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理论框架构建:我们将回顾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程序的阐述,包括其对现象主义、解释学、建构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等具体研究路径的精要剖析。
此部分旨在揭示陈向明教授如何在多元理论脉络中构建起一套严谨且富有弹性的质性研究体系。
方法论创新与应用: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如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倡导、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敏感性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问题的独特见解。
还将通过分析其实际研究案例,展现这些方法论思想如何在教育、社会工作、性别研究等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对话与影响:本综述还将考察陈向明教授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对话与回应,包括对其观点的支持、质疑与深化,以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揭示了其思想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的动态发展与持续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炼出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提升本土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强化研究伦理意识、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本篇文献综述力图通过对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呈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为读者二、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与理论贡献陈向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和研究方法论领域的杰出代表,对“质的研究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索。
她坚信,质的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范式,更是理解社会现象、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工具。
在陈向明看来,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她主张,质的研究应当关注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来源:中调网~我要投稿!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
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
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
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
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
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沿着准确的 道路运动”,在希腊神话中象征着取胜之道,指 的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必须采取的步骤和手段。
(陈坚林,2004: 9)
• 很难想象,一位从不开展科研的外语教师能把外 语教学搞好,一位不注重科研方法论的外语研究者 能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王立非 1997)
二. 什么是质的研究?有哪些类型?
定性研究=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
• Qualitative research: ◆ “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 (港、 台、新),在中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 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但 也有人认为它是定性研究的一类,另外一类是“思 辨研究”。
“定性研究”本身的定义和运作方式及其与“质的研究”的区别 和融合—这将是今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待探究的课题。
(陈向明,2000:24)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共同之处
• 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 关系进行精确分析。
★ 局限性:
• 由于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算,因而很难获得广 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教学过程。
• 由于外语教学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因 此要确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易事。
• 由于许多外语教学现象都较为独特,无法得出普遍的检验概 括,因而也就无法依赖数量分析。
• 定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质性研究 • 定量研究、量化研究、量的研究
定量研究的定义
◆ 狭义上,它指任何收集数字形式的数据而进行的
研究。广义上,指通过识别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 的变量,试图寻找解释现象的原因的研究。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561)
扎根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与应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源于1967年芝加哥大学巴尼·格拉泽和哥伦比亚大学安塞尔姆·施特劳斯两位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
它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其突破点是把认识论批评与行动的实践准则相结合,提出质性分析系统化拥有自己的逻辑后,是能够产生理论的。
该研究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纷纷加入扎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该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扎根理论自上世纪末陈向明老师介绍到中国,已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应用情况如何?通过选择 2000—2016 年间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对国内扎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介绍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美籍华人)于2004年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 } PF 一NET)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究领域或学科演进的主要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分析学科演化机制,对学科发展前沿做出合理预测。
此外,本文也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12007进行部分图表的绘制。
检索条件: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年 between (2000,2016 and 主题=扎根理论 and (精确匹配)二、数据的分析情况( 一)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1.扎根理论文献的年度变化国内学术界关注质性研究始于陈向明老师,陈向明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表了一系列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期刊论文。
再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
在2000年以来,CNKI搜索到的文献也主要是以陈向明老师对质性研究的方法介绍,对其应用型的文章鲜有。
读书报告之《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 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 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 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 的研究做了比较。
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1、5、6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
基础、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前景;第2、3、4 部分重点在于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
最后,本书对“质的研究”的方法给出了 翔实的解释和步骤,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研 究工作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谢谢大家!
