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大红4BE染料吸附脱色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染料高效脱色光合细菌的分离与分析

染料高效脱色光合细菌的分离与分析

在 不 同 p 碳 源和 氮源 的条件 下对 5种 染料 的脱 色效 果进 行 了研 究. H、 结果 表 明 , 菌株 HI 菌 落呈 鲜红 色, 圆
形 、 滑 、 润 、 突 起 、 缘 整 齐 , 径 0 5 2 0mm ; 体 呈 螺 旋 状 , 根 极 生 鞭 毛 , 兰 氏 染 色 为 阴 性 , 光 湿 稍 边 直 . ~ . 个 单 革 含
e f c so h t a n H L o e o o rz to ff ed e n e i e e tc n ii n u h a h h ie o H , f e t f e s r i n d c l u ia i n o i y s u d rd f r n o d to ss c st ec o c fP t v f
a tv i u r a d d r c l n o e o o ia i n o t l s e ily f r t e t e t n fa i t t i 4 h c i e l o n ie t Hu a fd c l rz t p i q o ma ,e p c a l o h r a me t o b l y wi n 2 i h
r ls a d,sng e e t e l r l g lum , g a ’ t i n o g tve,c nt i c e i hl r phy la a— h pe i l x r me y bo n fa e l r m S s ani g f r ne a i o an ba t ra c o o l— f ho os nt ss or p t y he i .A n he d c o i biiy we e d t r i d on t i e t p s o ye ,i l i g on t d t e ol rng a lt r e e m ne he fv y e fd ncud n he

普通小球藻对直接大红4B染料的降解作用研究

普通小球藻对直接大红4B染料的降解作用研究


跃: 普通小球藻对直接大 红 4 B染料的降解作用研究
2 l
是 以具有致 癌作 用 的联苯 胺为原 料 生产 的 , 其
废 水 污 染 性 大 , 理 意 义 尤 为 重 大 。 藻 类 对 水 治
4 5n 见 图 2) 普 通 小 球 藻 藻 种 (中 国 科 学 9 m( ; 院 武 汉 水 生 生 物 研 究 所 提 供 ) 。
收 稿 日期 :0 1 8— 1 2 1 — 3
基 金项 目: 湖北省教 育厅重点项 目( 目编号 :0 0 4 1 。 项 2 14 0 ) 作者 简介 : 姜玉凤 (9 2 17 一 ) 女, , 陕西 白水 人 , 副教授 , 硕士 , 究方 向 : 研 环境友好材料 。
第 2期
姜 玉凤
浓 度 C 为 4 g L, 大 吸 收 波 长 A 0 0m / 最 =
长 期 的 小 球 藻 悬 浮 液 p 值 调 至 3 0, 度 搅 H . 轻 拌 3 n 离 ,omi( 0 / i) 离 藻 体 , 0mi, C2 n 250rmn 分 用 二 次 蒸 馏 水 清 洗 3次 , 洗 好 的 藻 液 用 血 球 清
第2卷 8
第 2期








Vo . 8 No. 12 2 Ap . t 201 2
21 0 2年 4月
J OUR NAL 0F HUANG HII TIUT F T HNOL Y S NS T E O EC OG
d i1 .9 9 ji n 10 84 .0 2 0 .0 o :0 3 6 /.s .0 8— 2 5 2 1 . 2 0 6 s
体 的有机 污染 物有 一定 的富集 与降 解作 用 , 然 而 , 关 藻 类 对 染 料 废 水 进 行 降 解 处 理 的 研 究 有

直接耐酸大红4BS在竹炭上的吸附行为

直接耐酸大红4BS在竹炭上的吸附行为
水。
1 吸附 实验 . 2
吸附法脱色技术具有操作简单、 成本低、 吸附 剂设计简单 、 高容量 、 高效率等优点 , 且处理流量 大, 出水水 质 较好 , 生成 有 害 物 质 , 废 水 的 预 不 在 处理和深度处理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吸 附法 中, 吸附剂的选择是染料脱色的关键。
法和光 催化 降解 法[ 4 1 。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 仪器及试 剂 .
紫 外 一 见分 光 光度 计 ( 尼 柯 ( 海 )仪器 可 尤 上
有 限公司 )P S 3 ;H 一 B精密 p H计( 上海虹益仪器仪 表有限公司)8 1A型电动振筛机 ( ; 1 4 湘潭市科联 分析仪器有 限公司)标准检验筛( 江上虞市东 ; 浙 关化验仪器厂制 )D F 6 5 ; Z - 0 型真空干燥箱 ( 上海 精宏实验设备有 限公司 )H 2 ; WS6型电热恒温水
竹炭是以竹材为原料经高温炭化获得的固体 产物, 具有细密多孔、 比表面积大 、 吸附能力强、 价 格低廉等特点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 料 ,作为活性炭的替代物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和研究[ 7 1 。本文以直接耐酸大红 4 S B 为对象 , 研究
通过 电动振筛机将破碎后 的竹炭筛分出 10 0 目的竹炭 , 然后用稀盐 酸浸泡 6 , h 再依次用 自来
2 0
竹炭混合 , 静置一段时间。 过滤取残液在最大吸收 波长为 5 5n 嘲 0 m 测定 吸光度 。 按式一 、 2 1式一 计算 比 吸附量 Q与吸附率 E :
Q ( oC )/ = C — eVm E ( o C ) o l0 = C — e/ x 0 % C 式 1 式2
浴锅( 上海益恒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 ; 塞

一株高效广谱染料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研究[1]

一株高效广谱染料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研究[1]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 otechnol ogy,2010,30(6):70Ο76一株高效广谱染料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研究3司美茹1,233 苏 涛1 杨 革1,2(1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曲阜 273165)(2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济南 250000)摘要 通过梯度驯化,从印染废水长期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以4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染料(刚果红、美蓝、孔雀绿和活性艳蓝K N 2R )为唯一碳源的菌株X S MR ,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 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无色杆菌属(A chro m obacter s p.)的菌株。

菌株X S MR 对4种染料均具有强的脱色降解能力,且对染料脱色的同时,自身能够生长繁殖,培养24h 菌体干重超过不加染料的对照。

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对该菌株的脱色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刚果红、美蓝、孔雀绿及活性艳蓝K N 2R 的初始浓度分别小于200mg/L 、200mg/L 、150mg/L 及150mg/L 时,在pH7.5、温度35℃、接种量4%(V /V )条件下,接种菌株X S MR 脱色14h 对4种染料的脱色率均可达到98%以上。

通过对降解产物的紫外2可见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菌株X S MR 能彻底降解染料。

菌株X S MR 对染料脱色的机理包括生物降解和菌株吸附两方面。

关键词 筛选 染料 生物降解 无色杆菌属 脱色中图分类号 Q932331收稿日期:2010201205 修回日期:20102042133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3电子信箱:si m eiru1016@ 随着染料和印染工业的迅猛发展,染料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在染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大约有10%~20%的染料随着废水排放出去,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

染料从结构上可分为偶氮、蒽醌、杂环、三苯甲烷等,多是难以降解的芳香族化合物[2]。

硫酸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直接大红4B染料的吸附研究

硫酸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直接大红4B染料的吸附研究

淮 阴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6卷
实验 用染 料溶液 : 接大 红 4 直 B染 料溶液 ( o C 浓度 为 5 g L 最 大 吸收波长 为 4 5a1 0r / , n 9 n)
N a
HN


