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外围论简评

合集下载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中心外围论是一种描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中中心与外围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中心国家或地区处于体系的核心位置,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外围国家或地区则处于体系的边缘,对中心国家或地区的依赖较强。

本文旨在探讨中心外围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以期深入理解这一理论并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心外围论的基本概念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中存在核心与边缘的区分。

这种区分是由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中心外围论中,中心国家或地区通常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

而外围国家或地区则往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依赖中心国家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

依附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完全依赖于中心国家或地区的支持和援助,缺乏自主发展能力。

半依附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但仍需要中心国家或地区的支持。

竞争型:这种情况下,外围国家或地区与中心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双方互有优劣。

在中心外围论的框架下,中国被视为一个典型的半依附型国家。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实证分析的探讨。

一方面,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的地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发展经济学先驱-普雷维什专题

发展经济学先驱-普雷维什专题
南北双方共同努力来 建立商品协定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 家实行普惠制 反对发达国家实行货 币贬值政策
“国家政权是发展中国 家打破中心一外围这种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 摆脱原料出口者和经济 落后这种地位的强大力 量。”
普雷维什理论于当代
无条件收敛论
整体性
• 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 动态的体系具有整体性
( 1 ) 中心所产制的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与 收入弹性大 , 外围初级产品需求的价格弹 性与收入弹性小。这样,随着世界总产品与 对外贸易总额的扩大 , 中心产品的价格相 对于外围产品的价格而上升,也即后者的贸 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长远的趋势还表现出 , 制成品在世界总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 而外围国家初级产 品所占比重 越 小
动态性
差异性
不平等性
• 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 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 “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 平等的。
不畏权威 敢于冒犯传统经济理论
结构主义
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 观点有所区别
生产力低
方法一 准许外国私人资本 输 方法二 增加发展中国的出 口能力
方法三 1%准则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引进技术的问题
提高劳动生产率4%,吸收
劳动力增加1%
• 技术A
提高劳动生产率3%,吸收
劳动力增加2%
• 技术B
工业化 1.进口替代 2.要避开价格弹性低下 时出口增加所造成的价 格下跌
进口替代的局限性
普雷维什命题
中 心 国 家 外 围 国 家
生产力提 高
国内的高 利润与高 工资
资本累积
技术革新
低工资
初级产品 降价
资本累积
投资与技 术进步的 困难
“发展的关键在于通 过资本积累的办法来 传播中心的生产技 术。”

中心外围论

中心外围论

一、理论表述中心外围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的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发展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发展了该理论。

该理论主要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又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论”。

普雷维什认为,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由于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使世界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大的工业中心”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这在战前主要表现为作为工业中心的英国和其殖民地,战后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他们之间按照技术水平不同而形成一个梯次国际分工关系。

二者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心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而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则表现出专业性和异质性。

在这种格局下,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相比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得出了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结论。

最后普雷维什认为由于以下四个原因即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国家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的不同影响,初级产品面临着不利的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进口系数越来越低的状况,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深,外围国家所得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减少整个国家分工中逐步被边缘化。

汉斯-辛格根据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扩展了这一理论。

战后随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发展中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是发展中国由于市场选择和自身资源的限制,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先进的部门,但更多的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经济结构的专业性和异质性没有很大的变化。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社会和文化体制等. • 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
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 中心和外围之间还存在着决策的传播、移民的迁徙和投资转移三种基
本的空间作用过程.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
• 洛阳主要以重要装备制造为主,而郑州却以汽车制造为主.郑州的汽车制造完 全可以与洛阳的汽车配件实现互补,共同发展.
感谢您的关注
中心---外围理论的相关理解和案例
目录
•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 •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中国城市体系的 中心--外围模式 • 相关案例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
• 普雷维什1949 年用以描述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情形.弗里德曼1966 年将这一理论模式引入到了区 域经济学领域.
•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 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
• 下图总结了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过程制.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
相关案例
• 郑州与洛阳
• 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柳身说:郑州是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洛阳是中原 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都有着极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两个城市,一个是郑洛城市 工业走廊的东支点,一个是西支点,这种‘强强组合’阵容,在国内业已出现的 工业走廊中,是很少见的.

