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

合集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1.高危人群的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肥胖、长时间卧床、手术、怀孕等。

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手术后患者等,应及早识别风险,采取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动态观察病情: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变红等症状,应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及时就医。

3.活动恢复: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液淤滞。

4.床上体位的调整: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平卧位,可以采用半卧位,有条件时可以使用床头抬高的方式,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5.避免长时间静脉置管:对于需要长时间静脉输液或放置导管的患者,应定期更换输液管和导管,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6.弹力袜的使用:对于高危患者,如髋关节或膝关节手术后的患者,应穿戴弹力袜。

弹力袜通过加大下肢静脉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7.抗凝治疗:对于高度疑似或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及时进行抗凝治疗。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在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定期观察和评估:对于已确诊或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定期观察和评估病情。

包括观察下肢是否肿胀、疼痛、色泽是否异常等,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动能力。

2.保持下肢休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保持下肢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在床上休息时,患者可以将下肢抬高,帮助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温暖敷料:将温暖的湿毛巾或热水袋放在患肢上,有助于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4.药物治疗:按照医生的嘱托,及时服用抗凝药物。

如有疼痛,可以服用镇痛药物缓解症状。

5.加强宣教: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

告诉患者如何正确穿戴弹力袜,合理活动,避免长时间坐立等,以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0例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对3例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给予有效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症状以及临床表现。

结果: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有效治疗,以及适当的预防和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的改善,并且无肺动脉血栓的形成。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会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术后的护理工作十分的重要,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轻者可有肢体活动不利等,严重的则会形成肺动脉栓塞,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而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最常见的一种深静脉血栓。

血栓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血液在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阻塞了管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如果未能及时地去除血栓,可能会因为患者肢体长时间的缺氧缺血而致残废,严重的还会导致血栓脱离管壁进入到其他部位,如果阻塞与肺动脉和脑部血管,则可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文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8例,女142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2.2±9.6)岁,其中硬膜外血肿的有156例,硬膜下血肿有101例,脑挫伤有98例,高血压脑出血有46例,脑梗死的有83例,脑膜瘤的有9例,听神经瘤的有1例,脑血管畸形的有6例。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分别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开颅清除肿瘤术以及显微镜下经锁孔行肿瘤切除术等,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手术后或长时间卧床静养期间,受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肢深静脉发生血栓形成。

DVT的形成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尽早活动是预防下肢DVT的关键措施。

手术后尽快进行被动活动,如踝关节的活动和主动活动等,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床上转位:卧床期间,定时将患者从一个体位移到另一个体位,通常是每2小时一次,以减轻下肢血液淤滞,提高血液循环。

3.弹力袜或弹力带:穿着弹力袜是预防下肢DVT的常用方法,可以增加腿部深静脉的血液流动速度。

选择合适大小和压力的弹力袜或弹力带,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佩戴。

4.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较大、肥胖、有血液凝块病史或手术时间较长等,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在护理方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肢水肿、疼痛、发红等。

如果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2.监测血凝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等。

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

3.肢体抬高:平躺或抬高患者的下肢,有助于减轻淤血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4.皮肤护理:定期检查下肢皮肤情况,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部受到压迫。

5.给予适当营养: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提高组织修复能力,促进术后恢复。

6.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总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是重要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目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我院129例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

结果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显著。

結论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术后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标签: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 ~50%。

[2] 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9例术后患者,其中21~42岁49例,42~71岁65例,71岁以上15例。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卧床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有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

心理上存在有一定的压力,恐惧和焦虑,易受外界的不良刺激,所以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信任主动与其交流,解除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2 一般护理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劝告患者戒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静脉收缩和血小板的凝集。

2. 3 体位护理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cm~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促进消肿及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2.4 观察DVT的临床表现及症状注意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并与健侧比较,若患肢出现潮红或紫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有血栓形成的可能,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另外在观察护理中如发现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应立即给氧,避免搬动患者并及时通知医生,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早期起床、走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静脉疏通:使用加压袜或弹力绷带等有效手段,帮助下肢静脉回流血液。

3. 保持水分平衡:饮水量充足,避免脱水,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

4.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平躺或坐位,对于无法翻身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改变体位。

5. 术后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如注射肝素或服用抗凝药物。

6. 早期的物理预防:使用压力设备,如间歇注压装置(IPC)
或主动脉泵,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 防止受伤和压迫:避免下肢受伤,减少长时间受压,如长时间坐位、交叉腿等。

