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的追求 执着的坚守 武乡秧歌著名艺人房素芬

合集下载

永远的怀念——写在我的父亲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大师九十诞辰之际

永远的怀念——写在我的父亲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大师九十诞辰之际

2016年是我父亲———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九十诞辰。

也是这样的冬日暖暖,汾阳剧团演出归来,父亲偷闲在家就会给我讲一些山西梆子界的名人趣事、锣鼓家具和剧情故事。

这是我儿时最温暖的记忆。

往日不可追,夜长人不寐,我不由提起笔来抒写对父亲不尽的怀念。

我父亲从小从事晋剧司鼓工作,直到2011年8月逝世,一生致力于这个行当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平日里闲下来口里说的、手里比划的不是戏剧人物就是锣鼓经,从来不拉家长里短,可以说是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他的事业上,当得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八字评语。

父亲心心念念是司鼓,何谓司鼓?晋剧叫“打鼓子的”“打板的”,京剧里叫“打鼓佬”。

“打鼓佬”并不仅仅局限于伴奏与“伴角儿”,他控制、调动、激发乐队与演员的情绪,掌握观众心理,就其实际作用来说,他是临场演出的指挥,其重要性不亚于交响乐团的指挥。

刘元彤先生说过,“打鼓佬”在演出实际中又称“掌纲的”。

不论大戏、小戏、文戏、武戏,文戏不温,武戏不火,既要打出人来,又要打出戏来,还要打出情来,更要打出味儿来,“打鼓佬”起着重要而且是关键性的作用。

做一名合格的而且在演出团体深孚众望的鼓师是很不简单的。

我的父亲就是刘先生讲到的这样一种“打鼓佬”,毫不夸张地说,父亲在晋剧演出团体中的地位就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上世纪50年代,在晋剧剧团中就广泛流传着“三杆旗”的说法,即白晋山是上路一杆旗,冯煊是中路一杆旗,薛尉兴是西路一杆旗,指的就是这三位司鼓大家各自在所在区域中的尊崇地位。

1926年1月,父亲出生在素有“晋剧之乡”美誉的汾阳小南关一个富庶之家。

在汾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自幼就受到汾州文化的熏陶。

受我二伯父冯耀(著名晋剧琴师)的影响,父亲从小就喜爱晋剧艺术,几乎是每天下午下课后都要到王思明票社看人家教戏,听人家的唱腔和曲牌。

13岁时就学会打小锣,学会了一些锣鼓经,对几出本戏或帽儿戏的故事情节就能倒背如流。

14岁经二伯父介绍拜著名鼓师张怀礼(外号“孟不腾”)为师,专攻司鼓。

尽付一生,唯秧歌——老艺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

尽付一生,唯秧歌——老艺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

尽付⼀⽣,唯秧歌——⽼艺⼈闫续祥的祁太秧歌情结闫续祥,北⾕丰村⼈,祁太秧歌省级传承⼈,今年82岁⾼龄,16岁登台,78岁离开舞台,⽤60余年时光演绎他热爱的祁太秧歌艺术,直到2012年还在乔家⼤院表演祁太秧歌⾼难度经典唱段《顶灯》。

艺术从16岁开始艺术从因⾃⼩⽣活的晋剧、祁太秧歌发源地祁县曲艺盛⾏,且在⽿濡⽬染之下酷爱宛转优美的祁太秧歌唱腔,闫⽼16岁那年拜当时名艺⼈张云礼为师,学⼩⽣、须⽣,还顺带学了⼩旦。

学成出师后在祁县、太⾕、平遥等邻近县赶庙会、唱红⽩喜事。

因功底扎实、扮相潇洒、架⼦漂亮赢得群众追捧,从此被誉为祁太秧歌名⾓。

闫⽼在⾛村串乡的表演中,不断吸收同⾏⾝段、唱腔等优点,⽆论在本县还是在外地,每次⼀亮相,台下的叫好声就不断。

闫⽼说:“叫好声,都是受苦练出来的,没⼏年磨炼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学习、表演、再磨炼,辗转反复。

从懵懂少年爱唱⼩⽣、⼩旦,到不惑之年转唱须⽣、三花脸,再到古稀之年信⼿拈来,闫⽼的⾛过的这条路,说实话,是唱出来的⼀辈⼦。

集编、导、演和多曲种于⼀⾝闫⽼不仅是祁太秧歌的名⾓、晋剧的⾏家,上世纪五⼗年代还唱过⼆⼈台。

那是1958年,闫⽼曾被招⼯到太原的⼀家⽂⼯团,团⾥安排当时已是祁太秧歌名⾓的他唱⼆⼈台。

不长时间,让同事们惊讶了——虽说,晋剧、祁太秧歌、⼆⼈台有相通的地⽅,但明显的地域风格是怎么短时间就能演的活灵活现?!⽂⾰时期,祁太秧歌等⼩曲⼩调因为产⽣于民间、根植于⽣活不免有点跟不上形势,闫⽼为了能继续唱戏,他参与了从唱腔、发⾳、形体、表演等诸多⽅⾯的全流程重新设计,把盛⾏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移植为祁太秧歌,⽽且还成功的扮演了李⽟和、郭建光、杨⼦荣等形象,可以说是祁县那段时间表演英雄⼈物的专业户。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年代,本该含饴弄孙的闫⽼还在继续改编、排演他⼼爱的祁太秧歌,这⼀时期经他⼿搜集整理、⾰新、新编的有据可查的剧⽬达⼀百余部。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第七章答案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第七章答案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第七章答案1.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指()。

[单选题] *A.叶圣陶B.老舍(正确答案)C.巴金D.赵树理答案解析:老舍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此外我们熟知的赵树理也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称号。

故本题选择B项。

2.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的作品是()。

[单选题] *A.《云南的歌会》B.《过节和观灯》C.《小二黑结婚》D.《边城》(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是翠翠。

此外《云南的歌会》《过节与观灯》是沈从文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

故本题选择D项。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鲁迅,是周树人先生在发表《阿Q正传》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鲁迅共创作了三本小说集,《铸剑》选自其中的《故事新编》。

(正确答案)B.苏轼,北宋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道被称为“三苏”,其文章汪洋恣肆,诗歌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

C.余华,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了一个男孩的第一次远行。

D.《死水》和《再别康桥》都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

新格律诗的主张主要是“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答案解析:《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的笔名。

故本题选择A项。

4.()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单选题] *A.《寄小读者》(正确答案)B.《春水》C.《繁星》D.《勇敢的心》答案解析:《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故本题选择A项。

