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
《圯上敬履》说课
《圯上敬履》说课《圯上敬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共分为四首。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说课,其中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形式、结构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歌背景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广受人们的喜爱。
《圯上敬履》是他在道州、桥头巴山时的创作,背景是崇圣三年(832年)春天,他到了道州担任了知州一职,赴任途中,他经过了景山,在那里,他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河边捕鱼,而那片柏树林旁的石头圯上,经常有人行走,路榜和墩柱都有,所以他写下了《圯上敬履》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圯上敬履》描写了一些平凡的景象,包括老人捕鱼、圯上人行、柏树林的风景等,把生活中的细节渲染得十分细腻。
诗人在这些细节之中,透过简单的景象,表现了怀疑世界变幻无常的感受,描绘了人生中的沧桑和感慨。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一些微小但鲜明的细节,传递了一个哲学思想:世事变幻,人生若梦,而生命的意义则在于积累珍贵的经验和求索真理。
三、诗歌形式和结构《圯上敬履》是一首四律诗,每句五个字,唱出了白居易细腻入微,深刻抒发心灵情感的诗词风格。
整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前三句中,描绘了老人捕鱼,暗示人生的苦短和寻找生命的真义;第四句是一句独立成篇的幽默句,表达出诗人轻松调侃的心态;后三句表现了人们在路上行走的景象,这些景象反映出人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态度。
整首诗歌以自然景象为基础,通过自然中的景象来阐述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四、诗歌艺术特色《圯上敬履》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诗歌,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它凝聚了白居易的真诚感性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从具体景象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首诗歌通过微小的景物和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人类面对喜怒哀乐、欢乐悲伤、生死别离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体现了唐代诗歌风格的叙事性和画面感。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圯上敬履》教案一一、教学背景《圯上敬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下册的教学内容,被安排在第十五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
课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
正是他的这种品质,黄石老人才最终将《太公兵法》传授于他,为其以后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学习本文即引导学生学习张良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这即学习本文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364”教学模式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流程介绍1、预习1)下发预习提纲,将本文的学习内容编写到预习提纲中:作者,实词,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我设计的五组题预习提纲学生问题第一组题1、朗读全文2、解题及介绍背景3、理解“良……孺子可教矣。
”4、总结此层的实词第二组题1、朗读全文2、介绍作者3、理解“后五日平明……后五日早会。
”4、总结此层的实词1、朗读全文2、介绍《史记》3、理解“五日鸡鸣……后五日复早来。
”4、总结此层的实词第四组题1、朗读全文2、主题归纳3、理解“五日……常习诵读之。
”4、总结此层的实词5、编演课本剧第五组题1、朗读全文2、介绍写作特色3、归纳张良及老人的形象4、学习本文的启示5、体会张良尊重老人,坚忍的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2)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实词、作者、背景。
合作交流解决文章内容等等。
3)学生据预习提纲自学。
4)交流质疑,小组内可先进行交流,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5)组内预习展示,由学困生展示文本的基础知识。
如(1)实词:骈称食见等策材意临等。
(2)介绍作者韩愈(3)朗读 (4)背诵 (5)写作背景介绍等。
2、展示展示课有五个环节组成:1)预习交流2)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
语文:第15课《圯上敬履》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
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充分肯定了道家。《史记》
有关诸子的评价,不少保留了他的观点。司马谈逝世时嘱司马
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
《史记》的动力。
o 司马迁10岁学“古文”,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 学习公羊派《春秋》,从中获取的学术滋养对他后来修《史记》
o 六、教学建议
o (一)本文是学生所学的第一篇选自《史记》 的文章,因此课前要多了解有关司马迁和 《史记》的文学常识。
o (二)教学中要讲清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 张良国破家亡,刺杀秦始皇未成而流亡下邳。 可以结合苏轼的《留侯论》的有关内容,理 解张良对待陌生老人的态度。
o (三)课文人物对话较多,教学中可采用分 角色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https://www.uzuwan.com 租号玩;
o 二、关于《史记》
o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 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按帝王 的世代顺序记叙的政治军事等天下大事。表,是历代帝王和诸 侯国的政治军事大事的排列。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涉及经 济、文化、天文、历法等。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朝有功 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史上起过特殊作用和社会阶层代表人 物的传记。这五种不同的体例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了《史记》 全书的整体结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 明确提出了自己写《史记》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o (四)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留侯 世家》,多了解张良的历史。
圯上敬履课件
背景:
本文写的就是在他流亡到下邳时,为 了成就后来的大业,忍辱负重的一次经历。 本文选自《史记 ·留侯世家》。 张良是典型的道家人物,他遵循“功成, 名遂,身退”的人生哲学,婉言谢绝了刘 邦的恩赐,只要了“留”这个小地方作为 自己的封邑,所以被称为“留侯”。
