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指标评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
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指标评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的竞争力水平。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指标评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一、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增长率指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前一年度相比的百分比增长。
一个地区如果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增长动力强劲,竞争力较高。
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
产业结构指地区各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和结构特点。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多样化、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说明其经济发展比较健康,竞争力较强。
例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平衡发展能够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三、地区的人均收入地区的人均收入也是评估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均收入指地区总人口的国民经济收入与总人口数的比值。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说明其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强,对外竞争能力也较高。
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可以了解其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科技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设施、创新企业数量、专利数量等多个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具有优势,说明其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竞争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五、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评估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来投资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支撑经济运行和发展,提高竞争力。
六、地区的人力资源地区的人力资源也是评估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力资源包括人的素质、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吸引企业和投资,提高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评估
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评估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评估是在当前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各个城市都在竭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吸引投资和人才,进而实现可持续区域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及方法、区域发展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竞争力的概念与重要性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全球和国家经济体系中相对于其他城市、地区或国家的能力和优势。
城市竞争力是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时代中获得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与方法评估城市竞争力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的指标,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1. 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等指标,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等指标,反映城市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
3.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指标,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
4. 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网络、通信设施、供水供电等指标,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评估城市竞争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主观评价法和客观指标法。
主观评价法侧重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和意见收集,而客观指标法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指标统计来进行评估。
三、区域发展评估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发展密不可分。
区域发展评估是对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地理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该区域多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区域发展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并为区域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区域发展评估涉及到多个城市和各自的竞争力评估指标,同时需要考虑到区域内的协同效应和合作发展的潜力。
评估的方法可以结合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方法进行,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例如,可以将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得分,并根据得分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政策措施。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罗序斌周绍森来源:《开放导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区域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科教文化为动力,以环保、生态、健康、绿色为主线,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繁荣和提升国民福祉的能力,主要由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和民生保障竞争力等内容组成。
本文建立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国际上通行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求解,同时构建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52-05一段时间以来,区域竞争力问题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浓厚兴趣,总体来看,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一些基本问题还认识不清;尤其是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的结合还相对滞后,亟需与时俱进。
为此,我们对传统区域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提出了适合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这一新观点,对其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中部六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区域综合竞争力内涵从理论渊源来看,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理论在新形势下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目前国内外区域竞争力内涵确定的范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把国家竞争力的内涵等同于区域竞争力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认为国家竞争力虽然定位于国家层次,但它的理论内涵、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等级别的分析。
二是在已有的“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竞争力”的模式来界定区域竞争力内涵。
当前,“区域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观点已得到了普遍认同,存在争议之处的只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接受度较高的区域竞争力“能力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财富创造能力论。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讨 ,而要深入到竞争力的 内部结 构体系进 行动态 的评判 ,竞 争力评价指标 体 系 的建立 正 是适 应 了竞 争力 动 态研 究 的 需 要 ,将影 响竞争力的一系列 【素归入竞争力的评价 系统 。 大 1 区域 竞争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源头 可 以 追 溯 到 对 同 家 ( 国际 )竞 争 力 的研究 。在 国外 没 有 专门针 对 区 域竞 争 力 的评 价指 标体 系 ,在他 们对 区域 的概 念 中 ,国家也 是较 大
争力的 内涵 、形 成机理 和发 展现 状 ,国 内外对 区域竞 争 力的研 究还 存在 空 白和 不足 。 [ 关键词 ] 区域 竞争 力 ;评 价 ;指标 体 系 [ 中图分 类号 ]F 2 17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0 0 5~6 3 ( 0 0)4 0 6 —0 42 21 1— 0 1 2
胡春森 : 区域 竞 争力评 价 指标 体 系研 究述 评
区 域 竞 争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研 究 述 评
胡春 森
( 北 工 业 大 学 商 贸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湖 4 20 ) 30 0
[ 摘 要 ]本 文从 国 内外 两方 面 对 区域 竞 争力指 标体 系的最 新进展 进行 了综 述 : 国外对 国家 、城 市及 大都 市竞争 力 的评 价指 标研 究 ,国 内对 区域 竞争 力评 价要 素研 究 。指 出 了 目前 国 内外 区域 竞争 力研 究还 不成 熟 ,不能有 效 反映 区域 竞
济 ,缩小地区差距 ,不仅对保 持稳定 、维护祖 统 一 、阿树 ・ 强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 于实 现现代 化也 同样 具有 币
要意 义。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 阶段 、有计划 、有步骤 的过
