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与方法分析
王铎墨法刍议
王铎墨法刍议作者:丁伟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7期本文中的探讨了王铎的墨法实践,王铎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独创“涨墨法”。
墨法的内涵的扩展,表现了丰富的墨色变化,强化了章法的层次对比,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内涵。
强化了空间对比。
王铎涨墨的运用强化了作品的空间深度和形式表现。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枯湿是指含墨量的不同出现的不同燥润效果。
潘天寿云:“用枯笔,每易滞涩而无气韵。
然运腕沉着,行笔中和,灵爽不浮滑、纤缓不带腻,而气韵自生。
用湿笔,每易漫漶而无古趣。
然取墨清醒,下笔松灵,乱而又理,骨气自至。
”道出了枯湿用墨的方法。
浓淡是指墨色程度的不同。
潘天寿还说,“墨须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即淡而能浑厚,平而不平矣。
”浓者浑雄气势,淡者以温润妍雅,表现高雅意境,淡而能沉厚,浓而不板滞。
1 王铎墨法概述古人书法墨色变化不大,多为浓墨。
微弱的墨色变化非刻意为之与当时的工具有关。
直到明代才有墨法意识,董其昌善用淡墨。
王文治有淡墨探花之誉用墨清淡但有轻佻之弊:浓墨宰相刘墉善用浓墨略显臃肿。
王锋的墨法表现最为突出,墨色枯湿浓淡变化丰富,独创‘涨墨法’,丰富并扩展了用墨空间,墨色层次丰富变化强烈,形成极尽渲染的视觉效果,是巨幅长轴的需要,加强了书法形式的夸张对比。
王铎“涨墨”取法与绘画的晕染,虚灵透澈而不死。
王铎的墨法实践促进了后世墨色技巧的探索。
王铎书法中墨法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类:第一类墨色变化含蓄相对平和与前人墨法一致;第二类仅有枯湿不加浓淡之变,极少加入涨墨,以表现枯湿为主;第三类极其强烈刺激的涨墨运用,枯湿浓淡变化丰富,如《雒州香山作》等,整体上不过几次蘸墨,每一次蘸墨连续书写,形成强烈的墨色节奏变化。
从头至尾连续书写数字呈现出枯燥的层次变化直至墨尽,才重新再蘸墨。
每次蘸墨水墨比例不同、蘸墨量不同,所写的字数也不相同,有明显的层次变化,浓枯湿浓淡相互交融,妙趣横生。
2 墨色变化的作用2.1 加化章法的层次对比墨色变化能加强书法作品点、线、块面的层次。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用笔:王铎在用笔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他善于运用中锋与侧锋的结合,使得线条既具有厚重感,又具有灵动性。
同时,他的用笔速度快,动作简洁明快,表现出草书的流畅和爽利。
墨法:王铎在墨法的运用上尤为独到,他善于运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结体与章法:王铎的结字和章法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变化。
他的字形倚侧偏左,看起来险峻,需要很好把握摆的度。
他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实连或断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情感表达:王铎的书法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激昂的情感。
总的来说,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强调用笔的速度、墨法的变化、结体的巧妙和章法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1900年-1976年),字世臣,号北斋,原籍安徽怀宁,出生于上海。
他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铎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享有“近现代最大的书法艺术家”这一称号。
王铎的书法风格简洁、独特、大气、方正,以棱角分明、笔势豪迈而著称于世。
一、“气韵生动”在创作的时候,王铎重视“气韵生动”的表现。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应当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其作品不但讲究笔墨墨韵,更注重气息生动,能够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脉搏。
例如,他的作品《唐诗千首》,用精美的楷书功力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气息,但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另外,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他那种明朗、朴素、诚实的个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二、简洁有力王铎的书法作品刻意追求简洁有力,注重字形规范。
尤其是在篆书和隶书方面,他的作品更加强调于此。
笔画极简,把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剔除掉,从而造就了一种规范而不失精彩的作品风格。
比如他的作品《秦字碑》中,用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出笔画,刻画出了强烈的骨气,彰显了秦皇帝的霸气和统治力量。
又例如他的《兰亭序》,他采用了史载的九宫格布局并融入自己的创新,运用黄白交相、虚实相生、圆方相间以及间架空截等技艺,使得整篇书法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奔放豪迈王铎的书法作品风格偏重于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他运用线条的铅灰、黑色、深棕等,光彩夺目,丰富多彩,笔触丰厚,富有沉远之气。
他的奔放与豪迈不是野蛮的、粗犷的放纵,而是一种自然优雅的、充满着气势的表达。
例如《毛公綦序》中,他的钢笔与毫笔并用,线条变化多样,在较为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增强了书法的凝练和稳重,使作品透出一股威严和庄重。
再如他的《祭侄文稿》中,他采用干笔和湿笔结合的方式,用线条厚重的笔法对具体事物用能量表现,以此展现出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王铎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1. 风格特点:王铎的行书风格独特,以雄强、豪放、痛快著称。
他的
行书作品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
他的行书作品中也不乏细腻之处,如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变
化等,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2. 创新精神:王铎在行书创作中具有创新精神。
他不仅继承了“二王”等前人的书法传统,还广泛汲取了米芾等人的书法精髓,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行书风格。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传统书法
的突破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3. 笔法技巧:王铎的行书笔法技巧高超。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转折等,来表现行书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
墨色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这些笔法技巧的运用,使他的行书作
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4. 艺术成就:王铎的行书艺术成就极高。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行书风格被后人广泛传承和
发扬,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总之,王铎的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高超的笔法
技巧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的重要资源。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改稿)