二、质的研究——定义
定义:英文中“qualitative research”在中国 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 地区及新加坡被译为“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 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 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 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 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 在的, 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
批评理论认为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 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三、质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 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 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 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 研究报告等。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
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
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
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 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
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介绍陈向明PPT课件
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
• 了解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 阅读文献,了解学术界的研究传统
和新近发展 • 发掘自己个人的兴趣、经历和立场 • 参加相关学术活动 • 咨询指导教师 • 与同学和社会人士广泛交谈
第4页/共62页
• 问题:通常涵盖了大量具体环境和私 人困扰;应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问题;应坚持自己模糊的 形象和构想;应具有“问题意识”, 提出“真实的问题”
• 方法:应问是否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不应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 不要迷信技术
• 理论:理论表达的是概念及其关系, 重视概念的概括程度以及概念之间的 逻辑关系;表达了一种视角、一种解 释
第5页/共62页
• 方法和理论不是独立的:方法是针 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 定现象的理论;它们好比是你所生 活的国家的语言——你会说它,这 并不值得夸耀,但是你不会说,那 么这是件憾事,还会带来很多不便
跳。
பைடு நூலகம்
该课堂似乎 很重视规则 的建立。
8:10
第40页/共62页
实物分析
• 文本、历史记录、传记、文化物品 • 实物分析的作用 • 确定需要收集的实物 • 设计实物收集清单 • 对实物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第41页/共62页
• 人种志:设计问题单,资料单,探究方向;场地、场景、场域、社会系统 • 投射技术:看图说话,讲故事;情境想象;常规的破坏(理解来自误解);
心灵事实学术取向求真是学术取向求真是什么什么实践取向求实践取向求善应该是什善应该是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实批判理论实用主义用主义经验的经验的量的研究量的研究质性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思辩的思辩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第10页共62页定量研究问题举例第11页共62页质性研究的定义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第12页共62页质性研究问题举例第13页共62页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第14页共62页第15页共62页行动研究的定义研究主体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种: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相联系,通常被看成是对用数字(或数值和统计)表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则与解释主义认识论相联系,所使用的是依赖于理解和对“意义”强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数据)第一节定性研究方法概述⏹一、如何理解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的英文是qualitative method ,又被称为质性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质性方法是否等于定性研究方法?(有争论) 一般来说可以等同的。
⏹哲学思辨方法---思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质性研究方法---与经验事实打交道。
⏹社会学中国学派—定性研究(假设?-社区类型研究-农村手工业受到的冲击)⏹定量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其渊源追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早起的理论家,特别是孔德和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寻找的是个人主观状态之外的社会现象的事实和原因(自杀论:自杀这种社会事实与原因-不是个人的自杀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从外部影响人的“事物”。
(客观\外部性,强制性)<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准则>定性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解释学理论。
解释学家认为,应当从行动者自己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现象,他们考察这个世界是如何被体验的,重要的是行动者将它看成什么。
⏹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研究通过可以产生由统计分析处理的数据的问卷调查、编码清单和人口统计等方法来寻找原因。
(0111 0212 0312 0411 )⏹解释学家试图通过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其他可以产生描述性数据的方法来了解社会现象。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_陈向明
的研究 ; 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 ,研究者在当 时当地 收集第一手资 料 , 从当事人 的视角理解 他们行 为的意义和他 们对事物 的看法 , 然后在 此基础 上建立假设和 理论 , 通过证 伪法和相关 检验等 方法对研究结 果进行检 验 ; 研究者本人 是主要 的研究工具 , 其 个人背景及 其与被研究 者之间的 关系对研究过 程和结果的 影响必须加 以考虑 ; 研 究过程是研 究结果中一 个不可或缺 的部分 , 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②
教育研究方法pdf陈向明
教育研究方法pdf陈向明
教育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
陈向明教授
的《教育研究方法pdf》为教育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这本书涵盖了研究思路、设计研究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写作等
方面的知识。
陈向明教授的独特教学风格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
些研究方法。
本书重点强调如何使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教育研究。
陈向明教授引导读者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如理解教育研究中的伦
理道德问题、如何撰写研究计划、如何收集数据等。
该书还强调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使用软件SPSS和NVivo来收集
和分析数据。
这些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处理数据,并提高学生在编
写论文时的效率。
总之,陈向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pdf》对于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理论、实践和工具等多层面帮助,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
区别(1)
研究目的:证实 v 解释 研究内容:事实 v 过程; 局部 v 整体 研究设计:预定 v 演化 研究工具:量表 v 研究者 表达的手段:数据 v 文字、图片 研究关系:主客对立 v 互为主体
一个初步的定义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 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 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 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 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 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 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重视研究关系
研究程序
方法论
访谈法、观察法、 ˇ
ˇ
焦点团体讨论、文
献法
民族志、扎根理论、 ˇ
ˇ
历史研究、叙事分
析、行动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学的社会学、
ˇ
诠释学
符号互动论、俗民 方法学
批判理论
ˇ
女性主义、后现代
ˇ
主义
知识论
ˇ
ˇ ˇ ˇ ˇ
实质社会观 点
ˇ ˇ ˇ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如何 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2 2 .3 3
4 2 .8 4
Q2. 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影响家事的分工