二N

0H / m i r
图 1 直接大红 的结构
V 16 N . o. o 4 N V 0r O .2 0 7
硫酸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 直接 大 红 4 B染 料 的吸 附研 究
吕金顺 , 海龙 , 蒋 杨艾青
( 淮阴师范学院 化学系 , 江苏 淮安 230 ) 230
摘 要 : 究 了用硫 酸对粉 煤灰 进行 改性 及 改性后 的产 品对废 水 中直 接 大红 4 研 B染 料 的吸 附
料废水 的 固液 比为 3 :0 0时 , 0 10 吸附率 可达 9 %, 吸 附机 理 为化 学 吸附 . 究结果 还 表 明改 8 其 研
性粉煤 灰 可用作 含直接 大 红 4 B染 料废 水 的吸 附剂 .
关键词 :改性 粉煤灰 ;直接 大红 ; B染料 ;吸附 ;机理 4
中图分 类号 : 7 3 1 X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8 6 20 )40 l一5 17 — 7 (07 0 —3 l 6 0
吸 附法对其 进行 处理 , 都取 得 了一定 的脱 色效 果 ~ . 们 选用 化 学 法 改性 粉煤 灰 作 吸 附剂 , 我 对水 溶 性
染料 废水进 行 吸附脱 色处理 的研 究 .
粉煤灰 是热 发 电和工业 燃料 燃烧 后 的废弃 物 , 化学 成分 与粘 土质矿 物相 似 , 要是 S A2 3 其 主 i , 1 及 O 0

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和脱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和脱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和脱色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和脱色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染料的生产和使用量逐年增加。

染料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高浓度染料及其降解产物,极大地危害了环境及人类的健康。

因此,染料废水的处理问题备受关注。

目前,常规处理方法如生化法、化学法等虽然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存在操作成本较高、处理时间长等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高效脱色菌对染料废水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筛选并分离出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及鉴定其生理生化特性,探究其对染料的脱色机制。

具体步骤如下:1、寻找特殊菌株。

在染料污染环境下寻找到特殊的脱色性微生物。

2、分离与鉴定。

对上述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3、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对此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了解其对染料废水的适应程度以及脱色机理。

4、脱色效率评价。

采用常规的脱色效率评价方法,探究该微生物的脱色效率。

三、预期成果1、筛选出一株高效染料脱色菌,并分离纯化出纯培养物。

2、鉴定其生理生化特性,探究其对染料的脱色机制。

3、评估该菌株的脱色效率,并与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

四、研究意义与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寻找出一种新的高效染料脱色菌,解决染料废水处理的难点问题。

研究结果可用于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相关污染治理工作。

同时,该菌株的筛选及鉴定过程,也有助于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真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_王慧

