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与特点2. 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关联3. 培养和践行中华文化美德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美德的宣传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勤劳、节俭、谦逊、礼貌等,并分析其特点。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认识到中华文化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4. 互动环节(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培养和践行中华文化美德,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些美德。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美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华文化美德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中华文化美德宣传片2. 相关案例资料3. 参考书籍:《弟子规》、《三字经》等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同时,能够真正践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2.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着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学生德育教育具体内容
中学生德育教育具体内容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歧视、不欺负他人。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主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性别等差异,培养学生包容和宽容的品质。
培养公民意识中学生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选举、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教育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思考能力。
弘扬传统美德中学生德育教育还应该弘扬传统美德。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统美德。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创新精神中学生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企业、邀请企业家进行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创新的热情。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中学生德育教育还应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和作息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状态。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中学生德育教育还应加强安全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消防演习、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等方式,教育学生防范火灾、地震等安全事故,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和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
历史教学要重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历史教学要重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接受的教育年限少,认知水平有限,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
他们的知识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他们的人格需要不断健全,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
那么,历史教材中蕴含哪些丰富的德育资源呢?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呢?一、重视中华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应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掘德育渗透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
2.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征,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就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个发展史的,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变得具体形象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是因为它们的科技实力比较强大,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三、重视意志品质教育挫折,对于怯懦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托辞;而对于意志坚定的人来说,挫折是通向成功彼岸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导读:在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宜兴作为崇尚教育、耕读传家、名人辈出的“教授之乡”,如何充分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广大未成年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操行,是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认真解决这个课题,切实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市从2007年起在中小学校开展了以“诵读经典美文,争做阳光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近2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着经典文化带给未成年人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所感动,可以说,诵读文化经典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主要做法我们深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
推进这项活动,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的程度,组织指导的深度,狠抓落实的力度。
为使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下去,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确保长盛不衰,持续推进,我们着重抓好指导、组织、实施三个环节。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建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在该项活动创意设计之初,我们组织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多次召开由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对象参加的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确保整个活动既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又立意新颖、主题突出。
在此基础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诵读经典美文,争做阳光少年”系列活动的通知》,确定以传承中华文明、提高道德素养、争做阳光少年、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名篇为诵读内容,以全市中小学生为参加对象,以诵读比赛、古诗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为活动形式,并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使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师生皆知,深入民心,为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水平。
首先,设置教育目标。
学校应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格和道德准则,使其形成自觉遵纪守法、忠诚友善、勇于承担责任、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
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确定教育内容。
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涵盖道德品质、文化传统、公民意识和生活技能等多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其次,教育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包括尊师重教、忠诚孝顺、诚信等传统美德。
再次,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具备合法合理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公民权利意识。
最后,传授一些实用生活技能,如健康饮食、文明交往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最后,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传统美德教育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是学生道德养成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应该树立榜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其次,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制订相应的校规校纪,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讲授美德教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水平,学校应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并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准则,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学生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指对中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教育: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形成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价值观。
2. 道德规范教育:教导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学校规章制度等,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意识。
3. 伦理道德教育: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
4. 品德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多样,包括课堂教育、学校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
同时,中学生道德教育也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弘扬传统美德涵养高尚情操
弘扬传统美德涵养高尚情操美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弘扬传统美德涵养高尚情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弘扬传统美德涵养高尚情操。
一、家庭教育1. 子女孝顺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子女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习惯。
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等方式,增强子女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让他们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家庭的和谐。
2. 尊师重教尊重师长、尊重知识是涵养高尚情操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知识,从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3. 相互关心与帮助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也是人们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最基本单位。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营造家庭和睦、亲密的氛围,让孩子们学会关心父母、兄弟姐妹,并习惯于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尚情操。
二、学校教育1. 德育课程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将德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德育教育。
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向学生传达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升道德水平。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德育教师的培养,确保他们具备优秀的师德师范,能够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
2. 活动示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交流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通过示范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道德行为的价值,激发他们涵养高尚情操的热情。
3. 身心教育高尚情操不仅涉及道德道义,也涉及个体的内心世界。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学生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魄,为他们的高尚情操提供有利条件。
2024-2025中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本(2篇)
