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经与权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老子所著。

其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观点是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治国理政的原文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原文主要集中在第六章到第十九章之间,包括了诸多观点和原则。

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原文:1.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章):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一样,用温和的手法,不过度干预,保持谨慎和平衡。

2.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国"(第三十一章):老子主张以道德和智慧来辅助国家的统治者,而非依靠武力强大来征服整个世界。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十八章):老子认为天地并没有特别优待任何人,它们平等对待所有生灵,人类应该以谦逊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

4.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五章):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建立一个公正而仁慈的社会氛围,人民就会感到安全和信任,国家将获得真正的力量。

以上仅为部分原文,整个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原文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对治国理政原文的解析1. 温和治理:老子强调治国应像烹饪小鲜一样,采取温和的手法。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保持谨慎和平衡,避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2. 道德辅助:老子主张以道德和智慧来辅助国家的统治者。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明智地运用道德原则和智慧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权力。

3. 平等对待:老子认为天地不分贵贱,它们平等对待万物。

这启示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4. 公正与仁慈:老子认为建立一个公正和仁慈的社会氛围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只有当人民不畏惧威严、感到安全和信任,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三、老子对治国理政观点的现实意义老子对治国理政观点的现实意义是长远而深远的。

道德经中的权力与德性之关系

道德经中的权力与德性之关系

道德经中的权力与德性之关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人类生活的道德原则和处世之道。

在道德经中,权力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揭示了权力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德性在权力运行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权力与德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权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权力是潜藏在表面之下的,而不是显露在外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看到权力被滥用、被扭曲,导致不公正和腐败的现象。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权力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的价值取决于如何行使和运用。

只有在德行高尚的人的手中,权力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造福于社会。

因此,道德经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权力,避免权力的膨胀和滥用。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德性对于权力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道德经指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权力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它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服务。

一个具有高尚德性的领导者,能够以身作则,关心民众的利益,倾听他们的声音,并为他们谋求利益。

这种德性的体现,不仅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和约束权力的行使。

因此,道德经告诉我们,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上,只有具备高尚的德性,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权力与德性的相互关联。

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道德经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不是通过武力和战争来取胜,而是通过德行和智慧来化解冲突和解决问题。

这种德性的体现,使得领导者能够以柔克刚,以德化人,从而实现和平与和谐。

这种以德性为核心的权力运行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冲突和摩擦,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因此,道德经告诉我们,权力与德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权力和谐。

道德经32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32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32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道德经第32章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类行为与道德准则的深刻洞见。

在阅读和思考这一章节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和感悟,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道德经32章强调了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核心概念:仁义。

仁义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高尚而至关重要的品德。

仁,即尊重和关怀他人,不自私地为他人着想;义,即按照正义和道德的标准行事。

这两个概念在32章中被提及,强调了它们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对于我的感悟来说,这是道德经中的经典哲学思想之一,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指导道德行为的框架。

其次,道德经32章还提到了“道”和“德”这两个关键词。

道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真理和自然法则,而德则是指道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个人的德行应该与道相符,通过合乎道的行为来实践人类的真正价值。

对于我的感悟来说,这一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只有在与道相符的行为中,个人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此外,道德经32章还提出了对权力和利益的思考。

这一章节中明确指出,强者的行为常常是以压迫和控制为手段,而弱者则常常受到伤害和剥夺。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权力滥用和欺压行为的存在。

然而,道德经32章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以德行和仁慈为基础,通过爱与宽容来治理。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和利益并不是忽略道德和伦理的借口,而是一种更高尚和坚固的道义担当。

最后,道德经32章中还提到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

道德经中一直强调不要过度自夸和过于自信,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开放。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谦逊和谨慎是个人修行和成长的关键。

只有保持谦虚和谨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克服自我和外界的障碍。

综上所述,道德经32章给予我们许多关于道德伦理的宝贵教诲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思考,我对仁义、道与德、权力与利益以及谦逊与谨慎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温润而泽 上善之行

