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李宁”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

合集下载

李宁转型的危机

李宁转型的危机

2010年发展达 到顶峰
2011年危机出现
图:李宁公司上市以来的业绩表现(单位:亿元) 数据显示,公司2012年收入67.39亿元,相比上一年 跌幅达到了24.5%;公司亏损19.79亿元,为公司上市八 年来首次出现年度大幅度亏损,而2011年李宁则盈利3.86 亿元
营销推广
奥运会
1992年,李宁牌装备被选为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指定领奖 服装、领奖鞋,此后每届奥运会,李宁都是中国代表团的装备赞助

李小双
• 李宁还走向世界与NBA WTA ATP 国际田联等体 育赛事进行合作特别是篮球方面与NBA球星韦德 签约和天价冠名CBA。既是重点推广篮球品牌也 是为复兴打下强心剂
经销模式
轻资产运营模式

轻资产运营模式是上世 纪由耐克公司首创的,通 过对全球成本的迅速反应 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厂 商,而自己则进行产品的 研发和市场推广。
在库存方面由一年四次订货,逐渐缩短订货周期,如Zara gap等快时尚品牌一样。从而缩短库存周期,降低库存成本。 进一步降低整体的运营费用。 定价方面在保留高价位 高品质(如韦德系列)可以像快时尚 一样,利用流行的款式推出低价位的商品。建立“运动快时 尚”。
在08到10年借着奥运的东风体育品牌让迅速 发展,甚至是发展过快才会出现后来的全国运动 品牌的危机。借着这个危机各个体育品牌的改革 也能走上更加专业的道路。体育品牌最痛苦的日 子已经过去,但危机还在。国外的品牌也在不断 的扩张。 只有不断的进行专业化的改革,我们的民族品 牌才会真正成为国际大牌。
销售增长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11年至今,各个运动品牌都面临了销售下降的问题, 李宁只是最早爆发的而已,但到了2013年的下半年,公司销售逐渐回暖。

李宁品牌定位的困局

李宁品牌定位的困局

李宁品牌定位的困局宁——欧陆第一运动服装品牌,曾被视为中国运动产业崛起的符号。

近年来,李宁一系列改变引人瞩目,公司更换LOGO,重塑品牌,走“90后”路线……然而,这些举措并未改变李宁目前尴尬的处境,股价大跌,投行减持,订单下降,“一切皆有可能”的捷成似乎深陷困境。

李宁品牌有点乱刚成立的时候,李宁公司目前的品牌形象,就是国家队的运动服装,当时李宁赞助了体操、跳水、乒乓球等许多支国家队。

那一阶段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李宁品牌则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民族情感。

然而,李宁对此并不满足,2000年,李宁股份公司提出了提出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很快,李宁掀起了一股国际化浪潮,李宁积极赞助法国体操队,甚至李宁的商业广告,也变成了一个小姑娘在巴黎大街上舞动着漂亮的红丝带。

2010年6月,李宁公司又启动了换标工程,新LOGO以阿迪达斯鞍马的交叉为灵感,力求赢得更多“90后”的支持。

换标之后,李宁与耐克等国际品牌正面交锋。

为了塑造国际品牌的形象,李宁将战略重点放在了一线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设了70家第六代旗舰店。

自1990年以来,李宁一会儿是百胜中国国家队运动服装形象,一会儿是国际化浪潮,一会儿是时尚,一会儿又是“90后”,其品牌形象一直在变白。

从最初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亚洲共享”、“出色源自本色”、“一切皆有可能”等,直到现在的“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一个个创意的文创火花却含糊不清了李宁品牌的定位及形象,令人雾里看花,难以追寻到一根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

另外,也许李宁太想成为中国的耐克了,李宁品牌在核心价值的提炼上仍然犯了ONE MORE(跟随)的低级错误,例如,耐克提倡“JUST DO IT(想做就做)”,李宁提倡“我运动我存在”;耐克提倡“I can(我能)”,李宁提倡“一切皆有可能”,有“模仿秀”之嫌。

事实上,李宁从不缺乏革新精神和求变的决心。

李宁重新定位得失

李宁重新定位得失

《市场营销学》作业名称:李宁重新定位后的得与失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班级12工商7班学号1231080751姓名朱立兴2014年05月26日李宁品牌重塑战略的得与失2010年,李宁做出两个动作:一,启用新的LOGO与品牌宣传语;二,提升品牌定位,提高产品价格。

新的品牌宣传语“Makethechange”将目标消费群直指90后,而提高价格后的李宁产品,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产品几乎实现了“零差价”。

通过实施品牌重塑战略定位后,李宁在产品设计风格上增加了更多亮丽的颜色,让产品更年轻化。

李宁公司成为了一家在本土品牌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体育用品公司,销售额和利润也保持高速增长,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喜好明显提高,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品牌重塑过程中所明确的专业化战略发展方向、清晰的品牌定位、专业化的体育营销,是李宁公司重新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的成功所在。

但李宁公司在品牌重塑中也存有隐患:①品牌的专业性领域尚未形成。

可能由于品牌重塑战略实施时间不长,短期内李宁品牌还没能形成如耐克与篮球、阿迪达斯与足球般的核心特色,因此,李宁目前就只能成为国际大品牌的拾遗补缺者。

②品牌文化塑造力度不够。

李宁品牌特色并不明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宁公司对品牌文化塑造的投入有待加大。

因为当产品质量不再存在技术“瓶颈”时,品牌文化将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③品牌国际化战略过快过重。