5.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

[单选题] *A.《家》B.《骆驼祥子》C.《阿Q正传》D.《子夜》(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被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的是茅盾的《子夜》。

豫剧五大名旦

豫剧五大名旦

陈素真女,1918年出生。

豫剧表演大师,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8岁拜师,10岁登台,是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7岁就被誉为"豫剧梅兰芳","豫剧大王","豫剧皇后"。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对豫剧的改革做出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经典剧目:《宇宙峰》,《三上桥》,《洛阳桥》艺术特色: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辫子功美妙绝伦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戏剧大师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提起《叶含嫣》、《宇宙锋》,熟悉豫剧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名字——陈素真。

她那行走如飘的台步,美妙绝伦的辫子功,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

1993年初冬的一天,我有幸见到了正在住院治疗的被称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老师。

久闻她记忆力惊人,年轻时演新戏,经常是边化妆,边学戏,上台后竟能一字不差。

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谈起她的从艺经历,只略一思索,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3月生于陕西富平,继父陈玉亭是一位河南梆子(即豫剧)艺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她便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的她,常被人带去看戏,只要看一次,回去她就能唱上几句,戏看的多了,她就学着模仿戏里的角色,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竹篾子当雉鸡翎,用大手绢当裙子,边唱边耍,每当这时,她便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尽管她对唱戏如此痴迷,戏班的人也都觉得她是块学戏的材料,但历来河南梆子戏班中却没有坤角,女孩子是不允许上台的,谁敢破这个例呢?然而她抱定了学戏的决心,冲破了家庭和世俗的偏见,在同乐舞台开时的单经理的支持下,陈素真终于如愿以偿。

1926年的中秋佳节,8岁的陈素真和另外两个女孩子小喜、妮子一同正式拜师学戏,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从艺之路, 成为豫剧界的第一代女演员。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一种北方民族的娱乐形式。

它原先是模仿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表演项目。

它主要起源于普通百姓的劳作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断融入当地的人文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来年的丰收的一种祭祀形式。

武乡秧歌是梨园中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

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武乡秧歌的起源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根据秧歌中的唱词考证,武乡秧歌最早起源于武乡的下合、北漳、监漳及襄垣和西营一带。

武乡秧歌的最初来源有俩个方面。

一种是老百姓在打夯时唱的一种给人们鼓劲、提醒打夯人齐心协力的民歌;这种秧歌在后来的表演形式中表现为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

武乡秧歌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光绪初年,武乡县的一部分村子中的自乐班组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社班子。

在他们的演出中,改变了一般的传统演出形式,在同一出大戏中以“官唱梆子,民唱秧歌;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的特别方式与上党梆子交错演唱,使得这种小戏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曾达到过狂热和入迷的地步。

清末民初,武乡秧歌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行当上生、旦、净、末、丑齐全;唱腔上出现:紧板、慢板、散板、哭板、摇板等多种板式;乐器上:大小锣、挎板,二簧、木胡、三弦等齐全;脸谱上:独创出特色的丑角、泼旦;舞台由于演出的剧本内容限制,不适宜演装饰豪华的舞台戏,从而风格极其简朴。

正因为这样的发展使得武乡秧歌在这个时期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明国年间,武乡有关秧歌的戏子、社团林立,更是使得武乡秧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武乡秧歌作为抗日根据地文艺生活的一种有效形式,曾经对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打击日寇的侵略产生过非常积极的影响,受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誉。

《小二黑结婚》阅读指导

《小二黑结婚》阅读指导

《小二黑结婚》阅读指导《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华北新华书店1943年9月出版,之后被许多出版社反复再版和翻印,收入1952年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数以百计的剧团改编为不同地方剧种搬上舞台。

小说共12节。

《小二黑结婚》的原素材是山西左权县山村一件真实的爱情悲剧: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俊俏的智英祥自由恋爱,遭家长及社会反对,岳冬至被垂涎智英祥的富农村长抉私报复致死。

赵树理化悲剧为喜剧,描写成刘家岐新一代农民青抗先队长小二黑与本村纯洁美丽的小芹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长二诸葛、三仙姑反对和村里封建恶势力金旺弟兄的迫害,最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恶棍被惩治,上一辈被教育,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从此,赵树理踏上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辉煌而坎的创作之途。

《小二黑结婚》的成功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生动结合。

赵树理传奇的文学人生折射出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风潮变化。

从纵向看,1943年赵树理发表《小二黑结婚》时37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年)时的年龄相同。

这两篇小说均被认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小说。

《狂人日记》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惊世之作;《小二黑结婚》被看作是中国文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系列特别是落后农民系列与鲁迅笔下的“阿0系列”有着某种历史的沿袭性。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弥补了新文学严重脱离农民大众的不足,选择了一条新文化与中国农民相结合的道路一一文艺大众化的道路。

从横向看,《小二黑结婚》的发行盛况空前,在太行山区竟销到4万份,超出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批评者、甚至支持者的意料,赵树理因此成为解放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在农民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泽东和彭德怀。

同一时期,在上海沦陷区张爱玲也一夜成名,成为市民心目中的明星,其作品的不断再版也表明了市民对她的欢迎。

当代乡土女性的日常心理戏剧——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当代乡土女性的日常心理戏剧——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代乡土女性的日常心理戏剧——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00301当代乡土女性的日常心理戏剧——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摘要孙惠芬,是东北当代文坛一位极具特色的乡土女作家,从《海燕》杂志1982年5月号上的处女作《静坐喜床》起,笔耕不辍,以她忧郁的乡土之恋,表现了辽南乡土女性在时代的文化变迁中,承袭着独特历史的日常挣扎;并以心理戏剧的小说文体形式,容纳了她独特的发现与关怀,在创作上爬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吸引了众多评论家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为2002年冯牧文学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及鲁迅文学奖的得主,她始终作为乡村的“歌者”,以其“农村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仅为我们避开民工文学里大规模的赤裸裸的苦难叙事,而以极深入的笔触和巨大的篇幅来演绎了弱势中的弱势----乡村女性在现代化风潮中的文化心态和生命欲求,以其独特的性别经验来状写乡土女性的人生戏剧。

为当代文坛,为中国乡土文学史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孙惠芬的文学成就获得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但是对她的意义研究得很不够,至今没有一篇全面论述她创作的综合性论文。

本论文以孙惠芬笔下的乡土女性为核心,以日常心理戏剧的文体为落点,试图全面研究孙惠芬乡土小说的创作物质与美学风格。

通过其小说构成形式及原型解析来探寻其创作的精神源头及忧郁的诗性本质,去探寻孙惠芬小说文本表层之下的深层心理内容。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孙惠芬文本序列表层文化镜象的解读,从母女同体、母子共生开始,到家之内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利益结盟,发现在父权文化的狭小空间中,女性日常生活中无奈的心理对抗。

