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讨论课一组
MgZnZrY合金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MgZnZrY合金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MgZnZrY合金的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其性能优化和强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MgZnZrY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轻质高强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封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是合金强化的两种主要机制。
固溶强化是指通过向基体中加入溶质原子,改变基体金属的晶格结构,从而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而第二相强化则是指在合金中形成具有特定形貌和分布的第二相粒子,通过粒子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合金的力学性能。
本文首先对MgZnZrY合金的固溶强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溶质原子在基体中的占位、扩散以及与基体原子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接着,本文重点研究了MgZnZrY合金中的第二相强化机制,包括第二相粒子的形成、长大、粗化过程及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通过熔炼、热处理、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制备了不同成分和工艺参数的MgZnZrY合金样品,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和性能分析。
实验结果将为理论分析的验证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MgZnZrY合金的强化机制,为合金的成分设计、工艺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可为其他轻质高强合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MgZnZrY合金的固溶强化理论固溶强化是金属材料中一种重要的强化机制,主要通过溶质原子在基体中的溶解来实现。
在MgZnZrY合金中,固溶强化效应对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具有显著作用。
MgZnZrY合金中,Zn、Zr和Y等元素作为溶质原子,可以在Mg 基体中形成固溶体。
这些溶质原子与Mg基体原子之间的尺寸差异和相互作用力,导致晶格畸变和位错运动受阻,从而增强了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加工加工工艺的学科,通过对金属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开展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金属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机械加工加工原理;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工业生产及相关材料加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立体、创新思维;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工作做好准备。
三、课程内容1.金属工艺学导论1.1 金属工艺学的定义和发展概况1.2 金属工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3 金属材料加工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金属工艺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2.金属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质2.1 金属材料的常见物理性质2.2 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相变规律 2.3 金属材料的常见化学性质2.4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3.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工艺3.1 金属材料的加工硬化机制3.2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损伤3.3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原理3.4 金属材料的压力加工原理4.常见金属加工工艺技术4.1 金属材料的铸造工艺4.2 金属材料的焊接工艺4.3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4.4 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五、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金属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
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金属工艺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合金熔炼原理与工艺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0-09-04[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OBE 教育理念视域下《合金熔炼原理与工艺A 》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2021177);201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基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探索”(J2017020)。
[作者简介]王红霞(1974—),女,山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课程组将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遵循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围绕课程学科特点和社会行业能力需求,制订出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特色,实施项目驱动式的教学设计,结合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借助前序实习教学环节,创建了一套由实习体验、课堂讲授、学生成果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索、课后作业和科学考评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OBE ;合金熔炼原理与工艺;项目驱动;教学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04-0047-04University Education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人才多样化培养的要求日益迫切,需要一大批兼具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1]。
中国于2016年6月2日正式成为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成员,获得了工程教育国际互认资格[2]。
这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内外工程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和转变,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3])逐渐成为主流。
该理念以“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核心,围绕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金属工艺期末报告总结
金属工艺期末报告总结一、引言金属工艺是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涉及到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加热等方面。