一方面急着在国际上挑战耐克和阿迪达斯,一方面又难舍国内中低端消费群体提供的驱动力,李宁过去几年在品牌定位上陷入纠结。

先是以本土高端品牌示人,提出要挑战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品牌溢价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提价,遭遇挫折后又想重回廉价路线。

一连串的摇摆,让其品牌形象变得模糊不清。

为此,李宁公司的未来发展应注意:①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李宁品牌附加值。

李宁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与国际大品牌还有很大差距,这也限制了李宁品牌整体价值的提升。

李宁品牌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分析

李宁品牌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分析

李宁品牌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分析一、品牌市场定位分析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军品牌,其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李宁品牌市场定位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目标受众,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1. 目标市场分析李宁品牌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体育爱好者和运动员群体。

体育爱好者包括业余爱好者和职业运动员,他们对于体育用品的需求较高。

李宁通过提供高品质、功能性强的体育用品来满足这一目标市场的需求。

2. 竞争优势分析李宁品牌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首先,李宁作为中国本土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李宁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李宁还积极参与体育赛事的赞助和合作,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3. 品牌定位分析李宁品牌的定位是“让运动改变世界”。

通过这一定位,李宁强调了运动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传递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品牌形象。

同时,李宁还强调产品的科技性和创新性,打造了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二、营销策略分析1. 产品策略李宁在产品策略上注重科技创新和差异化。

通过不断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同时,李宁还注重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 价格策略李宁在价格策略上采取了中高价位的定位。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李宁能够吸引有一定购买力的消费者。

同时,李宁还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进行灵活的价格调整,以保持竞争力。

3. 渠道策略李宁在渠道策略上采取了多元化的布局。

除了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渠道外,李宁还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4. 促销策略李宁在促销策略上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李宁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提高品牌曝光度。

其次,李宁会定期举办促销活动,如打折、满减等,吸引消费者购买。

此外,李宁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和广告宣传等方式,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李宁困境的解决方案

李宁困境的解决方案

关于李宁困境的分析沈哲宇6134326李宁退役之后并没有走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老路,而是投身于商海建立了李宁公司。

在李宁公司初期的战略非常成功,把自己定位为中档产品,以团体订货为主渠道,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经营思路,迅速建立了品牌知名度。

由于其大众化的产品定位,李宁公司成功实现了生存目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公司许多员工还记得当年“全民穿李宁”的壮观场面:李宁公司的一款夹克(JD001)销量达20万件,有的地方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工薪阶层,甚至拉平板车的,几乎人手一件!进入21世纪后李宁公司发展更为迅速,与NBA合作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签约NBA角色球员,签约NBA巨星奥尼尔,让李宁打破了篮球领域被耐克阿迪达斯垄断的局面。

但接下来李宁突然对篮球领域没有大动作转攻了乒乓球、羽毛球领域,但这些操作并没有带来想要的效果。

李宁公司重新对篮球领域加大关注,签下了NBA巨星韦德,虽然给业界带来了惊喜,但这只是李宁的一次救急计划。

李宁公司前期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这么几点:⑴李宁"品牌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李宁"这两个字所蕴涵的特殊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李宁就是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的化身。

以名人名字为依托,大打品牌战略,这在十年前属于比较超前的做法,很容易取得成功。

⑵社会营销理念:1990年,刚刚成立的李宁公司斥资300万元,说服亚运会组委会回绝了韩国某公司3000万元的赞助,成功赞助了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从而让全国消费者认识了李宁牌。

从此以后,体育赞助成为李宁公司主要的市场推广手段。

利用赞助体育运动扩大宣传,为李宁公司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利于同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3)顺应市场的产品定位:从整体上来说,"李宁"品牌的产品定位是比较适合中国消费者的。

"李宁"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也说明了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它、喜欢它。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体育产业虽极具发展潜力,但产品供给并不充分,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知名运动品牌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市场存在许多空白。

李宁公司论文----管理经济学

李宁公司论文----管理经济学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管理经济学〔课程论文〕数据处理及模型分析从管理经济学谈对李宁公司当前困境的一些分析摘要: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体育品牌,李宁公司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有一天,“李宁〞能够成为世界顶级运动品牌。

终于在2021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李宁最后的火炬的“神威〞,李宁公司迎头赶上,曾一度超越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商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国内第二大体育品牌。

然而,北京奥运会后仅仅四年时间,关店、发盈警、高层换血,还有从不断高企的库存、4年跌幅达76%的市值、遭高盛抛弃、不断下滑的订单、同店增长。

2021年李宁销售额大幅下滑,今年1-6月仅有38 .8亿元入账,净利润也从2021年顶峰期的15 .47亿元,狂泻至2021年的6 .3亿元。

美银美林预计,李宁全年亏损将在2 .26亿元左右。

一个运动品牌能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几乎都摊在了李宁面前,这个曾经让万千国人为之骄傲的李宁公司终究怎么了。

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宁公司战略决策的简单分析,探索如何帮助这家上市公司慢慢走出泥潭。