中心一外围理论在欧盟危机中的政治经济表现

中心一外围理论在欧盟危机中的政治经济表现

当代世界2013.5 CONTEMPORARY WORLD58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提出的。

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目前欧盟危机中的诸多政治经济现象仍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对近期危机中欧盟的新动向做一番梳理。

理论表述中心—外围理论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发生和传播中的不平衡性,世界经济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大的工业中心”(发达国家)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格局下,外围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出口的制成品相比,存在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因而两者在国际分工和国家贸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

这种中心—外围的格局不但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部。

20世纪60年代,中心—外围理论的概念被引入区域经济学。

按照这种理论观点,任何区域系统内,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区域分布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差异是很难自然消除的。

但是,中心—外围理论在欧盟危机中的政治经济表现■ 周诚慧/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区际人口的迁移能够对生产要素的流向产生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互动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最终通过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区域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自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高了地区的一体化程度,内部成员国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进步,并且通过凝聚集体的力量,实现了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更多的诉求。

然而,这种良好的趋势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停滞甚至逆转。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在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欧盟既无法在内部逐渐消除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未能在外部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互利。

中心—外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心—外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 中心-41 - , 论与 中国对外 贸易 发展现状 分析 - 围理
中国作 为最大的发展巾国家 , 是否在国际贸易 中表现 出外围国家的 特征?下面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 的价格 贸易条件 、 收入贸 易条件 , 出口产品结构以及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 考察 巾国对 外贸易发展
的现 状 。
维普资讯
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5 6 3 (0 7 2 一 lO O 10 — 0 32 0 )9 O 7 — 3
S IT C F R T O E E O ME T&E O O Y C— E H I O MA I N D V L P N N C NM
展巾国家被迫接受世 界生产 的专业 化分工 ,主要为满足发达 国家的需 要而 生产 , 从而使 发展 中国家“ 附” 依 于发达 国家 。 因为这种不平等的依 附关 系使发达 国家获得发 展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则长期陷入 不发达状 态。
E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分别代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世黑价格 , l
条件便被 引入到研究中来 。 收入贸易条件 是指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 价格贸易 条件指数的乘 积。其计算公式 为:
王 )
进而 计 出各年两者之 比。结果表 明, 算 大部分年份的价格 比率都是递 减 的。 普雷维什得 出结论 : 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 的趋势 , 巾心
的能力。收入 贸易条件上升 , 表示该 国的山口所得允许该 国购买到更多
数量的进 口商品。
心国家的依附, 唯一的出路是实行 工业化 。普雷维什 的理论为早期的进
口替代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我国的贸易条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 , 文采用崔津渡和 本 李诚邦( 0 6 的研究成果 。图 1 中国 19 -2 0 年 的价格贸易条件 20 ) 是 94 0 5 和收入贸易条件趋势图。 由图可以看 到,9 4 19 年到 2 0 年中国价格贸易 05 条件线总体上向右下方倾斜 , 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 趋势 。中国价格 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 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进 口的商 品数量减少 了. 这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通过改进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采用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构造了一个两区域的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 品:一类是农业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品, 由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 • 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生形成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 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 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 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
• 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 二是生活成本效应,三是市场挤出效应。 • 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 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 扩散。 •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 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 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 • 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上下过渡区、中心区和资源前沿区可实现完 全的空间经济一体化。
引自《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
相关案例
• 郑州与武汉 • 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 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 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 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郑州市和武汉市由于先天优厚的区位优 势,较好的经济基础, 成为中部城市竞争最厉害的对手。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Page 8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 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Page 9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 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 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 成为中心国家。后者由于经济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 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依附成为外围 国家。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 依赖程度更深。 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无限的宗主-卫星链,外围国家创造的 剩余价值沿这条链流入发达国家,导致发达的核心国家与 落后的外围国家的二元结构。外围国家必须通过革命从对 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
Page 15
Page 13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
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
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
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的指标。
Page 14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对相互依赖的认识:
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 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 利。 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 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 交织。
Page 7
郑州与洛阳 2010年洛阳 Nhomakorabea济总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42位,在河南省内 仅次于郑州。仅以GDP计算,位列中部六省第五,中西部 第十。 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柳身说:“郑州是中原崛起 的龙头城市,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都有着极强 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两个城市,一个是郑洛城市工业走廊 的东支点,一个是西支点,这种‘强强组合’阵容,在国 内业已出现的工业走廊中,是很少见的。 洛阳主要以重要装备制造为主,而郑州却以汽车制造为主 。郑州的汽车制造完全可以与洛阳的汽车配件实现互补, 共同发展。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心—外围”论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张红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7期摘要:在世界经济星座中存在着“中心”和“外围”的格局,即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以及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两大格局,该理论一经提出便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并且国内外学者对此贬褒不一。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这一理论不能直接充当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但其所揭示和阐述的一些基本内容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中心外围贸易条件启示一、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1949年5月,劳尔·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

