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寄宿 以后 , 一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少 了, 不能完全
适 应 新 学 校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 习惯 新 老 师 的 教 学 方 式 , 周 围 的 不 与
2 解 决农 村 中小学 撤点 并 校 问题 的对 策
21 提 高 农 村 中小 学 低 龄 学 生 生 活 自理 能 力 .
22 加 强师 资 力量 , 全 学 校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机 制 . 健
农村撤点并校 以后 , 使得现有 的学校教学设备数量增加 , 但 也造成大批教师的冗余 。 教学设备增加 以后 , 教学设备 的使用是
一
个关键 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果 其教学利用率不高 , 也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 上 农 村 地 区 的教 师 队伍 老 龄 化 严 重 , 些 教 师 不 具 备 相 关 加 一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应该 建立 人才培养与优化
的人 才 机 制 , 行 “ 师 流 动 制 ”加 强 教 师 的 理论 学 习 , 强 师 实 优 , 加
方 面 , 主任 及 其 他 心 理 辅 导 老 师 应 不 定 期 地 深 入 学 生 宿 舍 , 班 了
解和关心低龄学生的生活 , 帮其解决生活中遇到 的实 际问题 , 也
可 以让低龄学生与高年级同学混合住宿 , 在学习 、 活上帮助和 生
引导低龄学生 , 通过家庭和学校共 同努力 , 断培养 他们的生活 不 自理能力 , 也就逐步提高 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些 地区的校 车居然是 敞篷车 ,部分家长还用农用拖拉机或者
三轮车替代校车。 自从 甘 肃 庆 阳 校 车事 故 之 后 , 体 曝光 的全 国 媒 各 地 幼 儿 园 、 学 等 校 车 事 故 频 现 。 大部 分 的 校 车 是 社 会 车 辆 , 小
小学“撤点并校”十年来的问题与对策——以陕西省富平县为例
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教师•T EA C H ER2020年4月Apr.2020小学“撤点并校”十年来的问题与对策—以陕西省富平县为例强红蕾,张钰婷**(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采取的政策为“撤点并校”,在施 行过程中,政策的优势和问题都直观地呈现出来。
文章通过整理“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解决对策方 面的文献,发现陕西省富平县小学“撤点并校”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和教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关怀、注重学生道德培养等对策,以期打破和走出富平县小 学的现实困境,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乡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0-19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11-0017-02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 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详细来说就是将布局不合理、格局 较小、教学质量比较低的乡村学校撤销,合并到乡镇上的小 学,或者将乡村中的几个学校或教学点合并为一所规模较大 的小学。
这一热潮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涌动着。
但是紧 随其后的学生寄宿、饮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使人们 必须用新的眼光审视乡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正确性和必要 性。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 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要“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 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当前由"撤点并校”带来的教育问题越发严重,引起了不少 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一是分析并解决好"撤点并校”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有 助于实现乡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中小学教育政策解读分析
中小学教育政策解读分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政策成为广大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小学教育政策是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文将对中小学教育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政策。
一、义务教育政策1. 基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基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是针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出台的。
政策倡导实施城乡一体化教育,加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2. 教育公平政策教育公平政策旨在消除教育资源的差异,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政策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二、综合素质教育政策1. 德育为先政策德育为先政策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
政策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以塑造健康的人格为目标。
2. 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呼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政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估。
三、教师培训政策1. 职业发展政策职业发展政策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政策提出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优质资源政策优质资源政策旨在优化教师的教育资源配置。
政策要求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课程改革政策1. 新课程标准政策新课程标准政策是为了推动我国课程改革而制定的。
政策要求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2. 创新教育政策创新教育政策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一、方案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是国家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关键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化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义务教育质量和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异等诸多问题。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校一策的方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一校一策方案旨在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发展策略,使教育资源科学配置、优化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公平性,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方案目标和原则1. 目标:实现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公平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2. 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三、方案内容和措施1. 教育资源调配(1)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的招生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升学机会。
(2)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对贫困地区和学校进行特殊倾斜,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教材。
(3)建立健全教师公平流动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园环境建设(1)增加学校硬件设施投入,改善学校教育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和品行。