引言李宁公司由著名体操运发动李宁先生创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

08年奥运会前后,李宁公司的开展到达了顶峰,然而自此之后从那以后李宁公司就问题连连。

业绩下滑,股价下跌,核心人员离职;通过换标想重塑品牌,效果很不理想。

不但新目标客户——90后一代人不买账,却逐渐被原来的70-80后客户群抛弃;打入国际市场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反而国内市场接连失手,不仅被国际对手重新夺回市场地位,而且后面的国内对手已然形成赶超之势。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原本国内运动品牌老大的李宁公司都不应该是这种情况,到底什么原因导致李宁公司走到这一步呢,李宁公司终究能不能满血复活,重回国内第一体育品牌的宝座呢?一、李宁公司的现状分析李宁,曾今的国内体育品牌标志,一个外乡运动品牌崛起的代名词,现如今在产品市场逐渐被后起者匹克、安踏等公司超越;在资本市场,股价暴跌等等一连串的新闻更是敲击着每个股民的心,这不禁让人们发问,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转型 SWTO分析

李宁转型 SWTO分析

李宁转型的SWTO分析优势1.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体育品牌。

2.高的知名度和高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冠军--李宁个人品牌的巨大感召力,这具有浓烈的民族情结,为其起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市场运作经验成熟,与中国的体育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容易得到体育界的认可。

4.相对一线品牌的耐克、阿迪,李宁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5.在分销网络上占有很大优势,李宁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 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其分销网络是国内服装和鞋类厂商中最广的。

劣势1. 市场细分和功能专业化不够。

产品线过长,无核心产品,经济发展,需求变化,不能适应新额需求。

2. 实际消费群体与目标群体差距大;产品设计不够新意;产品广告代言人凌乱,主题诉求不断变化;开店风格,传递信息不一致,品牌和市场缺乏战略性思考。

3. 产品档次和品位不够。

4.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个性不鲜明。

李宁产品更像有大众感觉的大众休闲产品,没有真正吸引到那些视运动为消费的"重度体育用品消费人群"。

5.销售渠道管控不力,在零售店铺、百货公司店中店的渠道不够密集,门店装修、管理有待提升。

机会1.李宁产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品牌知名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很高的。

2.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多年高速的增长,整个体育产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其市场容量逐年递增,尤其是青少年市场和高端市场。

3.李宁目前仍是个二线的品牌,在消费群体和产品上都有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更宽的产品拓展空间,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同时不断融入自己的民族风格元素。

威胁1.不是行业的绝对领先者,行业竞争加剧,高低端腹背受敌,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以NIKE,ADIDAS为主的外国体育品牌份额的不断增长,国内厂家,国内厂家不断兴起,也在不断瓜分着市场份额, 而且他们的增长速率超过了市场份额的年增长率,使得李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

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

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

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李宁定位错误案例分析【李宁案例】从运动品牌的定位来说,无论是耐克还是阿迪达斯,其主导的运动精神才是其品牌定位的精髓,也都集体性的放弃了以目标人群的年龄来进行的品牌定位。

2021年7月7日,李宁公司发布预警称,由于受到原料价格上升等的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长及毛利率均较去年同期下跌。

公司在盈利预警公告中表示,预计截至6月底,公司净利润率将从上年同期的12.9%跌至6%-7%,整体收入也较去年同期下降5%,毛利率将下跌1个百分点,而整体费用率则较去年同期上涨约7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里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的公司则股价大跌。

截至2021年8月1日,李宁跌了62.64%,安踏体育跌了14.31%,匹克体育跌了17.46%,特步国际跌了17.46%,特步国际跌了19.17%,361度跌了32.88%.作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李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战略错误?还是和体育用品整个的行业状况下滑有关?从以上数据看,李宁股价的大跌是受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影响,但从李宁整个的战略定位上来说,李宁的战略定位是否也出现了错误?2021年奥运会的召开,无疑极大的刺激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李宁、安踏、特步、中国动向等品牌无论是通过赞助还是其他的营销活动,只要在这期间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自然能获得高增长。

相关体育用品品牌则借力奥运会的市场推动,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会,李宁、安踏、特步、中国动向(KAPPA)上半年收入或营业额都实现了同比50%以上的增长,当时特步的收益同比暴增174.3%。

到2021年上半年,上述4家企业中,营业额同比增长最高的是中国动向,仅为33.5%;但到了2021年上半年,这4家企业中营业额同比增长最高的则是安踏,为22.6%。

此时的李宁,2021年李宁公司销售收入则突破80亿。

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宁自上市六年以来,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9%,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5%。

基于李宁“转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基于李宁“转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基于李宁“转型”的品牌管理案例分析----MAKE THE CHANGE 李宁“转型”了!!!2010年4月,李宁公司率先宣布鞋类产品提价11.1%,服装类产品提价7.6%,2010年 6月,李宁公司再次宣布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提高7.8%,服装类产品涨价17.9%。

到了2010年9月,李宁公司又宣布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各提价7%和11%以上。

与此同时,李宁公司将其原有标志由“L”形换为“人”形。

另外,李宁公司在销售渠道上开始关闭或者整合效益不佳的门店。

在李宁公司不断提价和换标的背后,意味着李宁公司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重塑李宁全面启动了!品牌定位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运动用品企业之一,李宁公司当初的铁杆粉丝“60后”,“70后”正在慢慢变老,引领运动用品潮流的变成了“80后”,“90后”。

李宁公司为了取悦年轻的消费者,将标志从“L”形换为“人”形。

当“80后”、“90后”慢慢开始跨入职场,他们也已经开始变成了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李宁公司能够感受到消费市场主体的变化,很快的做出改变,不得不说其观察市场的敏锐度。

然而在李宁公司不断提价的背后,是李宁希望自己的品牌定位向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看齐。

