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教案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文化与地理背景,体会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
2. 了解《圯上敬履》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其所表现的美德。
3. 掌握纪实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文化的介绍,纪实文学的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美德。
2. 教学难点:纪实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以“明清文化”为主题,讲解明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色和人文主义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成果,汇报班内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1. 介绍《圯上敬履》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学生阅读全文,并进行分角色解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第三课时:1. 学生针对性格分析,提出个人看法,并分小组讨论、进行集体评价。
2. 介绍纪实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自由发挥,以《圯上敬履》为素材,每组撰写一篇纪实文学作品。
并报告阅读心得。
第四课时:1. 教师点评学生纪实文学作品,提出改进和加强之处。
2. 为纪实文学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作品,并公布成果。
3. 学生自由发挥,针对《圯上敬履》中所表现的美德,写下100字以上的读后感。
第五课时:1. 教师点评读后感,提出改进和加强之处。
2. 展示优秀作品,及学生特长展示。
3. 课下阅读推荐书目:《朝花夕拾》、《野火集》、《茶香》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明清文化和纪实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形成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学习态度。
课上小组讨论、课外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培养其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个人发挥的纪实文学写作题目,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埋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明清文化和纪实文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圯上敬履》说课
《圯上敬履》说课《圯上敬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共分为四首。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说课,其中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形式、结构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歌背景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广受人们的喜爱。
《圯上敬履》是他在道州、桥头巴山时的创作,背景是崇圣三年(832年)春天,他到了道州担任了知州一职,赴任途中,他经过了景山,在那里,他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河边捕鱼,而那片柏树林旁的石头圯上,经常有人行走,路榜和墩柱都有,所以他写下了《圯上敬履》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圯上敬履》描写了一些平凡的景象,包括老人捕鱼、圯上人行、柏树林的风景等,把生活中的细节渲染得十分细腻。
诗人在这些细节之中,透过简单的景象,表现了怀疑世界变幻无常的感受,描绘了人生中的沧桑和感慨。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一些微小但鲜明的细节,传递了一个哲学思想:世事变幻,人生若梦,而生命的意义则在于积累珍贵的经验和求索真理。
三、诗歌形式和结构《圯上敬履》是一首四律诗,每句五个字,唱出了白居易细腻入微,深刻抒发心灵情感的诗词风格。
整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前三句中,描绘了老人捕鱼,暗示人生的苦短和寻找生命的真义;第四句是一句独立成篇的幽默句,表达出诗人轻松调侃的心态;后三句表现了人们在路上行走的景象,这些景象反映出人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态度。
整首诗歌以自然景象为基础,通过自然中的景象来阐述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四、诗歌艺术特色《圯上敬履》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诗歌,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它凝聚了白居易的真诚感性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从具体景象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首诗歌通过微小的景物和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人类面对喜怒哀乐、欢乐悲伤、生死别离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体现了唐代诗歌风格的叙事性和画面感。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圯上敬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学习重点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
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重点积累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阅读文本,感知文意同学们预习很充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张良青年时的传奇经历及所体现的良好品质。
1、本文故事性很强,人物特点鲜明,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调。
2、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了人物,那么我们对人物的把握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深入文本,疏通文意,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1)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时所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同时,圈划书下注释中的重点诗词。
(2)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校对补充,力求准确、生动、形象。
圯上敬履_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
《圯上敬履_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摘要:《圯上敬履》是义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长春版下册教学容被安排十五课是册言,学生问题组题、朗全、题及介绍背景 3、理良孺子可教矣,、朗全、介绍写作特色 3、归纳张良及老人形象、学习启示 5、体会张良尊重老人坚忍精神写感《圯上敬履》教案、教学背景《圯上敬履》是义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长春版下册教学容被安排十五课是册言课是《史记留侯世》节选刻画是青年期张良段奇异历课所反映张良核心品质就是他隐忍有容、对老者尊敬正是他这种品质黄石老人才终将《太公兵法》传授他其以成就业奠定基础学习即引导学生学习张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品质这即学习重根据《语课程标准》对言要并结合我校36教学模式改革指导学生主学习二、流程介绍、预习 )下发预习提纲将学习容编写到预习提纲作者实词背景课容主旨等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我设计五组题预习提纲学生问题组题、朗全、题及介绍背景 3、理良孺子可教矣、总结层实词二组题、朗全、介绍作者 3、理五日平明五日早会、总结层实词三组题、朗全、介绍《史记》 3、理五日鸡鸣五日复早、总结层实词四组题、朗全、主题归纳 3、理五日常习诵、总结层实词 5、编演课剧五组题、朗全、介绍写作特色 3、归纳张良及老人形象、学习启示 5、体会张良尊重老人坚忍精神写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方向教给学生学方法如让学生工具实词、作者、背景合作交流容等等3)学生据预习提纲学)交流质疑组可先进行交流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5)组预习展示由学困生展示基础知识如()实词骈称食见等策材临等()介绍作者韩愈 (3)朗 ()背诵 (5)写作背景介绍等、展示展示课有五环节组成)预习交流)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学生们展示程出现了插曲(也是课亮)有学问抽到组题组老人再三难张良如你是张良你怎样做?