在本次课程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材料的选择和金属加工的各种工艺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我们对金属工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本报告将对金属工艺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并提出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启示。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是研究金属工艺的基础。
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热膨胀性和磁性等性质。
了解这些性质对于金属加工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导电性和导热性使金属可以进行电子和热能传导,塑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成型性,热膨胀性对金属材料的应用和处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金属的磁性对于电磁感应、磁性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金属的这些性质使得金属工艺得以实现,对各种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材料的选择是金属工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不同的工业领域和应用需求,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
在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和使用条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各种金属材料的了解,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如选择电导率高的材料用于导电元件,选择耐腐蚀性好的材料用于化学工业等。
合理选择金属材料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减少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四、金属加工的工艺方法金属加工是金属工艺的核心内容。
通过各种不同的加工方法,我们可以将金属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在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金属加工的各种方法,包括传统的铸造、锻造、铆接以及现代的数控加工、焊接和表面处理等。
每种加工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不仅掌握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操作技巧,还了解了其原理和工艺流程,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验操作和项目设计实验操作和项目设计是金属工艺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物理冶金原理课件阶段复习知识与及习题参考答案
热力学基础
题目1
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物理冶金中的应用。
答案1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物理冶金中,这一原理用于指导金属材料的熔炼、凝固 和相变过程,通过控制温度、压力等条件实现能量的有效利用和转化。
热力学基础
题目2
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概念,并说明其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和解释,探讨实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包括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等。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实验条件的优化等,并提出进一步的 研究方向。
05 习题参考答案
热力学部分习题答案
总结词
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解决实际 问题。
04 物理冶金原理实验与实践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实验设备
介绍实验所需的设备,如高温炉 、真空炉、金相显微镜等,以及 这些设备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实验方法
详细说明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实验 后处理等,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 的事项。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
介绍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 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的图表表示、 统计分析等。
动力学基础
题目4
解释固态相变过程中动力学控制的相变机制,并说明 其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答案4
固态相变过程中,相变机制受到动力学控制。根据动力 学条件的不同,相变机制可以是扩散控制或界面控制的 。扩散控制的相变机制涉及原子在固溶体中的长程扩散 ,如调幅分解和有序化过程;而界面控制的相变机制则 涉及新旧相之间的界面移动,如马氏体相变和贝氏体相 变等。这些相变机制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如通过控制相变速率可以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 能。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课程标准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金属切削机床和零件生产过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机械类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机械专业切削加工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机械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金属切削加工等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机械类专业技能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充分考虑机械类专业中各专业方向的共性知识需求,通过对金属材料、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制工艺等相关内容的整合,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金属切削加工的类型和特点为课程设计主线,设置了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金属切削机床及应用、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等3个模块、14个学习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机械加工岗位基本工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1.熟悉金属切削加工的运动组成和切削要素,理解常用刀具材料性能及适用场合,掌握常见金属切削机床类型及应用范围,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简单工艺知识,了解数控加工基本知识。
2.会根据切削加工要求正确选用机床、工装、量具、刀具。
3.能编制简单零件的加工方案,会识读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案。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双联齿轮模锻工艺流程设计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课程大作业内容:双联齿轮零件模锻设计班级: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提交时间:设计目录一、制件的工艺性分析……………………………………二、根据零件图制定锻件图………………………………1.确定分型面……………………………………2.加工余量及公差………………………………3.模锻斜度………………………………………4.圆角半径………………………………………三、设计冲孔连皮…………………………………………四、确定坯料尺寸…………………………………………五、变形工步………………………………………………六、选择模锻设备…………………………………………七、模锻工艺流程…………………………………………八、确定加热规范及后续工作……………………………九、锻模使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十、机械加工过程相关问题………………………………十一、成员贡献及感想……………………………………十二、参考文献……………………………………………制件的工艺性分析由图可知,该零件为锤上模锻件,中级精度,该零件材料为45钢,齿轮零件的最大厚度为40mm,最小厚度14mm,该零件属于圆盘类零件,锻锤打击时,金属沿长宽高方向同时流动。
