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道家)

合集下载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中国道家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一)强调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这里的天指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社会。

天人合一传达了中国人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种观念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界就不会完整。

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要真正融入自然界,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二)重视自然中国道家文化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明历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不断深入,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都在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道家文化强调自然的自然性和自然规律的普遍性,认为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可循,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活。

这种认识对于今天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注重精神修养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还重视个人精神修养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时,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义务,因此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修养、个性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这种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视。

(四)开展互惠互利的交流中国道家文化还强调开展互惠互利的交往。

道家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那么奇迹便无法出现。

这种结交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同理心的基础上的,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二、价值意义(一)有助于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珍惜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珍贵的素养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老子(一)《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

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

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

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能够熟练地诵读经典古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文的感受和见解。

3、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思想,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4、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第一单元是关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
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经汉唐,至宋明,结束于清代,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

教学方法:
1、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教材的修理必须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大胆的取舍,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2、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高考选做题中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适时补充课外知识,高考信息,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指导。

3、注重课堂,提高效率.虽然是选修篇目,但我们仍要精心备课,精讲与略读相结合,不能囫囵吞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完整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

(完整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史部指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正史”、“野史笔记”及其他史书.子部是指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为主。

1、经:四书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合称为“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中两篇。

到宋朝时有“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2、史:“二十四史”是指自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直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3、子:囊括了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4、集: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5、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6、《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7、《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8、《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 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 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 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 原,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 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 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 U (甘.L 工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高中语文苏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高中语文苏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高中语文苏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3、自读课文。

三、文言知识积存A.读音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专门(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专门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差不多上使动用法)。

B.《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文本内容讲析;1.第一章译文:道,(假如)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假如)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因此从永恒的“无”中,能够观看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能够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能够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说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因此老子用“无”字来指称那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包蕴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气,“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动身点。

老子确实是从那个地点动身,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一辈子哲学的。

2.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明白如何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明白如何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因此,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表达,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显现。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生一(气),—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从国学经典看中国人的价值观

从国学经典看中国人的价值观

从国学经典看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由多种因素塑造而成的,其中国学经典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一、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仁爱和待人宽容的重要性。

这一价值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另外,《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一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道家经典中的价值观道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一价值观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要以柔性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使他们更加注重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此外,《庄子》中提出了“大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价值观使中国人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佛家经典中的价值观佛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舍得”和“慈悲为怀”,这一价值观在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人注重舍弃个人私利,关心他人的利益,追求慈悲和善良的品质。

此外,《心经》中提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强调了超越个人欲望和培养智慧的重要性。

这一价值观使中国人注重修炼自己的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提升。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化--------道家思想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

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

道家创⽴于春秋后期,创始⼈为⽼⼦(⽣卒年⽉不详)。

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分化,形成⽼庄学和黄⽼学两⼤不同派别。

前者的思想以《⽼⼦》《庄⼦》《列⼦》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中的《⼼术上》《⼼术下》《⽩⼼》《内业》四篇,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的《经法》《原》《称》《⼗六经》四篇,以及《淮南⼦》为代表。

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些⾮官⽅儒学的重要⼈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度成为官⽅哲学或⼀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学和魏晋⽞学。

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道教尊⽼⼦为太上⽼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为《南华真经》,并且⽤⽼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

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结合的产物。

(⼀) “道”之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范畴为道家⾸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

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论“道”,⾸先是世界本原。

在⽼⼦以前,⼈们对⽣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

到了⽼⼦,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

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强为之名⽈‘⼤’。

道家经典书籍

道家经典书籍

道家经典书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其思想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

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的道家经典书籍传承着博大精深的道家智慧,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部代表性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又称《老子》。

它是由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所创作,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有81章,探讨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强调了虚无缥缈、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经》的语言深邃简洁,对塑造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子》《列子》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为魏晋时期的作家列御寇所著。

它收集了许多道家思想的寓言、神话、寓言等,展示了道家思想性格中的神秘、玄奥。

《列子》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以寓言的形式表现,意在启发读者对生命、自然、道义的深层思考。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书籍之一,由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创作。

《庄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涵盖了庄子对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的思考,表现了道家对于人生和宇宙的超然态度。

全书以寓言、讽喻、对话等形式呈现,具有富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

《淮南子》《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属于道家经典之一,曾经为汉代刘安编撰。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体现了道家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治国理政等诸多思想。

《淮南子》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总结道家经典书籍传承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的光芒。