温润而泽 上善之行

温润而泽上善之行上善之行众所周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是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也是人们熟知的格言。

水的品质可以成为道德的楷模,水向下流,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偏见,也不争夺权力和地位,它不仅自然、自由,并且慈祥、善良。

以“上善之行”为标题,本文将展开对这一古言的思考。

上善之行,源自古代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王道。

孔子认为,做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行合一,遵循道德的千年底线。

在众多的道德规范中,“上善若水”的理念指引着人们如何行善。

上善者是指道德的极致,就如同水般温润而泽人。

温润而泽的“水”,不争霸,无私无我,有容身之处则安身,与万物为善,给与滋润,群体安居乐业。

同时,水的特性也可以引申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高尚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发展。

上善之行,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之中。

水善利万物,没有偏见,微不争,无个人私利,不快疾,滋润大地与人间事物。

行为举止也应如此,我们应该以善意对待他人,以温和的态度善待他人,给予他们所需的滋润和关怀。

例如,我们可以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我们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以实际行动温润和泽人,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 上善之行表现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普遍要求,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行为准则。

上善若水,则表明在行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规模上去看待公益事业,对待他人和环境,不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相反,我们应该以温和而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为他人福祉尽力而为。

例如可以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关怀。

可以参与扶贫活动,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帮助。

只有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践上善之行,帮助更多的人,造福社会。

在以“上善之行”的道德为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野叟曝言》的儒家经权思想与贞节观书写

《野叟曝言》的儒家经权思想与贞节观书写

第30卷第9期2020年9月长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Vol.30No.9Sep.2020《野叟曝言》的儒家经权思想与贞节观书写璩龙林(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文章以《野叟曝言》为中心,探讨理学家崇情黜欲的情欲观与“却色”姿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讨论贞节观与经权思想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小说作者和主要人物经常以经权思想为“情”放行,给本属“不贞”“不节”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作出合乎儒家伦理的解释,从而缓和小说人物的內在伦理紧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释放了作者的欲情甚至某些变态色欲可能面临的伦理压力。

关键词:《野叟曝言》;贞节观;经权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20)09_0060_06《野叟曝言》是清代乾隆时期夏敬渠所著的儒家言志传统的长篇叙事小说。

全书154回,约140万字,描写了吴江名士文素臣一生的英雄业绩。

小说主人公文素臣完美超凡、无所不能,因而显得太理念化而不近情理,使他成为类型化、扁平化的文学形象。

不过,尽管文素臣算不上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然而若从考察儒学特别是理学实践者的心态和理想蓝图的角度出发,《野叟曝言》未必不是一个极为有用而详尽的文本。

情欲观与贞节观,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观念,前者的含义推衍指向后者,在小说中,通过经权思想的强势介入而得以充分表现。

1理学家的情欲观与“却色”男女关系是人伦关系的起点。

《周易》中便明确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

但是,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防微杜渐,自先秦始,圣贤便制定了颇多礼仪,以此规束男女之间的行为举止。

女口《礼记》一再强调“男女有别”,对各种男女严防的规定言之綦详。

归其一点,就是《礼记•坊记》里的那句“男女授受不亲”,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之“经”,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至深。

儒家的道德标准

儒家的道德标准

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塑造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些道德标准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儒家强调的道德标准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道德标准的重要内容。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治国、以仁治家。

仁的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子女的关爱、对朋友的信任等等,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其次,义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

义强调的是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法守纪等。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说明了义是仁的基础,也是儒家道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礼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仪式规范,是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在儒家看来,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守时守信等都是礼的具体表现,这些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智和信也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

智主要强调的是修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而信则强调的是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应该不断地修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时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总之,儒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塑造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起着重要作用。

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道德标准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道德标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性三品说的人性论和社会伦理思想(一)

性三品说的人性论和社会伦理思想(一)

