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

历史必修二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

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主要内容简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总路线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

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从1953年开始政府对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试办;掀起了兴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推进运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表现及经验教训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一、曲折探索——20 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 )A .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 .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析: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 项正确。

2.下图为公私合营的江苏省如皋县棉布业股票,该股票可以用来研究( )A .三大改造的过程B .市场经济的建立C.国民经济的恢复 D.改革开放的成就解析:选A 1953~1956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从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从时间1956年可以看出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正确。

3.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________;“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大跃进”,大倒退C.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解析:选B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因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故B项正确。

4.“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材料描述的是(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崛起解析:选B “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重要的运动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相吻合,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学案岳麓版必修2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今)第1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背景:A、建国初,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B、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方针:(1)路线:____年提出__________总路线。

核心:________(2)一五计划:_____年开始,重点________,_______年超额完成。

3、成果:二、三大改造1、农业:1953年试办__________;1955年掀起_____________高潮2、手工业:1953年兴办________________3、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纳入___________轨道;1953年,个别_________;1956年____________4、成果:(1)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2)_____________基本确立(3)开辟了________道路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教训(1956-1966)1、中共八大: 1956年(1)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严重挫伤群众积极性4、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主要原因:(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5、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2年底形势好转。

6、定位: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虽走了弯路,但成就巨大。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自学案命制人: 审核人: 2014-05-13课标要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根据教材,完成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发展生产力1、背景:2、提出:3、实施:4、成就:(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2、过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不同措施)3、意义:思考: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有何特点?二、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成就与教训1、正确的探索及成就2、左倾错误的发展及危害3、经验及教训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深化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探究学案制作人:审核人: 2014—5--26【课堂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即墨四中-必修2-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即墨四中王总清【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前快餐】1.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随葬酒器。

这一史实反映了A.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B.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D.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十七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著名的印刷业家族,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

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

荷属东印度公司此一做法最主要是出自何种考虑?A.战争 B.商业 C.文化 D.外交5.“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上述核心观点是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进行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 D.非洲成为了廉价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6.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

3、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革。

4、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以“献礼十八大为主题”通过PowerPoint创设情境,展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进而提出问题。

师问“穿越时光隧道,回到50年代初期,你会看到什么?”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年与旧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年产量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了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食糖减少5%,棉花减少48%。

材料二占很大比重的私营工商业也处于工厂停工减产和歇业关门的状态。

银钱业倒闭过半,商业十分萧条。

此外,市场投机盛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形势?【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建立前后知识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

到1952年底,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2、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十八大召开之际,为培养学生“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责任感,我校团委组织了新中国建设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历史。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8课 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普通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速度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学案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学案【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经济建设中的实践活动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从走苏联模式的道路到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单元知识网络】【单元要点整合】1.本单元复习,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大时期、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1949—1956年),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和“文革”十年(1966—1976年)。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放的探索(1978—1992年)和改革开放的深化(1992至今)两个阶段。

2.注意横向联系。

梳理每一个主要历史时期和阶段,加强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联系苏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学习苏联模式到走自己道路的重大创新,比较中苏现代化道路的异同;从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探索上,联系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分析比较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的特色和相互借鉴的问题。

3.学习本单元要抓住一条主线,两个阶段,四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个阶段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四个重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必修二)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发展历程》的第四单元主要讲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是牵扯中国经济史,尤其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

学习这一单元有利于学生了解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认识中国经济来之不易的今天,以及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

这一单元包括4课内容,内容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在本单元的实际教学中,我打算设计两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

专题一:授导型教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曲折和发展历程。

分成3课时来进行。

第1课时:主要通过教师提供材料,以情景模拟体验历史,引导学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第2课时:通过搜集相关史料、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经验教训,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与曲折的失误等,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

第3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入世等,掌握基本改革历程与开放过程。

专题二:探究型学习:改革开放与我。

用1课时完成。

第4课时:主要是结合“我”的三十年,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图片整理等,前后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

主要组织的探究活动包含:“我”的三十年之我身边的故事、社区口述史料采访与整理、老照片与影像资料选播、研究性学习报告展评、优秀历史小论文点评等,来完成对改革开放的探究型学习。

预期学习成果:学生个人能够基本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成就,完成总路线对比表格,学习小组能够完成“‘我的三十年’”和“我身边的改革开放成就”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与历史小论文,各班进行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能力:1、第一层次:识记:一化三改造、中共八大、社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等。

2、第二层次:理解:三面红旗的失误、两条总路线的内涵、改革与开放具体概念、措施的内涵及意义。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单元知识体系单元复习攻略⑴本单元是围绕两个中心环节展开的,一是“探索”,二是“特色”。

要认识清楚和准确把握好这两个中心环节。

⑵应注意与世界史知识紧密结合,应看到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是建立在吸取外国经验教训之上的。

如,中共八大的召开就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所做出的独立探索。

⑶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单元专题归纳1.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⑴探索的背景:①新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并将其组建、发展为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②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1953~1957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④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⑵有益的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中共“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②针对“左”倾错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2)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1)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和历史地位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特点: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原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3)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期(1953-1956年)(1)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小初高学习】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