影 響 台 灣 地 區 家 庭 家 務 分 工 因 素 之 探 討 研 究 架 構 圖 (周 玟 琪 1994) 個人資源變項 1. 性 別 2. 城 鄉 別 3. 年 齡 4. 教 育 程 度 5. 就 業 與 否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归纳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通过个案分析和案例比较的方法来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普遍性的结论。
2. 系统化方法:陈向明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他将一个问题看作多个维度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来解释和阐释问题。
3. 对比分析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异同点和相似点。
4. 多学科交叉方法:陈向明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他会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洞察力和深度的理解。
5. 实证研究方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书籍读后感
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书籍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2 刚翻开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嘀咕,担心会不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
但是读了几页,发现语言挺平实的,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心里就踏实多了。
二、内容剖析。
2.1 内容的全面性真让人惊叹。
从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就像一张大网,把教育研究这个领域给罩得严严实实的。
比如说定性研究方法那一块,讲得那叫一个详细,从怎么收集资料,到如何分析资料,一步一步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传授手艺。
2.2 书中穿插的案例那是相当的精彩。
这些案例就像是做菜时的调料,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在讲行动研究法的时候,举的那个学校改进教学的案例,一下子就把这个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
这就叫事实胜于雄辩,有了这些案例,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3 理论深度也不含糊。
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而是深入到教育研究的本质当中去。
像关于教育研究伦理的探讨,这可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书里却讲得头头是道,让人意识到做教育研究可不是随心所欲的,还得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
三、对教育研究的启发。
3.1 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新手可以在书里找到入门的路径,老手也能从中学到新的理念和方法,就像练武之人得到了新的内功心法,功力肯定能大增。
3.2 从教育发展的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
它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套规范、科学的方法体系。
这就好比给教育这艘大船提供了精准的航海图,让教育研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书籍读后感
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书籍读后感一、初读之感。
1.2 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
那些文字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究气。
书中用很平实的语言在讲述复杂的教育研究方法,就好比把高深的武功秘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能看得明白。
二、内容之妙。
2.1 书中对教育研究方法的阐述十分全面。
从最基础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再到最后的研究成果呈现,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就拿研究问题的提出来说,作者指出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得像侦探破案一样,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里去挖掘、去提炼。
这让我想起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背后得有大量的观察和思考。
2.2 在研究设计这块,作者给出了多种方法和模式。
每一种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建筑蓝图,各有各的精妙之处。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像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各自有着独特的流向和风景。
而且作者还强调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来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这就像是对症下药,不能乱开方子。
2.3 数据收集和分析部分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书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等。
这就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趁手的家伙事儿。
而数据分析则像是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石头里找出珍贵的宝石,通过合适的方法把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
三、对我的启发。
3.1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教育研究的理解。
以前我总是觉得教育研究离自己很远,是那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们干的事儿。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教育研究就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就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样,教育实践中也不缺少值得研究的问题,缺少的是我们去发现、去探索的意识。
国内最好的质的研究方法书
国内最好的质的研究方法书
在国内,关于质的研究方法的书籍众多,每一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度。
如果要推荐一本最好的质的研究方法书,我会选择《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陈向明著,2000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以其系统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而脱颖而出,深受研究者喜爱。
《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全面介绍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方法技巧和实际操作步骤。
作者陈向明教授是国内质性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她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质性研究的各种方法,如访谈、观察、文献分析等,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研究中运用这些方法。
该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研究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作者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质性研究的具体操作。
此外,该书还注重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介绍了许多新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使读者能够紧跟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是一本系统、全面、实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书籍,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研究经验的研究者阅读。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还注重培养读者的研究素养和创新精神。
无论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2015-09-30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来源:教育研究与试验定义英文中“qualirative researeh”在中国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的研究”。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此类研究似乎是对社会现象“性”“质”的研究,而与此不同的另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或“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reh)好象是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量化表现上。
国内有学者对这两类研究方法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然而,事物的“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质”呢?用数量的方法就不能探讨和表现事物的“质”吗?我认为,所有的研究(不论是定性的、定量的还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质”,即,该事物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各种属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东西是什么?”而要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就不得不了解这个东西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它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排列等可以量化的部分。
