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合集下载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文字学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文字学

商代文字
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先秦称铜为金)。 铜器铭文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商代金 文大都字数较少,一般不超过十个字,多记作器者之名和 所纪念的先人称号。商代后期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铭文, 但是最长也不过四十字。周代金文字数较多。 早期铭文,一般皆与铜器同时铸成;战国以后,有些铭文 为铜器铸成以后所刻划。 金文又称“钟鼎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彝器款识”。 彝器款识” 金文发现较早,专门研究始于宋代。 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正体字,基本上保持着毛笔 字的样子,与相对属于俗体的甲骨文的字体有所不同。 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古文字阶段的汉 字
商代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 国文字。 秦系文字。 隶书的形成。
商代文字
甲骨文:清代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 墟)发现了甲骨文。是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 墟)发现了甲骨文。是大约公元前14世纪商 王盘庚迁都于此后,直到公元前11世纪商纣 王盘庚迁都于此后,直到公元前11世纪商纣 亡国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商代统治者的占卜 记录。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和背甲 以及牛的肩胛骨(偶尔也有其他兽骨), 上面所刻划的占卜文字即甲骨文,亦称甲 骨卜辞。甲骨文属于商代之俗体字,是研 究商代文字和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是作为篆文的一种简化 俗体字出现。其字形构造属于秦系文字系统。在 秦代,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用于非正式场合, 到了西汉则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武帝以后, 隶书逐渐发展成熟。 隶书又称“佐书” 隶书又称“佐书”、“史书”。汉武帝以后的成 史书” 熟隶书称为“汉隶” 熟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 汉隶” 称为“秦隶”(或“古隶”)。汉魏之际,“ 称为“秦隶”(或“古隶”)。汉魏之际,“汉 隶”又获得“八分”的称呼(故又可称为“分 又获得“八分”的称呼(故又可称为“ 书”、“分隶”),一直沿用到唐代。 分隶”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绪论国学之义,涵盖甚广,本非愚现下能力之所及,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指师家不明之悟,所谓自救不了,为人祸生也。

佛家亦有“野狐禅”之喻。

然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且当今之世,若言西学,众皆趋之;如论国学,哗众取宠者有之,见利忘本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侮蔑先贤先圣为成名之途,此皆吾中华之罪人也。

故愚虽不敏,勉力为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或有绵薄传薪之功,幸之甚也。

国学之义,一般分经史子集四部,此目源自《隋书·经籍志》。

此种分目若依今日之学术眼光,似乎不妥。

譬如经部诸书,依今日学科分类,有文字学(尔雅),历史学(尚书,春秋),形而上学(易),文学(诗),如此等等。

其实,今日之学科分类并非天经地义,学科分类背后隐含的乃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意义关联,而此意义关联并非唯一,一个民族有何等天命历史,便有何等意义关联方式。

此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今姑不论,有兴趣者可参看海德格尔相关着作。

简言之,经史子集之分类实含有中国人独特眼光与意义世界,非今人可妄加菲薄。

故此课程前半期主要内容为四部分说,又以经学、诸子学为重。

并非因史部,集部不重要;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包容并蓄,一也;课时有限,而史部、集部浩若烟海,二也。

将来诸君若有志于此者,切不可忽视史集二部。

此课程后半期以思想史为主,间以经学史。

此讲义主要参考近人书目有:皮锡瑞鹿门《经学历史》,章炳麟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故论衡》,钱穆宾四《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近三百年思想史》《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朱自清佩弦《经典常谈》,马浮一浮多篇讲义,汤用彤锡予《魏晋玄学论稿》,冯友兰芝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劳思光《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许道勛、徐洪兴《经学志》等书,内容于各家观点有所取舍。

此乃私人讲义,非学术着作,故以清晰扼要为的,非必要处,不特注明观点出处,有志者将来自可去阅读先贤原典,不必以此为限。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礼义廉耻、仁爱孝悌、忠恕之道等多方面内容。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主要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大处合天、小处合性。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无为而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自印度,经过东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强调菩提悟道,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死、解脱等问题的思考。