(3)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教学改革(1)推行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四、方案的实施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牢固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时间表。
2. 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系统,对各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3. 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和推广一校一策的方案,增强社会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知和支持。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李红;熊丁;杨芳【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是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情况而进行的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本文在对吉安市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三个县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目前“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干扰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家庭正常生活,交通安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应加大对山区学校的教育支出,给学生营造优质的食宿条件,提高农村村小老师待遇,制订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村小任教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补助以及学校间发展公共交通;学校应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做好专职老师配备的工作;家长应做好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社会慈善组织应增加对山区农村小学学生的赞助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市场研究》【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作者】李红;熊丁;杨芳【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0.13999 /ki.scyj.2015.06.011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在全国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税费改革和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追求教育公平、规范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然而,这项工作存在不少必须高度注意和慎重处理的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处理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关系、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如何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适当照顾分散的校点、如何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等。
为此,调研组走访了江西省吉安市辖的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在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所小学,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手段获取了相关的情况以及数据,本文将从“撤点并校”对学生、教师队伍以及农村家庭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这几个部分进行深入阐述。
教育区划调整过程中学校合并问题研究——以企业学校与地方学校合并为例
has to redesign and regulate the previous structure.School merging is
of the
conlmon regulating approaches.The school merging may take place between enterprise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maj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rther deepening,more and more
enterprise schools
are
being stripped from the enterprises they are attached to.These
problems,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并模式相关的问题。
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概念、 研究的内容、问题与方法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第二部分为企业学校与地方学 校合并的背景分析,主要论述了企业学校与地方学校合并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部 分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企业学校与地方学校合并后出现的种种问题。第四部分从 经济、文化、政策等角度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第五部分提出如何从内部 机制上有针对地解决合并后学校的突出矛盾。第六部分站在教育行政的层面从如 何从源头上抓稳定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区划调整 合并学校 管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
析的视角
李亮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由于政策在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等过程中存在着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了上学难、上学贵、交通安全隐患增加、甚至辍学率上升等问题,政策效果偏离了政策既定目标.文章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反思,探究这一政策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政策制定质量,规范政策制定程序;保障政策投入,减少政策执行偏差;加强政策评价,建立快速反应的纠偏机制;重视政策更新,提高政策终结的有效性与及时性等建议.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李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严打"政策的问题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石若坤
2.高校扩招政策的问题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罗大明;刘静
3.多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基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案例研究 [J], 魏志荣
4.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李亮;
5.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民主参与--基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视角基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视角[J], 李战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
其中,有关学校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部领导制度有:校务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
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一、前言存货付出与我们今天为了寻找真理所作的付出有相似之处。
我们的父母为了抚养我们,我们为了理想和追求付出了努力。
同样的,我们也应该为实现学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
一个有效的一校一策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
本文将对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二、一校一策的定义与重要性一校一策是指在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规划。
这意味着每所学校将根据其教育资源、学生群体、社会背景等特点,制定一套适合该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校一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育公平: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公平问题的存在。
