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和稳定措施
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和稳定措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与日俱增。
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跨境资本流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跨境资本流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机制。
跨境资本流动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风险敏感性,当外部冲击发生时,资本流动可能会迅速撤离,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国内投资者可能会抛售本国资产,转而投资其他国家的资产,导致资本外流。
这种资本外流的规模和速度都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跨境资本流动传导的风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密切监视资本流动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外汇政策和资本流动限制等手段,对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管理,以防止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
其次,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
由于跨境资本流动具有全球性特点,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等,在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应加大对这些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同时,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和监测。
金融市场参与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来降低可能的损失。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金融业务的稳健经营。
监管机构也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市场的不稳定。
此外,为了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各国还应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全球金融风险的传染与化解
全球金融风险的传染与化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传染已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使得金融风险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生,可能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因此,如何化解全球金融风险的传染,至关重要。
一、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的原因全球金融风险传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性上升,金融活动跨国界的频率加快,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为金融风险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1.2 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担保、交叉持股等关联关系增多,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波及其他金融机构。
1.3 全球化背景下,市场预期和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一旦市场情绪发生波动,可能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二、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给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 金融风险传染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扰乱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2 金融风险传染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间的经济摩擦和争端,对世界经济秩序带来挑战。
2.3 金融风险传染会削弱跨国企业的发展信心,抑制投资和创新活动,阻碍全球经济的增长。
三、化解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的策略为了应对和化解全球金融风险的传染,国际社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3.1 加强监管合作。
国际间应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跨境合作机制,分享信息,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3.2 提高金融系统的韧性。
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管理,改进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3.3 加强市场监管。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防范市场乱象,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染。
3.4 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全球经济的韧性和适应性。
四、结语全球金融风险的传染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风险传染的风险也日益上升。
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潜在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作为多年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外贸大国和快速成长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2016年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当前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上此前几年的债务快速积累,同样也在于境外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作为国际投资净头寸逐年递增的净债权国,我们的跨境金融风险越来越多地主要来自境外资产遇险而不是对外偿付危机。
在可预见的未来,存在风险的中国境外资产规模尚不能与国内资产规模相提并论,但这并不等于境外资产风险不足以对国内市场整体稳定性构成威胁。
一、跨境金融风险殷鉴不远100多年来,由于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涉险等原因,较小规模的境外资产发生风险,把规模大得多的国内市场推向全局性震荡,这种情况已经一再发生,在国际经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痕迹,从1890年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支付危机,导致伦敦金融市场一度濒临崩盘;到1980年代墨西哥债务违约“在华尔街投下原子弹”,进而引爆席卷整个发展中世界和苏联东欧集团、撼动西方金融市场的债务危机;再到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俄罗斯贬值卢布、停止国债交易而几乎倒台,并把整个华尔街拖向全局性震荡边缘;……莫不如是。
而且,自从19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取得长足进展,相应大大增强了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地区即使在全球经济金融版图上貌似无足轻重,其危机也能如同埃博拉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以至于在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Tequila Effect)、“亚洲流感”(Asian Flu)、“俄罗斯病毒”(RussianVirus),等等,不一而足。
数年之前的次贷危机-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期间,多家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先后引发市场风声鹤唳,直接起因也是其国际业务遇险。
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
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资本流动作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对新兴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资本流动相伴随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的影响资本流动是指跨国间在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投资和移动。
新兴市场通常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和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
首先,资本流动可以促进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
大量外资的涌入可以增加投资和就业,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资本流动还可以改善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
外国投资可以引入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金融机构的运营水平和竞争力。
二、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然而,资本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给新兴市场的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首先,资本流动的短期大幅波动可能导致新兴市场汇率和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
