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社会知觉偏差共54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_感觉和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

如果知觉刺激是由数个部分刺激组合而成, 我们能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而产生一种整 体的知觉经验,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空间时间上接近, 相似、连续) 个体的知识经验。 某部分或某属性的强度。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源自知觉恒常性含义: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 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 性。 影响因素:


自我知觉——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 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 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3、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研究错觉的意义 理论意义: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 也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 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的规律。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理解: ①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②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③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多少张人脸?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三、感觉的特点 1、后像
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
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 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afterimage)”。 后像的残留时间大约为1/10秒。 各种感觉中,痛觉的后效特别明显,视觉 的后效也很明显。
视觉后像: 注视左图30秒以上, 然后看白色背景, 会看到一个发亮的 灯泡。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social psychology
行为信息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social psychology
4、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把行为归因于其内 部稳定的人格因素,忽视引起行为 的外部客观因素。 认知性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的偏差
social psychology
凯利(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 面构成一个共变的立体框架,所以 称三维理论。
social psychology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的共变:
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 对同类其它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结果 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 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 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 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所有的认 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social psychology • 涵义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 因的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 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 做内部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 为什么?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的注意力 偏重于外在的情境;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 及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更了解 自己的过去,而观察者只从当下来看。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知觉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知觉_2014级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 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 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 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3.肢体语言:手势、姿势和动作

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情,通常身体姿势会变 肢体反映情绪。身体一部分对另一部分做出动 作(挠、触摸、摩擦)代表情绪觉醒,频率越 高,觉醒或紧张程度越大。 大幅度动作有丰富的含义,“张开双臂”、 “身体前倾、后仰”


摆手: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无可奈何; 双手外推:拒绝;双臂外展:阻拦; 搔头皮或脖颈:困惑;搓手和拽衣领:紧张; 拍脑袋:自责;耸肩: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2 (4)
-3 (3)
多嘴

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 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 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 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 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 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知觉与归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知觉与归因

返回目录
3.1 知觉 3.1.1 感觉与知觉 3.1.2 影响知觉的因素
返回
3.1.1 感觉与知觉
• 感觉Sensation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是对情境的客观记录
• 知觉Perception
–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 主动的认知过程: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 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 刻板印象有利还是有害?
社会知觉偏差(5):投射效应
• 人们经常把自己具有的特征视作别人也具 有的特征。
• 慧眼所见即心中缩影
社会知觉偏差(6):对比效应
• 对人的评价往往不是孤立的,会受到最近 接触到的其他人或事的影响。
返回
3.3 归因理论
• 由于人的内在因素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人 们只能根据他人的言行来推断,就产生了 归因问题
3.3.3 维纳的归因理论
三维度 内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内因 努力、能力
稳定 能力、任务难度
可控 努力
因素归类 外因
任务难度、机遇 不稳定
努力、机遇 不可控
任务难度、机遇、能力
3.3.4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旁观者的冷漠”
– 感慨:人们无动于衷的围观一个躺倒在大街上的人, 都市人群多么的冷漠和疏远啊!
• 归因是人们探究各种行为的原因。
• 归因的结果会影响对别人的知觉
3.3.1 归因
• 归因实例: – 现实是:今天员工小王早上上班迟到。 – 内部归因:他睡过头了 – 外部归因:堵车
3.3.2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 在归因时,人们主要关注三个因素:
– 一致性:其他人在相似场合下会有相同反应 – 一贯性:在其他相似场合下此人表现出相同反应 – 特殊性:此人在不同场合下,是否都会表现类似行为

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27页,共45页。
第二段文字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 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最荫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 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 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 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喝完之 后他就回家了。”
知觉的产生: 一方面依赖于过去知识经验的积 累; 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个体的人的各 方面条件的制约。
第4页,共45页。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相对性
第5页,共45页。
2.知觉的整体性
第6页,共45页。
3.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环境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因素,在知 觉时并不是全盘接受,它是有选择性的。面对大千世界的百态万 物,我们人类是渺小的,不可能对纷繁复杂的对象进行同时感知 。在同一段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 象,而是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本章主要结构
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社会归因理论与管理
第3页,共45页。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 知 觉 】 ( perception ) 是
“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 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 的反映 。
Title in here
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1页,共45页。
学习目标:
1. 了解心理学知识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2. 了解心理学中知觉、社会知觉、归因及其归因理论等专业性的概念
、特征、内容及其知识结构 。 3. 掌握扎实的管理心理学常识,培养知觉者学会克服知觉偏差。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3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的 管理环境之间存在差距:


当这种差距不明显或者很小时,管理者能够客 观的、成熟的、非正式的管理员工;差距很明 显,管理者的管理有主观性、幼稚性和冲动性, 会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影响团队的和谐氛 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1概念:员工根据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 行为特征,对管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 知觉过程,即所谓的“员工对管理者的 印象”