真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_王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15 ( 1 ): 147~151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 1006-687X2009-02-25DOI: 10.3724/SP.J.1145.2009.00147近年来,国际上对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生态平衡的失调问题日益关注,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 在环境污染中,大部分直接与工业和工业产品的污染有关. 染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造纸、食品等工业,据统计,世界上染料的年产量达到8×106 t ,而且至少10%的染料进入到自然水体中[1]. 这些染料的排放不仅会造成自然水体的污染、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生态系统的失衡,还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 以偶氮染料为例,这类染料以致癌芳香胺作为中间体合成,被排放到自然水体后,在水体中富集,经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后可引发人类恶性肿瘤物质,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疾病.目前,世界上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由于化学法或化学与物理连用的方法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会产生难降解的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所以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生物法的研究上. 真菌作为微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分解者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染料降解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发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孢原毛平革菌真菌就已经被用于染料的降解研究[2~3]. 本文从脱色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脱色机理、真菌脱色的应用等3个方面对染料的真菌脱色进行综述.1 脱色真菌的多样性近年来,染料的真菌脱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从单一的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开始转向对更多样的脱色真菌的研究. 一大批真菌,包括白腐真菌、霉菌、酵母菌等,业已被发掘出来用于染料的脱色与降解.1.1 白腐真菌的脱色研究白腐真菌是指一类能够引起木质白色腐烂的丝状真菌,并不专指某一种真菌也不泛指某一些真菌,而是限定为一类腐生在木质上因对木质有进攻能力并造成木质发生相同的结构及外观变化(白腐)的丝状真菌的总称[4]. 白腐真菌是整个碳素循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在碳素的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纯系培养中将木质素矿化的一类微生物[5].真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王 慧1, 2 郑小伟1 王宾香1 熊小京2 郑天凌1, 2**(厦门大学 1生命科学学院应用与环境微生物所, 2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Advance in Decolorization of Dye by Fungi *WANG Hui 1, 2, ZHENG Xiaowei 1, WANG Binxiang 1, XIONG Xiaojing 2 & ZHENG Tianling 1, 2 **(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Abstract Disposal of dyeing wastewater into the environment causes serious damage, since it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hydrophytes by reducing light penetration and also it may be toxic to some aquatic organisms due to its breakdown products. studies on decolorization of dye by fungi have become popular since fungi started to be used in this field from 1980s. The main progresses of dye decoloriz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fungal diversity, mechanism of decolorization and main affecting factors. The decolorization by different kinds of fungi, such as white fungi, microzyme, penicillium and mildew, is all expatiated, the mechanisms of adsorption decolo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decoloriz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decolorization by fungi and the future work are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g 1, Ref 42Keywords fungus; dye; decolorization mechanism; adsorption; degradation CLC X172摘 要 染料废水的任意排放不仅会造成自然水体的污染、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生态系统的失衡,还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 真菌对染料脱色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目前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主要从真菌染料脱色的多样性、真菌染料脱色机理以及真菌染料脱色的应用条件等3方面对真菌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不同种类真菌包括白腐真菌、霉菌、酵母菌等对染料的脱色作用,阐明了真菌吸附脱色、降解脱色的机理,介绍了真菌在染料脱色应用中的优势,并对未来真菌染料脱色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图1 参42关键词 真菌;染料;脱色机理;吸附;降解CLC X172收稿日期: 2007-11-22 接受日期: 2008-03-12*福建省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No. 2005YZ1023)和国家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Supported by the Key Science-Technology Project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No. 2005YZ1023),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microzh@)148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自上世纪80年代初,Glenn和Gold首次证明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一些聚合染料具有脱色降解作用[6]以来,人们对白腐真菌脱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P. chrysosporium. Cripps[2]、Paszczynski[7~9]、Tatarko[10]、Bumpus[3]、Azmi[11]、Knapp[12]、Conneely[13]等分别以偶氮、蒽醌、三苯甲烷染料等不同类型的染料为底物,研究了P. chrysosporium对不同染料的降解效果、降解条件、降解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等. 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P. chrysosporium是一类广谱降解真菌,对多种染料均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7~13],其降解过程是需要分子氧的过程并需要在外加碳源(例如葡萄糖)的存在条件下完成,另外该降解过程最易发生在限氮条件下[14].近年来,人们的研究兴趣逐渐由单种的P. chrysosporium 向脱色白腐真菌的多样化转移,并发现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脱色白腐真菌. Coriolus versicolor (彩绒革盖菌)被用于一种酞菁染料——活性翠蓝Blue G的脱色研究[15],研究发现,在转速达到30 r/min时,C. versicolor达到最大脱色率(80%),研究还发现初始染料浓度、转速以及葡萄糖浓度是影响C. versicolor脱色的3个主要参数. Madhavi等在死亡的树皮上成功分离到一株白腐真菌Ganoderma sp. WR-1 (灵芝),发现这株真菌的脱色效率要远远高于被广泛应用的Trametes versicolor (变色栓菌)和P. chrysosporium[16]. 对多种染料的最大脱色率在8 h内就能够达到96%. Kumarasamy Murugesan 等在研究Ganoderma lucidum KMK2对难降解染料的脱色过程中,发现并分离了具有耐热性的漆酶,该漆酶粗提液在60 ℃时具有最大的染料降解效率(92%)[17]. 侯红漫等利用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 324 (粗皮侧耳)粗漆酶和纯漆酶进行蒽醌染料SN4R的脱色研究,发现纯漆酶无法对SN4R脱色,而粗漆酶具有较强的脱色效果,如果添加小分子介质ABTS 后,纯漆酶也可以使SN4R快速、完全脱色,该研究表明,小分子还原介体物质的存在有助于染料废水的降解和脱色[18]. Z¨umriye Aksu、Emre Birhanli、Ivana Eichlerova等也对T. versicolor [19]、Funalia trogii [20]、B. adusta [21]等不同种类的真菌对染料的降解进行了研究. 染料白腐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为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物种资源,并获得了一批耐高温、脱色性能强的菌株.1.2 其他类型真菌的染料脱色白腐真菌以外的真菌染料脱色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有多种真菌被用于染料的脱色研究,主要以青霉菌、酵母菌和曲霉为主.Donmez等研究发现,Candida tropicalis (热带假丝酵母)对活性兰、活性黑和活性红具有一定程度的吸附脱色作用,在起始染料浓度为700 mg/L的情况下,该菌株对这3种染料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活性黑112 mg/g、活性兰102 mg/g、活性红79.3 mg/g[22]. 董新娇等从温州市上桥一家染料厂的污泥中筛选分离到一株染料脱色优势酵母菌T-2,经初步鉴定为Rhodotorula sp. (红酵母属),通过对其脱色条件的研究发现,碳源、氮源、接种量、染料浓度、温度、pH对其脱色效果均有影响[23]. 张金平等研究了Endomycopsi sp. (拟内抱霉)对3种偶氮染料酸性黑NG、酸性黑10B及活性红脱色的情况,指出重金属离子不仅降低了染料的脱色率还明显抑制菌体生长,尤其以Ag+、Hg 2十明显[24].Parshetti等发现,Aspergillus ochraceus NCIM-1146(赭曲霉)在搅拌或震动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和降解效率均高于静止条件,并发现外加碳源对染料的降解效率大大提高,染料活性艳蓝的脱色周期由20 d缩短到7 d[25]. 董新娇等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废水池污泥中分离到一株染料脱色真菌,经鉴定命名Aspergillus flavus (黄曲霉),染料降解产物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显示,可见光区波长618 nm处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表明染料得到充分降解[26].刘生浩等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了对偶氮染料酸性大红和酸性黑有较强脱色能力的Penicillium P-93(青霉菌P-93),发现该菌以酸性大红和酸性黑作为唯一碳源和唯一氮源均能生长,且其降解染料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酶的生物合成不受染料的诱导[27]. 辛宝平等从受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多株高效青霉菌,其中Penicillium GX2(青霉菌GX2)对4种不同类型的蒽醌染料均表现出很高的吸附活性,且生长菌体具有比静止活体和死体更好的吸附性能[28].2 真菌染料的脱色机理研究真菌的染料脱色一般包括生物吸附脱色和生物降解脱色两种方式,脱色过程以何种方式进行与真菌的种类有关,有些真菌只吸附不降解,而大多数真菌的脱色过程以先吸附再降解的方式进行.2.1 真菌的吸附脱色Sumathi等对Aspergillus foetidus (臭曲霉)的研究表明,A. foetidus对染料具有很强的脱色能力,对色度的去除达到95%,其脱色过程是由生物吸附完成的,而且这种吸附过程没有专一性[29]. Bayramoğlu等研究了Phanerocheate chrysosporium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染料的吸附过程,发现P. chr ysosporium的吸附过程与温度、pH有密切关系,他们还研究了P. chrysosporium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其中Freundlich和Temkin模型可以被用来描述该菌株对活性蓝4的吸附过程[30]. 真菌对染料的吸附虽然能够解决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色度去除难的问题,但染料并没有得到降解而是随污泥一起排出,造成二次污染,所以人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真菌的降解脱色机理上.2.2 真菌的降解脱色真菌的降解脱色主要发生在吸附过程后,真菌通过产生多种胞内或者胞外酶主要包括LiP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MnP (锰过氧化物酶)、Lcc (漆酶)等,来完成染料的彻底降解. 在形形色色的脱色真菌中,降解机制研究最多也是最透彻的是白腐真菌的降解机制;而对酵母菌、霉菌等脱色机理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还处于实验与推测阶段.Goszczynski等在研究白腐真菌P. chrysosporium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染料的脱色过程中发现其降解机制可能是:染料被初步氧化性激活形成阳离子自由基,使染料分子易受到水的亲核攻击;偶氮键发生两种水解断裂——产生醌和二氮烯衍生物的不对称断裂和产生醌–单亚胺和亚硝酸盐衍生物的对称断裂;这些不稳定的中间物进一步氧化还原,氧149 1 期王 慧等:真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化,水解,最终形成11种有机物和氨[31]. Hardin等发现在染料被LiP、MnP氧化脱色的过程中,包含有一个以自由基为基础的链式反应过程(图1),由于这种自由基反应是在细胞外进行的且具有非特异性,从而使菌体对降解底物的毒性有较高耐受能力并且表现出对降解底物的广谱性[32]. 李慧蓉等以偶氮染料和蒽醌染料中具代表性的染料分子为对象,探索了P. chrysosporium对染料降解的动态过程,发现偶氮键断裂是菌对偶氮染料生物降解的关键步骤,因降解程度不同,终产物或为含共轭结构的小分子,或为无共轭结构的有机和无机小分子;蒽醌染料的脱色降解涉及到稠环的开裂,若不彻底降解,其终产物仍保留少量的共轭结构,彻底降解则形成在200~700 nm间无最大吸收峰的非共轭结构类物质[33];他们还提出了P. chrysosporium对偶氮染料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断裂机制. Zhang XC等通过研究稻草固体基质及其不同处理形式、木质素酶、木质纤维素共降解等对染料降解的影响,探讨了P. ostreatus BP (侧耳属白腐菌BP)在稻草固体基质中对三苯甲烷类染料的降解及作用机制[34],研究结果表明,稻草固体基质中染料降解主要是以木质素酶系作用为基础的共降解过程;但对不同染料起降解作用的因素不同,其中澳酚蓝的降解主要依靠木质素酶系作用,孔雀绿的降解依靠以木质素酶系为基础的共降解作用,而结晶紫的降解则主要随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作用而共降解. 上述研究均表明,白腐真菌对染料的降解主要依赖与一个由细胞内产生在胞内或胞外产生作用的酶降解体系的作用,由酶启动一系列反应,实现对底物的降解.Jadhav等利用UV-VIS、TLC、HPLC和FTIR等技术对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TCC 463 (酿酒酵母)的脱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样品中分离到不同水平的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NADH-DCIP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等与染料降解有关的酶类,并且在离心得到的菌体上没有附着的染料,从而判定S. cerevisiae MTCC 463对染料的脱色是通过酶的降解完成的[35]. 余志晟等对Candida krusei (克鲁斯假丝酵母)的脱色机理研究表明,该菌株对活性艳红K-2BP 的去除属于降解脱色,并对降解产物进行了推测,认为克鲁斯假丝酵母将活性艳红K-2BP分子彻底降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将活性艳红K-2BP分子转化成了其它微量小分子,而它们还未被检测到[36]. 对酵母菌、霉菌和曲霉的降解机理研究虽然还未深入,但已经分离得到多种不同与白腐真菌的降解酶,表明其降解过程与白腐真菌降解机制有所不同. 3 真菌染料脱色的应用条件研究随着染料脱色真菌多样性的发掘和真菌脱色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将真菌细胞固定化并进而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反应器处理模拟废水甚至实际的染料废水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些真菌已经被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Susla等利用PUF (聚氨酯泡沫塑料)和PW (松木)两种固定化材料对Dichomitus squalens( 污叉丝孔菌)进行固定化,并对其脱色效果及酶的产生进行了研究[37]. 研究发现,在固定化条件下漆酶的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达到了在流体条件下无法达到的水平,他们还分离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同为68×103的两种漆酶(Lc1、Lc2),发现两种漆酶的脱色效率大大不同,Lc1远远高于Lc2,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林晓华等采用海藻酸钙和卡拉胶两种材料对青霉菌X5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固定化方法的青霉菌对活性蓝KN-R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藻朊酸钙固定化的青霉菌活性更高,脱色效果更好,在多次脱色后能重复使用[38]. Shin等人利用小麦杆、枫木片、大麻纤维、大麻席子和黄麻线5种天然材料和尼龙纤维、聚乙烯纤维和大麻聚丙烯纤维3种人工合成材料,对白腐真菌T. versicolor ATCC 20869 的固定效果及其对苋红染料的脱色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黄麻线是其中最好的固定化材料,在该固定材料上的T. versicolor ATCC20869也达到最好的脱色效果,对染料的脱色速率达到814 mg L-1 h-1[39 ]. 