在这份报告中,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 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

普雷维什在批判传统国际贸易比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心——外围”体系,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思想有三个:1、“中心”与“外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统一的整体对于所谓的整体性,普雷维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中心外围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中心外围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对一个国家而言,“保护”是一切贸易 理论与贸易政策的实质。在贸易保护主 义演变为“超保护贸易主义”的历史背 景下,我国贸易政策演进应持三个方面 的价值取向: 1.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 2.努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进行必要的、阶段性的贸易保护
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和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 的。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 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 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 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 断强化。不过,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流 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 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终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2鼓吹贸易顺差有益逆差有害凯恩斯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3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于救治危机和失业凯恩斯的拥护者们以提高有效需求为借口极力提倡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活动运用各种保护措施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争取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而言保护是一切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的实质
杜能:农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哈罗德-多马新:平衡发展理论 赫希曼:不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佛朗索瓦· 佩鲁:增长极理论 弗农:梯度转移理论 萨伦巴:点轴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 中心外围论
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中心;另一部分是由 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 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 者; 中心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则主要从事初级品生产和出 口; 中心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外围则处于依附地 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 在这种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下,中心国家享有国际贸易的主要利 益,而外围国家则享受不到这种利益。这是造成中心国与外围 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五节中

第四章五节中
第五节 中心—外围论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独立后民族国家要发展民族经济。但是,受
到旧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的阻碍。 2.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一外围论。1950年出版《拉丁美
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 二、基本思想内容 (一)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 1.发达工业国构成中心;发展中国家组成外围。 2.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不平等: (1)中心技术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模仿者和接受者; (2)中心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生产和出口初级品; (3)中心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外围处于依附
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 3.不平等是中心国与外围国经济水平差距加大根本原因。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1.普雷维什认为,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不
利于发展中国家,而有利于发达国家,体现在发 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即普雷维什命题。
后来,美国辛格与瑞典的缪尔达尔也发表了 类似观点,称为“辛—普—缪命题”。 2.造成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中心享受科技进步的 利益,外围享受不到。 (2)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大于初级品。 (3)中心国家工会强,外围国家工会力量弱.
三、意义及局限性 (一)意义 1.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
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 。 2.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
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 3.他关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拉
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局限性 1.对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原因解释有局限性。 2.未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分配不均
(三)主张 1.外围国家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1)改变把资源用于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做法,

中心外围论简评

中心外围论简评

国际贸易作业: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李斯特--德国中心外围论: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主张不要跟其他国家贸易,当时中国策略:独立自主,不借外债也不借外债——(受中心外围论的影响)普雷维什--南美“中心—外围论”简评【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鉴于世界上工业品市场竞争激烈和中心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对外围国发展工业品出口极其不利的状况,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他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处在一个对抗与持续冲突的“结构中”,主张发展中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开展区域性经济合作,以便相互提供市场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心—外围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雷维什【正文】普雷维什对英国(由于英国进口的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是制成品,故可分别近似代表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世界价格)不同年间原材料与制成品价格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同量制成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初级产品,即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来越不利了。

一、外围问题的原因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科技发明往往发生于中心国家,而这些发明直接用于中心国家的工业发展,使得中心国家在高科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随着中心国家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企业家的利润和工人的收入不断提高,工业品价格具有垄断性,工业品价格非但不下降反而上涨。

而外围国家的收入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而且初级产品垄断性较弱,价格上涨缓慢,而在价格下降时又比工业品降得更快。

