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MicrosoftPowerPoint.43页PPT

弹塑性力学MicrosoftPowerPoint.43页PPT

弹塑性力学 MicrosoftPowerPoint.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Hale Waihona Puke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完整)弹塑性力学简答题

(完整)弹塑性力学简答题

弹塑性力学简答题第一章 应力1、 什么是偏应力状态?什么是静水压力状态?举例说明?静水压力状态时指微六面体的每个面只有正应力作用,偏应力状态是从应力状态中扣除静水压力后剩下的部分。

2、应力边界条件所描述的物理本质是什么?物体边界点的平衡条件。

3、对照应力张量ij δ与偏应力张量ij S ,试问: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主方向之间的关系?相同。

110220330S S S σσσσσσ=+=+=+.4、为什么定义物体内部应力状态的时候要采取在一点的领域取极限的方法?不规则,内部受力不一样。

5、解释应力空间中为什么应力状态不能位于加载面之外?保证位移单值连续。

连续体的形变分量x ε、y ε、xy τ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关,否则导致位移不单值,不连续。

6、Pie 平面上的点所代表的应力状态有何特点?该平面上任意一点的所代表值的应力状态1+2+3=0,为偏应力状态,且该平面上任一法线所代表的应力状态其应力解不唯一。

固体力学解答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可否忽略其中一个?第二章 应变1、从数学和物理的不同角度,阐述相容方程的意义。

从数学角度看,由于几何方程是6个,而待求的位移分量是3个,方程数目多于未知函数的数目,求解出的位移不单值.从物理角度看,物体各点可以想象成微小六面体,微单元体之间就会出现“裂缝”或者相互“嵌入",即产生不连续.2、两个材料不同、但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及体积力(且体积力为常数)等都完全相同的线弹性平面问题,它们的应力分布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

应力分布受到平衡方程、变形协调方程及力边界条件,未涉及本构方程,与材料性质无关.3、应力状态是否可以位于加载面外?为什么?不可以.保证位移单值连续。

连续体的形变分量x ε、y ε、xy τ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关,否则导致位移不单值,不连续.4、给定单值连续的位移函数,通过几何方程可求出应变分量,问这些应变分量是否满足变形协调方程?为什么?满足。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标准详解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标准详解

弹塑性⼒学第⼗⼀章标准详解第⼗⼀章习题答案11.3使⽤静⼒法和机动法求出图⽰超静定梁的极限载荷。

解1:(1)静⼒法⾸先该超静定梁(a )化为静定结构(b )、(c )。

分别求出其弯矩图,然后叠加,得该超静定梁的弯矩图(f )在极限情况下,A sB s M M M M =-=设C 点⽀反⼒为C R ,则:12C s R l Pl M -=- 1(2)C s R l l M -=由上⼆式得()()11142p M l l P l l l *-=-当P 值达到上述数值时,结构形成破坏机构,故P 为该梁的完全解。

(2)机动法设破坏机构如图(g ),并设B 点挠度为δ,则:11,(2)A C l l l θδθδ==-()1122B A C l l l l δθθθ=+=-外⼒功e W P δ=内⼒功()11142i A A B B s l l W M M M l l l θθδ-=+=-由e i W W =,可得极限载荷上限为()11142s l l P M l l l *-=-先将该超静定梁化为静定梁(b )、(c ),分别作弯矩图,叠加得该超静定梁的弯矩图(f )设A 点为坐标原点,此时弯矩⽅程为:()()()212B M x R l x q l x =---在极限状态时,有()0,0s x M M ==- ()11,s x x M x M == 令()0dM x dx=得1()B q l x R -= (1)⽽212B s R l ql M -=- (2)()()21112B s R l x q l x M ---= (3)联⽴解(1)、(2)、(3)得2122s s M qM ql l ??=-解得21122s M q l=取较⼤的值,可得0211.66sM q l ≈在以上0q 值作⽤下,梁已形成破坏机构,故其解为完全解。