李宁公司希望通过产品的提价,让消费者把李宁向阿迪达斯和耐克等高端体育用品靠近。

“make the change”这句广告语解读了李宁的品牌定位。

在年轻、充满活力的人面前,外界的限制都形同乌有,一切都可以改变,同时暗示了一种价值承诺:拥有李宁品牌产品,不仅仅是拥有了一种生活用品,而是拥有了一种生活品质和人生境界!但是,在李宁公司的这次转型中,其想要向国际一线体育品牌看齐,但在李宁想要抓住的“80后”、“90后”消费者的眼中,李宁更多的还是一个国内品牌。

品牌设计品牌标志设计李宁标志为“人”形,主色调为红色造型生动,细腻,美观,富于动感和现代意味。

李宁的标志象征飞扬的红旗、青春燃烧的火炬、热情律动的旋律……李宁标志采用“人”字形的图形,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引起人们注意并难以忘怀,同时也表明了21世纪个性,自我的理念。

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第19组)

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第19组)

营销案例作业之----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组成员:牟婷婷 1080824207容家周 1080824217邓家先 3081824121梁振德 3081824139雷萧 3081824142授课教师:连漪教授2011年9月8日目录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3二、市场现状--------------------------------------------------4三、消费者行为分析--------------------------------------------5四、主要竞争对手----------------------------------------------6五、SWOT分析--------------------------------------------------7六、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分析-------------------------------------8七、李宁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9八、总结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10九、提出应对的策略---------------------------------------------11十、总结-------------------------------------------------------15 参考文献: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先了解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对李宁品牌的市场现状、主要竞争者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发现其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1990年,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通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项体育赛事。

李宁公司swot分析

李宁公司swot分析

李宁公司swot分析李宁公司swot分析学生学号0121203920711 实验课成绩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开课学院指导教师姓名石友蓉老师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叶信威财务1201 财务战略管理管理学院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公司简介:李宁公司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创立。

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

李宁公司采取多品牌业务发展策略,除自有核心李宁品牌,还拥有乐途品牌、艾高品牌、心动品牌。

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亿人民币。

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底,李宁公司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

雇员6000余人。

李宁公司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原创设计。

199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服装与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率先成为自主开发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

2004年8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成立,集中负责设计李宁品牌服装产品。

2008年1月李宁集团美国设计中心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运营,专注于鞋类产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体工学科研和专业运动鞋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

李宁公司长期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先后与NBA、ATP 等国际顶级赛事和组织结为战略伙伴。

与奥尼尔、柳比西奇、伊辛巴耶娃、托希尔德森等国际顶级运动员合作,与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协、瑞典奥委会、阿根廷篮协合作,都强有力的表明李宁品牌的专业实力得到国际顶尖体育团队和个人的认可。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李宁公司伴随中国奥运军团一路走来,长期支持中国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五支“金牌梦之队”。

但近6年来,李宁体育公司的业绩逐年放缓,加上体育永平和服装业近年来萧条的行情,使得李宁公司在12年面临相对其他行业品牌更为严峻的问题,包括库存严重积压,顾客流失,销售停滞,定位失当和过于冒进的国际化战略等。

李宁品牌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分析

李宁品牌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内容提要:李宁品牌是一个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体育品牌。

诞生20多年来,已经在体育用品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国外品牌和内地新兴品牌的双重冲击下,李宁品牌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削弱,李宁品牌正在遭遇当前的成长瓶颈。

本文首先指出李宁公司的概况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变化;其次以品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李宁品牌营销策略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李宁品牌在目标市场选择、品牌定位、整体形象、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个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然后根据企业战略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确定李宁品牌的市场定位;最后从实际出发,围绕李宁品牌“国际化、专业化”的战略目标以及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李宁品牌未来发展的4P营销组合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找出李宁品牌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李宁品牌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目录摘要一、李宁公司概况和品牌营销策略 (1)(一)李宁公司概况 (1)(二)李宁品牌的营销策略 (2)二、李宁品牌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 (3)(一)目标市场和品牌定位模糊 (4)(二)品牌影响力和整体形象欠佳 (5)(三)技术含量低和设计能力弱 (6)(四)品牌缺乏核心价值和独自个性 (7)(五)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8)三、对李宁品牌建设给予的建议 (9)(一)李宁品牌的定位战略 (9)(二)李宁品牌建设的营销策略 (10)参考文献 (14)李宁品牌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分析在最近几年里,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面对国际著名品牌的锐不可当之势,面对国内竞争对手的残酷竞争,各品牌都在积极调整自身经营战略和品牌策略,以期在竞争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李宁品牌作为中国体育品牌的领跑者,20多年来,已经在体育用品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李宁品牌正以全新的面貌向国际顶尖体育品牌迈进。

李宁品牌构建的得与失

李宁品牌构建的得与失

李宁品牌重塑的分析营销14-1班第一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品牌是灵魂体现。

如今,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总要无形力量。

一个企业拥有品牌,即证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

所以,品牌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资产才会让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品牌定位方法李宁的品牌重塑,需以竞争为导向重新定位自己。

现如今李宁在走下坡路。

虽然借到了奥运会的东风,期间频频出招,仍解不了其品牌危机。

近3年李宁品牌定位的方向性错误,为现在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90后李宁”不仅没有重塑李宁,反而成为李宁品牌的发展障碍。

“90后李宁”定位于年轻的16~2岁群体,为什么不能够成功?因为李宁并没有解决当年轻人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时,他们不选择耐克、阿迪达斯而选择李宁的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耐克、阿迪在中国逐渐壮大,其品牌定位从高端的“小众”市场转变成寻常百姓的“大众”市场,消费人群这几年一直是往下延伸,向高中生和年轻白领倾斜,成为年轻消费人群的拥趸。

