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陈向明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理论框架构建:我们将回顾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程序的阐述,包括其对现象主义、解释学、建构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等具体研究路径的精要剖析。
此部分旨在揭示陈向明教授如何在多元理论脉络中构建起一套严谨且富有弹性的质性研究体系。
方法论创新与应用: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如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倡导、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敏感性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问题的独特见解。
还将通过分析其实际研究案例,展现这些方法论思想如何在教育、社会工作、性别研究等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对话与影响:本综述还将考察陈向明教授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对话与回应,包括对其观点的支持、质疑与深化,以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揭示了其思想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的动态发展与持续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炼出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提升本土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强化研究伦理意识、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本篇文献综述力图通过对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呈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为读者二、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与理论贡献陈向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和研究方法论领域的杰出代表,对“质的研究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索。
她坚信,质的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范式,更是理解社会现象、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工具。
在陈向明看来,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她主张,质的研究应当关注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质性研究(陈向明)
整理版ppt
3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范式
学术取向(求真,是 什么)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实践取向(求 善,应该是什 么)
批判理论
经验的 思辩的
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整理版ppt
4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整理版ppt
32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用于指导经验性调查
整理版ppt
44
建构理论的基本步骤
宏大理论 一般理论 中层理论 低层理论 观察方式 真实的世界
整理版ppt
45
理论抽象举例
宏大理论:社会阶层在每一代新人身上得到了复 制
一般理论: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在复制社会阶 层上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
中层理论:那些抵制学习的孩子发展出了一种反 学校的文化
整理版ppt
7
质的研究问题举例
1、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是 如何成为“后进生”的?
2、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 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
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 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 么影响?
质性研究陈向明课件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 研究的目的: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 反思能力,改进工作 • 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行动者的意识和能 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解决,生存环境 是否有改善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进入研究现场 确定研究问题
收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分析资料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问题
1、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的或理论 的)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方法:应问是否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不应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 理论:与使用的词汇有关,尤其是词 汇的概括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组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当小组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何做质性访谈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效度
大家一起练
1)写下一个你目前最关心的研究现象 2)提炼出一个适合使用质性方法的 研究问题 3)两人小组交流,对研究问题作进 一步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4)全体讨论
修改研究问题
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的是一个“真”问题吗?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问题与前人的研究是什么关系?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是否匹配? 探究本研究问题需要使用什么方法?
访谈小练习
1、选择研究问题 2、设计访谈提纲 3、推举访谈者和受访者 4、实施访谈 5、全体反馈: 1)访谈者做的好的地方? 2)访谈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
常用观察表举例
时间 事实
齐站起来,大声说: “老师好!” 书上的内容。
分析
学生似乎已形成一些固 定的课堂规则
教师似乎对教学内容不 太熟悉。
方法和理论不是独立的:方法是针 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 定现象的理论
方法和理论都是工具,其主要目的 是澄清观念,简化程序;解放而非 限制想象力
要掌握方法和理论,就要变成自觉 的思想家,了解自己研究中所运用 的假设和隐含意义
3、访谈练习
开放——半开放 正式与非正式 直接与间接 个别与集体 设计访谈提纲 研究问题——访谈问题——现场实际使用的 问题 平衡前设与生成
访谈注意事项
如何既让对方自由畅谈,同时能将对 方的思路定位在自己的研究框架内? 如何真正了解和理解对方? 真诚 + 关注 + 敏锐 智力上的挑战不等于态度上的挑衅 如何做到“聪明的(智慧的)无知”?