(2)机动法如图(g )设在A 、C 两点形成塑性铰,2A B C θθθθθ=== 内⼒功为()23i s s s W M M M θθθ=--+=g 外⼒功为e W q x dx q l θθ**==由虚功原理i W W =得:0221211.66s s M M q q l l*=>≈该解与完全解的误差为 03%q q q **-≈解3:(1)静⼒法设坐标原点在C 点,此时弯矩⽅程为:BC 段(02x l ≤≤)21()2c M x R x qx =-AB 段(2l x l ≤≤)11()24c M x R x ql x l ?? =--在x ξ=处,M 为极⼤值,设ξ在BC 段,由()0x dM x dx ξ==得0c R q ξ-= cR qξ=(1)在极限情况下()s M l M =- , ()s M M ξ=即:238c s R l ql M -=- (2)21221889s M q l=取正号219.2s Mq l=由于此时形成破坏机构,故q 值完全解。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

M bh s M p
2
13
对于静定梁,当跨中截面,即出现一个
塑性铰,则该梁形成破坏机构,丧失继 续承载的能力。若为超静定梁,则需要 形成足够多的塑性铰才能使梁成为破坏 机构。
14
10-1-3 弯矩与曲率的关系
当梁的截面处于弹性状态时, E ,可得
K

在z h处 = s时,由上式得
10
塑性铰
由于跨中截面的上下两个塑性区互相沟通将使跨
中左右两边的截面产生相对转动正如普通结构铰 的作用一样跨中出现了塑性铰。 塑性铰与结构铰的比较: 相同点:允许梁产生转动。 不同点:①结构铰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 能承受基本不变的弯矩;②结构铰集中于一点, 而塑性铰则有一定的长度;③结构铰可在两个 方向产生转动,而塑性铰则是单向铰,且转动 方向与弯矩作用方向相同。
10-1 梁的弹塑性弯曲
SJ1217班 结构工程专业 第一组
当荷载达到一定值时,结构中的“危险点”将
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此种状态称为结构的弹性 极限状态,相应的荷载称为弹性极限荷载。 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结构中进入塑性状态的 材料越来越多,即塑性区域不断扩大。 如果材料是理想塑性的(理想刚塑性和理想弹 塑性的),则结构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形,即当 荷载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变形将无限制的发展 而荷载却不能继续增加。此时,我们称结构达 到了塑性极限状态,相应的荷载称为塑性极限 荷载。
Ke M s = 3 1 Ks M p
1/2
当he 0时,M s M p , K s K p , 该截面出现无约束 的塑性变形(即形成塑性铰)。
16
弯矩与曲率的关系
Ks M s 3 1 Kp M p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i 1 j 1



3

每个分量用一个标量(具有两个下标)与两个并在一起基矢量(并矢) ,称为二阶 张量。矢量可称为一阶张量,标量为零阶张量。 5.2 求和约定 在张量表示说明中,看到张量分量表示是一组符号之和,很长,特别是高阶张量, 为了书写简捷,采用求和约定。 求和约定:当在同一项中,有一个下标字母出现两次时,则表示该项在该指标的取 值范围内遍历求和,且称此种在同一项重复出现一次的下标为哑标。如:
e1 e2 a2 b2 e3
a b ai ei b j e j ai b j eijk ek ai b j ekij ek , 则
c c k eijk ai b j ekij ai b j , a b a1 b1
ij
自动消失。ij 也称为换标符号。
eijk ( i,j,k =1,2,3)
定义: eijk
共有 27 个元素。
1 若(i , j , k ) (1,2,3)或 ( 2,3,1)或 (3,1,2)时 正排列顺序 -1 若(i , j , k ) ( 2,1,3)或(1, 3, 2)或(3, 2, 1)时 逆排列顺序 0 若 i , j , k中任意两指标相同时
(i=1,2,3),用 ri 表示矢径;
同样位移矢量 u,用 ui 表示位移,ij 表示应力