性三品说的人性论和社会伦理思想(一)董仲舒吸收了邹衍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的说法,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董仲舒的历史观是复古主义的循环论,他为了论证汉王朝统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三统’’、“三正”的学说。

“三统”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

“三正”就是夏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商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月。

寅月以黑色为上色,因此夏为黑统,丑月以白色为上色,商为白统,子月以赤色为上色,周为赤统。

历史的变化,就是三统的周而复始。

汉代继周而起,应以寅月为正月,这就叫做“改正朔,易服色”。

用这种办法表示一个新的朝代统治者重新受天命,所谓“新王必改制”就是指履行这种类似宗教的仪式。

很明显,“三统三正”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意义不同。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强调“尊今”,而“三统”说则强调“治古”,他说:“若其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楚庄王》)历史上虽然朝代更替了,但封建制度的根本原则是没有任何变动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不能有任何触动的。

历史的每一循环,都不过是复古的表现,所以他又提倡“奉天而法古”,他说“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楚庄王》)。

照董仲舒的说法,“三统”是“三而复”。

还有“再而复”,“四而复”,“五而复’’,“九而复”的各种东西,随着朝代的改变而改变。

但改变是循环的,“复”就是循环。

这种复古主义的历史循环论,论证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

可见董仲舒吸收了五德说的历史观的一些思想资料,但加以改造,使之为已居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服务。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中民之性是指多数人的人性能够接受封建统治者的教化而言,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中庸与无为

中庸与无为

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课程名称:中国哲学专题研究年级:2013级院系:政法学院专业:伦理学学号:****************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孔子中庸之道 (2)(一)词源学意义上的厘清 (2)1、中 (2)2、庸 (2)(二)中庸之道的内涵 (3)1、集德性之特征、方法与境界的中庸 (3)2、融经与权之中庸 (3)3、注情与理之中庸 (3)(三)中西中庸观 (3)二、老子无为思想 (4)(一)无 (4)(二)为 (4)(三)无为之内涵 (5)1、无为是达到道家自然的手段。

(5)2、从自然与人为的高度排斥妄为。

(5)3、尊重事物的本来状态,但并不否认发展。

(5)三、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 (5)(一)异 (5)(二)同 (6)1、同是一种境界 (6)2、同时一种原则 (6)3、同是一种手段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摘要:孔子的中庸之道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作为儒家伦理精髓的“中庸之道”之内涵的把握与对作为道家核心概念的“无为”之内涵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都存在误解、误用的问题,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二者各自的内涵及其异同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无为“中庸”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和修养之道。

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遭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折中主义的代名词,应该给予批判和抛弃。

朱自清认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了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实在令人痛心。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培优大讲堂电子版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培优大讲堂电子版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培优大讲堂电子版1、【单选题】弘扬中国精神,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单选题] *A、凝聚(正确答案)B、促进C、激励D、鼓舞2、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

[单选题] *A. 道德与纪律B. 道德与实践C. 道德与法律(正确答案)D. 道德与守信3、【单选题】“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这说明中国人( )。

[单选题]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正确答案)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4、【单选题】国务院有权根据()制定行政法规。

[单选题] *A.宪法和法律(正确答案)B.宪法C.法律D.党的决定5、(单选题)医生甲和病人乙素来不和,为了让乙吃点苦头,甲在护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乙的药中换了点乙过敏的药剂。

护士给乙注射后,乙果然过敏了,经鉴定构成轻伤。

请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医生和护士共同犯罪构成故意伤害罪护士构成故意伤害罪护士构成过失伤害罪医生构成故意伤害罪(正确答案)6、32.“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下列语句中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是()①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②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③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④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单选题] *A.①②B.①④C.③④(正确答案)D.②④7、道德是以()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单选题] *A、真假B、善恶(正确答案)C、是非D、美丑8、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题] *职业道德与人格无关职业道德的养成只能靠教化职业道德的提高与个人的利益无关职业道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的整体道德素质(正确答案)9、【单选题】恋人在公共场所出入,要遵守(),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从儒家经权思想的角度透视张居正柄政.