质性研究和新闻采访的差异研究
质性研究和新闻采访的差异研究一、引言由陈向明博士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引起质性研究方法争论始于十年前。
侯龙龙博士于2001 年1月在《社会学研究》发表的《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商榷一文》(以下简称“侯文”)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侯龙龙,2001)。
同年,陈向明博士在《社会学研究》第二期发表《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陈文”)文回应侯龙龙博士(陈向明,2001);次年三月,阎光才博士也在《社会学研究》一刊发表《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阎文”)参与该议题讨论(阎光才,2002)。
这场学术争鸣的加深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质性研究的认识,为质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但同时也留下许多有待讨论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争鸣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总结争鸣过程中对实证研究方法学基础讨论,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区别于新闻调查的关键所在;第二部分论述实证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并讨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异同。
本文第三部分列举了因实证研究方法不当造成结论失真的案例,总结了确保实证研究真实性的方法程序。
二、争鸣回顾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十年过去了,这场争鸣中对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仍余音未了,对“真实”、“建构主义”、“实证主义”等诸概念的争论仍值得讨论。
在前述三篇文章中,学者们争鸣的焦点有二:第一,质性研究的“真实”为何,即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第二,如何确保真实,即社会科学的方法学基础。
通俗地讲,第一个问题社会科学中有无真实性相关,第二个问题则关于“如果真实性在社会科学中是成立的”,应该用怎样的程序、方法或手段保障其真实性相连。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一切都是数据”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切都是数据”初识“扎根理论”最早接触“扎根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当时我刚开始在哈佛⼤学读博⼠,质性研究课程的必读书中就有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之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 (1967) (以下简称《扎根理论之发现》) 以及Strauss和Corbin的《质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法》 (1990)。
我虽然做了⼏项质性研究课题,也对原始资料进⾏了系统的编码和理论建构,但对“扎根理论”这个概念及其使⽤⽅法并⽆清晰的理解和应⽤能⼒。
1995年,我回到北京⼤学教质性研究这门课,在教学和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扎根理论”这个概念,但应⽤它的范围⽐较窄,基本停留在⾃下⽽上开放编码的层次。
⾃2011年起,我和⼏位同事⼏乎每年都在北京⼤学开设“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
课程开到⼀定阶段之后,⼤家感觉内容需要聚焦,于是决定先对扎根理论进⾏系统的介绍和操练,因为它相⽐质性研究中的其他路径(民族志、现象学、个案研究、叙事探究、话语分析等)更为基础,更容易上⼿,也更好教。
为了获得对扎根理论基本⼀致的认识,我们教学团队组织了⼀个⼩型读书会,系统地研读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包括了解Glaser与Strauss之间的学术之争以及Charmaz对⾃⼰的两位⽼师的超越。
⾄此,我们感觉对扎根理论终于有了⼀个⽐较全⾯、系统的了解。
扎根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套逻辑⼀致的“发现”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Glaser and Strauss,1967),是能够捕捉和概念化社会环境中潜在模式的⼀种研究路径(approach)。
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的是⽣成理论,⽽理论必须来⾃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Glaser and Strauss,1967)。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质性研究的概述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
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
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
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
读书报告之《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 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 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 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
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 的研究做了比较。
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1、5、6部分主要介绍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
基础、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前景;第2、3、4 部分重点在于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
最后,本书对“质的研究”的方法给出了 翔实的解释和步骤,对将来的社会科学研 究工作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谢谢大家!
二、质的研究——定义
定义:英文中“qualitative research”在中国 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 地区及新加坡被译为“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 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 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 认识;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 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 在的, 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
批评理论认为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 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三、质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 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 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结论、建 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 研究报告等。
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理解的角度,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是研究者试图从参与者的角度,在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境中,以归纳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而达到心理现象及其意义理解的过程。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1)在自然情境中寻找意义和理解(2)研究者是主要工具(3)归纳的研究策略(4)描述性的结果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3)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4)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5)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6)重视研究关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三、质的研究在不同研究类型中的应用:(1)探索性研究:(认识鲜为人知的事件、情况或情景;识别或发现一些重要的变化;提出假设。
)问题:这个组织里正在发生什么?组织里的工作模式和核心是什么?模式和核心是如何联系的?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2)描述性研究:记录事件、情况或情景问题: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件、行为,态度、过程和结构是什么?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内容分析(3)解释性研究:解释事件、情况或情景的形成原因;识别影响事件、情况或情景形成的原因。
问题:什么事件、价值观和政策正在影响组织而形成现在的特征?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这个组织的?方法:个案、现场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4)预测性研究:预测事件、情况或情景的结果;预测可能导致的行为或行动。
问题:该组织现在的政策可能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会受到什么影响?方法: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四、为什么说质的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教育:(1)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2)适合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3)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4)灵活的、可不断调整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5)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6)教师可以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A、预测和控制B、描述和预测C、描述和控制D、描述和理解正确答案:D2、个案研究属于:A、队列研究B、质性研究C、回顾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正确答案:B3、某研究者针对丧失婴儿产妇的照顾体验,通过个人访谈和小组专题访谈了解照顾者的亲身经历和其内心的真实感受,目的在于描述产妇亲身的经历,用归纳、描述的方法来捕捉研究对象的某种“真实的体验”。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