张量。
xi aij y j
i

x1 a11 y1 a12 y2 a13 y3 x2 a21 y1 a22 y2 a23 y3 x a y a y a y 31 1 32 2 33 3 3
矢量场的拉普拉斯算子定义为矢量场的梯度的散度:是一个向量

弹塑性力学习题答案

弹塑性力学习题答案

第二章 习题解答2-1解:已知 0,0,===-==y x xy y xf f q τσσ1)⎪⎪⎩⎪⎪⎨⎧+∂∂+∂∂+∂∂+∂∂xy y yxx x y yx τστσ23()()⎩⎨⎧++s xy y s yx x l m m l σστστσ 有:lq t x -=代入(*4理、几何方程得:E x u x ==∂∂ε11E y v y ==∂∂ε0==∂∂+∂∂xy yux v γ ()()⇒=+∴0dyy df dx x dg 类似于教材题2-3,可求出 ()()wx v x g wy u y f +=-=00,001;1v wx qy Ev u wy qx Eu ++--=+---=∴υυ从v u ,表达式可见,位移分量是坐标的单值函数,满足位移单值条件。

综合1)~4),。

q xy y x 为问题的正确解答0,=-==τσσ2-2x =σxy τ注意:y x ,代入均满足。

2)验证相容方程:0)(2=+∇y x σσ 亦满足。

3)验证应力边界条件: i) 主要边界:()0,2=±=h y yx yτσ满足ii) 次要边界:()()()()()⎪⎪⎪⎩⎪⎪⎪⎨⎧===⎰⎰⎰-=-=-=222222320)1(0h h lx xy h h l x x h h l x x Pdy ydy dy τσσ (1)、(2)满足,(3)式左=⎰-===⎪⎪⎭⎫ ⎝⎛-=⎪⎪⎭⎫ ⎝⎛-223332212*41*618218hh P h I P h h I P dy y h I P 右 结论:所列xy y x τσσ,,满足平衡方程、相容方程;在主要边界上严格满足应力边界条件,次要边界近似满足应力边界条件,又为单连体,故在圣维南原理的前提下为问题的正确解。

