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学第三章 风俗民俗学-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中国民俗学第三章 风俗民俗学-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2.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特点
所谓民间信仰,是相对于正式的宗教或得 到官方认定的某些信仰,在一定时期广泛 流传于民间或者说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 信的某些观念。
特点:
多样性:来自远古原始信仰,即多神、泛 神崇拜。
功利性:众神各司其职,与民众日常生活 有直接利害关系。
神秘性:各种相术、求签、算卦、测命, 五花八门,玄机莫测。
十八世纪末约翰朗格在《一个印第安译员 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中说:“野蛮人的 宗教性的迷信之一,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 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
什么是图腾? 远古社会,人们相信每个氏族的成员都源
于同一个物种,有时是动物、植物,有时 是非生物,这便是他们认为最古老的的祖 先,即图腾。
图腾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 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
3.祖先神:
祖先神即是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类祖 先、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及家族祖先的统 称。
如:女娲、黄帝、炎帝
4.行业神: 各个行业所信奉的行业祖先神或行业保护
神。 如:药王、关公、蚕神。重要的历史人物:
唐末五代起,文人用紫姑的神通来占卜前程。 宋代,紫姑神可以为百姓之家做出多种占卜预
测。
宋代的紫姑神,“医卜无所不能”,“能文章, 颇清丽”,“善鼓筝”,“棋与国手敌”,俨 然文人雅士。且“多自称蓬莱谪仙”,升入仙 籍。
宋代紫姑神:文士化。
3.道教的神仙构成体系:
神仙:如玉皇大帝,南斗、北斗,吕洞宾。 各路尊神:来源于自然崇拜,如雷电风雨。 俗神:收纳改造民间故事传说。
“祭天告成”:《管子•封禅篇》齐桓公欲封禅 泰山,《论语•八佾》季氏欲封禅泰山。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学理论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民俗学资料整理

民俗学资料整理

乐天之民俗学1.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民俗学概念的变更基于不同时期对于“民”和“俗”的认识以及所占据的理论依据。

2.什么是“民”?请举例出一些相应的学术观点。

其实,“民”就是承载了“俗”的社会成员,所以,必须同时解决“俗”的问题。

例如,英国人类学派:它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遗留物,但是民俗的创造并不是古代人耳朵专利,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所以仅仅定义为遗留物就不适合了。

3.民俗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一.教化功能二.规范功能三.维系功能四.调节功能4.民俗的特性是什么?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规范性和服务性民族性和地域性5.什么是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

6.什么是神话?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7.什么是传说?什么是传说核?a.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

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

b.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

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8.什么叫做民间信仰?民众中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9.什么是图腾?"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图腾就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如何学习民俗学

如何学习民俗学

如何学习民俗学学习民俗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民俗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民间仪式,而且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内容。

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如何学习民俗学,包括学习的几个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深入学习民俗学。

一、了解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首先,学习民俗学需要对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民俗学是对人类生活中的民间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等,而且还包括了宗教、信仰、神话、仪式等内容。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之前,需要对民俗学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概念有所了解,明确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学习民俗学需要大量的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和文章,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不同民俗现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和讨论会等方式,与更多的专业学者进行交流,掌握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三、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学习民俗学最重要的是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

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采访,了解民俗文化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实践和分析,发掘出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意义。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时,要注重实践和调研,通过实地体验和观察,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加深对民俗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探索跨文化的民俗学研究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跨文化的比较和研究。

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俗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拓展与深化自己的视野,促进自己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的同时,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断开拓研究民俗学的新方向。

总之,学习民俗学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既需要掌握学术理论,又需要具备实践和调研的能力。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游艺民俗
•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 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 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 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 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 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 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宗教及巫术
•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 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 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 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 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 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 的主要内容
服饰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 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 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 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 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 大花 ,扎包头,发上 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 等,与过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 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 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 进。
苗族
饮食
•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 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 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 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 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 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 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 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 “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 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 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 作豆制品。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 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 在令人胃口大开 。
人生礼仪
• 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 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 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 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 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 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 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 社会化的程序和阶段性标志。比如一个小孩满月的时候, 生育孩子的家庭要遍请宾客,不只是庆贺孩子的诞生,更 是小孩子与家里的宾朋相见,让他被亲戚接纳而融入社会 的契机。