《道德经》、《列子》、《庄子》和《淮南子》等书籍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底蕴,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精髓。

国学常识 - 什么是道家——道家介绍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道家——道家介绍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道家——道家介绍国学经典在中国的历史上,道家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道家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关注人类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归于道”的哲学和道德观。

道家思想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引用和运用于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

在国学中,道家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会介绍道家的原则、经典文本及其在国学中的特殊地位。

道家的原则道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道”。

“道”是一种哲学概念,意为宇宙真理和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家认为,人们要能够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必须做到无为而治,即做到有所为而不为,从而让自然自然,顺其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不可言传,而是需要通过直观体验、感知和领悟。

只有真正领悟到“道”,才能践行“无为而治”的原则。

此外,道家还有其他的原则,例如“无知不有、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治”,这些原则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平静、高尚和有利。

道家的经典文本道家的经典文本主要有两部分:老子道家和庄子道家。

这两部经典文本都提及了道家的主要原则和思想,并且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

以下是一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家思想的简要介绍。

《道德经》 - 老子道家《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一本书,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权威文本。

这本书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生存问题。

老子在书中提出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思想,认为“道”是一种宇宙的运行规律,是包容万物的本体。

他还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道理,不勉力而行。

《庄子》 - 庄子道家《庄子》是道家思想中另一本经典文本。

这本书以盛行于春秋时期南越的庄周为名。

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也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自由意志为中心,别限于社会和道德规范,就像鱼游于水中,游手好闲且自在自在。

道家在国学中的特殊地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道家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文化、艺术和其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

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根基深植于古代经典中。

古代典籍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本文将以导读的方式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典籍,供读者了解、研究和欣赏。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和整理而成。

该书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以弟子之间的问答和对孔子言教的回应为主要形式。

《论语》内容包括对礼、乐、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了解到孔子的思想教育原则、家庭伦理和政治思想。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元。

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涵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风是古人对风俗、生活和爱情的歌咏,雅是对才德、礼仪和国家事务的歌颂,颂则是对帝王、天地、祖先的歌赋。

《诗经》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传世二千多年。

该书以短小精悍的章句记录了老子对道家思想的阐述,强调了人与自然、道与德、治与无为的关系。

《道德经》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宇宙运行、人生哲学和社会治理的思考方式。

通过研读《道德经》,我们可以探索道家思想的深邃内涵,领略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以叙事、对话和插曲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丰富性。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曹雪芹在描写人性、家族与宗族观念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才华。

通过以上四部中国古代典籍的导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提纲
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家哲学 道之艺术 道之宗教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的思想意识领域处于上帝天命观的宗教统治时期, 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们都认为是由上帝天命安 排决定的,上帝(天)是至上神,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进入东周春秋时代,随着旧社会的日益衰落和新的封建社会经济的 产生和壮大,上帝的权威开始逐步下降,带有疑天思想的无神论思想 逐步兴起,人们开始冲破旧有的上帝神学的藩篱,进入了一个思想自 由解放的时代。 各种学派在民间兴起,开始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年已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名家、法家等学派也在 酝酿形成之中。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庄子的哲学 齐万物 齐是非 齐生死 逍遥游
(三)老庄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儒道互补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质
2.“究天下之际”的中国哲学与道家哲学
三、道之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 道的艺术,是一种抱素含朴、返璞归真的艺术 道的艺术,就是水的艺术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的绘画艺 术 “大希之声”--这是道的音乐艺术 自由潇洒--这是道的舞蹈艺术 道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它和儒家艺术一起,互 相对立又互相补充,构成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
四、道之宗教 何谓道教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何谓道教
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 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 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 构成道教实在整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渊源, 最早是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继之是战国时期 的方仙道及汉代的黄老道。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以东汉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为标志的。此后太平 道、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递 次发展,至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初探作者:周建宏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3期《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对学生而言,其学习价值重在体验中国经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通过学习这门选修课,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家的博雅与仁爱,道家的任真与旷达,史家的凝重和严谨,禅理的机趣语幽深,政治家经世济民的策略,改革家务实求新的观念,以及学问家对理性的追求。

但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经典课却忽略了选修课的真正用意,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这门选修课的有效教学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古人交流,与自我对话,汲取人生智慧。

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浅陋的建议:一、深入品读文本,品味其内涵《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它颇为与众不同,是十余本选修教材中唯一书名使用了“研读”一词的。