5、取势 王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以势取胜的典范,无论是从图式,还 是从技法,无论是从排列,还是从组合,无论从运笔,还是从用墨, 无论从结体,还是从破体,无论从单字,还是从整体,其间都贯穿 着取势的创新。在其作品中能大能小,能浓能淡,能疏能密,能沉 着能快捷,极力变化,动感丰富。舒缓时如锥画沙,急促时振讯快 捷,茂密时风不可透,疏朗时宽可信马。这种结体上的正与破,布 局上的疏与密,节奏上的快与缓,布局上的挪与让,造成了书法作 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文与款之间,字与印之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映衬,相互盼顾的强烈的对抗和明快的 对比关系,造成了一种险峻,一种气势,一种酣畅淋漓,一种激荡 起伏,一种雄厚豪迈。在王铎书法作品的方寸之间,人们可以体悟 到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浮云行天,雷鸣电闪,其作品独标气骨的 艺术效果一览无余。 四、结语 王铎在明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书法史上超越传统的革新 人物,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世无完美之说, 在王铎作品当中依然存在着一点微瑕,当然,这与其成就相比可以 忽略不计,我们探索王铎书法艺术的创新意识,宗旨在于从王铎对 中国书法艺术创新获得的成就中的得到一点启示。当前我国书坛潜 心书法的人甚多,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浮躁之气,动辄就想自立门派 自创风格,殊不知要想创新自我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建立起扎实的基本功。王铎创新书法艺术给我们的启发是:师古而 出,就是要综合历代书法家的成就,在笔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 能集各家之长创新自我;博学多闻,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正所谓 直书胸臆,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力,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只凭 惨淡的点墨片字徒谈创新和发展,这是一种幼稚;创新自我,不仅 要扎实功底,增强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寻找创新 的亮点,有的放矢方能成功。因此我们期待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更期待在政通人和的当今中国,书法艺术再迎来一个创新发展的巅 峰。
试论王铎的书法创新
王铎( 1592一1652 字觉斯, ) 号痴庵, 又号篙樵, 别署烟
潭鱼史, 河南孟津人, 又称王孟津。康有为评价王铎 书法 “ 笔鼓荡而势峻密, 真元明之劲” 。王铎作为中晚明书法变 革的主要代表对后世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其传世作 品极
的一个方面, 那么他是如何进行这种分解和突破的呢? 《 霎 岳楼笔谈 》 中说: “ 明人草书, 无不纵笔以取势者, 觉斯则纵 而能敛 , 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 非力有余者, 未易语此。可 ” 见对王铎书法“ 的解读是一个关键。虽然势属于行气的 势” 范畴, 但它对章法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 势是结 构和章法之间的一个桥梁, 一个调度整幅书法情绪的有效 手段 , 章法对势起诱 导、 平衡 、 统辖 的作 用, 以张怀灌认 所 为 :作书必先识势。 那么王铎书法的“ 具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 势” 以倚侧 之势以求动荡感。邱振中认为: 轴线几乎可以成为作品情 绪变化的示波图像。因此它可以成为研究作品线结构的一 种模型, 在对王铎与倪元璐的比较中发现, 倪元璐等人行轴 线趋于垂线, 略成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行轴 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倪等人一味压缩字与字之间的 距离, 王铎却采用多种轴线吻合的手段来建立单字之间的 联系, 所以尽管外接圆重迭率略低 , 并不曾影响到连缀的紧 密性。他认为王铎行书最大倾角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王铎 以前的书法作品都在十五度之间摇摆 , 而王铎的倾侧度高 达二十五度 , 因而这使王铎书法作品的行轴线表现 出前所 未有的强有力 的弯折与动荡感。由于王铎书法之“ 以 势” “ 险不至失, 危不至崩” 为度, 把书法之“ 调节到最高的表 势” 现极限, 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力、 感染力也就最强和最丰富。 这我们可以从他的《 题柏林寺水》 中看得很( 下转第 10 页) 5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张运礼(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由于其在政治上的无望和降清时期处于“贰臣”的谩骂中,内心充满了抑郁和矛盾,反映在他书法艺术追求上崇尚复古思想,内心追求魏晋风韵。
与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矛盾,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誓言或者说其传达给人的表面的复古心理,与其真实的书法风格面貌产生了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和心理动因,挖掘王铎书法观念与风格的内在矛盾,阐释其心理动因,对于认识评价其书法风格与成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崇古观念;追求个性;矛盾性;心理阐释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3—0255—04王铎奇崛雄放、酣畅淋漓、浩瀚磅礴、充满个性的书风,越来越受到书法界的喜爱和推崇。
但是在其充满个性解放的书法风格的另一面,却有一个与其书风相悖的牢固的崇古观念———“独尊羲献”,也就是说他的书法风格与其审美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下面试就其矛盾进行心理分析。
一、王铎的生平简介和艺术成就王铎(1592—1652),字觉斯,其号极多,如:嵩樵、石樵、嵩淙道人、雪山道人、东皋长、烟潭渔叟、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他生长在名门望族,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是年30岁,随后即进翰林院,授编修。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正当王铎擢升礼部尚书时,尚未接任,清军就赶走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福王立,拜为东阁大学士。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即以猛烈的攻势直逼江宁,54岁的王铎和礼部尚书钱谦益同出降,成了“贰臣”和“人品颓废者”,遭到时人和后人的唾弃。
次年任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正月,王铎任礼部侍郎;九年,擢升为礼部尚书,时年61岁。
就在这年三月,病卒于故里,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
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王铎的书法之道
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王铎的书法之道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对于书法创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成为了当代书法艺术的一种特色。
而王铎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之道既不拘泥于传统,又不失创新的独特性。
传统是书法艺术的根基,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王铎深知传统书法的重要性,对于古代经典作品有着极深的研究。
他潜心修炼,精研楷、行、草、篆等各种字体,凭借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融汇贯通了传统书法的精髓。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的神韵与气息,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大家的作品。
然而,王铎并非机械的模仿,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
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王铎认为,艺术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守着传统不发展就等于是对书法艺术的束缚。
因此,他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他研究了现代洋铁的创作技法,并将之运用在书法艺术中。
通过对材料、工具的创新,他使书法作品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破了传统书法局限。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色彩,通过墨色、纸张的调配,创造出更加立体有趣的作品,使之更贴合当代视觉表达。
