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和中医诊治探讨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也日益显著。

本文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进展,以帮助更多患者了解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方法。

一、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病机是心脏功能减退致心血虚弱失常,家族遗传、肺源性心脏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因素都可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从调理心气、活血化瘀和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着手,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缓慢剂型的特点。

治疗心衰可选用益气养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脾和胃等中药。

例如黄芪、人参、丹参、黄连、桃仁、山楂等具有补气益血、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常用于心衰患者的治疗中。

中医还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特点来选用中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脏病症状。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穴位注射、渗透灸、贴压、膏敷等。

艾灸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实践中。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心绞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拨、捏、揉、点等,可以通过按摩胸部、背部、腹部等部位来调理心脏功能,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4. 药膳调理药膳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药膳的调理可以滋补心脏、健脾和胃,改善体质,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常用的药膳有黄芪炖鸡、人参炖鲤鱼、山药炖羊肉等,这些药膳都具有补益心气、滋补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得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得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及人口老龄化,心衰的发病逐年增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药对心衰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一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满意。

现将临床诊治体会简介如下。

1病因病机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

该病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心主一身之血脉,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的功能依赖于心气的充沛,心气充才能保证正常的心脏功能,血液才能在脉中周流不息,发挥营养全身的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篇》之“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篇》之“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之“心藏血脉之气”,《直指方》之“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等均表明了心主血脉的关系,指出心气充沛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使血液周流不息,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气虚弱则鼓动血脉运行无力,而出现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活动时加重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因此心气虚是心衰的始动因素[1-2],心气虚衰也是心衰发病的根本原因。

气为血之帅,血液的正常运行要依靠心气的推动和温煦,心气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瘀血的产生。

正如《医林改错》中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读医随笔》中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中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经脉第十》中云:“手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3]。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治思考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治思考
《伤寒论》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温振心阳
组方
桂 枝 12 炙甘草6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黄 芪20 党 参30 大 枣10 五味子5
9
养心汤
出处
证治准绳
功效
心气亏虚,血不养心
组方
10
人 参10 五味子5 当 归10 肉 桂3 炙甘草15
黄 芪30 茯 苓45 柏子仁15 酸枣仁15 远志10 川 芎10 半 夏10
苓桂术甘汤
金贵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伤寒 组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真武汤
伤寒
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 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 组方
14
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附子 10 茯苓45 白 术10 生姜5片 白 芍15 炙甘草10 杏仁10 桔 梗10 橘红皮15 厚朴15 褚实子15
4
五 心力衰竭西医分期
A期
心衰高危患者 无结构性心脏病变 无心衰症状
B期
有结构性心脏病变 无心衰症状或体征
C期
有结构性心脏病 变 既往或现在有心 衰症状
D期
顽固性心衰,需 要特殊干预
结构性 心脏病变
出现心衰 症状
静息时有顽固 的心衰症状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疾 病 糖尿病 肥胖 代谢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受损,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循环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

在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主要涉及心脏失养、宗筋不固、气机不畅、痰浊内蕴等方面。

心脏失养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主要表现为心肌失养、不足以致心功能衰竭。

宗筋不固是指心包失于固护,使心气动荡不宁。

气机不畅主要是气滞、气逆或气陷于中而引起心脏病变,表现为气机不利、心脉不畅,导致心功能下降。

痰浊内蕴则主要是指长期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引起脾胃失健,产生湿浊、痰液内停,使心脏功能减退。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1. 草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草药治疗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山楂、当归、牛膝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营养供应,增强心功能,改善心血管循环。

2.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或灸烧作用,可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进而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的适应能力。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舒缓心脏压力,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1. 草药治疗机制: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丹参、黄芪等中草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心脏肌细胞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减轻心脏肌细胞的损伤,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心功能。

3. 推拿按摩治疗机制: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和气机,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的适应能力,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药将慢性心力衰竭归为“心痹”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强调“以心为主”、“濡养心肾”、“疏通气血”等治疗原则,通过调整情志、调整饮食、调理体质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 补益心脏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阳虚,可使用补益心脏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黄芪、人参、鹿茸等,这些药物能够温补阳气,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

2. 祛痰化饮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机中常伴有痰湿困阻,需祛痰化饮。

常用的中药包括半夏、厚朴、枳壳、桔梗等,这些药物能够化痰、利水、清热,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病情。

3. 活血化瘀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需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脏供血。

常用的中药包括三七、川芎、红花、桃仁等,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提高心脏功能。

三、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心功能、生活质量、心肺运动能力等均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另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且对心功能级别、运动耐量、水肿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四、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1. 调节心脏神经系统中医药成分具有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心脏的肌张力,降低心脏的能耗,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1. 引言1.1 慢性心衰的定义慢性心衰是指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和不能有效泵血的一种心脏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来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慢性心衰是一种持续性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流、氧和营养的需求。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也与心脏周围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症状、减轻身体负担,并尽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主要病机涉及心脏气血不足、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