特点:鲜明、强 烈、迅速形成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 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 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 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 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 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一旦工作场合嫉妒横行,员工之 间的人际交往会趋向于远离式交 往意向
情绪意向错觉:人际知觉存在的
主观差异
例子:A认为B喜欢他,但是B选择 的答案可能是不喜欢A,B认为C会选 他当组长,而C却没有选择B

(2)交换性知觉
概念:员工根据利益交换原则对交
往对象产生知觉的过程 例子;“志同道合”——趋近式交往 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竖 子,不足与谋”——远离式交往意 向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的
人际知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
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一个知觉者、被知觉 者和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
2、影响员工人际交往意向两因素
(1)情感性知觉
(2)交换性知觉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 知觉 2. 社会知觉
1. 知觉
(1)知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 整体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选择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
第二,归因解释了个体对特定行为的知觉产生差异的原因,这 对个体行为预测及激励具有重要影响。
2.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凯利的归因理论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F.Heider)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创始人,他认 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2. 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人脑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现 象的整体反映,包括对人、人际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认知等。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特征
含义
选择性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 意义
1.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stereotype effect)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 关于某类知觉对象的印象固定下来,这种印象会对以后有关 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人或某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一般认为,当官的喜 欢摆架子,学生很单纯,商人很奸诈;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灵; 等等。
(2)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H.Kelly)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多次观察同类行为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一)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觉
组织风貌管理是一种对员工工作风貌的 管理,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管理形式, 也是一种典型的知觉管理形式。典型的组织 风貌管理有服饰管理、环境管理、服务公约 管理等。
(二)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觉
广义的人文精神至少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 一是个人,即上面讲的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 或世界观;二是群体,指群体的价值取向、团体 文化和团体精神;三是自然,人文精神的外延涵 义(杜维明 )。
第3章 社会知觉与管理
1、 社会知觉的概念 2、 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3、 管理情景中的社会知觉偏差 4、 归因 5、 工作中的印象管理
他们是谁?
▪ 候选人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 妇;有多年吸烟史;嗜好马提尼酒
▪ 候选人B: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 起床;大学期间吸食鸦片;每晚喝一升白 兰地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指的是员工根据 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行为特征,对管 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知觉过程。即所谓 “员工对管理者的印象”。
中国文化是一个讲究礼仪、礼貌的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在管理心理上,就是员工常常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管理者的面部表情、 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图3-2 员工常常从体态语言中知觉管理者当时的心情
(二)交换性知觉
交换性知觉指的是员工凭借利益交换原则 对交往对象产生的知觉过程。客观地说,交换 性知觉产生的人际交往意向本身并没有错,它 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动机,也是一种应用十分 广泛的交往方法。然而,当使用方法的人出现 知觉误差甚至知觉错误时,方法运用的越好, 反而越坏事(如贪污行为)。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研究指出,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首先要了解对 人际知觉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有:

管理心理学第三节-知觉差异与管理1

管理心理学第三节-知觉差异与管理1


知觉的特征——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 条件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知觉的特征——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和明度恒常性

例子:原始部落人的知觉
电影《上帝也疯狂》 /programs/view/FPAuZX6y HRU/
知觉过程之解释

解释:包括两个过程的组合——投射和归因。 (1)投射:是指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去想象所 观察的人或事。——无意识的行为 (2)归因:使用观察和推论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知觉过程之检索

检索:当知觉者对某项刺激给予注意并通过组织和 解释对它产生认识后,知觉着会回忆一些与当前事 件有关的过去事件的信息。
知觉过程之判断

判断:知觉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判断。在这个阶 段,知觉者使用当前信息和检索出来的信息来得出 一个最终的结论。
知觉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特征——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一、 社会知觉的概念
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 社会事件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个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第二节 社会知觉

如何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行动、意向等做出推 测和判断?
非言语沟通:表情、注视和姿势

基本线索


脸部表情为首选
最少愤怒、恐惧、快乐、悲哀、惊奇和厌恶是普遍一致的。
1.2 知觉的分类
知觉(据对象不同)
物体知觉(物)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认知管理培训课件PPT(共 54张)

认知管理培训课件PPT(共 54张)
• 认知结构
•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2.知觉对象的特点 20
• 身体外表
• 《丑女无敌》
• 知觉对象言语交流方面的特点
• 谈论的主题、音调、口音等
• 知觉对象非言语交流方面的特点
•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等
• 知觉者还会观察知觉对象的行为,推测其意图。
3.情境的特点 21
• 交往发生的社会情境 • 办公室or饭店
1.知觉者的特点 19
• 熟悉性
• 熟悉度过高往往使得认知者倾向于过滤掉那些与已有信念不符合的 信息,从而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态度
• 如:性别的刻板印象
• 情绪
• 高兴与沮丧时的思考方式不一致,并且个体倾向于记住与情绪状态 一致的信息。
• 自我概念
• “同性相吸”: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倾向于看到他人的正面属性, 持有负面自我概念则倾向于看到他人的负面特点。
第三篇 认知管理
主要内容 2
1
组织中的知觉
2
组织中的决策
3
组织中的决策
第五章 组织中的知觉与归因 3
•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赋予其含义的过程。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是一个与人
交往、对人产生认识,并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管理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可用信息,对个体的需要、
• 自尊偏高所造成的自利性偏差有一定的适应意义。高自 尊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更能应日常生活压力,心理 更健康。
• 但是这种偏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自利性偏 差在一定程度上会毁掉整个群体。
(二)人际知觉 18
• 人际知觉是一个“以己度人”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 验、知识等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解释。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特征与类型

