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情感之美和文化之美。

鉴赏屈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二)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如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精神等,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是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传记。

背景介绍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然而,他的主张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反对,被流放。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传统文化遗产;(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内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 运用文言文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5. 文学鉴赏: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断句和表达,提高阅读能力;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程度;5. 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6.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风格;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异同;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5.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敬文学家,热爱文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2)阐述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课后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加强背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每组选取一个经典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言文句式;(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对屈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3)谈谈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查找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教学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学习屈原的高尚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3)认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汇、古文句式的理解;(2)对屈原思想观念的深入剖析;(3)如何评价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屈原列传》的思想内涵;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屈原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思想品质;5.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意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收集与屈原相关的资料,如故事、诗歌等;(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讲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历史价值;(3)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比喻等;(4)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的重要段落;(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解析屈原诗歌的意境。

5. 课堂练习:选取屈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屈原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相关历史背景等。

3. 屈原诗歌选集:提供屈原的其他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鉴赏。

4.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列传》。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屈原生平事迹,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 第2周: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3. 第3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鉴赏屈原的诗歌。

4. 第4周:进行课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第一篇: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导入: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

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

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特点;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 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屈原列传》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3. 教学素材:相关屈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屈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容貌特点;(2)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3)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屈原为何被称为“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屈原列传》,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经典段落,并做好笔记;(3)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你们认为的经典段落,并阐述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分析屈原的人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屈原的人格特点。

4. 深入解读(1)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屈原列传》;(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屈原的象征意义;(3)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屈原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提问: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特点;7. 课后作业(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屈原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屈原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主要思想观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屈原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观点;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经典片段的背诵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屈原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2.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3. 屈原精神品质的现代意义。

1. 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圈点勾画生僻字词;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屈原的思想观点,解读经典片段;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特点;5. 练习巩固: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背诵经典片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精神品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3. 选择一篇与屈原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观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3. 学生对经典片段的背诵情况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出的观点和分析的深度;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不同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 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 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屈原的评价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屈原的形象和精神。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如选材、叙事、议论等方面。

2、教学难点(1)对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文言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端午节的习俗引入,提问学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从而引出屈原。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2、说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屈原的遭遇和思想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字词(1)通假字:“离”通“罹”,遭遇;“反”通“返”,返回等。

(2)一词多义:“属”“伐”“疏”等。

(3)古今异义:“颜色”“形容”“从容”等。

(4)词类活用:“明”“亡”“短”等。

2、重点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倒装句:“是以见放”(宾语前置)(五)文本研读1、屈原的生平经历(1)引导学生梳理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如被楚怀王疏远、流放等。

(2)分析屈原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和表现。

2、屈原的政治主张(1)探讨屈原“美政”的具体内容。

新课标高二选择性必修《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二选择性必修《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二选择性必修《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素养目标1.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楚文化特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3.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分析屈原的事迹和形象,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讨屈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鉴赏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感受文学之美。

引导学生对屈原的精神进行审美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感受其文化价值。

2.难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思考屈原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经典段落,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端午节的由来与谁有关,从而引出屈原,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情况。

2.介绍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屈原生活的社会环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四)文言知识讲解1.梳理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如“属”“伐”“疏”“详”等。

2.讲解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如任左徒、遭谗被疏、流放南方等。

2.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爱国精神、正直品格和卓越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bull;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bull;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所列篇数与《汉书&bull;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
魂》。

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

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

《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

《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

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

《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

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三、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