四、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历史非常悠久,诸多古代史书、文史资料、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国学大师中国国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众多学者,其中有不少国学大师,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古代儒道学者,还有王国维、钱穆、梁启超等现代国学大师。

这些国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当代国学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国学研究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和传承拓展了新的空间。

总之,中国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传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国学大师、当代国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847-国学专题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47-国学专题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 847-国学专题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
分数线
847-国学专题课程介绍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 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 与敬仰。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 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 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但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我经常在讲课时宣称——
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达国学的精神,表 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因为能治国平天下,必然就已经做到并做好了诚正格致,修身齐家。所以这是一个整体。
不仅是儒家,一切诸子百家都在追求这个。只是儒家明确地提出来。诸子们用了各自的方法和手段来 达成这个理想。其实这正是对“道”的追求。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 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 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 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 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 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 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的比较通用的定义。[2]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顾颉刚
顾颉刚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古史辨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 册)中提出:“ 册)中提出:“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 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 一,可以说明“ 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第二,可以说明“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 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章太炎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经学以明条例求进步,史学以知比类求进 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 止义求进步。(1934) 止义求进步。(1934) 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 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 境界也。 境界也。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可以断言矣 。

国学专业几个学校

国学专业几个学校

人大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29日,国学学院下设经学、子学、国史、国文、国艺、小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边疆研究七个二级学科,有学士、硕士学位。

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了“国学院揭牌暨开学典礼”仪式。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等领导亲临典礼并做了重要讲话。

何兹全、任继愈等国学大师和若干位学界泰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

国学院师资源力量雄厚。

学校聘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担任国学院院长(现为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 季羡林、饶宗颐、何兹全、任继愈、叶嘉莹五位先生任国学院学术顾问,王宁、方立天等40余名著名学者组成了国学院的专家委员会。

学院从海内外聘请调入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史学院、哲学院选调部分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了国学院的基本学术团队,学院现有在职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校还对国学院实行教师双聘制,文史哲相关专业的教师同时受聘于国学院,构成了国学院强大的师资阵容;学院聘请傅璇琮、王炳华、韩兆琦、庞朴四位学者为特聘教授,聘请荣新江、段晴等学者为兼职教授。

国学院原有的博士生导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在原属学院继续招生。

国学院学制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授予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有志于继续深造者,可以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国学院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导师制,由导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

以研究带动学习,是国学院重要的教学方法。

国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六年共180。

课程以元典研读为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

目前,国学院有三个年级的本硕连读学生和2006级博士研究生。

2005年从人民大学在校生中遴选组建了2004(30人)级和2005级(共30人)两个年级,2006年通过高考招收了2006级(35人)。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文献资料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文献资料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 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 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 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 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 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四库全书》删改“违碍”文字 四库全书》删改“违碍”
《四部丛刊续编》影旧钞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部丛刊续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嵩山文集》 嵩山文集》 《景迂生集》 景迂生集》 金贼以我疆场之臣无状, 金人以我疆场之臣无状, 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 斥堠不明,遂据我河北, 蛇结河东,直抵京师城下 入我河东,直抵京师城下 彼金贼虽非人类,而犬豕 彼金人虽甚怒我,而大将 亦有掉瓦怖恐之号,顾弗 亦甚服我赏罚之明,顾弗 之惧哉? 之惧哉? 彼虽犬羊,亦未必忘父子 彼虽怒我,未必不念我父 兄弟之亲也。 子兄弟之亲也。 褫中国之衣冠,复夷狄之 褫我国之衣冠,复幽并之 态度。 旧俗。
晚清士人的侠客心态
徐锡麟 《出塞》: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秋瑾 《宝刀歌》: 宝刀歌》 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 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 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 之与狗则远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 之与狗则远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 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 曰:“吾穿井得一人” 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国学导论