王铎的书法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创新,更在表达上突破。
他强调“意境先行”,在保持字体的规范的基础上,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与个性诉求。
他的作品既有悲壮雄浑的气势,又有细腻温婉的情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沉浸于其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既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
王铎的书法之道在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中,彰显着书法艺术的魅力与活力。
他不仅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更在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将自己的艺术经验与智慧传承下去,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在王铎的书法之道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他以传统为基础,注重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论王铎草书艺术中的入古出新-2019年精选文档
论王铎草书艺术中的入古出新展至明清之际, 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王铎正 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者, 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 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
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 笔意,后又受米芾、 颜真卿、 张旭等人的影响, 终于入古而出新,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是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 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 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 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 又对 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
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 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1 王铎书法发展概述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 江山易帜的特殊时 代。
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 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 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正如孙过庭所 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
曾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 思跤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
”由此可知王铎对书学的痴迷达到何等程度。
王铎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 少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
行草书的发初谓未及, 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王铎 a 言:“时家道中落,苦读寒窗,自幼酷爱书法,13 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
15 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取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二王”为其书法渊源。
31 岁经殿试而获仕进,至京师供奉翰林。
内府秘藏多所阅研,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
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骇俗的审美意识。
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
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与方法分析
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与方法分析王铎书法理论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拥有传统功力的同时,又要拥有创新精神。
王铎书法创新观念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创新主张遥相呼应。
“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自己“不泥古”观念和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创新主张的基础上,在艺术理论中的进一步拓进。
它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中拥有了非凡的实践手段,并使他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审美个性,而且,它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标签:王铎;书法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王铎是明代一流的书法家,吴昌硕、林散之等都评价其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
他的行、草书法在线条、结体、章法和用墨等表现形式上都有个性化、高水准的艺术创新。
王铎之所以在书法实践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要归功于他的书法理论探索和研究。
王铎书法理论主要核心就是崇古,他主张“独宗羲、献”,兼学汉、晋、唐、宋其他名家。
同时,他又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崇古的同时,要力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
王铎在“善师古者不泥古”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等书法实践方法。
这些书法实践方法是王铎成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的临帖与创作手段对当代中国和日本的书坛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将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对当代王铎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国内外的书法创作流派研究,都有比较深刻的学术意义。
一、善师古者不泥古王铎书法理论主张深入临习二王书法表现技巧,既要拥有深厚的古典书法表现功力,又要善于从二王的藩篱中跳出来,要具有高超的创新精神。
王铎在《琅华馆帖册跋》中说:“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
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1]王铎对不学古者是很反感的。
他以上的理论显得十分辩证:“善师古者不离古”,又要“不泥古”,既要拥有传统功力,又要拥有创新精神。
通·变·奇·活——王铎书法艺术的四个关键词
术 也是立 ¨ 此, 学 书讲 究 “ 与古 为 徒” 上 溯 魏
,
帖进 行创 造 转 化 创造 性 发 展。其 临 阁 坐 墓 欢
椎
卉之作,_足诗 文 应酬 。 所 临之帖, 绝大 郭分
越 淳 化阁帖 巾的羲 、 献i f ̄  ̄ - , 上 技张 芝
、
帖 的显著 特点 ,一 万呵是以连绵 草形 缶 习
宁囝窗目 一0 ‘ f 作品
iiii ii _ _
侮 之矣 向
情 随 事
通 ・ 变 ・ 奇 ・ 活
王铎 书法 艺术 的 四个 关键词
◇ 郑 利 权
及基 酹
玉乏 行 于
臼复 乐 知
司 莒 其 钦
十佯所 f } j 导 突践 的高堂 人轴 与 人丐意 仃草书风, 存晚 [ J 』 J 书坛 独树一 帜,与黄道 周、 倪元璐 ’ 起被 喻 为I 纠末书坛 “ 侏树 ” 。_ f降
字组合 形成纵 向势 能 : 力求 变 化。口 J ‘ 以说,_ f铎
各 午多 _ f j 家无 法 技 造 型 优势 结 体
簟 溆
蓦 熵 吓
.
