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1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2. 遗传学:研究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

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如DNA、RNA,以及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

3.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如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4. 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如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以及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行为的演化等。

5. 植物生物学: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如根、茎、叶和花等,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6. 动物生物学: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骨骼、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以及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7.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如发酵过程、免疫反应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等。

8. 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和应用。

了解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9. 生物伦理学:研究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道德问题。

了解生物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和生殖技术的伦理考量等。

10.健康与疾病: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和治疗。

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免疫系统、传染病和慢性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概览第一章细胞与生命1.1 细胞学说-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罗伯特·虎克-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施旺-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液体,含有多种细胞器-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代谢与遗传- 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1.3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化学起源说: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第二章生物分子2.1 蛋白质-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代谢2.2 核酸-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2.3 碳水化合物与脂质-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 脂质的分类与功能第三章生态系统3.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位与生物群落3.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途径3.3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措施第四章人类生理与健康4.1 人体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4.2 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疾病的成因与分类4.3 药物与治疗- 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治疗原则与方法第五章生物技术5.1 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5.2 细胞工程- 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核移植等技术5.3 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酶的特性与应用- 蛋白质工程的方法与实例第六章生物伦理与环境科学6.1 生物伦理- 人类伦理与动物实验- 基因伦理与基因治疗6.2 环境科学-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本概览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高中生物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分布图:
细胞外液体即是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脑脊液。

我们现在研究的只有前三种。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属于人体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环境产生的)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血浆中的血细胞和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液体成分------血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激素、CO 2、O 2、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尿血液 素等)
有形成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食物 O 2 CO 2+H 2O H 2O 、无机盐 尿素、尿酸 H 2O 、无机盐
尿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3篇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3篇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必修三生物知识点精选3篇(一)以下是必修三生物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神经系统: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免疫系统: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细胞、淋巴组织和器官等。

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免疫应答和记忆。

3. 内分泌系统:了解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腺体和激素,如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素等。

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

4. 生殖与发育:了解人类的生殖系统和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和配子的结合与受精现象。

了解胚胎的发育过程和胚胎中的基因调控。

5. 遗传与进化:了解遗传定律和分子遗传学,包括基因结构、DNA复制和基因表达。

了解突变和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这只是必修三生物的部分知识点,请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精选3篇(二)1. 伴性遗传是指某种性状或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遗传的现象。

2. 性染色体决定了一个个体的性别,通常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

3. 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方式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

4. 如果一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这个基因就是由母亲传给子女的。

这意味着男性只能从母亲处继承这个基因。

5. 由于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男性患上一个伴性遗传疾病的概率比女性高。

女性通常需要从父亲和母亲那里都继承这个基因才会患病。

6. 常见的伴性遗传疾病包括血友病和色盲。

7. 在血友病中,血液凝血过程中的一种蛋白质缺乏或功能异常。

男性可能患上血友病,而女性通常是携带者。

8. 色盲是一种视觉缺陷,使得人们难以区分某些颜色。

很多女性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影响。

9. 伴性遗传还可以表现为一些其他的特征,例如在一些昆虫种群中,雄性具有不同颜色的翅膀或眼睛等。

10. 伴性遗传可以通过遗传学研究和家族历史来确定。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家族有伴性遗传疾病的历史,那么父母需要做额外的检查和咨询,以了解他们携带伴性遗传病的风险。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总结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1.植物的组成和生长过程:植物主要由根、茎、叶和花组成。

植物的生长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张两个过程。

2.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需要养分(如氮、磷、钾等)和水分来维持生长。

3.植物的激素调控生长: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4.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其中性生殖包括花受精和胚胎发育等过程。

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长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张两个过程,不同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2.动物的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其中性生殖包括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无性生殖包括二分法和芽生等方式。

3.动物的生殖系统: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系统和雌性生殖系统,它们通过生殖器官和性激素参与繁殖过程。

4.动物的生殖行为:动物的生殖行为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育儿行为等,这些行为对于确保后代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遗传基础知识:遗传基础知识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构成和遗传规律等,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生物的遗传特征。

2.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基因的表达调控包括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

3.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的突发性改变,而变异是指基因座的多态性,突变和变异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4.进化理论:进化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进化综合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并产生新物种的。

四、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1.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包括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等。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资源非常重要。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一)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二)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

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含、、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邻近,但又不完整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浸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浸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浸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浸透压。

(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品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响;若食品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响。

( 3)温度:正常的温度保持在度左右。

6、列举惹起组织水肿的要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经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 2)调理体制:当前以为是机保持稳态的主要体制,此中在此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但保持内环境稳态的调理能力是的。

(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 4)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加物质互换的系统:、、和。