这是解读孙惠芬创作灵感源泉,最不容忽视的精神情感力量。

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女性身体引发的乡村伦理悲剧的分析,探讨女性以身体为中心所维系的整个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在悲剧的形式中发现乡村女性无以逃遁的挣扎处境。

第三部分是把孙惠芬笔下的乡村女性生生世世难以逃离的悲剧命运,纳入历史文化宿命的原型序列,在原型同构的关系中,发现她对乡村女性生命的关怀的历史化倾向。

太谷秧歌《五秃子闹洞房》全本

太谷秧歌《五秃子闹洞房》全本

五秃子闹洞房(又名《七贤妻》)剧情简介:五秃儿虽家境宽裕,但因貌丑肢残其妻王氏十分增恶,新婚夫妻一直吵。

后经邻居众大嫂解劝,王氏方才消气,委曲求全。

人物:王氏(小旦)、五秃儿(丑)、张大嫂、李二嫂、王三嫂、赵四嫂、毕六嫂、郝七嫂。

【王氏上,小开】王氏(念)男儿不称心,日每把气生。

奴,王氏女,前房男儿去世,另跳一步,配于五秃儿为妻,今日禿鬼不在家中,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

【二五锤起】(唱)今日秃鬼不在家,思想起禿鬼来奴好悲伤。

心儿里埋怨二老爹娘,为银钱害了小奴家。

思前想后好肮脏,等秃鬼回来打闹一场。

【拖下来】【五秃儿上场】唱:日出东海落在西,五禿子哭得泪悲啼。

天上下雨地上湿,闹的我禿的脑(头)受不得。

的脑上老流血水子。

想必是二爹娘损了阴德,他不该出世(生养)我这样人物。

尘世上的人儿就数我秃,自己做饭自己吃。

照像我活两天真是沤作照像我活两天真是受屈。

我有心寻个地方死了的,一子还顶的三门子。

俺大爷跟前没啦小子思想思想死不的。

娶上个妻儿把家立请媒公媒婆说媒的。

东庄儿说得来不愿意咱,西庄儿说得来嫌我禿,人家嫌我的脑上没辫子。

南庄上有个小寡妇,纪不大二十一,彩礼要了一百六,把寡妇娶到俺家里每日起来光是圪节哭,不和我好好地过日子。

迈步儿进了洞房里,观见我的妻新娘子,叫一声我的妻你不用哭找上我五禿子不受你的屈,不少你的穿来不少你的吃。

好穿好戴在箱柜里有的是花红并柳绿你就是一品当家的。

好面豆面几袋子五谷粮食几囤子。

要吃洋烟“西山土“机器泡泡”蘸上料子,要吃洋旱烟“哈德门”的。

村东有咱的玉桃黍村西有咱的好麦子。

村南有咱的葡萄架,村北有咱的菜园子种的是番瓜玉茭子。

麻烦了你去串门子王氏:你妈不待走!五秃儿(唱):不待走我给你唤人的,害热了我给你扇扇子。

哪里唱戏哪里看,套上咱的“黑燕”大骡子买上一个丫头蛮妮子。

过上三年并五载,大秃子养上小秃子秃爷爷养上秃孙子王氏唱:王氏女坐床头破口大骂,骂一声你秃鬼死了的吧!五秃儿唱:好死不如歹活的。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节选)》
第一,以进城农民为摹写对象, 描绘进城农民的生存境况; 第二,以乡土文化的塑造为主题,以乡土文化的淳朴、善良 对抗城市的市场化冲击,或者体现出作家的某种精神追求; 第三,以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为对象,刻画转型期农村的变 革以及农民的种种生存苦难、希望,带有意识形态的渗透的意味。
导入新课: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彭德怀
创作态度:
“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与下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 那就是 农民 ,永远只有一个背 景,那就是 农村 ,永远只有一 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
的自我更新。
故事原型:
1943年,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 命深入辽县农村搞调研。4月的一天,他来到左权县调研时, 在同驻地房东的一个到县告状的亲戚拉家常时得知这样一个事 件:房东亲戚的侄儿岳冬至是县民兵队长,与从河北武安县搬 进山里的一个叫智英祥的俊女子自由恋爱。智英祥相貌出众, 也是抗日斗争里的积极分子。
①、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国文学传统讲究“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小说以金旺、兴旺受到应 有的惩罚,小二黑、小芹结婚为结局,符合这一传统,使读者 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②、小芹的话照应了前文二诸葛被传到区上与区长对话的 情节,使小说结构上前后呼应,更严谨缜密。
③、这是小二黑与小芹在卧房里说玩话的情形,表现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欢乐,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回顾前情:
小说第一节主要介绍刘家峧的两个落后典型——二诸葛和三仙姑。第 二节讲述了三仙姑年轻时的风流韵事,突出她的好逸恶劳和作风轻浮,引 出小芹。第三节讲述了小芹的故事,表明她是一个老实本分、讨人喜欢的 姑娘,并通过她严厉喝斥金旺的流氓行为,引出金旺兄弟。第四节介绍了 金旺兄弟横行霸道。第五节正面介绍小二黑的概况以及他与小芹的亲密关 系。从第六至八节,写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关系遇到了种种障碍:金 旺在碰壁之后,“每日怀恨”,抓住机会与兴旺“开了两个斗争会”,分 别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斗争会过后,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关系公开化,三 仙姑着了急,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了个婆家。小芹和小二黑来到一个大 窑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法子,兴旺以捉奸为借口,把小二黑和小芹捆住, 送到区上要按军法处理。