资本流入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反之则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资产价格下跌,这种剧烈波动会对市场参与者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资本流动的突然撤离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当外国投资者失去信心,纷纷将资金撤出市场时,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和信贷风险的加剧,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崩溃。
三、应对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金融风险面对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和调控。
加强监管可以有效遏制资本流动的剧烈波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借助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监管手段,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
此外,建立合理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外汇管理机制,保持汇率的稳定。
稳定的汇率可以降低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兴市场的未来展望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日渐成为全球各国的经济重心和战略利益交织的核心领域。
但在金融市场繁荣的背后,风险的增多成为了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溢出效应日益凸显,这些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传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强,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递迅速;二是金融市场处于全球化深度和积极参与度高的地位,金融产品跨境流动性强;三是金融市场对各国经济、财政的重要影响,金融发展状况和稳定性同时也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包括金融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市场和外国投资等。
其中,金融投资是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传染渠道。
金融投资风险的传染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交叉持股和联动性特征,筑起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递的桥梁。
货物和服务贸易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因为它们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融资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而其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全球贸易和经济繁荣。
外汇市场则是其他渠道之外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因为全球货币间的关联,各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外国直接投资会引导涉及到国内的很多个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技术、销售、管理、品牌效应、市场知识等方面。
这种投资风险的传染性表现在的是对国内企业,金融机构、居民资产等方面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传染还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金融风险的溢出通常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由于资金和投资的流动和传递,导致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的发生。
在金融风险传染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金融机构和市场渗透到其他地区,引起链式反应。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几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相继发生,给金融市场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为全球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新兴市场中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新兴市场中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政治和金融体制的特点,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独特的国际金融风险。
因此,有效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金融风险特点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金融风险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结构不稳定: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结构常常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其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或部门,如资源开采、制造业等,一旦这些行业或部门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将面临巨大风险。
2.金融市场不健全: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往往不够成熟,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
这给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风险带来了更大的隐患,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3.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全球经济衰退、贸易战等因素都可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稳定造成冲击。
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方法针对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以下方法可以得到应用: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新兴市场国家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透明的金融监管体系。
这样可以减少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多元化经济结构:为减少经济结构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新兴市场国家应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通过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减少对某一行业的依赖,从而降低整个经济体系受到的冲击。
3.稳定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保障国内通胀率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提高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信心,减少汇率风险。
4.加强合作与联动:新兴市场国家应加强国际间金融合作与联动,共同应对风险。
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安全网、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等方式实现。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还可以利用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术及经验等资源来提升自身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新兴市场中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新兴市场中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第一章:引言国际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新兴市场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
然而,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其潜在的风险并存。
因此,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在新兴市场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中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挑战和策略。
第二章:新兴市场的特点及风险新兴市场通常具有经济增长潜力大、市场规模庞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特点。
然而,新兴市场也面临着政治不稳定、金融市场波动性高、货币风险和外部冲击等风险。
了解这些风险是进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
第三章:新兴市场中的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是新兴市场中的一大挑战。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其盈利受损,所以管理汇率风险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新兴市场中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包括货币衍生产品的利用和资产负债表的优化配置等。
第四章:新兴市场中的利率风险管理新兴市场的利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由于新兴市场的利率通常较高且波动性较大,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利率风险。