从儒家经权思想的角度透视张居正柄政.

经权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中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所谓经就是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忠孝仁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所谓权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经的处理上采取变通的作法。

现举一例子说明。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1]这一段简短的对话,蕴涵着权变的原则、权变的原因、权变的环境、权变的条件,并且暗示出权变要抓住时机,讲求机智。

在这个例子中,原则就是“礼”,原因就是“溺”,环境是“水”,条件是“手”。

这说明,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情镜中,对事情的处理必需及时、机智地采取非常的做法,对事情完美的处理还必需具备充分的条件。

也说明在客观现实中权变是必然的,只有权变才可使事物获得转机,获得新生。

张居正执政时期,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

北方蒙古俺答部的入侵,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强大,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朝廷内部的权利斗争等构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程朱理学的格式化,王学的兴起及演变,明世宗几十年道教的崇信,佛教的蔓延等构成了当时的文化环境。

土地兼并严重,隐瞒土地额,国库空虚,这是当时的经济环境。

这就要求张居正不能循着常规行事。

张居正在穆宗临终诏至讬命之后(其时有太监冯保、神宗生母李太后在场,同为讬命的还有高拱、高仪,则“慨然以天下为己任”[2]。

穆宗将辅导神宗之事托付张居正、高拱、高仪三阁臣:“东宫幼冲,以属卿等。

宜协辅,遵守祖制,则社稷功也。

”[3]张居正没有顺着穆宗的意愿去做,而是与冯宝联手挤走了高拱(时高仪亦病死,完全违背了穆宗最初的意愿。

看起来,这是为臣不忠。

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变,这种权变的原则是“忠”。

在世宗和穆宗统治时期,张居正因为才华出众受到世宗的宠重,“世宗心知太师他日能以经术辅朕皇太子兴理太平之业。

遂令以右春坊,右御德侍皇考讲读。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

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牛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

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交友之道的经权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思想内涵丰富,其中经权思想涉及守经与权变两方面,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阅读《论语》能感受到孔子经权思想的妙处。

一、经权释义及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经”“权”释义“经”字本义是指织物上纵方向的纱或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织之从丝谓之经。

”孔子经权思想中的“经”则是其引申义,指常道,有原则性而不会更改的含义。

“权”字最初是指黄桦木,因其坚硬的特点常被用于秤锤。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权,黄桦木,从木,■声,一曰反常。

”与“经”的“常”这一含义相反,“权”有“反常”即变的意思。

《论语·子罕》“可与立,未可与权”中于“权”,朱子集注有“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

”此则体现“权”通权达变之意。

(二)孔子经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经权思想中“经”具有原则性与不变性,《中庸》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此三者亦是孔子常提及的,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进而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经”是孔子思想中坚守的大道。

至于“权”,《论语·子罕》载:“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是孔子直接表达“权”的一处,孔子认为可与共学的,不一定能与之适道;能与之适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与之坚守不移的,则不一定能与之通权达变。

可见孔子也不赞成一味的坚守不移,为人处世要“可与权”,能够灵活变通。

《论语·子罕》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直接体现孔子为人是不喜任意、专断、固执而自大的人,“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孔子将这样的人也称作“小人”。

只知道坚守“经”的固执而不知“权”反而不能把握孔子思想的内在深意。

儒家思想是儒家在追求理想社会与人生中形成与发展的,孔子思想的“经”使得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能够把握思想核心,“权”则让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保持活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有新的适应性发展。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

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

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

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

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

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

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

”(《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

“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

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

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

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

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

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发展企业。

道德经的伦理智慧与人权问题

道德经的伦理智慧与人权问题

道德经的伦理智慧与人权问题在当代社会,人权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平等、自由而有尊严的基本权利。

然而,随着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体系的存在,人权问题也变得复杂而多样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道德经》中寻找一些伦理智慧,以探讨其对人权问题的启示。