两组围绕这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辩论学生们对张良形象有了清晰、深刻认识3、反馈以提问或试卷形式检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三、教学反思 36教学模式是我校09年8月总结山东杜郎口学和江苏洋思学教改验基础上创建种教学模式3即三板块预习、展示反馈6即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6)达标测试即四清手段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了教师角色由传统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学习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营造了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由心灵空学生真正实现了主学习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深入理避免展示只简单呈现预习容我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指导预习学生主学习并不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应及深入到各学习组与学生共学习讨论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课并及纠正理上偏差预习有学生认张良做法太傻对这样认识就应当及加以引导、精心设计预习题应设计具有探究空问题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定探究空问题必须从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从容上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合维茨基近发展区理论前苏林教育维茨基谈到教学和发展关系提出了近发展区理论他认儿童有两种水平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水平叫现实水平;种是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水平是潜水平儿童现实水平和潜水平存定空这空就是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是跳跳摘桃子这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要跳起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设计问题定要把问题落学生近发展区这样问题是具探究价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容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四类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原因、规律、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什么、你从能发现什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多方面、多领域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体会到了什么如预习提纲五组题四题这类问题根特是答案不惟3、相质疑、层层深入展示听讲组与展示组相提问、相质疑质疑答疑程学生就会加深对理、课堂辩论展示如学生即兴展开论辩教师应放手让辩论双方尽情展示并引导更多学生加入理不辩不明如前提到论辩就会加深对容理5、及评价、多加鼓励对学生想法、见要多鼓励以激发他们知欲和探精神《圯上敬履》教案二教学目标了有关《史记》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有关知识理重实词3把握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形象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与价值观5对华民族尊敬老人美品德赞扬与继承教学重《史记》及司马迁学常识把握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形象教学难分析与理张良所具有优秀品德课安排课教学程、导入汉高祖刘邦曾对人作出这样评价夫运筹策帷帐胜千里外并承认己不如他那人是谁呢?这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汉初三杰著名军事张良今天我们就学习张良年轻候故事二、作作品司马迁司马迁子长西汉史学、学出生世代相传史官庭其父司马谈做30余年太史令司马谈逝世嘱咐司马迁要做二孔子写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动力《史记》《史记》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它记了从传说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约三千年历史分十二纪、十表、八、三十世、七十列传共三十《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学手段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独特成就鲁迅称赞它是史绝唱无韵《离骚》三、朗理课把握人物形象请学生用己话说说课讲了什么故事学生有疑问词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课学生评说说哪组学得什么? 由环节让学生透体会人物心把握人物形象()朗老者语言要体会他故考验心态他笑、他怒、他喜背是怎样番良苦用心由说说老父是怎样人()张良诺要出他当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认真体会3分角色朗会发现张良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哪些地方了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对张良动作、心理描写想象下张良当心里是怎么想由看出张良具有怎样品质?(全面理张良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年轻有特殊历? 6学习这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节选但是我们以见由件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品质也正是由这些品质成张良成功重要基础张良又有哪些成就?《史记》还记了你所喜欢哪些人物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继续研究五、布置作业熟课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以《史记》主题拟题目选角办期手报要()角选取要具体集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己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圯上敬履》说课
《圯上敬履》说课一、课时信息•授课时间:X年X月X日•授课班级:X班•授课科目:XX•授课教师:XX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圯上敬履》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3.能够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1.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文章结构分析;3.文章主旨和内容分析;4.文章深层含义及启示讨论。
2.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2.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挖掘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 教学过程1.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通过设置导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如:你有没有听说过古代文化名城——开封?开封有很多有名的景点,其中一个是“圯上”,你知道它是什么吗?1.2 讲解作者及作品背景首先让学生了解《圯上敬履》的作者苏洵,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品脉络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每一段的内容,理清作品的脉络。