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中医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和心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的目的。

1.2 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认为慢性心衰与气血失和有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脏功能减退,造成心功能减弱以及心脏衰竭;二是中医强调情志因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郁怒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还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和加重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慢性心衰时,中医特别注重调理患者的饮食、作息以及情志等方面,通过整体治疗,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和预防慢性心衰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慢性心衰,重视整体调理,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1.3 研究背景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

在西医领域,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等技术手段来维持心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药在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中医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本文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气短、水肿、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与心气虚、心阳虚、心血瘀阻等因素有关。

确定病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位在心。

辨别虚实: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辨别虚实。

虚证主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等;实证主要有心血瘀阻、痰浊痹阻、水饮凌心等。

判断夹杂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判断是否有夹杂证,如肝郁气滞、脾虚痰浊等。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扶正祛邪为主,具体方法如下:益气养心:适用于心气虚患者,方剂可选用养心汤、补益地黄丸等。

温阳利水:适用于心阳虚患者,方剂可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

养血活血:适用于心血虚患者,方剂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等。

滋阴清热:适用于心阴虚患者,方剂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等。

行气活血: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方剂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等。

祛痰利水:适用于痰浊痹阻患者,方剂可选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橘皮竹茹汤等。

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s、β受体拮抗剂、mTOR抑制剂等。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非药物治疗,如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移植等。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适当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调控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采用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

定期检测: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法浅谈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法浅谈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法浅谈摘要:从基本病理出发,提出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3种方法;温补阳气法、化饮逐水法、活血化瘀法。

归纳了各法的适应证及具体方药。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医学术发倔补阳化饮活血化瘀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心慌气短、腹胀、纳呆、少尿、水肿等症。

中医病理主要有阳虚、饮停、淤血、3种,病变常可累及诸脏腑,尤以心、脾、肾为发病关键。

我科常以温补阳气、化饮逐水、活血化瘀着手来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现略述如下:1.治法概述1.1温补阳气法:运用益气温阳类方药,治疗因心肾阳衰所致病症的方法,适用于慢性心衰的阳气虚弱型。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这是肾阳亏乏、心脾失煦,心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脾阳不能温运水液代谢,卫阳不能温煦机表之故,《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方选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处方: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山臾肉、仙灵脾、补骨脂,若肾阳虚弱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可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

1.2化饮逐水法:运用利水渗湿类方药,治疗因脾肾阳衰,寒饮上犯所致病症的方法,适用于慢性心衰之饮停型,症见:心悸气短,喘息不能平卧,咳唾白色泡沫状稀痰,胸脘满闷、畏寒,四肢肿甚,眼睑晦暗、小便短少、舌淡胖、苔水滑、脉微或弦滑。

这是脾肾阳衰,寒饮凌心射肺所致。

《素问·水热穴论》所言:“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息不得卧。

”治宜温阳化饮,泻肺逐水。

方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处方:茯苓、葶苈子、附片(先煎)、白芍、泽泻、丹参、桂枝、白术、苏子、生姜、大枣。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心力衰竭的类型,是指心脏在长期的负荷和损伤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特点是心功能逐渐减退,导致出现疲乏、气促、心悸、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衰被称为“水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受到慢性病变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

在中医临床上,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配合中医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

一、中医认识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气血失调所致。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的内因和外感病邪所致。

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引起心脏气血失调,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外感病邪则是指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心衰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失常和水液代谢紊乱。

气血运行失常是指心脏的气机不畅,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水液代谢紊乱是指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气内停,导致水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水肿、肺水、心包积液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气血、祛风散寒,并且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的方法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衰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祛痰利水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进行中医药物治疗。

其治疗原则包括疏通气血、调畅心阳、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

在具体用药上,可选用脉管通、复方丹参片、鼻酸清颗粒等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患者气血畅通,恢复心脏功能。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穴位刺激、针刺、温针、艾灸等方法,促进患者气血流通,调节心脏功能。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取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及配合适当的调理方法,如掌揉、拔罐、刮痧等,加强治疗效果。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一、慢性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肾心相互关系不协调有关。

慢性心衰可由于心肾不交,肝气郁滞,气机郁遏,造成病邪内停,气滞血瘀,津液停聚,气血津液不能间运而引起肾不纳津。

心与肾的相互关系是中医对慢性心衰病机的核心认识,肾主水,心主血,在中医理论上形成相互联系的调控关系。

本研究选取5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心功能评分、症状评分、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评分、症状评分、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为明显。

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评分平均提高了25%,症状评分减轻了30%,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而对照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较治疗组为低。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为显著。