多项研究表明,真菌在固定化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对染料的降解速率都明显提高,这是因为固定后的微生物细胞可以实现高密度填充,因而可进行高密度连续的微生物发酵,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菌体经固定化可以反复使用,发酵完毕,菌体与发酵液易于分离,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降低. 所以,固定化真菌在实际的废水处理中应用更广泛.由于染料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研究人员也致力于解决真菌脱色在连续废水过程中的稳定问题. Mielgo等应用P. chrysosporium在连续填充床反应器里进行了偶氮染料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当染料的容积负荷为0.12 g L-1d-1、温度为37 ℃和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该反应装置对染料的脱色率达到95%以上[40]. 研究认为,将细胞固定化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酶的产生,有利于在反应器中长时间保持菌的密度以及胞外酶的浓度. 安世杰等构建了白腐真菌膜生物反应器降解复配染料废水,通过研究发现,在白腐真菌膜生图1 P. chrysosporiumde的LiP和MnP的催化循环Fig. 1 Catalytic cycle of enzyme Lip and MnP of P. chrysosporiumde15015 卷应 用 与 环 境 生 物 学 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物反应器营养源调控研究中,得到如下结论:将碳源浓度从30 g/L降低到10 g/L、氮源浓度从560 mg(N)/L (20 mmo1/L尿素)降低到56 mg(N)/L (2 mmol/L尿素)后,同样获得了良好的复配染料脱色效果[41]. 研究还表明,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的适宜停留时间为72 h. 熊小京等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 MBR),以艳蓝KN-R活性染料为模拟染料,在不同进水pH条件下,探索了pH变化时厌氧与好氧污泥对染料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碱性进水有助于提高厌氧脱色效果,酸性进水有利于提高好氧脱色效果[42].由于实际应用与实验条件的差别,有关实际染料废水脱色及处理的报道较少. Madhavi等将白腐真菌Ganoderma sp. WR-1 (灵芝)应用于单种染料和实际染料废水的研究中;实验结果表明,单种染料的脱色在5 d内可以达到50%,12 d可以完全脱色;而增加处理时间(15 d)可以使实际废水完全脱色[16].4 展望由于化学法和物理法处理染料废水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二次污染、处理费用过高、技术要求高、操作不方便等缺点,以及细菌染料脱色中存在容易产生致癌的芳香胺等物质的问题,近年来,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真菌的染料脱色,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多样化的脱色真菌的获得、真菌脱色机理的研究以及真菌脱色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针对真菌与脱色的研究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于实际染料废水真菌脱色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报道较少. 另外,对于除白腐真菌以外的真菌的染料脱色机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还不够透彻.综上,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更广泛地发掘具有染料脱色能力的真菌资源及其基因资源,尤其关注未可培养但具有广谱高效降解能力的染料降解菌;(2) 加强真菌染料脱色机制的研究,特别是降解机制的研究;(3) 定位具有降解能力的基因,建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菌;(4) 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染料废水为研究条件,使脱色真菌能够真正应用到染料废水的处理中;(5) 研究原位环境中真菌的种群分布,采用原位调节技术,通过调节现场各项指标(包括pH、碳氮源浓度、温度)来发挥原位菌群的脱色作用.References1 Palmieri G, Cennamo G, Sannia G. Remazol Brilliant R decolourisationby the fungi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its oxidative enzymatic system.Enzyme Microb Technol, 2005, 36: 17~272 Cripps C, Bumpus JA, Aust SD. Biodegradation of azo and heterocyclicdyes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Appl Erviron Microbiol, 1990,56 (4): 1114~11183 Bumpus JA, Brock BJ. Biodegradation of crystal violet by the white rot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8, 54(5): 1143~11504 Li HR (李慧蓉),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of White Rot Fungus.Beijing (北京): Chemical Industry P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 Gao DW (高大文), Wen XH (文湘华), Qian Y (钱易). Status anddevelopment trend of degradation of reactive dyes by white rot fungus. J Harbin Inst Technol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7 (9): 1200~12046 Glenn JK, Gold MH. Decolorization of several polymeric dyes by thelignin-degrading Basidiomycete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3, 45 (6): 1741~17477 Paszczynski A, Pasti-Grisby BM, Foszczynski S. New approachto improve degradation of recalcitrant azo dyes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Enzyme & Microb Technol, 1991, 13: 378~3848 Paszczynski A, Crawford RL. Potential for bioremediation of xenobioticcompounds by the white-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Biotechnol Prog, 1995, 11: 368~3799 Paszczynski A, Crawford RL, Huynh, VB. Manganese peroxidase of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purification. Methods Enzyme, 1988, 161: 265~27110 Tatarko M, Bu mpus JA. Biodeg radation of phenanth rene by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on the role of lignin peroxidase. Lett Appl Microbiol, 1993, 17: 20~2411 Azmi W, Sani RK, Banerjee UC. Biodegradation of triphenylmethanedyes. Enzyme & Microb Technol, 1998, 22: 185~19112 Knapp JS, Newby PS. The decolorization of a chemical industry effluentby white rot fungi. Water Res, 1999, 33 (2): 575~57713 Conneely A, Smyth WF, McMullan G. Study of the white-rot fungaldegradation of selected phthalocyanine dy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Anal Chim Acta, 2002, 451: 259~27014 Tatarko M, Bumpus JA. Biodegradation of Congo red by 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 Water Res, 1998, 32 (5): 1713~171715 Ilgi KK, Fikret K. Biological decolorization of textile dyestuffcontaining wastewater by Coriolus versicolor in a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2, 30: 195~19916 Madhavi SR, Lele SS, Synthetic dye decolorization by white rot fungus,Ganoderma sp. WR-1. Bioresour Technol, 2007, 98: 775~78017 Kumarasamy M, Nam IH, Chang YS.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dyes bya thermostable laccase produced by Ganoderma lucidum in solid stateculture.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7, 40: 1662~167218 Hou HM (侯红漫), Zhou JT (周集体), Wang J (王竞), Lü H (吕红), DuCH (杜翠红), Yan B (严滨). Study of decolorization of anthraquinone dye SN4R by laccase from white-rot fungi Pleurotus ostreatus. J Dalian Univ Technol, 2004, 44 (5): 640~64519 Zumriye Aksu, Nur Koc¸berber Kılıc, Sevgi Ertu˘grul, G¨on¨ul D¨onmez. Inhibitory effects of chromium (VI) and Remazol Black B on chromium (VI) and dyestuff removals by Trametes versicolor.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7, 40 (5):1167~117420 Emre B, Ozfer Y.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laccase by pellets of Funaliatrogii ATCC 200800and Trametes versicolor ATCC 200801 in repeated-batch mode.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6, 39: 1286~1293 21 Ivana Eichlerova´, Ladislav Homolka, Frantisˇek Nerud. Decolorization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ynthetic dyes by the white rot fungus Bjerkandera adusta strain CCBAS 232. Dyes & Pigments, 2006, 75 (1): 38~4422 Donmez G. Bioaccumulation of the reactive textile dyes by Candida151 1 期王 慧等:真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进展tropicalis growing in molasses medium.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2, 30: 363 ~36623 Dong XJ (董新娇), Lin XY (林晓华). Decolorization of wastewatercontaining anthraquinone dye by yeast T-2. Environ Sci & Technol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26 (5): 30~3224 Z h a ng J P (张金平), K a n Z R (阚振荣), Lia ng LH (梁利华).Decolorization of three azo dyes by Endomycopsi. sp. J Hebei Univ (河北大学学报), 2006, 26 (3): 283~28825 Parshetti GK, Kalme SD, Govindwar SP. Biodegradation of Reactiveblue-25 by Aspergillus ochraceus NCIM-1146. Bioresour Technol, 2007,98 (18): 3638~364226 Dong XJ (董新娇), Chen YL (陈艳乐). Study on phthalocyanine dye-decolorization by Aspergillus flavu. J Zhejiang Norm Univ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3 (1): 60~6327 Liu SH (刘生浩), Shi YY (史玉英), Lou WJ (娄无忌). Properties of azodyes degradation by Penicillium P-93.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5, 1 (2): 168~17228 Xin BP (辛宝平), Zhuang YY (庄源益), Zou QM (邹益猛). Adsorptionof anthraquinone dyes by Biosorbent GX.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 2002, 22 (1): 14~1829 Sumathi S, Manju BS. Uptake of reactive textile dyes by Aspergillusfoetidus. Enzyme & Microb Technol, 2000, 27: 347~35530 Bayramoğlu G, Çelik G, Arica MY. Biosorption of reactive blue 4 dyeby native and treated fungus Phanerocheate chrysosporium: Batch and continuous flow system studies. J Hazardous Mat, 2006, B137: 1689~169731 Goszczynski S, Paszczynski A, Pasti-Grigsby MB. New pathwayfor degradation of sulfonated azo dyes by microbial iperoxidases of phanerochaete. J Bacteriol, 1994, 176 (5): 1339~134732 Hardin LR, Cao HT, Wilson SS. Decolorization of textile wastewater byselective fungi. Textile Chem & Colorist & Am Dyestuff Reporter, 2000,32 (11): 38 ~4233 Li HR (李慧蓉), Luo LJ (罗丽娟), Luo GK (罗光坤). Probing into thebioldegradation of dyes and the degrading pathway by Phanerocheate chrysosporium. Environ Chem (环境化学), 2001, 20 (4): 378~395 34 Zhang XY, Yan K L, Wang H X, St udy on the biodegradationmechanisms of triphenylmethane dyes by the white rot fungus in rice straw medium. Acta Sci Circumst, 2006, 26 (8): 1284~128935 Jadhav JP, Parshetti GK, Govindwar SP. Decolourization of azo dyemethyl red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TCC 463. Chemosphere, 2007, 68: 394~40036 Yu ZS (余志晟), Wen XH (文湘华). Decolorization of synthetic dyeswith a new isolated yeast Candida krusei. Environ Sci (环境科学), 2005, 26 (5): 137~14237 Susla M, Novotnya C, Svobodova K. The implication of Dichomitussqualens laccase isoenzymes in dye decolorization by immobilized fungal cultures. Bioresour Technol, 2007, 98 (11): 2109~211538 Lin XH (林晓华), Dong XJ (董新娇). Inf luence of immobilizedPenicillium sp. on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KN-R.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浙江农业学报), 2004, 16 (3): 119~12239 Shin M, Nguyen T, Ramsary YJ. Evaluation of support materials forthe surface immobilization and decoloration of amaranth by Trametes versicolor. Appl Microbiol & Biotechnol, 2002, 60 (1~2): 218~22340 Mielgo I, Moreira MT, Feigoo G. A pack-bed fungal bioreactor for thecontinuous decolourisation of azo dyes (Orang Ⅱ). J Biotechnol, 2001 ,89 (2~3): 99~10641 An SJ (安世杰), Huang MS (黄民生), Jiang M (江敏). Degradation andnutrition control of dyeing wastewater by white rot fungi bioreactor.Technol Water Treatment (水处理技术), 2005, 31 (8): 44~4742 Xiong XJ (熊小京), Shen Q (申茜), Zheng TL (郑天凌). Analysisof decoloration behaviors at the different pH of simulated dyeing wastewater in anaerobic-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Modern Chem Ind (现代化工), 2007 (Suppl. 2): 141~144。