由图可知,该齿轮零件中心有一个直径为35的花键通孔。
而模锻不能直接锻出通孔,只能锻出不通孔,对于内孔大于25mm的锻件模锻时,在分模面上留有一层金属连皮,在随后的冲孔工序中再将其冲掉,若连皮太薄,锻中容易出现锻不足,和要求过大的打击力,从而导致模膛内凹凸部分磨损加大。
制件的技术要求1.未标注外圆角半径半径r=3,未标注内圆角半径R=52.未标注外模锻斜度α=5°,未注内模锻斜度β=7°3.允许残留飞边公差为1根据零件图制定锻件图1、确定分型面锻模的分模面是指上下锻模的分接面。
分模轮廓线是指模膛分模面与锻件轮廓交线,分模面的选择应按一下原则进行:要保证模锻件能从模膛中顺利取出,并保证金属容易充满膛模。
2016年河南省对口升学机电与机制类专业课试题卷
河南省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机电与机制类专业课试题卷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机械设备控制技术1-20;金属加工基础21-40。
每小题 2 分,共80 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1.行程开关的文字符号是A.SB B.SA C.SQ D.QS 2.在电路中起中间放大与转换作用的继电器是A.热继电器C.中间继电器B.时间继电器D.速度继电器3.下列电器元件中属于常用低压控制电器的是A.接触器C.熔断器4.下列常用低压电器属于配电电器的是A.刀开关C.控制器B.组合开关D.空气断路器B.继电器D.起动器5.用来表示各电气设备和各元器件之间的实际接线情况的是A.电气原理图C.元器件布置图B.安装接线图D.电器控制说明书6.下列低压电器中能用作电机短路保护的是A.紧急按钮B.电流继电器C.热继电器D.自动开关7.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电力制动的是A.电磁抱闸制动和反接制动C.能耗制动和电磁离合制动B.能耗制动和反接制动D.电磁抱闸制动和电磁离合制动8.某台CA6140 车床的主轴电动机不能停止工作,其电气线路可能发生的故障是A.电源电压太低C.中间继电器触点接触不良9.生产机械对异步电动机的要求是A.启动电流大启动转矩大C.启动电流小启动转矩小B.控制变压器损坏D.接触器动合主触点熔焊B.启动电流大启动转矩小D.启动电流小启动转矩大机电与机制类专业课试题卷第 1 页(共7 页)10.在CPM1A中,已知TIM 的设定值为20,则延时时间是A.200s B.20s C.2s D.0.2s 11.S7-200 系列提供的每种类型的定时器精度设置有A.1 种B.3 种C.2 种D.6 种12.CPM1A-30 的输入通道中,实际能作为输入继电器的有A.6 个B.12 个C.18 个D.30 个13.在S7-200 系列中,逻辑操作开始指令用表示。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号:ABJD0702课程中文名称: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英文名称:Meta11ographyandHeatTreatment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学分数:4学分课程学时数:64学时授课对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材料力学、金工实习等课程一、课程简介《金属学与热处理》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阐述金属及合金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及合金的相图与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以及固态金属相变的基本理论。
并结合实例,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来阐明问题,重点放在与金属材料学科有关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以便为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和制定热加工工艺规程,为从事金属与合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学与热处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并为后继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在金属学基础理论方面具备阅读专业文献及进一步提高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金相光学显微分析方法分析金属及合金的组织、性能的能力。
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和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1章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课程教学内容:金属、金属的晶体结构、实际金属的的晶体缺陷。
课程的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三种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及其基本性能,实际金属晶体缺陷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本章的难点是晶体结构缺陷。
课程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几何晶体学的基本知识和纯金属的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掌握晶面、晶向的表示方法;掌握合金相结构;掌握点缺陷、线缺陷与位错的基本概念,了解位错的运动以及面缺陷。
第2章纯金属的结晶课程教学内容:纯金属结晶的现象、金属的热力学条件、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形核、长大以及晶粒大小的控制。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课程概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属于材料工程学科的一部分。
本课程综合应用了材料科学、热力学、固态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旨在介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过程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加工性能,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及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分析方法。
3.熟悉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和设备。
4.了解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1.基本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金属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与异质相-金属的晶格缺陷与固溶体-金属的晶粒组织与晶界-金属的位错与塑性变形-金属的相图与相变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与应变-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变形与强化机制-韧性与脆性-疲劳与断裂3.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原理-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冷却处理-淬火处理-热处理设备与工艺4.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应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热处理在材料设计与加工中的应用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等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小组项目、期末实验等。
五、教材参考书1.《金属材料导论》第四版,杨宗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韩士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金属学与热处理实验》第三版,张敏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对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篇
对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篇转眼进入工厂从事电焊工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从刚开始进到工厂时被工厂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惊到现在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操作。