本研究表明,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心衰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调理心肾肝脾等脏腑功能,中医综合疗法能够调和气血,舒筋活络,调和气机,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本研究采用的样本量较小,临床观察的时间较短,对慢性心衰的治疗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情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疗效的观察。

本研究还未对中医综合疗法的具体疗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仅仅是通过临床观察对疗效进行了评价,更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随着对中医综合疗法的不断深入和研究,相信其对慢性心衰的疗效机制将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发现。

希望未来能开展更多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的疗效,以期为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损伤,导致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出现疲乏、心悸、气促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与气血不足、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中医医师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发病与气血不足、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机之一,气血不足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心功能下降。

心肾不交则是指心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调节失衡,导致心衰病情加重。

湿热内蕴则是指湿邪内蕴,阻滞心脏功能,使心阳受阻,从而导致心衰发作。

二、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在中医看来,慢性心衰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血两虚、心肾不交、湿热内蕴等,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是慢性心衰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常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气急、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脉搏沉细等症状。

针对气血两虚型慢性心衰,中医通常采用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比如四物汤加参汤、六味地黄丸等。

2.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慢性心衰是因心脾肾三脏之间的相互调节失衡,导致心衰病情加重。

一般患者常表现为气短心悸、腰膝酸软、小便频数、面色萎黄等症状。

治疗时需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补肾益气的中药治疗,如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3. 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型慢性心衰是由于湿邪内蕴,阻滞心脏功能,使心阳受阻,致使心功能下降。

常见症状有胸闷烦躁、口苦口干、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

治疗时中医医师通常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茯苓甘草汤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肌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的心脏健康水平。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慢性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中医综合疗法是一种具有多种治疗手段和丰富理论基础的疗法,能够在治疗心衰的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
用及其临床疗效。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气虚、阴虚、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
机制。

因此,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方案不仅针对心脏本身的问题,而且还考虑到整个人体
的健康状态和病因病机的综合影响。

中医综合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气功、食
疗等多个治疗手段,能够应对慢性心衰的多个方面,包括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脏功能、
促进心脏再生、改善血液流动、调节内分泌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刺激神经、调节免疫、促进心脏再生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项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针灸治疗研究
显示,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测试距离、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提高,而对照组未见改善。

这说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耐受
性。

食疗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食疗对慢性心衰患
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一项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食疗治疗研究表明,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饮食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受性、血脂、血糖等指标均有所
改善。

这表明食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功能逐渐下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辨别症候,分析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是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等。

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心脏泵血功能以及组织灌注状况。

中医辨证属于整体观念,将心力衰竭看作是整个身体的失衡状态,包括脾胃湿阻、痰湿阻滞、气滞血淤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和体检等综合信息,将其归类为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根据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推测出中医辨证类型。

比如,当心功能指标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LVEF降低,CO、CI减少时,往往伴随有中医辨证中脾胃湿阻的表现,如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又比如,心功能指标显示左心室充盈压升高,CO和CI降低,往往伴随有中医辨证中痰湿阻滞的表现,如咳嗽、痰多、浮肿等症状。

其次,中医辨证有助于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功能指标只是客观的衡量指标,而中医辨证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脾胃湿阻型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理气调血的中药治疗,以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痰湿阻滞型的患者,可以通过祛痰、理气扩张血管的治疗方法,帮助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外,中医辨证还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心脏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辨证,可以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的摄入,调节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以提高心脏功能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与中医辨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慢性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中医综合疗法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来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该临床研究旨在探究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100名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观察组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药治疗。

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治疗,药方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

针灸治疗主要采用心经穴和肺经穴,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推拿治疗主要以胸部推拿为主,每次2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功能评估、心脏超声图指标、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

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体重、血压、心率等。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心脏超声图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心衰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及针灸、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来进一步验证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特点是心脏运动功能减弱或者收缩性能低下,导致心脏排血不足,进而引起全身器官循环障碍。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及预防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综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1.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采用的方法有活血化瘀、祛痰化痰、理气和胃等。

结合中西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达到改善心功能、消除水肿、缓解症状等目的。

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能够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3. 膏方治疗中药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特有的膏方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直接渗透到心脏组织,起到保护心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4. 运动疗法心力衰竭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轻患者心脏负荷。

在运动疗法中,可以结合中医的理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结合中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使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针灸、膏方和运动疗法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诊疗辨证思考(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诊疗辨证思考(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诊疗辨证思考(全文)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一种综合征[1],近三十年来在治疗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衰患病率自2000年1.0%上,19年时间升为的1.3%,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4%[2],仍是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壁垒”。

中医药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慢性炎症状态,降低再住院率等[3-5]。

冼绍祥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从事慢性心衰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有30余年,对慢性心衰积累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为了促进中西医对慢性心衰的统一,明确了慢性心衰中医病名“心衰病”[6]。