定襄秧歌《逛定襄》歌词中的社会投影

定襄秧歌《逛定襄》歌词中的社会投影

《 后 生 》 1 5 《 大 怪 》 1 95 劝 8 年 十 9 年《 不 怕》 9 怕
2 o 年《 o 3 买
葱 》 等
《 逛定 襄 》 于 1 作 8 o年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 后 9 改革开
到 会 上 去 观 赏 观 赏 这 些 表 演 也 算 是 种 享 受 吧 到 后 来
会 建 设 日新 月 异 在 极 短 的 时 间 里 社 会 面 貌 大 为 改 观 《 定 襄 》 词 中 从 老 两 口 的视 角 发 现 了 诸 多 新 事 物 逛 歌 新 修的公路 铁 路 . 学 校 书 声 琅 琅 . 医 院 医 生 责 任 心 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 以 来 每 逢 元 宵 节 县 里 组织 群 众 文 艺 汇 演 各 村 高 跷 秧 歌都 要进城参 加文艺太 游行和 汇报演 出 县城 内鼓乐 整日 响 歌声不绝耳 盛 况 空 前 正 月 十 六 日 后 各村秧歌进行
交 流 演 出 有 互 贺 年 喜 之 意 期 问 演 唱 秧 歌 曲 新 编 占 7很 大 块 新 编 的 节 目 内窖 较 为 丰 富 即 有 反 映 广 大 群 众 致 富 奔 小 康 的 又 有 反 映 农 村 婆媳 邻 里 关 系 得 也 有 反 映 婚 姻 爱 情 的 情 歌 还 有 讽 刺 鞭 挞 社 会 丑 恶 现 象 的 。 广 为 传 唱 的 《逛定 襄 》 是 这 样 个 作 品 作 者 郭 海 玉 善 于 观 察 生 活 能 就 够 发 现 生 活 中 的 细 节 并 加 以提 炼 和 概 括 。
定 襄 县 著 名秧
定 襄 县 著 名 秧 歌 艺 人 。 创 作 的 几 百 首 秧 歌 曲 广 1 8 9 3年《 亲 》 1 5 《 退 8 年 夸婆 婆 》 9 1 o年 8 9

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诗化原则 ——评豫剧《苦杏儿甜了》

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诗化原则 ——评豫剧《苦杏儿甜了》

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诗化原则——评豫剧《苦杏儿甜了》豫剧《苦杏儿甜了》(原名《矿山情》),是由姚金城编剧,李云、李晔飞导演,杨红霞、郑树功主演,义煤集团豫剧团演出的一部大型现代戏。

故事讲的是:某煤矿女工部长张秀珍,丈夫因公去世,她承担起了照顾多病老公爹和扶养年幼儿子的重任。

中学老师秀珍的同学王建民爱上了张秀珍,并与她一起偕老扶小,共度难关。

秀珍却因不放心老公爹,迟迟不肯改嫁。

公爹是矿山的老工人,为了解除儿媳后顾之忧,好让儿媳改嫁,自己偷偷离开了矿山。

张秀珍闻听此事,冒雨追赶老公爹,并与王建民一起劝说老公爹回家。

为了照顾老人,他们商量着准备带着公爹改嫁,由此唱出了一曲人间真爱,矿山真情的当代颂歌。

该剧自2008年上演以来,受到广大矿工和普通观众的热烈欢迎。

分析其成功秘诀,无外乎两条原因:其一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有生活根基,从生活中提炼出人性本真的东西,并能凝结提纯,崛显出艺术精神来。

其二是对戏曲本质特性的深刻把握,诗意地反映生活。

这就是戏曲的两个坚持。

一、关于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出发”是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里夫斯基受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科夫的影响,创立的斯氏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戏剧理论观点。

其意是戏剧创作要首先关注生活,反映生活,一切从生活中来,甚至要模仿生活,照搬生活。

斯氏体系对世界戏剧的影响是深远的。

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戏剧独尊斯氏,就连最讲假定性的中国戏曲,也视斯氏的从生活出发为创作的最基本原则。

然而,若干年来,我们的戏剧作品,距生活越来越远,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很难沉下心来,到生活中去,很难把握到生活真谛。

著名戏剧家杨兰春曾讲:对生活的体验,浅了不行。

豫剧《苦杏儿甜了》的主创人员,就是这样去追求的。

所以,该剧的舞台呈现很有生活气息。

编剧十分熟悉煤矿工作,从煤层工作面,到巷道,再到更衣室、洗澡间、职工生活区、煤矿公园、矿工家庭生活,以及矿工的精神世界,思想情感的独特反映,等等,似乎编剧就是他们人群中的一个。

根植黄土地的舞蹈艺术家_论王秀芳的舞蹈艺术

根植黄土地的舞蹈艺术家_论王秀芳的舞蹈艺术
一、王秀芳舞蹈创作的几个阶段及重 要作品
1、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期,这是王秀芳 舞蹈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王秀芳的舞蹈创作准备 时期,从这一时期起,王秀芳的编导才华开始显现,尤
其是和张继刚合作的几个作品,一起开始了这两个天 才舞蹈编导的创作历程。
(1)、小舞剧《枫》1979 年,这是王秀芳和张继 刚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改编于同名的伤痕文学作品,表 现了被文革狂热所裹挟,一对纯洁恋人反目相残。最 后像圣徒一般毁灭在那个时代的故事,舞蹈对原著的 改变很成功,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精彩的舞段使得这个 小舞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休的婆姨……她用自己卓越的舞蹈才华,在舞台上为 我们塑造出一系列美丽的舞蹈形象,那些似曾相识的 普通的老百姓形象,亲亲切切,实实在在,好像我们 的亲戚,又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离我们很近很近……。
2、王秀芳的舞蹈不是以猎奇的心理来反映山西 地区久远别致的风俗人情,而是像一个女儿在叙述自 己的乡亲父老姐妹兄弟那样深情款款娓娓道来,我们 在欣赏她的舞蹈的时候,会感到置身于长长的人性美 丽的画卷之中。
布,应时的春雨飘洒而下的时候,我们的喜悦和激情
会随着那群庄稼汉的希望一起迸发。
《山里娃》是王秀芳创作的一个儿童舞蹈,一个背
99
2005.4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着柴禾的女娃,路过学校,被朗朗的读书声所吸引,她 觉得有些自卑有些胆怯,但还是阻挡不住心里的艳羡,
不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情结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中。
(1)1988、1990、1992、1993、1995、1996 年
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
等六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编导创作了 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土地相

7苦苦的追求 执着的坚守 武乡秧歌著名艺人房素芬

7苦苦的追求 执着的坚守      武乡秧歌著名艺人房素芬

苦苦的追求执着的坚守——记武乡秧歌著名艺人房素芬郝俊峰房素芬是武乡秧歌继安娥英之后又一棵闪亮的新星,也是武乡秧歌从九十年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知名艺人,在武乡人们一说起房素芬,总是翘起拇指夸她个不停。

然而,随着武乡秧歌的没落,房素芬这个曾经誉满太行的知名艺人,不得不告别让她无限眷恋的舞台,跟随八音会常年演出,虽不能如往常那样尽兴的一展歌喉,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武乡秧歌的传人,多少年来与秧歌不离不弃,不论走到哪里,也不管有无观众,她都会高唱一曲,以表达其与生俱来的秧歌情结。

