱,然后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孔子要求弟子要做到“仁”,每个人都要变成仁者,即“仁以化人”,从而克服人性的弱点。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义以化利”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儒家很少谈利,因为获取利益是人的本性,根本不需要再去强调,只要是人都有获取利益的要求,所以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儒家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道德理论,源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儒家思想。
它以人伦为基础,主要讨论道德起源、道德原理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功能、道德方法以及道德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问题。
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这些价值观念在儒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其中,“仁”是指关爱和同情他人,“义”是指做正确和公正的事情,“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智”是指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信”是指诚实守信。
儒家伦理学也强调了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认为情感与理性在人类行为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伦理学也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人应该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儒家伦理学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道德理论。
它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1/ 1。
试论儒学的道德价值取向
试论儒学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学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追求,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是禀受“天命”而立于“人性”的善德,这种禀于天而立于人的善德统一了天和人,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标签:儒学;道德价值;天人合一儒学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自孔子创立之后,由先秦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经两汉时董仲舒等人的弘扬和独尊,再到宋明时期理学各派的阐释和复兴,形态几经变化,但其“道统”却未曾改变。
儒学的“道统”就是儒学的道德价值内涵。
从孔孟直到程朱陆王,都一致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的价值,在儒家的经典中处处闪烁着关于道德的论述。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1]。
“君子以义为质”[2],“君子义以为上”[3],“不学礼,无以立”[4]。
在他看来,道德是最高的价值,“仁”是道德的第一原则,由此衍生出义、礼等道德规范。
他认为道德的价值远在物质生活的价值追求之上,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
对于有志于求道的人来说,如果因为衣食条件差而羞耻,那就不值得与他交往了。
甚至于求道的人为了实现“仁的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生命也可以抛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孟子也是强调道德至上的,他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5]。
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6]。
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
对于生命和道德,他与孔子有同样的看法,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
《礼记·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
《礼记·中庸》中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8]等等,这些论述在其他的儒家经典著作中也随处可见,它们都强调了道德价值的重要性,突出了儒家道德价值追求的特点。
儒学认为道德有差异的例子
儒学认为道德有差异的例子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规范,而儒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
儒学认为,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代、地域、个人等因素而有差异的。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儒学对于道德差异的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家庭中的道德差异。
在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中,以孝道为核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
然而,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时则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即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关于殴打父亲这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孔子的回答是:“父之死也,无所不为已矣。
”这意味着在特殊的情况下,如父亲犯下重大罪行或危害社会秩序,殴打父亲也可以被儒学所接受。
这个例子展示了儒学对于道德差异的宽容和实际引导。
其次,儒学也关注着社会角色和地位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
例如,国君和臣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道德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在《尚书》中,记载了舜帝时期,国君行为可以超越常规道德规范,甚至可以杀人,这被认为是符合儒学的道德观念。
而普通人则要遵守更为严格的道德规范,如尊敬长辈、谦虚有礼、孝敬父母等。
这一例子表明,儒学将道德行为与社会角色和地位相结合,认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道德上可以存在差异。
此外,儒学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也提供了道德差异的观点。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家庭角色和责任上有所区别。
男性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而女性则注重婚姻、贤慧和孝道。
这种差异在一些儒家经典文章中得到了体现,如《论语》、《孟子》等。
儒学强调男性应该有尊严和责任感,而女性则要侧重于忍让和服从。
这种观点虽然在今天的社会已不再普遍接受,但它反映了儒学对于个人道德差异的关注。
综上所述,儒学认为道德有差异是因为其强调了道德观念的多种可能性和灵活性。
家庭中的道德差异、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观念差异都是儒学对于道德多样性的例证。
这种观点使得儒学从实际出发,既注重了道德的普适性,又允许不同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存在差异,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说贫困的哲学、枯燥的历史,我从事的是哲学史研究,两者占全了。
但我觉得我可以从中陶冶性情、启发智慧、自得其乐。
我的体会是学然后知不足。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得很好。
哲学是爱智慧中国有没有哲学?按什么标准谈哲学?这都曾受到过质疑。
其实西方有哲学,东方也有哲学,中国的哲学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按西方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爱智慧”,是一种“思维科学”,如“真、善、美”、“义理之学”等等;哲学又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关于自然、社会、人生一般规律的概括———古人讲的“通几(把握、了解事物微妙变化的根源与规律)之学”就是哲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究所通者,也有哲学。
因此,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发人深思,是人类的智慧宝库之一。
古有“六家”,阴阳、儒、墨、道、法、名,后来又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今又有三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我只谈儒学。
儒学与儒教的不同关于儒学的定位,现在有儒学与儒教之争。
古代所谓的儒教,这个“教”并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教化的教,是教育之教,与佛教、道教并不相同。
上世纪50年代,港台的新儒家发表文化宣言,回应西学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企图证明儒教也是一种教,有一点鹦鹉学舌之嫌,并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现在的争论,缘起于上世纪“文革”后期,有的学者站在批判儒家的立场上,把儒学当作“儒教”。
90年代,著名学者任继愈的弟子李申教授出版了《中国儒教史》的书,于是再次引起争论。
多数学者(包括本人)不同意“儒学是儒教”说。
把儒学当作学术的定位,又有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位之间的差异。
对此又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伦理本位主义”说。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讲到,中国社会是文明早熟、千年不变的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但这为反儒学者断章取义所接受。
另一种是泛道德主义,是北大教授汤一介提出的。
泛道德主义本意是道德至上主义,却也会被误解为无道德主义。
第三种是新儒家,认为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形上学。
实际上,儒学的根本价值不在于伦理,而在于道德人文主义。
我1988年应聘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作专题研究时,在论文和专著《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中,最早把儒学定位为“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学说。