中国民俗与文化

中国民俗与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缁衣》中“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相近词:风俗、习俗、民风、谣俗二、(1)民俗形成原因——经济原因案例:纳西族东巴祭祀经诗──《祭天古歌》(2)民俗形成原因——政治原因婚姻制度的演变上古时期杂婚从母姓“姜、姬”姓奴隶社会抢婚称“昏礼”封建社会婚礼有了一定的程序历代婚姻制度变化很大,但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3)民俗形成原因——地缘原因(4)民俗形成原因——原始宗教影响(图腾崇拜)三、什么是民俗学➢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民俗学主要研究领域1、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1、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袖里吞金。

赶墟2、行商:一是商队,另一种是货郎小贩。

马帮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地图丝绸之路货郎吆喝北京叫卖大王——臧泓3、坐商主要表现: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等。

中国最早的商标——北宋“白兔儿”“白兔儿”铜板,时间不晚于1127年(北宋年间),比1473年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三百年。

2、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放风筝3、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预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章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何为俗——民众的学问(研究对象)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狭义的民俗理解1.文化遗留说:古代人残存的原始观念,习惯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意识形态。

3.民间文学说:侧重点为口头民俗。

4.传统文化说:排斥新民俗。

二、广义的民俗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规模性,传承性的现象;是以口耳相传,行为规范和人心理想的影响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与时俱进的。

三、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的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展,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解释和改造现实生活。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本质特征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群体活动2.民俗是一种群体之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具有全民性3.集体响应实施,不断加入新元素,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民俗的集体性、全民性1.民俗是一种集体再加工的结果2.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3.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4.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结晶5.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6.部分民俗由个人创造——集体响应传承民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强调时间上连续性和约定俗成。

伏羲女娲新疆阿斯塔那古墓汉代画像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是一种现实和手段,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民俗的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有条件有选择地扩布。

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

扩步的步骤1.判断价值作比较2。

作出取舍3。

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了民俗文化的扩布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民俗学(百科全书条目

民俗学(百科全书条目

民俗学(大英百科全书条目)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段的、变动的或较为稳固的形式继续存在至今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总称。

民间故事、传统歌谣、谚语及起初排斥在外的物质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属其范围。

民俗研究的起源及发展“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引进英语,源于汤姆斯(W·J·Thoms)发表在1846年8月《文学俱乐部》上署名为安布罗斯·默特尔(Ambrose Mertor)的一封信。

信中他顺便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撒克逊语复合词Folk-lore”可以更确切地用来表述“那些在英国我们称为民众的遗俗,或者大众文学的东西……。

”信的内容是建议在《文学俱乐部》上开辟有关迷信、风俗、民歌、谚语及其它至今存在于英国的“古时的”传统遗迹的栏目。

这个顺带创造出来的词汇很快就被采用,并被几乎所有认真研究民俗的欧洲和大西洋彼岸国家的语言所吸收运用(Folk-lore这个词中间的连字号现在通常省略了)。

自然,在民俗学这门学科获得现代名称以前,对它的兴趣早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希罗多德(Herodotus)、李维(Livy)及普林尼(Pliny)的著作就已涉及了古希腊和罗马民众的信仰和习俗。

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书籍中,最初与其它事物联系着的关于家庭、公众传统仪式的生动描绘也屡见不鲜。

诸如菲利蒲·斯塔布斯(Philip Stubbes)的《陋习的解剖》(1583年),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令人伤感的分析》(1621年)及麦森(H·Misson)1698年于法国初版的《旅英回忆与观察》;最后这本书在1719年由奥泽尔(J·Ozell)译成了英文。

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在他的著作《杂录》、《异教及犹太教的遗存》(此书是在1686——87年间辑成的评论手稿,直至1881年才出版)里,记录了他所处时代大量的迷信和民间习俗。

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民俗学——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一书为例什么是民俗学:首先,研究民俗或者说民俗学并不是只调查原始的落后的社会生活和搜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因而这种“遗留物”是“从古老文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需要的证明和例子”。

兰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的。

弗雷泽在他的巨著《金枝》里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其次,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现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

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

第三,本尼迪克特对风俗的研究洵非停留于描述的层面。

民俗学需要细致、客观的民俗描写。

民俗学要求认定的是民间风俗背后的民众观念、民众思维和民众性格,而不是民间风俗的现象本身。

第四,在《菊花与刀》的第一章,作者论述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意见。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

民俗学需要作比较研究,以图发现民俗现象背后的意义。

第二讲民俗的本体特征(一)关于民俗的种种定义: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就什么是民俗写出了二十一条简明的定义,即反映了纷陈的局面。

