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33)《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一【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熟悉《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3.掌握较为复杂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根据语境理解单词/词组/句子的含义。

2.能够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教学难点1.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2.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全班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谁?4.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自己的回答。

2. 屈原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学生跟随老师的介绍,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成就和不幸遭遇。

3.学生集体朗读《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

3.课文阅读及分析(60分钟)1.老师教授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

2.学生针对《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逐句解析,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和每个句子的文法结构。

3.学生针对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4. 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屈原的重要地位,并送上祝愿。

作业1.预习下一课文本,做好笔记。

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阐述自己对《离骚》或《天问》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包括介绍PPT、朗读、阅读及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屈原及其主要作品,并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分析。

同时,本节课也提升学生对文化和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是一节十分有意义的课程。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1、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睥睨(pìnì)波澜(lán )鞺鞳(tāng tà)罪孽(niè)眩目(xuàn )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徊(páihuái )郢(yǐng )稽首(qǐ)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3、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屈原事迹的视频)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在屈原爱国爱民、英勇无畏的背后,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随着郭沫若走进屈原的内心。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南冠草》等。

2.写作背景《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难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屈原简介”“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屈原》梗概”等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屈原、什么是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屈原》剧本的梗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雷霆()污秽()犀利()国殇()诡谲()鞺鞳()徘徊()稽首()睥睨()诡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稽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无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拖泥带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速读全文,根据下列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做标记。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示例(一) 屈原列传节选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示例(一) 屈原列传节选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示例(一) 屈原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2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找出文中的意象,并且分析其作用【导入】欣赏影片,初步走进屈原的生活。

【板书】题目作者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学案,齐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是应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2﹑学生齐声诵读《离骚》,了解“楚辞”形式特点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二、合作探究:1、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再读文章,根据意思了解文意,并叙故事四、精讲解疑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屈原》(节选)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可供作文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郭沫若在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在尖锐的剧情冲突中,塑造了主张爱国的屈原这个悲剧典型,正如作者所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屈原的时代象征着我们当前的时代”。

文章通过大声呼唤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电,把屈原内心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排山倒海的万钧力量疏泄、显现了出来。

自然界的风、雷、电都化成他手中的长剑、心中的利器,他要把统治楚国的黑暗全部驱散,全部消灭。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屈原的塑造,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屈原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介绍课文节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橘颂”、“受诬”等。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领会(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或者是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白或独白的作用。

2.了解舞台说明,讨论交流,概括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体会独白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走进戏剧,看看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揣摩台词含义1.品读《屈原(节选)》里的对白和独白。

小组合作分工,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表情、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尽量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人物在舞台上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2.通过分角色朗读开端部分,思考: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1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颂歌,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3.通过反复朗读屈原独白,分析抒情对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以此探究作品主旨。

答案示例: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17、屈原(节选)优质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优质精品教案
驰骋:(骑马)奔驰。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戏剧的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镗鞳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炫目:(光彩)耀眼。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 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 ,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朗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文本的记述人物饱含感情倾向的艺术特点。

3. 体会屈原的正直爱国,不屈身于邪恶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怎样理解“有人说司马迁表面上写屈原,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这句话。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

屈原是楚国贵族之后,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才华横溢,治国有方,因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后又遭到流放,但是屈原对楚王仍是一腔赤诚,其爱国忠君之志令人感动。

屈原最终怀沙投江,以死明志,其高风亮节更是彪炳千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郭沫若在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在尖锐的剧情冲突中,塑造了主张爱国的屈原这个悲剧典型,正如作者所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屈原的时代象征着我们当前的时代”。

文章通过大声呼唤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电,把屈原内心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排山倒海的万钧力量疏泄、显现了出来。

自然界的风、雷、电都化成他手中的长剑、心中的利器,他要把统治楚国的黑暗全部驱散,全部消灭。

本文是光明的颂歌,也是申冤的悲歌,还是不屈的战歌。

在正邪对立的矛盾冲突下,塑造了这一代表中华性格和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形象,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文内容,激情澎湃,慷慨淋漓,能给每一个人以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爱国的信念和勇气,随着情节的发展深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情分析:
本文是话剧《屈原》中的高潮部分,九年级学生通过诵读会很容易掌握本文的主题:歌须光明、痛斥黑暗。

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剧本,因此对于戏剧剧本的这一文学样式还比较陌生,容易脱离剧本仅从语言形式,运用排比、复沓、散体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戏剧冲突下人物独白,进而冲淡剧中人物的斗争精神,影响对文本主旨的深刻理解。

另外,学生与郭沫若的时代相距太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剧本形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特别是注意把握戏剧冲突。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主要特点,理解其重要作用。

2.有感情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
1.掌握剧情冲突的背景基调。

2.学习蕴含情感的戏剧手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独白内涵。

2.分析艺术手法,概括作品特点。

教学创意:
直入主题,把握背景;化繁为易,循序渐进;读悟结合,拓展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初识屈原
1.老师深情朗诵歌曲《屈原》的歌词: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等待著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2.学生猜一猜歌词中的人物是谁?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依据。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屈原人物的了解,初识人物。


二、整体把握,了解剧本
(一)学生浏览课文,与《屈原》歌词比较,探究其不同,了解剧本特点(二)老师根据学生的探究发现,适时补充关于戏剧的介绍
明确: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

对话、独白、旁白等都采用代言体,而舞台提示主要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从而归纳概括剧本的特点。

教师在本环节不要急于将戏剧的特点告知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比较后,适时归纳。

在介绍“舞台提示”时,可在教师范读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三、指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指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设疑提问
师:同学们本文分为哪几部分呢
明确: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文章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三)比较不同
教师出示人教版语文教材八下第二单元中的《雷电颂》,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版本的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文中第一部分的作用。

明确:两部分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靳尚、郑詹尹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戏剧冲突
师:原来《雷电颂》是作为散文诗入选八下的教材,而《屈原》是作为话剧入选的教材。

所以第一部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戏剧的重要特点——戏剧冲突。


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五)概括提炼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中的矛盾冲突
明确:光明与黑暗、屈原与靳尚、郑詹尹、屈原与诸神所代表的统治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戏剧冲突的作用,为人物分析和理解主旨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探究主旨
(一)师: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材料1: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

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

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

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二)默读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引导:1.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2.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三)概括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歌颂光明,痛斥黑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话剧《屈原》五幕剧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屈原的内心独白感受文章的主题。

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助读资料让学生走进话剧《屈原》)
二、指导朗读,品读语句
(一)师:我们唯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屈原内心的情感。

老师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

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互相点评,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二)师: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男女生分开来读。

师总结:大家在朗读段落时,注意了语气的变化,在一段话中读出了高低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

(三)任选屈原内心独白中一到两节,在小组内朗读,每一组推荐一位同学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创设多种朗读形式,有简到繁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适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气势和情感色彩的特点。


三、联系背景,拓展内涵。

出示材料比较,概括作者写作目的。

材料:在屈原的笔下,当时的时代是这个样子:“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
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

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而在郭沫若的时代。

1942年,抗战正处于艰苦的阶段,国民党一面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在红灯绿酒中醉生梦死,一面又在疯狂地排斥异己,制造了同室操戈的皖南事变。

明确:郭沫若希望通过《屈原》唤醒人们崇尚正义、渴望光明、敢于反抗黑暗、面对打击决不妥协的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屈原和郭沫若的生活时代,从而深刻地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