比如说,我们想了解某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除了应该知道该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以外,还必须知道其数量(如学生每周上几门课,每天上几节课,每节课多长时间)、进度(如微积分这门课用了多少学时)、程度(如该课程的难易度,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否有差异)等等。
因此,我不同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也不同意“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这样一种说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的“质”进行研究。
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不同,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质”的不同侧面上。
定性研究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人、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之后对事物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_质的研究_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_陈向明
角色意识不仅对研究的实施方式 有一定的影 响, 而且对研究的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 般来说, “ 学习者” 获得的研究结果大都揭示了 被研究者自己看待事物和解释事物的方式, 其 研究报告通常使用被研究者自己的语言 , 目的 在于再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意义建构。“ 鼓动 者” 则可能更多地看到研究现象中 “ 不公正” 的 地方 , 呼吁对这些现象进行批评和改革 , 并且 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 研究者” 则从自己 的理论框架出发, “ 中立地”对 “ 客观事实”进 行冷静的描述和分析。 当然, 不同的研究态度是 研究者个人的指导思想所致, 但是也有学者认 为, 对于初学者来说 , 不宜过早地采用 “ 鼓动 者”身份。“ 鼓动者”的价值倾向性太强 , 不宜 于对现存的问题进行 “ 客观” 、“ 中性的”了解。 与此同时 , “ 鼓动者” 有可能对被研究者采取一 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来改造 对方。 三、研究者的视角 作为一个人, 研究者是不可能对一个课题 “ 开始进行研究”的。 事实上, 他在 “ 开始”研 究之前就已经在 “ 进行”研究了。 研究者之所 以会 “ 选择”这一课题, 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早 已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 , 当研究者决 定 “ 选择”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 他对这 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标准。 而研究者这方面的个人因素往往影响到他对研 究问题和研究人群的选择。 比如, 在我教授 “ 质的研究” 这门课时 , 班上好几位研究生都选 择 “ 研究生为什么报考北京大学”这类题目做 他们的研究课题。 作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他们 不仅自己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 , 而且都有自己 的看法和假设。 他们认为这些研究生报考北京 大学必定有自己的 “ 原因” , 而且这些 “ 原因” 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研究者的 “ 前见”不仅会促成他对某一类 课题有所偏好 , 而且还会对他的研究设计产生 影响。 比如 , 我的一位学生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制 定了分层次的目标, 因此他在设计访谈提纲时,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 : “ 您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是 否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和最低的目标 ? 如果理想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
读《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有感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的主任,是推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也是《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
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来看,陈向明老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并非一时兴起的,她在学术界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质的研究的,如《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等。
陈向明老师借助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以及从事质的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有关的西方学者与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
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了陈向明老师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从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到准备阶段再到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检测手段,最后谈到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书中将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这样的探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质的研究及其有关的相关理论问题。
这样的构架结构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课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
第一部分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质的研究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追述,同时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学的哲学思想基础以及操作方式分类。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这是陈向明老师在之前发表的论文对质的研究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给出的定义。
其实,质的研究是相对于量的研究而言。
“量”的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2015-09-30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来源:教育研究与试验定义英文中“qualirative researeh”在中国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的研究”。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此类研究似乎是对社会现象“性”“质”的研究,而与此不同的另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或“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reh)好象是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量化表现上。
国内有学者对这两类研究方法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然而,事物的“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质”呢?用数量的方法就不能探讨和表现事物的“质”吗?我认为,所有的研究(不论是定性的、定量的还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质”,即,该事物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各种属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东西是什么?”而要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就不得不了解这个东西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它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排列等可以量化的部分。
比如说,我们想了解某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除了应该知道该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以外,还必须知道其数量(如学生每周上几门课,每天上几节课,每节课多长时间)、进度(如微积分这门课用了多少学时)、程度(如该课程的难易度,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否有差异)等等。
因此,我不同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方法对立起来,也不同意“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这样一种说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的“质”进行研究。
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不同,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质”的不同侧面上。
定性研究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人、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之后对事物得到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说到这里我意识到,我所说的“质”实际上指的是“性质”、“本质”,在英文中翻译成“nature”比“quality”更贴切,然而,由于“quality”一词既指“质量”又指“性质”,历史上人们为了使用一个对仗词来区分这种研究与“QUANTITATlVE:researeh”的不同,便采纳了它的形容词方式“QUAIJTATIVE research”。
