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先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是我们隔壁班的,大家看照片他哪里受伤了?胳膊,是因为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所以打了石膏并且进行了输液治疗,那如果你是给他打针的医生,在输液打针的时候你会给他打哪只手呢?打没有受伤的手,那药物能到达患处吗?如果能又是通过什么到达患处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学生观看受伤学生图片,思考问题:血液循环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当打针的医生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复习提问温故知新(5分钟)1.说出下图中心脏的四个腔,以及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说心脏的结构及相连血管学生认识到心脏内血液流动复习旧知,引出新知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通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肺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利用动态的肺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肺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播放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的视频,学生总结。

点拨: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二氧化碳会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会扩散进入血液这时血液中氧含量变得丰富,颜色鲜红,我们把这样的血液称为动脉血(看来动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这也正是肺循环的意义所在。

总结:学生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并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2)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什么地方汇合?(3)心脏左侧血液的性质是什么血?心脏右侧血液的性质是什么血?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修改和完善,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并形成整体认识:血液循环途径是一条闭合路线,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房。

初中生物_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了,可是在人体内流动经过怎样的路径?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征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心脏等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认识。

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学困生: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视频、游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效果分析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

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途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两个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和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节物运输质的途径(1)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的视频、图片和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预习并尝试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温故知新教师用课件出示心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心脏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通?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回答问题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6-通过复习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上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小结:师生共同做个总结疑难点突破:教师出示疑问,学生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动脉血、静脉血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血变成了动脉血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最终讨论出共同的答案。

派小组代表表达本组的答案。

1、血液含氧量不同。

动脉血:含氧丰2、有人说:“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不正确;因为肺静脉中流的血液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血液是静脉血。

师生互学多媒体课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师生共同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积极表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注意:上腔静脉收集头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下腔静脉收集腹部和下肢的静脉血★学以致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血液循环的flash动画。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

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2.明确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命的奥秘,提高健康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通过切实、有效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感性认识,理解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关系,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三、教法、学法: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比较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课时:第2课时五、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四)挑战自我:1、引导学生分析并动笔完成课前的问题。

2、老师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

1、分析并动笔完成课前的问题。

2、核对、修改、巩固。

完善课前问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学情分析一、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如果说学生在生活中对血液还有一定直观感受的话,那么多数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恐怕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或信息不外乎心脏在人体内大致的位置、心脏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血液是循环流动的等一些笼统而模糊的认识。

究竟血液在体内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循环流动以及这样的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等是学生所陌生的。

二、从学段特点分析:七年级学生虽较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由于本节知识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所以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实际需要,充分整合视频、图片、实物或模型等课程资源,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联系生活等特点给课堂带来活泼的气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被人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由此导入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

第三步:初步感知血液。

引导学生谈一谈已知的关于血液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血液的组成成分。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血液的成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第五步: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大屏幕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血浆的成分来推测血浆的功能第六步:学生自学课本,掌握血细胞心态结构特点及功能,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第七步:知识应用。

根据血液化验单诊断疾病。

第八步:当堂检测最后,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七年级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把识记血细胞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

效果分析本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

学生能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并且能根据血常规化验判断相应症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血液是在了解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深入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血液来完成,本节课是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血液形成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血液的循环和物质的运输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_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什么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哪些结构流动脉血、哪些结构流静脉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进行课件展示。
教师问: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五)提升训练
(六)学以致用
扁桃体发炎时,从胳膊静脉处注射药物,药物是怎样从胳膊运输到扁桃体的?
测评练习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右心室右心房B.左心室左心房
C.右心室左心房D.左心室右心房
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D.肝脏
3.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A.先体循环,后肺循环B.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交替进行D.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途径》是《生物课程标准》济南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需要的氧气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尿素等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3)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给全身组织细胞供血,在[]______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_血,由[]______流回[]______完成体循环。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课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2)阐明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3)概述血液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人体必须把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所以,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由此可见,本节课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法: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同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此,本人以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打针”场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先自学,让他们初步感性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对于精讲点拨环节,本人采用环环相扣的方法,把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两个途径”、“两处交换”、“两对概念”;并且以“不甘寂寞的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线索,运用幽默的话语和类比的方法引发诱导、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温故知新、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感。

学法:课前认真预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

课堂上合作探究,分组交流,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建构知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红蓝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4分钟)课件展示心脏结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学生回答:室连动,房连静,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主要通过视频、课件、挂图等,使学生对循环途径获得直观感知,教师再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心脏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三、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情景导入:如果小明扁桃体发炎,进行了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环节二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复习心脏有哪四腔?哪个壁最厚?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血流方向怎样?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怎样?总结出人体内血流总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上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环节三合作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1.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活动一:假如你是左心室或右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动脉→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静脉→心房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学生首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独立学习,完成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想一想(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止点分别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室肌肉壁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通过问题串巩固体循环、肺循环知识,知道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活动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学生第二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两条路线,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2.明确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奥秘,提高健康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通过切实、有效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感性认识,理解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关系,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三、教法、学法: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比较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课时:第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奠定基础。

(四)
挑战自我:1、引导学生分析并动笔完成
课前的问题。

2、老师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
情况。

1、分析并动笔
完成课前的问
题。

2、核对、修改、
巩固。

完善课前问题,
巩固本节所学知
识,及时了解学
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
《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学情分析
一、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分析:
如果说学生在生活中对血液还有一定直观感受的话,那么多数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恐怕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或信息不外乎心脏在人体内大致的位置、心脏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血液是循环流动的等一些笼统而模糊的认识。

究竟血液在体内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循环流动以及这样的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等是学生所陌生的。

二、从学段特点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较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
探究能力,但由于本节知识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所以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实际需要,充分整合视频、图片、实物或模型等课程资源,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联系生活等特点给课堂带来活泼的气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使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把生物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5、课堂中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质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效果分析从本节课的整体效果看,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各个环节的预设效果作以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导入部分:通过知识回顾与分析以及驱动问题的引领,调取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习欲望,归纳血液流动的大致路线,为即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课堂上,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成功地归纳出了血液流动的大致路线,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任务一“两大血液循环的路径”学习部分:
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总结规律”的过程来达成课标要求之一: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全班交流环节中,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了以下重点知识:体循环—点拨各级动脉、各级静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包括身体上部、下部和腹腔内的毛细血管。

因为其收集的是来自肺部的血液,并把这些血液泵至全身各处,所以叫体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