8. 风险评估和教育宣传:对于居家或住院患者,要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详细的教育宣传,提醒其注意预
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外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形成因素和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在42例患者当中,患者均为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积极对症治疗处理,加强监护措施,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

结论在外科手术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手术操作标准,同时在完成手术之后需要对患者加强护理监护,减少DVT和肺栓塞情况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效果。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外科手术;预防及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34~73岁,28例患者具有肥胖症状,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13例,下肢血流滞缓,血管内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

12 手术治疗患者均性外科手术,其中髋关节、膝关节矫形术21例,腹部手术13例,妇科和泌尿科手术8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下肢均为麻醉范围,术后预后护理当中患者均为长时间静卧状态,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机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应激状态,大部分患者在术前均通过灌肠治疗。

13 护理治疗方法在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本组患者均进行对症原发病治疗,给予患者控制血压、血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扩血管、活血药物治疗,在护理当中保持患者下肢抬高角度,帮助患者进行常规的按摩理疗,在患者情况好转时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性训练[1]。

2 结果42例患者中3例在术后24 h内猝死,6例患者护理治疗后下肢瘫痪,9例患者情况有所好转,借助机械可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其他患者康复出院。

3 讨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是临床上的高危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对患者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在术后48 h内,患者均为高危时期,较为容易出现这种症状,针对这一情况,在临床防治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各方面预防工作[2],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属于临床文献资料当中的正常范围之内,但根据患者的不同形成机制,在手术当中,以及术后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预防处理,可以有效的防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且一旦发生后可以有效的及时处理,达到有效的治疗控制目的。

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在现代医疗中,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手术后可能会面临一些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就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情况。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了静脉管腔,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潜在的危险。

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手术后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还能降低潜在的生命威胁。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手术后患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手术本身会造成创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管内皮是血管内部的一层保护膜,当它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容易被激活,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手术后患者的活动量通常会大幅减少,长期卧床使得下肢肌肉收缩功能减弱。

肌肉收缩就像一个“泵”,能够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如果这个“泵”的作用减弱,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再者,手术中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减慢。

同时,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手术而出现应激反应,体内的凝血机制发生变化,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

另外,一些患者本身就存在容易形成血栓的因素,如高龄、肥胖、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在手术后会进一步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二、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常见的表现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尤其是在站立或行走时加重;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到肺部,可能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肺栓塞的症状,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三、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既然了解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可能出现的症状,那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早期活动手术后,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鼓励其进行活动。

即使不能下床行走,也可以在床上进行下肢的屈伸、旋转等运动,促进肌肉收缩,加快血液回流。

2、物理预防可以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

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

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

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

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其中,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DVT的三大因素[1]。

多发生于手术后或制动患者,尤其是下肢静脉。

护士了解DVT相关知识,可以帮助高危手术患者早期预防DVT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

1 预防DVT的重要性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目前已得到广泛重视,手术患者静脉血栓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创伤,瘫痪或被动体位,恶性肿瘤,化疗、放疗或激素替代治疗,静脉血栓病史,年龄大于60岁,妊娠,心衰或呼衰,过度肥胖,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高凝状态等。

多数手术患者有一项或多项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而且这些危险因素具有叠加效应,如果不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大。

住院患者中,巨大创伤恢复期患者,如不采取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超过50%,骨科手术患者,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一项临床研究表明,骨科大手术后7~14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60%,中央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0%[2]。

过去30年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2 手术患者血栓危险程度评估手术患者除了自身高危因素会发生静脉血栓外,一些手术操作也是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

综合两者因素,将血栓危险因素分为3个等级,见表1。

3DVT的预防措施3.1 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其定时翻身。

对手术后患者应在麻醉未消失前做下肢的被动活动;麻醉期过后,指导和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曲、举腿活动。

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患者尽早离床活动。

3.2 避免血液淤滞,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别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可以穿弹力袜或使用间歇气压泵(IPC)。