2024-2025中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本为了牢固树立德育意识,深入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将根据区教育局普教科的德育工作重点和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出中学德育工作计划,以方便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出台导师结对制度和德育首望制度,形成班主任承包制导师结对制德育首望制叁线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采取的都是班主任承包制,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其他教师很少参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从本学期开始,出台导师结对制度和德育首望制度,形成班主任承包制导师结对制德育首望制叁线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导师结对制度就是学校给学生配德育导师,全校教师行动,每人结对3-____名学生为自己的德育辅导对象。
我们知道在常态的学生德育中,班主任和家长往往充当的是严师的角色,学生一有犯错,往往就会先批评。
学生心情很郁闷,无人可以倾诉;学生有什么生活烦恼无人可以为他解忧。
这是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班主任只有一人,学生有五六十人,有的甚至有七十几人。
你叫班主任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去对付。
我们学校小学部共____个班,有____个班主任,而教师总数达____人,也就是说除班主任以外还有____位不是班主任的教师,这是一笔财富。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只教书不育人不是完整的教师,所以必须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适当瓦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采取导师结对制度。
由于今年是试行阶段,所以先从五、六年级开始。
德育首望制度是指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采取谁先看见,谁先制止并予以教育。
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打架,一班和二班的同学发生矛盾打架了,可能这个时候班主任都不在,这个时候如何哪位老师先发现了,必须先去制止,然后进行教育。
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有育人的职责。
二、完善垃圾处理首望制度,校园卫生实行年级包干制。
垃圾处理首望制度自从上学期实行以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初中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初中各年级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初中一年级德育工作重点: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衔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进行爱校教育、爱家教育、“五爱”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德育目标㈠思想品德目标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⑷了解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⑵培养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㈠思想品德方面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⑹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摘要:初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就成为当务之急。
在课堂教学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样化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德育;课堂教学;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初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德育课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立足课堂,文化浸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用文化精髓来浸润学生的心灵,要求我们努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1.善用教材资源目前,全国各地初中德育课除初一年级外使用的教材版本并不一致,一线德育课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可用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可以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尤其是新初一年级统一使用的部编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上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在谈到发掘生命的力量时,引用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探讨教师职业这一话题时,先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引入,接着在“相关链接”栏目中介绍了孔子及其《论语》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在探讨“养护精神”这一话题时,“探究与分享”栏目提供的探究情境中,有学生穿传统服饰“经典诵读”的图片、学生学习“茉莉花茶制作”的图片。
教材中这些现成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比如,在讲“认识自己”这一题目时,教材上有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引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是有智慧的表现,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就是老子提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一、培养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对于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到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同时也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而培养传统美德,特别是重视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1 发扬传统美德,提升中学生的品德修养传统美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民族传统的长期积淀。
培养中学生传统美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品德修养。
以敬老尊师、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忠诚奉献等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他们的道德行为日益趋于成熟。
1.2 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促进社会和谐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不仅对个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道德风险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缺乏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使得道德观念的缺失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然而,如果中学生能够通过培养传统美德,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将会为社会和谐的构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实践方法2.1 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学校是传统美德培养与实践的重要场所。
校方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并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升。
比如,在校园中组织戏曲演出、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
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可以向孩子传递传统美德的知识和观念,同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加以体验和落实。
比如,鼓励孩子尊敬长辈、帮助他人、向他人道歉等,通过日常行为教育孩子,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3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传统美德的培养不仅仅要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还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美德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浅谈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浅谈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有着深厚久远的传统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人传诵。
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所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初中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初中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思想,新观念注入了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可随之而来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
纵观人们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幸福观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深思和担忧。
金钱至上、安逸享乐、贪污腐败、互相攀比、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已经侵蚀和正在影响着年轻而幼小的心灵。
一些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更谈不上尊敬他人,不懂得奢侈、浪费是可耻的,更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和劳动,对家长、老师消极抵触等等。
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及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更离不开社会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学生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的潜意识影响,时代变革更使小孩思想超前接触社会,特别是独生代的到来,众星捧月,身居“皇位”,在被幸福包围的同时,“孝、礼、勤、诚”等传统美德常被淡化,所有的生活琐事家长全包,不用孩子张口,吃、穿、用、玩,应有尽有,档次不凡。
同时,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与升华,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人的行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孝顺爱国的优良品质。
首先,学校应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设置,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
在语文、历史、道德等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营造中华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
例如,定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尊师重道讲座”、“百家讲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慈善募捐、环保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社会人的品质。
最后,学校应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构建和谐和睦的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师生座谈会、家长会、传统文化沙龙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孝顺爱国的品质,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保卫做出应有的贡献。
立德树人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渗透
立德树人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渗透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高中德育教学作为学生品德素养的主要培养场所,在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德育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是当前高中德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立德树人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与价值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教育理念,一直以来,便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内涵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智慧的提升和行动力的培养。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立德,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其次是树人,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
立德树人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立德树人的价值在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高中德育教学是学生德育的主要渗透场所,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性和健全的人格。
立德树人的理念和高中德育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高中德育教学如何在实践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渗透立德树人的策略和方法如何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
在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一是健全德育教育体系。