区域市场化测度意义与指标体系构建_基于对国内市场化研究之述评_刘澈元
学术动态综述5生产力研究6No.1.2005区域市场化测度意义与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对国内市场化研究之述评刘澈元,闫磊(河西学院管理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本文在简述国内经济理论界关于市场化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市场化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及区域间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意义。
区域市场化测度应有不同于国家市场化测度的指标体系。
因此,设计能体现区域市场活动本质、较具中微观特质的市场化测度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同时,市场化测度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应随着市场化实践的进行,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加以解决。
=关键词>市场化;过程意义;工具理性;测度指标;质化与量化=中图分类号>F061.5;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5)01)0223)03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市场化研究述评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以来,市场化问题就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中对我国倾销诉讼案件的大量出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分化现象的加剧,市场化研究的工具理性日益凸现。
大体来看,国内学者在市场化研究中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¹理论界定与测度指标设计;º经济学者独立进行的实验室式测度;»专家与政府联合(或专家以课题形式接受政府委托)以不同层次区域为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测度。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考证性研究,国内较早从事市场化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卢中原、林毅夫等,但由于他们在市场化测度中采用指标的单一化,以及对我国市场化所作估计过于乐观,因此,虽开了市场化研究的先河,但其研究的成果却不易为国内学者接受,因而也不具代表性。
¹在市场化研究过程中,上述三个方面均有一些学者和其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引起一定的反响,成为相应方面的代表。
(1)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对市场化概念进行了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界定,并指出了中国市场化测度的三个原则,即: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低不宜高。
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2 ) 区域创 新 能 力 。 区域 创 新 能力 是 评 价 区域 建 设 的主要 指标 和影 响 因素 , 区域创 新 能力 是指 某个 地 区运 用 区域 内的各 个 科 技要 素 的相 互 作 用 来 促 进 区 域经 济发 展 的能力 , 它 是 区域科 技创 新功 能与 结构 优 化 发 挥程 度 的主要 反 映 , 是 区域创 新 效率 的重 要衡 量
用, 区域 科技 竞 争力 正 日益 成 为地 区经 济获 取 国际竞 争 优势 的决 定 性 因素口 ] 。本 论 文 主要 对 区 域科 技 竞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I 6 7 1 —1 8 0 7 ( 2 0 1 3 ) 0 1 —0 0 8 9 —0 4
指标 L 3 ] 。 区域 创新 能力 由知识创 造 能力 、 企业 技术 创 新 能力 、 知识 获取 能 力 、 创 新 经 济 绩效 和技 术 创 新 环
推动 社会 可持 续 发展 的能力 , 表 现 出了科技 潜 力 的综
合水平 。
1 . 2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述 评
1 ) 国外相 关研 究 。对 于竞争 力 问题 的研究 , 国际 上是从 2 O世纪 7 0年 代 末兴 起 的 , 到 现在 已有 3 O多 年 时 间 。最 早进 入 学术领 域 的是 国 际竞 争力 的概念 ,
争 力 的评价 方法 进行 比较 研究 , 目的是 能准 确确 定反 映区域 科技 竞争 力 的方法 , 进 而对 区域科 技 竞争 力进 行综 合 评价 , 为政 府 制定科 技 发展规 划 和科技 政 策提 供 必要 的支 持 , 对 提 升 区域 科 技竞 争力 和促 进 区域经
济 的发 展具 有重 大 的理论 和现 实意 义 。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国家竞争力评估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不仅体现了它的经济实力,还关乎着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和分析。
本文将对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国家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规模与增长、创新与科技、企业竞争力、国际贸易、财政与金融、教育与人才、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效能。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经济规模与增长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经济增长率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
创新与科技能力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实力。
科技产出和技术密集度则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
企业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点内容。
企业竞争力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数量与规模、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效率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等。
健康的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础。
国际贸易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和贸易平衡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贸易自由度、贸易壁垒以及国际竞争地位也是评估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财政与金融也是国家竞争力评估的重要内容。
财政状况和政府支出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体系的健康与发展也是评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教育与人才水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人才储备情况。
基础设施是国家竞争力评估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网络、能源供应等方面的指标。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评述研究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应该在对国内外创新型区域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套综合的真正意义上的测度指标体系;才能探讨测度指标构建原则、结构框架、功能定位;才能对相关的创新型区域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包含社会、经济、人文、空间、资源、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伴生着复杂性、互动性、随机性。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评述一、引言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成功的区域经济可以发现,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基于市场的区域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新能力、智力资源、区域环境和生产经营优势等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建设创新型区域是区域崛起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区域建设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工具,知识和创新在区域经济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应该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经济的创新问题,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与快速发展。
创新型区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
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培育和形成能够支撑区域内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区域建设的基本任务。
创新型区域建设以创新型国家创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区域内的条件和能力来确定创新体系的具体构架和建设重点。
在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陆续开始了区域创新工程的建设,创新型区域建设方兴未艾。
但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与知识技术基础都不尽相同,实施区域创新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选择的战略都应有所不同。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则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关键。
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一套指标体系,其要素包括市场份额、创新能力、资金状况、营销策略、生产效率、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
其中,市场份额、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金状况被认为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营销策略、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则是企业竞争力的互补要素。
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1.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优缺点。
企业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并对问题的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可以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精细化的经营管理,制定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企业借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同行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足,逐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强化品牌价值的目的。