流化光催化反应器降解4BS染料的研究

流化光催化反应器降解4BS染料的研究

流化光催化反应器降解4BS染料的研究摘要设计了一种二相流化床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并以耐火砖颗粒为载体,用浸涂法制备了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

利用紫外光为光源,对有机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在不同初始浓度、催化剂浓度、pH值、循环流量和光强下的光催化降解脱色的反应速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光催化反应器流化床 4BS染料降解动力学模式Study on Degradation of Soluble Dye 4BS Red by Fluidized Bed Photo-catalytic ReactorAbstract:A two-phase fluidized bed photo-catalytic reactor was designed and TiO2-coated photo-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firebrick granules asmedia in this reaction rate of degradation and decoloration of organic dye 4BS red was studie d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catalyst concentration,pH value,circulating flow and light intensity using ultraviolet lamps as light kinetic mode l of the system was also given.Keywords: photo-catalytic reactor;fluidized bed;dye 4BSred;degradation;kinetic mo del1 试验部分试验装置试验装置(自制)由配水区、反应区、紫外光源、固液分离器等部分组成(见图1),反应区的中间设有紫外灯和石英套管。

实验二真菌形态的观察和微生物的纯化与

实验二真菌形态的观察和微生物的纯化与

实验二染料脱色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及真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3、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4、掌握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 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通常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二) 菌种保藏的原理菌种保藏的方法很多。

其原理却大同小异,不外乎为优良菌株创造一个适合长期休眠的环境,即干燥、低温、缺乏氧气和养料等。

使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处于最低的状态,但又不至于死亡,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依据不同的菌种或不同的需求,应该选用不同的保藏方法。

一般情况下,斜面保藏、半固体穿刺,甘油保存,脱脂牛奶保存,石蜡油封存和砂土管保藏法较为常用,也比较容易制作。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染色液、酵母、曲霉、青霉、固体斜面培养基四、实验步骤1、显微镜观察真菌形态用水浸片观察酵母,曲霉和青霉的孢子及产孢结构。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及脱色特性研究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及脱色特性研究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及脱色特性研究1 前言水是人类生存之源,发展之本,是环境构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我国常年水资源总储量为2.81万亿m3,居世界第6位,而年总用水量为5 500亿~5 600亿m3,整体上能够满足需求。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 150 m3,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110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最为紧缺”的13个国家之一。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加剧了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使我国水资源危机越发凸显,进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之一。

据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668个城市中440个已出现长期缺水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累计投入600亿元治理江河污染,相关部门也大力采取防污治污的措施,使得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

但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监测的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9.9 %、26.5 %和23.6 %。

因此,防治水资源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印染产生的废水主要特点有:①水量大;②浓度高,大部分废水呈碱性,COD 值较高,色泽深;③水质波动大,印染厂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染化料,随纺织品种类和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异,而对于每个工厂,其产品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废水的污染物成分浓度的变化与波动十分频繁;④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除酸、碱外,废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是天然或合成有机物;⑤处理难度较大,染料品种的变化以及化学浆料的大量使用,使印染废水含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生化性差。

⑤印染废水的色泽深,严重影响着水体外观。

造成水体有色的主要因素是染料。

可见印染废水是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目前全世界染料年总生产量在60 万t 以上,其中50 %以上用于纺织品染色;而在纺织品印染加工中,有10 %~20 %的染料作为废物排出。

广谱染料脱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初探

广谱染料脱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初探
解 以其 无二 次污染 、 本低 、 回收 目标 物质 等优 点 成 可 备 受广 大研究 者 的关 注 , 认 为 是 最 经济 有 效 的 方 被 法. 目前用 于进行 生物 降解 的微 生物 主要 为细菌 、 真 菌 和藻 类 3类 J真 菌 虽 然彻 底 安 全 , 生 长慢 、 . 但 降
快速拉动了国内染料消费 的增长. 染料工业生产的
各 类染 料 、 光增 白剂 及有 机 颜 料 等 广 泛应 用 于 纺 荧
料的有氧降解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试 验 以偶 氮 、 醌 、 环 、 苯 甲烷 不 同结 构 蒽 杂 三 类 型 的 4种合 成染 料 为筛 选 底 物 , 印染 厂 排 出 的 从 废 水 中分 离 出多株 对不 同结 构类 型 的染 料具 有脱 色 作 用 的细菌 . 进一 步对 这些菌 株进 行生 理生化 鉴 定 ,
染 料从 结构 上 可分 为 偶 氮 、 醌 、 环 、 苯 甲 蒽 杂 三 烷等 , 多是 难 以降 解 的芳 香 族 化合 物 J 目前 印 染 . 废 水 的处理 方 法 主 要 有 化 学 混 凝 法 、 化 法 、 附 氧 吸
法、 内电解法、 物絮凝 、 生 生物 吸附等 , J 而生 物降
中 图分类 号 :58 Q Q3;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3 (02 0- 8- 1 1 37 21 )2 09 7 0 5 0 - 0
进 入新 世纪后 , 中国纺织 和 印染等 行业 的发展 ,
生 长 、 以不 同结 构 的染 料 为 唯 一 碳 源 的细 菌 涂料、 油墨等各个领域. 在
发 展经 济便 利生 活 的 同时 也 造成 了环 境 污染 , 大 其 量 排放 的废水 , 不仅 C D、 O 盐度 和 酸 度 高 , 而且 色 度

