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内容。

“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可定天地人之间,一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③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④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地人生太俗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5.试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你怎么看?
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6.试分析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现在有哪些文化现象甚至还和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性相关?
影响: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相关:①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这种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的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②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③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④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二章
1.举例阐述广义文化的四大结构层次?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简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章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

3.简述中西方文化两次大交汇的内容?
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是第二次。


第一次大交汇:陆的佛教文化是汉朝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学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

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诚如鲁迅所言:“在唐,可取佛面的灿烂。

”隋、唐、五代不仅有佛教的流行和中国化,而且回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也相继传人。

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兴隆昌盛。

第二次大交汇: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

耶稣会士来华,始于明代万年年间,这些肩负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使命的教士,为了即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确立了"学术教授“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使中国学术界坦然接受,而认识基督文化的价值。

”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联系的最高范例。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

第三章
1.简述干栏式建筑的主要优点?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

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

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

榫卯技术。

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

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

它适应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还具有防蛇虫猛兽和饲养家畜、堆放杂物的多方面功用,因此历数千年不衰。

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

2.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
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

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

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

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3.简述按照发酵程度不同,中国茶品可以分成哪六大种类?
黑茶:黑属后发酵的茶,即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等步骤,其发酵度为100%。

由于原材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黑茶的茶色呈暗褐色。

代表茶类:湖南黑茶、普洱茶、六安茶等。

功效:促进新陈代谢、暖胃、清胃提神。

红茶:红茶是一种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至90%。

红茶发酵后,里面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由于红茶有利于消化,故深得西方人所喜爱,印度的大吉岭及锡兰均盛产红茶。

代表茶类:荔枝红茶、祁门红茶、大吉岭红茶等。

功效:帮助消化、舒疲、强心。

青茶:又名乌龙茶,是属半发酵的茶、其发酵度为30%至60%。

经过萎凋、晒青、摇青、杀青来作部分发酵,既有绿茶的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

代表茶类: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等。

功效:清热降火、消滞去脂、促进肠胃消化、生津等。

白茶:白茶属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是20%至 30%,是中国的特产。

做法是将新采摘的茶,经过萎凋和烘干,不揉捻,只将细嫩、叶背满是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令白色茸毛可以完整保留。

代表茶类:白亳银针、白牡丹、页眉等。

功效:消暑解热、舒畅情绪、抗氧美颜、健脾。

黄茶:黄茶是微发酵的茶,发酵度10%至20%。

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处理后,叶已变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代表茶类: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叶等。

功效:防癌、帮助消化。

绿茶:绿茶是一种不发酵的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

制茶过程会经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

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

代表茶类:秀眉、龙井、碧螺春、煎茶、玉露等。

功效:消暑明目、提神醒脑、抗氧化、宁神、镇静。

第四章
1.请阐述“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
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2.简述中国雕塑四个集群。

中国雕塑主要由四个集群组成:
①陵墓集群,包括陵墓表饰(华表、石人、石兽等)、墓室雕饰(墓门、墓道、宫床等墓内建筑雕饰及墓内肖像)、明器艺术(陪葬用的俑和动物造型、建筑模型和器物模型)。

②宗教集群,包括佛道寺庙和佛教石窟里的塑像、浮雕。

③建筑装饰,包括宫殿、苑囿、会馆、牌坊、民居、桥梁等建筑物上的装饰性雕塑。

④工艺雕塑,包括工艺性的泥塑、瓷塑、金属塑铸、木雕、干漆雕塑、竹雕、根雕、石雕、玉雕、牙雕、骨雕、角雕、果核雕等。

这里第三类从功能和艺术类型的旨趣上可以并入第一类。

第四类纯为闲情清赏。

第一、二类由于与中国文化的两大重要事务(敬祖与宗教)有关而凝结着较厚重的文化内容。

3.简述中国戏剧的特色?
戏剧是古代各类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中国艺术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

这种形式美的定型用理论术语来表达,就是程式化和虚拟化。

其角色分行是程式化的,生、旦、净、丑为四大基本行。

生可再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小生又可以分为中生、冠生、穷生。

程式化一方面是类型化;另一方面又是虚拟化。

第五章
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画面,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2.简述中国书法的字体类型。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每一类,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丽;草书飘逸。

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颜真卿、柳公权为楷书代表;张旭是草书之圣。

3.简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础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含着矛盾诸方面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

“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衰,国家分合,王朝兴亡。

第六章
1.简述中国古代绘画的大体分类。

中国古代绘画,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画五类。

中国绘画,无论哪种类型都显示出共同的美学原则:
①散点透视的“游目”。

②以大观小。

③遗貌取神。

④游目式的笔、色、墨。

2.简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实用性。

注重实际是中国人传统的行为取向。

②整体观。

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它在研究任何具体事物时,总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中去。

3.简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

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产生。

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已出现。

但是,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

再加上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往往与社会、政治诸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调。

②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

这种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优势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的。

周期性破坏,不能不严重地扼制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中。

③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第七章
1.简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①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过于讲究实用而轻视理论的探讨,则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

重实际应用、轻理论探讨,重整体综合、轻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限制了中国科技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创造性转化。

②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是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

在国家全部事物中,政治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巩固,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情。

崇政轻技这种传统观念形态已经成了阻碍甚至破坏科技进步的巨大社会力量。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又有重道轻器的传统。

就整个理论学术而言,重视人文科学轻视自然科学。

道家虽不同于儒家的重人道而重天道,重自然之道,但主张保持原始的劳作方式,反对任何技术革新,同样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封建制度的扼制。

中国古代若干消极观念之成为传统并成为束缚、障碍科技发展的巨大社会力量,可以说完全是封建统治者思想灌输和舆论导向的结果。

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下,同时科技人员在政府机构中不仅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待遇十分低微,其次,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发展。

2.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即是阳刚与阴柔。

青铜、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的全景山水、颜柳楷字、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属阳刚之美;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属阴柔之美。

3.简述按其功能中国音乐的分类。

①仪式音乐,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

其特点音域不宽,节奏缓慢,完全服从于仪式的过程,肃穆庄重。

②宫廷舞乐,主要用于帝王享乐。

中国音乐的创作都在这个领域,如曾侯乙墓的编钟,唐代的霓裳羽衣曲。

主要服务于舞蹈。

③声乐。

声乐是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符合中国文化的理论精神。

④独奏乐器。

中国音乐摆脱舞蹈、仪式、文学的影响而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只有在表现文人意识的乐器中才达到了。

⑤民乐。

指民俗庆典中的音乐,以吹奏击打乐为主,热闹喧哗。

附:
一、名词解释:
1.游耕:它是人类学上的一个术语。

其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

游耕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

2.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3.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4.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5.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6.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7.园中园: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见于皇家园林中,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

园中园一般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

8.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简称决定论。

9.《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

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撰写,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10.“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名剧《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与“梦”有关,有因为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所以四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11.“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2.格律诗: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也成为今体诗、近体诗。

其名称是相对于没有固定格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格律诗所谓的格律也就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最后是也有一些修辞要求,如对仗与用典等。

13.《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所著,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是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二、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