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课程标准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课程标准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参考学时:60学分: 3适用对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可就业岗位:园艺技术员等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无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2、课程任务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这一新的农业生产业态及其发展,重点掌握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资源和产品,观光农业体验、市场营销、策划以及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布局的规划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前后续课程前导课程:《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后续课程:《企业认知与见习》《现代农业技术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课程设计思路农业具有较强的观光、娱乐、休闲、科普、教育及文化价值;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产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利用之。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近年来从事生态现代农业的企业(农家乐、农庄、农场、农园、农家乐综合体)数量急剧增多,亟需农业旅游相关人才,也将是农业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
学习好本课程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一)教学目标1、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端正态度、严肃认真的学习风气;(2)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 1、充分理解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本质内涵,学习观光农业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同时基本掌握CAD制图等平面制图软件的使用。
2、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图片视频鉴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规划设计能力3、知识目标:本课程将在对现代农业、旅游休闲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讲授现代农园规划设计基本理论、规划工作的方法步骤、观光农园规划的主要内容,然后对景观设计的构图法则、景观要素设计进行讲解,最后将让同学们学习基本的景观制图软件。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1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学设计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农村,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重点专业三: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植物生长与环境适用对象:中职学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课时:108学分: 6一、适用对象适用于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涉农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农经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细胞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植物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现代林业和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四、课程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农林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简易测定能力、具有科学、合理使用各类肥料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观测技能光,以及具有利用和调节环境资源,改善植物生产环境条件的能力。
2.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土、光、温、水、风、肥等环境因素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深入剖析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植物生产环境的调控措施。
3.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倡导合作精神、公平和谐的理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诚实信用的品性,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围绕专业岗位技能展开理论教学,按照“必须、够用”与“拓宽知识面”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学以致用。
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七、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八、教学进程表九、考核评价本门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包括基本知识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基本知识考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笔试,基本技能考核分阶段进行,以每个项目的实际操作(60%)和实验实训报告(40%)结合进行。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
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二.简答题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原因、内容、意义分别是什么?
1950年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1958年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 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 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2.概况 (1)时间:1984年10月 (2)会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目的:增强企业活力 (4)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责任制。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原因、内容、意义分别是什么?
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的四次次生产关系的调整的名称、
内容、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 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 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 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 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 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 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 包合同。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它是理论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具体化、实证化,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培养应用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对农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的人文经济素质相对较差,主要通过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与思考农村社会现象的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农业经济学原理与方法,提高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农业经济的综合能力,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引导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系与性质。
(四)课程结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共分四篇。
第一篇是从现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阐述了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总体上描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研究了现代农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第二篇是生产要素篇,论述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特点、功能和组合原理、原则及评价方法,并着重从农业中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篇是市场篇,从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阐述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论述了农村消费市场及其开拓;第四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篇,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农业中的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及宏观调控问题。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地位《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现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创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简洁、实用,理论教学适度,情景教学活动、互动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经济现象,教学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学会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又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简要分析社会经济学问题,达到从经济角度认识世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1. 课程设计理念是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 ,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 “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作者:————————————————————————————————日期: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3.1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概述:农业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和重点;4)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特点、分类和应用;5)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分类和应用;6)农业宏观管理:农业宏观管理的内容、方法和实施;7)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合理配置方法;8)农产品营销管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9)农业生产经营成果核算和分析:农业生产经营成果核算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形式;3)熟悉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程序和方法;4)了解经济合同的条款和经济合同履行的内容;5)了解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与管理;6)掌握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原理和方法;7)熟悉农业生产经营成果核算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8)具备根据农产品市场变化合理确定经营项目的能力;9)掌握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方法和技能;10)初步具备合理配置与组合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能力;11)掌握农产品推销的方法和技巧;12)初步具备管理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13)了解经济合同的签订方法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处理程序;14)具备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1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1.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讲解了农业的含义、发展方向以及现状,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农业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