一、尊重个体与平等原则《道德经》中强调了对个体的尊重与平等原则。

其中,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

二、和谐与包容的思想《道德经》中强调了和谐与包容的思想。

第六十八章中提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句话强调了不以武力、暴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相反,应该通过理性、智慧和包容来处理冲突。

这种和谐与包容的思想对于人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

三、自由与自主的原则《道德经》中强调了自由与自主的原则。

第三十八章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强调了自由自主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而不受外界的束缚。

这种自由与自主的原则对于人权问题的解决具有启示意义,可以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智慧与道德的统一《道德经》中强调了智慧与道德的统一。

第六十六章中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与谦虚的重要性。

智慧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还包括了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

在处理人权问题时,我们需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也要有道德的底线去保护和维护人权。

五、和平与非暴力的原则《道德经》中强调了和平与非暴力的原则。

第八十章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儒家关于道德冲突的思想——经权说述评

儒家关于道德冲突的思想——经权说述评

收稿日期:2020-04-18作者简介:何静,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儒家关于道德冲突的思想———经权说述评何静(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行为选择的道德冲突,向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

对此,儒家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经权说”,先后论述了“反经合道,然后有善”“权即是经”“常则守经,变则行权”“分之则二物,而合之则一事”等思想,初步揭示了经和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其中包含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值得重视。

关键词:儒家;道德冲突;经权说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0)06-0064-0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行为选择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境:遵循了某一道德原则的要求,又会违背另一道德原则的要求,这就形成了行为选择的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的特征是:其一,它是发生在同一道德体系中不同原则或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发生在不同道德体系中的原则或规范之间的冲突,后者是必然的。

其二,它是行为选择中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道德体系中的原则或规范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不会产生冲突的,只有在特殊情境中才会产生冲突,这是由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的。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会有其特定的角色期待,负有特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同一个人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与道德义务就可能发生冲突,在中国传统社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冲突。

对于这样的冲突,儒家曾经作过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形成了中国独具有特色的“经权说”。

一、反经合道,然后有善经权说是儒家关于人们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如何处理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的伦理思想。

这里说的经,就是指常理、常规或我们常说的原则性;权,是指特殊情境下的变通、权衡或我们常说的灵活性。

行权儒家执经的最高境界——公羊学视野中权的字源考辨与意义阐发

行权儒家执经的最高境界——公羊学视野中权的字源考辨与意义阐发

Exercise of Quan: the Highest Extent Reached of Regularity of Confucianism——The Etym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Meaning Elucidation of"Qu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ngyang Studies 作者: 唐艳[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权;经;公羊学;道;儒家
摘要:对"权"字的研究,以往学者只注意到称、锤、变、反经等涵义,而其黄华木或黄英木本意很少引起重视.以字源考辨与义理诠释为基础更能澄清权与其引申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权"字如何从木属植物引申出称锤、反经之意,进而扩大"权"之义界.公羊学语境中的权并非无底线地变,而是儒家坚守"衡量"本分的道德主张.权虽反经,但却不离善、道、仁、义,甚至本质上就没有背叛过经.行权比执经困难、复杂、危险得多,需辅以高度的理性考量和事态审视,非常人所能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经与权
一、“经”与“权”的定义
任何普遍的道德原则都是在各个具体的情境中展开与操作的,而普遍原则与具体行为相冲突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因此,道德行为的评价与选择是一个非常必要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即使对圣贤格言、道德规范烂熟于心,面对具体的问题可能依然不知所措。

例如材料一中,子贡用自己的钱把鲁国人赎买回来,这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做法本是值得称颂的。

然而在孔子看来,子贡没有考虑到这种行为造成的深远影响,将“义”与“利”对立了起来,好心办了坏事。

再如材料二中,孔子批评曾子说,你的父亲用大棒打你,你只知等着挨打而不逃走,若被打死,不是要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违逆父亲是不孝,但陷父亲于不义是更大的不孝。