2014年,武乡2台热播的《俺们这个文化村》之《走进马堡村》,突然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电视银幕上,她身着久违的戏装,一招一式比划着,用最为动情的武乡秧歌调,把一段经典的《冒风踏雪碾粗糠》选段奉献给马堡村的父老乡亲,也奉献给了电视机前的戏迷观众。

这是他继秧歌大赛以来,少有的几次面对广大观众演出,哪怕这机会少的可怜,她依然异常兴奋,至少过了一把舞台瘾。

自从这期节目后,房素芬的名字再一次走近观众的视野,这个说那不是一分团的房素芬嘛!那个说这不是唱小芹那媳妇;还有的说她就是全县秧歌大厦第一名的获得者,还奖了个大电视;众说纷纭如数家珍,似乎在诉述着素芬那曾经辉煌的过去……!房素芬,1982年入武乡戏校学戏,主攻小旦,1984年武乡县举办庆“八一”文艺活动,还是学生的她,首次登台靓相演出,主演《游龟山》藏舟选段胡凤莲,一举成名。

由于她对戏剧艺术的酷爱和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再加上她后天的努力,不用几年就技艺大有长进,深受老师们的器重。

时任校长李金兆,根据长时间的观察与筛选,觉得素芬是个可造之才,将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本指望她将来把武乡秧歌唱响,或唱到更远的地方,谁能想到,后来突如其来的一场戏剧危机,致使武乡秧歌这朵艺苑之花突然停顿,不仅扼杀了她献身戏剧艺术的梦想,也断送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风光。

在戏校的三年,由于她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再加上老师们循循善诱,费尽心血的教导,房素芬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山西民间艺人的小故事

山西民间艺人的小故事

山西民间艺人的小故事山西梆子老观众,无人不知晋剧名须生赵玉亭(艺名金兰红)之大名。

包头名艺人邓有山(舍命红)曾师承赵老先生学得《宁武关》、《斩十王》、《杀驿》等看家戏。

赵老先生的表演长于功架、傲派,尤以眼神为佳,“金兰红的眼睛会说话”是对他眼神功力之誉颂。

当时,金兰红所演之《宁武关》,确为人人争看,今个叫绝之看家戏。

尤其“扑火”一场,更是技艺非凡,功夫超人,扎硬靠、穿厚底靴,单腿绕周场,把把彩火(注一)均须在他提起的腿下洒过,直到下场门,扫地涮腰,紧接一把彩火从背上洒过,继而靠旗擦地翻身,终以“死人跤”仰摔台面。

说来简单,做来可绝非三年五载之苦功所能,再加上他的面表和眼戏就更拿人了,难怪有“误下吃,误下穿,不能误下金兰红的《宁武关》”之说,所以,当时金兰红所在之班,每逢换新合口,必拿金兰红的《宁武关》作首场打炮戏演出。

这样,戏价也可多拿几十块银元。

否则,不是戏价猛跌,就是写不到台口。

有次他所在的戏班在归绥(今呼市)郊区某台口演出,因金兰红突病,首场打炮戏无法演出了,根据合同将要退还全部预收戏价,还得赔偿损失。

经与会首再三商求,总算勉强取得让步:在保证演出质量绝不低于金兰红的前提下,演员可作调整替补,这仍难为了戏班承事老板和后台管事。

全班人马也急得乱做一团,该到哪儿去请位能顶住金兰红的高手呢?正在大家心急火燎,束手无策之时,台后暗角有人开腔说:“老板,不然我替金兰红师傅演演《宁武关》吧!”人们不约而同地寻声看去,顿时哗然,原来是跑了近三年龙套的福娃子。

老板没好气地呵斥道:“讨吃鬼!你老实呆会儿好不好!"福娃似乎并不在意,继续请求说:“老板,救场如救火么,您还是让我试着演演吧!”老板连挖苦带损地冲福娃说:“你演完了我还得雇人洗台哪!"这时,有几个“混混儿”向老板和后台管事掏耳朵打哄:就让他演嘛。

演好了,算咱捞着了,演砸了,有他人在,大不过......”老板接过话茬道:“有人在,就他那讨吃相能赔起我戏价?”福娃也赶忙表明:“我可赔不起戏价!不过还是那句话:试试看......”后台管事的心眼有些活动:“哎,你有靴子、网子吗?""有,有。

范素萍小山村走出的晋绣大师

范素萍小山村走出的晋绣大师

范素萍:小山村走出的晋绣大师绣鞋垫绣出了名气范素萍1965年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一个“晋绣”世家,心灵手巧的她从小酷爱绘画和刺绣,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向奶奶学绣花,读初中时已学会了很多种针法。

“从我记事起,就非常喜欢观察山上面长的花、草、鸟等大自然的植物动物,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想要画画还得拿块石头画,我经常画一些小花、小鸟、叶子,观察它们的正反面颜色变化,我觉得观察那些变化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后来我到了八九岁上学了,那会儿我们每天有一节美术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刺绣打下了基础。

”范素萍说。

 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一年高中,范素萍就辍学在家务农了。

到了农闲时间,她继续跟着奶奶、妈妈边学边绣,绣出的鞋垫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1985年,范素萍嫁到了和顺县义兴镇团北村,巧的是,婆婆也是村里绣花剪样的巧手,这让婆媳俩很投缘,于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婆媳俩就一起绣鞋垫,以贴补不太宽裕的家庭。

由于范素萍绣的鞋垫画样好、绣法细腻、色彩搭配舒展协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竟传到了县城里,和顺县妇联主席听说后找到了范素萍,并且还带着她和她的作品到天津参加了民间工艺展出,没想到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在展会上收到了一些订单。

“当时一双鞋垫五块钱,回村后,我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绣。

”范素萍说,从那以后她就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现代绣娘要有现代眼光 “其实蕴藏在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你耐心去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工艺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范素萍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利用农闲时间带领村里村外的妇女们做一些绣品增加收入。

从几个人到上百人,从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到有了自己的公司,期间,范素萍付出了很多心力和财力,一个个难关、一次次困难,也曾让这位坚强的农村妇女想要放弃,但最终她还是挺过去了。

说起刺绣,人们自然会想到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这四大名绣,而“晋绣”是近几年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闪烁出了耀眼的光彩。

名伶名剧赏析

名伶名剧赏析

名伶名剧赏析八大样板戏中的名伶,他们是那么光彩照人,舞台上的他们那么雍容华贵,可谁又知道在现实中,他们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可当那些苦难的人在文革期间承受批斗,饱受折磨时,梅兰芳,周信芳等却过着清闲的富足生活。

梅兰芳先生的一个电影镜头足以让我们受用终身,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京剧演员,他却住在50平米的筒子楼里。