黄石公 有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为避秦乱, 隐居东海下邳,与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于此的张良 相遇,三试张良后授予《太公兵法》。 据传过了十年,张良竟得封侯。又过三年,张良随 高祖行经济北谷城山下,果见黄石,张良取归,当 作老人,香火供奉。及张良死后,将黄石一并埋在 墓内。后代子孙每值春秋扫墓,年节祭祖,一体祭 祀黄石。因此后人呼老人为“黄石公 ” 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这增强 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也反映人们对事实所蕴涵精 神的赞颂。
文学常识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
史学家、文学 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 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 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 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
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桥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曾经 衣褐: 穿 直堕其履: 故意 鞋子 孺子: 小孩子。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客气的称呼。 良业为取履: 既然,已经 履我: 给……穿鞋子,名词作动词 里所: 大约一里。所,用在数量词后,表示大概的数目。 笑而去: 离开 平明: 天刚亮 怪之:认为他奇怪 与老人期: 约会 有顷: 不久 兴: 兴起,指有作为。 强忍: 勉强 良因异之:认为他怪异 如是: 像这样 愕然: 惊愕的样子
语文:第15课《圯上敬履》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
司马迁10岁学“古文”,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 学习公羊派《春秋》,从中获取的学术滋养对他后来修《史记》 起到了奠基作用。司马迁20岁开始漫游,出武关,经南阳,渡 江到了长沙,吊屈原沉江遗迹;东南游会稽,谙勾践卧薪尝胆
故事,北到淮阳,搜寻韩信拜帅传说;又北上齐鲁,熟悉孔庙
的车服礼器;辗转到徐州,考察楚汉相争的战场;归途在大梁,
司马迁28岁做太史令,32岁即太初元年着手写《史记》。正当 他潜心修史的时候,汉武帝却认为他替李陵辩护,处以腐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写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囹圄的磨 难使司马迁对汉朝刑法,武帝的统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因此《酷吏列传》才能讥讽封建社会的刑吏入木三分。司马迁 出狱后,做了中书令,他又随从武帝到各地巡视。45岁写了 《报任安书》这篇著名的文章。这前后又写了《悲士不遇赋》, 抒发了受腐刑后的愤激情绪。46岁写了《匈奴列传》,据王国 维考证,这是可信的最晚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一篇。伟大史学家 的一生是个悲剧。司马迁忠于封建阶级,希望巩固封建制度,
一五 圯上敬履
一、关于作者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景帝 中元五年(前145),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第二种说法一般认为更妥。卒年不能确定,但是汉武 帝征和三年(前90)以后,他就没有什么活动了。他可能逝世 于武帝末年和昭帝初年,活了50多岁。他的一生是和汉武帝相 终始的。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 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他曾“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的《论六家要旨》批判 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充分肯定了道家。《史记》 有关诸子的评价,不少保留了他的观点。司马谈逝世时嘱司马 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 《史记》的动力。
语文:第15课《圯上敬履》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201911新)
;混凝土回弹增强剂 彩色防滑路面胶粘剂 / 硅烷浸渍剂 混凝土防腐硅烷浸渍剂 陶瓷颗粒
;
看了信陵君的史迹;入登封凭吊了传说中的许由。此次漫游,
使他眼界大开,见识陡长,为修史积累了重要材料。此后他入 仕,做郎中,24岁曾侍武帝到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搜集 了一些关于黄帝的传说。25岁又奉使巴、蜀、滇,27岁随武帝 在泰山封禅,后又随武帝东到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历九 原。这段经历使他又为修《史记》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一五 圯上敬履
一、关于作者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景帝 中元五年(前145),一种认为他生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第二种说法一般认为更妥。卒年不能确定,但是汉武 帝征和三年(前90)以后,他就没有什么活动了。他可能逝世 于武帝末年和昭帝初年,活了50多岁。他的一生是和汉武帝相 终始的。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 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他曾“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的《论六家要旨》批判 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充分肯定了道家。《史记》 有关诸子的评价,不少保留了他的观点。司马谈逝世时嘱司马 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 《史记》的动力。
司马迁28岁做太史令,32岁即太初元年着手写《史记》。正当 他潜心修史的时候,汉武帝却认为他替李陵辩护,处以腐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写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囹圄的磨 难使司马迁对汉朝刑法,武帝的统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因此《酷吏列传》才能讥讽封建社会的刑吏入木三分。司马迁 出狱后,做了中书令,他又随从武帝到各地巡视。45岁写了 《报任安书》这篇著名的文章。这前后又写了《悲士不遇赋》, 抒发了受腐刑后的愤激情绪。46岁写了《匈奴列传》,据王国 维考证,这是可信的最晚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一篇。伟大史学家 的一生是个悲剧。司马迁忠于封建阶级,希望巩固封建制度,
古诗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翻译赏析
古诗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翻译赏析“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出自文言文《圯上敬履》,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翻译】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
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说完就)离开了。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古诗圯上敬履翻译赏析