陈向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归纳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通过个案分析和案例比较的方法来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普遍性的结论。
2. 系统化方法:陈向明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他将一个问题看作多个维度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来解释和阐释问题。
3. 对比分析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异同点和相似点。
4. 多学科交叉方法:陈向明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他会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洞察力和深度的理解。
5. 实证研究方法:陈向明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
YL:作为质的研究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教 师是因人而异的,能否通过对一个教师的研 究就从中总结出了研究型教师的条件呢 ? 质的研究的质量
WY:这是自己首次阅读到的采用质的研究 方法写就的论文,这是全新的体验,是一种 混杂着兴奋与怀疑的复杂感觉,兴奋之处在 于“研究原来可以这样进行,论文原来可以 这样写作”,而怀疑之处在于“研究真的可 以如此进行吗 ”。 质的研究何以可能
2. 家事的质化研究
深入访谈、参与观察
不只是数字,诠释家事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家事的分配,反映夫妻之間的协商拔河
太太的应对策略:
直接挑戰-不分擔家事就離婚 間接挑戰-裝病、把家事當作決策化、 減少工作、減少家事、請人幫忙
先生的抗拒策略:
家事品質很爛 (忘記買東西、把飯煮爛) 能拖就拖、不問不做 一直問問題、把太太煩死 讚美太太
知識冰山
操作技术
程序、策略
方法论 认识论 本体论
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讨论层面
研究法名称 访谈法、观察法、 ˇ 焦点团体讨论、文 献法 民族志、扎根理论、 ˇ 历史研究、叙事分 析、行动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学的社会学、 诠释学 符号互动论、俗民 方法学 批判理论 ˇ 研究程序 ˇ ˇ ˇ 方法论 知识论 实质社会观 点
MXH: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 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 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很明显笔者较好的做到质的研 究工作的前一半工作,而没能够更完整的“使用归 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 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通篇看下来 这更像一篇研究随笔,并且在陈述中运用了太多的 描述及自己主观的想法 。 质的研究与理论建构
陈向明研究方法
二 、质的研究的理论
基础
三 、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考虑研究关系和研究个人对研究的影响
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 2.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3.研究关系:主要包括研究者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个人特征、生活经历 、思想观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互角色以及在 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方式。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引论
20 世纪 90 年代陈向明开始系统地研究“质的研究”,从一 开始的个案研究到后来对质的研究的全面阐释,以期帮助大 家系统地了解质的研究,领悟研究的真正价值。其研究先是从 宏观层面入手,进而对质的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剖析,描绘了 质的研究的全貌。
一、质的研究的概念界定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 三、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二 、质的研究的理论
基础 (二)社会政策的性质 1.权威性,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价值性,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3.政治性,就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与原则运转。 4.原则性,只就是确定工作方向,属于原则性规定。 5.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6.时代性,务求适应时代需求。 7.可行性,确保顺利实现。 8.具体性,针对特定社会问题,且具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三 、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访谈和观察的缺点
访谈和观察难免掺杂个人因素,同时访谈和观察必须持 续一定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得到的资料的真实性。
三 、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四)归类和分析资料
归类:
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按照编码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不同的资 料区别开来。 1.识别资料的属性。 2.比较不同的资料。 3.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质的研究陈向明精品文档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 动者、研究者)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
双方的相对权力地位
高:对方比研究者地位高 中:对方与研究者地位相等 低:对方比研究者地位低 研究者应该怎么办?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 问题,总需要学生从书中 找答案。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 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
时间
8:00
8:05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教师走进教室, 我很久没有 我坐在教室的前 学生一齐站起 看到如此规 3/2处,没有看 来,大声说: 矩的课堂了, 见所有学生的动 “老师好!” 着实吓了一 作。
注意: 适时追问 自然过渡
访谈中的倾听
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
注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
听) 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
情的听)
倾听的原则: 不轻易打断对方 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回应
回应的类型和作用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类似出发前的地图
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个人的经验性知识 预调查的结果
张力:设计与实地情况之间的调适
人物
过 程
原 因
教 育 意 义
社 会 意 义
经
济 意 义
家 庭
个 人
学 校
事件 发生、发展
看待、解释
结果
时间
个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5)探讨研究问题 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如何做质性访谈.
8:00 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一
8:05 教师手捧课本,开始念
8:10 教师问了一个问题:
“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统 一中国的?”所有学生 立刻翻书找答案。 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 性问题,总需要学生从 书中找答案。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 的可能性,教师的控制 很严。
8:15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都先
质性研究问题举例
1、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是
如何成为“后进生”的? 2、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 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 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 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 么影响?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量的研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质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科学
学做质性访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内容要点
1、介绍质性研究的背景 2、提出质性研究问题 3、访谈练习和反馈
1、背景:”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 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 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 解的一种活动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效度
大家一起练
1)写下一个你目前最关心的研究现象 2)提炼出一个适合使用质性方法的 研究问题 3)两人小组交流,对研究问题作进 一步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4)全体讨论
修改研究问题
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的是一个“真”问题吗?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问题与前人的研究是什么关系?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是否匹配? 探究本研究问题需要使用什么方法?