回想这一路走来,可谓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对于所从事的电焊工工种,我是完全的新人。
从未接触过机械加工制造的我。
虽然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面对陌生的行业和工作环境,还是有力不从心之感。
但这种感受在师父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很快便烟消云散。
分配至班组后的第一课就是“安全生产科学知识”。
师父建议我们对不能介绍的设备不乱鼠标、操作方式,并时刻特别注意车间内地面上的电线,悬空的吊具吊绳等等。
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工作,师父给我们布置了阅读学习《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机械识图》、《数控直条切割机说明》等书籍,以便对实际工作有简单的理论认知,并结合理论认识了各种型号的基础原材料。
如,h型钢,槽钢,带钢,锰钢等。
步入实际生产后,每当生产图纸印发时,师父便建议我们一起读图,从车辆配件图至大型高平板罐车的幅板图。
尤其在罐车大架的幅板图的Arracourt方面,由于技术部印发的图纸就是整个大架的半成品图纸,其中重新加入了翼板和强化副板等须要与罐车大架冲压后的尺寸。
所以实际的板材研磨过程中,必须对图纸并作必要的还原成,以获得真实、可信、精确地数据。
这就建议我们对取值数据搞精确的排序。
为了确保这一点,师父有时为了证实一个幅板的规格、尺寸可以多次来往技术部和生产现场,应当建议我们同他一起展开多遍的排序。
师傅说道:“只有用精确的数据就可以生产出来符合标准的产品,我们做为整个分厂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更应当将产品的误差降至最高。
这就是对工作的负责管理,更是对产品的负责管理。
”师父这种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
虽然我们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学习,并由师父的悉心指导,但真正进入实际生产操作时,我还是感到了辛苦和困难。
首先,由于数控直条切割机的加装边线与机床起始设置相同,说明书中的x、y轴和实际的x、y轴恰好相反,使我很长时间调整不过来。
锻造实训心得(优秀5篇)
锻造实训心得(优秀5篇)锻造实训心得篇1标题:锻造实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在锻造实训期间,我不仅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这次经历使我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训初期,我们首先对锻造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金属的变形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锻造来改变金属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通过理论学习,我对锻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使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实际操作。
随着实训的进行,我们开始进行各种锻造操作。
从简单的锤击练习到复杂的模型锻造,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也让我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的指导老师总是耐心指导,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实训期间,我还深刻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复杂任务时,我们需要彼此的帮助和协作。
这种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总的来说,这次锻造实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它不仅增强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
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多么重要。
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我在这次实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做好准备。
锻造实训心得篇2在进行锻造实训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以下是我的实训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锻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在实训中,我们从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热处理开始,经历了锻造、切削、热处理等环节,最终得到了形状各异的锻件。
这一过程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环节的重要性,任何一次错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其次,我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自己的锻造任务。
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此外,我也感受到了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每一次的实训中,我们都努力提高锻造件的品质,不断调整和优化工艺流程。
技师研修班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我单位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发展,我们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技师研修班。
现将本次研修班总结如下:二、研修班概况1. 研修班主题本次技师研修班以“提升专业技能,助力企业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技师们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研修班时间研修班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举行,共计一个月。
3. 研修班地点研修班在我单位培训中心举行,共有来自各部门的30名技师参加。
4. 研修班内容研修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理论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涵盖专业知识、行业动态、技术创新等内容。
(2)实践操作培训: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开展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现场观摩:组织学员参观先进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三、研修班成果1. 理论知识水平提升通过专业理论培训,学员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能力提高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学员们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通过交流研讨和现场观摩,学员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得到提升,为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4. 创新意识激发研修班期间,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许多创新性建议,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存在问题1.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操作培训。
2. 学员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学员对研修班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加强激励措施,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五、改进措施1.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提高学员积极性我们将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开展优秀学员评选等方式,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金属材料学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要求1、课程性质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主干课。