2-3、证明:1)由,,yVf xV fy x∂∂-=∂∂-=则平衡微分方程为: ()()⎪⎪⎩⎪⎪⎨⎧=∂τ∂+∂-σ∂=∂τ∂+∂-σ∂⇒⎪⎪⎩⎪⎪⎨⎧=∂∂-∂τ∂+∂σ∂=∂∂-∂τ∂+∂σ∂0x y V 0yx V 0y V x y 0x V y x yx y xyx yx y xy x (*) 类似于题2-10的推证过程,(*)式的通解为:y x x V yV 2xy 22y 22x ∂∂ϕ∂-=τ∂ϕ∂=-σ∂ϕ∂=-σ;;即: yx V xV y2xy 22y 22x ∂∂ϕ∂-=τ+∂ϕ∂=σ+∂ϕ∂=σ;;2)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相容方程为:()()⎪⎪⎭⎫⎝⎛∂∂+∂∂+-=+∇y f x f y x y xυσσ12即:2222 2-4、x, y n l σσ2==2l 应力主向成∴l σn3-3、解: 1由x=0得: 2由 得: Fx Ex Cx Bx Ax y ++++=∴注:公式中已略去ϕ中与应力分量无关的一次项和常数项。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塑性力学基础
几何方程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和位移之 间的关系,是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之 一。
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
流动法则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是增量理论的核心。
屈服准则
描述了材料在受力达到屈服点时的行为,是增量理论的重要概念。
塑性变形的全量理论
全量应力和全量应变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 状态,是全量理论的基本概念。
100%
材料性能
塑性力学为材料性能的描述提供 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材 料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80%
科学基础
塑性力学是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质 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
塑性力学的发展历程
初创期
塑性力学作为独立学科始于20 世纪初,初期主要研究简单的 应力状态和理想塑性材料。
有限元法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可以处 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适用于各种类型 的塑性变形问题。
然而,有限元法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可能会遇到 计算效率和精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算 法和网格划分技术。
边界元法在塑性力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边界元法是一种仅在边界上离 散化的数值方法,通过将问题 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来求解。
发展期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塑性力 学在20世纪中叶得到了快速发 展,开始涉及更复杂的材料和 应力状态。
深化期
进入20世纪末至今,塑性力学 与计算机技术、先进材料等交 叉融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 深化。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02
01
03
连续性
材料内部是连续的,没有空洞或缝隙。
塑性变形不可逆
塑性变形发生后,不会消失或还原。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
2018/10/7 7
第六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直 坐标系解答
§6-1平面问题的分类
§6-2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6-3平面问题的基本解法
§6-4多项式应力函数运用举例
2018/10/7
8
第七章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极坐 标系解答
§7-1平面极坐标下的基本公式 §7-2轴对称问题 §7-3轴对称应力问题——曲梁 的纯弯曲 §7-4圆孔的孔边应力集中问题 §7-5曲梁的一般弯曲 §7-6楔形体在楔顶或楔面受力
弹塑性力学
第 六 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系解答 第 七 章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极坐标系解答 第 八 章 等截面直杆的扭转 第 九 章 空间轴对称问题 第 十 章 弹性力学问题的能量原理 第 十一 章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2018/10/7
1
参考书目
1.徐芝纶, 弹性力学:上册 .第三版,高等教育
w k x, y
其中 k 为待定常数,(x‚y)为待定函数, 试写出应力分量的表达式和位移法方程。
2018/10/7
18
题1-6 半空间体在自重 g 和表面均布压力 q 作用下的位移解为 u = v = 0,
1 g 2 2 w q h z h z 2G 2
2018/10/7
在 V上
16
题1-4 等截面柱体在自重作用下,应力解为
x=y=xy=yz=zx=0 , z=gz,试求位移。
z l y
Fbz g
x
x
2018/10/7
17
题1-5 等截面直杆(无体力作用),杆轴 方向为 z 轴,已知直杆的位移解为
u kyz
v kxz

15第10章经典弹塑性本构关系、第11章岩土本构关系和第12章 弹塑性力学边值问题分析(第15讲)

15第10章经典弹塑性本构关系、第11章岩土本构关系和第12章 弹塑性力学边值问题分析(第15讲)

A+
∂f ∂σ ij
Dijkl
∂g ∂σ kl
dσ ij
= Dijkl dε kl − Dijkl
∂g ∂σ kl
∂f ∂σ ij
Dijkl
A+
∂f ∂σ ij
Dijkl
∂g ∂σ kl
d ε kl
=
( Dijkl

Dijkl A+
∂g ∂σ kl ∂f ∂σ ij
∂f ∂σ ij
Dijkl
Dijkl
¾塑性应变εijp硬化定律: ¾塑性功Wp硬化定律: ¾ 塑性体应变εvp 硬化定律
2
¾塑性应变εijp硬化定律:
ξβ
=
ξβ

p ij
)