浅析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及护理

浅析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及护理

【 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V ) 摘 D 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 内不正常的凝结, 阻塞静脉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目的 探讨神经外
科 手 术后静 脉 血栓 栓 塞症 形成 的危 险 因素 及护 理措 施 。方 法 分析 下 肢深 静脉 血栓 形 成 ( T 的临床 表现 。结果 高龄 、有 多种 DV ) 合 并症 、手 术前后 脱 水治 疗、偏 瘫 、卧床 时 间长 、留置 下肢 深静 脉导 管等是 术后 并发 下肢D T的危 险 因素。 结论: 极 治疗和 及 时 V 积 落实护理 措施 , 可有效地 防止D T V 的发 生 和降低 其发 生 率。 结论 对 于神 经外科 手 术后 并存 深静脉 血栓 形成 危 险 因素患者应 提 高警 惕, 一旦确 诊, 早 实施抗凝 、溶 栓 药物使 用和 手术 的综合 治疗 , 尽 并进行 系统的护 理, 高生 活质量 。 以提 【 关键词 】 神经外科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护 理期 H lmsrdaze 0 lN. 康 读 志 0 年 月 7 ehu e gi 2 0u o 1 a t aM a 1J 1 t — n y 7
浅析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成 因及护理
章丽香 冯群
【 中图分类号 】R 5 文献标识码 】 【 6 8【 A 文章编号 】17 — 7 3( 0 0) 6 0 4 — 1 6 2 3 8 2 1 0 — 14 0
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卫生保健指导, 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 的机率 。
1 临床资料及分析
1 临床资料 :2 0 年8 . 1 0 9 月至2 1年8 0 月间在我科 接受治疗 的患 0 者3 8 其 中男2 4 女14 年龄2 ~ 6 平均( . 0 5 4 ) 住 2 例, 0 例, 2 例; 9 7 岁, 5 5 ± .0 2 岁; 院期间并发D T 3 男8 女5 。多发于脑出血,脑血管畸形 出血 V I例, 例, 例 等 ,均于全麻下行骨瓣开颅 手术 。其中7 例表现为小腿水 肿 、发胀, 尤以下肢下垂后加重, 活动受限, 局部可有压疼; 例表现患肢肿胀 、充 5 血、 皮服温度升高, 体温达3 %, 9 压痛明显。下肢D T V 患者通过彩色血 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而早期确诊 , 早期抗凝 、溶栓药物治疗加静脉 切开 取栓子, 并成功治愈。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 2 1 . 血流滞缓 -1 2 即可因 昏迷患者肢体 自主运 动障碍 ,也可 因占位或脑组织损伤 致肢体瘫痪 。而不同程度的瘫痪, 肌张力降低, 对血管的支撑力减弱, 血 管受压, 血液回流不畅, 另一方面手术后患者 由于特殊体位的要求 、疼 痛的刺激 、 长时间的卧床, 也导致血流缓慢或淤滞均容易引起D T V。 1 - 血液凝 固性增高 .2 2 () 1 血液中水分不足: 手术前后进行脱水治疗易造成体 内水分过 度丢失, 从而使血液浓缩 、血液黏度 和凝同性增高, 内压过高患者易 颅 出现频 繁呕吐 ,限制水 的摄人 ,会加重机体水分缺失 ,促使血液 高 凝状态的出现。 () 2 另外吸烟 、 肥胖 、高血压 、 高血脂症 、 糖尿病等均是有血栓 形成倾向的高危对象。 () 3下丘脑功能障碍 :脑出血 、颅内占位性病 变及重 型颅脑损伤 患者易 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引起高热 、高血糖 、尿崩症 、应激性溃 疡等症状从 而增加水分丢失, 减少水分摄人而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 ) 4 凝血机 制 :重型颅脑损伤 、脑出血及术后病人 凝血系统 较活跃 。应用止血药物 以及某些肿瘤裂解产物亦可影响机体凝血机 制 ,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 - 静脉壁损伤 .3 2 临床上 深静脉 置管 、长期 外周静 脉穿刺尤 其是下 肢的静 脉穿 刺 ,均可损伤血管壁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而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 从 成 。深静 脉置管 的患者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 纤维蛋 白逐渐在导管 内 、外 表面沉积形成一层纤维膜导致 深静脉或导管堵塞, 从而引起下 肢D T V。