古诗圯上敬履翻译赏析文言文《圯上敬履》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2)殴:殴打,打。
(3)衣(yì)褐:穿粗布短衣。
衣,穿。
(4)直:故意,特意。
(5)孺子:孩子。
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客气的称呼。
(6)业:既然,已经。
(7)长跪:直身而跪。
(8)平明:黎明。
(9)履:鞋子。
后文中也有做穿的意思。
(10)异:奇异。
(11)里所:大约一里。
所:用于数词后,大约。
(12)期:约会[1]。
(13)有顷:不久[1]。
(14)兴:兴起,指有作为。
(15)顾:回过看。
(16)殊:非常。
(17)目:目送。
(18)会:会面。
(19)怪:对···感到奇怪。
(20)去:离开。
(21)因:于是。
(22)老父(fǔ):老年男子。
(23)谷城山:一名黄山,在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翻译】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
《圯上敬履详细》课件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学习圯上敬履的故事,有助于培养个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学会在 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张良在面对老人的刁难时,能够忍耐并保持冷静,这有助于增强个 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在压力下保持镇定。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张良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故事,可以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05
圯上敬履的反思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谦逊
通过对《圯上敬履》故事的解读,反思传统文化中对尊重和谦逊的强调,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圯上敬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考如何在保留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谦逊有礼的处世之道
谦虚低调
张良在接受老人给予的兵法书时,没有表现出傲慢自大,而 是谦虚地接受,这体现了他的谦逊有礼。
有礼有节
张良在得到兵法书后,按照约定等待老人再次出现,这体现 了他的守信和有礼。
忍耐和智慧的重要性
忍耐
面对老人的反复考验和刁难,张良始 终保持冷静和耐心,没有表现出任何 不满或急躁,这体现了忍耐的重要性 。
故事来源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是关于张良早年的一次奇遇。
历史背景
秦末农民起义
故事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期,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豪门贵 族和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暴 政。
张良的家族背景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家族 世代为韩相,对秦朝持有敌对态 度。因此,张良从小就有着反秦 的思想和动机。
文化背景
刘邦向张良请教军事战略,张 良则向刘邦请教政治谋略。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1.1 设计意图《圯上敬履》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圯上敬履》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战国策·齐策二》。
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2 文章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情况;第二部分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思考和感悟;第三部分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3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教育人们要坚守信念,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圯上敬履》的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悟主人公的品质和信念。
5.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您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以便完善整个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生僻词语解释、文章结构分析等内容的PPT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课文文本准备《圯上敬履》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6.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圯上敬履》
《圯上敬履》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注释】(1)圯:yi,桥。
(2)欧:通“殴”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
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圯上敬履详细
2、张良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 之一。三杰之中,唯有张良,能够明哲保身。
《史记》中,司马迁以圯上逢黄石公的故事 刻画了他的隐忍有容;以不随项伯反使沛公 解脱了鸿门之危刻画了他的忠贞不贰;以建 议刘邦利用黥布(qíng)、彭越、韩信三 雄而刻画了他的知人;以谏止刘邦复立六国 刻画了他的明察事势;以劝吕后迎四皓扭转 太子的危机刻画了他的机谋的委婉;最后, 以功成后急流勇退刻画了他的知止远害。通 过这样特征性的事件,不仅叙述出了张良的 行实,亦且明白如画地描绘出了他的性格和 情操。
在《史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 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 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 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 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也。”
“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
圯上敬履
司马迁
解题:圯:桥;履;鞋子。
文学常识:
1、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 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 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 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 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 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史记》(原名《太史公 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 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 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 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 中国史书的典范。
