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理学考研:北大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3)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第七章记忆一、记忆概述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
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what)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how)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8)统计回归因素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7、试验方法:(1)被试者:要说明被试者选择的方式,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被试者的数目、及如何进行分组的,等等。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2017年北京大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7年北京大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简答题 2. 论述题1.说明什么是系列位置效应,并解释它是如何产生的。
正确答案: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产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学习中,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会有所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或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的现象,分别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回复。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进行解释。
(1)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也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材料中间部位同时受两种抑制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较为困难。
2.举例说明什么是效标关联效度,列举几个效标(准则)关联效度的具体指标。
正确答案:效标关联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准则关联效度,它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是否有效,其应以实践的效果作为检验标准。
被估计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它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
不过,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往往是一个观念上的东西(观念效标),它必须用一个数字或等级进行表达(效标测量)。
效标测量必须有效、可靠、客观、实用。
常用的效标指标有:(1)相关系数。
计算测验分数与效标测量的相关系数。
(2)区分能力。
被试接受测验后,让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再根据丁作成绩的好坏将其分成两组。
这时,再来分析这两组被试原先分数的差异。
若两组被试测验分数差异显著,则说明测验效度较高。
(3)命中率。
当用测验做取舍决策时,决策的正命中率和总命中率是测验有效性的较好指标。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选择题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 P22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如受到意外干扰、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的程序和活动。
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
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
攻击性、抑郁、焦虑、饥饿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
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差异量数:标准差(SD)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2017实验心理学之实验设计_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实验设计第二章实验设计有关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1、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处理)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1)历史(经历)(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3)选择(4)测验(5)被试的亡失(6)统计回归(7)仪器的使用(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
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
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
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有关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被试内设计真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被试间设计准实验设计多因素设计混合设计非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组)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处理,而另一被试(组)接受另一种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混合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取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
一、非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实验设计积累资料。
1、单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XO(2)设计的评价不足:①无对照组比较。
②无前测。
③没有考虑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无关变量的控制。
④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内在无效来源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 x (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在做X1Y2.第二组:先做Y2X2,后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后做X3Y2此实验设计为( )A、混合设计B、组间设计C、区间设计D、组内设计正确答案:A2、在真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主动操纵( )的变化,观察因变量相应的变化A、因变量B、自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B3、在研究中自变量是指( )A、受结果影响的因素B、研究想要观察的结果C、导致研究结果产生的因素D、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正确答案:C4、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维持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设立,偶尔为额外变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能有效控制外变量的方法是( )A、恒定法B、消除C、等组匹配法D、双盲实验法正确答案:C5、实验中由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 )A、因变量B、额外变量C、自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6、下列哪项不是心理资料的类别(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计分资料D、等级资料正确答案:C7、下列有关反应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感受器适应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反应时越长B、复杂反应中的刺激越相似辨别反应时间越短C、反应时总是随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减少D、反应时的长短因刺激通道的不同而不同正确答案:D8、时间知觉是对( )A、事物空间关系的反映B、事物的位移和位移速度的反映C、事物的空间关系和连续性的反映D、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E事物的空间关系和位移的反映9、下列哪个实验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A、年龄对智力的影响B、教学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C、动机对完成任务绩效的影响D、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正确答案:B10、下列哪种情况适合采用被试内设计( )A、两种方法抚育婴儿的效果的差异B、当被试很少的情况下C、自变量的一种水平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水平D、内倾与外倾的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正确答案:B11、内隐联想测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A、被试的外显态度B、反应时多选C、正确率D、被试的内隐态正确答案:B12、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A、恒定法B、抵消技术C、随机化法D、消除法正确答案:C13、加工水平效应的研究表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pdf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pdf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A. 自变量B. 因变量C. 参与者D. 环境变量答案:D3. 在实验中,实验者效应是指什么?A. 实验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 实验者对实验过程的控制C. 实验者对参与者的指导D. 实验者对实验设计的规划答案:A4. 双盲实验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减少实验误差B. 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C. 避免实验者效应和参与者效应D. 增加实验的难度答案:C5. 以下哪个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A. 描述性统计B. 推断性统计C. 相关性分析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实验心理学与相关心理学的区别。
答案:实验心理学侧重于通过控制变量和实验操作来研究心理现象,而相关心理学则侧重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涉及变量的因果关系。
7. 解释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并举例说明。
答案: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没有实际治疗的情况下,由于参与者相信他们正在接受有效治疗而产生的积极反应。
例如,在药物测试中,即使给予的是无药效的安慰剂,部分参与者也可能报告症状有所改善。
8. 描述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分配的重要性。
答案:随机分配是实验设计中确保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的过程,这有助于减少选择偏差,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实验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石,它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帮助研究者验证假设,发现新的心理学规律,以及发展和验证理论。
10. 讨论实验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答案:实验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参与者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避免对参与者造成心理伤害等。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精编版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一、选择题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P22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如受到意外干扰、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的程序和活动。
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
