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绘制覆盖整个南极板块的岩石圈结构图(g(精)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精选全文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寻找地下矿藏。

读图回答1~2题.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储存的是( )A.①B.②C.④D.③1.C 2。

A [第1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所以a 为上地幔顶部,b为地壳,c为岩石圈.第2题,由于石油为液态物质,所以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变慢,由图可知,①符合题意.]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C 4。

B [第3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故A 项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B项。

]2015年12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6.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飞机在Ⅰ 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5.C 6.D [第5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一宇宙中的地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一宇宙中的地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章末检测(一) 宇宙中的地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下图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

据此完成1~3题。

1.地球、火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 )A.行星 B.卫星C.天体 D.恒星2.“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 )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总星系3.与地球相比,火星( )A.距离太阳更近 B.生物种类更多C.地表气温更低 D.液态水更丰富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8月30日发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一套。

下图为8克圆形金质纪念币正面图案,图案中八颗行星依次排开。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纪念币正面图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中心天体是地球B.图中没有显示地月系C.图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D.火星探测器围绕天体b5.目前火星未发现生命迹象,原因可能是( )A.拥有多样的地形B.没有稳定的液态水C.和地球自转周期相近D.地表被赤铁矿覆盖日全食是科学家观测日冕的绝佳机会,但这样的时机过于短暂稀少。

中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测模式,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太阳、地球、望远镜三者一线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挡太阳。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地球上的现象可能与日冕层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无线电长波通信信号减弱②到美国的游客看到了极光现象③光纤宽带信号不稳定④卫星通信信号受干扰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②④7.有关图中太阳、地球、望远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C.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D.该望远镜可提前获知太阳风暴“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板块构造与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与地质灾害
14
普地教程
地震
♦地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岩石圈快速颤动。每 地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岩石圈快速颤动。 地震 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其中 级以上 万次, 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震 万次 其中7 的破坏性地震约20 可造成巨大的破坏。 的破坏性地震约 次,可造成巨大的破坏。如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 级地震,共造成 年 月 日 唐山发生的7.8 级地震, 万人死亡。 近30万人死亡。 万人死亡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通常 级以下 震级: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通常3 的地震称无感地震, 级地震称有感地震, 的地震称无感地震,3-5 级地震称有感地震,5-7 级地震称破坏性地震,大于7 级的称大地震。 级地震称破坏性地震,大于 级的称大地震。目 前所侧得的最大地震为8 前所侧得的最大地震为 .9 级。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烈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 地震的烈度 度分为12 度分为 级
9
普地教程
10
普地教程
11
普地教程
板块的边界类型示意图
分离型 俯冲型 碰撞型 平错型
12
普地教程
特提斯多岛洋碰撞造山模式
• 随着非威尔逊旋回碰撞造山带的深入研究,许多 随着非威尔逊旋回碰撞造山带的深入研究, 学者在研究我国造山带过程中提出了特提斯多岛 洋碰撞造山模式, 洋碰撞造山模式,认为冈瓦纳超大陆与欧亚超大 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 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漂移前方的洋 盆萎缩、消亡,后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 盆萎缩、消亡,后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如 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 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中、新特提斯等 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 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使 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 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 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 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是个充满着裂解地块 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 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岛弧与边缘海 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 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 13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9张ppt)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9张ppt)
答案:
岩石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问题:3.[综合思维]在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什么圈层?
答案:
生物圈
素养培优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是地球 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代表外部圈层。
问题:1.[综合思维]右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哪个外部圈层?
答案:
①为水圈,②为生物圈, ③为大气圈。
问题:2.[综合思维]连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的圈层是哪个 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 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 必修1
第一章 第2节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导入 盒子里面是什么?
1.请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完全一样的密封小盒子,并在盒子里面分别装入 乒乓球、小石头和橡皮泥。 2.请同学们通过摇晃、手感、听音等方式推测盒子里装的可能是什么物品, 并说明依据。 • 思考 1.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的模拟对你有什么启发? 2.查找资料,看看科学家为了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采用了哪些探测方法?
大陆地壳 软流层
300
400
岩石圈 上地幔
Hale Waihona Puke 地核外核内核
地核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 下的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 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 核呈固态。
3 岩石圈
海洋 莫霍界面 软流层
山地 地壳 岩石圈
平原
上地幔
拓展延伸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 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右图),这两层 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2019-2020年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1.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及答案

