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全套课件330P)
合集下载
2024全新中国民俗文化课件(2024)

2024/1/29
29
面塑艺术与面点制作
2024/1/29
面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面塑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
面塑的基本技法与创作
详细讲解面塑的基本技法,包括和面、揉面、塑形等,并配以图示 和实例,同时鼓励学员进行创作实践。
面点制作与文化内涵
阐述面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介绍各种经典面点的制 作方法和文化内涵。
16
04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024/1/29
17
八大菜系介绍
川菜
以麻辣、重口味著称,注重调味 ,具有菜品多样、调味料独特等 特点。代表菜品有水煮鱼、宫保
鸡丁等。
2024/1/29
鲁菜
以汤菜为主,色香味俱佳,注重汤 品的调制,色香味俱佳。代表菜品 有糖醋鲤鱼、九转大肠等。
粤菜
以清淡、鲜美为主,注重选料和烹 调技艺,具有清、鲜、爽、嫩、滑 等特点。代表菜品有烤乳猪、白切 鸡等。
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传 统和审美情趣,是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价值
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 力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重要资源。
教育价值
民俗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 源和教育智慧,对于培养民族 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 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024/1/29
32
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利用
旅游产品开发
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的设 计与生产,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旅游线路设计
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线 路,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2020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学习PPT模板完整可编辑ppt课件

10.如何取消PPT中的动画效果
取消一张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单击当前幻灯片Ctrl+A全选后,打开“动画窗格”,选择第一个动 画效果后按住Shift键点击最后一个动画效果,按Delete删除。
取消整个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 点击“设置幻灯片放映”,在对话菜单中 选择“放映时不加动画”。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大 蒜 蛋
除了吃粽子还吃什么
打 糕
黄 鳝
雄 黄 酒
煎 堆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海外端午节习俗
日本
五月端午男儿节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 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 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 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
端午节知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学习
五月初五 浓情相约
目录/CONTENTS
0 1 端午节的起源 0 3 端午节民俗故事
0 2 端午节的习俗 0 4 端午节知识竞答
第一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
五月初五 浓情相约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别称
天中节
五月节 端阳节
屈原日
地蜡节 灯节
浴兰节
端五节 诗人节
A 五月节 B 菖蒲节 C 六月节 D 沐兰节
C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相关知识竞答
6
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
A 蜥蜴 B 青蛙 C 蟾蜍 D 毛毛虫
A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相关知识竞答
十、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祥文化不仅客观存在,而且相当发达,有关“吉祥 ”的观念相当久远。在古代汉语里,“吉”的第一 层意思是善,吉祥;“祥”的第一层意思是善,吉 利。在现代汉语里,“吉”和“祥”作为一个合成 词“吉祥”,其意为幸运、吉利、顺利如意等意思 。可见,古今之“吉”、“祥”,其意一脉相承。
.
34
+ 吉祥:“吉利”与“祥和” +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
+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
15
1、新年节日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 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 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 遂、万事如意等。
+ 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祥,也 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
.
46
神秘而吉祥的数字“五”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
.
41
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松、柏、槐、银杏)
+ 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 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 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因 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 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 松也是吉祥的梦兆。松更普遍地是被视作祝颂、 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利 画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松菊犹存〉 等。
.
34
+ 吉祥:“吉利”与“祥和” +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
+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
15
1、新年节日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 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 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 遂、万事如意等。
+ 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祥,也 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
.
46
神秘而吉祥的数字“五”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
.
41
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松、柏、槐、银杏)
+ 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 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 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因 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 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 松也是吉祥的梦兆。松更普遍地是被视作祝颂、 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利 画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松菊犹存〉 等。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课件刘怀堂 ppt课件

版社,1998年版。)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三)“民俗”与“民间文化”二词 辨析
• 民间文化:所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 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民
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1月15 日。)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二)“俗”的定义
2.精神文化说 这是以班尼(或译作博尔尼)为代表的部分英 国民俗学者们的观点。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 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 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 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
第一节 民俗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8世纪)年代) 年代) 70年代)
界 边缘人、农民 使用各 任何拥 被民俗定
定 迷信人
种器具 有独特 型的社会
和机械 的口头 成员,所
的人 传统的 有民间群
群
人
体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教材上罗列的“民”的概念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三)“民俗”与“民间文化”二词 辨析
• 民间文化:所谓“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 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民
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1月15 日。)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一、(二)“俗”的定义
2.精神文化说 这是以班尼(或译作博尔尼)为代表的部分英 国民俗学者们的观点。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 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 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 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
第一节 民俗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8世纪)年代) 年代) 70年代)
界 边缘人、农民 使用各 任何拥 被民俗定
定 迷信人
种器具 有独特 型的社会
和机械 的口头 成员,所
的人 传统的 有民间群
群
人
体
《中国民俗》 Copyright by Jiaping
教材上罗列的“民”的概念
第一二章民俗学课件