梅兰芳每月领取40元的工资,这笔钱除了养活自己之外还要养活老母亲和儿女,可每到月底,梅兰芳先生就不得不到处借钱。

为了治好梅兰芳先生的嗓子,剧团里的师傅们竟忍心让他吊嗓子三天。

说完胡适谈周信芳,同样也不得不提到周信芳。

我们都知道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她是“样板戏” 《刘胡兰》中“胡喜梅”的扮演者,因而被誉为“评剧皇后”。

可谁又知道,在她成名之前她曾四次登台演出。

为了演好《刘胡兰》中的角色,她只身来到农村体验生活,看遍了所有有关刘胡兰的材料。

回城后,新凤霞曾在济南街头看见“刘胡兰”的扮演者申小梅,于是向她学习了一段唱腔。

为此,新凤霞也遭受到了迫害,险些丧命。

如今,那些逼迫新凤霞练习《刘胡兰》中“胡喜梅”唱段的人早已过世,但对那段苦难岁月,新凤霞仍记忆犹新。

北方昆曲名伶是李世芳,她自幼聪明好学,家境贫寒的她也成了黄梅戏传人。

最初她与丈夫从事铁路职业,可由于经营不善,夫妻二人选择了下海经商。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李世芳不幸赔的血本无归。

后来,李世芳的丈夫又患病去世。

留下她一人独守空房。

几年后,经朋友介绍,李世芳嫁给了一位姓李的船主。

京剧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国粹艺术,而其名伶更是熠熠生辉。

“孟小冬”,一听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就会想起这位京剧大师吧!孟小冬最初是随梅兰芳学戏的,由于她极具天赋,很快便在京剧界崭露头角。

可就在孟小冬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她却毅然决然地离开梅兰芳,投身于杜月笙的门下,她把爱情看得比京剧更重。

当时有许多人认为她背叛了梅兰芳,但梅兰芳却始终相信孟小冬。

后来,当孟小冬从香港返回北京,两人才又走到了一起。

孜孜不倦 不离不弃

孜孜不倦  不离不弃

孜孜不倦不离不弃作者:夏琳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7期【摘要】孙贵明是太谷秧歌表演艺术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近四十年表演生涯中,他不断吸收前辈的表演艺术,结合自身条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丑角人物形象。

在太谷秧歌发展低谷时,他始终坚守信念,践行着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义务与责任。

【关键词】孙贵明;艺术道路;艺术贡献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08-03太谷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小戏,一般由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组成,俗称“二小戏”。

清代中叶,太谷秧歌经历了由地秧歌、过街秧歌到戏曲舞台的转变,最终形成了民歌体和戏曲体秧歌形式。

前者如《看秧歌》,后者如《卖高底》、《偷南瓜》等。

太谷秧歌在其发展、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晋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间表演艺人和剧团。

据资料记载,太谷秧歌目前已传承至第十四代,孙贵明是第九代传承人中的一位丑行代表。

一、艺术道路孙贵明是一位在秧歌舞台上活跃了近四十个春秋的演员,在晋中地区被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虽然他入行较晚,但他勤奋刻苦,善于钻研,对传统艺术既尊重又大胆革新,已过花甲之年的孙贵明退而不休,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与保护默默奉献着。

(一)自学成才(1952-1977)孙贵明1952年8月13日出生在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父亲母亲皆是地道的农民。

8岁时在敦坊村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

1965年在敦坊农中开始上中学,两年后就辍学了,之后在村里的生产队参加劳动。

1968年,孙贵明怀着对秧歌极大的热爱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每年冬天农闲时候,参加队里的排练和正月里秧歌的演出活动。

当时宣传队里大约30人左右,孙贵明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师,凭借他的勤奋好学和宣传队乐队老师孙守业的辅导,逐渐学会了识简谱,跟随着宣传队先后在交城、寿阳、祁县等地演出,从一位跑龙套的演员成长为一名正角演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秧歌活动被迫停止。

山西原平辛玉田简介

山西原平辛玉田简介

山西原平辛玉田简介
辛玉田,字翠山,山西原平人。

他是当代著名的文学作家和诗人。

辛玉田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辛玉田的作品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他以生动的文字刻画出了他眼中的祖国乡土,描绘了农民丰收和艰辛劳动的场景。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了农民的勤劳和坚韧的精神。

辛玉田的代表作品有《坝头村》、《原平兄弟》等。

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赞扬,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对农民的辛勤付出和对土地的依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除了文学创作,辛玉田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曾任原平市文联副主席、政协原平市委员等职务。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辛玉田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土地的热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民世界,让我们更加关注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乡村的美丽风景。

他的贡献将长留在文学史册中,成为我们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及当代意义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及当代意义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及当代意义沁源秧歌是山西省晋城市沁源县的一种传统舞蹈,也是沁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秧歌起源于明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在抗战期间,沁源秧歌被赋予了强烈的抗战意义,成为人们战胜困苦、坚持抗战的象征。

沁源秧歌的历史记忆与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紧密相连。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沁源县实施了残酷的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为了保卫家园,沁源人民奋起抵抗,秧歌被用作战斗的武器,成为鼓舞人民士气、激励抗日斗志的重要手段。

在秧歌表演中,舞者们身着战争服装,舞动双刀,表现出坚毅勇敢的战士形象。

他们挥舞着刀剑,舞蹈中充满着奔放而激情的动作,歌声嘹亮,战斗气氛浓厚。

秧歌的舞蹈形式、动作和表演方式都与军事战斗紧密相连,以表达人民的抗战决心和斗争精神。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抗战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象征。

秧歌舞者扮演的战士形象代表了大多数参与抗战的人民,表达了他们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

这种精神仍然对我们当代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需要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沁源秧歌中的抗战歌谣是历史记忆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秧歌的表演和传承,历史的记忆和故事得以保存下来,并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激励人们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也能够加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认同感,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能够激发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警醒。

通过抗战歌谣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进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也能够警醒人们战争的可怕性和危害性,呼吁人们珍惜和维护和平的环境。

沁源秧歌中抗战歌谣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它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沁源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记录和传承,也是对历史的记忆和警醒。

通过舞蹈和歌谣的形式,它激励人们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电影文学剧本:《良家妇女佟素芬》