高中德育教育是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培养场所,因此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体系是位关键。
这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提供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保障,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机制。
二是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力量,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表率。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班会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1. 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美德教育
3. 中华文化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研究的欲望。
第二步:讲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历史渊源,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介绍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美德教育
通过举例和故事,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美德教育,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
第四步:讨论中华文化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中华文化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步: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和讨论,对本节班会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美德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日常生
活中实践中华文化美德的经历和成果。
2. 邀请社区中的长者或专家来班会上分享他们对中华文化美德
的理解和经验。
参考资料
1.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导论》
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
中学阶段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EDUCATION德育52教育·校长参考2016年12月9日三是学生间的榜样作用。
学生之间的榜样最为有利的教育资源是班级干部,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是学生良好行为的“领头羊”。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领头羊”作用,这样有助于班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外,学生间也可以开展各种评比,利用榜样的力量实现自我约束。
通过开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进行行为训练 尊重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是尊重和热爱自己民族的表现。
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庆祝、纪念活动形式,使传统美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家校合作进行教育的融合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
而社区是千家万户共同生活的场所,是每个学生必须面临的“社会空间”。
为了使社区资源共享顺利进行,可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方式。
“校社联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教育的各类有形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和无形资源(如环境、氛围和舆论等)进行统筹优化组合,使之产生最大最好的教育效果。
“校社共建”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来完善和充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为了使学校社区资源共享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需要长期的熏陶教育过程对提高学生美德修养,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应该抓住每个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活动载体,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十八中学)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的诵读经典,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文化经典列入校本教材,让它们进入课堂,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视角,将经典诵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刘玉叶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页数】1页(P39)
【作者】刘玉叶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把牢德育教育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浅谈 [J], 史卫华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谈谈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 王万侠
3.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德育教育 [J], 林源清
4.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J], 赵金元
5.多方努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讨会”综述 [J], 徐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议:
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家庭美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社会环境: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道德实践平台,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
4、自我修养:学生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5、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美德的内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总之,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学生德育教育
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
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在德育的内容中。
如在爱集体、关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观念,勤劳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无不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
我们经常跟学生讲述“学雷锋”,雷锋精神其实也体现着美德的光辉。
如雷锋的热爱祖国、人民,体现了“忠”,他的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就体现了“仁”,他的勤奋好学、苦练技术,就体现了“勤”……学雷锋,要提炼精神,要追根溯源,这个“源”,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一、真、善、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把教育目标(善)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真)高度统一起来,反映了教育研究从传统知识论向审美和文化论提升、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向人文主义和心灵主义的转化。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对学校环境中可利用因素的全方位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完美心理品质,达到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进行有意识、有预期的教育设计。
在设计时应注重剔除消极因素、追求正面隐性效果,防止负面隐性效果。
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与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使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应仅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单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并夸大其作用。
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要和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相一致。
2、适应性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考虑其心理特征,适应其心理发展需要,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3、主体性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环境育人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主体性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最饱满程度。
4、情感性原则。
情感智力往往决定着每个学生的心理愉悦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有助于形成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有了这种交流、理解与沟通,学生往往会在无形中去学习他人的审美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及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美德。
三、注重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我们探讨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种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中的大美育。
1、着手——在校园自然环境上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
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
“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宽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就有多宽阔”。
新课程改革“以
德为本”、“德育领先”和加强审美情操教育的理念应该融于整个教育体系,存在于诸育、诸学科的内容与形式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
学校教育中应该处处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友谊感、责任感和美感和谐统一发展,成长为有健全个性的真善美活人。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评判。
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像个执法官、永远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将对学生树立美好品德和培养审美能力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要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切实遵守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2、渲染——在学校文化环境上
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影响学生成长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
良好的校风时时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心理成长。
一所学校,有了良好的校风,就能有组织地教育、感染师生,使优良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表明,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下,校风所倡导的精神、态度和作风会成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动。
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更加直接影响着班中的每一个成员。
研究表明:一个培育起民主型班风的班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自尊感强;而在形成了专制型班风的班级中,师生之间相互不信任,许多学生烦闷、恐惧、厌学。
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就要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师长、爱他人;帮助学生培养“我学习(工作)着,所以我快乐”、“快乐是我的美德”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小打下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坚实基础。
3、加强——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
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应各具特色。
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用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自然、科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
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像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自然、科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观察中锻炼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养成爱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同时达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