三、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的法国
• 一般认为, 法国民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福瑞 尔(Claude Fauriel ,1772 ~ 1844) 于1824 年出版的《现代希腊民歌》。福瑞尔强调 这些民歌反映希腊民族精神, 是现代的《伊 利亚特》。 • 著名的语言学家帕瑞斯(Gaston Paris ,1839 ~ 1903) 最先应用本菲理论于 法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专长于中世纪文 学, 以对《罗兰之歌》的历史考证而著称。
四、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北欧诸国
• 芬兰的民俗学研究远远早于现在的芬兰共和国的历史。更 重要的是, 民俗学在教育国民、争取芬兰独立的运动中起 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 民俗学在芬兰被尊为国学, 其 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从18 世纪到19 世纪30 年代是芬兰民俗学的蕴育期。 • 第二阶段(1835~ 1862) 以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 Lobnnrot ,1802 ~ 1884) 的杰出贡献为标志。他最大的贡 献是收集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1835)。 • 芬兰民俗学史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为科隆时代, 即科隆父子 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的66 年(1862~ 1928)。在此期间, 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 的中心,并创造了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方法。
民 俗 学
淮南师范学院 作 者:李 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民俗学基础
• • • • • •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学 1、含义 2、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 • • • •
北京大学时期 中山大学时期 杭州时期 抗战时期 建国以后
•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民 俗 学 概 述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俗学第一章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5页
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 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 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 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 象征符号。
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5页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 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 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 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 质的条件。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5页
镇邪老虎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5页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 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 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 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 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 一个民俗意义。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5页
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 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 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 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 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5页
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 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 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 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5页
鱼戏莲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5页
第二节 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 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5页
政治的因素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 新形势下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 治的影响。
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 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 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 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 象征符号。
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5页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 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 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 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 质的条件。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5页
镇邪老虎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5页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 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 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 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 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 一个民俗意义。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5页
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 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 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 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 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5页
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 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 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 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5页
鱼戏莲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5页
第二节 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 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5页
政治的因素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 新形势下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 治的影响。
大学民俗学经典完整民俗学第五章——民间服饰介绍PPT课件

.
2
2、服饰及构成
类型
内
容
衣着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 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 袜、鞋等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
各种附加的装 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
饰物
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 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
饰物如脚铃等
对人体自身的
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
装饰物 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纹面、纹身等
具有装饰作用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
的生产工具、 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
护身武器和日 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常用品
.
3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性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
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 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 祭服三,常服三。 (2)年龄: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 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 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4)地位: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 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 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 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 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
.
7
•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复原图
.
8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 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 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
(9)色彩: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
(10)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民俗学全套PPT课件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一二章民俗学课件