= ∂Φ ∂σ ij
d σ ij
+ ∂Φ ∂ξβ
d ξβ
=
∂Φ ∂σ ij
d σ ij
+ ∂Φ ∂ξβ
∂ξβ
∂ε
p ij

p ij
=0
得:
∂Φ ∂σ ij
=
dsij
/
2G,

p ij
= deipj ,
dεm
=
1 3K

m
∂f / ∂sij = sij ,

p ij
=
dλsij
展开为

p x
=

p y
=

p z
=

p xy
=

p yz
=

p zx
=

sx
sy

弹塑性力学能量原理与变分法

弹塑性力学能量原理与变分法

U = U ( y ( x) ) = y1 − y = δy
U max
δU = 0
1
函数 y 也有一增量: Δy 泛函 U 也有一增量:
(2)球下落问题 球从位置1下 落至位置2,所需 时间为T,
ΔU = U [ y1 ( x)] − U [ y ( x)] = δU
f ( x)
函数的增量δy 、泛函的增量 δU 等 称为变分。 研究自变函数的增量与泛函的增量 间关 系称为变分问题。 当
[
]
(e)
Vε = ∫∫∫ vε dxdydz
2 2 = 1 ∫∫∫ (σ x +σ y + σ z2 ) − 2 μ (σ xσ y + σ yσ z + σ zσ x ) 2E 2 2 2 + 2(1 + μ )(τ yz + τ zx + τ xy ) dxdydz
[
]
(11-1) 将式(e)分别对6 个应力分量求导,并将其结果与物理方程比较,得:
(a)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得到最小势(位)能原理等。—— 位移法 (b)以应力为基本未知量,得到最小余能原理等。 —— 力法
(c)同时以位移、应力、应变为未知量, 得到 广义(约束)变分原理。 求解方法: —— 混合法 里兹(Ritz)法,伽辽金(Galerkin )法, 加权残值( 余量)法等。 —— 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 等数值解法的理论基础。
§11-1 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1. 形变势能的一般表达式
单向拉伸: 外力所做的功: P P l0
W = 1 PΔl 2
O
由于在静载(缓慢加载)条件下, 其它能量损失很小,所外力功全部转化 杆件的形变势能(变形能) Vε :

第十一章塑性本构关系

第十一章塑性本构关系

其中:k

E
31 2


0

2 3

-体积模量
§11-2 加卸载判别准则
一、理想弹塑性材料
屈服面
当 d ij 与屈服面相切时,为加载,这时可发生 任意的塑性变形。当d ij 指向屈服面内时,则 为卸载,此时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f ij 0, f ij dij 0 加载

,


E
2 1

8
当ξβ固定时,(3)式
11

1 E
11

22
33 ,23

1
E

23

化为应力率与应变率之 间的弹性关系:
11

1 E
22

33
11 ,31

1
E
31
rp
s
0 r rp
s rp r R
卸去的应力: (按弹性计算) e M pr
Mp

2R3 s
3

1
1 4

rp R

I
3
p

4r s
3R

1
ijp ,相应的应力为

3
ij


2
ij
ij
。最后,
再通过某一弹性卸载路径使应力由

3回到初值
ij

4
ij


1
ij
,此段材料未产
生新的塑性变形。
得不等式:

2
ij

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绪论

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绪论

由于应力可分解为静水压力与偏应力张量之和,
而后者具有J 2 , J 3 两个坐标不变量,于是屈服条
件又可写为
f (I1, J2, J3) 0
(11.3b)
由式(1.45)可知,J 3 可表示为 J 2 和Lode 角 的函数,因此,它可以表示为
f (I1, J2 ,3 ) 0
(11.3c)
2.屈服与静水压力无关
当应力 ij 较小时,他们在应力空间中的
位置位于坐标原点附近,此时材料处于弹 性状态。
当应力 ij 增加到一定程度,材料便进入塑性状
态。两者的交界就是屈服面,屈服面以外的区域
为塑性区。这可叙述为:应力状态 ij位于屈服
面之内时( f ( ij ) 0),材料处于弹性状态;
当应力状态 ij 位于屈服面上时( ij 0 ),
力分量满足某种关系时,这一点才进入屈服,
而不是某个应力分量达到某个确定值。因此,
屈服条件应使用函数形式表达,一般为
f ( ij ) 0
(11.1)
式中f是应力状态的函数,称为屈服函数。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引入应力空间,它是6个应 力分量作为坐标轴所构成的抽象空间,空间中的 每一点代表一个确定的应力状态。式(11.1)在应 力空间中为空间曲面,称为屈服面。
部,即 f (1, 2 , 3 ) 0 ,表示处于弹性状态。
从数学上讲,各向同性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坐标 系下,屈服函数具有相同的函数形式,即与坐标 系的选取无关,因此,f应是应力张量3个坐标不 变量的函数。
f (I1, I 2 , I3 ) 0 (11.3a) 式中 I1, I 2 , I3 是应力张量的3个坐标不变量。
对于简单拉伸,根据实验可确定其屈服极限