(兴起,指有作为) 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是)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即以之为异,感到这件事奇怪。)
拓展一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圯上敬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敬履”、“谦让”、“礼尚往来”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做到谦让有礼。
(2)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圯上敬履》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解读课文主题思想。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谦让有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圯上敬履》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文言文阅读指导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圯上敬履1
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二、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推选出最好的组员 参与班级朗读。 角色:旁白,张良,老父。 三、班级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体会人物的形 象。
• 一、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这篇文章叙述了张良面对圯上老人
·
··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可以灵活运用,充当其他类的词,词的这种临 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并且没有谓语,一般前 一个名词做动词。 衣褐:褐为麻布衣服,衣,作动词当穿讲。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译为:认为。。。怎么 样” 良因怪之:怪,指张良认为老父奇怪。 良因异之:异,张良认为《太公兵法》奇异。
圯上敬履
司马迁
解题:圯:桥;履;鞋子。
学习目标:
• 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 有关知识,积累并掌握重点实词; •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和老人 的形象。 • 继承和发扬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 和优秀传统。
文学常识检测
• 1、《圯上敬履》选自《 史记•留侯世家 》。 • 2、作者 司马迁 汉 (朝代) 史学 家 、 , 文学 体通史 ,鲁迅评价《史记》 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4、张良,字 子房 , 汉初三杰 之一 ,刘 邦夸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生字词检测
• 1、为加点字注音
yí
圯上
lǚ
敬履
fǔ
老父
yì
衣褐
è
愕然 nuò 诺
·
·
· ·
· ·
oū 殴之
·
rú 孺子
·
duò pī 直堕 下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圯上敬履》课件2长春级下册语文课件
解题:
“圯上敬履”中,“圯” 是桥之意;“履”指鞋。 “敬履”指张良谦卑而恭 敬地为一位下邳老者拾鞋。
1. 自读 2. 概括故事内容 3. 文中两个人物在我 们心中已渐渐清晰, 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默读全文,圈划能体 现人物特点的词句, 分析人物形象。
1.敬 老: 为其老,强忍, 下取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 张良的有关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从本文得到的启示。
• (1)《圯上敬履》节选自《 史记·留侯世家 》
• (2) 作者 司马迁 字 子长 西汉(朝代 )史学 家、文学 家。 • (3)《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一
部
时
天
怒
书
气
,
,坐跪来自帷圯幄
桥
中
上
挥
敬
汉
翁
师
履
写 1、叙述语言简洁而生
作 动; 特 2、刻画人物一字传神; 点 3、“黄石”说法使故
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实际谈体会。
2.守 信: 平明,鸡鸣,夜 未半,(赴约时 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 (忍辱)三次 赴约(忍怒)。
5.有思想, 惊、怪、异 有主见: (心理描写)
必
要
条
善于发现人才
件
培养人才
教导有方
必
然
能点石成
结
金的人。
果
成大事者需成人 ; 成大业者必磨练。
完成对联
得
忍
半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 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 世家、七十列传,共 一百三十 篇。本纪,是按帝王的世代顺
语文:第15课《圯上敬履》课件(长春版七年级下)
使他眼界大开,见识陡长,为修史积累了重要材料。此后他入 仕,做郎中,24岁曾侍武帝到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搜集 了一些关于黄帝的传说。25岁又奉使巴、蜀、滇,27岁随武帝 在泰山封禅,后又随武帝东到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历九 原。这段经历使他又为修《史记》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结果却被封建制度残害了。因此,他怀着愤懑和不平来揭露封 建社会。他的爱憎、思想、学说及个人操守,都集中体现在他 的伟大著作《史记》中。《史记》是他的魂,是一部伟大的悲 剧。
; 查重 查重软件 论文查重 免费论文查重 论文免费查重
;
了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真挚的爱情。在爱情与财富的矛盾中他们为了前者牺牲了后者。 也许当时贪婪的资本家会对之嗤之以鼻,也许会冷笑一声:“真是天底下最蠢的两人!”但在那混沌的时代中,欧·亨利是清醒的。在文章的最后,他做出了精辟的论断:“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 的人。”是的,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发现其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金钱搅在爱情一块儿, 不是太丑恶了吗?”于是他创作了一部悲剧《欧也尼?葛朗台》。小说中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可怜的女儿守着他的巨额财产, 却既无家庭也无幸福,只能成为一帮利欲熏心之徒追捕围猎的对象!这样的结局发人深思,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则有力的明了爱对于 人民,国家的未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处于封建时期的中国,社会腐败,宦官作乱,赋役繁重,百姓痛苦不堪。“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新安吏》中的诗句,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分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 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 本纪,按帝王的世代顺序记叙的政治军事等天下大事。