三、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1.指标全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考虑企业多个方面,如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创新能力等,确保指标全面。
2.指标合理:指标需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
指标的合理性是企业评价准确性的保证,也是建立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则。
3.指标可操作性:指标应该能够被企业实际操作,并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指标的可操作性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条件。
四、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基础要素市场份额、创新能力、生产效率、资金状况,这四个方面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也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
2.互补要素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是企业竞争力的互补要素,并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也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部分。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不断完善的课题。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与比较,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接下来将依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综述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涉及到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发展水平、外贸活动、金融等方面内容。
在经济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人均GDP、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效果等等。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传统的经济指标向更具综合性的指标拓展。
例如,除了生产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数据,还需要关注城市的创新能力、税收规模、物流能力和资本吸引力等指标。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全球性的和多维度的竞争性情况,并从中国城市发展经验中提取信息。
二、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健康水平、安全性、生活质量等方面。
在社会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教育资源、健康水平、环境质量、社会安全等方面。
除此以外,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社会指标还要侧重于城市的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在这个基础之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更能够体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文化指标文化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文化保护等方面。
在文化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
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分析如何评估或地区的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分析如何评估或地区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评估和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以及如何评估地区的竞争力。
一、评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比较各国或地区的GDP,可以看出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常与GDP的增长率和总量密切相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充足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将有助于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相关。
评估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可以考虑科研经费投入、专利数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因素。
4. 商业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评估商业环境的竞争力可以考虑法律法规的透明度、贸易自由度、市场准入的便利性等因素。
一个透明、公正、稳定的商业环境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5.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提高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力可以考虑交通网络密度、通信设施覆盖率等因素。
二、评估地区的竞争力1. 区位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等区位条件是评估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势将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评估地区的竞争力可以考虑主导产业的多样性、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3. 人力资源: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竞争力。
评估地区的竞争力可以考虑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等因素。
主客观加权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级 指标 经 济综 合
、
竞争力
三 级 指标 人 均 G D P 人 均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人 均消 费 零 售 总 额 城镇 居 民 可 支 配 收入 农 村 居 民纯 收 入
、 、 、 、 、
等直 接性竞争 力板块 以及 政府 调 控
教育科技
基础设施等
区域
,
间 接 性 竞 争 力板 块
见 图1
,
个 别 指 标 通 过 简 单 的 算术
产 品 提供论
,
” 、
经 济 实力论
”
、
平均而得
避 免 了 许 多 文 献 上 出 现 的提 到 的 指 标 无 法 找 到 官
。
“
综合论
”
。
基 于 以上 的界 说
,
他认 为
一
个较 为完善 的
:
、
合
方 数 据 的尴 尬
(
:)
理 的 区 域 竞 争 力概 念
应该 包 括 以下 几 层 含 义
,
目 的性 与科学 性原 则 。
,
本文综合评 价 的 目 的是 测算各
是 否 影 响评 价 结 果 这
、
竞 争 力 的 发展 水 平
并据 此 指 出区 域 差 距 的 方方面 面
。
区 域 竞 争 力值 的 大 小
因 此 所 选 指 标 进 出指 标体 系 框 架 依 据
一
善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提 供 充 分 的 实证 依 据
,
各 个层 面 又 从 不
,
实施 区 域 发展 总 体 战 略
,
继 续推 进西 部
,
同 角度 评 价 总 体 区 域 竞 争 力强 弱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指一定地域内各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该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能力。
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人才发展政策、企业招揽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才概念、人才竞争力构成要素、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人才概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人才包括各种类型的人才,如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
不同类型的人才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才竞争力构成要素人才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
人才数量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力资源总量,目前,不少地区都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人才质量是指人才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结构是指各类人才在地方人力资源中的比例和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因素1.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地方拥有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发达的产业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人才流动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政策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和创业。
4.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地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人才。
5.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人才选择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宜居宜业的社会文化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四、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策略1.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手段,提高人才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优化地方人才结构。
3.优化政策环境: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的政策,鼓励人才流动和创新。
4.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增强地方人才竞争力。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城市竞争力的评价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各种维度探讨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经济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1. GDP总量与增长速度GDP总量直接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增长速度也是一个评价城市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但是,GDP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表面指标,其内涵和表现方式均存在诸多问题。