第十一章塑性本构关系详解

第十一章塑性本构关系详解

Lijlk lij
4
满足互逆关系:Mijkl Lklpq
L M ijkl klpq
1 2
ip jq iq jp
5
Lijkl不仅与应变有关,且与内变量有关; Mijkl不仅与应力有关,且 与内变量有关。即弹性性质与塑性性质上耦合的。为简化,仅考虑无
耦合的情况。
ij
1 0
组称为内变量ξβ(β=1,2,…,n)的参量来刻划这一变形历史。应力可表示
为:
ij ij kl ,
1
当ξβ固定时,应力与应变之间具有单一的对应关系,即弹性关系,
这时,应变也可通过应力来表示:
ij ij kl ,
2
仅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 应力和应变的增量或变化率 可写为:
ij
Lijkl kl
Drucker将单轴中材料稳定性概念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提出了塑性 力学中十分重要的假定,称为Drucker公设。
考虑硬化材料中的一个微单元体,受某一初始应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外部机构”在这个微单元体上施加附加应力,然后缓慢地移去。
Drucker提出两个假设: (1)在加载过程中附加应力做正功; (2)在加载和卸载的一个应力循环中,如产生塑性变形,则附加应力
二、硬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加载面
当应力状态处于当前加载面上,再施加应力增量会 出现3种可能性并由此产生3种不同的变形情况。
加载
f
d ij ij
ij
d ij 卸载
ij
中性变载
f
d ij ij
ij
d ij 加载
d ij卸载
ij
1、加载:应力增量指向加载面外,应力状态到达新的加载面上; 2、中性变载:应力增量与加载面相切,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3、卸载:应力增量指向加载面内,变形从塑性状态回到弹性状态。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有图)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有图)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殷绥域李同林编!)~中国地质大学·力学教研室二○○三年九月》目录弹塑性力学习题 (1)第二章应力理论.应变理论 (1);第三章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6)第四章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基本解法 (8)第五章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 (9)第六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11)第七章柱体的扭转 (13)]第八章弹性力学问题一般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14)第九章* 加载曲面.材料稳定性假设.塑性势能理论 (15)第十章弹性力学变分法及近似解法 (16)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极限分析定理与塑性分析 (18)第十二章* 平面应变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解 (19)`附录一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下标记号法.求和约定 (21)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 (22)>前言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与许多工程技术问题都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

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能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受载时其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能为工程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工程类各专业的重视。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是专为《弹塑性力学》(中国地质大学李同林、殷绥域编,研究生教学用书。

)教材的教学使用而编写的配套教材。

本习题集紧扣教材内容,选编了170余道习题。

作者期望通过不同类型习题的训练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弹塑性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解题困难等特点,本书对所编习题均给出了参考答案,并对难度较大的习题给出了解题提示或解答。

本习题集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绥域老师编写的弹塑性力学习题集,由李同林老师重新修编,进一步充实而成。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多届教学使用。

为保证教学基本内容的学习,习题中带“*”号的题目可酌情选做。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2003年9月@弹塑性力学习题"第二章 应力理论·应变理论2—1 试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直径为1cm 的圆杆,在轴向拉力P = 10KN 的作用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σ及与横截面夹角︒=30α的斜截面上的总应力αP 、正应力ασ和剪应力ατ,并按弹塑性力学应力符号规则说明其不同点。