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七类,将民俗这些概念词义综合对照,我们发现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就是认为民俗代表文化传统,尤其是限定在某些范围内的文化传统。

这是民俗学开创者、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Thoms)率先提出,后人相应延袭的观念(民俗学一词源于汤姆斯发表在1846年8月《文学俱乐部》上署名为安布罗斯·默特尔的一封信)。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民俗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等方面。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与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演变等方面。

2.视觉、声音资料收集法:如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的表现,能给人直观描述的感觉,并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证数据。

3.比较研究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民俗文化的异同,来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核。

4.历史研究法: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历史考察,如查找文献、考证历史背景等方法,寻找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客观基础。

二、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内容广泛,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信仰、体育等方面。

其中,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民俗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会仪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某些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

艺术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等则是民俗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它们通过传说、歌谣、传唱、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三、民俗学的意义民俗学的研究和调查,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生活方式等方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凸显。

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各地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发展。

此外,民俗学研究也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民俗学知识点

民俗学知识点

民俗学知识点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间习俗、传统和风俗等文化现象。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节日习俗、婚丧礼仪、民间传说、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内容。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民俗学的知识点。

一、节日习俗节日习俗是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遵循的惯例和规定,包括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等。

不同的节日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吃粽子等。

通过研究节日习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

二、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民间举办婚礼、丧葬等仪式时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丧礼仪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婚姻和生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比如,闽南地区的婚礼上要唱“茉莉花”,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丧葬礼仪中,北方会有烧纸、击鼓的仪式,南方则有穿素服、头戴白纱的习惯。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传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英雄、灵异传奇等。

各地有各自的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

传说故事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歌舞表演,反映了当地的生活风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广场舞、二人转、苗族芦笙等,都是民间音乐舞蹈的代表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是民众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五、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人们利用传统技艺和工具创作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绣花、剪纸、蜡染等。

这些工艺品传承了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通过研究民间工艺,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

六、结语民俗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

通过学习民俗学知识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民俗学的研究,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1民俗学来自英国原名folklo汤姆斯创造的2广义的民俗学概念认为这是一门综合科学,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来言这门学科即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间生活。

3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经济的民俗物质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4民俗学的性质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5民俗学的任务了解并研究人民大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精粹并能推动其积极发展在我国民俗学以研究人民大众的传统文化及精神状态、心理愿望为任务,以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文化为目的。

6民俗学的任务1 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2 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勇气和觉悟3 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自觉的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4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订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5 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7民俗的内部特征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8民俗的外部特征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9物质生产民俗村寨形式山村渔村牧村农村10山村经济1自然采集2 狩猎3 驯养4林木5 采矿11农村经济刀耕火种从人力转入畜力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改革土水肥种管理12 白工五法距规绳水垂13 市的标志1 叫卖声2 代声商的标志1 以商品实物为幌子 2 以实物模型为幌子 3 以商品附属物为幌子4含有隐语暗示的物件做幌子5 以灯具、旗帘、文字匾牌为幌子6 广告商品字号14 织功平纹斜纹格纹15 服饰的四种习俗习惯实用的观赏的礼仪的信仰的16 五服斩縗齐縗大功小功缌麻17 饮食的两种状态自然饮食状态调制饮食状态18居住习俗的最基本形成的表现1内部格局2 取暖设施3 采光与照明设备4 睡眠方法5 贮藏设施19 我国住室结构的类型利用自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的固定生活空间适应自然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制造的一定生活空间上栋下宇式固定生活空间20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家庭21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征 1 血缘关系的成员保持着较强的血缘观念对直系长辈的服从和对家长制服从的统一联姻关系的侧重点在于维持家族的延续有较强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婚姻关系对全家负责22婚姻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结构特征婚姻关系只侧重维护家族中本人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洽为主家族血缘的延续退居次要位置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趋向淡弱夫妻关系的约束相互负责不受其他成员的约束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识的社会地位23乡里社会的内部构件阶级集团亲族集团民族集团紧邻集团宗教信仰集团结义结社集团24乡里习俗的表现严格维护村境的惯制组织乡里社会的协同生活管理村落的共同生活秩序开展乡里的社交往来25人生中全部礼仪分为脱离前状况的仪式过渡阶段的仪式进入新状态的仪式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结婚的程序纳采问名问吉纳征请期亲迎家产的继承方式长子或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季子继承或以季子为主要继承人家族成员平分女儿继承或女子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家号的种类用祖先名称家号用职业称用部落名、地名取吉祥字为号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信仰组织,宗教信仰却有自己特定的教会、教团组织民间信仰没有一定的至高信仰,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至高崇拜对象民间信仰没有支配信仰的权威宗教信仰却有各自的创教人或布祖师民间信仰没有形成任何信仰宗派宗教信仰都有各自的宗派民间信仰没有其信仰的完整体系宗教信仰则有其伦理的、哲学的完整体系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守的一定规约,宗教信仰则有特定教规的制约民间信仰没有专司神职的职业人员宗教信仰则都各有其专职的执事人员民间信仰没有进行信仰活动的固定场所宗教教会则都拥有各自的活动场所民间信仰没有特定的法衣法器和依仗,宗教活动却有各自的神具、教服、法器和仪仗民间信仰者在民间生活中没有自觉的信仰意识,从来都是自发的或是盲目的,宗教信仰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在任何时候都有自觉的宗教意识信仰习俗的五个特征及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极大的神秘性极大的封锁行或保守性明显的多样性多重性禁忌的五个方面把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是和本氏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圣物对祖灵的崇拜所派生的有关祖先象征或遗物的禁忌对鬼灵、精灵的崇拜派生出来的有关鬼怪之类及其活动场所的禁忌对吉凶祸福的命运的迷信派生出来的趋吉避凶观念所形成的禁忌岁时节日的发展重要线索农事祭祀节日习俗宗教节日习俗民族传统节日习俗节日的性质及类型(一)农事节日(二)祭祀节日(三)纪念节日(四)庆贺节日(五)社交、游乐节日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一)歌舞(二)乐舞(三)民乐第三节民间游戏活动类(一)室内生活游戏(二)庭院活动游戏(三)智能游戏(四)助兴游戏(五)各类博戏第四节民间竞技活动类(一)赛力竞技(二)赛技巧竞技(三)赛技艺竞技第五节民间杂艺活动类。