国学导论

什么是国学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

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國學導論國學的基本認識小學目录概說經學概說史學概說子學概說文學概說国学是什么? 为何要学国学? 如何学国学?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国学概念的意义“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國學的意義國學,就是一國所有的學術。

對我們而言,就是保存和研究中國固有的學術或傳統的學問。

因此,凡是以中國文字寫成的書或用現代中文寫成討論保存和研究成果中國固有學術的書,都屬國學的範圍。

国学概论.pptx

国学概论.pptx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 5、今文学家以六经
• 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天下》 篇:
(1)每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2)每一朝代或阶段学者研究的成果。 (3)每一时代学术的风尚。 (4)每一学者的学术渊源
3、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 (1)动植物知识 • (2)天文知识 • (3)避讳的知识
4、善用工具书
(1)书目 (2)索引 (3)字典与辞典:普通、专科、专书
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 (4)传记参考资料:年谱、族谱等。
2、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 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读国学的方法与资料
第二章 经部
第一节 概说
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经”义
• 1、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经”是 “织纵丝也”,与解释成“织横丝也” 的“纬”字并称。
• 古时书籍,刻写于竹简,必须用“纵丝” 编连成册,因此,借“经”为书籍的名 称。
• 2、《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 然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 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国学概论
主讲人:杨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 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辨伪学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辨伪学
四、辨伪学
辨伪学的内容是研究考辨古书真伪的方法 和问题。辨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辨 伪仅指关于书籍本身包括名称、作者以及 成书年代等方面真伪的考辨;广义辨伪除 此之外,也包括对书籍内容真伪的考辨。 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辨伪是一项鉴别 史料的基础工作,对于整理古籍和研究古 代学术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首要的环节。
辨伪学之发展
司马迁之考辨史料。《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之考辨史料。《史记五帝本纪》:“学者 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 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 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 所传宰予问《五帝德》 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 帝系姓》 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 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 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 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 国语》,其发明《五帝德》 帝系姓》 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 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 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 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辨伪学之发展
刘向之考辨群书。《晏子叙录》 刘向之考辨群书。《晏子叙录》:“又有 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 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 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列 子叙录》 子叙录》:“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 至于《力命》 《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 杨子》 一家之书。” 一家之书。” 王充之疑经辨伪。《论衡对作篇》 王充之疑经辨伪。《论衡对作篇》:“今 《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 论衡》 实。” 实。”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经部概论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经部概论

经的范围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 十三经:宋代学者重视《孟子》,遂于唐 十二经加《孟子》 十二经加《孟子》而成十三经。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 四书:朱熹祖述二程,尊崇《孟子》和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以与《论语》并列,作《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 之名由此而起。
经的范围
五经:六经除去《 五经:六经除去《乐》。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 七经:见于《后汉书》注、《三国志蜀书秦宓 传》。具体所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汉代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孝经》为基础 以孝治天下”,以《论语》 孝经》 课程,故加《论语》 课程,故加《论语》、《孝经》为七经。 孝经》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 九经:见于《旧唐书儒学传谷那律传》。具体所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 指不明,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三《礼》、三 《传》和《易》、《书》、《诗》合而为九经。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十二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十二经于石。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 即上所云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和 孝经》 《尔雅》。 尔雅》
经的范围
先秦之“六经” 先秦之“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春秋》。见于《庄子天运》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又称为“六艺”,见于《史记》。 六经次序:先秦诸子以至汉代今文学家的次序是 《诗》、《书》、《礼》、《乐》、《易》、 《春秋》,这大概是按照六经内容的深浅程度排 春秋》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 列的。汉代古文学家的次序是《易》、《书》、 《诗》、《礼》、《乐》、《春秋》,这是按照 春秋》 古人所认为的六经产生时代早晚排列的。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六经中除《礼》与孔子关系 密切外,均非孔子所作。但是孔子确曾以六经为 教材指导学生。