【小初高学习】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安庆高一检测)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在当时为了解决所有制问题推行了( ) 【导学号:72040146】A.优先发展重工业B.三大改造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跃进没有涉及“所有制”,A、C两项错误;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公有制的程度,并没有改变所有制的性质,D项错误。

【答案】 B2.(2016·福州高一检测)1958年8月前后,新华社先后报道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15 361斤;安徽高丰农业社试验田早稻亩产16 260斤;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 956斤。

上述报道反映的现象是( )【导学号:72040147】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执行“一五”计划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现象,属于“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与材料现象不符, D项错误。

【答案】 C3.(2016·福州高一检测)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导学号:72040148】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是在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岗村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农民包产到户,按劳分配,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学案2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经济特区①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②概况: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③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④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4)开放浦东:1992年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重点精讲]经济特区的“特殊性”(1)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特殊的管理权限: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特殊的经济结构: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重点精讲]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有利条件有哪些?(1)从国际形势来看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②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际环境较为有利。

(2)从国内来看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状态已经结束,国内安定的政治环境日趋恢复。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2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2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学案22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重点精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展开?(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

(2)过去探索中的失误给农村造成的危害大于城市;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贫困。

(3)农民和一些地方领导率先进行改革试验。

[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产品分配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重点精讲]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行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

单元优化提升,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重要调整原因核心内容结果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总结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解析:选C。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1950年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仍然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A 项错误;1950年土改后,仍然实行农民分散经营,没有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故B项错误;两者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故C项正确;两者都是传统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故D项错误。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党中央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4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4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学案24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现代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易混易错]国内生产总值不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的排名,1990年为世界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二;2001年为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2006年为世界第四,超过法国和英国。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精讲]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国际形势趋缓等。

2.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思想不断得到解放,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涌入。

(5)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点精讲]1.为什么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转折点?(1)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419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419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________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________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________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________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________。

②有利于农业的__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2.(判断)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

( ) 3.(思考)新中国某一时期,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

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其产品”。

这一时期始于哪一年?试答:知识点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________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________。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________。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建立____________。

(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________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单元知识体系单元复习攻略⑴本单元是围绕两个中心环节展开的,一是“探索”,二是“中国特色”。

要认识清楚和准确把握好这两个中心环节。

⑵应注意与世界史知识紧密结合,应看到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是建立在吸取外国经验教训之上的。

如,中共八大的召开就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所做出的独立探索。

⑶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单元专题归纳1.195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⑴探索的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并将其组建、发展为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②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1953~1957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④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⑵有益的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中共“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②针对“左”倾错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中共中央又相继在农村、城市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⑶探索中的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样,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⑷探索的成就:(1956~1966年):10年间,我国初步建成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

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

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⑸探索的经验教训: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⑵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单元能力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宣传漫画,最早出现于(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提炼图片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见就是一种浮夸风,出现于“大跃进”时期。

2.右图是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

这是著名画家陈莲涛专为邓小平所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

图中题词写的是“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这一题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出发点是()A.个人的经验B.失败的教训C.实事求是D.主观臆断答案:C解析:邓小平的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

故C 为正确答案发。

3.某同学搜集了以上三张图片,并想为它们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以下能够体现这三张图片主题的题目是()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公私合营温州百好乳品厂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成立A.新中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途径研究 B.新中国过渡时期对民营企业的改造研究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营企业的政策研究 D.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原因研究答案:B解析:图片反映的是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A项发生在1949-1952年;C项发生在1956年以后,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均与题意明显不符。

4. 1960年6月10日,刘少奇在上海召集中央和地方一些主要负责人座谈经济问题,指出当前要注意纠正计划偏大、浮夸的倾向,做到“实事求是,冷热结合”。

这表明()A.中央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B.中共开始全面认清我国的国情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针在全党确立 D.中共开始认识到“大跃进”等错误答案:D5.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

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④答案:A解析:取消布票只是说明政府改变调配资源的方法,转而由市场来自由调配,这说明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①和④说法错误。

6.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其中一五建设模式的实质是()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C.注重市场机制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答案:A解析:B、C、D三项同均不符合一五计划的史实故选A项。

7.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

”(“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不满情绪D.“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根源答案:D解析:“左”倾错误是“三大万岁”的根源,D表述因果颠倒,与史实不符。

8.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解放战争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9.“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答案:C解析: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0.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要建立一个大公社,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要实行“人民公社化”,其特点就是“大”和“公”,希望由此过渡到共产主义。

显然,这种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1.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右图)。

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答案:C解析: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国铁质工具用来炼铁,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A、B、D三项均正确。

12.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粮票在中国长期实行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供应相对匮乏下的产物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的C.粮票的长期实行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供需矛盾D.取消粮食能反映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变革答案:解析:粮票的实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物资匮乏情况下为了合理调配资源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

13.右图是1958年一份地方报刊的漫画,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答案:D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说明了当时急于求成,“左”倾浮夸的事实。

14.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与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有关,③④与70年代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关。

15.据右图所示,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