在学生学过材料科学基础(或金属学原理)、材料组织控制原理、材料组织控制工艺(或材料强韧化)及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金属材料合金化的一般规律及各类主要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堂讲授、综合性实验、综合性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要求1)掌握主要金属材料的合金化基本原理,了解材料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的依据,为发掘材料潜力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一个理论基础;2)了解各种典型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有机关系;3)能初步从零件的服役条件出发,对材料提出合理的技术要求,正确地选择材料并合理制订工艺。
3、课程改革《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
在新的专业内涵下,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构。
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金属材料学》是该专业主干课程中涉及综合性知识的一门课程,从知识结构来说,它是一门该专业最后的综合性主干课,也是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最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一门课程。
根据专业建设的情况和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主要是精简和补充内容、编制多媒体电子课件、改革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增加综合性作业,选编习题和布置课堂思考题、设计综合性实验等。
目的是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专业知识的主线、核心和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习题和思考题》是其中部分的内容。
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内涵、重点和难点的深入理解,编写了具有特色的相应教材。
二、习题和思考题绪论01、1958年世界工业博览会在比利时召开,博览会大楼,是由9个巨大金属球组成,球直径为18米,8球位于立方体角,1球在中心。
这象征什么? 说明什么意义?02、为纪念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莫斯科列宁大街上建造了40英尺高的雕象,雕象材料是钛合金。
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培养矩阵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一)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1 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机械工程技术知识,使用现有技术,了解新兴技术(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7)1.1 基础科学知识1.1.1 数学基础1.1.2 自然科学基础1.1.3 人文科学等1.2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1.2.1 机构运动与动力设计原理与方法1.2.2 结构与强度设计原理与方法1.2.3 精度设计原理与方法1.2.4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1.3 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知识1.3.1 材料科学基础1.3.2 机械制造技术1.3.3现代制造技术1.4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1.4.1 机械电子学1.4.2 控制理论1.4.3 传动与控制技术1.5 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1.5.1 计算机技术基础1.5.2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过程、制造及参数开发1.6 热流体知识1.6.1 热力学1.6.2 流体力学1.6.3 传热学1.7 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1.7.1 检测技术及精度检测方法1.7.2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1.7.3 过程控制方法及基本工具1.8 知识更新及自我学习1.8.1 外语能力;1.8.2 文献检索;1.9 专业领域技术标准1.9.1 国家通用标准1.9.2 行业专业标准1.9.3 相关工程标准2 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应国家通用标准3、5、6)2.1 参与工程问题建模、分析及解决2.1.1问题认识与系统表述评估数据和问题特征对比异常与正常数据,进行问题分类与归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解决方案2.1.2 参与建立模型应用假设简化复杂的系统和环境根据问题的主要方面创建模型初步模拟并完善模型2.1.3 协助判断和定性分析估计量级、范围、趋势应用实验验证一致性或找出误差(范围、单位等)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定性分析与判断2.1.4 参与带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提取不完整和不清晰的信息应用概率统计分析模型工程风险效益分析讨论分析与决策安排裕量和储备2.1.5 解决方法和建议综合和评估问题解决方案分析解决方案的关键结果和测试数据分析并调整结果中的偏差形成总结性建议并提出问题解决注意事项评估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2.2 实验技能2.2.1查阅相关资料2.2.2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预测2.2.3 实验探索2.2.4 实验结果分析与验证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实验结果预测与实际效果对比、误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2.3 产品改进2.3.1 市场、用户需求变化及最新技术发展情况2.3.2 参与产品改进方案设计待改进问题定位、提出多种改进方法改进方法评估、确定改进方案、细化改进方案2.3.3 参与制定实施计划任务组织、人力资源调配、时间进度安排、财务预算等2.3.4 参与实施并总结学习了解任务目标和内容、项目实施项目总结、参考学习2.4 创新与产品设计开发2.4.1 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及工具2.4.2 参与新产品设计方案制定新产品定位、设计方案比较设计方案评估、确定设计方案2.4.3 参与制定实施计划任务组织、人力资源调配、时间进度安排财务预算等2.4.4 参与实施了解任务目标和内容、硬、软件实施过程测试验证、取得证书、实施过程管理2.4.5 评价实施结果2.4.6 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2.4.7 总结、学习、提高2.5 重型轧制装备、轧制工艺及自动化2.5.1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2.5.2 大型轧机成套装备设计及优化2.5.3 现代轧制技术2.5.4 板厚板形综合控制技术3 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8、9、10)3.1 工程思想、工程标准及相关法律意识3.1.1 建立工程质量、环境安全思想3.1.2 熟悉工程标准及工程作业程序3.1.3 培养相关法律意识3.2 项目及工程的管理方法与手段3.2.1 管理计划与预算制定计划大纲、财务预算3.2.2 任务组织3.2.3 项目团队管理团队讨论、团队协作、调动团队积极性、处理团队冲突3.2.4 设备管理设备采购、使用、保养、维修设备发展动态并进行性价比评估等3.3 危机应对及突发事件处理3.3.1 项目质量标准与作业程序跟踪3.3.2 危机应对预案3.3.3 危机应对3.3.4 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3.4 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3.4.1 进度影响因素分析3.4.2 项目工作协调3.4.3项目评估及改进4 有效沟通与交流4.1 技术语言的使用4.1.1 技术图纸4.1.2 电子和多媒体4.1.3 图表4.1.4 实用写作4.1.5 口头表达4.1.6 专业英语4.1.7 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4.2 工程文件编纂4.2.1 可行性分析报告4.2.2 项目任务书4.2.3 投标书、招标书4.2.4 技术报告4.2.5 