章法布[ j 允 满蓄 辩 证 法思 想 , 通过 卡 占 湿、 浓
淡 、大 小 、 动 静 、虚 实 、, J ‘ 、 曲直、 速、 轻
求破 坏字 的独 件 , 追 求 对 外部李 问的把 握
≯ 豢
I
展 也骞 凡
培蚌
【 。 真『 F 前进 的步 伐赴t 铎迈 的。 他富有
萼
勃 訾
阊 蓝
搴 . 禽 干 移
乏 醛 修 袒
÷
变化的排布 处理, 使 内外 I ' i I J 挟得了 较 好 的统
王铎书法临创模式成因新探
新探
.
33
日
,
過 退 翁 親家
,
,
席上 聞 歌
。
,
酒 罪 近 花籬 之 傍
” (
,
再觀此 帖
”
,
喜意發揚
“
,
真乃
希 世之 寳 藏
”
超 邁 無倫
1
王鐸
。
下 有 陽文
1
“
鐸
小印
,
,
及 陰文
,
培 鳳 堂珍
大印
,
1
1
。
)
按
,
孫 承澤
( 1
59 3
—
6 76
)
,
號退 谷
1
山 東 益都 人
,
本 文運 用 王 鐸 書 法實 物
一
對這 個觀點 進 行 了
從 而 解 開 了 其 書 法 寓 臨創 于
體成 因 的 謎 團
”
。
一
、
王鐸稱讚
《
汝帖 》
“
超 邁 無倫
《
上 海博物館藏有
一
本極爲 精彩的
汝帖 》
,
其後 有 王 鐸跋 曰
“
:
庚寅 夏
王 鐸 書 法 臨 創模 式 成 因
,
已 官 至禮 部 尚 書
太 在 投
,
子太 保 了
、
王 鐸 比 孫 承澤 大
(
歲
,
而早 三科 中 進 士
(
由 明 入清 時 王 鐸位 至 大 學
少傅
從
一
品
,
)
试谈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以王铎的行、草书作品为例
一、王铎简介王铎(1592—1652),字觉斯,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笔法墨韵还是结构章法,都引人入胜,笔力惊绝。
尤其在行、草书法中,他极尽变化之能事,追求创新变化,师古但不泥古,别有一番气象。
二、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形式美由多种形式组成,主要涵盖点、线、面、色彩、形体等元素。
形式美的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规律,被称作形式美法则。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多样化的,主要以文字作为载体、以线条作为媒介、以结构和章法作为形象,通过合乎书法审美观念的组合,产生一种蕴藏韵味的形式美。
1.笔画笔画,指书写汉字时一笔连贯写成的线条。
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当作一个协调统一的生命体,那么笔画就是鲜活、动态的生命单位,是构成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笔画由横、竖、撇、捺、点、折等组成,有长、短、粗、细、仰、俯等形式。
逆与顺、藏与露、疾与涩、中与侧、方与圆等,这些互为矛盾的元素在按规律运动时,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笔法、绰约多姿的线条。
各个书体的笔画形态各具特点,在变幻、融合中蕴藏着形式美的不同法则。
2.结体结体,又称结构,指书法中的笔画安排与布置。
不同的笔画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了书法中的各种书体。
若要笔画搭配美观、得体,了解、掌握结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
疏与密、连与断、虚与实、大与小,这些都与书法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关系。
疏与密注重线条之间的对比关系;连与断强调笔画与结构间节奏的转换,体现书法的气脉贯通;虚与实侧重虚的空间与实的线条的对比;大与小解决字的比例匀称问题,产生参差错落的形态差异。
发现书法结体和笔画中的形式美,有助于准确掌握汉字的字形特征,形成丰富变化的体势,表现出或奇宕峻扬、或空灵旷远、或庄重肃穆、或繁茂富饶的艺术风貌。
3.墨色墨色,指在书写创作时达到水墨淋漓的墨色变化。
在干湿得当、燥润适度的基础上,浓、淡、深、浅、枯、润、渴、饱的多样墨色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境。
不同的书体对于墨色的侧重点也不同。
王铎书法“入古”与“出新”
水星丹■王铎书法住入古”与“出新”■余阔洋云南大学〔摘要〕明末清初的王铎对学书"入古”与"出新”有着独特的见解,被后世誉为明朝书坛的中兴之主。
就其作品而言,王铎现存大量的作品,其中不乏临摹书作,且有独特创新,可谓扩宽了书法艺术的广度。
笔者试从王铎“入古”与“出新”之路展开,以此来获取学书上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王铎;入古与出新;启示一、“入古”“出新”概念“入古”指的是深入传统,其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正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在学书的过程中,“入古”是一种手段,是向古人学习的一个过程。
但”入古”不是目的,“入古”是为了更好地“出新”,是希望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正如《文心雕龙》通变篇云:“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二、与古为徒、从吾所好的书学之路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
王铎十三岁开始学习《集王圣教序》,临之三年,字字逼肖。
他曾说道:“予书独尊羲献。
即唐宋诸家皆发源于羲献,人自不察耳。
”“独尊羲献”实际上是王铎对于入古的一种态度。
从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涉猎是极为广泛的。
对于书法的学习王铎认为:“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
”他不赞成效仿时流的学书风气,认为学习书法古难今易,应取法乎上。
王铎曾孜孜不倦地临写古人书迹,_生都在致力于古代书家法帖。
《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曾提道:“他(王铎)的作品,固然流传很多,我们只要翻开他那本《拟山园帖》,就可以概见他这副借越的本领。
”《拟山园帖》是王铎次子王无咎广泛收集并加以整理的。
这部帖可以说是王铎书法作品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与其传世墨迹一样,是王铎书法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拟山园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铎取法之广,如小楷取法钟王,大楷则融颜柳之风。
姜二酉在《无声诗》中这样评价王铎楷书:“正书出自钟元常。
虽模范钟王,亦能自放胸臆。
”王铎传世隶书较少,可能与他学书之晚有关,他曾在《三潭诗卷》中写道:“予素未书隶,寓苏门始学汉体,恨年异壮,学之晚。
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
