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2.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二者的相同点是()
A.消灭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优先发展重工业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进行了公私合营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益源庆醋厂是太原市一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

1956年,益源庆被收归到太原市新星食品酿造厂,成为该厂专门制醋的一个车间。

国家对益源庆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走集体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
5.下图是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1斤=0.5千克)”的报道。

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创新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C.生产急于求成
D.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6.下面是1953—1975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例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
A.因贫穷导致投资严重不足
B.已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
C.注重国民经济间的协调发展
D.主要靠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
7.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国家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8.1963年,中央高级党校派工作人员到外地出差时需携带通用粮票10千克,还要带专门的介绍信,并要求各地军警查验后放行。

这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政策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9.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工业企业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
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综合以上信息,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角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原因。

10.“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一五六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

它的实施()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的后果
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系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11.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工业战线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

……同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使生产和人民生活能够正常进行。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
A.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
C.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缓解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
12.下表体现的是1956年中国农业合作化数据。

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合作社数量减少表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阻
B.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C.经济建设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D.反映了党和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3.下图为中国某年份经济成分结构图,该年份最有可能处于哪一时间段中()
A.1946—1949年段B.1949—1956年段
C.1956—1976年段D.1978—1992年段
14.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可体现不同的时代风貌。

请你选择一个题目将下面这幅宣传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准确地表达出来()
A.同舟共济,勇创佳绩
B.乘风破浪,全面跃进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农业合作化,生产步步高
15.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
A.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对农村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B.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并从根本上加以否定
C.为了恢复经济,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D.把发展经济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数量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

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
的降低和减少。

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

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58.25亿千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

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据《按照“八字方针”
初步调整国民经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困难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D
2.A[解析] 苏联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故A项正确;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故B项错误;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只符合中国的情况,故C项错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不符合中国史实,故D项错误。

3.B[解析] 材料所提及的是农业的问题,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与资金,党中央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指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其经营单位是个体家庭,故D项错误。

4.C[解析] 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在农业领域走集体化道路,而非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没收手段,而我国采取的是和平赎买政策,故B项错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年对其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故C项正确;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不是主要靠资本家自愿捐献,故D项错误。

5.C[解析]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由“大跃进”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导致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实际产量不符,不是创新了经济发展模式,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小麦亩产量过高,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浮夸风,不是粮食产量的真正提高,故D项错误。

6.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当时投资失衡,不能体现投资不足,故A项错误;柱状图并不能体现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根据柱状图可知,当时我国对重工业的投资明显高于农业和其他工业,投资结构失衡,故C项错误;根据柱状图可知,我国当时对重工业的投资远高于其他,可知该时期我国片面注重重工业,故D项正确。

7.B
8.B[解析] 国内粮食供应紧张是实行粮票政策的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通用粮票”“专门的介绍信”可知,国家对经济进行行政干涉、统筹统划,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政策,反映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粮票的通用与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无关,故D项错误。

9.(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投资较少,力量薄弱。

(2)规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3)国内原因:近代中国始终未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国际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封锁中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0.C[解析] 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苏联援建中国的同时,中国科技人员学习了先进技术,技术没有完全依赖于苏联,故B项错误;苏联援建中国的大多是重工业,故形成了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影响了中国工业化体系,故C项正确;打破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故D项错误。

11.A[解析]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是指对农、轻、重比例的调整,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调整生产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1953年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

12.D[解析] 合作社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高级社的数量不断增加,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并非表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阻,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经济建设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是从1958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195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1956年中国农业合作化数据”表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加快,故D项正确。

13.B
14.B[解析] “同舟共济,勇创佳绩”不能反映该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故A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可看出是“乘风破浪,全面跃进”,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反映的图片信息不准确,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A[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农村有自留地、国家鼓励家庭手工业及副业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并没有取消人民公社,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村政策只是进行局部调整,不是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项错误;D项的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过大。

(2)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认识:应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重视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注重客观条件,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作出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