验收报告4.2.6 项目合同4.2.7 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4.2.8 说明、阐释工程文件4.3 人际交往能力4.3.1 自察、自省、自控4.3.2 理解他人需求与意愿4.3.3 沟通技巧4.4 环境适应能力4.4.1 人际关系协调4.4.2 工作环境适应4.4.3 自信心、灵活性4.5 团队合作4.5.1 高效团队组建4.5.2 团队工作运行4.5.3 团队成长4.5.4 协调、管理、领导能力4.5.5 技术协作4.6 新技术跟踪能力4.6.1 收集、分析最新技术4.6.2 判断、归纳4.6.3 选择和吸收4.6.4 国际化视野5 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5.1 职业道德5.1.1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5.1.2 环境法规5.1.3 职业道德规范5.1.4 职业行为准则5.2 职业素养5.2.1 积极进取和主动精神5.2.2 批判性思维5.2.3 创造性思维5.2.4 时间和资源管理5.2.5 系统思维5.2.6 职业规划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了解社会及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实施职业发展规划5.3 社会责任5.3.1 质量、安全、服务、环保责任意识5.3.2 健康、安全、福利等社会事务责任5.3.3工程师的社会角色6 企业与社会6.1 企业管理6.1.1 企业文化6.1.2 企业运行企业目标、企业策略、企业管理模式、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操作、设备更新等6.1.3 企业发展规划6.2技术创业6.2.1 创业学6.2.2 创业规划6.2.3 创业融资6.3工程界与社会关系6.3.1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6.3.2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6.3.3 商业环境(二)设计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1 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所需的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3)1.1 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1.1.1 数学及其应用1.1.2 工程技术工程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1.1.3工程制图高等机械CAD机械工程图样表示方法1.1.4 人文科学工程经济管理学社会学情报学环境与法律外语1.2 工程原理与前沿发展1.2.1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设计规范与相关标准机械产品与过程设计零部件及机械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创新设计1.2.2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工程材料及其选用工程材料发展工艺制定技能工艺装备设计工艺装备验证制造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经济评价生产线设计车间平面布置与设计1.2.3 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电工、电子技术电路模拟与设计传动与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电液传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测试信号处理现代控制方法制造自动化网络化控制1.2.4 机械系统检测与质量管理产品检测与精度测量数字化检测技术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过程控制方法和基本工具数字检测与网络化检测1.2.5 计算机应用及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数控系统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网络CAD/CAE/ CAPP/CAM系统CIMS系统1.3 专业技术标准1.3.1 国家标准1.3.2 机械行业标准1.3.3 工程规范2 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5、6、7、8)2.1 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2.1.1 市场调研2.1.2 新技术发现与探索2.1.3 新技术应用方案提出2.2 资源整合与工程任务解决2.2.1 综合性工程方案设计与开发2.2.2 工程任务完成的创新方法2.2.3 方案的评估、选择与确定2.3 实施计划制定2.3.1 任务安排2.3.2 人力资源调配2.3.3 时间进度安排2.3.4 设备应用计划2.3.5 财务预算2.3.6 资金成本与效益分析2.4 方案的实施、评估与改进2.4.1 方案实施跟踪与监控2.4.2 方案实施过程评估2.4.3 实施结果评价2.4.5 项目实施总结2.4.6 方案改进2.5重型轧制装备、轧制工艺及自动化2.5.1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2.5.2 大型轧机成套装备设计理论及优化技术2.5.3 现代轧制技术及特种轧制2.5.4 板厚板形综合控制理论及技术2.6 工程系统2.6.1 建立系统目标和要求2.6.2 定义功能概念和体系结构2.6.3 系统建模2.6.4 目标达成保障2.6.5 工程系统管理3 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7、9、11、12)3.1 行业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3.1.1 落实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规定3.1.2 掌握工程标准及工程作业程序3.2 项目协商与约定3.2.1 项目委托3.2.2 项目承包3.2.3 供应与采购3.3 项目及工程管理体系3.3.1 管理体系的建立3.3.2 计划和预算的组织、管理3.3.3 任务组织与安排3.3.4 团队建设与管理3.3.5 人机功效考评3.4 危机洞察处理及突发事件应对3.4.1 项目质量标准变化预测3.4.2 作业程序变化趋势分析3.4.3 工程预算变化应对措施3.4.4 突发事件应对3.5 项目和工程评估3.5.1 项目和工程评估指导3.5.2 项目和工程评估主持4 有效沟通与交流4.1 技术语言的使用4.1.1 技术图纸4.1.2 电子和多媒体4.1.3 图表4.1.4 实用写作4.1.5 口头表达4.1.6 专业英语4.1.7 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4.2 工程文件编纂4.2.1 可行性分析报告4.2.2 项目任务书4.2.3 投标书、招标书4.2.4 技术报告4.2.5 研究报告4.2.6 验收报告4.2.7 项目合同4.2.8 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4.2.9 说明、阐释工程文件4.3 人际交往能力4.3.1 自察、自省、自控4.3.2 理解他人需求与意愿4.3.3 沟通技巧4.3.4 人格完善4.4 环境适应能力4.4.1 人际关系协调4.4.2 工作环境适应4.4.3 自我调节4.4.4 自信心、灵活性4.5 团队合作4.5.1 高效团队组建4.5.2 团队工作运行4.5.3 团队成长4.5.4 协调、管理、领导能力4.5.5 竞争与协作4.6 新技术跟踪4.6.1 信息检索与收集4.6.2 信息分析与判断4.6.3 信息归纳与吸收4.6.4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5 职业道德素养与责任5.1 职业道德5.1.1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5.1.2 环境法规与环保5.1.3 职业道德规范5.1.4 职业行为准则5.2 职业素养5.2.1 积极进取和主动精神5.2.2 批判性思维5.2.3 创造性思维产品开发设计创新方法工程技术改造与创新5.2.4 时间和资源管理5.2.5 系统思维工程项目集成项目发展管理5.2.6职业规划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了解社会及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实施职业发展规划5.3 社会责任5.3.1 质量、安全、服务、环保责任意识5.3.2 健康、安全、福利等社会事务责任5.3.3工程师的社会角色6 企业与社会系统6.1 企业管理6.1.1 企业文化6.1.2 企业运行企业目标、企业策略、企业管理模式、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操作、设备更新等6.1.3 企业发展规划6.2 技术创业6.2.1 创业学6.2.2 创业规划6.2.3 创业融资6.3工程界与社会关系6.3.1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6.3.2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6.3.3 商业环境(三)研究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1 科学理论和产品开发理论(对应国家通用标准1、2、3、4、11)1.1 科学理论1.1.1 现代数学理论1.1.2 