同一道德要求贯彻于各个具体的行为并不容易。

诸如此类的事例在儒家著作中是很多的,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儒家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抛开那些评价与选择是否合理不论,我们看到,在面对困难抉择时,儒家学者往往在权衡轻重的基础上,以不循常理的方式守护着根本大义。

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处世智慧和道德选择模式,就是经权相济。

何谓经?《说文解宇》解释说:“经,织也。

”“纬,织横纹也。

”经的本义指织造物的纵线,与纬线相对,引申为直行,南北行走的道路,血液流过的经脉。

扩展提升为常道、常规、原则。

在一般意义上,推崇为典范的著作称经,治国的原则、方略也称经。

何谓权?“权”的本意是悬挂在秤杆上的秤锤,可称量物之轻重。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

”《孟子·粱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

”《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从权的本意出发,引申为两种涵义,一是权势、权谋,为法家所注重。

二是权变,为儒家所注重。

权变有权且、权宜、变通等意义。

二、经权关系的基本特征——“经常权变”
经权关系一直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在先秦就有讨论,汉代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看法,宋明时期被作为热点来探究,到清代还被关注。

从理论而言,“经常权变”反映了儒家对道德选择中的两难困境的思考。

当两种义务摆在面前,无论如何取舍,履行一种义务必定损害另一义务时,就需要对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适当的变通。

从表现形式看,权变的道德选择虽不合常规(经),但通过违背经的途径而回归于“善”,达到良好的效果。

“权”虽离经,但只要用权时合乎道义,就可达到“善”。

经是有关封建纲常伦理的根本问题,是不能变、变不得的,必须亘古常存、守而行之的。

然而,经是总的伦理道德原则,不能顾及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这要靠权的灵活变通才能来解决。

孔子就是这样,“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根据客观情
况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经权关系的基本原则——“经主权从”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每个具体的道德行为对根本原则的体现有深有浅,因而它们的重要性就有了分别。

为了使行为符合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应该两者相衡取其重,使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服从高层次的,以维护根本大义,这就是“经主权从”。

经为主导者、决定者、支配者,权为从属者、服从者、被支配者;权是为经服务的,是实现经的手段、方法与途径。

“经主权从”意味着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性常常存在于其灵活性之中。

从根本上说,这种灵活性是不违背道德的原则性的。

“权”对“经”的应变,要受到经的严格限制,就是说,权离开经只是迂回曲折地维护经,而不是离经叛道。

四、经权关系的行为模式——“经权相济”
虽然经常权变、经主权从,但在道德行为的选择时,经与权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是“经权相济”的行为模式。

由于经是常道,故知与用较容易;权是应变,知与用较困难。

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道德选择,权变却又极为重要。

经与权的统一不是僵死的统一,而是动态的统一,不是直接的吻合,而是过程的一致。

通常必须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权才能返于经,符合经。

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途,就是所谓的“经权相济”,即在经本权末的前提下,保证经与权的合理统一。

只有针对特殊境遇,机智、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才可以有效地坚持道德原则。

五、儒家“经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文化成果都是民族群体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都有其民族根基。

就道德而言,任何道德都是一定民族的道德,都要打上民族精神的烙印。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在我国浩浩荡荡几千年,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实际上仍然在发挥作用,儒家道德在我们民族上的心理烙印是无法抛弃的。

今天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它的指导思想从哪里寻找,西方的人文思想很难给出我们确定性答案,而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谐。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人的小我生命一旦融入宇宙的大我生命,两者同情交感一体俱化,便浑然同体浩然同流,绝无敌对与矛盾。

因此,实际上建设和谐社会依旧是儒家经与权思想在现代化的应用。

儒家道德伦理的活的灵魂我们要继承、要发扬,要在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共同铸就新中国的美好明天。

我们一方面不要全盘否定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也不必抱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

我们要自觉肩负起道德建设的重任,
正确认识儒家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为实现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