2019-2020年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1.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综合思维)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区域认知)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

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提示:(见教材P16)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球状况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8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8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关键点1:内部物质分异(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鲁教)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关键点2:大气圈及水圈形成
关键点3:生物圈关键时间点
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
界面
圈层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传播速度
英文名称
纵波
固/液/气

Primary wave
横波


Secondary wave
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 明显的变化?(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 几个圈层?(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 ,说 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
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3、哪一种波的破坏性大?黄金逃生时间指?
横波;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分界面
厚度(KM)
特 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1、大气圈
(2)作用: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概念: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
(2)水圈的存在是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中)】01 地球(解析版)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中)】01 地球(解析版)

专题01 地球考点0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50多年前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的形状为球体,下图为此次航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麦哲伦从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后到达的第一个大洲是()A.非洲B.北美洲C.南美洲D.亚洲2.能够充分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是()A.陆地面积B.赤道周长C.山峰高度D.海沟深度【答案】1.C 2.B【解析】1.由图可知,麦哲伦从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后到达的第一个大洲是南美洲,欧洲与南美洲隔洋相望,排除ABD,故选C。

2.陆地面积、山峰的高度和海沟深度不能说明地球的大小,赤道的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等能说明地球的大小,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20日,“天宫对话-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少年问答”活动在上海召开,中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一起回答了青少年的提问,回应了他们对于太空的向往和好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2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可以推测出()A.地球的形状B.地球的大小C.地轴倾斜的角度D.地球的公转4.照片只展示了地球部分面貌,如想知道地球大小,以下哪些选项的描述可以表示()①地球表面积②陆地平均海拔③地表海洋深度④地球平均半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3.A 4.D【解析】3.图2中国航天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可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而不能够推测地球的大小、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的公转,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4.①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①选项正确;②陆地平均海拔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②项错误;③地表海洋深度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③项错误;④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故④项正确;故D①④正确,ABC选项错误。

1.2+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1.2+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岩石圈
地壳
软流层
上地幔
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厚,海洋薄
莫霍界面33千米 (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80-400km
熔融物质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固态物质
液态 固态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 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再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当前的科技 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为12千米,仅仅接触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呢?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探井—— 前苏联的 科拉SG3超深钻井, 深12262米。
500km 85km 50km 12km
25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6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7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分布:并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 )、岩石圈(上部),但是它非常活跃
大气圈(底部) 岩石圈(上部)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优质课件(共30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优质课件(共30张PPT)

2021/10/10
28
【误区警示】 并不是所有岩石可直接转化 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成沉积岩或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 以相互转化,但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要先 转化为岩浆岩后再生成岩浆岩。
2021/10/10
29
2021/10/10
30
4
3、圈层的特点: (1)地壳的特点: ①连续圈层;②厚度不均,大陆厚,
大洋薄。
高原
高山
硅铝层岩石
硅镁层岩石
平原
浅海
0深 度
10千米 海平面
20
()
30
地幔
40
2021/10/10
5
(2)地幔的特点: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为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
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2021/10/10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1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阜宁县陈集中学 王长国
2021/10/10
1
学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 2.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通过阅读、观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类岩石。 4.阅读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021/10/10
27
【方法技巧】 三类岩石的判断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多种形式,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岩石 间相互转化关系是不变的,特别是岩浆岩在示意图中形成的特殊 性。
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1)物质类型判读两个箭头指向沉积岩和变质岩 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指向岩浆岩的是上升冷凝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 (2)地质作用判读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 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其构造由多层组成,其中最外层被称为岩石圈,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的部分。