反观李宁,其消费人群,其实是以70后的中年人居多。

“90后李宁”恰恰脱离了李宁原有的客户群基础,导致多年的基础被打掉了。

品牌定位一旦脱离了企业已有的客户基础,就会有很大的危险。

二.品牌形象在品牌名称方面,“90后李宁”的自称,让70后80后感觉自己被其背叛和抛弃,也让带着固有的品牌认知的90后感到其做作。

而新的标识,会在新的在短时间会对消费者产生疑惑,带来主观的不认可;同时,内涵丰富的标识难以被人理解。

当然,红色对年轻人来说不够酷、不够活泼;对全球来说,红色可能有不佳的暗示。

第一,在口号方面,Make The Change这句英文口号在大陆可能不受关注,难以打响。

在国际来看,新的口号,太规范正式,同时太土气。

在形象代言方面,李宁以为自己找到了消费者的形象诉求和意见领袖,但是混乱的形象代言体系让消费者没有明确的、深刻的、直观的印象。

新李宁:“被高端”的品牌定位营销

新李宁:“被高端”的品牌定位营销

相 对 于 现 实 的 市 场 份 额 , 张 志 勇 更 关 注 “头 脑
渠 道 转 型 之 痛
换标 之 后 ,李 宁 品 牌 将 正 式 在一 线 城 市 露 面 ,在 北 京 、 上 海 、 广 州 、 深 圳 等 地 开 设 7 家 第 六 代 旗 舰 O 店 , 与耐 克 等 国际 品牌 展 开 正面 争 夺 。而 之 前 的渠 道
营 销 菜略
W ww.g jz .o g szsc r n

新 李 : ‘ 高 端 " 的 品 牌 定 位 营 丁 ‘ 被
文/ 聪 慧
漫 长 的 成 长 距 离 , 让 李 宁 随 时 可 能 陷 入 国 内 失 守、 国际化 还 未 成 功 的两 难 境 地 。 C a g ” 的 新 口号 则 也 被 普 遍 认 为 不 立 hne 【
尚 ” 、 “ 际感 ”等 特 质 则相 较 国际 品 牌 略逊 一 筹 。这 国
个 调 查 结 果 ,也 促 成 了 李 宁 的 品牌 重 塑计 划 。
当 这 个 由企 业 方 去 推 动 的 品牌 重 塑落 地 到市 场 时 , 其 新L G 一亮 相 ,竟 遭 到 如潮 水 般 的 批 评 。 “ 果 抛 开 00 如 换 标 对 品 牌 的 战 略意 义 ,单 纯 从标 识 设 计 的 角度 看 ,李
摇 。李 宁 公 司 的主 力 市 场在 国 内二 、 三
个 极 其 注 重 性 价 比 的 市 场 。 而 李 宁 公 司
m -k● l  ̄ o nge l ; h hm
5 簪 8 r 蔓
静 销 麟
W WW.g jz on g sz sc r
让 产 品 的 性 价 比 越 来 越 模 糊 , 销 售 增 幅 呈 逐 步 下 降 趋 势 。 公 司2 l 年 三 季 报 显 示 ,2 l 年 三 季 度 品 牌 同 店 0 O 0 O

李宁品牌定位分析

李宁品牌定位分析

李宁品牌定位分析
引言概述:
李宁作为中国体育品牌的代表,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品牌的定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品牌的历史背景、品牌定位的目标、品牌定位的策略、品牌定位的优势以及品牌定位的挑战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李宁品牌的定位。

一、品牌的历史背景
1.1 李宁品牌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1.2 李宁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1.3 李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二、品牌定位的目标
2.1 李宁品牌定位的市场目标
2.2 李宁品牌定位的品牌目标
2.3 李宁品牌定位的消费者目标
三、品牌定位的策略
3.1 李宁品牌的产品定位策略
3.2 李宁品牌的市场定位策略
3.3 李宁品牌的竞争定位策略
四、品牌定位的优势
4.1 李宁品牌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4.2 李宁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
4.3 李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和用户口碑
五、品牌定位的挑战
5.1 李宁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5.2 李宁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市场挑战
5.3 李宁品牌的品牌转型与创新挑战
结论:
通过对李宁品牌的定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宁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然而,品牌定位的挑战也不可忽视。

李宁品牌需要不断创新、转型,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企业决策失败案例[共15页](15页)

企业决策失败案例[共15页](15页)