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汉府古文化 2020-08-15 09:47:27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
王铎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社会文艺思潮和时代风尚密切相关。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 (1592) ,卒于清顺治九年 (1652) ,字觉斯,河南孟津人。
王铎擅长诗、文、书、画,于明熹宗天启二年 (1622) 三月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王铎入仕之际正值农民起义爆发和金兵不断入侵之时,朝廷衰落腐败,宦官祸国,党争酷烈,民不聊生。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学艺术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萌发并迅速发展,市镇兴起,贸易繁荣。
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程朱理学在哲学领域的统治地位松弛,而尊崇主体精神的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等王学激进派的思想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弘治到嘉靖年间文学领域的复古主义风靡文坛,却因过分注重古法而陷入蹈袭窠臼。
这种复古思潮至嘉靖末年流弊甚多,从而导致新社会思潮的萌发。
万历年间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戏曲家兼书法家徐渭、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等均反对复古思想。
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写真实的自我。
徐渭用真情创新,提倡“天机自动,触物发声,”以本色为贵,不为儒缚。
他的狂草率真奔放、恣肆酣畅。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种张扬个性、书写性情,追新求奇的思潮对晚明书坛影响极大。
当时誉满书坛的董其昌书画成就卓越,他开宗立派,为云间书派的领袖。
董其昌书法崇尚自然,讲究趣味,他运用“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辩证关系来阐述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他认为临摹古人碑帖达到“妙在能合”之后要“神在能离”, 所谓“离”即“非欧、虞、诸、薛诸名家技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
”熹宗天启五年 (1625) 董其昌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王铎为下属。
王铎经常与董其昌探讨书艺,在复古与创新的争论中,他的态度同董其昌相似,他认为“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
王铎:临古、创新贯通一生的书法大家(下篇)
王铎:临古、创新贯通一生的书法大家(下篇)三、王铎临古的精神追求50岁以后的王铎,作为一个变法成名的书法家,他已经完成了五十自化的蜕变,成为中国永垂书法青史的书法大家。
他又如何跨越时空,在未来建树起永远的里程碑?那就是他又为之始终如一的临古,又是一天临先贤之帖,一天创作。
何以见得?我们可从王铎的一则论书语中得到答案。
王铎(时年60岁)在《琅华馆帖》后款云:“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
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
譬为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
”一位如此谦虚而集古开新的大师,是为之天下书为吾之用也。
王铎虽然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但他仍然看到了自己与王羲之、张芝、张旭、怀素、颜真卿、米芾有所不逮,仍然需要努力向他们学习。
不是像时人自称为第一,或社会评之为第一,而就此满足了,王铎则是继续为书法事业而艰难地登山,去达到更高峰,因此他50岁以后的临古,是千古书史的楷模。
(一)书法精神的延续和光大一生为学勤奋、为官清廉、为书辉煌的王铎,在他50岁以后名扬华夏时,他毅然在临古。
我们选取他50岁到53岁的几件作品做一解读,便可略知一二。
50岁所作的有《临阁帖》(图A13)、临王羲之《秋月·小园·至吴帖》(图A14、B8),51岁所作的有临柳公权《圣慈帖》(图A15)、临王羲之《蔡家宾帖》(图B13),53岁所作的有临王献之帖(A16)、《琅华馆崇古帖》(A17、B9)。
前三帖的临法思维可以说是王铎变法之后的行草兼容的觉斯体,是“二王”与米的融合变体。
后二帖的书写在草法上更具自由性,行云流水的一笔书将人们的视野带到奇峰万壑、飞瀑直下三千尺的境界。
名为临帖,实际上是王铎创作的佳构。
后者为王铎临沈嘉、杜预、刘超、王徽之、王凝之等晋人的作品,并在落款处写道:“崇祯十七年三月,舟次清江浦,仿晋法,世不学古,而蹈今,吾是以崇。
”其落款之文,态度明朗,崇尚临古,对时人的“不学古而蹈今”现象进行了批评。
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
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内容摘要:王铎以圆转寓方折、迟涩寓畅达、浑然一体的笔法,酣畅淋漓、虚实浑然的墨韵,结构纵横跌宕、一泻千里的奔腾气势,被后世奉为一代大师。
他借古开今的创新与时代精神的高标,极尽变化的写意开创和视觉审美形式的大胆变革,跨越数百年的时间隧道和空间阻隔,对我们的审美思考和艺术创作探索产生了极重要的当代性审美意义。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因“贰臣”罪名之遮蔽,死后沉寂了近三百年。
中国素有“人品即书品”非书法标准之评说,然而这对一个为书法不惜“沉心驱智,割情断欲……饮食梦寐之”惟“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
”的人来说,无疑是件残酷的事情。
然而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与艺术的主观深情流露原本就是两种思维模式。
王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旧式文人,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他无力回天,在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后一心向艺,将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诉诸笔墨,在笔墨的起伏腾挪、酣畅恣肆中排遣失意、压抑、颓丧的情怀。
历史不会埋汰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王铎对于书法艺术笔法气韵之美、墨意气势之美、章法形式气象之美的深层开掘打破了魏晋至元末明初尺牍、手卷案头的把玩审美贯性,改为厅堂远距离视觉欣赏的艺术形式,使书法艺术真正从使用性向纯粹艺术欣赏性过度发展,成为真正相对独立的艺术。