所以,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必然恶化。

2.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一般地,工业制成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比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在经济繁荣时期,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都上涨,但后者上涨的幅度往往较小,这是正常的;在危机时期,由于制成品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质,其实际价格下降幅度要比初级产品小得多。

这样,随着经济危机的周而复始,初级产品的相对比价自然就下降了。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增加,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中较小,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趋势。

中心外围论

中心外围论

四、中心-外围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

是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

(一)背景
①国际经济体系二分论。

将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来考察国际贸易。

②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二)内容及政策主张
1.造成外围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①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

②消费者对不同产品需求弹性不同,进一步恶化了外围国家贸易条件。

③中心国和外围国工会的作用不同。

2.外围国家的政策主张
外围国应打破旧的国际分工模式,实现外围国家工业化,分享技术进步的利益。

同时,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更多资源扩大现代工业,利益较少资源扩大初级品生产出口。

外贸政策方面,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限制国外工业品对本国新兴工业的冲击。

通过贸易保护加速工业现代化资本积累,实现工业品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的目标。

(三)评价
积极意义: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世界经济旧秩序提供了理论武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对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早期工业化具有直接指导和借鉴意义;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利益,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分析揭示了不平等贸易的本质。

局限性:其结论产生了“进口替代”战略,但战后发展中国家实施效果不理想。

马克思与激进学派_中心外围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激进学派_中心外围理论比较研究

第24卷第5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4 NO.5 2004年9月JOURNAL OF XIAO GAN UNIV ERSITY SEP.2004 马克思与激进学派:中心外围理论比较研究杨永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马克思中心外围理论,实际上包含着中心外围的三种模式,暗含着有的外围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激进学派认为,中心国家的资本主义扩张,造成了外围地区的不发达,而不是外围地区传统产业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触动,得出了外围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结论。

其实激进学派研究的对象只是马克思中心外围理论的第二种模式,否认了其他模式存在的可能性;激进学派只研究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原因,忽视了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因,即生产方式的变革,因而陷入了理论困境。

用马克思中心外围理论的原意,完全能够解说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激进学派的理论又给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激进学派;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4)05-0005-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差距在迅速缩小。

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似乎说明了在依附框架下的不发达国家经济有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这给发展经济学激进学派提出了一个几乎无法回答的理论难题。

按激进学派的理论来看,处于外围地区的国家经济不可能发展,不可能出现外围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

比如激进学派的重要经济学家阿明在著名的《不平等的发展》一书里,批判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激进第三世界国家想赶上发达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企图”[1](P1)。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似乎可以在激进学派的文献中找到一些理论证明,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四节:中心外围论

第四节:中心外围论

B、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本国工业产品出口,改变出口商品结构, 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转变。
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 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地说,出口 替代是进口替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进 口替代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寻找国外市场。
但是,要从进口替代成功地转向出口替代,需 要一些先决条件:(1)除了国内某些工业部 门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经验,有 较充分的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广阔的国外 市场以及产品有一定的竞争能力。(2)政策 还要制订一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中心--外围论
劳尔.普雷维什当代著名的阿根廷经济学 家,其代表作是1950年出版的《拉丁美洲 的经济发展和主要问题》一书,被称为“拉 美经委会宣言”,提出了“中心-外围”论, 并以此学说为基础分析了拉丁美洲发展中 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套政策主张。
“中心-外围”论的核心理论是关于发展 中国家的战略、政策等。
二、中心--外围论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普雷维什基于对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和
外围的划分,提出了外围国家必须实行 工业化的主张。
二、中心--外围论的主要内容
❖ 2、外围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措施和政策: ❖ A、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 又叫做进口替代政策,是指采取限制工业品进口
的措施,努力发展本国工业,逐渐在国内市场上 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改变工业品依靠从中心 国家进口的局面。
二、中心--外围论的主要内容
❖ C、为了实现工业化,外围国家应该实行保 护贸易政策;除了保护关税政策外,还应有 选择地实行出口补贴措施,以发展中国家的 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
❖ 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降 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 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 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在若干区域之间,因多种原因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发达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依附性,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联接中心——外围的经济机制是不平等交换及其价值转移。

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夺取了外国国家的大量“剩余”来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外国国家却由于“剩余”的流失而造成贫困,所以,发达与不发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两者互为因果;(3)外围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为它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满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不可能象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工业化。