本章将介绍新兴市场中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利率衍生产品的运用和有效利用利差交易等。
第五章:新兴市场中的国家风险管理新兴市场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相对不稳定,因此国家风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章将讨论新兴市场中的国家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政治风险保险和多元化投资等。
第六章:新兴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新兴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市场中某些资产或证券的买卖相对困难,因此无法迅速变现。
本章将介绍新兴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建立适当的资本储备和多元化投资组合等。
第七章:新兴市场中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新兴市场中的常见风险之一。
本章将介绍新兴市场中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包括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建立信用政策和使用信用衍生产品等。
第八章: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最后一章将展望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革,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将出现,为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案。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断加速全球化进程,国际金融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金融风险传导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运行对于全球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以及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导。
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得金融风险迅速跨越国界传播。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开始于美国金融市场,但很快传播至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程度,使得金融风险传导更为迅速和广泛。
当一国金融系统面临压力时,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稳定。
其次,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内外部联系和复杂性。
内部联系主要指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而外部联系则指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
国内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渠道相互联系,风险传导路径相对较短,但也存在着“一颗红豆能引发百万家争”之势。
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复杂,金融风险可能通过直接的跨境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传染效应等渠道传导。
例如,全球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担忧和抛售行为,可能导致新兴市场汇率暴跌,国际资本流动受阻,进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也受到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变量如全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等因素对金融风险传导路径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全球性经济周期下行时,风险偏好下降,资金流向安全资产,可能引发飞出行为,加剧金融市场压力。
政策因素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也会对金融风险传导产生影响。
例如,一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联动效应,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变动。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对于实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与共振效应研究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与共振效应研究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稳定和金融市场波动引发了对新兴市场的关注。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传染和共振效应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焦点。
本文将以此为背景,探讨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与共振效应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金融风险传染。
金融风险传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发生的问题波及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并加剧其金融危机的过程。
这种传染形式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包括国际贸易、外汇市场、资本流动等。
此外,金融风险传染还可能以一国金融机构的倒闭为起点,逐渐波及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引发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
然而,金融风险传染并不是单向的,意味着它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产生的效应称为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是指金融风险在不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相互放大和加剧的现象。
这种相互关联的共振效应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更严重的金融危机。
造成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与共振效应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首先,全球化进程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资本和信息可以迅速跨越国界流动。
这种高度联系意味着金融危机在一个国家发生时,可能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引起信心下滑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和监管体系相对不健全。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得金融风险传染更加容易发生。
此外,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不完善,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
针对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传染与共振效应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其影响。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应加强金融体系和市场的监管与监督,提高金融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
改善金融市场结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控金融欺诈行为等,可以减少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应提高自身经济韧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以应对外部冲击和金融风险传染带来的问题。
此外,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也是缓解金融风险传染和共振效应的关键。
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与国家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与国家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日益增多。
跨境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国际间的金融合作。
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成为了国家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
首先,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存在差异,有些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对宽松,而有些国家则相对严格。
这就给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带来了法律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风险,国家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跨境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以减少法律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涉及到外汇市场的波动性。
由于不同国家的汇率政策和经济状况不同,汇率的波动对于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家实行了货币贬值政策,导致汇率的剧烈波动,给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风险,国家可以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并加强外汇市场的监管,减少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同时,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风险。