王铎正是明末清初完成这种过度发展的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政治性的消解与艺术价值的独立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日益文明繁荣并走向盛世的时代,这是一个纷扰多元又兼容并包的时代。
王铎之于当代究竟意义何在?为何自八十年代以来,王铎又重新被当代书坛选择、认可、推崇?他的书法艺术究竟以怎样的艺术魅力滋养并影响着当代书法家的思考和创作?是当代开放多元创作风格审美的契合吗?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他并给他以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在此,我们从研究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关照王铎,而没有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家。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是历史客观的必然也是个性局限的使然。
王铎的篆刻技巧与艺术
王鐸的篆刻技巧与艺术王鐸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篆刻家,他以其独特的技巧与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篆刻作品独具匠心,充满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王鐸的篆刻技巧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源远流长,被誉为“印刷艺术之母”。
而王鐸作为一位篆刻家,将这一传统技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在技巧上独树一帜,将传统的篆刻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王鐸在篆刻技术上的突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熟练掌握了传统的刀法技巧,具备了传统功力的基础。
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篆刻的理论,善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线条运用,刀法精湛而富有韵味。
他的字体流畅而有韧性,线条之间的变化和错落有致,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
其次,王鐸的篆刻作品饱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线条,将表达的主题凝练而深刻地呈现在作品中。
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元素,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传统的篆刻形式,诱发观者对于生活、人性和宇宙的思考,使作品超越了形式和技巧,达到了一种哲学和思想的高度。
此外,王鐸的篆刻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尊重。
他常常在作品中运用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文字和诗句,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既传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探索精神。
王鐸的篆刻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更体现了他对于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他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其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王鐸的篆刻技巧与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作品不仅在技巧上独树一帜,更在艺术表现力和内涵上独具匠心。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对于传统的继承和传承,又展现了对于现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与方法分析作者:邓建民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王铎书法理论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拥有传统功力的同时,又要拥有创新精神。
王铎书法创新观念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创新主张遥相呼应。
“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自己“不泥古”观念和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创新主张的基础上,在艺术理论中的进一步拓进。
它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中拥有了非凡的实践手段,并使他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审美个性,而且,它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关键词:王铎;书法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3-0118-04王铎是明代一流的书法家,吴昌硕、林散之等都评价其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
他的行、草书法在线条、结体、章法和用墨等表现形式上都有个性化、高水准的艺术创新。
王铎之所以在书法实践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要归功于他的书法理论探索和研究。
王铎书法理论主要核心就是崇古,他主张“独宗羲、献”,兼学汉、晋、唐、宋其他名家。
同时,他又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崇古的同时,要力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
王铎在“善师古者不泥古”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等书法实践方法。
这些书法实践方法是王铎成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的临帖与创作手段对当代中国和日本的书坛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将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对当代王铎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国内外的书法创作流派研究,都有比较深刻的学术意义。
