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PPT课件
【课堂演练】
1.“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
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D)
A.创办京师同文馆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八股文
D.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2.“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
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由此可知《申报》的创办 ( C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答:由培养官僚士绅发展为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新式学堂侧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知识。
(2)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 变化的时代背景。 答: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革命 运动兴起(辛亥革命)。 (3)据材料三指出“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新陈代谢”对近 代社会产生的作用。 答:含义:新式的专业人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知识分子。作用:满足了近代社会对各 行各业专门人才的需要。
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这里的
“时代的最强音”是 ( A )
A.宣传爱国救亡 B.批判封建礼教 C.实现民主共和 D.弘扬民族文化
5.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
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
作品 《阿Q正传》
《子夜》
塑造形象 在封建势力压榨下的落后的农民形象 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PPT课件
册
发展
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八单 元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 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 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1942年,毛泽东同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 的代表合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第八单
册
发展
元
代表人物及作品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
《愚公移山》局部
徐悲鸿(1895年-1953年《)奔马图》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
音乐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
第八单 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聂耳创作了《义 勇军进行曲》《毕业 歌》等名曲,谱写了 时代的最强音。
田汉作词的《义 勇军进行曲》,后来 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②1903年,又以科举 阻碍学校发展,决定 逐步废除科举制。
③1905年,清政府谕 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存在约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第八单 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册
发展
废除科举制
清政府还通令兴办 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 程,统一全国学制。中 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 展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
册
发展
新式报刊
第八单 元
鸦片战争后,
外国人在上海、
香港等地创办了
许多供在华外国
人阅读的外文报 刊。 1872年在 上海创办的 地《申报》。
位
是近代中国存
《申报》自1872年创办到1949年停 办,历时78年。旧中国历史最长、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因为它见证、记 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
第1 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科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使“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混乱不堪,文学艺术领域一片凋零,科技领域整体发展迟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重新落实“双百”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艺术创作走向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理清基本线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曲折与坎坷。
学习本专题时,要归纳成就,总结经验,也要分析失误,吸取教训。
2.明确重要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要看到社会环境对科教事业的影响,又要看到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3.加强与现实联系:本专题主要讲述“现代”的成就,有许多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用的,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1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情景问题切入“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等6部长篇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周克芹、魏巍、姚雪垠、莫应丰、李国文、古华(前右起)在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12月15日举办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上。
本课第一目“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概况以及重要意义。
本课第二目“‘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则讲述了“文革”时期文化领域的低调发展,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的方针。
2.成果:领域文学创作电影戏剧舞台剧作品(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1)原因:江青等推行(2)表现:①破“”,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③文艺作品遭封杀;“八亿人口八个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1.“二为”方向的提出含义:文艺为服务,为服务2.体育成就引人注目(1)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20世纪80年代,中国赢得“五连冠”3)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4)1992年和1996年,和奥运会,中国均获16枚金牌(5)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6)年,北京申奥成功 (二)预习检测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B.“文革"的爆发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20.关于我国文化事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双百”方针其实质是文艺上的“民主”B .“文革”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大摧残,毫无成就可言C.“二为”方向是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D.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缓慢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这是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剧照。
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出来的,是当时的艺术精品之一.(二)互动解疑1.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阐述“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历史义。
生成问题3.概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史新篇十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通史新编十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60年饥荒)。
3、1960年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电力、钢铁、石油)
二、外交:“两只拳头出击”,“一大片”方针
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四.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7年毛泽东)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成就突出。
(2)成就:教育体系完善,培养大批人才。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高中历史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4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概述:该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本专题教学手段主要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资源有课件、视频〔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77年恢复高考、漳浦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神舟五号、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分专题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会考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容及贯彻的经验教训难点: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影像资料将本课知识生动、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新课导入]2008年9月中旬,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大连举办,揭晓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情况。
百花奖的设立始于1962年,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喜好,因而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以盛开的百花取名,象征影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鼓舞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影片。
百花奖以百花女神雕像作为自己的奖杯。
百花奖的设立表达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发展方针?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学过程]本课结构: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文化凋零改革开放〔1978年后〕—再现繁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12课 双百方针、科教兴国 课件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红 卫 兵 ” 见 红 太 阳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 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上甘岭
南征北战
英雄儿女
青春之歌
五朵金花
早春二月
(3)戏剧
龙须沟
茶馆
蔡文姬
关汉卿
文成公主
(4)艺术精品:
东方红
洪湖赤卫队
红色娘子军
文革期间教育受到了冲击
破四旧运动 观 音 被 判 死 刑 焚 烧 古 籍 字 画 故 宫 被 改 成 血 泪 宫
各 路 大 仙 不 能 幸 免
2.优秀文艺人士遭破坏(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4.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的学 校“两种教育制度”。 5.到1965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1968年底,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上山下乡
7.1977年恢复高考。 8.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 9.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10.1986年,《义务教育法》。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
专题16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题
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生机勃勃 百花凋零
1949 1956 1966
欣欣向荣
1976 1978
年份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知识整理
考点一
“ 双 百 ” 方 针 的 提 出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①新中国的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文艺 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人民共和国和祖国 背景 的革命和建设)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③目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上提出 含义:艺术实行百花齐放,学术实行百家争鸣 成就:
知识整理
考点一
背景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提出: 双 含义: 百 成就: ” 实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 方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 针 的 意义 本保证 ②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繁荣、百花争艳的盛况 提 出
知识整理
考点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成就
类别 文学 创作
电影
作品名称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 安》《谁是最可爱的人》《林海雪原》《雷锋之歌》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 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
《龙须沟》《茶馆》 《蔡文姬》《关汉卿》 戏剧 《文成公主》 艺术 精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洪湖赤卫队》歌 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研的起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走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动力 向 原因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 世 的实施 界 的 表现 中 国 科 技
2020版 模块3 专题15 第31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4
4.从受挫原因看,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 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 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 学术界、 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 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答案
栏目导航
6
