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艺考生冲刺一本通: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九单元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7-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 4.评价 (1)成就 ①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 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 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九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考向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5.(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 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 关闭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物质利益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错误 ;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6-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4.(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关闭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苏联为了积累资金,从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可知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反 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实行 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 错误。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知识归纳 赫鲁晓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主 题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图解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史论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历史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 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 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考点呈现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自主学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1)改革的重点是用 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 所有制 结构。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评价 ①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斯大林模式 的框架。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 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 进工业管理。 ②效果: 对 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产生一定冲击; 苏联军 事和 综合国力 大为增强。
第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复习本专题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和 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进行的政 治经济改革探索相联系。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活动,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
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 20 世纪 50 年代,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 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2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2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
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
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2.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3.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5.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6.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在经济上的表现不包括(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企业经济效益低C.高度集权,民主集中制遭破坏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7.下面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8. “国家情况不妙。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目的不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质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识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项目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不同点实施目的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效果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但存在很多弊端,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2)改革内容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相同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革。
(3)改革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了苏联解体。
2020版高考历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教材补缺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基本内容(1).(2)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的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__1_9_5_6__年召开。 (2)内容 ①主要矛盾:随着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 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2021·全国乙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
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
示,据表可知( A )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4)整顿 ①时间、人物: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 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 ②影响: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 明显好转。 (5)结束: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 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3.教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 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拓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 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 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单元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精编课件(74张)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 2.标志:__________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
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3.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 (1)农业方面:以________
余粮收集制 。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国有化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2)工业:实行________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 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主题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社会主义 建设的探索 史料一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
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王斯德
考点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史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下达标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_苏__联___解__体___的
重要原因。
【深化理解】 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方法突破】 ★明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 ★抓关键 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 业生产潜力。 ★定方法 信息定位法: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国 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结合赫鲁晓夫改 革的史实来回答。
【史论链接】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1.内容
政策的实施及其作用
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 (2015·江苏单科,T19)斯大林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模式下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综合比较。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___苏__维__埃__政__权___。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___余__粮__收__集__制___。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国__有__化___。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___义__务__劳__动__制___。
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
易误指正
1.新经济政策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教材明确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3月,但对于结束,教材仅表述为:“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这种表述十分模糊,其具体过程是: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
但随着布哈林在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争论的失败,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1929年,苏联正式宣布停止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思维升华——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新人教版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实行国有化,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 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图示图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 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 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 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轻巧识记 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山西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解析版
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9山西大同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答案 C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困难,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B、D两项错误。
2.(2018湖北武汉二调)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
”这一讲话旨在( )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讲话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体现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排除;就当时苏俄(联)的国情而言,其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郑州质检)“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答案 B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①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点拨: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 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 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鼎盛。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典例1 (2016·浙江卷)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 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征: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影响 ①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 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②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思考 苏联历史上三次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提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 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 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 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 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 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意义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②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理解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 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 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评价 ①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实施两 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 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考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完全是斯大林个人的作用。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 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 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5)评价 ①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②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思考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 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 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 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①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 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 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思考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 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典例2 (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 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 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 响,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年已经结束,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 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 化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 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①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 ②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1.苏俄(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作用有限 【辨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 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固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 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 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本质相似 【辨析】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 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①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 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 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 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 似,D项正确。
【答案】C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变式1 (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 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农业方面只涉及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集体农庄农户,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 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B项错误; 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 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 定有直接关系,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 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