在这一层之下,是流动性较强的软流圈,随之是更深层的地幔以及核心。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是指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岩石圈的十多块大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动、碰撞、分歧等现象。

这种运动不仅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还与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紧密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对早期大陆漂移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维根(Alfred Wegener)提出,他认为在地质历史中,所有大陆曾经是一个巨大的一体,即“潘吉亚”。

然而,维根的理论对于为何大陆会移动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释。

随着海洋底扩张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发现海洋中脊处的地质活动能够解释大陆的移动。

海底扩张定义为:新板块在海洋中脊形成,而老的板块则在海洋沟处重新被俘获并回归到地下。

这一发现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之后,越来越多的数据和实验证据支持了这一理论,使其成为理解地球内部及其表面活动的重要模型。

地球的构造板块分类全球范围内,有七大主要板块和若干小型板块。

在这之中,主要的七大板块是:欧亚板块:涵盖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块之一。

北美洲板块:包括北美洲及部分北冰洋区域。

南美洲板块:包括整个南美洲及部分南大西洋。

非洲板块:覆盖整个非洲大陆、大西洋西部及部分印度洋。

雕点特苏(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同时包含印度次大陆及澳大利亚,其边缘活动频繁。

太平洋板块:世界上最大的板块,但主要为海洋区域,不包括陆地。

南极洲板块:涵盖南极洲及其周围海域。

除了这七大主要板块,还有许多附属的小型板块,如加勒比板块、纳斯卡板块等,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相互作用。

板块运动类型根据不同形式下的运动方式,构造板块的运动可以划分为三类:1. 发散边界在发散边界,两个相邻的构造板块互相远离,这通常发生在海洋中脊。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诵读经典《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名著导读-(共19张PPT)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诵读经典《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名著导读-(共19张PPT)部编版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新课标小学生必读
穿过地平线·看看 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著
新课标小学生必读
穿过地平线·看看 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著
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知道了什么?
这本书的 作者是李四光。
这本书能够让我 们了解更多与地 球有关的知识。
李四光(1889年-197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 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 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为中国原 子弹作出了突出贡献;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 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看着地球的图 片,你想提出 什么问题?
地球的年 龄有多大?
为什么会 有地震?
地球有 “壳”吗?
《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先生以文 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也可以被称作是一本地质地理 学的科普类读物,其中不乏专业性的知识以及李四光先生 对于一些地质地理学的观点。全书生动有趣,不是死板的 知识堆砌,文情并茂且兼具学术性、趣味性以及可读性。
请你简要地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综合反映了李四光治学、
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将他不同时期写作 的极具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 艺录精选成集,希望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地质 力学的发展,感受中国科学家的治学精神。
感谢阅读
1.什么是潮汐?( C )
小朋友,故事 读完了吗?老 师来考考你!
A、潮汐就是河水的流动。
B、潮汐就是海浪。
C、我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早晨的潮叫
பைடு நூலகம்
潮,把晚上的潮叫汐,这就是潮汐。
D、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汐。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第一章) 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阶段综合测评1(第一章) Word版含解析

阶段综合测评(一) (第一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完成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A.行星B.恒星C.卫星D.彗星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A.太阳B.恒星C.行星D.地球1.C2.B[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应是卫星。

第2题,“蓝月亮”绕行星运行,行星绕恒星运行,恒星能发出光和热,行星和卫星不能发光发热,但是可以反射来自恒星的光线,所以“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恒星。

]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为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4.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3.A4.C[第3题,天体系统的范围由小到大是丁地球或月球构成丙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等构成乙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是甲银河系,所以根据图判断A正确。

第4题,日地距离影响最大的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的,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 2016年4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提议,发射纳米飞行器到达离我们的星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如果获得成功,科学家将可以推断该星系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据此完成5~6题。