自然科学理论1.1.3 经济管理理论1.2 现代机械工程理论1.2.1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1.2.2 先进制造理论1.2.3 机械系统分析理论1.2.4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1.2.5 创新产品研发理论1.3 理论知识融合及拓展1.3.1 工程经济理论1.3.2 工程管理理论1.3.3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理论1.4 重型机械关键技术及理论1.4.1 重型装备系统设计理论1.4.2 重型装备结构设计理论1.4.3 重型装备控制系统设计理论1.4.4 重型装备关键技术及理论1.5 专业前沿的科学理论及相关技术1.5.1 新材料理论1.5.2 新工艺与新设备1.5.3 绿色产品开发理论1.5.4 产品再制造理论1.6 专业领域技术标准1.6.1 国家通用标准1.6.2 行业专业标准1.6.3 相关工程标准2 工程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问题解决(对应国家通用标准4、5、6、7、8)2.1 系统建模与分析2.1.1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2.1.2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2.1.3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分析2.1.4 产品全生命周期建模2.1.5 重型装备系统建模2.2 可靠性工程与安全分析2.2.1 疲劳可靠性2.2.2 系统可靠性分析2.2.2 结构安全性能评估2.3 数字化样机关键技术2.3.1 产品虚拟设计技术2.3.2 产品虚拟制造技术2.3.3 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2.3.4 设计优化技术2.3.5 人机工程分析技术2.3.6 强度及疲劳分析技术2.3.7 工业造型技术2.4 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2.4.1 机械零件失效理论2.4.2 机械磨损规律与维修制度2.4.3 机械故障分析2.4.4 机械故障信号处理与分析2.4.5 在线诊断技术2.5先进制造技术2.5.1 产品快速制造技术2.5.2 微细加工技术2.5.3 数字化工厂技术2.5.4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2.5.5 网络制造技术2.5.6 精密及超精密制造技术2.5.7 纳米制造2.6 重型轧制装备、轧制工艺及自动化2.6.1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2.6.2 大型轧机成套装备设计理论及优化技术2.6.3 现代轧制技术及特种轧制2.6.4 板厚板形综合控制理论及技术2.7 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2.7.1 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7.2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2.7.3 产品概念设计技术2.7.4 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技术3 参与大型项目及复杂工程管理(对应国家通用标准8、9、10)3.1 工程思想、工程标准及相关法律意识3.1.1 建立工程质量、环境安全思想3.1.2 精通工程标准及工程作业程序3.1.3 培养相关法律意识3.2 大型项目及复杂工程的管理方法与手段3.2.1 管理计划与预算制定计划大纲、财务预算3.2.2 项目规划及组织协调3.2.3 项目团队管理团队领导、团队协作、处理团队冲突3.3 危机应对及突发事件处理3.3.1 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3.3.2 指导项目或工程进行3.3.3 制定危机应对措施3.3.4 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3.4 指导和主持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3.4.1 提出改进建议3.4.2 改进质量管理水平3.4.3 项目评估与总结4 有效沟通与交流4.1 技术语言的使用4.1.1 技术图纸4.1.2 电子和多媒体4.1.3 图表4.1.4 学术论文4.1.5 项目方案4.1.6 专业英语、第二外语4.1.7 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4.1.8 跨区域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4.1.9 跨行业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4.2 制定工程文件4.2.1 制定、说明并阐释可行性分析报告4.2.2 制定、说明并阐释项目任务书4.2.3 制定、说明并阐释投标书、招标书4.2.4 制定、说明并阐释技术报告4.2.5 制定、说明并阐释验收报告4.2.6 制定、说明并阐释项目合同4.2.7 制定、说明并阐释设备操作规程4.3 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4.3.1 自察、自省、自控4.3.2 理解他人需求与意愿4.3.3 沟通技巧4.3.4 人格完善4.3.5 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4.4 较强的人际环境适应能力4.4.1 自信、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4.4.2 迅速适应变化人际环境4.4.3 自我调节4.5 团队合作4.5.1 高效团队组建4.5.2 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4.5.3 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4.5.4 较强的团队领导能力4.5.5 团队竞争与合作能力4.6 新技术跟踪及掌握能力4.6.1 收集、分析国内外最新技术4.6.2 判断、归纳4.6.3 选择和吸收4.6.4 国际化视野5 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5.1 职业道德5.1.1 熟悉职业健康安全标准5.1.2 熟悉环境法规5.1.3 熟悉职业道德规范5.1.4 遵守职业行为准则5.2 职业素养5.2.1 积极进取和主动精神5.2.2 批判性思维5.2.3 创造性思维5.2.4 时间和资源管理5.2.5 系统思维5.2.6 职业规划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了解社会及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实施职业发展规划5.3 社会责任5.3.1 较强的质量、安全、服务、环保等责任意识5.3.2 较强的健康、安全、福利等社会事务责任感5.3.3 践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责任5.3.4 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5.3.5 坚定地追求卓越的态度6 企业与社会6.1 企业管理6.1.1 企业文化6.1.2 企业运行企业目标、企业策略、企业管理模式、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及操作、设备更新等6.1.3 企业发展规划6.2技术创业6.2.1 创业学6.2.2 创业规划6.2.3 创业融资6.3工程界与社会关系6.3.1 工程界对社会的影响6.3.2 社会对工程界的规范6.3.3 商业环境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一)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二)设计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续上表(三)研究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续上表续上表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工艺及机制基础》讨论课内容:下压辊轴加工工艺分析
4 班级:10级机自14班
小组成员:袁进擎赵晓杰武钰指导教师:朱玉英
提交时间:
目录
一、毛坯生产工艺方案的分析 (4)
二、选择毛坯的类型 (5)
三、主要表面加工工艺分析 (5)
四、选择定位基准 (6)
五、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7)
六、工艺过程的拟定 (7)
七、下压辊轴工艺卡片 (8)
八、成员贡献及感想 (9)
九、参考文献 (10)
一、毛坯生产工艺方案的分析:
一、锻造工艺设计
1、工艺分析,该轴的受力较大,不允许有铸造缺陷,可以直接把轴铸造出后加
工键槽和内螺纹孔。
2、选择造型方法,零件材料为45号钢,产量为1,且结构简单对称,可以选择
砂型分模铸造。
3、确定浇注位置和分型面,浇铸时零件轴线呈水平位置,沿轴线水平分型,采
用分模造型时不容易错型。
4、确定加工余量,该轴为回转体,基本尺寸取φ50,查询加工余量为5mm。
5、确定收缩率,小铸件收缩率取1%。
6、铸造圆角,对于小型铸件,外圆角取2mm,内圆角取4mm。
7、绘制出早工艺图
二、铸造工艺分析
1、绘制锻件工艺图,锻件图是锻造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文件,
确定锻造变性方案,根据锻件的形状、尺寸确定变形工艺,拔长由150mm拔长到300.