• 道尔逊于1944 年接受密执安州立大学的聘请, 在接下来的 13 年内出版了六种民俗学专著和60 多篇论文, 使自己成 为美国最优秀的民俗学家之一。在此期间, 道尔逊发现美 国民俗学存在着严重危机: 既没有自己的“祖先”, 也没有 自己的理论, 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 为寻求可能的出路, 有着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道尔逊一头扎 进英国各大图书馆去潜心研究19 世纪下半叶英国人类学 派民俗学的辉煌历史, 得出必须通过大学发展民俗学的结 论, 并于1968 年出版了长达400 多页的《英国民俗学史》。 道尔逊在民俗研究方面著述极多, 包括《美国民俗学》、 《美国地方民俗》、《美国民俗与历史学家》等。他还努 力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 认为美洲各国民俗皆产生于 多种族多文化的互动过程之中, 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欧洲民 俗学理论。1957 年, 道尔逊受聘接替汤普逊担任印地安纳 大学民俗学教授, 以实现他多年的宏愿——将美国民俗学 建设成民办一流水平的专业。
• • • •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学? 2、民俗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3、简述美国民俗学科的建设。
• 进入20 世纪后, 鲍阿斯(Franz Boas ,1858 ~ 1942) 及其弟子 相继担任民俗学会主席, 美国民俗学进入以人类学理论为主导 的第二阶段。 • 汤普逊(Stith Thompson )于1912 年进入哈佛大学英语系攻读 博士学位, 接受导师基特里奇的建议, 以《北美印地安人中的欧 洲故事类型》作为论文课题(1919 年出版) , 并从此确定了他一 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汤普逊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 展和完善了故事分类法, 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1928 年, 汤普逊出版他翻译和改写过的阿尔涅《民间故事类 型》,1932 ~ 1937 年, 发表他的六卷本《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1946 年,他的《民间故事》出版并很快成为民俗学经典。 • 汤普逊在美国民俗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杰出的组织能力和学 科建设成就分不开。他努力使民俗学在大学内赢得一席之地。 并于1949 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可授博士学位的民俗学专业。 与此同时, 他又在印地安纳大学筹建了独立的民俗学图书馆, 出 版民俗学丛书, 逐渐使印地安纳大学成为新的民俗学研究中心。
民俗学研究方法 (全套完整课件)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只对神名的语言起源作比较研究, 而不管民俗学其他方面,如祭礼、 仪典和种种民俗传承;只把神话 看作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不 管人文神话。而且在自然现象中, 也只强调一种特定现象,作为神 话的贯穿性主题。
民俗学研究方法
• 三 人类学派
• 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 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 基础是达尔文进化论和当时正在 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E·泰勒 是 该 学 派 的 先 驱 者 , 安 德 鲁 ·朗 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 成)。他们的研究方法被称为语言学的历史比 较研究法。
• 语言始终是他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核心的宗教 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神话 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则是神话的载体。 他们认为,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 解宗教信仰,而且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 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 系的某些方面。
民俗学研究方法
• 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化进行长期的发 掘 、 整 理 和 研 究 , 从 1812 年 起 , 陆 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有《儿 童 和 家 庭 故 事 集 》( 即 《 格 林 童 话 集》、《德意志传说集》等民间文 学作品,也有《德语语法》、《德 语史》、《德意志神话学》这样的 专门论著。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潜意识 层次,认为出自本能的性欲冲动(他称之 为“里比多”)是人们种种精神和实践活 动的真正原因。由于社会的压抑,这种 本能常被隐匿于潜意识,于是形成“情 结”。据他分析,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 王在命运安排下,无可逃避地走上杀父 娶母之路,就是这种深伏于内心的无法 消除的“情结”在起作用。
民俗学课件