2.通过实地参观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学生们能够描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讨论分析发展模式。
3.在教师的多媒体展示下,学生们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和现实意义,能够阐述其目标、内容、原则,并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农村金融课程标准
农村金融课程标准
农村金融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农村金融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农村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农村金融课程的内容包括农村金融的基本概念、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农村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知识。
3.教学方法:农村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村金融知识。
4.实践环节:农村金融课程应该包括一定的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到农村金融机构或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村金融的实际运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方式:农村金融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环节表现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总的来说,农村金融课程的课程标准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农村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
《农村政策与法规》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农村政策与法规是农类高职院校农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农科各专业的选修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农业、农村工作,有社会责任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和组织生产的初步能力,对本专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宪法常识、民法、刑法、经济法、农业法、资源环境保护法、诉讼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对学员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基本掌握宪法常识,民法、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刑法基本常识,行政法的主要内容,与农业、农村有密切关系的农业法、土地管理法、乡镇企业法,与资源环保有关的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诉讼法等内容。
(四)课程结构二、课程目标设置本课程,目的是使考生了解有关农村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掌握《农业法》及其规定、农业土地承包法律制度、农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农村事务管理法律制度等重要内容。
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法学和政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获得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并对实际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要点第一章农业基本法律制度教学要求:1.识记农业法的概念;农业法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领会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和特点;农业法与农业政策的关系;农业法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的基本规定和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农业法》关于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制度和〈农业法〉关于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综合性亦很强,与农业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学习农业推广学理论,认识农业推广规律,科学地掌握农业推广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农业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推广新思维,树立全新的农业推广服务观念,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的高产、优质和高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试验统计方法等专业课及应用写作、传播与沟通、社交礼仪等公共基础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五、课程设计思路《农业推广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遵循课程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等各方面因素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教学活动。
《农业推广学》课程选取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三部分课程资源,将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主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之便,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等不断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涵,除了教学大纲等传统的教学文件外,本课程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程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指导书、模拟试题、辅导资料等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的思想来设计课程资源。
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经济与社会》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具备初步的经济决策能力,如投资、消费、理财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课程内容方面,经济与社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主题:
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介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介绍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介绍收入分配的概念、方式和标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总之,《经济与社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农经课程教学大纲
农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使学生具备运用农业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培养运用农业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形式2.1 教学内容2.1.1 农业经济学概述- 农业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农业生产与供应- 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与配置;-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效率分析;- 农产品供应与市场机制。
2.1.3 农产品需求与消费- 农产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农产品消费的特点与趋势;- 农产品消费结构分析。
2.1.4 农业政策与管理- 农业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农业政策的评价与调整;- 农业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2.1.5 农业发展与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的阶段与模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2 教学形式-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农经学的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方式3.1 教学要求- 学生应按时参加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学生应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实践任务;-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或研究报告。
3.2 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度、课堂讨论等;- 课堂作业:包括课后习题、课程设计等;- 实践任务:包括实地考察报告、案例分析等;-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测试。
四、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4.1 参考教材- 《农业经济学导论》(第五版)王小松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 《农业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张云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4.2 学习资源- 相关期刊论文- 农业经济学相关网站及数据库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农业经济学概述- 农业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周:农业生产与供应- 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与配置-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效率分析第三周:农产品需求与消费- 农产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农产品消费的特点与趋势第四周:农业政策与管理- 农业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农业政策的评价与调整第五周:农业发展与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的阶段与模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六、参考文献1. 王小松编著《农业经济学导论》(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年。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农村政策法规、管理基础、人际沟通、乡村文化、农业经济学、家庭农场电子商务、土地利用与流转、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实务、农产品营销实务、家庭农场资金管理、家庭农场创意农产品开发、家庭农场筹建运营实践、家庭农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家庭农场财务管理实践、家庭农场农产品营销实践、农业项目申报与管理实践、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践、家庭农场创意农产品开发实践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安排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设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农业经济学教案
农业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了解农业经济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3. 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决策工具;4. 培养学生对农业问题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证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c. 农业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a. 全球农业经济形势分析b.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c. 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农业经济分析方法与工具a. 农业经济分析方法的概述b. 农业供求分析及其应用c. 农业投资分析和决策d. 农产品市场分析和价格预测e. 农业政策及其经济评价4. 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与决策a.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b.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c. 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发展d.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e.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解,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农业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加深对农业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
4. 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性等方面的评价。
2. 作业质量:包括对农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价等方面的作业完成情况。