国学概论 绪论 ppt课件

国学概论 绪论 ppt课件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绪论
建国后,虽然我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也进行了新研究,在教学上也加入了古典文化 的内容,而且西方学术分科的研究方法对于中 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 但是由于对于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科重视不够, 再加上厚今薄古指导思想的偏颇。因此,国学 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与阐释中国传统学术的学问, 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基本上销声匿迹。在 “文革“中更是受到整体上的打压。
由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组建的清
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概论
清华国学院的毕业证书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绪论
1928年,蔡元培任前中央研究院院 长,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由黄侃的高 足傅斯年(字孟真)任所长。傅毕业于 北京大学国文门,留学伦敦大学、柏林 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数学与哲学等, 学问广博,又有学术领导才能,任所长 21年。 研究所分历史、考古、语言、民 族四组,成果斐然。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国学概论 绪论
办公室:诚明楼202 办公电话:83952185 E-MAIL:shigang@ 手机:
国学概论
(一)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 论语、孝经、小学(凡9类)
(二)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凡10类)
(三)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 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凡5类)
国学概论
(四)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 技巧(凡4类)
国学概论 绪论
国学概论 绪论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真题、参考书、联系导师、申请材料、考核内容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真题、参考书、联系导师、申请材料、考核内容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真题、参考书、联系导师、申请材料、考核内容一、招生目录国学院0501J1-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考试科目:①国学综合②中国古代文学史(含中国古代文论)③外语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中国文化史同等学力考生复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中国文化史⑥政治理论注:国学综合(含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导师信息导师姓名诸葛忆兵专业名称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是否兼职博导否是否返聘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唐宋文学2.中国文学史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唐诗或宋词、中国古代文学在研项目 1.宋代科举资料长编(校内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导师姓名谷曙光专业名称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是否兼职博导否是否返聘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唐宋文学研究2.戏曲研究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唐宋诗文与文体研究;清代民国戏曲研究在研项目1.中国戏曲“梨园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校重大项目)2.杜诗研究(学校重大规划项目之子课题)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日语学习方式:经我校审核批准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在编在岗教职工在基本学习年限内非全日制学习。

其他博士生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全日制在校学习。

招生模式:申请考核制报考类别:(1)非定向(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内在校全日制学习(2)定向(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内在校全日制学习,考生须提供由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四年)内脱产学习的证明。

(3)定向(非全日制):仅限经学校审核批准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在编在岗教职工报考。

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专业博士招生人数有限,建议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2-3个院校比较合适,毕竟考博和考研不同风险更大一些,不像考研只要分数够高就能被录取,考博不是,每个导师基本招生一个人,如果今年你所报考的导师有意向的考生那基本就没戏了,无论你考第一还是第几名,这都不重要了。

1国学概论

1国学概论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汉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 )、“ 华学” 学”(sinology)、“支那学”或“华学”。 )、 支那学” • “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 中国学”的称谓, 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 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 • 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围包括 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 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 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 国学的基本分类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诸子百家
• 【名称】诸子百家 名称】 • 【解释】 解释】 诸子: 老子、庄子、荀子等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 百家: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流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流 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
一、儒家: 儒家: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论语》、《孟子》、《荀子 •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 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春秋 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 仁义」, 」,提 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 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 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 仁政」,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 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 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

国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国学的本意: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国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国学概论》是为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学校平台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属于全校公选课。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国学基础知识,了解古代典籍文化。

一方面培养同学们独立从事国学学习、阅读典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知识教育中注意价值观塑造,培育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国学基础知识和治国学基本方法的学习,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也有助于其思辨精神、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民族自豪感的升华。

(三)教学內容国学涵盖较广,本课程主要讲述国学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经、史、子、小学的源流演变与精神内核,并尝试性地进行国学经典选读、赏析教育。

(四)教学时数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时间34学时,课堂考试和作业点评2学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为主。