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
攻击性、抑郁、焦虑、饥饿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
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差异量数:标准差(SD)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2017北大实验心理学之思维_毙考题
2017北大实验心理学之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
1. 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 噪声
3. 定势的作用
4. 解决问题的策略
5. 个性的影响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
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
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l 年龄的确对辩别学习有巨大影响。
一种策略是,刚才圆的是对的,三角形是错的。
现在反过来了,圆的是错的,三角形是对的了。
这样的策略属于逆转换,因为被试只在图形这个维度上作了改变。
还有第二种策略,刚才圆的是对的,现有红的对了。
这样的策略属于额外因素转换,因为被试转换了维度把图形换成了颜色。
第三节决策
卡尼曼和底沃斯基: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的犯错误。
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
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二、影响决策的因素
1. 年龄的差别对人们作出决策的影响
青年人更敢于冒风险。
老年人使用的标准较高,较保守。
2. 性格特点对决策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之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毙考题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之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反应时,设计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一)简单反应时;【指的是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是作单一反应,这个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1.听觉反应时;a. 生物墙是一种人类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人类有机体的特性感官、脑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b. 感官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便是我们获得的简单反应时;2.视觉简单反应时:a.视觉简单反应时较长,原因在于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积累的;b.不同的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有着差异:触觉﹤听觉﹤视觉简单的反应时比较短,并且简单反应时具有通道差异性;二、选择反应时;1.选择反应时的概念;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体,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且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2.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反应时测验技术的一种,A反应时间成为简单反应时间;B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反应模式从选择反应时【B】中有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刺激物和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物都有自己独特反应;C反应时间又称为区分反应时,在C中限制(或者禁止)另一个刺激的反应;B包括:选择反应时和区分反应时;C包括:区分反应时;所以:C-A=区分反应时; B-C=选择时间;3.多区分一个刺激并且多项选择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4.默克尔用公式揭示了两者的函数关系:RT=LgN (RT为反应时,N为区分刺激的数目) 反应时不是随着选择项目的增多而呈线性增长,当刺激物从两个增加到三个时,反应时增加量小于0.07秒;5.对于反应时任务的复杂度进行操纵可以获得三个不同类的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并且它们之间相减可以获得区分和选择加工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唐德斯减数法的精髓;唐德斯反应时实验纳入了区分和选择两个心理过程;二、速度准确性权衡;1.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2.突出的问题: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之间的反向关系;3. 速度准确性权衡:要想准确率高,那么就得慢慢来,反应时则长;如果完成作业的速度过快,反应时短,那么错误率高; 此现象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1.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研究;2.奈特和坎特威茨实验:两个相隔很短的刺激作为自变量呈现给被试;【间隔刺激】3.实验结论: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在短刺激间隔情况下,要保持与长刺激间隔相同的错误率,反应时一定会加长;4.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正是说明这个道理;(二)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1.东克尔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2.功能固着:如果被试经常在某一个情景中,以某一特定方式使用某一事物,那么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功能则会被被试无视;3.当某一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功能固着时,那么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的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2.其他影响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一)刺激变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刺激的强度】【复杂程度】等)1.刺激的强度:强度强,RT则短;刺激弱,则RT长;因为有生物墙的存在;2.刺激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反应时就越长;(二)机体变量;1.适应水平;2.动机;3.个体的差异;(三)反应时研究的具体程序以及要求:1. 根据研究的具体要求,试验者要首先确定采用简单反应时任务或者选择反应时任务;2. 随后的实验设计必须尽可能控制那些可能影响反应时的额外变量;3. 最后研究者应该谨慎的评估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关系,必要时引入准确率以保证实验信度;。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心理学考研:北大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3)
第三章反应时间
第一节反应时间的一般概念和种类
一、一般概念
1、当某个特定刺激出现,到对它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就为心理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受到人差方程的启发,认为可利用人差议程的原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他确定了三种反应时间,被称为唐德斯A、B和C反应时间。
二、唐得斯A、B、C反应时间
1、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是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小的延迟时间。
2、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反应模式从选择(B)反应时间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刺激和两个(或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
3、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
在辨别(C)反应中,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
l 估计确认和选择的心理操作所需的时间。
辨别反应测量了确认加基础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可估计出确认所需的时间。
类似地,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就可估计出选择反应时间。
因为选择(B)反应时间包括了确认、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括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A、B、C、的相互关系。
三种反应时间之间的减法关系,也称此图为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间的示意图。
第二节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一、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①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②同一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
③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
④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二、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
反应时间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小,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
三、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四、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
1. 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2. 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
3. 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4. 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5. 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密切。
6. 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
第三节反应时间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一、自变量的相互混淆
二、反应时间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为克服假反应现象,改变每次刺激呈现与预备信号之间的距离。
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
但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
2、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必须相同。
三、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1、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要考虑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
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心理学称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2、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速于错误率,所以选择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反应时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
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
一般说来,必须联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这两个变量。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间实验
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用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
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大,其反应时间也加大,从而缩小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
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