通过一校一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 提高教育质量: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3. 增强学生发展潜力:一校一策将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根据每所学校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潜力。
三、一校一策的指导原则在制定一校一策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均衡发展:注重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偏废某一门学科或某一方面的教育。
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差异化: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要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的特性、教职工的实力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 循序渐进:一校一策的实施需要一个有序的步骤。
要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稳定中持续改进。
四、一校一策的具体举措1. 统筹规划:每所学校应根据其地理位置、学生特点、教职工实力等因素,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学校能够有序、稳定地推进。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每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并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并现象的调研报告罗娜阚媛杰张碧君蒋浩赵琳曾荣俊中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它是我国“尊师重教”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由于多年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学模式和思路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这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矛盾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的需要,政府职能在不断的进行纵向横向的深化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问题。
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原有的行业办学地方与政府等多种办学途径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在管理上各自为政,不能够互补有无,不能集中社会各方力量进行交叉式综合办学,中小学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
2.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
条块分割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重复建设,投入造成教学成本不断提高,抢生源,争师资现象日趋恶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适应新时期教育目标问题.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中之重,分散的教育模式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很多学校为了争取社会“效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分低能”现象与素质教育目标背将道而驰。
针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我们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使中小学教育尽快走上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正确轨道上来。
为此,教育部门特此颁布了中小学合并这一方案,全国很多地区也开始实施这一方案,在实践中证明,中小学合并有着诸多好处:1.精简了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
过去由于一些学校人数少但年级多,导致师生比例偏大,分散了人力和财力,办学效益不高。
合校后,教学人员减少了,政府开支降低了,办学效益提高了。
2.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合校后,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了,教师配备优化了,教学效果好了。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摘要】本篇文章旨在对中小学并校进行再认识,从政策与策略的角度展开。
在对当前中小学并校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接着在对中小学并校的政策内涵、具体操作策略、实施路径和方法、利弊分析以及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
最后在展望了中小学并校的前景,提出了启示和建议,并以结语作为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小学并校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深入掌握中小学并校的政策与策略,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小学并校、政策、策略、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内涵、操作、路径、方法、利弊分析、成功案例、前景展望、启示、建议、结语。
1. 引言1.1 当前中小学并校的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并校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和推广,这一政策的背景是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校园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所主导的。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小学生跑掉了,初中生找不到”的现象,中小学并校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强调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中小学并校也被视为一种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中小学并校,可以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校园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当前中小学并校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等、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校设施等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
1.2 中小学并校的意义中小学并校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中小学并校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中小学并校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中小学并校可以促进学校规模化发展,推动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初中小学集团一体化教研(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集团化办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为了实现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加强初中小学集团一体化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初中小学集团一体化教研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小学集团一体化教研有利于整合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集团内教师的共同研究,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集团一体化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推动教育公平集团一体化教研有助于缩小集团内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资源共享、教师流动等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4. 优化课程设置集团一体化教研有助于优化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集团内教师的共同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初中小学集团一体化教研的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建立健全集团一体化教研制度,明确教研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优化教研团队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团队,由集团内优秀教师、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