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呈现之中,而不是脱离社会的道德空想,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艺术。
儒学确立道德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学说,与西方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
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
道德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如三纲五伦是伦理,仁、义、忠、信,温、良、恭、俭、让等是道德。
儒学的主体是道德儒学的根本特点在于道德的主体性。
孔子说“仁者,人也”,为人在于道德。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是有善心的。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离了道德,人便与禽兽无异。
所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是儒学的根本特点。
其次,儒学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关怀人的生死存亡。
马厩失火了,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到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儒学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孟子的“独善、兼善”,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提倡的君子德操是“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体现的是同一种思想。
2006-7-17 17:41 回复60.214.130.* 2楼第三是整体性。
儒学以整体宏观地把握自然、社会、人生为理性思考的方向。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源远流长。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思想智慧。
河姆渡有个“双鸟托日”(俗称“双凤朝阳”)的牙雕,它是对天人合一的解读。
鸟是越民族的图腾,这“双凤朝阳”,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良渚的玉雕也表现了鸟、兽与人的统一,体现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此外,儒学还有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特点。
实用性表现为经世致用,修己安人。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后儒讲“修己治人、经世致用”。
可见,儒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理论。
开放性则表现为重视兼容和谐、与时俱进,重视开放和变革。
就像服装的变革一样,有一段时间,人们都爱穿西装,现在,许多人喜欢穿T恤了,这是应时变化,取其简便。
再比如说文字,文字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就是因为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许多简化字,其实可以从古籍中找到。
这是文明的发展,由简到繁是文明的进步,但有时候,简化也是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
儒学的形态与功能历史地来看,儒学的基本形态,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现代新学;如果从范畴特色上来划分,又可以分成仁学、礼学、理学、心学、性学、易学、道学、实学、事功学;如果从体用模式来划分,则可分为“仁本礼用”的古典儒学、“中体西用”的近现代新儒学、“新体新用”的当代儒学,等等。
既然儒学是一种实用的哲学,那么它的基本功能、根本智慧及其现代价值又是什么呢?儒学的功能,不外乎文化和政治两个方面。
文化功能——“人文化及”,强调的是道德教化、个人道德修养和移风易俗等;政治功能——修己安人、修齐治平。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文,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学的智慧,在今天还是很有用的,它对我们现代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它指导我们如何为政、为学、为人:政治的要义是正直、正派、公正;学习的要义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的要义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8个字。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儒学的根本智慧就在于“以人为本,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爱和民主的精神。
像清代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黄宗羲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就是仁爱的延伸,民主思想的体现。
我国新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民工生活、关注减轻农民负担,致力于减税免税,也是一种仁爱、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
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
“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
对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企业事业,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
“民无信不立”,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
浙江古代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批判虚妄的诚信思想。
“中庸”这个“庸”字大家可能认为不好听,其实“中庸”就是“用中”,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
这种思想是极为高明的,走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也”的道路,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现代社会需要儒学现代社会的弊病,使得众多有识之士重新开始了对儒家智慧的呼唤。
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许多弊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在威胁着人类。
2006-7-17 17:41 回复60.214.130.* 3楼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是困扰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
目前世界各地油价普涨,油的短缺问题严重,已经是有目共睹。
物质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乐主义、人欲的横流,而市场竞争的另一面则是拜金主义、人性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
我把竞争比成发动机,把和谐比成润滑剂,社会需要竞争去推动进步,但是一个发动机不停地转动,也会有磨损、烧坏的时候,所以润滑剂是必不可少的。
竞争与和谐是互动辩证的关系。
这么多弊病如何解决?靠科学?靠法制?这都是不能完全彻底解决的。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需要精神的处方。
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呼唤儒学,呼唤仁爱、和谐、节俭、诚信、道德、团队精神等等传统美德。
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人类各种宗教追求、人文理想、哲学观点,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即:真、善、美。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展开哲学、宗教、文化的对话,不同质的文化相互碰撞、沟通、交集、融合,形成文化互补的形势,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日益普及、深入人心,于是产生了价值观念趋同化的趋势。
原本属于西方或东方的价值观念,正在打破文化界限和“思想专利”而日益为全人类普遍认同、接受,如: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仁爱、和谐、诚信等观念,日益成为全人类都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些儒学智慧,是经过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
由于它本身的人文性、实用性的特点,正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为现代人类所接纳。
如:总部设在美国而在北京设办事处的“国际教育基金会”,在理念上糅合了基督教的博爱与儒家的仁爱、和谐,成为“真爱”。
这说明儒家的根本智慧与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她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实际上,儒家的智慧正在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加儒家道德(如诚信、节俭、国家意识、团体精神)。
为什么韩剧这么受欢迎?现在的韩剧讲的都是家庭琐事,但很有看头,这中间除了演技的因素,我认为深层的因素是贯穿了传统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的是一种温情和谐的气氛。
它感人的地方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多元社会的定位对儒学的发展前景,我很有信心。
当代儒学发展已经有新心学、新理学、新仁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等。
真可谓百花齐放。
而我坚持的是新体新用的“民主仁学”思路:“以民主仁爱为体,以科技法制为用”。
其特色是继往开来、创造转化;新体新用、东西合璧。
“天不变,道也不变”是形而上学;“天变,道亦变”是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儒家之道在体用两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但当我们讲儒家智慧的普世性的时候,要防止企图用儒学“包打天下”的现象。
近年,有人提出“河东河西”论、“东方文化世纪论”,这实际上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
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儒学也应该在全人类多元文化大格局中发挥它的作用。
儒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建立起适应新时期人类需要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各种形态的新儒学理论还有待于完善、精致与大众化。
最后,我认为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我们应当秉持儒家“民胞物与”、“和谐用中”的精神对待儒家的智慧,也秉持同样的精神对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