电影文学剧本:《良家妇女佟素芬》

电影文学剧本良家妇女佟素芬悠悠的白云,奔湍的江水。

深沉的中年男子画外音:“我要记下与素芬的悲哀和欢乐,祭奠那逝去的岁月,纪念一个平凡的女性。

”推出楷书字幕:良家妇女佟素芬。

音乐起。

在音乐声中迅速更迭如下画面:课堂上,十四岁的韦长波注意听讲,隔着两个座位是女生佟素芬,定格。

青年的韦长波矿工装束迎面走来,读高中的佟素芬跨着书包从镜头走入画面。

二人相遇,相视无言,定格。

大雪纷飞。

列车开出,韦昌波从车窗里探头张望着,喜形于色,镜头顺着他的目光摇过去--健美的大姑娘佟素芬围着红围巾跑近前来,向韦长波说着什么,招着手,定格。

室内。

佟素芬抱着小孩,韦长波在旁边幸福地望着孩子笑。

定格。

江边。

韦长波与佟素芬抱头哭泣,然后二人相携而行。

定格。

室内。

佟素芬挂好一个装有奖状的镜框,韦长波又递给她一个装有奖状的镜框,佟素芬又挂好,二人喜悦地望着镜框,相视而笑。

定格。

在更迭画面同时,依次从下至上升出字幕--演职员表。

引1墓碑前摇曳的青草。

镜头推前,草丛后面的墓碑渐大,“佟素芬之墓”五个字清晰可见。

镜头在墓碑处朝碑前拍摄:韦长波默立碑前,女儿韦琴、儿子韦辉哀立在两边;挨着韦辉站着一对三十多岁年轻的夫妇;他们身后,遥见矿区一角。

韦长波深情的画外音:“矿山妇女是矿工最忠实的伴侣、家庭的支柱。

与素芬的那些使人眷恋的日子,当它们失去时才知道多么宝贵。

”2特写:韦长波悲戚的脸,眼泪顺脸颊淌下。

镜头顺着韦长波的目光望去:墙上镜框里的照片,佟素芬穿着绿色的方格布上衣和韦长波二人的订婚照;镜头推前,佟素芬短辫到肩,瓜子形脸清秀俊美,眼神温柔,表情文静。

韦长波画外音:“素芬,你离去这一年,咱家起了很大变化:韦琴上了高中--咱家的又一个高中生;韦辉已从技校采煤班毕业,分在矿上机采队--咱家的又一个煤矿井下工人。

你知道了一定高兴……”镜头拉开,我们看到屋子的全景。

韦长波的母亲和韦琴、韦辉坐在饭桌前,饭桌上放着饭菜,三人都没动筷,一齐望着伫立在佟素芬像前的韦长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苦的追求执着的坚守
——记武乡秧歌著名艺人房素芬
郝俊峰
房素芬是武乡秧歌继安娥英之后又一棵闪亮的新星,也是武乡秧歌从九十年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知名艺人,在武乡人们一说起房素芬,总是翘起拇指夸她个不停。

然而,随着武乡秧歌的没落,房素芬这个曾经誉满太行的知名艺人,不得不告别让她无限眷恋的舞台,跟随八音会常年演出,虽不能如往常那样尽兴的一展歌喉,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武乡秧歌的传人,多少年来与秧歌不离不弃,不论走到哪里,也不管有无观众,她都会高唱一曲,以表达其与生俱来的秧歌情结。

2014年,武乡2台热播的《俺们这个文化村》之《走进马堡村》,突然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电视银幕上,她身着久违的戏装,一招一式比划着,用最为动情的武乡秧歌调,把一段经典的《冒风踏雪碾粗糠》选段奉献给马堡村的父老乡亲,也奉献给了电视机前的戏迷观众。

这是他继秧歌大赛以来,少有的几次面对广大观众演出,哪怕这机会少的可怜,她依然异常兴奋,至少过了一把舞台瘾。

自从这期节目后,房素芬的名字再一次走近观众的视野,这个说那不是一分团的房素芬嘛!那个说这不是唱小芹那媳妇;还有的说她就是全县秧歌大厦第一名的获得者,还奖了个大电视;众说纷纭如数家珍,似乎在诉述着素芬那曾经辉煌的过去……!
房素芬,1982年入武乡戏校学戏,主攻小旦,1984年武乡县举办庆“八一”文艺活动,还是学生的她,首次登台靓相演出,主演《游龟山》藏舟选段胡凤莲,一举成名。

由于她对戏剧艺术的酷爱和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再加上她后天的努力,不用几年就技艺大有长进,深受老师们的器重。

时任校长李金兆,根据长时间的观察与筛选,觉得素芬是个可造之才,将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本指望她将来把武乡秧歌唱响,或唱到更远的地方,谁能想到,后来突如其来的一场戏剧危机,致使武乡秧歌这朵艺苑之花突然停顿,不仅扼杀了她献身戏剧艺术的梦想,也断送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风光。

在戏校的三年,由于她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再加上老师们循循善诱,费尽心血的教导,房素芬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接着她在戏校学生下乡实习演出,大型古装剧目《三审皇宫案》中饰演侠义宫女梅梅一角,
以表演细腻唱腔优美博得观众好评,那一年她才15岁,这也是她从艺道路上啃的第一个大本头戏,也是她展现艺术才华一个绝佳的机会,观众们的赞许老师们的认可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社会与观众,她才能对得起所有帮助过她成长的老师们,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关心支持的戏迷观众。

转眼就是1985年的冬天,她以语文82分、政治93分、业务常识79分、业余表演84分的优异的成绩毕业离校,顺利进入武乡县人民剧团。

走进县剧团的大门,是她艺术人生的一次机遇更是挑战,那时的武乡剧团名角荟萃,阵容强大仅小旦一个行当就有四、五位演员,而且还有驰名三晋的名演员安娥英坐阵,简直就没有她发挥的余地,好在上天总是对执着的人有所眷顾,娥英老师甘当配角把自己的角色让给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闺女来演,并收她为徒,把自己多年来的舞台经验潜心传授,修剪着素芬这朵含苞待放的艺苑之花。

素芬接替老师演的第一个戏叫《王贵李香香》,该剧是娥英的代表作之一,早在1983年就被省电视台录制成戏剧艺术片,在全省范围内播放,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素芬接这个戏的时候,团里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她胎毛未褪还能演好戏。

还有一部分人为她捏了一把汗,深怕一旦有什么闪失,会毁了这闺女一辈子的前程。

毕竟她有唱戏的天赋,也有着一股韧劲,具备一个戏剧演员的基本要素,可就是太稚嫩了,缺乏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否能很好的驾驭这个角色,真的难说难料。