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 内形成 凝块 ,出现下肢静脉 回流障碍 ,在行 骨科手术
后, 是 常见 的血液并发症. 临床 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怒 张 、 患肢 肿块 、 体 温升高 , 行外科手术后 , 其发 生率明显上升 , 对患者
深静脉 血栓形态 的高危 因素 , 在围手术期 , 禁止患 者吸烟 、 喝酒 , 可以 自行活动者 , 多下 床活动 , 无法下床活动者 , 可进 行被动活动 , 多进行下肢按摩 , 多进食 可消化 、 吸收的食物 , 对下肢深静 脉血栓进行有效 的预防. 1 . 2 . 2 护理干预措施 入院评估 : 入 院后 ,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 了解患者合并 症 与既往病 史 、 手术史 , 存在 慢性疾病 , 有下肢 深静脉血栓 形 成 的高危因素患者 , 需 要及 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 并 提早
术 后 下 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成 积极 预 防 , 可 显 著 降低 下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率 , 行 有 效 的护 理 干 预 措 施 , 可提 高 患者 护 理 满 意 率 , 改 善 护 惠 关 系, 减 少护 患 纠 纷 , 值 得 临床 进 一 步 推 广 使 用 .
例 行 外 科 手 术 患者 为 研 究 对 象 , 随机分为对照组 4 3例 , 观察组 4 3例 ,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 察 组 行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形成 预 防
及护理干预 , 对 两 组 患者 护 理 干 预后 效 果 进 行 分 析 . 结果 : 观 察 组 深静 脉 血 栓 发 生 率 为 6 . 9 8 %, 对照组为 2 7 . 9 1 %, 两 纽 差 异 有 统 计 学意 义 ( P < 0 . 0 5 ) ; 观察组 护理干预后 患者满意率为 9 3 . 0 2 %, 对照组为 7 4 . 4 2 %, 观 察组 显 著 优 于 对 照 组 ( P < 0 . 0 5 ) . 结论: 对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 50%。

[2]近年来,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重点介绍其诱发因索、风险人群预测、预防及在临床护理中的处置方法。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1 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4]1.1 血流滞缓手术体位不当,可导致静脉受压;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可使血流缓慢;手术后卧床或制动,活动明显减少,小腿肌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中,易发生静脉血栓,这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1.2 静脉血管壁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手术创伤,特别是腹腔肿瘤,手术范围大,增加了对邻近部位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血管内膜下有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静脉输注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可造成静脉壁损伤。

1.3 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不仅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且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原的释放和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并增加了血小板的粘附性,而引起反应性血液凝固性增高。

因此,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以上因素促成了手术本身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的因素。

[3]2 风险人群预测及分类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髋关节或盆腔手术、恶性肿瘤及静脉曲张等病人,术后特别容易发病,被定为血栓形成倾向的高危因素。

[1] 为了提供合适的预防性措施,Salzmen[3] 率先提议将病人分为低危险性、中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三组。

2.1 低危险性病人该组病人为接受小手术(时间少于30min)和年龄在40岁以下接受大手术(手术时间超过30min)且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四川省西充县妇幼保健院 637200外科术后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外科性手术并发症,如果相关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不对其进行重视,很有可能错过病情最佳治疗时间,而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产生。

为进一步减少由于不及时预防和不恰当的护理所引发的外科术后并发症,希望通过本文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护和护理的科普,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这一外科手术并发症,并进行科学的治疗,将风险降到最低。

1.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主要指的是,人体深静脉内部的血液不流动,出现异常的凝结情况,从而将静脉管腔阻塞,导致血液在静脉回流时出现功能性障碍,从而引起远端静脉出现高压、肿胀、疼痛、静脉曲张等系列临床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为常见的外科术后并发症,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理很有可能会造成患者截肢,组织坏死等。

2.外科术后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静脉血流滞缓一般在进行外科手术时,会根据手术性质选择麻药使用的剂量,若需要对脊髓进行麻醉,会导致人体的血液系统出现静脉曲张,而一旦发生静脉曲张,便会阻挡血液的正常流动,外科手术的麻醉药效会使得人体下肢肌肉失去收缩功能。

静脉壁损伤一,机械性的刺激,当患者在进行下肢静脉注射过程中,外界异物对人体静脉血管造成刺激或损伤;二,化学性损伤,患者在进行输液时,输入静脉血管的药物具有刺激性且浓度较高,在血管内形成高浓度的组织液,引起静脉壁的损伤。

3.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临床症状?1、小腿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小腿会出现持续性疼痛,还会伴有明显的水肿现象,若对小腿进行按处理,周围的皮肤会呈现出充血性红斑。

根据临床调查,形成小腿静脉血栓会伴随有发炎现象。

2、小腿肌肉静脉丛深静脉血栓形成:该肌肉组织是位于人体下肢的一个局部桥段,引发的炎症程度较轻,小腿会出现轻微的疼痛、肿胀。

3、骼骨静脉丛深静脉血栓形成:位于下肢,波及范围较广,有三个特征:①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在进行肌肉按压时,疼痛程度会明显增加。