道“下沉”,并在2010年相继作出规划:在未来的5年,
加大二三线市场的新增店铺,并拟配合推出价位段更贴近
二三线市场的产品。三四线市场又多被安踏、特步为代表
的“晋江鞋帮”占领。尤其与安踏相比,李宁公司原有的
渠道优势已十分微弱。
李宁股价下跌
TPG主导清理库存
一直被唱衰的“李宁”,今年初最好的消息莫过于成功引入了美 国私募基金TPG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从资本市场的回应看,TPG的战略 投资对“李宁”起到了“速效救心丸”的作用。当时,这一消息传出 后,李宁公司的股票在其后的两个交易日大涨21%。 据悉,TPG在中国有17年的投资经验,在消费品和零售行业都有较 强的资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TPG协助台资鞋商达芙妮脱 困转型的成功案例。因此,人们普遍希望达芙妮成功转型的传奇会在 “李宁”身上重演。
补充:销售渠道有风险
· 由于李宁公司实施的销售渠道改革 是让大经销商并购掉 那些单店月收入过低的小分销商,导致经销商的信心不足 大大减少订货数量,有的甚至改换门庭去卖其他品牌。整 合销售渠道、提高产品价格都是李宁准备放弃低端市场的 表现,但这一步走得并不成功。
·
与之相比,竞争对手耐克和阿迪达斯近年却努力将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TPG的厚望是“李宁”选择金珍君联合 掌舵的原因。“李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库存,金珍君早就意 识到了这一点。2012年被金珍君定义为李宁公司最为重要的“库存处 理年”,“最大目标是减少库存”。运动品牌自研发、生产到召开订 货会,一般需要6个月。
李宁回归,他能挽回颓势吗?
李宁那些事儿 未完待续...
· 败走西班牙“李宁”响亮的名字曾在西班牙体育服装 界畅通无阻,李宁还在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都建立了物流 中心。但随着西班牙经济危机的深入,李宁授权商显然遭 遇难以弥补的财政赤字,以至于最终走向破

李宁品牌分析报告

李宁品牌分析报告

李宁品牌分析报告2010年,对于李宁公司来说无疑是难忘而又充满期待的一年,在这一年,李宁公司在连续亏损,面临倒闭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重塑李宁,做一次彻彻底底的转型。

下面我就就其转型前后的市场定位及其优缺点,转型的原因、效果,及建议做一点分析。

我们都知道,李宁品牌在2010年转型前,它的核心元素,也就是其核心价值观是:自信、激情和自由。

有资料表明,其转型前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李宁的主要销售对象时30~35岁的人群,调查中在二三线城市的第一提及率为25%,第二提及率达到了66%。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有这么多人都知道李宁,李宁在转型期为什么会遭遇到那么多困境,以至于其不得不另寻出路呢?下面,我就就李宁在转型前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多困境对其各方面的优缺点做一些分析。

首先,我先说一下李宁转型前的一些优点:1、由其调查结果显示的第一提及率为25%,第二提及率为66%,可见其宣传的比较好,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在1992-2000年都参与了世界性体育盛会—奥运会,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李宁本人更是参与其中,这大大的提高了李宁品牌的知名度,为其做了很好的宣传。

2、李宁品牌做的是价格和偏好优势,其价格能被中低层收入人群接受。

3、李宁做的是民族品牌,有助于其被本土人民青睐。

4、李宁品牌由以前单一的运动服发展到现在的几乎涵盖所有的运动类方面。

其次,李宁在转型前的缺点有:1、李宁品牌的人群定位不准确。

李宁品牌的主要销售对象为30~35岁人群,此人群主要忙于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应该把销售对象趋于年轻化,这样更符合其自信、自由和激情的核心价值观。

2、品牌缺乏文化属性。

在经营品牌时,李宁公司忽略了品牌文化的打造,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

3、品牌个性不鲜明。

在消费者心目中,李宁品牌的个性总与体操王子——李宁的形象连在一起,即“亲和的、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而非公司打造的“青春的、热情的、时尚的”品牌个性。

“新李宁”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概要

“新李宁”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概要

“新李宁”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漫长的成长距离,让李宁随时可能陷入国内失守、国际化还未成功的两难境地。

据李宁 CEO 张志勇透露,早在 2007年 5月,李宁就已经开始品牌重塑计划。

2006-2007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即整体偏大,近 35-40岁的人群超过 50%。

另一方面,消费者,尤其年轻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印象上, “ 积极向上” 、“ 有潜力” 、“ 中国特色” 、“ 认同度” 等方面得分很高,而“酷” 、“ 时尚” 、“ 国际感” 等特质则相较国际品牌略逊一筹。

这个调查结果,也促成了李宁的品牌重塑。

当这个由企业方去推动的品牌重塑落地到市场时,其新 LOGO 一亮相,遭到如潮水般的批评。

“ 如果抛开换标对品牌的战略意义,单纯从标识设计的角度看,李宁换标很失败。

”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而相对于广告界人士温和的表达,网友们的评价则更为辛辣和直接, “ 像个二流品牌的标识” , “ 没有超越前面的 LOGO ,是一种倒退” 。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李宁的新LOGO“ 山寨” 了以前的李宁, “ 我最近买了一件李宁,被告知 LOGO 换了,更郁闷的是买了一件回来还被人家误以为是盗版的。

” 与此同时, “MakeTheChange” 的新口号则也被普遍认为不如“ 一切皆有可能” 大气。

为了配合“ 品牌重塑计划” ,李宁公司选择频繁在各种媒体播出以“90后” 为主题的广告, 以贴近年轻消费群体。

但同时也引发了“70后” 和“80后” 消费者的失落,不少人因此号称抵制李宁。

专业人士认为,对于任何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品牌重塑都不应在一夜之间改变。

因为在今天这个对品牌高度敏感的市场,老顾客很可能会对新的品牌形象不适应,而同时, 被其他公司追逐的新客户却还未来得及转向。

这是一次大赌博。

提价的压力李宁的新战略还试图通过价格来比肩跨国品牌。

李宁公司的困境

李宁公司的困境

李宁公司的困境案例1988年,被世人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在经历了汉城奥运会失败之后,并没有停止挑战自我的奋斗。

退役后的李宁没有走运动员继而教练员的常规发展之路,而选择了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公司,任总经理特别助理,从此闯荡商海,拉开了李宁公司创业之路的序幕。

