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2、启发式导问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教学预案]: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
(老师板书课题)二、展示课堂目标三、解题: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作家、背景: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
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入: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尤其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呢?徐志摩曾满怀深情的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可以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是内心又有怎样的波澜呢?他对康桥到底怀有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首《再别康桥》体会诗人浓得化不开的康桥之情。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这些自然景物,给读者一种清新之感,也会引起读者的好奇,诗人是怎样看待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又浸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就来分析这些意象。
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小节,作者首先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像母亲深怕吵醒熟睡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与情丝全都在轻轻二字上尽情的体现。
在轻轻的招手与作别西天的云彩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诗人在这里便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作者把她比喻成美丽的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她的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让我不舍,让我眷恋。
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康桥浓烈的爱恋。
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波起伏。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方式3.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4.能够从比较中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背诵和表达能力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旨2.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谈论体验过的离别场景,让学生思考分别的情感。
2. 课文学习1.介绍保罗·塞尚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2.随堂播放诗歌朗读视频,启发学生的情感联想。
3.教师带读全诗,讲解生字词汇和句意。
4.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描写意境、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5.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保罗·塞尚的其他诗歌,了解其文学特点。
3. 课后作业1.背诵整首《再别康桥》。
2.思考并准备发言:你认为《再别康桥》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第二课时1. 点读背诵1.分组进行点读背诵,每组3至5人。
2.教师点评表现较好的组别,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2. 表达情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将自己理解的情感用肢体语言以小型表演形式呈现出来。
2.分享表演,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3. 文学比较1.与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如《乡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2.学生撰写对比分析文章,或进行班级交流讨论。
第三课时1. 课文再现1.学生自由组合,就《再别康桥》情感进行小组朗诵表演。
2. 情感联想1.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保罗·塞尚的诗风,或借鉴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爱与离别的情感联想。
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反思不足之处。
2.学生自主评价本次学习体验和收获,即团队合作、表达能力、文学鉴赏等方面。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活跃度、认真程度、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 教案(一课时详案)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3.教学方法: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
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展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招摇”: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仿佛水草也有情有意,不舍诗人离去。
“油油的”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康河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迷恋。
“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中完全沉醉了,但现实催逼他醒来。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这个梦,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点拨:
首尾更换了个别词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更多的诗意,增强了飘逸与潇洒。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明确:徐志摩。
那么,世。大家来看看徐志摩自己怎么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介绍,师生补充。
投影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作为诗歌教学,尽量“以读带讲”,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从而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
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一、设计思路(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
《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1、多样朗读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月派及徐志摩的情况;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3、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1、整个教学过程以诵读为主,在读中体味音乐美与情感美。
2、通过联想、想象,描绘画面。
三、教学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写出《徐志摩小传》。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江南水乡的浙江,孕育着一位才华横溢的水乡才子,他用江南才子的多情感受着异国康桥的馈赠,并把江南小桥流水的特质融进了康河,使康河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
他,就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轻轻地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作者所要告别的是怎样的康桥?——多情的康桥?伤感的康桥?秀丽的康桥?寂静的康桥?……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韵脚,及诗歌的排列形式,体会它的节奏美、音韵美。
4、朗读诗歌,体会意象美这首诗,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对象?——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清泉、星辉、笙箫、夏虫。
5、朗读诗歌,感受意象特点,并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进行分析。
第1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离情和淡淡的忧愁。
同时以轻微跳跃的节奏,定下的忧愁但并非哀伤的情感基调;第2节:诗人以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写出的康河的妩媚,以“新娘”作比,突出了难分难舍的情境。
艳影在水中荡漾,更在我的心头荡漾,此时的我与康河已是一体。
第3节:诗人用“招摇”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了青荇对“我”的欢迎与挽留;“甘心”则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之情。
第4节:清泉中倒映着彩虹,彩虹的色彩斑斓衬着诗人的梦,诗人的梦就融进了康河,这是诗人寻找“梦”——理想、愿望的地方。
诗人到康桥(剑桥)寻什么梦呢?——美、民主、自由,为了这些理想,诗人来到了英国,来到了康桥,开始了自己的寻梦生涯,但诗人的追求远远还没有实现的时候,一个意外,让诗人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名师教案1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用心体悟,理解诗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讲解、体悟、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现实生活导入作品。
由生活中常见的挥手作别,导入徐志摩的诗歌,看诗人在挥手离别之时有着怎样的情愫。
二、请同学认真读,对作品具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师范读。
生读。
3.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五、合作探究:中国画重在写意,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
下面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
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
诗人的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那么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
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
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