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建立了慢性心衰证治体系,提出慢性心衰总病机“气虚血瘀水停”,分为气阴虚血瘀水停和气阳虚血瘀水停两个证型,总治疗原则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法,可分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和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两种主要治法。

但是,在慢性心衰的临床诊治中也应不拘于这两种治法,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调节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以及身体机能发挥中医药精准治疗的优势。

1.“毒”邪致病与清热解毒法的应用慢性心衰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多数情况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各种基础疾病,研究发现这些基础疾病中均有“毒”邪的存在。

根据“毒”生成的原因,常是由于各种邪气长期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化生为“毒”的过程。

很多医院也提出了慢性心力衰竭“毒”邪致病理论。

冼绍祥教授认为,慢性心衰主要病机气虚血瘀水停,由于心之为病常易化火,煎熬人体津液和血液,成痰、成瘀,胶结壅滞,由量变到质变,化生为热“毒”,常表现出烦躁、烦渴、口干、口苦、失眠、不寐等临床征象。

现代中医学多数医家认为,炎症反应多是与中医内涵中的热和火密切相关[7,8]。

“毒”邪特别是内生毒邪,主要是各种过氧物、免疫复合物和异常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体内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还包括生理物质的移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1 ,5 8( 1 9 ) :1 9 8 9 — 1 9 9 7 .
『 6 ] Mi n J K,L e i p s i c J ,P e n c i n a MJ ,e t a 1 .D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o f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 J ] .I n t J C a r d i o l ,2 0 1 3 ,1 6 8( 5 ) :5 0 5 7 — 5 0 5 9 . [ 8 ] Da i N,Xi a HH, X u YW . No n i n v a s i v e a p p r o a c h t o a s s e s s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y r s t e n o s e s a n d i s c h e mi a【 J ] .J AMA, 2 0 1 3 ,3 0 9
作者简介 :徐亚伟 ,教授 ,主任 医师 ,博士生导师 、 美 国心 脏病学院院士 。 现任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 民医院心 内科 主任 、 大内 科 主任 、内科学教研室 主任。担任 中华医学会 内科学 分会常 务委 员、 卫生部海峡两岸 医疗技术交流委 员会心血管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 等。发表 S C I 论文 近 5 O 篇 ,承担 《 冠心病早期预 防现状调查 、规 范化推广及研究队列构建研究》 ( “ 十 一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等
重大项 目课题 :多次获得上海市科 技进步奖等奖项。主编 《 介人心
c o mp u t e d ro f m c o r o n a r y c o mp u t e d t o mo g r a p h i c a n g i o g r a ms . Re s u i t s rom f t h e p r os pe c t i v e mu l t i c e n t e r DI S COVER— FLOW
老年医 学与保健 2 0 1 4年第 2 0卷第 1 期G e r i a t r H e a l t h C a r e , 2 0 1 4 , V o 1 . 2 0 . N o . 1
t r i c u l a r v o l u me s a n d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a me t a — a n a l y s i s f J ] .J
A m C o i l Ca r d i o l ,2 0 0 2 ,3 9( 1 2 ) :2 0 5 9 — 2 0 6 8 .
i n v a s i v e c a r d i a c a ma g mg mod a l i t i e s t o d e t e c t o b s t r u c t i v e c o r o n—
脏病 学 ( 第二版 ) 》等 5 本专著 。中华医学会授予徐亚伟教授介入
推广普及奖及杰出贡献奖 。 h a n gY, XuD,e t a 1 . Di a g n o s t i c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n o n —
f r a c t i o al n l f o w r e s e r v e r f o m a n a t o mi c C T a ng i o g r a p h y[ J 】 .
J AM A , 2 01 2, 3 08 ( 1 2 ) :1 23 7— 1 2 4 5.
( 3 ) :2 3 5 — 2 3 6 .
【 4 】 P a e t s c h I , J a h n k e C, Wa h | A,e t a 1 . C o mp a r i s o no f d o b u m mi n e
s t r e s s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a d e n o s i n e s t r e s s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c e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2 - 1 0)
[ 5 ] K o o B K,E r g l i s A,Do h J H, e t a 1 . Di a g n o s i s o f i s c h e m i a —
c a us i n g c o r o n a r y s t e n o s e s b y n o n nv i a s i v e ra f c t i on a l lo f w r e s e r ve
( Di a g n o s i s o f I s c h e mi a . C a u s i n g S t e n o s e s O b t a i n e d Vi a No nn i . .
v a s i v e F r a c t i o n a l F l o w R e s e r v e )s t u d y『 J ] .J Am Co l l Ca r d i o l ,
a n d a d e n o s i n e s t r e s s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p e r f u s i o n[ J 1 .C i r c u l a —
t i o n, 2 0 0 4, l l O( 7 ) : 8 3 5 — 8 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