教研团队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高质量。
3. 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如专题研讨、观摩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竞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强化资源共享加强集团内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如图书、教学设备、课程资源等。
通过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推动教师流动推动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小学初中教研一体化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实现小学与初中教育的无缝衔接,有必要探索小学初中教研一体化的路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小学初中教研一体化的建议。
一、明确一体化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学与初中教育的有机衔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设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研一体化,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一体化教研体系1. 建立教研机构:成立小学初中教研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
2. 设立教研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设立教研基地,负责开展教研活动、培训教师、推广先进经验等。
3. 组建教研团队:由小学和初中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分享经验,促进教师成长。
4. 制定教研计划: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长期和短期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三、开展一体化教研活动1.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 教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研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3. 教学研讨: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教学心得。
4. 教师培训:针对教师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加强一体化资源共享1. 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小学初中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查阅和使用。
2. 教研成果交流:定期举办教研成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教学经验推广: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教育教学评价:建立一体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学生、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摘要: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
学校合并应该在适宜合并的学校之间进行。
评价并校效果,应坚持内外两方面标准。
在并校中,应强调政府责任。
关键词:并校;生源;资源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合并的主导原因有两个:生源数量减少以及改变“低质资源”的需求。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更多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校还受到更多因素和目标的驱动,因此,并校决策应当在综合、动态地预测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作出。
(一)关注现有生源与未来人口及教育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生源数量的减少,使得许多学校的举办变得规模不经济,进行合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种考虑必须建立在对人口和教育发展的长期预测的基础上。
1.必须注意把握人口出生率的起伏而导致的入学人数的变动。
2.关注现有教育模式与未来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即便入学人数减少,也不意味着学校数量应该成比例地下降。
小班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的班额大多在40人-45人,而小班化教学则应限制在每班35人以下,这样班数就会“涨”出来,对学校数量的需求也相对增大。
虽然我国大面积实施小班化教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必须为这种变化预留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产权利带来的巨大利益决定了现在轻易放弃的校地,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收回。
而新建一所学校所需的教育投资远比维持现有学校的投资大得多。
(二)关注“低质资源”的改造和优质资源功能的放大之间的关系“低质资源”即持续严重质量偏低的基础薄弱学校。
一些学校由于区域条件、生源状况、师资条件和管理原因,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并非换一两个主要领导就能改变面貌,“整体打包”加入优质群体是改造这类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一些优质学校通过长期积累,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校文化等形成优势能量积淀,可以通过扩张或输出,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低迷待变和蓄势待发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是学校发展中的常态,所以以资源改造输出为目的的并校也应该成为常态,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指导下长期进行下去。
中学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学生发展
国家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 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课程质 量和教学水平。
教育公平政策
国家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加大 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努力缩 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差距。
地方层面教育政策解读
招生政策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生政策 ,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方式、特 殊类型招生等,以确保招生工作
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 质。
心理辅导与咨询
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 韧性。
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健 康成长。
案例四: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全面成长实践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 管理,促进家校之间的 沟通与合作。
中学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 学生发展
2024-01-13
• 教育政策背景与现状分析 • 学生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 • 教育政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实践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启示 • 未来展望及建议措施
01
教育政策背景与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概述
素质教育政策
课程改革政策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案例二:某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德育为先
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 为习惯。
课程改革
对中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案例三:某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实践
THANKS
教育政策导向学习心得