民俗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民俗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民俗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常被划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指的是比较宽泛的学科范畴,而二级学科则是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和细分的学科领域。

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民俗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一级学科为民俗学,而二级学科则包括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民俗学史、世界民俗、中国民俗、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等。

这些二级学科更加具体地探讨了民俗学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民俗学一级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在二级学科的划分中,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民俗学史则关注民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过程;世界民俗研究各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则研究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则是指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民俗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关系。

总的来说,民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一级学科和二级学
科的划分使得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涵盖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第一讲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民俗学概论

的“俗”概念的一般特点。
——《美国的民俗概念》
——民俗的分类




经济民俗: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 俗以及消费习俗为主要内容; 社会民俗: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 习俗惯例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 活仪礼是重点,近来又扩展到都市民俗; 信仰民俗:以传统的迷信(如敬神驱鬼)与俗信 (如不再有迷信色彩而只余下祝吉贺喜意义的贴 春联)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 游艺民俗: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习俗为主要内容, 包括口头文艺活动,也包括传统竞技等在内。
驳、讥笑、嘲弄、绕口令、问候与送别用语、民间
言语(例如,俚语)、民间语源、民间比喻(例如, 洁白如雪)、民间隐喻(例如,从煎锅上跳入火
海)、名字(例如,绰号或地名)、民间诗歌——
从较长的民间史诗到儿童的韵语,如拍球歌、跳绳
歌、数手指脚指歌、哄小孩的歌、丢手绢歌(在游
戏中决定“它”会是谁)和儿歌。还有一些书写形 式的民间韵语,例如签名册上的诗句、墓志铭、厕 所文学(墙壁涂鸦)。一般的非言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俗学的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应用民俗学 民俗史学(1、民俗发展史;2、民俗 学史) 民俗资料学(民俗资料的收集、整理、 保存等)
民民民民概 俗俗俗俗念 学的的学、 方分特的对 法类征社象 论 会、 功范 能围





基 础 理 论
等旅经法商心语宗文社 等游济律业理言教艺会 民民民民民民民民民 俗俗俗俗俗俗俗俗俗 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课程作用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
编导专业选修课 了解民俗文化 参与民俗学田野调查
课程目标
是什么? 职业技术课程 营销专业必修课 为什么? 怎么做?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引起中华儿女文化和情感的共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悬菖蒲,熏艾草,赛龙舟,食粽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传统节日承载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春节的团圆饭,清明节的扫墓,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把酒赏菊,总是给我们很多感想和思索,在此,我想说说这些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春节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年”来的。