一株染料高效脱色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一株染料高效脱色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 \ 一
() 1 废水的生化降解实验 。活性 污泥 取 自 图1 BT 金 F装置示意图 A 华县双 宏化工 有限公司 ,污泥经过间歇 性驯化培养三周后 , 加至反 投 应器 中接种挂 膜。由于连续式一边进水一边出水试验需要较 大水量 , 因此本试验采用间歇式进水进行废水生化降解小试试验 。 ( ) 2 污泥 的驯化 。取曝气池 原废水 ,加入适 量营养液傲补充碳 源 ,定期更换反应器 上清 液并逐步增 加原废水浓 度 , 常温下驯化培养 2 3 ,并注意观 察溶液颜色 的变化 。通过对污泥 的驯化培养 ,使污 —周 泥中以染料为营养源 的细菌 大量繁殖 ,对染料不适应 的微生物加 以淘
1g 0 ,牛 肉膏 3 ,氯 化钠 5 ,琼 ] 1- 0 ,水 10 m g g ] 52g ]  ̄ 0 0 L,p 7 - ., H.7 0 2 112 菌2 ̄  ̄。⑧ 染料培 养基 :蛋白胨 1g 22灭 o e 0 ,牛肉膏3 ,N C5 , g al g 染料5 mg , l 0mL p 7 — .,1 1 0 / 水 O0 , H . 7 L 0 2 2 ℃灭 菌2 r n 0 i。 a
填料大小 :aaa 1 c 1 c 1 c ( **= . m*. m*. m 原来填 3 3 3 料的1 6, 加量 :3%。 / )投 1 0
。 . 抖立方体边长。

}{ ff
- l _一
一。
- - : 池体直径 ;H 有效水深;T 水温 ;r填 .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验 . 4实 方法
关键词 印染废水 曝 气 生 物 流 化 床 (BF ) 脱 色 菌 A T 生物 降 解
近2年来 ,随着合成纤维 的大量发展 , 机染 料得到了极其广泛 o 有 的应 用。染 料类型和应 用范 围 日益 扩大 ,产 量和 品种发展 迅速 。近 l年来 ,我国的染料化学工业发展很快 ,已经 能够 生产l个 大类的染 O 1 料 ,使得在工业废水当中 ,来 自印染和纺织工业 的染料废 水成为最难 处理的废水之一 ,这是因为染料是一种合成 的、含有复杂 的芳环类 结 构的化合物 ,很难被 生物 降解 。 染料废水对环境有很 大影响。在染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 中,大 约 有1%一0 0 2%的染料 以含染 料废水的形式 , 放于环境 中 排 。染料废水 中含 有多种 具有生物 毒性或 三致性 能的有机物 ,难以采用常规处理方 法进 行治理 ,尤其是 废水 中残存的染料 组分即使浓度很低 ,排入水体 也会造 成水体透光率 降低 , 导致 水体生态 系统 的破坏 ,由此造成不可 计量 的生态 及经 济损失 。据报 道 ,8% 9%的癌症 与环 境 因子有 0 一0 关 ,而 已发现的致癌物 中绝大多数是有 毒有机化合 物 。因此 ,印染 废水 的脱色和 回用成为一个关系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课题 。 处理印染废水常用的方法有物化法和生物 法。采用物化处理比较 有效 ,但处 理费用 高 ,且会 产生大 量难处理 的污 泥 ,形 成二次 污染 等 。而 采用生物氧化 法处理印染 废水 ,合格 率不足 6% 0“ 。本实验 生 物法采用曝气生物流化床 ( B T) A F 处理印染废水 。 曝 气生 物流 化 池是 三 相生 物 流化 床 的 一种 ,曝气 生 物流 化 池 A F ( e f n i oi l l d ak处理 工艺是微生 物 、酶与载体 自 B T A r o o g a Fu n ) a B l c iT i 固定化技术的好氧 生物反应器。采用了合成高分子载体 固定化微生物 技术 ,该载体具有 大孔网状 以及优 良的机械强度和化学性能 , 持水 量 是载体质量的2倍 ,空隙率为9%。载体 的比表 面积与常规的生物技 5 6 术相比大许多 , 以获得 高得多的生物量 ,废水基质的降解速度快 , 可 停 留时问短 。在工 艺处理 中 , 维持 了生 物的多样性 ,好氧菌 、兼性菌

改性玉米芯对直接大红4BS吸附性能研究

改性玉米芯对直接大红4BS吸附性能研究
g o d o b n o a e, h d o p i n t e w a 1 i .p fa s r e td s g t e a s r t i o m s 2 m n H= ,7 C f a s r t n t 0 2 0 o o d o p i emp r t r , h d o p o e a u e t e a s r— t n r t n t i c n i o o l e c 9% . i a e i h s o dt n c u d r a h 9 o i
Ke r s m o f d c r o ; Di c c r t4B ywo d : die o n c b i r tS a l S; a s p i e e d ort on
印染 废水 主要 来 源 于 印染 加工 中 的练 漂 、 色 、 染 印花 、 后整 理 等 工 序 , 各 工 序 产 生 的 污水 成 分 复 而且 杂 , 度 深 , 量 大, 含 有 毒 、 害 物 质 , 重 污 染 环 色 水 并 有 严 境. 因此 , 染 废 水 的综 合 治 理 已成 为 当前 亟 需 解 决 印
严格筛选制成, 具有组织均匀 、 硬度适宜 、 韧性好 、 吸 水 性 强 、 磨性 能 好 等 优点 , 用 过 程 中不 易 破碎 . 耐 在使 玉米芯作为吸附剂主要是利用其主要成分( 纤维素 、 半纤维素 、 木质素及少量无机硅1 . 天然纤维素 的吸附 能力并不是 很强, 但通过化学改性后, 可使它具有很
第 2 卷第 7 9 期 2 1年 7 02 月
印 染 助 剂
T TI E EX L AUXI I L ARI S E
Vo .9 No7 12 .
J102 u. 1 2
改 性 玉 米 芯 对 直接 大 红 4 B S 吸 附 性 能 研 究

26443686_活性染料脱色霉菌的筛选及其脱色特性

26443686_活性染料脱色霉菌的筛选及其脱色特性

第42卷第1期2022年1月Vol.42No.1Jan.,2022工业水处理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DOI :10.19965/ki.iwt.2021-0470活性染料脱色霉菌的筛选及其脱色特性周明辉,王学亚,杨壮,杨代虎(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61)[摘要]利用马丁氏培养基从印染厂废水中筛选出具有脱色能力的霉菌,研究所筛选霉菌对26种不同类型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选取优势脱色菌株,研究其脱色特性;利用紫外-可见、气相质谱对优势脱色菌株脱色前后的培养液进行检测,分析其脱色前后波谱的变化,确定其基本的脱色机理;对优势脱色菌株进行基因测序,结合形态学特征,以确定其种属。

结果显示,从印染厂废水中分离出3株霉菌,命名为YR01、YR02、YR03,分别对26种活性染料进行脱色试验,3株霉菌均对虎红、藏青M-GD 、曙红B 、胭脂红、绿KE-4BD 、翠兰KN-G 、艳兰X-BR 具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其中霉菌YR03对以上7种染料的脱色效果最优,菌株YR03对虎红脱色前后染液的光谱吸收峰变化明显,说明染料分子结构发生了破坏,存在着先吸附后降解的脱色机制,其他均为吸附脱色。