1.4 分析文章主旨和内容通过示范阅读和师生共读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1.5 分析文章深层含义及启示讨论通过思考问题和启发式讨论等方法,深入剖析《圯上敬履》的深层含义,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2. 教学方法•知识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演示法,示范阅读•师生共读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深层含义•个案研究法,帮助学生解决关键问题五、教学评估1. 形成性评估•学习笔记及阅读札记•课堂回答提问、参与讨论•课后作业2. 总结性评估•小组展示作品解析•苏洵其他作品阅读及比较分析•精读古代经典名篇陈述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圯上敬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文学修养方面有一定欠缺,需要进一步培养。
同时,课堂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讨论。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汇编《圯上敬履》教案一一、教学背景《圯上敬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下册的教学内容,被安排在第十五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
课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
正是他的这种品质,黄石老人才最终将《太公兵法》传授于他,为其以后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学习本文即引导学生学习张良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这即学习本文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我校的“364”教学模式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流程介绍1、预习1)下发预习提纲,将本文的学习内容编写到预习提纲中:作者,实词,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我设计的五组题预习提纲学生问题第一组题1、朗读全文2、解题及介绍背景3、理解“良……孺子可教矣。
”4、总结此层的实词第二组题1、朗读全文2、介绍作者3、理解“后五日平明……后五日早会。
”4、总结此层的实词1、朗读全文2、介绍《史记》3、理解“五日鸡鸣……后五日复早来。
”4、总结此层的实词第四组题1、朗读全文2、主题归纳3、理解“五日……常习诵读之。
”4、总结此层的实词5、编演课本剧第五组题1、朗读全文2、介绍写作特色3、归纳张良及老人的形象4、学习本文的启示5、体会张良尊重老人,坚忍的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2)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让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实词、作者、背景。
合作交流解决文章内容等等。
3)学生据预习提纲自学。
4)交流质疑,小组内可先进行交流,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5)组内预习展示,由学困生展示文本的基础知识。
如(1)实词:骈称食见等策材意临等。
(2)介绍作者韩愈(3)朗读 (4)背诵 (5)写作背景介绍等。
2、展示展示课有五个环节组成:1)预习交流2)明确目标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巩固。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并承认自己不如他。
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1. 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
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
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
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
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圯上敬履ppt及教案
《圯上敬履》讲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学习重点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学习过程一、导入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
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重点积累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 )字子长,西汉( )(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阅读文本,感知文意同学们预习很充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张良青年时的传奇经历及所体现的良好品质。
(一)堂清测试字加音圯()、履()、老父()、衣褐()()、孺()、殴()、强()忍实词积累圯:衣褐:衣,直:业:长跪:履:异:里所:所:期:有顷:兴:(二)考虑故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三)本文故事性很强,人物特点鲜明,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调。
(四)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了人物,那么我们对人物的把握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深入文本,疏通文意,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1、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时所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同时,圈划书下注释中的重点诗词。
2、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校对补充,力求准确、生动、形象。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
《圯上敬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
2.领悟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3.学习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寓意,品味文言文的优美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讨论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勇敢、智慧、忠诚、谦虚。
文章的寓意: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面对挫折,不断积累经验。
4.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在文章中的体现。
6.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8.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一、导入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
二、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张良的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三、讨论分析1.张良的形象特点:勇敢:在圯上敬履时,张良勇敢地面对挫折,毫不退缩。
智慧:张良善于分析局势,抓住机会,成就大业。
忠诚:张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为实现国家富强付出艰辛努力。
谦虚:张良在成功后,仍保持谦虚,不居功自傲。
2.文章的寓意: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勇于面对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勇敢面对挫折,才能走向成功。
不断积累经验: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圯上敬履”:在圯上向老人敬献鞋子,表示尊敬和谦卑。
“良久”:很长时间。
“蹑足”:踩脚。
“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2.分析文章结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
五、案例分析1.张良勇敢面对挫折的案例:在圯上敬履时,张良面对老人的侮辱,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受。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圯上敬履》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能够领会成语“圯上敬履”的含义,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成语“圯上敬履”的含义和运用。