5.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和我们的星系同属()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如果推断阿尔法星系的行星上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行星()A.有大气B.有液态水C.体积适当D.有卫星5.C6.B[第5题,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有自己的行星系统,说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恒星系统,与太阳系为并列关系,所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和我们的星系同属银河系。

我国成功绘制世界首张南极土地覆盖图

我国成功绘制世界首张南极土地覆盖图

出版物刊名: 科技传播
页码: 15-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9期
主题词: 覆盖图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分类体系 国际地位 科研人员 冰面湖 罗斯冰架 覆盖类型 副院长
摘要:<正>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绘制1:10万全南极洲土地覆盖图,这是世界首张南极土地覆盖图,也是我国自主掌握的首批关于南极洲的重要科学数据。

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介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由于南极洲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国际地位,目前关于南极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研究较少,尚没有一个分类体系能完整、系统、准确地对南极地区的所有土地覆盖进行分类。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结构-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结构-课件

香港地质公园(弯曲岩层)
岩层在地壳运 动作用下,因受力 而发生波状弯曲。
地壳
地幔(上、下)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球内部结构各圈层建模数据表
结构名称 平均厚度
地壳
地幔
地核
原始数据
17(km) 2865(km) 3400(km)
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
非常薄
0.8(cm) 1(cm)
建构模型——模拟实验
地球的结构
五年级 科学
1
2 目录
CONTENTS
3
4
聚焦 探索 研讨 拓展
01 聚 焦
弯曲的岩层
敦煌雅丹地貌
推测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地球表面的 样子与地球的内 部构造有关。地 球的内部结构是 什么样的呢?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长白山天池
02 探 索
地壳
地幔(上、下)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内部构造的中构模型。
用小刀轻轻划开橡皮泥 地球,观察其内部构造可分 为三层,中心红色最厚的一 层为地核层,中间黄色较厚 的为地幔层,最外面蓝色薄 薄的一层为地壳层。
03 研 讨
哪些现象或 证据说明地球内 部是运动的?
04 拓 展
塑料小盒(裁成两半) 泥土
保鲜膜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 分为几大类?
阅读教科书24 页 至 25 页 , 了 解 地壳的组成。
玄武岩
浮石
花岗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岩浆岩



沉积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绘制覆盖整个南极板块的岩石圈结构图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记者袁于飞13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获悉,经过国际极地年多年在南极内陆进行的野外观测和不断研发新技术,同时利用国际同行的共享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绘制了覆盖整个南极板块的岩石圈结构、厚度、地壳厚度等图件。

他们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的西南极半岛下方,存在着一个“低温的异常体”,这是一个1000万年前俯冲到南极半岛之下的俯冲板片。

以该所安美建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地球物理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获得了世界同行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安美建研究员介绍,第四个国际极地年(2007-2009年)开展以来,国际上在南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观测,对南极大陆深部结构进行探测。

作为国际极地年旗舰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在中山站至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的昆仑站之间,部署了一系列极低温的天然地震观测台。

相关论文的第三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曾参加过中国南极考察,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南极大地构造的研究。

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部署在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的极低温天然地震观测台至今有5个还在工作。

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南极内陆的天然地震台站数量上超越了欧盟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观测国。

这项成果仅数据的收集和观察就花费了三四年的时间,经过长达8年努力,中国科学家才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地质构造研究中获得重要成果,相关结论是可靠的,科学的。

这项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厚度是判断东南极内陆山系是大陆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据。

我们研究发现,整个东南极内陆山系的地壳和岩石圈都很厚,其中昆仑站所在区域是南极地壳最厚的地方。

这表明整个东南极内陆山脉都(应当)是(大约5亿年前)大陆聚合碰撞形成的。

”安美建说。

赵越研究员表示,以安美建研究员为主的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岩石圈和地质构造研究中所取得的这一系列新进展,能使人们首次对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有了整体认识。

这不仅是南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必需的基础资料,也是南极冰川和气候环境长期变化研究所需的基础资料,意义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