对菌株YR03进行形态观察与基因测序,确定为1株黑曲霉菌。

[关键词]霉菌;活性染料;脱色[中图分类号]X703;X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9X(2022)01-0121-05Screening of molds for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dyes and its decolorization characteristicsZHOU Minghui ,WANG Xueya ,YANG Zhuang ,YANG Daihu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China )Abstract :The molds with decolorizing ability were screened from the wastewater of printing and dyeing plants using Martin s me⁃dium.The decolorizing effects of the screened molds on 26different types of reactive dyes were further studied ,and the dominant decolorizing strain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ir decolorizing characteristics.UV-visible and gas⁃phase mass spectrometry were em ⁃ployed to detect the culture medium and the changes of spectrum before and after the decolorization by the dominant strain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basic decolorization bined with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dominant decolorizing strains were genetically sequenced to determine their species and genera.Three molds isolated from the wastewater of printing and dyeing plants were named YR01,YR02and YR03and their decolorization effects on 26types of reactive dyes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molds had obvious decolorization effects on tiger red ,navy cyan M-GD ,eosin B ,carmine ,green KE-4BD ,Cuilan KN-G and Yanlan X-BR.The strain YR03had the best decolorization effects on the above seven dyes.The spectral absorption peak of the dye s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decolorization of tiger red by YR03strain changed dramatically ,suggesting that a destruc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dye and a decolorization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after⁃adsorption occurred.The decolor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other six dyes was only adsorption.The YR03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spergillus Ni⁃ger through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genetic sequencing.Key words :mold ;reactive dye ;decolorization活性染料分子结构复杂且极为稳定,具有抗光、抗酸、抗碱等特性,通常溶于水,在诸多行业中应用广泛,大部分为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1-3〕。

可见光催化剂BiVO_4 降解废水中直接耐酸大红4BS

可见光催化剂BiVO_4 降解废水中直接耐酸大红4BS

可见光催化剂BiVO_4 降解废水中直接耐酸大红4BS安风霞;陈建林;齐凯;张丽【期刊名称】《化工环保》【年(卷),期】2009(029)006【摘要】以直接耐酸大红4BS模拟染料废水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BiVO_4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简称4BS)的吸附效果以及废水初始质量浓度、废水pH和BiVO_4的加入量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废水pH为6.38、BiVO_4加入量为1.0 g/L时,4BS的降解率可达98.9%;BiVO_4重复使用5次后4BS的降解率可达80.0%以上;COD的变化趋势说明4BS被催化剂吸附和光催化降解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总页数】4页(P500-503)【作者】安风霞;陈建林;齐凯;张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1【相关文献】1.活性炭负载TiO2催化剂对直接耐酸大红4BS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J], 杨英杰;陈建林;程莹莹;徐缇;李娣2.紫外光强化Fe(Ⅱ)-EDTA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直接耐酸大红4BS [J], 尹汉雄;唐玉朝;黄显怀;薛莉娉;徐满天;胡伟;王涛3.微波强化光催化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降解 [J], 梁存珍;刘卫国;陈家庆;孔惠;桑义敏4.直接耐酸大红4BS在竹炭上的吸附行为 [J], 孙国峰;曾鸿耀;宋连香;胡育;张元勤5.坡缕石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J], 彭书传;崔康平;王诗生;陈天虎;姜绍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株新型的染料脱色真菌及其脱色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新型的染料脱色真菌及其脱色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新型的染料脱色真菌及其脱色机理研究的开题
报告
标题:一株新型的染料脱色真菌及其脱色机理研究
摘要:现代印染工业中使用的染料,往往含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
害的成分,因此染料废水的处理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
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存在着高能耗、高成本、操作复杂等问题。

因此,研究发现更为经济、高效的染料脱色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染料脱色技术,即采用一株新发现的脱色真菌,对印染废水中的染料进行脱色处理。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这株真菌的
生物学特性和脱色机理,并评估了其对染料的脱色效果和适应性。

研究结果表明,该真菌能够有效地去除染料,脱色率达到了80%以上。

同时,该真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染料
废水。

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真菌的脱色机理可能与其分泌的酶有关,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对于寻找更为经济、高效的染料脱色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发掘新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染料废水;脱色真菌;生物学特性;脱色机理。

钢渣对直接大红4BE染料的脱色性能

钢渣对直接大红4BE染料的脱色性能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
实验结果与讨论
直接大红 4BE 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80、 100、 120 和 150 mg / L 浓度的染料 分别取 50、
溶液 200 mL, 按染料与钢渣质量比 2ʒ 1( mg / g) 加入一 定质量的钢渣, 钢渣粒径为 100 120 目。于混凝搅拌 机上搅拌, 转速为 200 r / min, 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9 ]
[10 ] 以及苯酚、 苯胺废水 。 [1 ] 据不完全统计, 目 前 我 国 钢 渣 堆 置 约 4 亿 t, 而 印染 废 水 处 理 技 术 主 要 有: 生 物 法 、 絮凝 [2 ] [3 , 4 ] 我国的钢渣综 法 、 氧化法、 电 化学法、 吸附法 和 膜 分 离 法 等。 其利用率却远远低于 发 达国家水 平, [11 ] 50% 60% 。 , 因此 钢渣可用于废 生物 法的 脱 色 率 为 40% 50% , 混 凝 法 脱 色 率 稍 合利用率仅为 , “ ” 。 水 处 理 有 望 实 现 以 废 治 废 高, 但受染料品种的影响很大。色度的去除方法, 一 为此, 本实验提出将钢渣运用于处理印染废水。 , ; 是使染料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 转化为小分子 一是 染色方法简单、 价格便宜。从文 将染料分子从 废 水 中 分 离 出 来。 然 而, 化学氧化法 直接染料色谱齐全、 [1214 ] 看, 国内外 学 者 还 未 用 钢 渣 吸 附 直接 染 需不断投加氧化剂, 电化学法消耗电极和电能, 均存 献报道 在投资运行费用高及二次污染问题。吸附法因处理 料进行脱色研究。本实验选用具有典型偶氮结构的 直接大红 4BE 进行实验研究。 以期为 钢 渣 运 用于 方法简单、 出水水质好而备受关注。