1989年,李宁开始筹备成立李宁公司。

1990年4月,注册“李宁”商标;5月,李宁公司宣布成立。

在以后的几年中,李宁公司凭借极富民族情感的鲜明品牌、超前的公关意识、有利的营销渠道措施,迅速打开了市场,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创业初期,公司曾把李宁牌产品定位为“国内高档品牌”,但推出的第二种产品,因为价格比国内一般产品高出1倍,根本无法得到市场、商家的认可和接受。

由于公司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只好将产品价格回调成适合大众的价位,以中低档产品的定位进入市场,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时期,李宁公司主要品牌经营手段为体育赞助和特许经营。

1990年,刚刚成立的李宁公司斥资300万元,说服亚运会组委会回绝了韩国某公司3000万元的赞助,成功赞助了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从而让全国消费者认识了李宁牌。

从此以后,体育赞助成为李宁公司主要的市场推广手段。

而说到特许经营,也算是歪打正着,当时李宁公司由于不是国有企业而进不了国营大商场的门,只好另辟蹊径,一方面联络李宁的队友、亲友和朋友,另一方面联系全国个体户经销李宁牌产品。

1990年,李宁公司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李宁”牌专卖店。

这一阶段的管理团队是经验型的团队,来自当时国内名牌“十佳”“梅花”等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管理人员的加盟,为李宁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李宁公司总监以上高层管理者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公司的。

从这一阶段开始,职业经理人开始驾驭企业的经营发展,特许经营体制逐步完善,经销商队伍不断扩大,李宁公司的营销网络成为极其有力的竞争祛码。

公司每年保持着100%的增长速度。

李宁品牌重塑之路

李宁品牌重塑之路

李宁品牌重塑之路——战略选择“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李宁品牌的定位。

22年来,李宁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打造这个品牌。

期间李宁公司经历过两次重塑,目的都是让李宁公司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一次的品牌重塑是成功的,让李宁站稳了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

第二次的品牌重塑,也就是国际化之路,却遭遇了滑铁卢。

成王败寇,在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该怎样以“史”为鉴,走好以后的路呢?李宁的战略选择更换品牌标识由原来象征“平衡与灵巧”的“松鼠尾巴”换成了“李宁交叉”动作,换标产品涉及李宁运动鞋、服饰、配件及球类等全部产品线。

调整品牌口号李宁的品牌口号由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anything is possible)”变成了“Make The Change (让改变发生) ”,着重突出“90后李”。

李宁此次改变声势浩大,“新李宁”希望通过对品牌基因、目标人群、产品定位、品牌内涵及开发体系等做出的相应调整,向自己多年的国际化梦想更进一步。

然而换标有没有必要呢?没有:第一,国际化品牌是新李宁的诉求之一,李宁作为国际知名的世界冠军,品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世界的,当然就是国际的。

所以“换标”不是李宁品牌国际化的理由。

第二,一个品牌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忌讳识别系统变动。

因为这样完全改变了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认知,消费者必须重新认识这个品牌,包括理念、视觉等层面的诉求与承诺。

第三,李宁的新标,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原有的标识对于体育运动装备行业来讲,已经诠释融合得很到位。

相反,新标给人以断列、分离之感,没有旧标的凝聚力和融合力。

再者新标和新口号换得好不好呢?新标换得不好:第一,没有以前的好看,失去了原有的圆润和飘逸。

第二,设计失败,像个二流品牌的标识。

第三,新标识“山寨”了以前李宁的盗版。

口号换得不好:第一,“Make The Change”不如“一切皆有可能”大气。

第二,新的品牌诉求无法超越原有理念的内涵、宗旨、目的。

“一切皆有可能”涵盖的内涵很丰富、很深厚,延展性很大,张弛有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李宁”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
漫长的成长距离,让李宁随时可能陷入国内失守、国际化还未成功的两难境地。

据李宁CEO张志勇透露,早在2007年5月,李宁就已经开始品牌重塑计划。

2006-2007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即整体偏大,近35-40岁的人群超过50%。

另一方面,消费者,尤其年轻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印象上,“积极向上”、“有潜力”、“中国特色”、“认同度”等方面得分很高,而“酷”、“时尚”、“国际感”等特质则相较国际品牌略逊一筹。

这个调查结果,也促成了李宁的品牌重塑。

当这个由企业方去推动的品牌重塑落地到市场时,其新LOGO一亮相,遭到如潮水般的批评。

“如果抛开换标对品牌的战略意义,单纯从标识设计的角度看,李宁换标很失败。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而相对于广告界人士温和的表达,网友们的评价则更为辛辣和直接,“像个二流品牌的标识”,“没有超越前面的LOGO,是一种倒退”。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李宁的新LOGO“山寨”了以前的李宁,“我最近买了一件李宁,被告知LOGO换了,更郁闷的是买了一件回来还被人家误以为是盗版的。

”与此同时,“MakeTheChange”的新口号则也被普遍认为不如“一切皆有可能”大气。

为了配合“品牌重塑计划”,李宁公司选择频繁在各种媒体播出以“90后”为主题的广告,以贴近年轻消费群体。

但同时也引发了“70后”和“80后”消费者的失落,不少人因此号称抵制李宁。

专业人士认为,对于任何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品牌重塑都不应在一夜之间改变。

因为在今天这个对品牌高度敏感的市场,老顾客很可能会对新的品牌形象不适应,而同时,被其他公司追逐的新客户却还未来得及转向。

这是一次大赌博。

提价的压力
李宁的新战略还试图通过价格来比肩跨国品牌。

2010年4月,李宁公司率先宣布鞋类产品提价11.1%,服装类产品提价7.6%;2010年6月,李宁公司再次宣布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提高7.8%,服装类产品涨价17.9%。