其实,将研究方法分成“定量的”和“定性的”主要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有其历史发展渊源。
在实际操作时,如果我们想对某一个社会现象进行深人全面的探讨,往往需要根据该事物的特性同时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目前国外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十分丰富,可以将其组合序列用一个两头开放的连续体来表示。
一头是严密控制的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量化研究,另一头是在自然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所从事的体验性研究。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且整个连续体仍旧在不断地往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展与变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它的定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是什么呢?国内社会科学界目前对“定性研究”所下的定义一般都比较抽象和宽泛,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包括个人的思考和对政策的解释和阐发)均划人定性的范畴。
虽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广泛使用“定性研究”这一术语,但尚未从方法论上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研究。
很多人认为自己在进行定性研究,可是对其概念定义、理论框架、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均没有进行规范化的界定和探讨。
国外的定性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体系;在实证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曾长期受到冷落。
本世纪60年代末以来,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要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仅仅使用定量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是不适合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不利于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特别是当当事人的看法和研究者不一致时),也很难对研究者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
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数量化、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理论向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渐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
和本世纪初定量研究兴起之前相比,目前的定性研究不论是在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国外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人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二、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理论渊源:实证主义(positivism)、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批评理论(critieal theory)。
实证主义理论源于经验主义哲学。
在主客体的关系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不受知识、理论所中介。
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是相互独立的实体,不能相互渗透。
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素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
定量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理论之上,其基本过程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这种方法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计算事物的“质”。
因此,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这种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典型例子包括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学生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师资学历与职称的关系,毕业生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等。
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etionism)和现象学(phe-nomenohgy)。
与实证主义相反,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在的,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
研究者自身处于某一科学范式之中,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其思维方式、表述语言和解释原则必然(也必须)符合该领域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规范。
否则,便不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任何意义解释,更不可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比如:当我们在一个大会议厅里看到许多人同时举起手来,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动作解释为“举手投票”。
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自身社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如果参加或目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表述为“很多人同时举起手来”。
或者更有甚者,我们对“人”“手”“很多”“同时”“举起”这些概念都有不同的解释。
除了公共语言和规范以外,解释主义流派还认为研究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点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问题的提出、理论框架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分析以及对结果的阐释。
解释主义不承认主体和客体的截然分离,认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
因此,解释主义者特别强调研究者深人到研究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工作,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被研究者的意义解释系统进行建构和再现。
批评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因本世纪20年代法兰克富学派的兴起而闻名于世。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某些利益动机,所谓的“知识”、“事实”、“真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沦的制约。
而由于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等原因,人们对这些潜在的制约没有意识,或者受到某种虚假意识形态的控制。
和解释主义一样,批评理论也不认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
但是,批评理论认为,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由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压抑,研究应该是一个主客体共同演化成长、摆脱虚假意识、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
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对研究对象乃至自身获得更真切的理解。
因此,研究者不仅仅只是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见,而且应该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为双方自身的解放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
批评理论认为,实证主义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当成“事实”而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实际上起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而解释主义虽然强调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意识到研究的批评和解放作用。
批评理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像实证主义那样依赖于外部的原因,也不像解释主义那样求助于内部的理由,而是对事物本身的阐释性领悟。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种领悟,目前批评理论尚未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综上所述,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分歧:在知者和被知者的关系上,实证主义认为两者是相互孤立的,后者被动地接受前者的认知;解释主义认为两者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后者在和前者的积极互动中被重新构建;批评理沦认为两者在互动中一齐增长,共同冲破社会意识形态的压迫而求得解放。
在研究者的作用方面,实证主义将从事研究的人作为“研究者”,其作用就是对外在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验证;解释主义认为研究者应该是一名“学习者”,其任务是向当事人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批评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是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对社会进行批判才是其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