(4)措施: ①“两种教育制度”即 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②“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多种形式办学。 (5)成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
栏目导航
7
3.“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1)措施:“上山下乡”运动, “废止高考制度”等。 (2)影响: ①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②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
栏目导航
5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与发展 (1)性质:1954 年宪法正式确定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 服务的性质。 (2)提出: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 出教育方针。 (3)方针: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提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 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栏目导航
20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 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解:
【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3.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革命思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政治制度。
3. 认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等。
2. 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颁布《临时约法》等。
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认识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过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
2.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3. 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第课时三维目标(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就是指要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后,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和艺术领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就是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摧残,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正确性,从而理解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要理解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中心发言人雷新建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具课型课时安排课时教法学法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问题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出现曲折的原因?繁荣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五)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22题)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二、非选择题2.(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25题)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
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
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
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
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
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材料二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股发自晚明的新思潮,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藩篱,萌发民主性的光华。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材料三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材料四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八上历史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01讲核心
3.下图为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影响其数量变化的国内因素是()
A.军事工业的刺激B.政府法令的鼓励C.外国资本的引入D.海关税率的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段为18951911以及1912一1918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末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都跟政府法令的鼓励有关,B项正确;军事工业的刺激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外国资本与国内因素无关,而且外国资本只会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我国近代关税没有自主权,而且关税降低会导致大量外国商品涌入,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022·云南·一模)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 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新华书店是中共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B.五四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被推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中国民族工业注册工厂情况从1903—1919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不断增加,其中在1916年——1919年增长最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被推翻是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主题27中国现代的教育文化与科
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
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A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您好,谢谢观看!
例5.(2016·浙江高考·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
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
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
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B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例6.(2013·广东高考·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
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 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2)原因: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政策支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人才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动
4、科技成就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两弹一星) (2)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载人航天) (3)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杂交水稻)
一、文化事业的发展
1、提出背景
(1)社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 主义);——必要性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和新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4讲 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 重要意义。
[结论] (1)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 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 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 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方针
基础
“文化大革命” “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
时期
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 断层”的局面
基本普及了 九年义务教育 ,
1977年12月恢复 高考 ;实施“科教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普
社会主义建设
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立法,初步建立 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
新时期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 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考聚焦——深度学习再升华
典例分析
1.(2013·全国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 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 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 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信息技 ①1983年成功研制“ 银河 ”巨型计算机系统 术领域 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 程领域
①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③建立起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手写笔记以下是一个关于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手写笔记示例: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科举制的创立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的废除
1.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2.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结束,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古代教育的其他形式
1. 私学: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 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当时太学和郡国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繁荣。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印刷术的发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唐末活字印刷术开始出现。
2. 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药典《唐本草》,开创了世界药物分类的先河。
3. 唐代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等,绘画有阎立本等。
此外,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4. 宋代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
5. 宋代绘画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文同、米芾等著名画家。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词人如苏轼、李清照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1. 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2. “双百”方针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是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
(3)经验教训:①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经验教训(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间,中国的教育经过改革,加强了党的领导,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所谓的“教育改革”是依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行为。
整整一代人受到了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教育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经过建国初期的发展、“文革”期间的曲折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辉煌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揭示了如下的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洪湖赤卫队》
问题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
2、“双百”方针的提出 (目的、时姚文元
——“文革”的导火线
——“破四旧”
2、成就
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各级各类教育全方位改革:
两基;中等教育实行职教普教并举;成人教育成 绩显著;初步形成高等教育体系
“双百”方针的恢复和“二为”方向的确立 国家相继设立一些文化艺术奖项
1978年后文化事业再次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本课结构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过程
(1)新中国揭序幕,《共同纲领》定方针 措施: 改造……加强……建立…… 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 意义 (2)54宪法定性,1957年毛泽东定指导方针 措施:刘少奇新思路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改革办学体制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概括文革中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破四旧”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付之 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使许多文艺界人 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 许多中外优秀剧目禁演,文艺创作万马 齐喑,万花园地百花凋零 样板戏流行
问题探究: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 2、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2、成就
1965年初步形成 奠定、培养了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1、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热潮
3、学制缩短 4、恢复高校招生(对象、办法、 影响) 严重影响了……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措施
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尊师重教
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