教育政策导向学习心得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深入研究了各种教育政策,并从中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教育政策导向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1. 了解政策的目标和原则
研究教育政策时,首先要了解政策的目标和原则。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政策的背景和动机。
同时,了解政策中的关键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和解释政策的具体要求。
2. 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
仅仅了解政策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
这需要我们研究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其对教育实践和学生的影响。
通过比较政策的初衷和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积极参与和反馈
研究教育政策不仅是为了了解政策,还要积极参与其中。
作为
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并提供反馈和
建议。
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影响政策的制定方向,以更好地满
足教育实践的需求。
4. 持续研究和适应变化
教育政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
为了跟上变化的步伐,我们需要保持持续研究的态度,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需要适应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
总之,教育政策导向学习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教育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教育挑战,并
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希望我的学习经历和心得对你有所
启发。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中小学并校,即是两个或多个中小学合并为一个学校,这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结构改革,它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中小学并校的政策和策略,需要对它再进行深入的认识。
一、中小学并校的政策2000年以前,国家对于中小学并校教育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实施细则。
200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于中小学并校的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当一所学校的学生规模小于150人时,应该对该校进行优化调整,有合并的可能。
2001年,国家再次出台《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并校做了详细规定,即对于一所小学的学生规模在70人以下,初中在120人以下,应当实行合并。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小学并校的政策不断地更新升级,2009年《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再次改变了中小学并校的政策,规定地域条件良好、资金充足的地区,中小学校舍必须分开建设,学生就近入读;而在地域条件欠佳、资金紧缺的地区,可以适当实行中小学并校。
总的来说,中小学并校的政策是根据学生规模、地域条件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定,为了达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而制定的。
二、中小学并校的策略中小学并校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的策略显得特别重要,它涵盖的内容非常细致,涉及课程设置、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精简和调整,以避免重复和冗余。
建立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和适用性的知识技能。
其次,教育管理方面,需要实行一体化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
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实现人性化管理,减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
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师资培训和评价体系,招聘高水平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摘要: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
学校合并应该在适宜合并的学校之间进行。
评价并校效果,应坚持内外两方面标准。
在并校中,应强调政府责任。
关键词:并校;生源;资源并校是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的资源重组,也就是几所学校通过组织的一体化,实现物质的、人力的和文化资源的融合,改变原来消极的品质,挖掘和放大积极资源的功能,形成新的优质资源结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小学的并校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
并校首先发生在生源锐减的小学。
例如:北京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每年100所的速度进行学校合并,到2010年,规划小学要从目前的1625所调整为1400所。
进入21世纪,初中并校的力度逐年加大,北京除了已经调整的学校外,还计划将初中校由目前的401所调整到350所。
全国各地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对于这种趋势,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存在着争论,人们在肯定并校的必要性的同时,对于并校规划的长期预测,并校后的办学质量、并校的宗旨和伙伴选择取向、并校中的政府行为等问题争论较多。
全国各地的社情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并校政策实施一个战略区间(指社会发展目标和各种社会因素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战略与上述因素的共生性组合)以后,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评价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情况,提出修正或补充政策和策略。
并校决策要综合考虑复杂的系统因素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合并的主导原因有两个:生源数量减少以及改变“低质资源”的需求。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更多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并校还受到更多因素和目标的驱动,因此,并校决策应当在综合、动态地预测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作出。
(一)关注现有生源与未来人口及教育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生源数量的减少,使得许多学校的举办变得规模不经济,进行合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种考虑必须建立在对人口和教育发展的长期预测的基础上。
1.必须注意把握人口出生率的起伏而导致的入学人数的变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我国入学人口持续下降,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到2010年左右。
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区出现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将会导致2006年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人口生育高峰,相继而来的是 2010年以后的小学入学和中学入学人数的小高峰。
为了避免校舍配置的“松紧”跌宕不定,并校的具体规划必须建立在对本地人口发展(也包括对城乡改造规划后出现的人口聚集“再分配”等情况)作出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之上。
2.关注现有教育模式与未来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即便入学人数减少,也不意味着学校数量应该成比例地下降。
小班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的班额大多在40人-45人,而小班化教学则应限制在每班35人以下,这样班数就会“涨”出来,对学校数量的需求也相对增大。
虽然我国大面积实施小班化教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必须为这种变化预留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产权利带来的巨大利益决定了现在轻易放弃的校地,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收回。
而新建一所学校所需的教育投资远比维持现有学校的投资大得多。
(二)关注“低质资源”的改造和优质资源功能的放大之间的关系“低质资源”即持续严重质量偏低的基础薄弱学校。