一、善师古者不泥古王铎书法理论主张深入临习二王书法表现技巧,既要拥有深厚的古典书法表现功力,又要善于从二王的藩篱中跳出来,要具有高超的创新精神。
王铎在《琅华馆帖册跋》中说:“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
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1]王铎对不学古者是很反感的。
他以上的理论显得十分辩证:“善师古者不离古”,又要“不泥古”,既要拥有传统功力,又要拥有创新精神。
只有在深厚传统功力支撑下的创新才能具有高水平的创造力。
王铎书法追求之路与米芾十分相似:用最深的功力打入书法古典传统,又能从中跳出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从而拥有极强的创作审美个性。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2]据书法史记载,米芾临写古帖功力可以以假乱真,其创新之处也是极具个性,故“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王铎任职翰林院时,在内府见米芾真迹众多,临米芾帖功力也非常深厚,在行书创作上受米芾书风影响很大,而且,对米芾学二王方法有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所以,王铎与米芾在入古、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
对王铎的行书作品进行观察,如《行书自作诗卷》《香山寺诗轴》《思松涧书舍柬友诗四首》等,可以看到米芾书法观念对王铎影响之深。
在书法艺术的创新上,释亚栖《论书》认为:“凡书通即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是书家之大要。
”[3]释亚栖以晋、唐书家为例说明“书通即变”的道理,大凡书家都要在“变”中自立,“若执法不变”,则“被号为书奴”。
王铎“不离古、不泥古”的见解与释亚栖“书通即变”的观点所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
苏东坡在《论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4]黄庭坚分析书法创作也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5]“吾书虽不甚佳”当然是苏轼的自谦之词,“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种艺术创新观念才是他要说的重要论题;黄庭坚坚决反对“随人作计”,他推崇书法艺术创新,认为“自成一家始逼真”。
苏东坡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和黄庭坚的“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创新观念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综合王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以上的理论观点,说明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在临摹和创作上所经历的探索心路很多都是相似的。
当然,如果王铎仅仅停留在“不离古、不泥古”的艺术理论上,并且其创新见解水平与释亚栖、苏东坡等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王铎是承继前人旧说,这样王铎的创新观念在书法理论史上也就显得不足为奇。
事实上,王铎书法创新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还有更进一步的拓进。
二、“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和米芾在笔法上“八面出锋”的创新一样,王铎在临帖与创作的方法上也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论高见。
他的临帖与创作的创新手段是通过观察古代和同代书法名家而得到顿悟的。
王铎分析柳公权楷书说:“柳诚悬用《曹娥》《黄庭》小楷法拓为大,力劲气完。
”[6]他又分析自己的草书创作方法说:“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
观者谛辨之,勿忽。
”[7]根据王铎以上理论所言,其“拓为大”与“拓而为大”含义应是相同的。
什么是“拓而为大”呢?根据笔者拙文《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分析,所谓的“拓而为大”:“既是对《淳化阁帖》中尺牍式的作品的放大,又是对其笔意、笔势的夸张和强化”[8]。
“拓而为大”是王铎从柳公权学二王的楷法中悟出的一种学书方法。
“拓而为大”之法,柳公权是运用在楷法中,而王铎是运用在行、草书之中。
王铎又在分析米芾书法真迹时说:“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
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余为焚香寝卧其下。
”[9]王铎以上书法理论阐述的中心词是“不规规摹拟”。
什么叫“不规规摹拟”呢?根据笔者拙文《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的探析:“不规规摹拟”“就是改动临摹对象的表现形式而展现自我个性神采的临帖方法”[10]。
王铎临写的对象虽为二王法帖,但表现的却是充满自我个性的艺术形式,抒发的是个人的审美情感。
在书法实践之中,王铎往往把“拓而为大”与“不规规摹拟”相结合,广泛地运用在他临写汉、晋、南北朝、唐等古代书法名家法帖的过程中,把指头般的古代法帖之字“拓而为大”成数寸以上的大字,并往往在线条、字间加以连绵,以加强其笔势。
所以,“拓而为大”与“不规规摹拟”相结合,其名虽为临帖,但实际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方法。
尤其是轴类临帖作品,王铎经常把古帖中的今草临写成狂草,极致之作往往有十几个字的连绵,作品气势宏大、震人心魄。
其代表性的作品如《临王献之豹奴帖等轴》《草书临张芝帖轴》《临王羲之忽动帖轴》等。
在审美创新的方法上,王铎还分析同时代书法名家米万钟书法说:“观仲昭公所书卷,法力正,鸿庞沉厚,黄离丽中,根萭二王,正绅端笏,必者在己。
群物之兼,包有飞天仙人挥斥八极之势。
”[11]根据王铎以上所言,其观察的主要点在于“根萭二王”“挥斥八极之势”。
何谓“八极之势”呢?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说:“八极: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势:空间分割。
置之书法而言,章法也。
王铎在章法上的创造,尤其是条幅立轴的章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12]刘正成所言颇有道理,王铎在线条的运动感、结构的跌宕和行间的腾挪上,都能尽其“八极之势”,也即拥有“挥斥八极之势”。
王铎行书、草书“条幅立轴的章法”尤能呈现出“挥斥八极之势”的豪肆与跌宕。
王铎观察、研究古今书家,是带有取法的主观愿望在里面的,如上面所举的“拓而为大”是王铎对柳公权学王方法的感悟,“不规规模拟”是王铎观察米芾学王手段的一种领悟。