3. 人物形象分析和特点总结。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运用成语“圯上敬履”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圯上敬履》课文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角色扮演道具和服装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成语“圯上敬履”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成语的含义。
简介成语的来源,引入《圯上敬履》的故事。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总结成语“圯上敬履”的含义。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运用成语“圯上敬履”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关系和成语运用的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活动,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圯上敬履》。
(2)理解《圯上敬履》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圯上敬履》。
(2)学会对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圯上敬履》的文意理解。
2. 文章中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美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圯上敬履》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圯上敬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美德。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圯上敬履》的主题思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圯上敬履》。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圯上敬履》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掌握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美德。
七、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圯上敬履》的正确朗读与流利背诵。
2. 文意理解:学生对《圯上敬履》文意的理解程度。
3.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对文章中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圯上敬履教案2 长版
15.圯上敬履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张良是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
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
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
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就在这种国破家亡,报仇未果的情况下,有了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
面对老者的“直堕其履圯下”,张良虽“愕然,欲殴之”,但只因“其老”便能“强忍”,不但为老者拾履而且能遵照老者要求“长跪履之”,足见敬老之德在其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敬老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正是有这份隐忍和这份尊重,才赢得老者之笑,才会有与老者的进一步接触。
与老者相约的过程中三次方成,除表现出老者的严格要求以外,也可看出张良的隐忍。
而在这里年轻的张良能够这样相忍,除了敬老之外,也足见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虚心求教、坚持不懈的恒心,也正是由于张良的这些品质,老者才传他以《太公兵法》。
诵读此书为他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奠定了重要基础。
成大业者先成人,老者的“直堕其履”,老者的几次怒而离去,都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具备一个成大业的人的基本素质,而张良正是以自己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也正是由于这种闪光点才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可谓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课文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对老者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对张良准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相得益彰,使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1.1 设计意图《圯上敬履》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圯上敬履》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战国策·齐策二》。
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2 文章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情况;第二部分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思考和感悟;第三部分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3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圯上履行的故事,教育人们要坚守信念,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圯上敬履》的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悟主人公的品质和信念。
5.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您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以便完善整个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生僻词语解释、文章结构分析等内容的PPT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课文文本准备《圯上敬履》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6.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圯上敬履》教案
1、提问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重点知记内容:
《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
黄帝到汉武帝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司马迁明确提出自己写此书的目的,即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曾评价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初步感知本文所讲的故事,熟读成诵。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4
导学
方法诵读法、积累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问题导学过程时间
预设师生行为及
二次设计
课前教师寄语: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由爱迪生的故事导入
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着有《史记》。
主要经历: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
史令。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
是他着《史记》的动力。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
开始写《史记》。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
之忽啼求之:____________。于:
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环谒于邑人:___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_______。于舅家见之:___________。
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爱于人者不至:__________。