质性研究(陈向明)ppt课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1
内容要点
1、质性研究的概念背景、特点 和作用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 问题
3、收集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思路
2
1、概念背景
“研究”的定义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 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 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18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19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14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26
典型个案抽样(如一名普通的校长) 极端案例抽样(如:课业负担重的学
9
“行动研究”的定义
•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研究”的定义
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 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研究的目的: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 反思能力,改进工作 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行动者的意识和能 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解决,生存环境 是否有改善
质性研究的主要兴趣
内容要点
1、质性研究的概念背景、特点 和作用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 问题 3、收集和分析质性资料的思路
1、概念背景
“研究”的定义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决 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实 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进入研究现场 确定研究源自题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分析资料
2、如何提出有价值的质性研究问题
1、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的或理论 的)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 的空间 4、实施条件许可,适合用质性方法探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什么) 范 式 实证主义 量的研究 解释主义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实践取向(求 善,应该是什 么) 批判理论 行动研究 (量、质)
经验的 思辩的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典型个案抽样(如一名普通的校长) 极端案例抽样(如:课业负担重的学 校)
最大差异抽样(如:人际交往顺利和 不顺利的人) 同质抽样(如:单亲家庭的学生)
1)写下一个你目前最关心的研究现象 2)提炼出一个适合使用质性方法的 研究问题 3)两人小组交流,对研究问题作进 一步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4)全体讨论
修改研究问题
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的是一个“真”问题吗?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问题与前人的研究是什么关系?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是否匹配? 探究本研究问题需要使用什么方法?
3、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思路
选择研究对象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随机抽样的 偏差和表面性 目的性抽样:选取能够最大限度回答 研究问题的样本(人、事、场所、实 物等) “代表性”不等于“典型性” 资料的饱和
抽样的标准
性别 年龄、年级 职业、专业 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 家庭背景、婚姻状态 学业表现、工作业绩
。。。。。。。
抽样的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抽样 标准;研究的问题决定了研究对象的 类型,需要限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边 界 由于样本比较小,必须放弃一些不重 要的标准,而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即 与研究问题最相关的标准,并对其重 要性进行说明
数量多不应作为抽样的标准(如:女 生玩网络游戏的比较少,因此选择男 性)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 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 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 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惯常社会行动(及其形态) 行动者的主观经验 影响行动和经验的条件(外在,内在) 行动者与结构的互动关系:结构二重性, 场域和惯习;超越机械论、结构论、文化 论
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系 4、选择研究方法 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 与量的研究 有何不同?
总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要迷信技术:那些最有趣也最困难 的论题,往往出现在已有技术不能奏 效时;不应由方法来限定问题 应坚持自己模糊的形象和构想,将其 整理出来 应具有“问题意识”,提出“真实的 问题”
问题:对问题的陈述通常涵盖了大量 具体环境和不同人所面对的各种私人 困扰;需要根据更宏观的历史与社会 结构来定位这些问题 方法:应问是否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不应受方法和技巧的制约 理论:与使用的词汇有关,尤其是词 汇的概括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
定量研究问题举例
1、“后进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习 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2、“后进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 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 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 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 解的一种活动
研究问题举例
研究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愿意当小组长 下面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当小组长? “当小组长”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 有何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小组长”的?“当小 组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当小组长”?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研究效度
大家一起练
质的研究问题举例
1、什么是“后进生”?“后进生”是
如何成为“后进生”的? 2、教师、“好学生”、“后进生”是 如何看待“后进生”现象的? 3、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对待“后进生” 的?其行为对“后进生”的学习有什 么影响?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量的研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质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科学
方法和理论不是独立的:方法是针 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 定现象的理论;它们好比是你所生 活的国家的语言——你会说它,这 并不值得夸耀,但是你不会说,那 么这是件憾事,还会带来很多不便 方法和理论都是工具,其主要目的 是澄清观念,简化程序;解放而非 限制想象力
要掌握方法和理论,就要变成自觉的 思想家,了解自己研究中所运用的假 设和隐含意义 如果为方法和理论所控制,则无法进 行研究,不能洞察世事 每个社会科学家都必须是他自己的方 法论家和理论家,必须是一名学术巧 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