弹塑性力学课件-塑性基本概念

弹塑性力学课件-塑性基本概念
的塑性阶段 卸载 d 0 d Ed
1.2塑性变形的特点
a) 应力—应变关系非线性,应力与应变间不存在单值对应关系。应力(内 力)和应变(变形)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加载路径(加载历史)。由于加 载路径不同,同一个应力可对应于不同应变,或同一个应变可对应于不 同的应力。这种非单值性具体来说是一种路径相关性(path-dependency )。
弹性与塑性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应力-应 变关系是否线性,而在于卸载后变形 是否可恢复
没有明显屈服平台的应力应变曲线 有明显屈服阶段的拉伸曲线(低碳钢类) (铝合金类)
卸载后再加载
经过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 在第二次加载过程中,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但 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有升高现象,后继屈服应力 升高程度与塑性变形的历史有关,决定于前面塑 性变形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应变强化。
的两个函数值
是与塑性应变历史有关
4.应力分析
4.1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4.1.1应力张量及其分解
物体内一点处沿坐标轴x、y、z方向取一个微小的平行六面体,六面体
上的应力即代表该点的应力。共有9个应力分量,按一定规则排列,即
x xy xz
11 12 13
yx y yz 或 21 22 23
当 s 当 s
应变可由下列公式求出:
/ E


E
(


s
)(
1 E'

1 )sign E
当 s 当 s
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用于弹性应变比塑性应变小 得多且强化性质明显的材料
幂次强化模型
为简化计算中的解析式,可将应力 -应变关系解析式写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梁弹塑性弯曲时的变形
在线弹性阶段,梁弯矩和曲率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M M=EI ( M Me ), 或 EI
My 将应力与弯矩关系式 代入上式,可得 I

Ey
28
2014-12-20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在弹塑性阶段,由于梁弯曲 y 0 时截面仍然保持平面,可得 y0 y y + s x s s y0 或 Ey0
2014-12-20
12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2. 金属受静水压力和拉压联合作用与金属单 独受拉压作用比较,发现静水压力对初始屈 服应力 s没有影响。
结论:静水压力与塑性变形无关。
2014-12-20
13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1.拉压杆的弹塑性问题
图示为两端固定的等 截面杆(超静定杆),
22
s
-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s
y0 y0
s
+ h/2
s y x s y0
+
y
弹塑性阶段:Mp M Me 弯矩继续增大,截面上塑性区域向中间扩展, 塑性区域内的应力保持不变,截面上弯矩为
2014-12-20
23
s
-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s
y0 y0
y s s x s y 0 h2 y0 y M x ydA 2b s ydy s ydy A 0 y0 y 0
a 或 N 2 N1 b 由于b a,所以 N1 N2 ,将 N 2 N1 a b
N 1a N 2 b 0 EA EA
代入平衡方程。
2014-12-20
15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得
N1 P /(1 a b)
N 2 ( P a b) (1 a b)
最大弹性荷载 Pe N1 (1 a b) s A(1 a b) 力P 作用点的伸长为 Pe a sa N1a e EA (1 a ) EA E b
2014-12-20
o
p
e
p e
p e
O’
合金钢 -

4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对于此种材料(有明显屈服流动,强化阶段 应力较少)屈服条件是不变的。当应力满足 屈服条件时,卸载将有残余变形,即塑性变 形存在。卸载按线性弹性。

s
o
A
B
C
’s s A
4 截面弯矩达到极限弯矩时,其附近无限靠 近的相邻两截面可发生有限相对转角,该截面 称为塑性铰。 对于静定梁,截面弯矩达到极限弯矩时, 结构变成机构,承载力已无法增加。这种状态 称为极限状态。
bh Me s 6
2
M Mp
s bh
2
2014-12-20
27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2014-12-20 16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2)弹塑性解Pp P Pe :
P = Pe 后,P 可继续增大,而 N1=sA 不增加 (a段进入塑性屈服,但 b 段仍处于弹性) N2=P- N1=P-sA
力 P 作用点的伸长取决于b 段杆的变形
N 2 b ( P s A)b b EA EA
2014-12-20
18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3)塑性解:
N1=sA , N2=sA
则最大荷载 Pp=2sA ——极限荷载
Pp
Pe
P
e