圯上敬履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圯上敬履教案圯上敬履教学设计《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积累文中出现的“衣”“履”“目”“怪”“因”“异”等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把握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忍”的意义与原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评价的这位子房究竟是谁呢?(张良,字子房。
)张良曾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成为后世人们眼中的“谋圣”。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
或许,从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二、简介司马迁与《史记》。
通过预习,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作者司马迁和《史记》的认识。
(一)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简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初读文本,扫清障碍。
(一)初读课文,并结合预习情况,将遇到的读不准的字音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明确字音字形:圯、履、老父、衣褐、孺、殴、强忍、有顷……(二)再读课文,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子能够全部理解不?请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大家共同来解决。
七年级语文《圯上敬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圯上敬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敬履”、“谦让”、“礼尚往来”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做到谦让有礼。
(2)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圯上敬履》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解读课文主题思想。
5.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谦让有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圯上敬履》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文言文阅读指导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4.学习并发扬中化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从中品味一下张良成功的因素。
二、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1.《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其中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圯上敬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理解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等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左右)
汉高祖刘邦麾下有三位重臣,被称为“汉初三杰”。
其中,韩信战功赫赫,拥兵带阵最为刘邦所疑忌,终被杀害;萧何是刘邦的幕僚长,为他治国安邦,被列为重臣中第一,但也获罪下狱,而唯有被刘邦评价为“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子房,成为他最亲信的智囊谋士,这位子房便是全身而退的张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
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展示学生预习情况:(6分钟左右)(课前准备:了解司马迁及主要的人生经历、《史记》和张良)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宫刑。
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拓展:周文王被拘成《周易》
孔子七天无食走不馁成《春秋》屈原被流放成《离骚》
左丘失明写《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本纪:按帝王的时代顺序记叙的政治军事等天下大事。
表:历代帝王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大事的排列。
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涉及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
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朝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是历史上起过特殊作用和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在《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三、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音—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翻译(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进行相应的圈画和标注)(10分钟左右)
圯上父敬履衣褐
拓展:《太公兵法》又叫《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四、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4分钟左右)
事件:记述张良青年逃亡时期在下邳圯上为老父取履受书的故事。
五、分析内容,把握人物形象(15分钟左右)
1.理清脉络张良敬履老父赠书
2.情节结构老父张良
堕履圯下考验圯下取履
命良穿履长跪履之
足受不谢磨炼三赴其约
三会于圯受以兵法
授以《兵法》终得真经
3.人物形象(进而展示板书内容)(人物描写的角度有很多,司马迁对老人形象的塑造主要是语言描写,对张良则主要是动作和心理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找到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张良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
——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面:傲慢无礼实质:伯乐相马循循善诱用心良苦爱惜良才点石成金
4.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
尊敬贤老、隐忍有容、守信重约、勤奋上进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才干,得到兵法。
张良心理过程:惊(殊大惊)----怒(欲殴之)----疑(因怪之)----忍(强忍)-----坚定(跪曰诺)-----执著(三往常习)
六、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是不是对待一切的人一切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忍?(言之有理即可)(4分钟左右)
1、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隐忍能容,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忍一时不平,受暂时委曲,能够磨练意志,增长智慧,赢得机遇成就大业。
2、真正的人才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重约守信,胸襟磊落,隐忍有容,恭敬尊长,历尽磨难,忍辱负重,德才兼备。
七、成语对联(1分钟左右)孺子可教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背诵重点注解(1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张良:(千里马)敬老隐忍有度守信勤奋上进
老人:(伯乐)用心良苦爱惜人才
九、小结:(1分钟左右)老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伯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是千里马,还是那样发自肺腑最最真诚的话,只要大家用心学,老师也真的会尽最大努力教。
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张良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收获,更需要在做人上有所思考,努力成为一名有高尚品质的人。
拓展:《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作者:李白【唐代】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留侯论(苏轼)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
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