起调理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理)、内分泌系统(体液调理)、免疫系统(免疫调理)第二章第一节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构造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此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喜悦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成明显的的过程。

4.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②受刺激时 :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一、遗传与进化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性状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自由分配定律。

2.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指控制遗传特征的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

3.突变:指基因或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

4.DNA与RNA:DNA是遗传物质,存储了生物体遗传信息;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传递基因信息的作用。

5.DNA复制:指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细胞分裂和生殖提供了遗传物质。

二、细胞分裂与生长1.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个阶段。

2.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是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

3.无丝分裂:是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包括发芽、分裂、成熟和死亡四个阶段。

4.生长与发育: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

5.组织与器官: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单位,不同的细胞组合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基因工程1.DNA技术:通过基因重组、DNA复制与突变等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操作和改造。

2.基因克隆: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并导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其表达目标蛋白质。

3.转基因生物: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功能。

4.DNA测序:指确定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基因研究和基因工程的关键技术。

此外,生物必修3还包括了基因和性别、人类遗传病、进化论与发展生物学等内容。

学习生物必修3的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规律,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一、植物生长发育1.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叶的生长、开花与结果等。

2.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有机物,释放氧气。

3.植物荷尔蒙:植物体内的植物荷尔蒙能够调控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生理过程。

4.植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包括自花授粉、异花授粉、营养器官的无性繁殖等。

二、动物生殖和遗传变异1.动物生殖方式: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包括有两性生殖、半两性生殖、无性生殖等。

2.生殖细胞的形成:有丙肝心脏的动物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交换和随机分配,从而形成基因的重组与遗传交换。

3.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分离、自然选择等因素会导致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

4.基因的联锁与分离:染色体上基因的距离决定了它们是否进行联锁,而联锁与分离现象则影响着基因的组合与遗传变异。

5.基因的突变与表型: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个体的基因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变异。

三、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态因子(如水、气候、土壤等)和生物群落组成,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完整系统。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同时物质也通过营养链和营养网进行循环。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4.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专门位置,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

5.生态平衡调节:生态平衡调节通过食物网中的捕食、竞争和共生等相互作用来控制各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以上是植物生长发育、动物生殖和遗传变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①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数体液的2/3。

③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数体液的1/3。

④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⑥淋巴:小部份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能够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非满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组织液↑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聚集到淋巴管中,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份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类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类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份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必然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要紧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要紧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二、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样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的稳态1、转变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份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稳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复杂度、活动、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变异等。

2.生物的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组成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等。

4.生物的物质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差异,生物的主要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植物的组织结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根、茎、叶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途径、光合产物的利用等。

3.植物的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植物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根的吸水与运输、叶片的气孔和气体交换、植物的代谢过程等。

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殖:植物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三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動物基本身體结构:雙體構造、器官系統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适应生境的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特征等适应不同生境的特点。

3.动物的运动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4.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营养方式和途径、消化吸收的过程、呼吸和排泄等内容。

5.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发育的过程、内节肢动物的变态等内容。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1.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结构、基因的表现形式、基因的多态性等内容。

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正交配和连锁互换等遗传规律。

3.DNA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合成与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等。

4.进化与自然选择: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等。

5.动物和植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农业和医学的应用等。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稳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的层次、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 浆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血液分为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两个部分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又叫细胞间隙液。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所组成的细胞外液所构成。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血浆的化学组成(1)可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物包括水和各种无机盐。

(2)血浆中还可能含有维生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病原体等物质(3)含量较多的离子是Na+, Cl-,他们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HCO 3-、HPO 42-可起到调节血浆酸碱度的作用。

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与HCO 3-、起作用,生成H 2C03和乳酸钠,从而保持血浆PH 的相对稳定。

22养料O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废物CO2、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1)渗透压它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就越大,渗透压就越高。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识点归纳高中必修三生物学问点归纳第一篇第四章:十、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计算公式:N=M×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改变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报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肯定的影响.十一、种群数量的改变: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留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4、讨论种群数量改变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爱护和利用、以及面临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十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甲图)竞争(乙图)互利共生(丙图)寄生丙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肯定的空间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改变、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十三、群落的演替: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根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高中必修三生物学问点归纳第二篇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O2 养料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神经纤维轴突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养料 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代谢废物、CO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抑制)(抑制)反馈调节(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吞噬细胞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淋巴细胞 T细胞作用细胞) 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具有特异性)6、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a 、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 、B 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 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 、浆细胞来自于B 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淋巴因子T 细胞作用:(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 b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 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a 、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 、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 、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十、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估算的方法 计算公式:N=M×n/m 。

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 、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 、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 、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 、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 型增长”a 、数学模型:(1) Nt=N 0λ(2)曲线(如右图)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 型增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 、曲线中注意点:(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