根据王铎上面所言,他对“挥斥八极之势”在理论上的顿悟是来源于观察米万钟书法的。
当然,王铎在“挥斥八极之势”的运用上比米万钟更为频繁,并且显得更加强烈,因而,也更富于审美个性和艺术创造性。
“挥斥八极之势”形成王铎行、草个性风格的基调,是王铎在米万钟书法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极致发挥。
康有为形容王铎书法“飞腾跳掷其间”[13]、马宗霍分析王铎书法“不极势而势若不尽”[14]等,都是根源于他的“挥斥八极之势”的形式表现。
从当代的书法艺术创作而言,王铎的“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的创作手法很适合以展览效果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创作特征。
日本“二战”后初期,以村上三岛、古谷苍韵和木村知石等为代表的“明清调”书派就受王铎以上创作手法的深刻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书坛盛行“大幅式”的创作书风,王铎以上的创作手法受到热烈的追捧。
因此,王铎的“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在中国和日本的当代书坛影响极大。
三、结语作为明代一流的书法大家,王铎一生推崇并临写古帖,其临古功力极其深厚。
他辩证地提出“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的理论观念,极力提倡艺术创新。
王铎“善师古者不泥古”的创新观点与释亚栖的“书通即变”、苏东坡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的“自成一家始逼真”等书法创新观念遥相呼应。
“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释亚栖、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创新观点基础上的进一步拓进,也是他在自身“善师古者不泥古”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探索的充满才华的理论发挥。
它不单是王铎在书法艺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上拥有高明的实践手段,并促使其艺术表现形式出古为新,从而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创作个性。
因此,王铎成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有着艺术逻辑中的必然。
就王铎的艺术创新理论影响而言,其“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的书法临帖与创作方法,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参考文献:[1](明)王铎.琅华馆帖册跋[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49.[2](宋)米芾.海岳名言[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0.[3](唐)释亚栖.论书[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97-298.[4](宋)苏东坡.论书[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4-315.[5](宋)黄庭坚.论书[C]//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399.[6](明)王铎.拟山园选集·文集[O].清顺治十年王镛、王珑刻本:卷三十八题跋二.[7](明)王铎.草书杜甫诗跋[C]//刘正成,高文龙编.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49-650.[8][10]邓建民.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9](明)王铎.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59.[11](明)王铎.跋米仲诏卷[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64.[12]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19.[1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C]//世界书局.艺林名著丛刊·广艺舟双楫.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15.[1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6.(责任编辑:黄建华)Abstract: Wang Duo, a Chinese calligrapher,held that “one should be good at learning from ancient calligraphers but not bounded by them”. Thus he suggested that one should not on ly possess traditional skills in calligraphy,but also develop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Wang’s innovative ideasechoed those possessed by other greatest Chinese calligraphers in history, such as Si Yaxi, Su Shi, Huang Tingjian and Mi Fu. Integrating their innovative ideas, Wang deduced the follow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as flexible imitation and pioneering, which had brought the calligraphy theory a step forward. Therefore, Wang harvested an extraordinary advantage in the replicating and creating practice, as well as his unique aesthetical identity in his calligraphic career. In addition,his innovation imposed an exceptionally huge influence on the large framework calligraphy in China and the Ming and Qing style of calligraphy style in Japan.Key words: Wang Duo; calligraphy theory; innovative ideas; innov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