它们越发展,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积极地反抗把它们(指外围国家)与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连结在一起的链索,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来论证不发达的根源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主要运用在:①城市与乡村的关系;②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历史背景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

在这份报告中,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

”基本特征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中心—外围”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体系,具有整体性;“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作业: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李斯特--德国中心外围论: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主张不要跟其他国家贸易,当时中国策略:独立自主,不借外债也不借外债——(受中心外围论的影响)普雷维什--南美“中心—外围论”简评【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鉴于世界上工业品市场竞争激烈和中心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对外围国发展工业品出口极其不利的状况,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他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处在一个对抗与持续冲突的“结构中”,主张发展中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开展区域性经济合作,以便相互提供市场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心—外围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雷维什【正文】普雷维什对英国(由于英国进口的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是制成品,故可分别近似代表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世界价格)不同年间原材料与制成品价格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同量制成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初级产品,即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来越不利了。

一、外围问题的原因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科技发明往往发生于中心国家,而这些发明直接用于中心国家的工业发展,使得中心国家在高科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随着中心国家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企业家的利润和工人的收入不断提高,工业品价格具有垄断性,工业品价格非但不下降反而上涨。

而外围国家的收入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而且初级产品垄断性较弱,价格上涨缓慢,而在价格下降时又比工业品降得更快。

所以,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必然恶化。

2.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一般地,工业制成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比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在经济繁荣时期,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都上涨,但后者上涨的幅度往往较小,这是正常的;在危机时期,由于制成品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质,其实际价格下降幅度要比初级产品小得多。

这样,随着经济危机的周而复始,初级产品的相对比价自然就下降了。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增加,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中较小,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趋势。

3.中心国家的工资具有刚性由于中心国家工会力量强大,繁荣时期工资上涨,在危机时期却不易下降。

于是中心国家的资本家就将危机的压力转移到外围国家。

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经济繁荣时,工资上涨不多,危机到来时,工资下降的幅度却很大。

结果,同样促成初级产品的比价下跌。

二、主要论点1. 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普雷维什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中心:另一部分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

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中心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则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中心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外围则主要从依附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

在这种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下,中心国家主要享有国际贸易的利益,而外围国家则享受不到这种利益。

这种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造成中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

中心与外围进行着严重不平等的交换,中心存在以外围的存在为前提,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

2. 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下不断恶化普雷维什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而有利于发达国家,其结果体现就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普雷维什用英国60多年(1876—1938)的进出口价格统计资料推算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指数之比以说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和主要出口工业品的中心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

推算的结果表明,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出现长期恶化的趋势。

此即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

3. 外围国家的依附(1)殖民地商业——出口依附在这种形态下,商业和金融资本通过贸易垄断支配着欧洲和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关系,同时,还伴随着宗主国对土地、矿产和劳动力(农奴和奴隶)的殖民垄断。

(2)伴随着垄断资本在各中心国家的形成,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垄断资本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原材料的主要产地这种依附形式在依附国形成了一种专门从事出口的生产结构,即所谓“出口经济”或“外向型发展”经济。

4. 中心国家的榨取在殖民地国家纷纷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地位阶段时,中心国家是通过如下渠道继续榨取外围国家的财富:(1) 不平等交换这主要是因为各资本主义中心国的垄断集团控制着买主市场(这是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言的,其实更重要的是中心国家垄断着制成品的卖主市场),并控制着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渠道而形成的。

(2)服务费用吞占服务费主要是指运费、保险费、技术服务费和专利费,这些费用实际上是现代形式的地租,是向真正的生产参与者征收租税的纯法律上的权利。

三、资本输出。

这是对外围国家劳动力的直接剥削,更是迫使外围国家放弃进口替代战略的手段。

三、外围国家发展的建议普雷维什认为,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

1. 应该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外围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的主张,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努力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逐步实现工业化。

2. 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即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品出口,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外,有选择地实行出口补贴措施,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转变,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世界场上的竞争力。

普雷维什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的经济发展出发,抛弃了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因素,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