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标签: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随着现代医疗的迅速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如肺栓塞(PE)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DVT的一种致命性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DVT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临床上较多见。

国内文献报道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6%[1]。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手术患者1120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12例,进过及时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年龄52~82岁,其中男7例,女5例。

左下肢11例,右下肢1例。

食管癌3例,直肠癌6例,肺癌1例,胃癌2例。

术前合并高血压8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6例,下肢静脉曲张2例,有吸烟史9例。

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2~14 d,经过彩色超声确诊。

1.2治疗方法12例均为保守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等方法治疗,即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12 h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天;尿激酶1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控制滴速,1~2 h内滴完;复方丹参12 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每日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根据检查结果来调节溶栓、抗凝的剂量和调整治疗方案。

2结果本组病程7~14 d。

1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栓完全再通),随访6月无复发;2例好转(临床症状缓解,血栓部分再通)。

3讨论3.1相关因素3.1.1年龄及基础疾病有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

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神经外科;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1-0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DVT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

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施行手术211例,发生DVT5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72岁,高血压脑出血4例,重型颅脑损伤1例。

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2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

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天,1例心率缓慢48~59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

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本组5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

2预防措施2.1增加活动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

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体位,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2.2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3 保护静脉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方法:选择86例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术后宣教指导,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结果: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明显低于常规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手术后常见的静脉疾病,DVT的发病相对较急,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血栓加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手术量逐年增加,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许多患者在长时间手术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做到必要的预防措施,少数出现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死亡[1],死亡发生率为10%~63%。

因此,有必要提高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预防DVT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术后护理措施,以造福病患,因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受到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2]。

为了更好地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文以我院患者为例,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数据和方法1.1一般信息选择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43例。

实验组男3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1.4)岁;常规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9±1.6)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其他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0.05)。

1.2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宣教,戒烟、指导患者家属术后辅助按摩下肢,指导患者早起离床活动,在实际护理中,护士为病人提供环境控制和营养支持。

如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如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如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常表现为色素沉着、皮炎、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肿痛、淤滞性溃疡等表现,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静脉疾病。

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损伤。

久病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制动状态、久坐不动均造成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妊娠、产后、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手术易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凝血酶原,从而导致血液的凝固性能提高。

完整的血管内膜对血小板的聚集起着生理性的保护作用,但外科手术会对静脉造成损害,从而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并释放出促凝剂,从而强化了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二、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加强宣教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危害性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行动不便、卧床的患者,对其展开一对一的指导。

对于老年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内容要反复讲解,提高患者的认知,实现健康教育的强化落实。

同时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使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诱发原因、危害有更多的了解,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对患者普及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相关知识之外,饮食方面的指导也不容忽视。

对高危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使其能够纠正不良的饮食结构。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三餐饮食尽量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对血脂、血糖、血压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增加高蛋白、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

多进食海带、蘑菇、芹菜、豆类等食物。

男性患者尽量不吸烟,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液流动的减少,造成胆固醇沉积。

另外,多喝水,注意便秘的发生,以免因腹压过高而导致静脉回流不畅。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4T03:26:41.774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5期作者:古威芹[导读] 目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古威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和护理系统方案。

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分析,104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有7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6.73%,经过对症治疗后6例痊愈,1例出现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发现,D-二聚体≥5mg/L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5mg/L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众多,昏迷、颅脑损伤、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等等,都可能提高DVT发生的几率,只要积极采取系统性预防护理措施,有效规避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便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神经外科;DVT;危险因素;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诸多外科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神经外科也不例外,且发生率较高。

如果不能够及时对症治疗,DVT很快便会引发一系列综合征。

与此同时,DVT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费用,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病情病况和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开展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DVT发生率和致死率。

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相关临床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12001)2012年4月22日收稿摘要: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 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

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止DVT 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64-02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严冰*DVT 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 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1]。

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48~82岁,平均65岁。

高血压脑出血6例,脑血管畸形出血2例、重型颅脑损伤各2例。

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5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

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

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2结果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3护理体会3.1预防措施3.1.1医患共同预防:①医护人员自身应当明确并深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及产生的高危因素,并将上述知识向病人本人及家人强调,引起重视,共同预防。