其他涉及古今中外、不同体裁作品阅读的教材,书名都是“选读”或“欣赏”,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无疑是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撷取一点精华编入教材,已包含“选读”之意。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之意,“研读”,“钻研阅读”之意,毋庸置疑,“研读”的难度要大于“欣赏”。

由此看来,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首先要深入品读文本,品味其内涵。

但是,学习必修教材中的古代散文、史传、论说文等,尚且让许多学生“头痛”,这些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经典作品,要求“研读”,学生会不会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为“洪水猛兽”,甚至“退避三舍”?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不无深刻地指出:对文本本身读不进,读不深,读不透,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缺憾。

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ppt

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ppt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杨朱的基本观念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 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事物永远是 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 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 气,而应坚定信念。
(二)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 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③ “物极必反”——宇宙的不变规律(“常”)

道家经典文案(一)

道家经典文案(一)

道家经典文案(一)道家经典道家,又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道家经典是道家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集合了丰富的宇宙观、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让人们能够从中探索人生的意义。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中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为老子。

书中通过较简略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道德经》的作者,被尊为道家创始人,被称为“老君”。

他的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深度,达到一种内在的静默和平衡状态,以此来达到人生的最高意义。

道家修行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超脱平凡、获得内在的清净与境界的修行。

道家修行兼顾外在形式的规范和内在精神的提升,要求人们从心灵深处找到超然于世俗的大义,悟出人生真谛。

道家文化的价值道家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修养方法。

通过学习道家经典,人们可以获得关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领悟,获得指导人生、调节情感的智慧,以自由平和、超然物外的心态面对人生。

以上是关于道家经典的简单介绍,通过深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应用,我们或许能够在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灵感和指导。

道家典籍除了《道德经》外,道家还有《列子》、《庄子》等多部经典。

这些典籍强调追求自由、平和、自我驾驭、追求内心安宁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宝藏之一。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渗透到文学、艺术、医学、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蒙和影响,使得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学习道家经典的意义学习道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世俗烦扰的束缚,借由学习经典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探索如何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道家经典,我们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挑战。

结语道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及实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
【导入】面对“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老子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同样一个事物,却能得出不同结论。

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处事思想的不同。

所以从这三方面举例做一些粗浅研读。

【设计】解读字面——漫谈认识——适当延伸——力求反思——辩疑解惑
【参考阅读】郭世铭《《老子》究竟说什么?》(以下释义出处)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的英语译名之一“Tao is silent”
【壹】
最难的一个概念:“道”。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


【贰】
一、“正言若反”,逻辑上的逆向思维。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释义:明摆着的道却好像找不到,上坡的道却好像下坡的道,平坦的道却好像崎岖的道,崇高的德却好像低矮的谷,太过显赫反而如同被埋没,广布天下的德好像很不充足,已然确立的德倒像是权宜之计,质朴纯真却好像是假冒的赝品,大的方形就没有角落,大的声音却反而听不见,大的形象就说不上什么形象,道让人感觉不到而没有任何名分,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成就万物。

研读: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释义:可信的话不加修饰,加加以修饰的话不可信。

善良的人不爱夸耀,爱夸耀的人不善良。

有学问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学问。

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还有;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多。

所以说,天之道是造福万物而不为害,圣人之道是只管做事而不争竞。

研读:
二、情感上的救济。

“寡欲”
★“一个人如果只是处在孔子礼教制度下而无道家情感上的救济,那么生活将是痛苦不堪的”(林语堂)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释义:不去追求圣人的名分,不去使用智慧,就可以使百姓获得百倍的利益,不去追求仁和义,就可以使百姓恢复孝慈的本性,不去追求巧和利,就可以根绝小人的祸害。

把这三句话
作为行动准则还不够充分,还要有更为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不加修饰雕饰,保持本来面目,少想自己,不生欲望。

研读:
三、处世之道。

“无为”(以弱示强)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释义:把没有追求当做追求,把没有动作当做动作,把没有成就感作为成就感。

研读: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释义:最好的品质就像水那样,水的好品质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争高低,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所以水的品质接近于道。

居住以在地面为善,心以安于低下为善,与人交往以采取仁的态度为善,言谈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清平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为善,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研读: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释义:人活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变成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的时候又软又脆,死了就变成又枯又干。

所以,僵硬属于死亡之族,柔弱属于生存之族。

因此,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树木如果僵直就会被砍斫。

僵硬的处于下处,柔弱的占据上边。

研读:
【叁】
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规律)德(方式)
儒:有为积极入世
道:无为消极出世
——刘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