他提出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对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人需要重温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用符合实际的眼光看市场经济的人,在一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并不持盲目乐观主义态度,并不认为“产业较发展的国家,在较不发展的国家面前,不过指示了它们的将来的形相”,更不认为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将经历“起飞”。

市场现实主义并不把一国经济作为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实体来看待,而是考察该国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及其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从而研究其成长的可能性和途径。

在市场现实主义看来,所谓“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的提法都是不同形式的阶段论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自欺欺人的作用,使那些处于经济食物链最底层的国家能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历史感,也为强国蹂躏弱国披上了传播文明的面纱。

事实上,从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里渐渐出现了一批清醒认识自身历史方位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以详实的资料和细致的分析全面地否定了各种形式的阶段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论证了“中心—外围”结构的存在,从而为当代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勾勒出了一幅相对真实和残酷的图景。

“中心—外围”结构是拉丁美洲当代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首先提出来的。

普雷维什把世界分为两大类国家,一类是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代表的高度工业化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是全面的、自主性的,它们出口工业品或高附加值产品,而进口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它们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但也占有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几乎全部利益,甚至借技术进步进一步掠夺外围国家;在政治上,它们实行帝国主义政策,“一旦外围有意无意地损害了这种经济和政治利益时,中心——特别是主要中心——往往就会采取惩罚的措施,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通过军事干预的手段进行报复。

”[2]另一类是没有实现工业化或畸形工业化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往往有增长而无发展,严重受制于前者的经济周期,而且常常是出口单一的原材料,换回各种工业制品。

前者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后者处于外围。

中心与外围进行着严重不平等的交换,中心存在以外围的存在为前提,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

这是一个十分激进的观察,因为其逻辑结论是,只要“中心—外围”结构——即所谓国际经济的旧秩序或旧的国际分工——不改变,或外围国家不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围国家的发展就没有希望。

的确,沿着普雷维什开拓的思路,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一大批第三世界的学者都得出了这个结论。

然而这样一个激进的观察却是由一个在政治上并不激进[3]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也唯其如此,才被承认为一种经济流派。

普雷维什190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上层家庭,1923年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即到阿根廷国民银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29岁时出任阿根廷政府财政副国务秘书,稍后又受命组建阿根廷共和国中央银行,随即担任该银行的总经理。

后来弃政从学,回母校担任经济学教授,并受聘任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中央银行的顾问。

以后又在联合国有关机构工作,先是“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即著名的“拉美经委会”),1964年时又担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并兼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他本人还承认,在青年时代他是一个“十足的新古典主义者”——即市场浪漫主义者。

无论从生活经历还是学术训练看,普雷维什都是“中心—外围”结构的受益者。

然而普雷维什为人正直、追求真理,能站在本国和拉丁美洲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促使了他逐渐对新古典主义持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态度。

他后来总结说:外围资本主义是这个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由于这种特殊性,从外围的观点来看,在中心提出的理论就具有一种想获得普遍意义的虚伪企图。

我们从在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最初的时候起就持这个论点,后来对事实的观察更使我们充分地肯定这个论点。

新古典理论没有给自己提出探索外围现实的任务,因为新古典派在世界的这一部分的信徒们是五体投地地接受这种理论的。

马克思的理论也没有涉及外围,对马克思来说,英国中心的资本主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简单地重演。

[4]那么,普雷维什是怎样形成“中心—外围”论的呢?在担任阿根廷中央银行总经理期间,普雷维什曾绞尽脑汁力图运用新古典主义理解阿根廷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但是他失败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我开始成为经济学家的时候起,我就强烈地感到被经济的周期运动所吸引。

我脑子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却弄不明白阿根廷经济的种种现象。

后来当从世界大萧条的时候起我不得不在同样的现实中采取行动时,我感到无所适从。

更有甚者,我常常感到,过去学的东西不但不能解释那种现实,而且还防碍我去考察它。

由此我终于确信,不论是关于工业国的周期的解释,还是为缓和周期运动并纠正其后果的措施,对于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和刚刚开始的工业化都是不适用的。

经过多年的行动之后,我曾得以退隐并思考我自己的经验。

于是,我确信,在工业国家中提出的那些理论不过是妄图享有普遍意义。

它们有可能解释工业国家的现象,尽管并不总是令人满意,但是解释不了我们这些国家发生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