2.鼓励同学们参与教学,设置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点评、讲解。

3.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展示相关视频,促进同学们知识面的拓宽。

4.寓教于乐,注重学术性与娱乐性的结合,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六)选用教材刘毓庆,《国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国学与国学热教学要点:国学的概念;“国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国学的发展;21世纪的“国学热”;学习国学的方法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何为国学?知识形态;价值形态(1)我国固有之学术;(内容)(2)近代学者受西学刺激,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学术的整理、研究,强调的是世界眼光、现代意识;(产生、方法)(3)国魂之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承担着民族文化重建的使命,强调的是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二、近代国学的发展历程1.近代国学的产生与发展2.近代国学的三次洗礼(1)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群体)(2)文化大革命(意识形态领域)(3)改革开放初期(世俗生活)3.新国学运动的兴起(国学热)三、当代大学生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国学的基本意义2.学习国学的基本方法和路径第二讲国学基础(一):小学教学要点:小学;文字的形音义;《说文解字》;《尔雅》;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魅力二、中国古代的文字与音韵1.汉字的形音义2.汉字的演变规律3.《说文解字》三、中国古代的训诂1.训诂学2.《尔雅》四、中国古代的书写1.书写的产生2.书写载体3.书写工具第三章国学基础(二):目录学教学要点:目录学;四部分类法;十三经;四书五经;诸子集成;二十四史;丛书;四库全书;类书;宋代四大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1.什么叫“目录”?2.六部分类法3.四部分类法二、国学重要典籍介绍1.十三经与四书五经2.二十四史3.诸子集成三、丛书与类书1.丛书(1)何为丛书?(2)丛书的特点(3)丛书的历史(4)丛书的价值(5)四库全书2.类书(1)何为类书?(2)类书的特点(3)类书的起源(4)类书的价值(5)重要类书介绍第四章国学的基础(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要点:历法;农历;《禹贡》;年号;谥号;庙号;科举制;流动型社会教学时数:6学时。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学概论复习资料胡适的国学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王国维之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总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考察方法。

)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总结:儒家经典)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总结:史学着作)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总结:儒家以外的诸子着作、医学科技、艺术类、谱录类等应用性着作,类书类着作、释家、道家着作。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总结:文学作品及评论)我国的史志目录有哪些:《汉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陈垣的“校法四例”(四校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即可)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优点:最简便,稳当,比较机械。

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通论
第一讲、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 国学人物 国学的材料
何谓国学


《周礼· 春官· 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 舞。”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国学”在 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 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 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顾颉刚《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 词》:国学是什么?是中国的历史,是历史科学中的中国 的一部分。研究国学,就是研究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 分,也就是用了科学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所以国 学是科学中的一部分(如其是用了科学方法而作研究), 而不是可与科学对立的东西。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 曾改名光汉,号左盦,江苏仪征人。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 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 境界也。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可以断言矣 。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经学以明条例求进步,史学以知比类求进 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 止义求进步。(1934) 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黄侃
黄侃(1886-1935) 原名乔馨,字梅君, 后改名侃,字季刚, 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 , 湖北蕲春人。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 山东聊城人。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 (今修水)人 。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 武进人。
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 东新会人。
国学的材料



传世文献——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以及四部 之外的文献,如佛教、道教典籍和戏曲、小说、 唱本等等。 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玺印文字、简 帛古书等等。 无文字的古物和文化遗存。 总而言之,凡古代有文字记录的材料都是我们国 学研究的直接材料。而那些无文字的材料则是我 们通过考古学成果研究国学的间接材料。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 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 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 字枚叔(一作梅叔),初名学乘, 后更名绛,号太炎, 浙江余培(1868~1940),字鹤卿,号 孑民,绍兴山阴人。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 徽绩溪人。
钱玄同
钱玄同(1887 年—1939年),原名 钱夏,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疑古。 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顾颉刚
顾颉刚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古史辨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 册)中提出:“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 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 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 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