这时杆件变形显著增加,丧失承载能力
2014-12-20
19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作业:图示桁架各杆截面面积为 A , 材料为理 想弹塑性 ,求荷载 P 与 C 点竖向位移 关系。
2014-12-20
s
+
+
=
-
+
y y0 y0 y y0 y y0
31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2.3 梁具有一个对称轴截面的弹塑性弯曲:
M y x M h
+
2 h 2 y0 b s 4 3 h 2 h 2 bh 2 当y0=h/2时: M M e b s s 4 12 6 ——最大弹性弯矩
2014-12-20 24
+ h/2
y
s
-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s
o A B C
软钢 -
’s s A
o
B
C
pe p e
p e
O’
合金钢 -

当应力-应变曲线在OA范围内变化,材料 为弹性变化。当应力达到 s时(软钢有明显 屈服发生(AB段),合金钢无明显屈服发生) 将发生塑性变形。确定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 条件为
2014-12-20 3
’s s A
o
B C
p e
O’
- ’s=0——后继屈服函数 ’s=’s( p)

2014-12-20
6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当卸载后,反向加载时,有些金属材料反 映出反向加载的屈服极限 ’’s s —— 称为 包辛格效应(Bauschinger. J. 德国人)。
B C
包辛格效应
’s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o
O’

s’’
2014-12-20
7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小结: (1)在弹性阶段( s): = e 应力应变关系 一一对应。 (2)当应力达到初始屈服条件( =s时),材料 进入弹塑性阶段, = e+ p,应力-应变关系不再 是一一对应关系,而要考虑加载变形历史。 (3)对于有明显屈服流动且强化阶段较小的材料, 屈服条件采用初始屈服条件。对于无明显屈服流 动且强化阶段较高的材料,将有后继屈服函数产生。 (4)有些强化材料具有包辛格效应。
2014-12-20
11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1.3金属材料在静水压力实验:
前人(Bridgman)对大量金属进行水压力实验 及拉压和静水压力联合实验,得到下列结果:
1. 在静水压力(高压) p 作用下, 金 属 体 积 应 变 e=V/V=p/k成正比,当p达到或超过金属材料 的 s时,e与p 仍成正比;并且除去压力后, 体积变化可以恢复,金属不发生塑性变形。
s
y0 y0
s
-
s
+ h/2
s
+
y
y x s y0
+
s
h2 y0 y M x ydA 2b s ydy s ydy A 0 y0 y 0 2 h 2 y0 b s 4 3
( M Me )

(3) 梁弹塑性弯曲时的卸载:
卸载是以线弹性变化,卸载后梁截面的弯 矩M=0, 但截面内的应力不为零,有残余 应力存在。以矩形截面为例:
2014-12-20 30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s
+
+
-
M y s I M s x y y I y0 M y s I
2014-12-20 17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N 2 b ( P s A)b b EA EA
Pe s A(1 a b)
s A Pe (1 a b)
P Pe
(1 a b)b Pa ( P Pe )b EA EA(1 a b)
N1 a
EA P x b
N2
设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材料, 在x = a 处(b a)作用一 s 逐渐增大的力P。
平衡条件 : N1+N2=P 变形协调条件:a+b=0
o s

理想弹塑性模型
2014-12-20
14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1)弹性解:
当杆处于弹性阶段,杆两部分的伸长为 N1a N 2b a b EA EA 代入变形协调方程为
1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1.1 单 向 拉 压 实 验 : 不同材料在单向拉压实验中,有不同的 应力-应变曲线。

A B C
s
o
’s s A
o
B
C
pe p e
p e
O’

软钢 -
2014-12-20
合金钢 -
2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f () = - s = 0 初始屈服条件(函数) 当软钢应力达到A点后,软钢有明显屈服 (塑性流动)阶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荷载可再次增加(称为 强化阶段,BC段),但强化阶段 增幅较少。
s
A
B
C
’s s A
o
B
C
软钢 -
o
B
C
pe p e
p e
O’

软钢 -
2014-12-20
合金钢 -
5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而对于合金钢,无明显屈服,当 s时进 入强化阶段,在加载即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 形,卸载按线弹性。对于强化特性明显的材料, 由O’点继续加载,在O’B段又是线性弹性变化, 当 达到B点再次发生塑性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