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和不稳定性对于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可能带来重大影响。
例如,当两个国家发生冲突时,政府可能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或阻止金融机构之间的跨境业务。
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风险,国家可以加强对国际政治形势的研究和判断,并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还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方式、监管标准和监管手段上存在差异,这会给金融机构的跨境业务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这一风险,国家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建立起互信和协作的关系,共同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以减少跨境业务的风险。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在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
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
然而,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1.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一环。
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逐渐壮大,外汇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同时,这些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的使用和交易规模在逐年增加。
同时,在全球贸易中,人民币也已成为重要贸易货币之一。
2.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也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也在逐步发展壮大。
以印度为例,印度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在这个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等方式参与印度经济的发展。
相信股票市场也将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一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债券市场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
同时,这些国家也在通过建设债券市场等措施加强自身的金融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市场的挑战1.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面临着资本流动性、汇率波动、市场热度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风险也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2015年中国股市暴跌造成了全球股市动荡,也让人们意识到了金融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2.监管与规范金融监管与规范是保障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监管与规范方面的落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可能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传染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促进了金融风险的传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相互关联。
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产品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关联或衍生品交易等,会迅速引发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的紧张和风险传播。
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风险促使了金融风险的全球传染。
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其它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风险也会增加。
这些共同风险会使得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从而迅速撤离风险高的地区,导致金融风险的传染。
国际金融监管缺失或不完善也是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的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各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时、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容易形成监管漏洞,导致金融风险快速传播。
国际金融市场的情绪传染也是金融风险国际传染的原因。
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对市场走势具有重要影响。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由于情绪的传染效应,投资者会出现集体性的恐慌,从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情绪传染是导致金融风险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各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信息交流,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措施,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
完善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机制。
各国应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机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增加金融市场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金融风险的传播与蔓延。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势头强劲。
然而,与此同时,这些经济体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成为了解决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风险的关键之一。
首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引入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新兴市场经济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例如,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推动企业的成长和创新。
此外,借助金融创新,新兴市场经济体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
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一系列金融风险。
首先,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新颖性,监管难度相应增加。
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监管机构可能缺乏对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经验,导致监管滞后甚至失控。
例如,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面临较大风险,这部分是由于银行业过度创新和监管不足造成的。
其次,金融创新可能导致风险传染和系统性风险的扩大。
一旦金融创新衍生出的某个新型金融产品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连锁反应,加剧金融风险。
最后,金融创新也可能加剧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不稳定性。
由于金融创新通常与高杠杆和高风险相伴,一旦金融市场遭遇冲击,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扩大,并导致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
针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相关监管和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和规范,建立健全的金融创新评估和审批机制,防范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其次,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
此外,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信息分享,也是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新兴市场经济体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应对金融风险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文章标题: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金融发展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意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投资的增加。
外部资金的引入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激发经济活力。
其次,金融市场的完善可以提高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效率,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金融发展还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