的经验。
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如浙江定海 的渔民,或“居篁竹芦苇间”,或“散在沙墺,非 舟不能往来”,多以渔钓为业。福建沿海一带渔民 “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
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 行,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 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渔业生产收益的好坏,
7、农业娱乐风习
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 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是在节日民间
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1、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民俗
在农牧并存地区,畜牧业大多盛行在农闲季节。 狩猎者秋冬进山林捕捉猎物。东北地区入冬捕熊、 猎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而在南方,却是在
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
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到免费三天食宿 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 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 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
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 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是中国 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
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历代以制
作高质量文具为生的工匠,代代相传,皆有绝技
在身。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
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如浙江定海 的渔民,或“居篁竹芦苇间”,或“散在沙墺,非 舟不能往来”,多以渔钓为业。福建沿海一带渔民 “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
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 行,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 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渔业生产收益的好坏,
7、农业娱乐风习
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 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是在节日民间
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1、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民俗
在农牧并存地区,畜牧业大多盛行在农闲季节。 狩猎者秋冬进山林捕捉猎物。东北地区入冬捕熊、 猎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而在南方,却是在
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
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到免费三天食宿 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 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 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
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 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是中国 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
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历代以制
作高质量文具为生的工匠,代代相传,皆有绝技
在身。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开展关于现代仍在民间 传承的民俗事象的搜集和整理。 • 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俗学学科。 • 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民俗的意义和它产 生、发展的历史,移风易俗,发挥实际 功用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民俗学
绪 论
• 民歌(国风)“观风俗,知得失” •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 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 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 可不慎也。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 变民风,化民俗 • 移风易俗 • 礼从宜,事从俗
一、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涵义:
•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民间指民众之 间,风俗指世代传承沿袭的生活模式),指一个 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一种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 模式。普通民俗、良俗、陋俗。“不过三代,不 能称其为民俗”。民俗主要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 的。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稳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 经济的因素: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 其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 政治的因素: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 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 新形势下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 影响。如改土归流 • 地缘的因素: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不同的群体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产 生都具有地缘的因素。因此,民俗的形成也必 然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域
其它理解:“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 “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与殖民主义 的联系 民俗大略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
•
•
过年
人的出生、成长、死去
岁时节俗
《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是帮助人 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学科。 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 象,进行调查、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他 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 穿城、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服务。 民俗学的内容包括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 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历史之学,文 化之学,百科之学。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为,维系心理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人类社 会的各种民俗事项都是在物质生产民俗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换言之,物质生产民俗是 人类社会各种民俗事项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特征
1、地域性:生态、自然条件 2、季节性:周期 3、功能性: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4、科学性:对规律的思考 5、技艺性 6、保守性与稳定性 7、经验性
•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农谚“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头伏萝卜 二伏菜,三伏四伏种荞麦; • 长时段: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春雷打得早,年景错不了; • 中时段:初一下雨本月旱,十五下雨半月烂 • 短时段:“燕子钻天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 到”, “水缸出汗蛤蟆叫,大雨马上就来 到”“食盐化水,肯定下雨”; “瓮浸水, 龙王定张嘴” “高山一戴帽,大雨就来到”
• 宗教的因素: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 重要的精神现象,因此作为包括物质生活文化 和精神生活文化的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 也必然地会与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切的联系。 后世的有些民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 来的。图腾、禁忌 • 语言的因素: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 具,所以也是民俗文化借以形成和传承的重要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会影响到民俗的发展。 比如民间文艺即如是。
调节功能:娱乐,寓教于乐;宣泄;补偿
汤姆斯:Folklore
北大: 歌谣研究会、民俗调查会,《歌谣》周刊 中大: 民俗学会,《民俗》周刊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一、涵义
•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 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 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
•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民俗学
绪 论
• 民歌(国风)“观风俗,知得失” •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 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 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 可不慎也。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 变民风,化民俗 • 移风易俗 • 礼从宜,事从俗
一、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涵义:
•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民间指民众之 间,风俗指世代传承沿袭的生活模式),指一个 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一种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 模式。普通民俗、良俗、陋俗。“不过三代,不 能称其为民俗”。民俗主要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 的。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稳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 经济的因素: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 其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 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 政治的因素: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 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 新形势下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 影响。如改土归流 • 地缘的因素: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不同的群体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产 生都具有地缘的因素。因此,民俗的形成也必 然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域
其它理解:“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 “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与殖民主义 的联系 民俗大略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
•
•
过年
人的出生、成长、死去
岁时节俗
《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是帮助人 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学科。 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 象,进行调查、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他 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 穿城、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服务。 民俗学的内容包括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 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历史之学,文 化之学,百科之学。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为,维系心理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人类社 会的各种民俗事项都是在物质生产民俗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换言之,物质生产民俗是 人类社会各种民俗事项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特征
1、地域性:生态、自然条件 2、季节性:周期 3、功能性: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4、科学性:对规律的思考 5、技艺性 6、保守性与稳定性 7、经验性
•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农谚“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头伏萝卜 二伏菜,三伏四伏种荞麦; • 长时段: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春雷打得早,年景错不了; • 中时段:初一下雨本月旱,十五下雨半月烂 • 短时段:“燕子钻天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 到”, “水缸出汗蛤蟆叫,大雨马上就来 到”“食盐化水,肯定下雨”; “瓮浸水, 龙王定张嘴” “高山一戴帽,大雨就来到”
• 宗教的因素: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 重要的精神现象,因此作为包括物质生活文化 和精神生活文化的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 也必然地会与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切的联系。 后世的有些民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 来的。图腾、禁忌 • 语言的因素: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 具,所以也是民俗文化借以形成和传承的重要 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会影响到民俗的发展。 比如民间文艺即如是。
调节功能:娱乐,寓教于乐;宣泄;补偿
汤姆斯:Folklore
北大: 歌谣研究会、民俗调查会,《歌谣》周刊 中大: 民俗学会,《民俗》周刊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一、涵义
•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 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 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
•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