2、计算坯料质量及尺寸
1)计算质量G坯= G锻+G烧+G切
2)确定尺寸45号钢的锻造比约为5,则E坯≤yFmax,算出直径后,有关材料最终适应直径为100mm,长120mm。
3确定锻造设备,考虑该轴质量轻且体积小并且考虑到车间的设备条件选用锤即可达到目的。
4确定锻造温度范围,查阅45号钢始锻温度,确定始锻温度为1100℃-1150℃终锻温度为800℃。
二、选择毛坯的类型:
坯料的选择: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锻件与圆钢料,只有结构复杂的大型轴类零件(如曲轴)才采用铸件。
对不重要的光轴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多采用热轧或冷轧圆钢料。
锻造后的毛坯,能改善金属的内部组织,提高其抗拉、抗弯等机械性能。
同时,因锻件的形状和尺寸与零件相近,因此可以节约材料,减少切削加工的劳动量,降低生产成本。
所以比较重要的轴或直径相差较大的阶梯轴时,大都采用锻件。
该件为下压辊轴,材料为45号钢,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且轴表面光滑度要求高,批量为1,故毛坯选用φ50的热轧圆钢料。
三、主要表面加工工艺分析:
由于该轴大部分为回转表面,应以车削为主。
又因主要表面尺寸公差等级较
高(IT7),表面粗糙度值最小为(Ra1.6μm),车削加工后还需进行磨削。
所以加
工顺序为:粗车——调质——半精车——磨削——退火——攻螺纹。
四、选择定位基准:
轴类零件的定位基面,最常用的是两中心孔。
因为轴类零件各外圆表面、螺
纹表面的同轴度及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是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而这些表面
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采用两中心孔定位就能符合基准重合原则。
而
且由于多数工序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能最大限度地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
面,这也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轴的两端中心孔要在粗车之前加工好。
但下列情况不能用两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
(1)粗加工外圆时,为提高工件刚度,则采用轴外圆表面为定位基面,或以外圆和中心孔同作定位基面,即一夹一顶。
(2)当轴为通孔零件时,在加工过程中,作为定位基面的中心孔因钻出通孔而消失。
为了在通孔加工后还能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面,工艺上常采用三种方法。
①当中心通孔直径较小时,可直接在孔口倒出宽度不大于2mm的60o内锥
面来代替中心孔;
②当轴有圆柱孔时,可采用图6—35a所示的锥堵,取1∶500锥度;当轴
孔锥度较小时,取锥堵锥度与工件两端定位孔锥度相同;
③当轴通孔的锥度较大时,可采用带锥堵的心轴,简称锥堵心轴,如图
6—35b所示。
使用锥堵或锥堵心轴时应注意,一般中途不得更换或拆卸,直到精加工完各处加工面,不再使用中心孔时方能拆卸。
五、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该轴需进行调质处理。
它应放在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进行。
如采用锻件毛坯,必须首先安排退火或正火处理。
该轴毛坯为热轧钢,可不必进行正火处理。
六、工艺过程的拟定:
拟定该轴的工艺过程中在考虑主要表面加工的同时,还要考虑次要表面的加工及热处理要求。
要求不高的外圆在半精车时就可加工到规定尺寸,倒角在半精车时加工。
键槽在半精车后进行划线和铣削,调制处理安排在粗车之后。
调制后一定要修研中心孔,以消除热处理变形和氧化皮,然后磨削。
一般还应修研一次中心孔,以提高定位精度。
轴上的螺纹一般有较高的精度,在半精车时加工。
七、下压辊轴工艺卡片
八、成员贡献及感想
本次讨论课由小组讨论出加工方案后,武钰和赵晓杰负责写工艺说明书,袁进擎负责下压辊轴工艺卡片
通过这次讨论与学习,深化巩固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通过项目把机械制图知识、公差知识、刀具知识、工艺知识等课程知识串联起来,对工工艺知识、工件的装夹和定位、切削用量的确定、工序工步的划分和工艺路线的确定等有了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在三个人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讨论课。
通过我们的讨论以及资料的查阅,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自主学习,自主查阅资料的重要性。
而且也对金属工艺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金属工艺卡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仔细认真,更加熟悉了制图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认识到铸造件对工艺的严格要求,数据需要进行认真的计算,一丝马虎就会造成工件的浪费。
我们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
作为以后的机械工程师的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达到要求,更重要的是态度上要一丝不苟,要对自己的设计负责。
九、参考文献
1、傅水根,2010.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7
2、贾春玉,郑长民,2008.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中国标准出版社,165
3、于辉,赵德颖.机械工程基础实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