首先,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监管的不健全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积累和失控。
其次,外部冲击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危机。
此外,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的扩张也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集中和传导。
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认识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风险管理策略】新兴市场经济体应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来应对金融风险的挑战。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和监管机构的建设,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控制措施,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此外,加强金融教育和投资者保护,提高公众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减少不必要的金融风险。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金融挑战和风险。
然而,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引导,积极应对金融风险。
中国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新兴市场的金融政策与风险管理
新兴市场的金融政策与风险管理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
这些国家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潜在的投资机会,然而,由于其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这些国家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金融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政策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政策制定上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挑战,例如,他们必须考虑国内和国际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货膨胀控制和货币稳定性等问题。
在货币政策方面,新兴市场国家通常关注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的汇率,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吸引外国投资。
对于政府来说,实现这些目标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等,以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促进可持续增长。
另一个挑战是,新兴市场国家还需要考虑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对其经济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其他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等。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还应该考虑外国投资者的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对其经济的影响。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大幅减少其盈亏平衡风险,以保护其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二、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管理策略新兴市场国家有很强的风险管理需求,因为它们的经济和政治环境通常比发达国家更不稳定。
其中一个风险是,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和债务偿付的问题。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他们需要整合风险管理策略以保护自身利益。
为了管理这些风险,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时提前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避免精彩过度和制定有效的还款计划等。
其次,政府和企业也应建立透明的财务机制,以在任何时候清楚地了解其金融状况和风险情况。
另外,新兴市场国家还应采取特定的风险管理策略。
例如,对于汇率风险,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对冲或对外援助的方式来降低其风险。
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与稳定性分析
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与稳定性分析新兴市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其金融领域常常伴随着各种风险,这对其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与稳定性的相关问题。
首先,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流动性风险。
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健全,市场参与者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更容易采取更保守的立场。
当外部冲击发生时,投资者往往会急于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导致市场流动性逐渐下降。
这种流动性风险常常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失衡和波动,进而对新兴市场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新兴市场还经常面临着汇率风险。
由于全球化的推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资本流动对其汇率产生直接影响。
当货币价值剧烈波动时,新兴市场的出口、进口、外国债务等都将受到影响,从而使其经济体陷入危机。
因此,管理汇率风险对于保持新兴市场金融稳定性至关重要。
另外,债务风险也是新兴市场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金融危机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大规模发行债务。
然而,这种债务累积可能会导致债务偿还压力增加,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例如,阿根廷和土耳其等国家近年来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因此,严格的债务管理和风险评估对于新兴市场金融稳定性至关重要。
此外,金融监管不完善也是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和执行监管规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度下降。
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金融市场容易受到操纵和欺诈,进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新兴市场金融稳定性的关键。
在应对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性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建立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获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可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性。
此外,通过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更加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加强国内消费和经济多元化,也可以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韧性,降低金融风险。
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如果在“友谊”、“战略”之类旗号下百依百顺,单纯迁就东道国的要求主张,在这样的东道国,项目可能最终将陷入危机。
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要“走出去”,绝不是要“送出去”。
��在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作为多年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外贸大国和快速成长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2016年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当前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上此前几年的债务快速积累,同样也在于境外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作为国际投资净头寸逐年递增的净债权国,我们的跨境金融风险越来越多地主要来自境外资产遇险而不是对外偿付危机。
在可预见的未来,存在风险的中国境外资产规模尚不能与国内资产规模相提并论,但这并不等于境外资产风险不足以对国内市场整体稳定性构成威胁。
跨境金融风险殷鉴不远100多年来,由于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涉险等原因,较小规模的境外资产发生风险,把规模大得多的国内市场推向全局性震荡,这种情况已经一再发生,在国际经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痕迹。
从1890年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支付危机,导致伦敦金融市场一度濒临崩盘;到上世纪80年代墨西哥债务违约“在华尔街投下原子弹”,进而引爆席卷整个发展中世界和苏联东欧集团、撼动西方金融市场的债务危机;再到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俄罗斯贬值卢布、停止国债交易而几乎倒台,并把整个华尔街拖向全局性震荡边缘,莫不如是。