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郑永良;钟玉林;徐红;徐胜;方建平;刘德立【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42)003【摘要】从某印染厂生化处理池分离得到3株脱色菌.对脱色效果较好的SG2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G2对直接大红4BE,活性嫩黄X-7G,还原棕R,硫化黄棕5G等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SG2在以直接大红4BE、硫化5G和直接4BE作为脱色底物时.接种后24 h内存在明显的生长抑制过程,但以分散绿C-6B和还原棕R作为脱色底物时对菌体生长没有抑制现象.兼性厌氧条件对染料脱色有促进作用,但对菌体生长不利.外加可可利用碳源和氮源对染料脱色和菌体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生理特殊化鉴定,SG2初步确定为沙门菌属(Snzmonella).【总页数】4页(P444-447)【作者】郑永良;钟玉林;徐红;徐胜;方建平;刘德立【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黄州,438000;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黄州,438000;黄冈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湖北,黄州,438000;黄冈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湖北,黄州,438000;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黄州,438000;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7【相关文献】1.高产漆酶菌株Bacillus sp.CLb的筛选及其对染料脱色效果的研究 [J], 李凡姝;刘海洋;戴绍军;赵敏;王天女;蔡华健;汪春蕾2.茜素绿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脱色研究 [J], 石旭;陈栋梁;彭其安3.茜素绿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脱色研究 [J], 石旭; 陈栋梁; 彭其安4.活性橙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脱色研究 [J], 朱进风;赵晖;彭其安5.活性橙染料脱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脱色研究 [J], 朱进风;赵晖;彭其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s o l a t i 0 n a n d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m l g u s 0 n Abs o r pt i o n a nd
De c O l o r i z a t i o n Dv e O f Di r e c t S c a r l e t 4 BE
N H l 。结合形态特征及显微观察结果 , 初步鉴定 H s — D Y 0 8 为青霉属( , , m f c l f f i “ m s p . ) 。 关键词 : 青霉菌 ; 直接大红 4 B E ; 吸 附脱色 ; 共基质 中图分类 号: x 1 7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6 5 0 4 ( 2 0 0 9 ) 0 7 — 0 0 l 4 一】 4
染料被广泛用于纺织 、 印染和造纸行业 , 是重要
的污染 物之 一 。印染 废 水具 有组 成 复 杂 、 水 量和 水 质
选出许多对染料具有较好降解脱色能力的高效菌株 ,
包括细菌 、 真菌等 。微生物对染料的脱色降解 主要
包括 生物 吸 附和生 物 降解 。生 物 吸附 即采用 活 的或 死
收稿 日期 : 2 0 o 8 一 o 4 一 l 6 ; 修回2 0 O 8 — 0 7 一 l 6
广谱性等诸多问题 , 从 而使其工程应用受到限制_ 6 J 。 本 实验从某纺织 印染厂废水处理系统 的活性污
基金项 目: 湖北省教育厅优秀 中青年人才项 目资助( 0 7 B Q 0 l 4 ) ; 湖北省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资助( 2 o 0 4 A B A l 4 8 ) ; 湖北省黄 冈市科技三项经费项 目 资助
越大。
1 . 7 降解产物紫外一 可见光连续扫描分析 将 不 同 时段 取 样 的脱 色 液 于 8 0 0 0 r / m i n离 心 l 0 m i n ,取上清液进行紫外一 可见动态扫描 ( S 一 3 l 0 0 , s c I N C o c O . L T D . , K o r e a )分析菌株对染料 的动态 降解及产物生成情况 。
Ⅲ NG Yo n g —l i a n g , Z} J G Yu —l i n , xu s h e n ,
xu H I 啪 , @ N J i a I l — p i n g , uu D e — l i 3
( 1 . s c h o o l o f Li f e S c i e n c e a I l d E n g i n e n g , Hu a n g g 皿g I N o r n 1 a 1 umv e r s , Hu 皿g , g 皿g r 4 3 8 o o 0 , ch i n a ;
郑永 良 一 , 钟 玉林 , 徐 胜 , 徐红 , 干建平 , 刘德立 。
( 1 . 黄冈师范学 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湖北 黄冈 4 3 8 0 0 0 ; 2 . 黄 冈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黄冈 4 3 8 0 0 0 ; 3 . 华 中师范 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湖北
F e S 0 4 ・ 7 H2 0 0 . 7 ,F e Cl 3 。 6 H2 0 7 . 0 ,C o C l 3 ・ 6 H 2 0 0 . 2 ,
的普遍关注 。 生物降解则指微生物在相关酶作用下破 坏染料 的化学结构 , 并对降解产物进行生物利用的过 程。 目 前已有采用生物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报道 ” , 但
存在吸附菌种单一 、 吸附』 生 能低及对染料 的吸附缺乏
法的运行成本通 常较高, 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用生
物法治理印染废水具有环境友好 、 成本低 、 效率高 、 无 二次污染等特点, 尤其是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 , 适应 性强等优点 , 利用高效脱色降解微生物进行印染废水 污染整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翻 。 近年来 , 人们已分离筛
i n c r e a s e d i n d i c a t e d me d i r e c t s c a r 1 e t 4 BE wa s b i 0 d e g r a d e d c o mp a n y i n g w b i o s o r p t i o n .1 1 1 e e f f e c t d e g r e e o f V o u s c o—
( O 7 HGl 8 3 )
作者简介 : 郑永 良( 1 9 6 9 一 ) , 男, 在读博 士生 , 研究 方向为分子生 物学 与环境微生物 , ( 手机 ) 1 3 2 l 2 7 9 3 9 7 8 ( 电子信箱 ) y l z h e n g @h g n c - n e t 。
第 7期
郑永 良。 等
直接大红 4 B E染料 吸附脱色真菌 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l 5
泥 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染料吸附降解真菌 , 对其吸附 降解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 料 与方 法
1 . 1 染料
J P =( A0 一 A ) / A o × 1 0 0 %
A 。 表示接种菌液 0 h的 0 D值 ; A 表示不 同时 段降解菌液 的 o D值 。P越高表明菌株吸附脱色能力
2H u a n g g a n g En V i r 0 n me m P mt e c d o n Re s e a r c h I n s dmt e ,Hu 皿g _ gr 皿g 4 3 8 0 o 0, Cl l i n a ;
3 . s c h o o 1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 C e 玎 n ch i n a N o r n 1 a 1 Un i v e r s i t y , wu | l 皿4 r 3 0 o 7 9 , c n a )
第3 2卷 第 7期 2 0 0 9年 7月
诧尉 敢
EnV i r O nm e n t a l S c i e nc e & Te c h n0 l o g y
Vo L 3 2 No. 7
J u 1 . 2 O 0 9
直接大红4 B E 染料吸附脱色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s u b s 仃a t e s i n a b s o t i o n a I 1 d d e c o l o dz a t i o n we r e a s P DB> g 1 u c 0 s e >p e p t o n e > NHl C1 . Ac c o r d i n g t o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0 f f u测 定
实验所用染料直接大红 4 B E, 还原红棕 R, 活性
嫩黄 x 一 7 G, 分散绿 C 一 6 B, 硫化黄棕 5 G等 , 由黄冈市
深港纺织有限公 司提供。 1 . 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g , L ) : 无 机盐培养基 : K H 2 P O 0 . 5 , K 2 H P O 4 1 . 5 , N a C l 0 . 5 , Mg s o 4 ・ 7 H 2 0 0 . 5 , 微量元素溶 液1 . 5 I I l L 。 微量元素溶液组成( g / L ) : c a s O ・ 5 H 。 0 4 . 0 ,
Ab s t r a c t :An a b s o r p t i O n a 』 1 d d e c o l o r i z a t i o n f u n g u s HS _ DYO 8 s Ⅱ a _ i n wa s i s O l a t e d b y g r a d s — r i c h c u 1 mr e . Un d e r me c o n d i t i O n s

要: 通过梯度富集培养 , 筛选 到一株偶氮染料直接大红 4 B E吸附脱色真菌 H s — D Y 0 8 , 该 菌在基础培养基中 , 3 0 ℃、 l 5 o 玎 , m i n 条件下 ,
2 4 h 内对浓度为 3 0 mg / L的直接大红 4 B E的吸附脱色率达 9 2 %。脱色液动态扫描结果显示 , 随着 H s — D Y o 8 菌株对染料 的吸附脱色降解 , 直
变化大 、 色度深 、 有毒和难生物 降解物质浓度高等特 点, 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Ⅱ 。 对印染废水进行有效 治理一直是国际性环保难题[ 2 J 。国内外对印染废水处 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 、 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物化
的微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或累积 , 因其具有无/ 少 二次污染 、 可 回收 目标物质等优点而受到广大研究者
s h a p e 衄d r mi c ms t mc t u r e,HS — DY0 8 wa s p r i m l y i d e n t i f i e d a s尸 P c f 2 .
Ke y w0 r d s: PP f Z f
s p ;d i r e c t s c a I 1 e t 4 BE;a b s o r p t i o n a J 1 d d e c o l o r i z a t i O n;c o — s u b s t r a t e
接大红 4 B E的吸收峰( 5 2 6 n m) 明显降低 , 中间产物( 3 2 5 n m) 的吸收峰逐渐升高 , 且染料吸附过程 中菌体生长量增加 , 表 明菌株对染料 的吸附 脱色过程 中伴随着对染料的生物降解和利用 。不 同的共基质底物对直接大红 4 B E吸附脱色能力的促进作用依次为 : P D B > 葡萄糖> 蛋 白胨>
0 f 3 0 ℃ a n d 1 5 0 叩m s h a k i n g f o r 2 4 h ,9 2 % o f d i r e c t s c a d e t 4 B E wa s a b s o r b e d a t mi n e r a 1 me d i u m wi m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3 0 mg ’ L _ 1 . R e s u 1 t s o f d y n 啪 i c s c a n n i n g wi m UV— V i s i b l e s p e c Ⅱ a l s h o w e d ma t a b s o r p t i 0 n p e a k o f d i r e c t s c a r 】 e t 4 B E( 5 2 6 n m) w a s g r a d u a 1 1 y f a l 1 e n a J 1 d a b s o r p t i 0 n p e a k o f me o 1 i c s u b s t r a t e ( 3 2 5 n m )w a s g r a d u a l l y r i s e n, . d n d f u n g u s b i 0 ma s s wa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