②医护人员教授指导病人如何进行术*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干部病房(750004)2012年4月22日收稿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口寿命正在逐渐延长,随之而来很多疾病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其中糖尿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由于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慢易反复,患者易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及变化,直接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因此,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人;心理特征;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164-01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马培花*张美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问题,随之而来很多疾病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其中糖尿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也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科2010年2月~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共460例,男280例,女18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5岁,其中伴有高血压者142例,伴肥胖者150例,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WHO/ISH 标准,糖尿病诊断符合WHO 诊断标准。

2心理因素分析2.1忧虑:担忧和焦虑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心里反应,因为不了解糖尿病病因、症状、体征及转归,认识不清而过分担忧;有的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长期服药有副作用,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引起较持久的忧虑。

2.2紧张与恐惧:糖尿病由于病程长,不易治愈,易发生并发症,使患者产生恐惧悲观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失眠、暴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2.3怀疑、失望、悲观:对现有的医疗水平表示怀疑,此类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且反复发作,有的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就意志消沉,导致情绪失控与自我调控能力减弱,不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

然而,精神因素又是导致病情变化的重要因素,悲观失望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2.4孤独、抑郁:由于患病离开家和朋友,住进医院,儿女不在身边,对医院的环境和人都很陌生,如护理人员及患者家人没有及时与其沟通,患者易产生孤独寂寞感,不及时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孤独感,随着病情的加重,使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从而出现抑郁。

2.5依赖心理: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坚持规律服药,按时注射胰岛素。

一些老年患者生活自理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大脑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无须学会防治方法,一味地依赖医院及家人。

3护理对策3.1尊重关爱患者,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藉,感情上得到满足。

主动给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告知治疗方案,并加强生活护理,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个性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2疏导安慰患者,首先应进行认知疗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及时给与精神安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对病情已基本控制的患者,告知其医护人员会尽力给予治疗,不要对病情过于担忧。

3.3人的情绪变化多与需要密切相关,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变化;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正向指导、安慰和鼓励,有的放失地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内心痛苦。

针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医生交流,向患者做专业性指导,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3.4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环境,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介绍病房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姓名,以增进患者对科室环境的了解,减轻心理压力,消除陌生感,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动员家属和好友,经常到院来陪伴病人,多和病人聊聊天,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支持,使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

3.5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①合理作息、戒烟戒酒。

②遵守饮食原则及用药计划。

③有规律地适当运动。

④自我血糖监测并作好记录。

⑤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

⑥注意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足部护理,防止感染。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通过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忧虑、紧张、恐惧、孤独、悲观、失望、依赖等心理。

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化解了患者的心理问题,以真诚的态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同时让患者真正相信现代医疗技术,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健康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及家属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2012年6月后肢体功能锻炼。

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会。

3.1.2增加活动: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

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体位,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3.1.3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使用弹力袜或者间歇充气加压泵。

3.1.4保护静脉: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

3.1.5饮食: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1.6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2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3.2.1一般护理: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

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③血栓形成后10~14d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cm,这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

④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⑤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

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

⑥每4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

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⑦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⑧加强皮肤护理。

3.2.2抗凝疗法及溶栓的护理:①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药物剂量。

②注意出血并发症的观察。

如出血加重应及时处理。

3.2.3功能锻炼: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让患者下床活动,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4讨论结合本组资料,作者认为引起本组DVT的原因可能有:①手术。

DVT多发生于手术或创伤后[2],本组8例均于手术后发生DVT。

②肢体瘫痪及长期卧床。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而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减少,造成血液回流影响。

本组7/8例发生于瘫痪肢体,说明瘫痪肢体是DVT的重要诱因。

③高龄。

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退变和(或)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④止血、脱水剂的应用。

脑出血患者为了止血、减低颅内压而使用止血芳酸、甘露醇等对血管刺激的药物,易使管壁粗糙;加上脱水剂的应用易造成机体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

⑤心率慢。

本组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

造成血流缓慢,血液淤积。

⑥解剖结构的差异。

本组病例血栓多发生于左侧肢体,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总动脉和左髂内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压有关[3]。

⑦深静脉置管。

本组有2例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者,可能与血管壁损伤有关。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及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以减少静脉壁损伤,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静脉血回流,有效地防止了DVT的发生,从而减少了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蔡柏蔷.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09-5l0.[2]叶舜宾.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4.[3]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70.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