而且,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取得长足进展,相应大大增强了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地区即使在全球经济金融版图上貌似无足轻重,其危机也能如同埃博拉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至于在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不一而足。
数年之前的次贷危机-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期间,多家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先后引发市场风声鹤唳,直接起因也是其国际业务遇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放缓脚步,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我国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是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进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也不例外的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牵连: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受到打击,广东东莞等地私营经济体破产数量庞大,另外一方面,除了实体经济以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被激发出来。
因此,本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同时,更着重强调突出我国经济政策重点取向,寻找拉倒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中国经济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传导机制是:美国金融自由化过度,政府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利,金融衍生产品出现损失,导致其他与之相连的金融产品出现损失,进而导致金融体系混乱,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靠相互影响,顾金融危机很快从一国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以加速效应或者乘数效应的方式从虚拟经济导向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多国多产业损失惨重。
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危机,而非某一个因素能推动其传导的危机,爆发似乎不可避免。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条件和传导机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外来资金流入,外表一片繁荣,房地产经济泡沫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美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只推手。
使得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体系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
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研究,美国民众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方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而金融自由化和衍生品的泛滥,把资产证券化推到了极端,为这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生存条件,并将风险逐步转向全世界。
(二)金融传导机制的深层次原因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跨境金融的趋势与对策
跨境金融的趋势与对策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加速发展,跨境金融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境金融是指境内金融机构和个人通过境外银行、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货币、资金、投资和风险等交易活动。
它不仅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必备手段,也是促进财务和银行业务创新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跨境金融的趋势和对策。
一、跨境金融的趋势1.数字化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跨境金融的功能和流程。
跨境金融的数字化趋势将加速跨境交易的速度和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也在逐渐成为跨境金融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的处理、可追溯性、安全性和透明性等特点优化了跨境金融运营的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
2.强化监管控制跨境金融监管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由于金融市场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加剧,监管机构将对跨境交易风险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
针对监管的强化,跨境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交易的风险管理和预防控制,通过完善系统的控制环境、制度和制度执行来增强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能力。
3.多元汇率体系的发展多元汇率体系将是跨境汇率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复杂和多变的国际贸易关系使得跨境交易面临风险和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跨境汇率市场将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以更好地响应国际市场的波动和波动。
二、跨境金融的对策1.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制度执行规范,推进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防御风险的能力,保护金融机构的客户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推进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在跨境金融业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推进数字化技术运用,可以大幅提高交易效率以及客户体验。
跨境金融机构还可以打造数字货币的支付系统、交易平台等,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更适应客户的需求。
3.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为了适应跨境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改革需要深入进行。
针对跨境金融监管的要求,需要对跨境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体系的深化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大国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作者:梅新育来源:《财经》2017年第15期如果在“友谊”、“战略”之类旗号下百依百顺,单纯迁就东道国的要求主张,在这样的东道国,项目可能最终将陷入危机。
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要“走出去”,绝不是要“送出去”。
潜在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作为多年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外贸大国和快速成长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2016年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作为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当前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上此前几年的债务快速积累,同样也在于境外金融风险的积累与传导。
作为国际投资净头寸逐年递增的净债权国,我们的跨境金融风险越来越多地主要来自境外资产遇险而不是对外偿付危机。
在可预见的未来,存在风险的中国境外资产规模尚不能与国内资产规模相提并论,但这并不等于境外资产风险不足以对国内市场整体稳定性构成威胁。
100多年来,由于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涉险等原因,较小规模的境外资产发生风险,把规模大得多的国内市场推向全局性震荡,这种情况已经一再发生,在国际经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痕迹。
从1890年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支付危机,导致伦敦金融市场一度濒临崩盘;到上世纪80年代墨西哥债务违约“在华尔街投下原子弹”,进而引爆席卷整个发展中世界和苏联东欧集团、撼动西方金融市场的债务危机;再到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俄罗斯贬值卢布、停止国债交易而几乎倒台,并把整个华尔街拖向全局性震荡边缘,莫不如是。
而且,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取得长足进展,相应大大增强了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地区即使在全球经济金融版图上貌似无足轻重,其危机也能如同埃博拉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至于在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不一而足。
数年之前的次贷危机-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期间,多家具备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先后引发市场风声鹤唳,直接起因也是其国际业务遇险。
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对跨境金融风险的积累及其传导给予足够重视。