她的师傅安娥英也有此担心,几次劝她还是先从古装戏入手较好,现代戏太单边难度也大,一旦掌握不好会对你将来的发展有所影响。

面对恩师的好言相劝,素芬第一次违背了师傅的意愿,跟师傅实实在在的唱了一出对台戏。

越是如此,她越是要勇敢的去面对,向师傅,向团里的人们证明自己。

迎难而上也许是她固有的秉性,这也正是一个艺人必备的基本条件,要不然怎么可能在艺无止境的汪洋大海中吸取精华提炼自己呢?不管别人说什么,是关心还是支持,是冷嘲还是热讽,铁了心的素芬毅然决然的担当起《王贵与李香香》的主演。

她根据师傅平时对她的点滴教导,对照着《王》剧录相带,她反复揣摩细心研究,找差距求突破,结合自身条件发挥武乡秧歌“三小”专长。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成功了,而且还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当剧场里叫好声鼓掌声不断时,让当初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哑口无言,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素芬。

从学戏到演艺,从失败到成功,命运之神一次次惠顾这位对艺术执着的人,她的
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泪水与汗水,鲜花和掌声,凝聚成精彩的舞台瞬间,把美妙的戏剧艺术倾情奉献,给观众不知带来多少欢声笑语,殊不知,那台上三分钟,可是台下十年功苦苦练成呀!自从参加剧团工作,自拜到安娥英这位驰名上党剧坛的艺术家门下,房素芬的感触颇深,技艺大长,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她不仅有扎实的技能,更有了驾驭角色的本能,在后来的演出中表现甚是突出。

如她在《雁门关》中饰演的肖公主,这个角色主要是以唱为主,只有一些基本的表情动作,一般来说这种角色根本唱不响把式,可在素芬看来,这种细微的舞台表演形式,恰恰能体现出她的特色,把个肖公主演绎的活灵活现,入情入理,得到了当时在武乡剧团排练此剧的上党梆子大师级艺人樊富生老师的赞赏。

稍后她又成功塑造了《小二黑结婚》的小芹、《杀妻》的王玉莲、《法门寺》的孙玉娇、《打金枝》的升平公主等等三、四十个舞台艺术形象。

可以说她的表演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跃而成为武乡剧团最具实力的女演员,名满上党。

一九九一年春,武乡剧团参加长治市自编剧目汇演,素芬主演《娘随驴去》一剧,她饰剧中的女主角花花,获得二等演员奖。

一九九四年,她与同是演员的丈夫赵德红主演《杀惜》,夫妻二人均获一等演员大奖。

贰零零六年、零七年在武乡县与长治市举办的两届秧歌大赛上,房素芬毫无疑问的再夺桂冠。

同年,又参加长治市戏剧汇演,以《将军泉》吴改英一角获得二等演员奖,等等等等,还有其它一系列的个人奖项,都明晃晃,金灿灿的闪现着光芒,印证着主人公辉煌的过去。

一踏满载荣誉的奖状,按理说素芬自当心安理得的去享受戏剧给她带来的种种成就,可是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不仅仅在于武乡剧团的解体,更基于武乡秧歌的即将消亡。

曾几何时,她积极提议,到处呼吁,企盼秧歌剧团恢复演出,早日看到光明剧团的光明。

作为艺人,她是武乡秧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作为人妻人母,她又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演出,无暇顾家,家庭的重担也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为此,她曾一度离别让她风光无限的舞台,虽离开了舞台,但她总放不下秧歌,正如她所说:“自小儿就学了个唱戏,自己也特别喜欢,现在要是不唱了,嗓子发痒不用说,心里总觉得舍不得。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离开舞台后,她大部分的时间是跟随八音会下乡演出,当然有时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她总会唱上一段武乡秧歌。

贰零一四年,县里组织原
剧团艺人回县排戏,她是《小二黑结婚》、《义务看护队》两剧的主演,当时有人提出,她一个人主演两部戏太累,要求换个演员,而她却说,两部戏我都要演,要换人那就都换了,见她这样大家也不好再说什么。

同年,省里举办文博会,她代表武乡秧歌参加,当她清脆淳朴的声音响起时,惊呆了各地游人。

这次演出虽然时间很短,却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出,是武乡秧歌继诞辰以来,仅有的几次唱响省城的机会,而且还是面对全国各地的观众。

生活造就艺术,艺术造就舞台,舞台造就人才,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

如果没有舞台,那将是艺术没有发挥的余地,人才也在有意无意的毁灭。

说来房素芬有点生不逢时,别的不说,至少在戏剧危机以及后来的种种原因导致下,她没能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舞台,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也淹没于无情的历史年轮,唉!总归有些可惜。

虽如此,她却没有被这些所谓的困难吓到,而是愈发坚强,多少年来,她始终精神饱满,积极投入,研究秧歌唱腔,吸取别的剧种的精华,与武乡秧歌融会贯通,使自己的唱腔更加动听更有穿透力。

坚持不懈的学习,苦苦的追求与探索,因为她相信总有一天武乡秧歌还会重展英姿,她也还会把武乡秧歌优美的旋律奉献给父老乡亲。

如今的房素芬,是一名地地道道草根艺人,她不仅痴情于武乡秧歌,她还热衷于地方曲艺,对武乡鼓书、琴书、三弦书、民歌、开花调等均有涉猎。

由其是她为了更好的掌握曲艺表演技巧,于贰零零五年,年届不惑的房素芬,甘愿拜名气比自己小的县曲艺队队长常慧斌为师,从头学起曲艺表演,好在她有唱秧歌的丰厚底蕴与结实基础,不用多长时间就出师成名。

贰零一四年,素芬主唱《情洒公路》参加市里汇演获得一等奖,她参与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武乡骄傲和光荣》等,特别是她参与演出的武乡琴书《白安排》,参加了中国曲艺第八届牡丹奖(长治赛区)最高奖竟选,有机会与全国各地曲艺剧种交流学习,天资聪颖的她将别家之长与武乡鼓书有机结合现场发挥,使腔调更加圆润动听,观众交口称赞,房素芬再一次唱响上党古城。

不觉得,素芬已走过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她成功塑造了众多舞台艺术形象,如小芹、花花、阎婆惜等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而且她在曲艺表演方面也多有建树,近年来,网络上频频传出她的精彩唱段,受到邻近的左权、榆社等地不少观众的青睐,他们中有人还通过关系多方打听她的
联系方式,甚至亲自登门拜访,只为能听她唱上一段,以表崇拜之情。

岁月无情催人老,如今她已近知天命年,她说:“此生别无她求,只想让县里尽快恢复秧歌剧团,开办戏校,好把自己毕生所学传给下一代,让武乡秧歌后继有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数十年的苦苦坚守,满腔热情的付出,这就是房素芬,一名艺人执着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