这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民间的百姓俗称“过年”,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无论是身在何处都会想方设法回家的。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全家老小都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此时还有熬“百岁”之说,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传说这个夜晚熬得越晚来年就越走运一年都会勤快好运,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是相聚的意思,同时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年糕象征着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

节与年,最初都来自农业,可见中国的老祖宗将丰收的希望都寄托在此,一年过一年是对丰收的庆贺,也是对下一年的希望和希盼。

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热望都在春节这个特别的时刻熊熊燃烧,感谢上苍在过去的一年给了我们收获,更感谢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地劳作一年。

更有贴春联放鞭炮等,每一种习俗都是一种文化都充满着喜庆、温馨,而每次过年都会让中国的民俗文化大展风采,想想2007年冰雪中广州火车站冒雪等车的人们吧,等待回家只因为过年在即团圆的概念在心中,那种迫切的心情与风雪无阻的信念就是“年”的魅力所在,也是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将年的文化内涵不断演化流传下来的最显赫的显示。

元宵节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是农历元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也算是新年的终点,亦称上元节,据说秦末祭祀太一神的习俗就是后来元宵节的雏形。

史载元宵节的来历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超强悍老婆吕后有关,而将正月十五定位华夏民族节日则是在汉武帝时,由太史公司马迁建议的,元宵节有放灯的习俗,是东汉明帝尊拜佛教而行的,后来流传至民间渐渐成了民俗节日,元宵佳节必然要吃元宵,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再往后才叫成“元宵”,元宵寓意“团圆美满”,元宵的本意和吃食无关,元,指农历的正月,宵,指夜晚;新的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还是圆满之意。

这里元宵节寄了老百姓们希望合家团圆美满的希望,同时,元宵节和春节相接,更是增添了喜庆之气。

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个节气,属二十四节气之一,因而它又叫寒食节,在《淮南子·天文训》里面说的“清明”是指春分之后的十五日,而《岁时百问》记述清明得名的原因则因为这时候正是春季万物生长清洁明净的好时节,故称清明。

作为传统节日,则和春秋时候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耳流亡时,介子推追随他,曾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熬汤给重耳喝,后来重耳给介子推封官时,介子推不接受,带着母亲躲到绵山上,后来被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这天全国禁止烟火,这一天就是寒食节,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清明节,清明植柳据说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再后来,清明又成了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中国人对前人的尊重,祭奠革命先烈,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们,也是各家对自家祖宗的祭奠显示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是一种情怀。

清明是宗亲节日,一个家族在清明时节去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去扫墓无形中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增加了人们心中弘扬感恩和怀念,忠诚与孝道的意念。

所以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又有欢乐赏春的气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夕节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星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巧配,所以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现在的七夕被我们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寄托着人们对于爱情、婚姻美满幸福的愿望。

充满着浪漫气息。

端午节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本来叫端五。

端,初也,端午,就是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的缘起,历史学家考据出来的是长江中下游一个百越族祭祖的节日,而我们更愿意接受口口相传的神话和传说。

端午起源的传说大致有三个,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杀自己逃出来助吴伐楚的伍子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候的上虞孝女曹娥,更为脍炙人口的缘起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龙舟竞渡、粽子飘香是这个节日的文化标志,同时端午还是华夏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一个,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说的都是端午,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的文化内涵是自强与爱国,龙舟竞渡体现着中华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奋发勇进的自信心,人们纪念屈原,说明爱国者人人崇敬,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再扩展一点,端午节一直是我们民族预防疾病、避瘟祛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所以端午一
般要采取很多祛毒的办法,比如说采车前草,蛤蟆藤,香蒲、艾草等,这些草药可以清热解毒,对健康有益。

中秋节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大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秋佳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有首歌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吃月饼是中秋的传统之一,圆圆的月饼代表丰收、团圆。

唐朝初年,中秋赏月开始盛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丰收、团圆。

它代表的就是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称中秋为“团圆节”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表达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爱情“花好月圆时,喜结良缘日”。

同时他又是庆丰收的节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把新收获的很多农产品拿来庆贺、拜月。

中秋在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诗意的节日,是最团圆的节日,园是中秋的灵魂。

最后来说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以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和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民间将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丰收。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收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他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热热闹闹的过一个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十之八九是以家为题,以团圆为纲,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即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也不是直观看上去横竖撇捺那么简单,把汉字“家”拆解,是一所房子里面有猪,这样才称其为家,而“安”呢,则是家中要有女子才算稳定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