根据历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整理计算,从2004年末到2016年末,中国海外资产从9291亿美元上升至64666亿美元,国际投资净头寸从2764亿美元上升至18005亿美元,剔除储备资产后的海外资产从3105亿美元上升至33688亿美元。
考虑到储备资产基本上属于低风险资产,本文将剔除储备资产后的海外资产视为潜在海外风险资产,以剔除储备资产后的海外资产对GDP比例衡量潜在跨境金融风险程度;计算结果发现从2004年至2016年,中国上述指标从16%上升至30%,潜在跨境金融风险程度提高近一倍。
2004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8.2768元人民币,潜在海外风险资产(3105亿美元)折算合25699亿元,占当年中国GDP(160714亿元)的16%。
2016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6423元人民币,潜在海外风险资产(33688亿美元)折算合223766亿元,占当年中国GDP(744127亿元)的30%。
潜在跨境金融风险存在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
在宏观层次,这一风险产生于大规模海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贷款)进程之中。
在存在多重均衡的金融市场上,东道国和国内投资者、贷款人过度乐观的预期、不切实际的投资大跃进计划、道德风险……都会推动潜在风险日积月累;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个微小的扰动就有可能彻底扭转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使得整个东道国市场转瞬之间便从原本较好的稳定均衡崩塌到较差的均衡,货币贬值,资本外逃,资产价格暴跌,跨境传染的连锁反应也由此触发。
截至2016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资产达13172亿美元,其中股权资产10650亿美元,关联企业债务资产2522亿美元。
在东道国,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异军突起的中国投资已经在很多国家成为政府、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可忽视某些贸易伙伴政府的投资和经济发展计划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狂热程度。
有的贸易伙伴政府曾制定规模极为宏大的经济发展计划,设计投资规模相当于其GDP的250倍之多,且将投资资金来源全部寄望于中国投资;有的国家在制定对华经贸合作计划时,不断塞进自己希望的项目,却完全不考虑经贸合作应当互利、不考虑这些项目对中国有何利益;有的国家军备开支浩大,有些年份占用了一半左右的财政支出,经济建设及民生投入严重不足,但不断追加提出希望中国投资项目,对自己国内配套资金等等经济资源考虑严重不足。
显然,如果我们不充分发挥我国自己相对强得多的经济规划等专业技能,而是在“友谊”、“战略”之类旗号下百依百顺,单纯迁就东道国的要求主张,在这样的东道国,项目几乎可以肯定最终将陷入危机。
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要“走出去”,绝不是要“送出去”。
在作为资本输出国的我国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企业过于急切想要搭上国家对外经贸发展计划的快车,过于急切地希望设计策划出貌似宏大的项目以获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有的部门过度强调一些违反市场原则、无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主张,也有可能导致过多投资投向缺乏商业可行性的地方与领域,从而制造出本来可以避免的潜在跨境金融风险。
作为一个整体,阿拉伯国家当然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重要贸易伙伴,但不等于它对我国所有地区都是重要的大贸易伙伴。
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贸易版图上,阿拉伯诸国所占份额有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7年4月号)数据,2016年,中国实际GDP占全球17.8%,中东北非、阿富汗、巴基斯坦合计占7.6%,其中中东北非占6.7%;中国货物服务出口占全世界10.7%,中东北非、阿富汗、巴基斯坦合计占5.2%,其中中东北非占5.0%。
不仅如此,阿拉伯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性普遍存在严重缺陷,特别是政治性风险之高,世人皆知。
社会凝聚力虚弱、部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宗教认同高于国家认同、教派认同高于共同宗教认同,这是阿拉伯国家和几乎所有穆斯林国家千百年来的社会痼疾,导致这些国家社会、军事关系紧张,社会动荡乃至战乱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其《阿拉伯通史》中,美籍黎巴嫩裔历史学家菲利蒲·希提就将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列为伊斯兰教各国分裂和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希提描述的情况并无根本改观。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西北小省区无视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阿拉伯国家基本没有互补性,无视本地对阿经贸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而只有区位劣势,无视本地数十上百年来对外贸易90%以上是对东亚经济体,无视阿拉伯对华贸易90%左右是在东部省市,把对阿经贸作为外经贸发展战略中心而竭力推广。
如是劳心劳力数年,耗费公帑投入可观,对阿年贸易额也不过1亿多美元,占当地外贸额不足4%,却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设了四五个园区(全国投资建设境外园区总数不过77个)。
这般规划,其成败利钝,实不宜盲目乐观。
作为微观市场主体,资本输出国企业与放贷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同样会造成潜在跨境金融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集团爆发债务危机,相当程度上应归咎于70年代西方各商业银行竞相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当时西方各商业银行之所以如此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各银行贷款官员权限太大,为赢得高额薪酬和晋升机会而采取进取型战略。
一位贷款官员曾回忆:“在偿债前能有个较长的付款宽限期为条件,从而签订一笔贷款合约,总会使人跃跃欲试。
一旦发生问题,你或许已被调离他处,银行董事长也或许已经退休。
”在1990年代新兴市场投资热潮中,国际投资者相信新兴市场(尤其是东亚)借贷项目背后有政府的隐含担保,而且自恃有能力以集体撤资要挟东道国政府承诺担保,即使发生危机也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为其“解套”,他们普遍满足于借款国的表面繁荣而没有对这些经济体的金融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
最后,他们的放贷狂热以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而告终。
倘若我们不能清醒认识并及时防范,重蹈上述西方贷款人覆辙并不是不可能的。
进取的勇气与冷静的盘算,缺一不可。
2016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上,“直接投资”项下关联企业债务资产已达2522亿美元,“其他投资”项下贷款资产5622亿美元,“证券投资”项下债券资产1502亿美元,潜在风险,不可无视。
不仅如此,当前中国对外投资重点产业领域的特点也存在潜在金融风险。
“要想富,先修路”,中国希望与更多贸易伙伴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机会,基础设施投资由此成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力推的头号经贸合作重点,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
而要想将跨境基础设施投资办好,我们就必须正视并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浩大、回收期长、通常不能直接产生外汇收入特点中蕴含的潜在金融风险。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倘若由东道国政府、企业投资运营,中国企业仅仅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东道国宏观经济稳定性、政府财政管理和国际收支实绩;倘若由中国投资者以BOT等方式开展股权投资运营,其资本密集特征决定了投资者为提高股本收益率而必然倾向于提高负债率,如何安全管理负债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许多东道国对基础设施服务价格(如电价、水价、铁路票价、公路收费等)实施程度不等的管制,如何确保对方政府有关部门不给中方投资者拟定注定亏损的低价,也关系到整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最终是成为“现金牛”般优质资产,还是亏损累累的烫手山芋。
毕竟,在中国投资者海外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实践中,已经遇到了这种问题,近几十年国际投资史上这类案例更不罕见。
作为外国投资者,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基础设施项目面临以可兑换货币(人民币或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货币)汇回利润的问题,但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其服务,不能直接产生外汇收入。
发展中东道国多数面临外汇缺口压力,且将因美联储等西方中央银行加息、缩表而加剧,中国企业在这些东道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能否如期如数汇回利润,不确定性较高。
倘若海外中资基础设施项目利润汇回受阻持续时间长、涉及金额较大,按照经合组织开发援助委员会投资保证专门委员会《关于保护外国人财产的条约》第三条的注释,这已经构成“蚕食式征用”,可能危及母公司整体安全,甚至对母国市场产生冲击。
在微观层次,潜在跨境金融风险相当程度上源于企业主体的道德风险。
对任何国家的投资者而言,与国内业务相比,其他条件相同,海外业务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天然更大,因此更能吸引心怀不轨之徒从中上下其手。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也无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从18世纪的密西西比泡沫、南海事件,到1910年上海橡皮风潮,金融市场上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案例。
1717年,当约翰·劳赢得法国贸易特许证的时候,其公司的最大“卖点”是拥有法国与密西西比河流域及路易斯安那之间贸易的垄断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