如增加污染物排放、地方政府偏好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环保和人民生活等。
因此,政府在评估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时,应该更加关注于均衡可持续性发展。
2. 境内外投资环境境内外投资环境是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吸引资本和创业者的重要条件之一。
高效率的行政审批制度、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公正的税收政策等,都是吸引资本和企业家的关键之所在。
比如说,上海因拥有完善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吸引了大量境内外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和区域总部。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 人才和教育水平人才和教育水平在经济竞争力指标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城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城市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新的产业。
在当前数字化和物联网时代,像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科技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前沿技术知识,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二、社会竞争力社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社会竞争力不仅反映一座城市的人口结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民生要求。
1. 人口结构和消费市场人口结构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趋势,消费市场则代表了城市消费强度和市场潜力。
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波动式增长模式,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人口结构也在逐步转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
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各个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可以提供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工具,通过对一个地区的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帮助发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潜在问题和优势。
在SWOT分析中,优势和劣势主要从资源、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评估,机会和威胁则从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考虑。
波特竞争力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主要从供应商关系、买家关系、市场竞争、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五个方面评估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因素,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依据。
价值链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将一个地区的产业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分析。
这些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分销和服务等。
通过分析每个环节的成本和附加值,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并为提升其竞争力提供指导。
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等。
资源禀赋是决定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
科技创新是提升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等。
产业集聚是指一个地区同一产业的企业数量和密度,是提升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政策支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给予的支持和保护,对于提升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和战略建议。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如SWOT分析、波特竞争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的发展情况,人们提出了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的一套衡量标准。
它由多个指标组成,这些指标既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又考虑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常见的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产业结构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社会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情况。
3.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
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保护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生态保护情况等。
二、指标体系的作用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是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他们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
1.科学评价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客观地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2.问题识别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一个地区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的地区,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改进和调整政策的重要参考。
3.发展策略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产业,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
三、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应用为了使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人们不断对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区域、城市、国家竞争力指标参考
(一)工业增长率和波动轨迹(二)工业增长波动幅度6、区域竞争力 聂震席著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一)世界经济形势(二)国内经济形势一、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特点(一)经济发展的环境(二)经济发展的机遇二、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机遇经济形势分析三、经济增长的波动与相邻区域的横向比较四、经济发展横向比较(一)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二)“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一)宏观调控(二)改革六、宏观调控和改革工业化进程国内环境工业化推进措施工业化与相邻区域的横向比较四、经济发展横向比较五、重大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影响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财务效益研究开发投入专利申请科研论文投入产出比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产值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就业综合指标经济科教开放城镇化环境发展资产营运状况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发展潜力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服务能力企业竞争力财务效益经济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科技创新次/天)主编速度(%)国比重(%)长速度(%)出比重(%)额(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率(%)政收入比重(%)配收入(元)消费倾向(%)消费倾向(%)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国家和地区GDP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特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宏观经济发展特点1 国际经济环境2 国内的总体经济环境3 国内的具体经济环境1 经济结构调整2 经济发展高峰3 科学发展观4 改革带来的机遇1 经济总量与人均占有量比较2 地方财政收入比较3 居民人均收入比较3 居民人均收入比较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5 外商直接投资比较6 对外出口的比较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劳动力利用水平生产设备利用水平原材料、能源利用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产品经营水平经营效益社会效益负债水平偿债能力经济增长率财政环境和货币环境融资环境价格环境外贸环境就业环境失业率、劳动力供给数量、需求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财政收入总量财政收入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投资额与增幅投资额即增幅出口额及增幅农村改革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变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政风建设人均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三大产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文教科学卫生及事业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政府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口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毕业升学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装备水平设备利用率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优等品率合格品率产品综合质量系数市场销售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销售合同履约率环境保护指数企业污染实际排放量/国家规定排放量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增长率技术开发贡献率技术开发费用率先进设备装备率价格消化能力原材料涨价格/总成本降低额政策环境消化能力因政策环境变化增加的负担/总成本降低额职工技术水平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品成本售价比产品出口增长率满意率社会贡献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个具体的指标.共140个国家或地区,得分越低说明这十国家越稳定7个国家,得分越低说明这个国家越稳定的可能性,甚至被违宪或暴力活动推翻的可能性。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指标体系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要点提示:1、县域经济不是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2、县域经济是"民众经济"、"草根经济",不是"学院经济"、"官僚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