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4.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写作实践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农业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等教材,提供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村庄规划》课程标准
《村庄规划》课程标准专业名称:城乡规划课程名称:村庄规划课程代码:5103B20504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开设学期:第5学期学分:2.5 学时:40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设计理念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习了城市规划导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设计、城镇工程规划课程,具备了小型民用建筑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城镇工程规划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城乡规划设计、绘图与管理工作岗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后续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具备村庄规划方案编制能力。
在项目规划编制过程中,学生以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实施,熟悉并正确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完成村庄规划工作中基础资料调研、现场踏勘、方案设计、多方案评析比较与选择、方案汇报和方案表达的全过程,掌握村庄规划的内容、方法、程序与要求,提高计算机绘图与编写规划说明书的熟练程度与水平。
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方案设计、讨论汇报、成果表达等过程中,要学会与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协作。
具体目标:(1)素质目标①对待规划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科学,具有在规划工作中维护社会整体公众利益的职业素养,保持高度的整体、长远、政策、质量、可操作性意识。
②在村庄规划工作过程中做到团结协作、善于沟通,注重综合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方案设计、讨论汇报、成果表达等过程中,要相互帮助,协调配合,要学会与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协作。
(2)知识目标①理解村庄规划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掌握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②掌握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理论与方法,明确村庄规划的作用、任务、内容与成果。
乡村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乡村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一、前言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乡村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了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制定适合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尤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旨在全面覆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设定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3. 价值目标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的价值观。
三、课程设置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综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1. 基础学科课程乡村教育学校应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
2. 特色学科课程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实践等特色学科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全面理解。
3. 兴趣拓展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乡村教育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兴趣拓展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四、课程标准制定原则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应该能够实际操作,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乡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灵活性原则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
3. 适应性原则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应适应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学校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五、实施与评估乡村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应在实施和评估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效果对课程标准进行度量和优化。
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技术学院
《农村经济》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1405
适用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编制单位:农经综合教研室
《农村经济》课程标准
课程承担单位:[农经综合教研室]
制定人:[ 朱肖峰 ] 修订日期:[2017.03.20]
审核人:[冷赟] 审核日期:[2017.03.28]
批准人:[查启军] 批准日期:[2017.03.28]
一、适用对象: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
二、适用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三、编制依据:该课程标准是以依据九江职业大学农业经济技术学院《农业经
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
四、参考教材: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特色教材《农村经济》李国政主编
五、参考学时: 108 学分: 6
六、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应职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农业经济管理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经济学基础》(11401),《基础会计》(11402),后续课程有《农业企业经营运作》(11407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11408)。
七、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以农村经济活动策划管理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具备从事农村经济调查、分析、决策与农村社区经济管理的职业岗位能力。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有关农村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与管理、农村经济分析与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2、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商品与市场分析原理处理农村商品交易的能力;能运用成本和收益分析理论对农业项目进行评估和决策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农村经济工作的
计划、组织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农村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制定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分组完成实训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德育渗透教育,培养学生投身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信念和创新创业理念。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涌现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收入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承包合同管理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等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八、设计思路:
1、内容选择:
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各项国家政策为导向,面对农村大发展、大变革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依据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村经济核算人员、农村社区管理人员、农产品营销与代理人员岗位职责要求,结合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核心,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力求实用性和互动性强,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2、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结合教学模式(案例+问题引导模式),《农村经济》是应用型经济学,农村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灵活性、不可复制性以及解决问题办法多样性等特点,课程学习不仅为了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训练学习的观察、分析、综合、思辨等能力。
本课程以“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为核心,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农村经济管理活动案例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或总结成功经验,使学生了解和吸收农村经济管理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内容编排顺序:
按照农村经济分析原理与方法、农村经济过程分析、农村经济调查与策划、农村经济资源与产业结构分析、农村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模块安排教学任务顺序。
九、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模块与教学内容
2、课时分配表
·
3、教学单元设计
十、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教师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前瞻性和政策性,对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由教师精讲,对农村经济中一些历史的、较简单的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指导。
第二,专题教学。
通过以各类典型专题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首先由教师提出主题,然后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再由教师进行评论和总结。
第三,组织学习小组。
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对当前的“三农”热点问题的介绍和学习时,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和资料,并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量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第四,课程调研报告的写作。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并在一定的调查基础上,写一篇农村经济
学课程调研报告。
授课教师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大程度提高同学公文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五,本课程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例如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目,组织课外研讨,完成读书报告等。
课外指导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要求,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
2.师资条件要求:要求教师对农村经济十分了解,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
3.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要求在校内建设有仿真类实训(实验)室,配套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校外实训基地要求能工学结合,合作企业是现代农业示范企业。
4.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汇编了《农村经济习题试卷库》、《农村经济网上资源库》等参考资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的课外学习资料。
◆目前已将教学课件,教学教案,课程标准等资料通过QQ群方式与学生一起分享。
十一、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采用多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
考核由上课考勤(9%)、作业完成(24%)、综合实训(27%)、期末书面考试(40%)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