一些学校由于区域条件、生源状况、师资条件和管理原因,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并非换一两个主要领导就能改变面貌,“整体打包”加入优质群体是改造这类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一些优质学校通过长期积累,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校文化等形成优势能量积淀,可以通过扩张或输出,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低迷待变和蓄势待发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是学校发展中的常态,所以以资源改造输出为目的的并校也应该成为常态,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指导下长期进行下去。
在这种并校模式中,应该注意这样几点:1.建立相关的合并制度。
包括办学质量评估制度、优质学校接受“低质学校”的义务制度、组织整合制度、并校条件下的师生合法权利保障制度等。
2.要注意保护弱校、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合并中,处于顶端的示范校或重点校对“低质学校”的合并采取了“抛弃政策”——只要校产,不要教师和学生,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在对合并的整体考量中,应该包含给“低质学校”的师生一个更好的出路和更理想的教育环境。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条件下,每所学校都面临特定的服务对象群,在学校价值链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低质学校”被合并,但是它们所服务的群体的利益要求不应该被淡化或忽视,不能通过并校简单地扩大了优势学生群体的利益,却将“劣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责任平移到另一所薄弱校身上。
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恰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真正对相关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负起责任。
3.要考虑学校规模的适宜性。
在一些地方的并校个案中出现了班数80个—180个,学生5000人—8000人的巨型学校。
形成这种并校模式的因素有:经济上的考虑、学校之间的生源纷争等。
这种规模的并校不宜提倡。
学校发展规模有基本的适宜规律,适宜的学校规模容易形成学生的舒适感,易于管理,经济效益最佳。
发达国家一般认为,小学在校生人数应该在500人一800人之间,中学则为800人一1200人之间。
中国的情况不同,但是适宜规模的小学还是应保持在700人—1200人左右,适宜的中学则在1000人~2000人左右。
我国城乡建设正在兴起“适宜生活’的规划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应当出现在学校建设理念,尤其是并校理念中。
哪些学校之间合并比较好?(一)学校合并的基本价值取向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并校的基本价值取向:1.并校应当实现新学校恰当的规模效益。
包括恰当的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
2.并校应当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综合实现。
应当有利于提高学校群体的整体质量,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改造和提升“低质学校”资源。
3.并校应当有利于中长期的教育发展和改革。
4.并校应当缩短磨合期。
并校应实现合并学校组织和人员的真正融合,在稳定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适宜合并的几种学校组合如果我们把学校分为“最强”(重点的名校)、“强”(高质量的学校),“中上”(公认比较好的学校)、“中”(初步达标,还说得过去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话,那么下列组合或许可以实现不同的战略目标:1.“最强”+“中上”组合。
在区域内强校数量少或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为打造区域内名校的规模,提升学校的整体品质,用名校带动基础相对较好的中上学校可能比较成功,双方可能都能接受,容易磨合。
但是这种合并在数量上不宜过多 (应是个别的),因为中上学校是大量水平一般的学生(社会背景也大多是工薪阶层子弟)入学的首选之地,减少中上学校的数量会从多方面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冲击。
2.“强”+“中”组合。
发挥前者的辐射作用,提升后者的水平,扩大强校的规模。
这种合并相对来说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都愿意接受的一种组合,干部和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
3.“强”+“薄弱”组合。
这种合并经常是以强校人员为主进行重组,有选择地保留薄弱学校的生源和师资。
同上一种类型一样,它的效果是扩大强校资源,同时减少薄弱学校的数目。
4.“中上”+“薄弱”组合。
这种并校是大众眼中的“普通学校”之间的合并,学校之间的平等感最强,新学校对中等以下学生的义务感最强。
这种合并的明显目标就是把薄弱资源的质量提高到基本标准水平以上。
(三)不适宜进行的两类合并笔者主张,如果不是由于特殊情况的话,那么一般来说,以下两大类合并不宜进行:1.“最强”+“最强”、“最强”+“强”、“强”+“强”组合。
这类合并把优势资源集合到一起,容易形成某一地区优势学校的“超级大国”,造成资源垄断的局面,使其他学校难以发展,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分层严重。
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包括隐性制度)条件下,强校数量的减少,实际压缩了普通家庭学生的选择空间,易产生不公平。
2.“最强”+“薄弱”组合。
这种组合的结果就是剥夺薄弱学校。
同时由于目标、师资和生源的巨大差异,原来两所学校的干部、教师之间难以融合,常使原来薄弱学校的人员处于尴尬境地。
并校效果的评价问题对并校政策的不同意见经常发生在对于并校效果的评价问题上。
笔者认为,评价并校效果,应坚持以下一些标准。
(一)评价学校内部的标准1.组织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所谓健康,是指各个合并学校应尽快融为一体,所有人员,特别是失去主体资格的被合并学校人员,尽快生成对新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恰当的政策,可以消除来自不同学校人员的隔阂与对立。
所谓稳定,是指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没有不同群体冲突导致的学校动荡。
所谓和谐,指人员关系融洽(关键是领导班子和管理部门人员关系良好),师生融入新的组织文化之中。
2.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原有高端质量得到保证,低端质量得到提升。
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辐射、改造功能得以发挥。
这里有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的“评价规则”的问题。
一些怀疑并校政策的意见认为(公众也容易产生这种看法),优质学校在接受低质资源后,学校教学成绩下降了,这种看法的依据主要来自考试的平均成绩。
这种整体模糊评价的方法是不公正甚至是有害的。
强校接受弱校,必然出现部分学生(原质量较低的学校服务的那部分生源)成绩低于原强校水平的情况,对于这部分学生不应以绝对标准衡量,而应采取相对性比较强的“进步”标准——包括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满意度和成绩的进步程度。
因此,为了衡量并校的实际效果,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对各校学生的原有状况分别作出具体评价,作为比较的基础数据。
3.学校生成新的发展愿望和推动力,出现超越原来基础的发展态势。
4.交校过程稳健、健康,没有发生违纪行为,保证国有资源不流失。
(二)合并的外部效应标准应保证原来各个学校服务对象的合理利益,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应该得到他们的肯定。
并校中的政府责任并校实际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或新机遇,而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例行公事。
因此,政府部门应当从区域战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更多从普通百姓的利益出发规划并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行政部门把并校单纯理解为打造名校,把名校做强、做大。
这种做法的结果之一是把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学校,扩大了学校间条件的差异。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上述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但是提升薄弱学校的品质,给普通百姓“雪中送炭”,应当成为规划的重点。
(二)把握过程策略一些批评意见认为,有些并校过于仓促,一个命令,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合并了,缺乏民主作风。
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有部分道理。
没有沟通,学校干部和教师缺乏思想准备,各方合理利益难以保证。
但是在众多利益要求面前,过多的讨论不仅会使合并欠拖不决,而且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矛盾冲突,还有可能出现合并学校部分资产流失的现象。
并校初期成功的关键是主要领导的选择、干部和教师工作的恰当安排以及公平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