县域经济通过自己的争取,才被社会所关注。
3、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是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一、县域经济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计2012个。
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县(市、旗)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甄别,核实,按照科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方法完成的。
第一届,从2000年开始,历时一年多,于2001年11月完成。
发布于2002年1月第二届,发布于2002年12月第三届,发布于2003年11月第四届,发布于2004年11月第五届,发布于2005年12月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面、客观、可比1、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国家、城市及大都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研究,国内对区域竞争力评价要素研究。
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区域竞争力研究还不成熟,不能有效反映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和发展现状,国内外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和不足。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
怎么使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这是区域经济学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现代化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
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区域竞争力研究也就自然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理论研究把竞争力静态地置于某一个层面,但在更多情况下,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竞争力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上的静态探讨,而要深入到竞争力的内部结构体系进行动态的评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适应了竞争力动态研究的需要,将影响竞争力的一系列因素归入竞争力的评价系统。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在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他们对区域的概念中,国家也是较大规模和范围区域,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沿用的就是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就开始了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每年出版各自的研究成果《全球竞争力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业已成为衡量各国竞争力水平的基准。
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
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
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
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参考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
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判别式分析法,得出各城市竞争力得分,比较后得出各城市的竞争力排名。
丹尼斯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框架:C=F(U,N,T,F)。
C代表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U指支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商业活动的当地城市环境,N指影响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因素,T是指对国际贸易条约的依附程度,F是指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比较样本大都市地区的竞争力时,丹尼斯将有关数据代入其数学模型,从而得出样本大都市地区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
国外现有评价体系用若干个影响或决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的加权平均数衡量区域竞争力水平,这实际上是将区域竞争力界定为该区域在多项因素上的综合绩效,即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视同竞争力本身,这显然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不符。
我国国内对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国内在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一些相当普遍和严峻的问题。
丁力、杨茹认为对区域竞争力概念缺乏权威的界定,为避免以偏赅全,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
原国家体改委自1989年起就开始与WEF和IMD商讨共同开展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5年开始正式参加世界竞争力测评,并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组成课题组,于1996年首度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而后每年推出年度报告。
至于区域层次的竞争力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王秉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做出了较早的贡献。
2000年以后,区域竞争力研究在国内广泛展开,大量文献涉及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基础、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改善措施等,研究深度、广度均有所提高。
周群艳、田澎应用系统经济学思想分析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因素,指出区域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前者称网点竞争力,即IMD早期评价体系中的8个要素,是区域竞争力的载体;后者称体系竞争力,是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经济整合能力和集聚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两者相互作用,忽视任何一方去研究和评价区域竞争力都将有失偏颇。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都通过分解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确定综合评价体系的准则结构,结果不尽相同,评价要点(准则或分准则)大致涵盖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对内对外开放、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地方政府、金融活动、自然环境与资源、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然而,现有文献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网点竞争力要素,而对居于核心地位的体系竞争力要素极少关注。
在评价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指标设置上,目前普遍使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该指标隐含的理论前提是区际分工是一种部门分工,相似系数较高意味着不同区域间部门结构趋同,专业化水平低下。
但事实上,部门分工只发生在产业分工不发达的初级阶段,而当前的区际分工已经由传统的部门分工发展为部门内的产品分工,进而又在向产业链分工发展。
所谓产业链分工,就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被拆分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是一种更为细致和先进的产业分工形态,表现为功能专业化。
因此,在新型分工格局下,部门结构趋同通常并不代表分工弱化,相反,往往暗示着产业链分工细化和功能专业化水平提升。
因此,亟待开发出新的、衡量产品分工和产业链分工程度的评价指标。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已广泛展开,但仍未进入成熟阶段,在诸如内涵、理论基础、评价体系等基础性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争议和问题。
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现有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反映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和发展现状,反映出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
鉴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区域竞争力问题仍是今后国内区域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必须注重与区域发展现实的动态结合,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力求以科学、新鲜的理论成果解释和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杨振,常慧丽.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6).
[3]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高志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分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5]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3(1).
[6]周群艳,田澎.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系统经济学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6):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