到了2010年9月,李宁公司又宣布鞋类和服装产品各提价7%和11%以上。

张志勇希望能跟耐克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未来有可能会在10%以内。

新战略显示出李宁正在试图摆脱早前作为跨国品牌廉价代替品的形象,向一个更高端的品牌转变。

张志勇表示下一个20年,李宁公司不仅要做中国市场的老大,还要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前五名。

提价让李宁公司在国内市场立身的根本渐渐发生动摇。

李宁公司的主力市场在国内二、三线市场,这是一个极其注重性价比的市场。

而李宁公司不断的提价举动让产品的性价比越
来越模糊,销售增幅呈逐步下降趋势。

公司2010年三季报显示,2010年三季度品牌同店销售收入增速4%,而2010年第一季度和2010年上半年同店销售增速分别为5%和4.6%。

相对于现实的市场份额,张志勇更关注“头脑份额”:“比如通常只买得起大众汽车的消费者,仍会喜欢保时捷这个品牌,等他有钱了,能买得起的时候,这个时候头脑份额就会影响到市场份额。

提价在现阶段确实会有不利影响,但是品牌加价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头脑份额。


不太买账的“90后”
相关机构针对“90后”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最喜欢的运动鞋品牌是耐克和阿迪达斯,最喜欢的数码产品是苹果,他们被称为新消费顽主;在“90后”心中,李宁仍然只是本土品牌中最好的一个。

“90后”的董彬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坦承自己偶尔会买李宁的商品,但并不是忠实的“粉丝”。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宁的产品价格偏贵。

董彬说,要么就是贵但有名气的阿迪、耐克,要么就价格合适,也不算“跌份儿”的安踏、特步。

“李宁没有特别的优势和竞争力。

”当然,如果李宁有适合自己的商品的话,还是会考虑购买的,董彬说。

类似的“90后”对转型的不接受,李宁公司有关人士早前回应已经有心理上的准备,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试,喜欢李宁新产品、新标识的人会越来越多。

张志勇也表示,公司正计划两年内推出一个带有旧标识的服装系列,它会为现在以走代跑作为锻炼的支持者们带来怀旧之感。

但这或许可被看作是李宁的产品重心转移,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一系列行动未见成效,公司为缓解业务疲软的压力而做出的调整。

渠道转型之痛
换标之后,李宁品牌将正式在一线城市露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设70家第六代旗舰店,与耐克等国际品牌展开正面争夺。

而之前的渠道也会相应整合。

有别于安踏体育等公司,李宁以独家分销的形式销售产品,即分销商不会以“李宁牌”开设专门店,而是同时销售其他品牌产品。

目前李宁拥有超过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其中大部分分销商规模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1-2家店。

中银国际近期对李宁调研后发现,李宁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

公司在中小城市的销售渠道面临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约有2000个分销商运营的零售门店存在着门店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些门店大多在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表现不佳,旧货库存过多,导致新产品推出后无法上架销售。

张志勇表示,集团早前主动提出改革其分销体系,目的就是要解决零售环节面临的问题,提升同店销售增长。

根据李宁透露的信息,在李宁管理层提出的重组计划中,分销商数量将压缩30%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李宁关店的数量可能达到500~600家。

截至2010年6月30日,李宁品牌共有7478间店铺。

海通国际分析员认为,“关闭店铺会影响部分分销商明年的订货,有的分销商担心被关掉,就不在订货会上订明年的货”。

但张志勇表示,“虽然这些措施会带来短期的阵痛,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李宁品牌的订货仍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是这将有利于集团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最坏的结果
品牌换标是很正常的事情,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行业巨头曾几易其标。

但换标只是企业改变的第一步,更多的改变应该在企业创新力的深层次改造上。

李宁希望成为耐克、阿迪达斯一样的跨国大牌,但在“80后”、“90后”消费者的眼中还是一个国内品牌;这种认识上的距离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时候,李宁进行了提价和销售渠道变革,既丢掉了消费者,又丧失了经销商,这可能是最坏的结果。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的动作比人们预想的要快得多。

李宁新的品牌策略发布后不久,他们放下身价,开始下沉到二、三线城市。

2010年8月耐克推出的300元低价鞋,较目前的售价下调25%。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二三线城市,市场最易接受的鞋类定价在170元~250元之间,而作为国际品牌,耐克定价300元,仍然会吸引追逐品牌的“90后”一代,这恰好是李宁的目标消费群体。

在国内一线城市增长乏力,国际、国内品牌纷纷下沉二、三线城市的情况下,李宁面临着失守的危险。

但面对国内如此凶险的市场环境,李宁的发展重心还是国际化。

按照通常的“国际化”标准,以海外市场对公司业务的贡献率达到20%来计算,目前李宁的海外贡献率还不到2%,漫长的成长距离,让李宁随时可能陷入国内失守、国际化还未成功的两难境地。

链接
“定位之父”艾•里斯:
“对李宁来说,更好的战略是拥有两个品牌:一个高端,一个低端。

高端品牌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竞争,低端品牌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与本土其他品牌竞争。

“李宁国际化前的准备阶段越长,其品牌的国际定位就越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李宁打造全球品牌的绝佳时机,当时全世界的每个运动员都关注在中国进行的比赛。

然而,北京奥运会为李宁创造的正面认知正在逐渐消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