❖ 表,是历代帝王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大事的排列。
❖ 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涉及经济、文化、历法等。
❖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 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 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 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 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课文是《史记·留侯世 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 异的经历。
圯上敬履 司马迁
文学常识填空
桥
鞋子
给…穿鞋
穿 故意
约会
吃惊的样子
解释一词多义
1.履
圯上敬履( 鞋子)
长跪履之( 给穿)鞋
如履薄冰( 走或踩在上)面 履行诺言(
2.顾
实)行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回头看 )
三顾茅庐( 拜访 )
3.期
奋不顾身(
顾及、)注意
与老人期(
) 如期完成(
以期发展( 约会)
不期所
至良所(所在的地方)父去里所(大约,用于数词后)
知其所以然( 存在的原因)
5.直
直堕其履圯下( 故意 ) 中通外直( 正直 )
家产直不过五百金( 通值,价值 )
6.长
长跪履之( 直身) 茅檐长扫净无苔( 通常,经常)
拔苗助长( 生长)
长幼之差( 年长 )
❖ 1.课文主要讲了那两个故事?二者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
❖ 宽容的胸怀,成就人生。
❖ 忍让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时,忍让更是一 种理智,是感悟人生后的一种智慧。有志者欲 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锻炼、修炼、磨练自己 的忍耐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圯桥进履文言文
《圯桥进履》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张良年轻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子掉下桥底,要求张良拾取并为他穿鞋。
老人认为张良具备成为贤人的资质,因此对他给予厚望,并传授给他一编《太公兵法》。
以下是《圯桥进履》的原文和译文:【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悠闲地在下邳的桥上散步游玩。
有一位老人(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这里是对普通人的称呼),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要打他一顿,(但)看他年纪大,(就)强忍住怒气,(到桥下)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就)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人伸出脚来,穿上鞋,(然后)笑着走了。
张良很惊奇地看着他离去。
老人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了,(对张良)说:“小子是可以教化的。
五天之后的天亮时分,和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连忙)跪下说:“好的。
”五天后拂晓时分(他)就前往赴约,(却)发现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
(老人)发怒说:“(你)和老人约定(却)迟到(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他)说:“再过五天(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后,(他)又早早前往(赴约),(却)发现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
(1)圯:yi,桥。
(2)欧:通“殴”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并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4、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5、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6、“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7、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8、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9、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10、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1、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12、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14、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这段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
(至少3人)
16、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案:1、答:取履,赠书。
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
离去。
3、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5、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
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6、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
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7、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
他隐忍的性格。
8、答:忍让、恭敬。
9、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10、答:《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
“忍”是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
11、答: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
之人;
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并对自己严格要求;
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
④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12、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13、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4、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15、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
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
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16、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