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特征与类型

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特征与类型摘要: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本文指出学校评估者知觉偏差具有普遍性、无意识性、非系统性以及偏差评价的困难性等特征,分析了评估者常见的知觉偏差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学校评估知觉偏差评估误差一、学校评估者社会知觉偏差的概念学校评估中的社会知觉误差属于评价者因素的范畴,此种误差发生范围广泛,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大,但在现实中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早由布鲁纳提出,用以指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解释。

当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和解释由于受到评估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明显偏离现实时,社会知觉偏差就产生了。

在学校评估中,由于评估者受到其评价目的、经历与经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偏离学校的实际状况,也就产生了学校评估者知觉偏差。

二、社会知觉偏差对学校评估的影响随着学校评估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知觉误差在整体误差中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对于评估方案不科学导致的误差,包括评估目标与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评估机制和程序的不科学、评估方法和工具的不得当等,各层面评估设计者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性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误差越来越小。

对于评估者主观上的故意引起的误差,如政治因素、人情因素等,目前的评价设计者也能通过评价机制、程序和方法的设计来对其进行规避。

因此如果不能科学认识知觉偏差的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社会知觉偏差将成为降低评估结果准确性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进而影响到学校对评价公平性的感知,从而制约评价作用的发挥。

三、学校评估者社会知觉偏差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学校评估中的其他误差而言,社会知觉偏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误差发生具有普遍性。

可以说需要人进行主观判断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着社会知觉的偏差,这与社会知觉对象的复杂性有关,但本质上决定于人类信息加工方式的固有缺陷。

第3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第3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 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丰 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 展的必要条件。
一、感觉、知觉与社会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客 观事物认识过程的最初的最简单的反 映形式。 感觉最基本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
• 知觉的选择性使我们能对对象进行精确的反应。
• 重要的应用价值: • 军事上的伪装: • 交通信号设置:白色在晴天看得清楚,黑色在阴 天看清楚。灯塔、栏杆、路标漆上白黑条纹
• 教学上:突出对象。
• 人际交往上:理解他人。
(2)知觉的理解性
• 人在知觉过程中,要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五章
观察 选择 外部因素
环 境 刺 激
感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社会知觉
组织
图形—背景
解释
反应Leabharlann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相似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 人 或 事 物 的 假 定
公开 行为 隐蔽 态度
知觉效应
知觉的过程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及 其关系的认识。 社会知觉的过程既包括主体的社会经验对 有关的信息、线索进行选择、识别的知觉 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越明显,越 容易被知觉者所注意; 通常,人们会对情景开始和结束阶段的刺 激给予更多的关注。 人们往往会根据刺激与情景的匹配性而对 知觉对象作出不同的评价。

第03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第03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自我知觉
• 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己行为的 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 • 结果: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形成。 • 自我知觉并非完全是自己内心世界活动的 结果,而是社会化的产物。 • 内容包括:
– 对物质自我的知觉 – 对精神自我的知觉 – 对社会自我的知觉
- 21 -
温沛涵 wenph@
– 社会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 现实的两个水平
温沛涵 wenph@
感知水平 逻辑水平
- 12 -
知觉行为
• 知觉者、被知觉者、情境因素 • 知觉者
– 知觉行为的主体,通常指人类 – 知觉与知觉者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 – 对外在信息刺激的反映有高度自主性与选择性 – 影响和决定其知觉的内在因素
– 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对比效应
温沛涵 wenph@
- 26 -
刻板印象
• 对某一类群体的人的一般特征所广泛持有 的僵化的原型。
– 年龄、宗教、种族、民族、性别 – 教育水平、职业背景、经济层次
• 积极意义
– 简化现实 而使人们对复杂对象的知觉简单化
- 24 -
温沛涵 wenph@
社会知觉的特征
• • • • •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相对性 整体性
温沛涵 wenph@
- 25 -
社会知觉的效应
• 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是主观的、主动的复杂过程。 • 人对客观对象的知觉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而常常造成知觉与客观现实不一致, 从而产生知觉偏差,成为知觉社会效应。 • 常见的知觉社会效应
• 消极意义
温沛涵 wenph@
– 极易发生认知偏差,不可能准确地描述个体或 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